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本附音春秋穀梁傳註疏
书名《監本附音春秋穀梁傳註疏》
书名 监本附音春秋谷梁传注疏
作者
版本宋刊本
分类經部>春秋類
下落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
内容 此本首行较闽、监、毛本多“监本附音序”五字。次行题“国子四门助教杨士勋撰”,三行题“国子博士兼太子中允赠齐州刺史吴县开国男陆德明释文”,亦与闽、监、毛本异,何氏煌谓“宋南监本”,是也。前有范氏《集解序》,每半叶十行,行十七字,注、疏俱双行,行二十三字,版心有大小字数、刊字人名。《经传》不别,如“元年春王正月”,即接《传》文,不标《传》字,与《石经》合。《传》下《集解》亦不标“注”字,惟疏文则冠一大“疏”字於上。今以阮氏重刊本对校,著其异於篇。&&&“春秋穀梁传序”疏“亦既《经传》共文”。何校本同。重刊本“共”误“其”。“故曰《穀梁传》,传孙卿”。与毛本同。重刊本“传”字不重。“卿传鲁人申公”“卿”上重刊本衍“孙”字。“博示同异也”。“博”重刊本作“传”。案:《序》云,“博示诸儒同异之说”,则作“博”是。“是以”至“疵厉”疏“朓则侯王其荼”。何校本同。重刊本“荼”误“恭”。“三川震”。毛本同。重刊本“三”误“二”。“盖诲”至“者渐”疏“愚主不能用也”。“主”重刊本作“上”。&&&隐公元年注“隐公”至“月也”疏“《公羊》又云”。“云”重刊本作“引”。“受今王之历”。“受”重刊本作“用”。“杖大义”。“杖”重刊本作“仗”。“仪字也”节注“末王命”。“末”重刊本作“未”。&&&二年注“凡年”至“例时”疏“年时月皆备”。“备”重刊本误“借”。注“无此”至“戎乎”疏“司马主断割也”。“割”重刊本作“制”。&&&七年“戎者卫也”节注“讳执言以归”。“讳”重刊本误“韩”。&&&桓公元年注“杜预”至“於策”疏“即位必待逾年”。“待”重刊本误“持”。&&&八年“祭公来”节注“在郃之阳”。与《释文》合。重刊本“郃”误“邰”。&&&十有四年“无冰”疏“时燠也”。“燠”重刊本误“暖”。“五行”至“罚常燠”疏“此等皆是不明去就”。“明”重刊本作“能”。&&&十有五年注“栎郑”至“当受”疏“则是以恶入”。何校本同。重刊本“入”误“故”。&&&庄公元年《传》“人之至受命”疏“谓君父既绝夫人”。“夫”重刊本误“天”。注“礼有”至“多少”疏“能征不顺者赐弓矢”。何校本同。重刊本“顺”误“显”。&&&四年“飨食”至“鲁地”疏“亨大牢以饮宾”。何校本同。重刊本“亨”作“烹”。&&&八年注“导之以德”《释文》“导,徒报反”。“导”重刊本作“道”。&&&九年《传》“不讳败恶内也”《释文》“败恶,乌各反”。“各”重刊本作“洛”。&&&十有二年《传》“仇牧闲也”疏“荀息虽同後死之例”。何校本同。重刊本“後”误“复”。&&&二十有七年《传》“信其信仁其仁”疏“则首戴之会亦可为两也”。“两”重刊本作“二”。&&&僖公元年《传》“向之师也”疏“故重列三国”。“三”重刊本误“二”。&&&四年注“十四年”至“恶也”疏“但为卒于楚”。“于”重刊本作“於”。&&&五年“秋八月诸侯监于首戴”《传》“以其去诸侯”。“去”重刊本作“法”。&&&九年“宋其称子”节注“殷人殡于两楹之间”。“殷”重刊本误“周”。&&&十有五年“九月公至自会”注“桓会不致”。“桓”重刊本误“相”。注“获者不与之辞”疏“莒显公子之绐”。“绐”,重刊本误“给”。“君子”至“其终”疏“欲使恶人不得终於恶”。“人”,重刊本误“入”。&&&十有八年“今狄亦近卫而远齐”《释文》“远齐,如字,于万反”。“万”,重刊本误“迈”。&&&三十年“以是为讼君”疏“嫌卫侯无罪”。“侯”,重刊本作“杀”。“冬天王使宰周公来聘”《传》“天子之宰通于四海。”“于”,重刊本作“於”。&&&文公十有八年“恶宣公也”疏“理亦通也”。“理”,重刊本误“礼”。&&&宣公三年“缓辞也”疏“理虽迂诞”。何校本同。重刊本“诞”作“延”。&&&八年“犹者”至“宾也”疏“殷曰肜”。下“谓之肜者”肜,是不绝之辞,并同。重刊本“肜”俱作“彤”。而“缓辞也”疏“日下稷乃克葬”。“稷”重刊本作“昃”,阮《记》云“此字剜改是也”。&&&九年注“故书见变礼”《释文》“见变,贤遍反”。重刊本无“变”字。&&&十有六年“夏成周宣榭灾”注“宣榭,宣王之谢”。何校本同。重刊本作“榭”。&&&十有七年“许男锡我卒”《释文》“锡,星历反。”“星”重刊本误“墨”。&&&成公元年“曹公子手偻”《释文》“偻,於矩反,一音力主反”。“力主”重刊本误“刀圭”。&&&九年“大夫”至“事也疏”“从例可知也”。“也”重刊本误“他”。&&&十有五年“其地许复见也”《释文》“复,扶又反”。“复”重刊本作“覆”。&&&襄公元年注“冬者”至“之礼”疏“赴未至鲁。”“赴”重刊本误“越”。&&&二十有四年“五穀”至“大侵”疏“谓五穀不孰也”。“孰”重刊本作“熟”。&&&二十有五年“楚屈建帅师灭舒鸠”《释文》“屈,居勿反”。“勿”,重刊本作“忽”。案:昭五年《释文》亦“居勿反”,则作“忽”者非。&&&昭公八年“掩禽旅”《释文》“本亦作掩”。“掩”重刊本作“俺”。“艾兰”至“力也”疏“故以毛布覆之”。“布”重刊本误“市”。&&&十有一年“夷狄之君”节注“所以情理俱扬”。“扬”重刊本作“畅”。&&&十有四年注“曹叔”至“之国”疏“定四年《左氏》文”“氏”重刊本作“传”。&&&二十有三年“尹氏立王子朝”注“此言尹氏立,明惟尹氏欲立之”。“氏”重刊本作“朝”。&&&定公四年“庚辰吴入楚”节注“楚无能亢御之者”。与《释文》及余仁仲本合。重刊本作“抗御”。盖据剜修本也。&&&哀公二年注“蒯瞆”至“废之”疏“三顾速不进”。“三”重刊本误“二”。&&&七年“秋公伐邾”节注“鲁非霸主”。“主”重刊本误“王”。“春秋”至“言焉”疏“天王守于河阳”何校本同,与《唐石经》合。重刊本“守”作“狩”。&&&十有二年注“古者五”至“百亩”疏“其馀彊弱相半”。“彊”重刊本误“疆”。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其他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晉顧微之廣州記一卷 漢魏六朝女子文選二卷 會稽掇英總集校一卷 [江蘇蘇州]吳中派史氏家乘四十卷 大淸乾隆三十五年歲次庚寅時憲書一卷 奇遁各法一卷 韓詩外傳校記不分卷 澄懷書屋詩抄四卷 全孝圖說一卷 書品一卷 蘭苕館詩鈔十一卷 [乾隆]寧志餘聞八卷 李文公集十八卷補遺一卷附錄一卷 呂氏四禮翼四卷 [乾隆]南籠府志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史學提要箋釋五卷 十洲記 孝經徵文一卷 蘆槎文集一卷 樗隱集六卷 山窻餘稿一卷 唐書二百二十五卷 明清之際歐人東渡及西學東漸史 容甫先生遺詩五卷 徐都講詩一卷 宋文文山先生全集二十一卷 七經畧記九十四卷 鄭靜菴先生詩集五卷文集五卷蓉渚别集一卷醒世恪言一卷 刺虎四回 木瀆小志六卷首一卷光福諸山記一卷 拙齋文集二十卷 大藥叉女歡喜母並愛子成就法一卷 捫厀軒草稿二卷鴛水雜詠一卷甲子續草一卷捫厀軒詩一卷小草一卷 步里客談二卷 天文歌畧一卷 佛說老母經一卷 寙園攟談一卷 論語二卷 醉侯詩鈔不分卷 紅梅山館存稿不分卷 松雪齋集十卷外集一卷 楊潭西先生遺書六種 欽定淳化閣帖釋文(欽定校正淳化閣帖釋文、欽定重刻淳化閣帖釋文)十卷 孫真人海上方 吳中故語一卷 鮑氏集(鮑明遠集、鮑參軍集)十卷 崇雅堂文稿四卷補遺一卷詩稿一卷續稿一卷 官制三卷 記問邇言四卷 蓮宗九祖傳畧一卷 新刻考古諡法一卷 雲莊集五卷校勘記一卷 乙酉守城記二卷 吳慶坻墓志銘一卷 秦淮雜詩一卷 金石苑(三巴孴古志)不分卷 國際公法 晉太興起居注一卷 [浙江義烏]赤岸楊氏宗譜□卷 梁昭明太子年譜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