絳守居園池記
书名《絳守居園池記》
书名 绛守居园池记
作者吳師道|趙仁舉|樊宗師
版本明刊本
分类集部>別集類
下落皕宋樓藏書志
内容 唐樊宗師撰,灤陽趙仁舉注,金華吴師道正誤補遺 孫冲序曰:長慶中,樊宗師爲絳州刺史,嘗作《絳守居園池記》。其詞句甚隱僻不明,自冲在京師,得此文,頗與同人商搉,卒不能果然詳其意旨、句讀。樊宗師又爲皇唐名士,不知當時負此文,走人門下,有誰與詳解而知之也。宗師與韓退之親,且相推善。觀退之之文,大不如此。退之文集中有《答陳商書》,其意甚病商之所爲文,不與世相上下,故喻以齊王好竽,商負瑟而干之,又不知退之終使宗師之文如是。唐室承齊、梁、陳、隋餘弊,其文章最微弱,又變其體,使有聲韵耦對。唐享年尤遠,繇是鼓而成風,其間忽有韓愈,獨與張藉、皇甫湜、李翺輩更迭,文體高出秦、漢,亦大爲當時衆口拱擯,謂之無用之文。韓愈死,其道彌光。後來有學韓愈氏爲文者,往往失其旨,則汩没,爲人所鄙笑,今則尤甚。嘗有人以文投陳堯佐,陳得之竟月不能讀,即召之,俾篇篇口説,然後識其句讀。陳以書謝,且戲曰:『子之道,半在文,半在身。』以爲其人在,則其文行。蓋謂既成文而須口説之也,是知身死則文隨而没矣,於學古也何有哉?咸平六年七月,冲奉詔爲絳州通判月餘,觀《園池記》,其石甚卑小,文字多椎缺,因熟讀及遊覽園池,考其亭臺、池塘、渠竇、花木、堤原、川河、井閭、墻墉、門户,凡爲宗師筆紀處所者,雖與舊多徙移,然歷歷可見,猶視其文未能過半。樊之《記》有亭曰佪漣,曰香,曰新,曰望月,曰栢,有塘曰蒼塘,有堤曰風堤,有原曰鼇蝝原,惟正西曰白濱,今無遺址,又疑其指水涯爲亭名也。冲登城西與北,引望所謂『黄原玦天,汾水鉤帶』者,在其《記》又得一二。其亭爲今之所存者,惟香亭與望月焉,按其去處,又非舊也。其餘皆非當時所名者也。得非遭梁周間鎮是郡者,或因循改易也。蒼塘堙没矣,風堤、鼇蝝原,雖問老吏故氓,是非難校。今之亭有東南者,曰四望,居高臺,臨鄽市,可四望也。依斛律光廟之東曰望京,據北曰香,香之西北曰會賓;前垂岸之下連栢陰曰水簾,池之中曰水心。跨昂橋,歷虎豹門而西,曰曲水。既北少西,夾池曰望月。又北限篠竹溝水,曰禮賢,且西密梨園,曰感恩,南對遠引曰射圃,可以習射也。前畦蔬夏花新竹三四本,後壓隄屈律西北來。竇水上走,别一亭曰姑射,西北正與姑射山相對,最居北城上,西連廢門臺樓,東北可周覽人家,依崖壑列屋高下,水竹、葩花、老棗、翳桑陰密鬱邃,磑響激流,引溉蔬圃,環折縈帶,尤可登望。今題二亭曰『浩氣』、『菡蓞』,皆北嚮。浩氣連仁豐廳後,當公退時可逍遥,養浩然之氣也。菡萏,蔭虎豹門,其下皆芙蕖菡萏也。今之亭既異於樊文且多焉。其餘渠竇引決,花木蔭滋,歲久且古,與記舛訛,不可驗矣。《記》之易解者,在其文曰『西南有門曰虎豹』,其門猶在,左畫虎,鼓怒抉力,呀而人立,所謂『萬力千氣,彘伏地,雹火雷風黑山。右胡人鬅,黄㠾纍珠,丹碧錦襖,身刀囊鞾撾縚』悉如記。白豹玄斑焉皆非故物也,亦後來好事者圖之。又曰『考其亭臺沼池之增,蓋豪王才侯襲以奇意相勝,至今過客尚往往指可創起處』,如此不可數處。俾人再三讀之,可曉其理。如曰『水本于正平軌』,正平,帶郭縣也。隋開皇十三年,内軍將軍梁軌爲臨汾令,臨汾即正平也,十八年改正平焉。軌字世謩,材令也,患州民井滷,生物瘠瘦,因鑿山原,自北三十里,引古水,《圖經》云鼓堆水。地缺絶,經濠坎則續之,以槽穿城墉,入衙注也。别分走街衖千陌,汩汩然鳴激溝渠,又溉灌畦町,訖入於汾河。其文多如此類,故欲使人昏迷,往往莫辨其理。頃縣前有梁軌遺記,熟見其蹟,則知水本於正平軌,由此而發語也。餘無遺據,則皆莫能知。嗚戲!文者,道之車輿也,欲道之不泥,在文之中正。秦世以前,淳而不漓;炎漢之間,焕而不雜;逮魏與晉,稍稍侵害;自兹而下,歐而折脊;隋、唐以來,擘爲二途,既不相近,頗甚攻毁。夫聖人文章,若八卦、彖繇、爻象之體,雖不膚淺,然聖人之文,終能傳解。孔子《繫辭》,則皎然流暢,其《詩》、《書》、《禮》、《樂》之文,披之皆可無意,是聖人於文章本在達意垂法而已,不必須奇怪而難入也。由經書外子史百家之言,固可通導,獨楊雄《太玄》準《易》而爲之,當時之人或不肯一覽,故文章在乎正而不雜,但如兩漢風骨,則仲尼、周公復出,固無所嫌也。太子中舍耿君説知是州,將一年,常念《園池記》,既歷年歲,惜其文字缺落,因磨石别刊之,以傳其文。中舍世爲儒家,故弟起居郎直昭文館望,博古有文章,愛急救民病,竭力吏道,因滯外使連漕運數道,咸平六年四月死王事於河北。是以中舍常喜人有名於世,故拂拭樊刺史所爲記,俾不墜没,亦大好事者也。冲略而序之,冀後來者知文之指歸。冲通治晉州時,嘗與晉守何公亮書,論樊宗師所爲文章,何以書答冲,剖析尤見爲文之深旨。其二書今亦刊之記後。景德元年九月五日序。 韓子誌樊紹述墓,謂紹述有所著書總六十卷,雜文總三百十一篇,詩七百十九首。今皆亡矣。近世謂紹述文之存者僅一卷,亦未之見也。惟《絳守居園池記》獨傳,艱深險怪,殆不可讀,豈紹述之文盡若是,而此篇以拔乎萃而能久邪?以獨奇而爲志怪者所寶反得久邪?往年余得是文而讀之,强爲之句,而多所未解。及觀吴君正傳補正,趙氏注釋,始得究其名義。然徐而誦之,意若猶有異者,因重句之而疏其説於右方,將復正於吴君焉。愚嘗謂六籍之下盡文章之妙,正無過於孟子,奇無過於莊周。周雖外於聖人,而其學則自有所本,汪洋自恣之辭皆出於是,豈徒尚奇倔而已哉?紹述之辭深矣,探其本或未也。雖然,亦豈易至哉?其間有精到之語,皆蕩滌塵滓,採掇菁華,可但以險怪目之乎?文章之法固不在是,但取其怪以資笑談亦過矣。延祐庚申四月十日,金華許謙書。 泰定丁卯,予在宣城,得趙氏注《園池記》刊本。大德中,知晉州日,翰林徐公琰、閻公復所爲序引者讀之,與向所見抄本多異,凡予所補正者,往往增改,而猶恨其有未盡也,因以其本復加刊定。篇中諸亭名,元注未之考,向略考見其端,而許君按據文勢,辨正條理,悉以圈抹著之,皆與今改注合。窃伏精鑑,俾存而弗削焉。吁!自予始校此文,逮今二十年,參之見聞,屢經竄易,計今尚未得爲定稿也。區區窮猶若是,況乎聖經賢傳之奥,而欲以一見了之,不亦舛乎?併書以自儆。至順三年歲次壬申十一月二十二日,吴師道識 辭尚質,質則氣完,輕重、高下、疾徐之節安,則喜怒、哀樂、愛惡之情展。夫惟知道之士含和而吐華,辭盛致腴,不煩繩削而正奇可師也。故唐、虞君臣之言,渾渾如也;夏、商、周之言,皎如也;秦、漢之言,振振如也。雖粹駁清厚之氣,人有不同,因其才之所至,皆足以自名一家,本乎質故也。漢中葉以降,辭益落,爰始淫爲浮輕側纎,拘爲俚俗,矯爲陗囏,辭人人殊,去古日遠,氣卑則言不振,質不足故也。唐繼古制,世平而聲和,在貞觀、永徽時,則岑文本、魏徵、虞世南、褚遂良滌其源;在垂拱、開元時,則陳子昂、張説、九齡、蕭穎士、李華導其流;在大曆、興元時,則獨孤及、梁肅、權德輿揚其波。辭稍振矣,然去秦、漢人所次猶遠,蓋其力僅僅及是,犇趨赴則僵。至貞元、元和時,韓愈氏作,大放厥辭,力復于古,雖正奇迭用,而一本乎質,用能奄有秦、漢,追商、周而睨之。辭乎復,此其始也。時有河東柳宗元,辭始今古,犬牙厠陳,張梁權間,洎左官牢愁,思益專,辭益振,破觚斷雕,窍渺回鬱,傑然與韓辭相上下。唐世言文章者,稱『韓柳』焉。于時隴西李翺慕愈而効之,振策而驅之,然不敢異之也。故史稱翺爲文尚氣質,卒得與韓同謚。贊皇李德裕作文論,亦言文主氣質,辭雖未至,識則精詣不羣。南陽樊宗師與韓、柳氏亦同時,又相好也,視二氏之逸駕絶足,瞠乎若恐後之,將掉鞅争先則力之不能及,欲頫仰襲㳂則恥爲之下,於是瘁心竭液,恢詭險僻,務奇以掩之。此誠不可陵出其右,而祗喪厥質氣不完者,其辭弊固其所也。宗師之辭夥矣,惟《絳守居園池記》獨傳,怪之尤者。然其形墬名物,足以辨方考志,清言雅趣,足以摹寫光景,好古博雅之士存之而不廢也。其辭義、句讀不可易知,自宋以來作訓故者數家,往往探討疲而乖舛衆。金華吴君正傳始取趙氏註,補其闕而正其訛。白雲先生高陽許君益之,又從而審辨之,繇是文義明而句讀别。夫二君之於學,窮六籍之菁華,明百氏之邪正,時其整暇而游豫屬之,豈《大章》、《咸池》、《桑林》之舞,既高張宫庭,飫聞而慨繹之,而夷佅之音、巴渝之曲亦充備下陳者與?且樊氏之失,二君既掊而明之,其間可採摭如鄉予所云者,亦不忍遽弃也。古也有志君子之取善也博以周,予於二君見之矣。東陽張樞云。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其他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爾雅義疏二十卷 [光緒]諸暨縣志六十一卷首一卷 奏定北洋陸軍武備學堂章程 韓山人詩集九卷續集八卷 瑞士刑法 慈悲道場懴法要略解十卷 藥言補註四卷 漢書一百卷 應元書院課藝不分卷 續廣博物志十六卷 說文段注訂補十四卷 後漢書九十卷 虞山妖亂志二卷 本草輯要六卷 水經注四十卷首一卷 李文饒公文集二十卷别集十卷外集四卷 四時病機十四卷溫毒病論一卷女科歌訣六卷經驗方一卷 賈浪仙長江集十卷 六經天文編二卷 佛說高王觀世音經一卷 禮書綱目八十五卷首三卷 欒城集四十八卷附目錄二卷後集二十四卷三集十卷應詔集十二卷 春秋綱目句解左傳彚雋六卷 冬至承應玉女獻盆一卷 乾坤大略 各國立約始末記三十卷首二卷 周禮精華六卷 儒林宗派十六卷 聖武記十四卷 國朝賦楷六卷 宛鄰書屋古詩錄十二卷 博雅十卷 澤存堂五種 柈湖文集十二卷 植物名實圖考三十八卷植物名實圖考長編二十二卷 [順治]登州府志二十二卷 雙鳳奇緣傳八卷八十回 國朝文才調集八卷 三天入直瑣記一卷 輏軒使者絕代語釋方言十二卷 定庵文集三卷續集四卷續錄一卷古今體詩二卷雜詩一卷詞選一卷詞錄一卷 俚語集 經典釋文攷證三十卷 化學須知一卷 江湖後集二十四卷 延壽集四卷 四書經註集證十九卷 [咸豐]安順府志五十四卷 [同治]江山縣志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大清一統志表 高季迪先生大全集十八卷 杭州織造奏稿 字林經策萃華八卷 說文偏旁考二卷 南疆繹史勘本五十八卷 劍南詩稿七十一卷 沈文忠公集十卷年譜一卷 重刻張太岳先生文集四十八卷 元曲選 南軒先生文集四十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