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琴
书名《伯牙琴》
书名 伯牙琴
作者鄧牧
版本浙江巡抚采进本
分类集部>別集類
下落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内容 宋鄧牧撰。牧字牧心,錢塘人。宋亡不仕。至元己亥入洞霄,止於超然館,沈介石為營白鹿山房居之。后無疾而逝。牧與謝翱、周密等友善,二人皆抗節遯跡者。嘗為翱作傳,為密作《蠟屐集序》,而《翱傳》敘交情尤篤。翱之臨卒,適牧出游,翱作詩有“謝豹花開桑葉齊,戴勝芊生藥草肥,九鎖山人歸不歸”之句。九鎖山人,牧別號也。其志趣可想見矣。密放浪山水,著《癸辛雜識》諸書,每述宋亡之由,多追咎韓、賈,有黍離詩人彼何人哉之感。翱《西臺慟哭記》諸作,多慷慨悲憤,發變徵之音。牧則惟《寓屋壁記》、《逆旅壁記》二篇稍露繁華消歇之感,馀無一詞言及興亡。而實侘傺幽憂,不能自釋,故發而為世外放曠之談,古初荒遠之論,宗旨多涉於二氏。其《君道》一篇,竟類許行并耕之說;《吏道》一篇,亦類《老子》剖斗折衡之旨。蓋以宋君臣湖山游宴,紀綱叢脞,以致於亡,故有激而言之,不覺其詞之過也。是集為牧所自編,皆滔滔清辨,而不失修潔,非晚宋諸人所及。前有《自序》,后有《自跋》,以知音難遇,故以《伯牙琴》為名。《跋》稱詩文六十馀篇。此本惟文二十四篇,并序跋為二十六,蓋佚其詩一卷也。末又附《沖天觀記》、《超然館記》、《清真道院碑記》三篇,題曰《補遺》。而《清真道院碑記》末有“大德四年庚子錢塘鄧牧記,集賢直學士趙孟頫書”字。知后人從石刻抄入,非集所本有。《自跋》稱平生為文不止此,是一證矣。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其他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籌海匯錄不分卷 曾文正公全集三十五卷首一卷 左恪靖伯奏稿初編三十八卷 左恪靖伯奏稿初編三十八卷續編七十六卷 左文襄公奏疏初編三十八卷續編七十六卷三編六卷 左文襄公奏疏初編三十八卷續編七十六卷三編六卷 彭剛直公奏稿八卷 彭剛直公奏稿八卷 彭剛直公奏稿八卷 彭剛直公奏稿八卷 彭剛直公奏稿八卷 沈文肅公政書七卷首一卷 沈文肅公政書七卷首一卷 沈文肅公政書七卷首一卷 沈文肅公政書七卷首一卷 沈文肅公政書七卷首一卷 丁文誠公奏稿二十六卷首一卷附遺稿一卷 李文忠公全集六種一百六十五卷首一卷 李文忠公全集六種一百六十五卷首一卷 李文忠公全集六種一百六十五卷首一卷 李肅毅伯奏議二十卷 李肅毅伯奏議二十卷 同治中興京外奏議約編八卷 劉壯肅公奏議十卷首一卷 奏議初編十二卷 光緒新政奏議一卷 南海先生四上書記四卷 江楚會奏變法摺三摺 變法奏議叢鈔不分卷 奏疏分類便覽[清光緒三年冬季]不分卷 王文敏公奏疏一卷 焚餘草二卷 焚餘草二卷 諫止中東和議奏疏四卷 庸盦尚書奏議六種十六卷 戶部陝西司奏稿[丁亥年]四卷 奏議不分卷 歷代奸庸殷鑒錄三十二卷首一卷 歷代名將圖二卷 高士傳三卷 增廣古今人物論三十六卷續編十二卷 百將傳續編節評四卷 近花樓纂釋分類合法百將全傳二卷 百將圖傳二卷 古品節錄六卷 古品節錄六卷 百美新詠圖傳四卷 百美新詠圖傳四卷 修史試筆二卷 無雙譜四十詠一卷 疇人傳四十六卷 疇人傳四十六卷 疇人傳四十六卷續傳六卷三傳七卷附記一卷 疑年錄四卷 疑年賡錄二卷 三續疑年錄十卷 涵芬樓古今文鈔小傳四卷首一卷附錄一卷 宋元以來畫人姓氏錄三十六卷首一卷 歷代不知姓名錄十四卷 景賢錄後編□□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