戴 異,廙,异

读音:dài
甲骨文1;甲骨文2;甲骨文3;金文1;金文2;金文廙;说文籀文;小篆戴;小篆廙;小篆异;汉简;隶书

” 的本义是顶、套在头上。《左传·僖公十五年》 : “君履后土 而戴皇天。”戴字的初文是 “”字。“” 是古人在重大事件前举行的祭 祀活动中,将所供神主的面具用双手举在头上(后改做套在头上) ,供人拜 祭。商周时的甲骨文、金文正是双手戴一面具的形象; “说文籀文” 与小篆 另加一 “” (读zāi) , “” 的甲骨文写作 “” 或 “” 表示灾祸的 苗头。合起来是即将发生兵灾祸乱的意思。这正是举行祭祀活动的原因。将 “” 与 “”合起来正是“”字的全部意义。 隶书写作 “” 。 摆脱了 古文字的窠臼而进入今文时期。

”是在 “”字上加一表示敞篷房的 “广” (读yǎn) ,从而表示可 移动的房屋,如今日的蒙古包。《说文》: “廙,行屋也。” 因为古时一般 房屋是固定的,所以看到可移动的房子就感到异样。

图为 “象形字书画” 造形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