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通义
书名《白虎通义》
作者
版本四卷(通行本)
下落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内容 《白虎通义》·四卷(通行本)

汉班固撰。《隋书·经籍志》载《白虎通》六卷,不著撰人。《唐书·艺文志》载《白虎通义》六卷,始题班固之名。《崇文总目》载《白虎通德论》十卷,凡十四篇。陈振孙《书录解题》亦作千卷,云凡四十四门。今本为元大德中刘世常所藏,凡四十四篇,与陈氏所言相符。知《崇文总目》所云十四篇者,乃传写脱一四字耳。然仅分四卷,视诸志所载又不同。朱翌《猗觉寮杂记》称,《荀子注》引《白虎通》天子之马六句,今本无之。然则辗转传写,或亦有所脱佚,翌因是而指其伪撰,则非笃论也。据《后汉书》固本传,称天子会诸儒讲论五经,作《白虎通德论》,令固撰集其事。而《杨终传》称,终言宣帝,博徵群儒,论定五经於石渠阁。方今天下少事,学者得成其业,而章句之徒,破坏大体,宜如石渠故事,永为世则,於是诏诸儒於白虎观论考同异焉。会终坐事系狱,博士赵博,校书郎班固、贾逵等,以终深晓《春秋》,学多异闻,表请之,即日贳出。《丁鸿传》称,肃宗诏鸿与广平王羡及诸儒楼望、成封、桓郁、贾逵等论定五经同异於北宫白虎观,使五官中郎将魏应主承制问难。侍中淳于恭奏上,帝亲称制临决。时张酺、召驯、李育皆得与於白虎观,盖诸儒可考者十有馀人。其议奏统名《白虎通德论》,犹不名通义。《后汉书·儒林传》序言,建初中,大会诸儒於白虎观,考详同异,连月乃罢。肃宗亲临称制,如石渠故事,顾命史臣,著为通义。唐章怀太子贤注,云即《白虎通义》。是足证固撰集后乃名其书曰《通义》、《唐志》所载,盖其本名。《崇文总目》称《白虎通德论》,失其实矣。《隋志》删去义字,盖流俗省略,有此一名。故唐刘知几《史通》序引《白虎通》、《风俗通》为说,实则递相祖袭,忘其本始者也。书中徵引,六经传记而外涉及纬识,乃东汉习尚使然。又有王度记、三正记、别名记、亲属记,则礼之逸篇。方汉时崇尚经学,咸兢兢守其师承,古义旧闻,多存乎是,洵治经者所宜从事也。国朝任启运尝举正其阙,作《白虎通擿讹》,见所自为制艺序中。今其书不传,所纠之当否,不可考矣。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其他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柳南隨筆:6卷,續筆:4卷 隸釋:27卷 南日鳥志:不分卷 黃縣志:同治,十四卷,首一卷 深寧先生(王應麟)年譜:一卷 皇朝駢文類苑:14卷 瑤天笙鶴詞:2卷 红梅山:1本 敬恕堂詩存:6卷 春秋胡氏傳:30卷 萬物炊累室駢文:1卷 簡陽縣詩文存又續:2卷 西康圖經:[民國]:不分卷 莊子郭注:10卷 呂祖歷代忠孝節義誥附考:10卷,純陽子說孝誥:2卷 粵西金石略:15卷 大學大義:1卷 榕南夢影彔:2卷 蔡書:十六卷,首末各一卷 康熙字典十二集: 36卷,總目1卷,檢字辨似1卷,等韻1卷,備考1卷,補遺1卷 鉤玄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元人十種詩 俄羅斯刑法:12卷 切韻考:6卷,附外篇3卷 頌:1卷 虛受齋日錄:1卷 惠來縣志:[雍正]:18卷 對數表 詞苑叢談:十二卷,附提要 京江後七子詩鈔:8卷 永川縣志:[道光]:12卷 杜詩論文:五十六卷 昆崙異同考:一卷 乖崖先生文集:十二卷 太平廣記:500卷,目錄10卷 歷代名賢列女氏姓譜:157卷 三合吏治輯要:不分卷 一經廬叢書 佛國記:1卷 大清搢紳全書:(光緖二三年丁酉冬季) 中華民國二年歲次癸丑航海通書 皇華紀程:1卷 十一續金刀記清涼救駕全本:4卷 諸蕃志:2卷[上、下] 吾愛吾廬詩:6卷,海外緣一卷 金石識別:12卷 四松堂集:5卷 會同縣志:[嘉慶]:10卷 南北詞名宮調彚錄:2卷附九宮大成分配十二月令宮調總論1卷 蕩寇志:71卷71至140囬 巴東縣志:[同治]:16卷,卷首1卷 平原君書:1卷 輿地紀勝:200卷 校勘記 52卷 補闕 10卷 蠶桑萃編:15卷,首1卷 海天旭日硯記:1卷 蕉窗九錄 春秋金鎖匙:1卷 算學精華七種 海鹽澉水誌: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