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窺余
书名《周易窺余》
书名 周易窥余
作者鄭剛中
版本文瀾閣傳抄本
分类經部>易類
下落皕宋樓藏書志
内容 宋鄭剛中撰 自序曰:《窺餘》窺竊《易》家餘意,綴緝而成也。老來心志凋落健忘,自覺所學漸次遺失。恐他時兒童輩有問,寖就荒唐,無有對,故取平時所誦,今昔易學與意會者,輒次第編録,時自省覽。此《窺餘》之所爲作,所爲名,序之所爲縷縷也。伏羲氏畫八卦,古無異論,至重卦,則指名不一。鄭康成輩謂神農,孫盛謂大禹,史遷、楊雄謂文王。故謂神農之説者,曰:耒耨之利,日中之市,固已取諸益,取諸噬嗑,豈應後來方重卦?神農之説破,則盛以下自當無語矣。孔穎達、王弼又謂伏羲氏始用蓍,十有八變而成卦。觀變之數,則用蓍猶在六爻之後。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治,而書契之作取諸夬。重卦者非伏羲乎?伏羲氏既畫卦,又爲重卦,文王爲卦下之辭,又分上下經,孔子爲《十翼》,周公爲《爻辭》,此《易緯》所謂三聖人。而周公不與者,周公本文考之志而爲之,舉文王則知周公之聖也。穎達既堅守弼論不移,後之立異相可否者猶未已。要是,指擿相勝,無明白證據,當以王、孔爲允。復有疑者曰:《爻辭》亦文王所作,非周公也。此蓋不考明夷爾。文王在羑里,無自謂『文王』之理,亦不得先謂箕子爲明夷。韓宣子適魯,見《易象》云:『吾乃知周公之德。』則公作爻辭何疑?馬融、陸績皆知此意也。《繫辭》曰:『知者觀彖辭,則思過半矣。』又曰:『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遂又疑夫子不應自贊,如此《彖》、《繫》必文王所爲也。曾不知卦下之辭,乃文王所繫,其所繫辭亦可謂之彖。夫子于上下《繫》特贊序之,與夫子所爲《彖》、《繫》自不相礙。范諤昌誤疑乾《彖》與《文言》重複,而謂文王爲《彖》者,亦此類也。至于《十翼》之目,亦復紛紛以《彖》、《象》、《繫辭》三者各分上下,而與《文言》、《序卦》、《説卦》、《雜卦》四篇號爲十者,穎達主之。《彖》也,大小《象》也,上下《繫辭》也。乾、坤《文言》也,而與《序卦》、《説卦》、《雜卦》三篇號爲十者,胡旦主之。以《象》分大小,而不以《彖》分上下,旦説爲勝。以《文言》分乾、坤,似未安。去古遠矣,學者要當以意所安者爲是,故兩存之,以俟來哲。通乎此,然後可以讀《易》。或問曰:子爲書,始屯、蒙,何也?曰:予於乾、坤不敢談也。易者,天地萬物之奥;乾、坤,則又易之奥。聖人妙《易》書之神,而藏之乾、坤,其所示人者,猶委曲載之《文言》。孰謂學者可以一言定乎?尊乾、坤而不敢論,自屯、蒙而往,以象求爻,因爻識卦,萬有一見。其髣髴則隨子索母,沿流尋源,乾、坤之微,或可得而探也。今姑未敢妄有窺焉。又問:《易》自商瞿子木親受業夫子,下抵漢、魏,專門名家者不勝計,雖互有得失之論,大㮣不過象、義二者。就其意趣不合最甚者,惟李鼎祚、王弼。其專用象變三十餘家,而不及義者,鼎祚也;盡掃象變,不用古注而專以意訓者,弼也。子爲書,爲象乎?爲義乎?曰:有象則有義,以義訓者不可以遺象也。義不由象出,是猶終日論影而不知形之所在。偏于一而廢其一,學者所以難了,《窺餘》所不然也。近世程頤正叔嘗爲《易傳》,朱震子發又爲《集傳》,二書頗相彌縫于象、義之間,其于發古人之奥,爲有功焉。但《易》之道廣大變通,諸家不能以一辭盡,有可窺之餘,吾則兼而取之。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後序》載晉太康元年,汲縣發舊冢,大得古書,皆科斗文字,不可訓知,獨《周易》及《紀年》最爲分了,《周易》上下篇與今正同,而無《彖》、《象》、《文言》、《繫辭》。預疑于時仲尼造之于魯,尚未播之遠國,而《漢藝文志》《易經》十二篇謂上、下經及《十翼》也。以是考之,漢之《易》已十二篇,但經與《十翼》自爲篇帙,非若今《易》之各附卦爻。先儒謂費直專以《彖》、《象》、《文言》參解易爻,謂王輔嗣《象》本釋經,欲相附近,故辭與《象》各附于當爻。要之,取古本輒相分合,二子不容無過,然于聖人之旨未大悖也。併見于序之末。紹興壬申正月旦,觀如居士山齋書。 六經載道,而《易》其原最深遠也矣。始惟有畫,以盡三才、萬物之理;後乃有辭,以盡其畫之所象;最後吾夫子爲之《十翼》,《易》其無餘藴矣。後世諸儒各以臆見爲之訓詁,無慮數百家,然弗合并,互有得失,非博雅君子學通《繫》、《象》之表,識達變通之微,未易探討而折衷也。故資正殿學士東陽鄭公,少以文行爲鄉先生,于書無所不通,而尤邃于《易》。其論議慷慨,操履端亮,入登禁槖,出撫邊陲,壯猷遠略,皆自其學發之。晚歲謫居封州,乃爲《易》解,名之曰《窺餘》,則兼而取之。歲在戊午,禮部試進士,公參掌文衡。予偶得中,因登門拜公,一見知其爲天下偉人,特未見其書。及乙未春,予再守長樂,公之子良嗣持憲節于此邦,因得是書觀之,研味累日,不能廢手。雖參取諸家之長,而斷自己意,文與義貫,理與象互,讀之使人涣然冰釋,其于易道誠非小補。予淺陋荒唐,安足以知之?公諱剛中,字亨仲。嘗爲禮部侍郎,以樞密都承旨宣撫四川,其遺愛在蜀,其事業炳炳在人耳目,其出處載之國史。今其子又有學問,能世其家,收拾遺藳,爲十五卷,將鋟版傳諸學。請序以冠其首,予逡巡退避,其請益勤,因爲之言。淳熙乙未年十一月一日,莆陽陳俊卿序。 《易》更三聖,世歷三古,秦火以卜筮不焚,漢興隨立學官,在六經最古,最爲完書。此天也?非天也?非知道者,于辭、象、變、占俱通,未易與言。而唐孔穎達《正義》顓主王弼解,弼用費氏本。劉向校中秘書,謂費本與古文同。而《班史》不敘,以從受田何之學,出于孔子,授商瞿,瞿之傳,具有次第。今世有《子夏易》,亦謂孔子所授,乃用鄭玄取《彖》、《象》、《經》,王弼取《文言》附乾、坤二卦後本,蓋僞書也。若費氏長于卜筮,惟以《彖》、《象》、《繫辭》、《文言》解説上下《經》。弼用費本,于卜筮略不及,而習尚清談,出入老、莊,第知『言者尚其辭』一端耳。穎達因象數難通,迺一切屏棄。商瞿而下諸家,雖鄭玄注具,弗敢自是,説《易》者不過假借以馳驅其文章,粉藻其意見,于《易》何預者?五星聚奎,斯文興起,濂溪周子、康節邵子皆得三聖之秘。周尚理,邵兼數,然不可異觀也。伊川程氏師周友邵,晚爲《易傳》,用辭明理。漢上朱氏徧考自漢以來羣儒訓釋,旁引曲暢,而以周、程、邵之説會通之,學者得以知《易》有聖人之道四焉矣。北山先生資正鄭公,紹興中宣撫全蜀,取忌秦檜,斥居封州,閉門讀《易》,筆爲《窺餘》。後百餘年,玄孫足老攜手澤三大編相示。桂伏讀竟,始悟其合伊川、漢上二解而一之者。其時程學尚多異議,朱所進書未行于世,而公知兼取所長,其識見豈顓門曲學可及耶?昔陸宣公貶忠州,録《集驗方》,朱紫陽議其豈無聖經賢傳可以玩索。唐子西謫惠州,名其居室曰『易庵』,其記援陶隱居云:『注《易》誤,猶不致殺人;注《本草》誤,則有不得其死者。』子西謂:『注《本草》一物之誤,猶不及其餘;道術一誤,則無復孑遺矣。』公不録醫方,專志易學,此暗合于子西之微旨,而非止于宣公之全身遠害也。《繫辭》曰:『易窮則變,變則通。』昔公在宣和、靖康時,窮甚矣,繼以進士上第躋顯仕,可謂變且通矣。而竟厄于檜,既通而窮。故在封川,將玩諸《易》,以圖其不終窮。而公終于窮,豈窮者其果不能變則通乎?嗚呼!安得起公于九原,而與論易道窮變、往來、上下之故哉!後學潘桂百拜謹識。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其他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靖康傅信录 靖康傅信录 靖康傅信录 靖康傅信录 靖康傅信录 靖康傅信录 靖康傅信录 靖康傅信录 靖康传信录 张邦昌事略 呻吟语 呻吟语 顺昌战胜破贼录 开封府状 开封府状 北狩蒙尘录 北狩见闻录 北狩见闻录 北狩见闻录 北狩见闻录 北狩见闻录 北狩见闻录 北狩见闻录 国朝名臣事略 国朝名臣事略 国朝名臣事略 国朝名臣事略 国朝名臣事略 国朝名臣事略 金遗民录 金史忠孝编五卷元史忠孝编六卷 枯崖和尚漫录 襌林僧宝传三十卷临济宗旨一卷补襌林僧宝传一卷 襌林僧宝传三十卷临济宗旨一卷补襌林僧宝传一卷 襌林僧宝传三十卷临济宗旨一卷补襌林僧宝传一卷 襌林僧宝传三十卷临济宗旨一卷 五灯会元缵续 五灯会元 五灯会元 五灯会元二十卷目二卷 五灯会元 五灯会元 五灯会元 五灯会元 五灯会元 五灯会元 五灯会元 五灯会元 五灯会元 嘉泰普灯录 传灯录 万僧问答景德传灯全录 万僧问答景德传灯全录 北狩见闻录 北狩见闻录 北狩见闻录 北狩行录 北狩行录 北狩行录 北狩行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