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书统
书名《六书统》
作者
版本二十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下落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内容 《六书统》·二十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元杨桓撰。桓字武子,号辛泉,兖州人。中统四年以郡诸生补济州教授。累官太史院校书,监察御史,终国子监司业。事迹具《元史》本传。是书至大丙申其子守义进於朝,诏下江浙镂版。前有翰林直学士倪坚《序》,又有国子博士刘泰《后序》,而桓《自序》为尤详。大旨以六书统诸字,故名曰“统”。凡象形之例十、会意之例十有六、指事之例九、转注之例十有八、形声之例十有八(案《周礼注》作谐声,此作形声,盖从许慎《说文》)、假借之例十有四。其象形、会意、转注、形声四例,大致因戴侗《六书故》门目而衍之。指事、假借二例则桓以意钩稽,自生分别。所列先古文、大篆,次钟鼎文,次小篆。其说谓:“文简意足,莫善於古文、大篆。惜其数少,不足於用。文字备用者莫过小篆,而讹谬於后人之传写者,亦所不免。今以古文证之,悉复其旧。”盖桓之自命在是,然桓之纰缪亦即在於是。故其说至於不可通,则变一例;所变之例复不通,则不得不又变一例。数变之后,纷如乱丝。於是一指事也,有直指其事,有以形指形,有以意指意,有以形指意,有以意指形,有以注指形,有以注指意,有以声指形,有以声指意。一假借也,有声义兼借,有借声不借意,有借意不借声,有借谐声兼义,有借谐声,有借近声兼义,有借近声,有借谐近声,有因借而借,有因省而借,有借同形,有借同体,有非借而借。辗转迷瞀,几於不可究诘。盖许慎《说文》为六书之祖。如作分、隶、行、草,必以篆法绳之,则字各有体,势必格阂而难行。如作篆书,则九千字者为高曾之矩矱矣。桓必欲偭而改错,其支离破碎,不足怪也。以六书论之,其书本不足取。惟是变乱古文,始於戴侗,而成於桓。侗则小有出入,桓乃至於横决而不顾。后来魏校诸人随心造字,其弊实滥觞於此。置之不录,则桓穿凿之失不彰。故於所著三书之中,录此一编,以著变法所自始。朱子所谓“存之正以废之”者,兹其义矣。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其他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宗鏡錄:100卷 萬善花室文集:6卷 合刻唐書五代史抄 臚傳紀事:1卷 詩經集傳:8卷 開煤要法:12卷 三五歷記:1卷 周易姚氏學:十六卷 地質啓蒙;4卷 使泰紀程集:三卷 豫章古今記 老子治要:一卷 靈寶眞靈位業圖:一卷 劬盦官書拾存:4卷 瀲水志林:[康熙]:26卷 老學菴筆記:1卷 彙堂摘奇:1卷 丙寅稿:1卷 周官恆解:6卷 張元莊先生行狀:[張樹錡] 新編筭學啓蒙:3卷,附總括,識誤,望海島術 郭節母清芬錄 十富寶卷 大日本續藏經第一編九十五套第二編三十二套第二編乙編二十三套目錄2卷 應德連集 溦霞閣詩略不分卷 皇壇寳訓 姚氏藥言:1卷 王荆公年譜考略:二十五卷,首三卷,雜錄二卷,附錄一卷 茞香詞:一卷 舊五代史:150卷,附考證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1卷 唐人萬首絕句選:7卷 菩薩念佛三昧經:6卷 四庫全書珍本初集目錄 齊民要術:殘2卷 靜敬山齋詩稿:2卷 今獻備遺:42卷 同文館唱和詩:10卷 上清太上開天龍蹻經:五卷 拜經樓叢書:26種 王文恪公集:36卷 藝風堂文集:8卷,續集8卷,外集1卷,藏書記6卷,續記8卷 學古齋金石叢書初、二、三、四集:14種72卷 淮陰脞錄:4卷 新刻楊家府世代忠勇演義志傳:6卷 宣爐彙釋:十二篇 五言樓詩草:2卷,續1卷 朱文端公文集:4卷 淮南子補校:1卷 施愚山先生全集:九十六卷 周禮注疏:四十二卷 大學衍義補:160卷,補、前書1卷,目錄1卷 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 獨笑齋金石文攷 峝谿纖志:1卷 明季北畧:24卷,明季南畧18卷 膝寓信筆:1卷 禮堂經說:二卷 出使美日秘國日記:16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