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部尚书

官名。东汉置,称吏曹尚书或吏部曹尚书,后改称选部尚书。三国魏改选部尚书置,为尚书省(台)吏部曹长官,三品。两晋、南北朝沿置,位居列曹尚书之上,晋、南朝宋三品,梁十四班,陈三品。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定为三品,北齐亦三品。掌官吏铨选考课奖励,职权甚重。然重要任免须与诸执政大臣合议,皇帝、宰相裁定,亦常令尚书仆射领吏部事或任命大臣参掌选事,以分其权任。南朝宋孝明帝一度置二人,以轻其任。隋唐复为尚书省六部长官之首,置一人,正三品,与二侍郎分掌六品以下文官选授、勋封、考课之政令,称为三铨。唐高宗、武则天、玄宗时,一度改称司列太常伯、天官尚书、文部尚书。因其地位尊崇,多以宰相兼任或为外官带职,不治本部实务。北宋初为三品寄禄官,元丰改制后,始为职事官,从二品,掌文武选。设左、右选,各置郎中、员外郎。辽南面朝官置。西夏亦置。金天眷三年(1140)始与尚书左、右省分置,正三品。元初置一至七人不等,后定置三人,隶中书省。明洪武十三年(1380)定置一人,直隶皇帝,改正二品。景泰中,一度置二人。清顺治元年(1644)改承政置,满、汉各一人,权较明轻。初满员正一品、汉员正二品。十六年皆改正二品。雍正八年(1730),皆定从一品。光绪三十二年(1906)减为一人,宣统三年(1911)随部废。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