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原旨
书名《周易原旨》
书名 周易原旨
作者元保八
版本舊抄本
分类經部>易類
下落皕宋樓藏書志
内容 元洛陽後學保八述 皇帝聖旨裏,太中大夫前黄州路總管兼管内勸農事臣保八言,伏以光奉詔書,甫正貳儲之位;敬敷易道,少裨緝熙之功。天啟昌期□□□□□□□□□□□□□□□□□□治竊謂自龍圖之畫既泄,而象數之學肇開。至六十四卦以成書,爲百千萬年之明。羲、文、孔子發先天之妙,京、費、王弼廣後世之傳。豈但求語下之筌蹄,又當參胸中之關鍵。凡蠡測管窺,以探精義,皆銖積月累,以用深功。苟得其真,敢私以秘。臣保八誠惶誠懼,叩頭叩頭。敬惟皇太子殿下英資岐嶷,茂德淵沖。民望具瞻,共仰重離之照;政機多暇,式昭幹蠱之勤。方恢邦家太平之宏基,宜得帝王相傳之要領。用師諸古,有益於今。臣保八幸際清時,輒申丹悃。不揆淺膚之素學,冒干投進於青宫。冀虎闈齒胄之間,特加披閲;在鶴禁延儒之頃,更賜表章。臣保八無任瞻仰忭躍激切屏營之至,謹奉牋以聞。臣保八誠惶誠懼,叩頭叩頭謹言。太中大夫前黄州路總管兼管内勸農臣保上牋。 用《易》者,惟聖人乎?以前民之用,開物於庖犠,而神農、黄帝、堯、舜及湯、文、武、周公、孔子皆以用《易》經世,而禹不與焉。九章不與八卦經緯乎?《易》之道,參於天,兩於地,而十百千萬億兆於人心,嬴不能灰,劉不能鑿,山林獨往之士,退藏於《易》,求以無用於世,而《易》未嘗不用。神農、黄帝、堯、舜、湯、武之上,天以羲、文、姬、孔之心法盡以歴數□□□□□□□□□□□□□□□□□□□□□□□□□□□□□□□□□□□□□□世祖皇帝用乾元以統天,用坤元以疆地。用□□皇以貴王賤霸,用《易》以首《書》次《詩》,遂開億萬世之□寔陰隲之。今帝道爲皇,元運方啟,河爲之戴九之象,地爲之滿百之莖,普庵傳聖人之全經,以善其用。於今日必有無體之體,妙參四聖人之純心於三千七百年之上者,彼負苓採篐之子。伊川程子晚作《易傳》於涪之譙巖,謂至微者理,至著者象,故有體用一源之八字,辭變占象皆在焉。其於乾卦首曰『重乾爲乾,乾,天也』,故言天之體,天之功用、妙用。而於《文言》『君子體仁』,則曰『體仁者體元』也。然則乾元用九,元者,體也。九即用也,體與用未嘗相離,必體立而用以行,體有陰陽、上下、内外、往來、虚寔之不同。晦庵朱子每以程氏紹周繼孔,發明奥旨,而學者未能悉究,是以《原象》則曰『交易爲體,此往彼來,變易爲用』,静時亦有動,理定既寔,事來尚虚,體用一源之義,孰有外於此者乎?普庵於《易》爲圖象爲《原旨》見示,予病耄惛塞,驚歎之餘,書於虚谷方公之末。丙午明年春熟食日,陵陽牟巘跋,年八十有一。 《易》謂太極生兩儀、四象、八卦。故八卦虚中待用,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如青天白日之可睹,其爲茂彰人文,重植世教,豈言語字義之末哉?聖學湮没,《易經》淪廢,趨而眩俗者,祇以卜筮存之。大道不明,彝倫將墜。今普庵天禀靈秀,沈機探索,磅礴羲皇,夢寐周孔,殆三十年。注《易》成編,携至西浙,不恥下問,因以九卦相與磨礪,軒豁洞悟,又且十年,心益堅固。徵序於余,勉爲之辭,故軀殻大塊,神明萬有。其嘘而温,吸而寒,舒而朔,斂而晦,宰有形之理,定不物之命,則當求之於無思無爲之境,而得之於一動一静之間,謂太極者在是矣。其見於日用行常,察之於飛潛淵躍,消長少差,進退少背,則初福陵谷,何待挾龜布策,然後知之?聖人將以洗心易慮。退《易》學自《河圖》以至《皇極經世》等書,代代相承,本乎人心天理,而皆不出於象數體用之外。惟誠與敬,所以順其天然之理,會於中而發於外者也。人君得之,爲伏羲、文王;人臣得之,爲周公、孔子。無他,窮理盡性而已。余三十年有志《易》學,非不能驅馳禄仕,懼學未至,不敢中道而畫,於是持誠敬心,株守斗室,取諸家《易》書,置於座右,日積月累,若將有見焉。夫大哉乾元,至哉坤元,能盡元之理,則有見羲、文、周、孔之心,心外無道,人生天地間,與天地並立而爲三才。以乾爲父,以坤爲母,民同胞物與也。凡天下疲癃殘疾、惸獨鰥寡皆吾兄弟,顛連而無告者,於是聖人有憂之,乃作《易》,以示天下後世,故曰:『作《易》者其有憂患乎?』《易》之爲書,蓋爲憂民而設也。余憂深慮切,考究《易》書,探索四聖人之旨,檢閲諸經,自伊川而入周子,研精覃思,又講麻衣《正易》之心法,陳希夷之『消息』,邵康節之《經世》,歷詳其原始知終處,寔用與大《經世》《先天造化圖》内二中之理。天以五爲終,加倍爲十,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爲聲,爲干。地以六爲終,加倍爲十二,子、丑、寅、卯、辰、己、午、未、申、酉、戌、亥爲音,爲支。更以三天兩地爲象數,相因倡和,自一而始加二、三。因一加二,即奇偶也,倚奇偶爲一日,十二時爲寔,依三才爲一月,三十日爲法,三因之以十,得三百,以二得六十,故見一年三百六十日爲期。在天一時,在地三十年,爲一世矣。如此加二、三,因引而伸之,所以窮天地、亘萬古,極至一十二萬九千六百年,即在目前,何百世乎?以其聲音、象數既明,可以論道經邦,燮理陰陽,三光既全,寒暑自平,治民之方,盡在其中矣。所以仰觀天文,以三才而圍三徑一爲規,俯察地理,以四象而八面周方爲矩。四象者,老陰、老陽、少陰、少陽。遂致開發收閉,春夏秋冬,元亨利貞,元會運世,歲月日辰,水火土石,大至皇帝王伯,小至飛走草木,其理以四爲則。子曰:『知變化之道,其知神之所爲乎?』《易》有君子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是以君子將有爲也,將有行也。用此爲則,天下之事可謂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是故君子成德爲行,曰可見之行也。余雖鄙陋,才疎見淺,幸得聖哲先賢經旨發揮,遂得一線之明,以述《易》理。參訪三十餘年,非不能驅馳禄仕,懼學未至,不敢中道而畫,所以就有道而正焉。以其效天法地,故乾元用九,坤元用六,大哉乾元,至哉坤元,能盡元庶物,而寧萬國,爲輔佐者,有直方光大之美。乾健坤順,上下志同,《易》中盛德大業之效,實顯白於今日。余甕天小見,不揣寡陋,僭取前訓,折衷其間,依經辨義,遂述《易原》、《本經》、《尚占》、《繫辭》、《説卦》、《序卦》、《雜卦》於後。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其他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注解傷寒論十卷 孫氏五種 英國水師律例四卷 易原八卷 卓山詩集十六卷 春秋左傳五十卷 缺目總匯不分卷 聖證論補評二卷 來禽館集十二卷敘目一卷 東漢會要四十卷 吟香室詩草題詞一卷詩草二卷續刻一卷 韓詩外傳校議一卷 秦蜀驛程後記二卷 明齋小識十二卷 新刻古本劉成美忠節全傳 毛詩稽古編三十卷 陳檢討集二十卷 發蒙語正一卷 定國志二十卷 歷科鼎甲策 白雲山房集 義大利獨立史 寄巢詩二卷 管子二十四卷 玉簡齋叢書 雙溪醉隱集六卷 韋蘇州集十卷拾遺一卷 夜譚隨錄十二卷 心泉學詩稿六卷 醫醇賸義四卷 問心一隅二卷 蘭修庵消寒錄四卷 李長吉集四卷外集一卷 三魚堂文集十二卷外集六卷 粵匪始末紀略二卷 家塾學規一卷 胡文忠公遺集八十六卷首一卷 教女遺規三卷 補寰宇訪碑錄五卷失編一卷 海山仙館叢書五十六種 增訂精忠演義說本全傳二十卷八十回 邕州小集一卷 定志編二卷 靜娛園詩存一卷 學海堂叢刻十三種 篤素堂集鈔三卷 大金國志四十卷 [光緒]威遠縣志三編四卷 文章類選四十卷 濟顛大師醉菩提全傳二十回 說文本經答問二卷 易經體註大全合參四卷 海寧州勸賑唱和詩四卷 重訂王鳳洲先生綱鑑會纂□□卷 恭擬續修大清會典條例 增訂漢魏叢書九十六種 崇禎宮詞 孔子集語十七卷 本草萬方鍼綫八卷 醫時六言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