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户

盐户    yán hù

中国旧时制盐的民户。汉代食盐由官府或贵族豪强置备工具,役使被流放罪犯制作。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第五琦定盐法,在产区设盐院,派原业户和游民制盐,免其杂徭,称*亭户五代以后,制盐户除称亭户外,并称畦户、灶户、锅户、井户、铛户、盐户;近代又称晒户福建、板户浙江、滩户辽宁。宋起,盐户或灶户成制盐户的通称,具有特殊户籍,承担产盐徭役;由官府佥派罪犯和民户承充,给予卤地、草荡和制盐工本,并将所产食盐作为税课征收。盐户壮丁称盐丁或灶丁,为产盐徭役和定额盐课的承担者。明中叶,官府停给工本,荡地等也多被豪强兼并,但盐户仍负担徭役,且受总催(封建把头)和盐商剥削,多被迫逃亡或制售私盐。清仍保持盐籍,但盐丁所负灶课已并入地亩征收。盐户直至国民党政府时期仍为遭受严重封建压迫和剥削的人户。


参见:鹽戶
扫描版:「盐户」在《汉语大词典》第11081页 第7卷 1479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