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呂新書
书名《律呂新書》
书名 律吕新书
作者蔡元定
版本编修李潢家藏本
分类經部>樂類
下落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内容 宋蔡元定撰。元定字季通,建陽人。慶元中坐黨禁,流道州卒。事跡具《宋史·道學傳》。朱子稱其律書法度甚精,近世諸儒皆莫能及。又云:“季通理會樂律,大段有心力,看得許多書。”及為是書作《序》,又曰:“黃鐘圍徑之數,則漢斛之積分可考。寸以九分為法,則《淮南》、太史、小司馬之說可推。五聲二變之數,變律半聲之例,則杜氏之《通典》具焉。變宮、變徵之不得為調,則孔氏之《禮疏》固亦可見。至於先求聲氣之元,而因律以生尺,則尤所謂卓然者。而亦班班雜見於兩漢之制、蔡邕之說與夫國朝《會要》以及程子、張子之言。”。蓋是書實朱蔡師弟子相與共成之者,故獨見許如此。書分二卷。一為《律呂本原》,凡十三篇:《黃鐘》第一、《黃鐘之實》第二、《黃鐘生十一律》第三、《十二律之實》第四、《變律》第五、《律生五聲圖》第六、《變聲》第七、《八十四聲圖》第八、《六十調圖》第九、《候氣》第十、《審度》第十一、《嘉量》第十二、《謹權衡》第十三。其一卷為《律呂證辨》,凡十篇:《造律》第一、《律長短圍徑之數》第二、《黃鐘之實》第三、《三分損益上下相生》第四、《和聲》第五、《五聲大小之次》第六、《變宮變徵》第七、《六十調》第八、《候氣》第九、《度量權衡》第十。今考元定之說,多截竹以擬黃鐘之管,皆即以其長權為九寸,而度其圍徑如黃鐘之法。更迭以吹,則中聲可得。淺深以列,則中氣可驗。是截管之法必本之候氣也,而候氣之說最為荒渺。《后漢、晉、隋志》所載,又各異同。既云“以木為案,加律其上”,又云“埋之土與地平”,又云“置於案上而以土埋之,上平於地。”此置律有淺深高下之不一也。既云“以葭莩灰抑其內端,氣至者灰去”,又云“以竹灰莩實律,以羅縠覆律口,氣至吹灰動縠,有小動、大動、不動三說”,又云“灰飛動素,散出於外,而氣應有早晚,灰飛有多少。”其說又不一也。然則候氣既不足憑,人聲又無左驗。是蔡氏所謂聲氣之元者,亦徒為美聽而已,非能見之實事也。劉歆銅斛,具詳《漢志》。而《隋志》又詳載其銘曰:“律嘉量斛,方尺而圓,其外庣旁,九釐五毫,冪百六十二寸,深尺,積一千六百二十寸,容十斗。”祖沖之所譏以為漢世斛銘、劉歆詭謬其數為算氏之劇疵者是也。元定乃并《漢志》取之,以定黃鐘積實為八百一十分,何也?荀勖之尺,《隋志》所謂晉前尺也。當晉之時,阮咸已譏其高。而元定以為此尺出於汲冢之律,與劉歆之斛最為近古,樂聲高急,不知當時之圍徑果為何如?夫古人所云徑三分圍九分者,言圓徑三分而周九分也。空圍即圓周也。胡瑗疑其管狹,不足容千二百黍,遂大其空徑四釐六毫,而周為十分三釐八毫。是亦徑三圍九之率也。因以空圍為管內之面,冪為容九方分矣。元定從之,而以圓田術起算黃鐘積實,又失之太大,則不精算術之誤也。至謂黃鐘六變律不與本均之聲相應,而不知當用清聲。又謂“二變”不可以為調,而不知“二變”。之調具足五音。若以“二變”音為每調之七音,則反為出調。凡此皆元定之所未及詳者,故特著之,以糾其失焉。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其他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三國疆域志補注十九卷 笑史四卷 立德堂詩話一卷 虛舟題跋十卷 資治通鑑二百九十四卷 會試朱卷 真理便讀三字經不分卷 顔修來日記不分卷 大方廣圓覺經大疏十六卷首一卷 皇清誥授振威將軍福建臺灣挂印總鎮加一級顯祖考壽山太府君行述 美國議會條例:美國原定律例初編 詩經八卷 平定粵匪紀略十八卷附記四卷 同岑詩選十二卷 大清現行刑律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 明三十家詩選初集八卷二集八卷 皇朝經世文編一百二十卷姓名總目三卷 濼源問答十二卷 南雍志二十四卷 中興以來絕妙詞選十卷 六朝唐賦英華四卷 戰郢城(平邱會) 桐園臥游錄一卷 讀史方輿紀要一百三十卷輿圖要覽四卷 御選唐宋詩醇四十七卷 重刊校正笠澤叢書四卷補遺一卷 傳教指南 新纂氏族箋釋八卷 瓜廬詩一卷附錄一卷 字類標韻六卷 讀書一得初稿 武場條例八卷首一卷 光緒河運保案抄存不分卷 刺字集四卷 小雅樓詩文集八卷首一卷遺文二卷 寫定尚書一卷 孟子弟子考補正不分卷 [道光]重修博興縣志十三卷首一卷 談天十八卷首一卷附表一卷 皇朝經世文編一百二十卷 浄業知津一卷 宋洪文敏容齋五筆七十四卷 日本國志四十卷 慧山記四卷 致劉坤一信札 漢雋十卷 唐中興閒氣集二卷 馬太傳福音書 新刻玉釧緣全傳三十二卷 許氏說文解字雙聲疊韻譜一卷 古寳賢堂法書四卷 欽定蒙古源流八卷 三國郡縣表八卷 [光緒]慈利縣志十卷首一卷 山海經十六卷圖贊一卷訂譌一卷 行素堂集古印存 毛詩傳箋三十卷 趙清獻公文集十卷 文選理學權輿八卷 紅樓夢圖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