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川歸來集·
书名《蘆川歸來集·》
书名 芦川归来集·
作者張元榦
版本永乐大典本
分类集部>別集類
下落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内容 宋張元幹撰。元幹字仲宗,自號真隱山人,又曰蘆川老隱。周必大跋其《送胡銓》詞,稱長樂張元幹。睢陽王浚明跋其《幽嵓尊祖錄》,則稱永福張仲宗。皆宋人之詞,莫詳孰是也。王明清《揮麈錄》紀其以作詞送胡銓得罪除名。考卷末其孫欽臣跋語,稱得《賀新郎》詞二首真跡於銓之子,其說當信。然銓貶於紹興戊午,而集中《上張丞相》詩,稱“罪放丙午末,歸來辛亥初”。又自跋《祭祖母劉氏》文,后稱“宣和元年八月,獲緣職事,道過墓下”。則徽宗時已仕宦,欽宗時已貶謫,但不知嘗為何官耳。元幹及識蘇軾,見所作《蘇黃門帖跋》。又從陳瓘游頗久,見所作《了翁文集序》。其結詩社同唱和者,則洪芻、洪炎、蘇堅、蘇庠、潘淳、呂本中、汪藻、向子諲,見所作《蘇養直詩帖跋》。而江端友、王铚諸人皆有贈答之作。劉安世、游酢、楊時、李綱、朱松諸人皆為題《幽嵓尊祖錄》。故其學尊元祐而詆熙寧。詩文亦皆有淵源。其集今有抄本,稱嘉定己卯其孫欽臣所鋟。然跋稱誦《上陳侍郎詩序》,知掛冠之年甫四十一。抄本無此篇。又曾季貍《艇齋詩話》載元幹《題瀟湘圖》詩,抄本亦無此篇。考胡仔《苕溪漁隱叢話》,稱嘗錄元幹之詩一卷,而元幹不自憶。則當時已不自收拾,疑欽臣所錄本有佚失。然近本但有五言律詩一卷、七言律詩一卷,而無古體及絕句,知非完書。又《跋米元暉瀑布軸》、《跋蘇養直絕句后》,《跋江天暮雨圖》、《跋江貫道古松絕句》,乃收之題跋類中。亦似后人所竄亂,非其原本。及考《永樂大典》所載,則所佚諸篇,厘然具在。今裒集成帙,與鈔本互相勘校,刪其重復,補其殘闕,定為十卷。元幹詩格頗遒。雜文多禪家疏文、道家青詞,今從芟削。其題跋諸篇,則具有蘇、黃遺意,蓋耳目漸染之故也。鈔本末有《幽嵓尊祖錄》一卷,乃記其為祖母外家置祭田事。附以同時諸人題跋,中多元祐名臣之筆。亦仍其舊第并附錄焉△《東萊詩集》·二十卷(兩淮馬裕家藏本)。宋呂本中撰。本中有《春秋集解》,已著錄。其詩法出於黃庭堅。嘗作《江西宗派圖》,列陳師道以下二十五人,而以己殿其末。其《紫微詩話》及《童蒙訓》論詩之語,皆具有精詣。(案今本《童蒙訓》不載論詩諸條,其文散見各書中,說見本條之下。)敖陶孫《詩評》稱其詩如散圣安禪,自能奇逸。頗為近似。苕溪胡仔《漁隱叢話》稱其“樹移午影重簾靜,門閉春風十日閑”、“往事高低半枕夢,故人南北數行書”、“殘雨入簾收薄暑,破窗留月鏤微明”諸句。殊不盡其所長。《朱子語錄》乃稱本中論詩欲字字響,而暮年詩多啞。然朱子以詩為馀事,而本中以詩為專門,吟詠一道,所造自有淺深,未必遂為定論也。此集有慶元二年陸游序、乾道二年曾幾后序。《文獻通考》別載有《集外詩》二卷。此本無之,蓋已散佚。又陸游序稱嗣孫祖平悉裒集他文為若干卷。今此本有詩無文。惟其《草趙鼎遷右仆射制詞》所云:“合晉、楚之成,不若尊王而賤伯。散牛、李之黨,未如明是而去非”之語,以秦檜惡之,載於日歷,尚為世所傳誦。其他文則泯沒久矣。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其他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四十五歲著直史述小像賦附題詞不分卷 東里詩集三卷 中西四千年紀曆一卷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一卷 青塚志十二卷首一卷 孔子家語憲四卷 宋元名家詞十五種 榴合歡室泉拓一卷 大清律例按語一百〇四卷 庭聞錄六卷附錄一卷 雋區十卷 笑贊 全五代詩一百卷年譜一卷補遺一卷 象形字譜二卷 信摭一卷 [同治]樂平縣志十卷首一卷 孝經注疏九卷 麈談拾雅 熙春醫案 茶磨山人詩鈔八卷 道咸同光四朝詩史一斑錄續編 藝概六卷 傷寒論條辨八卷或問一卷痙書一卷本草抄一卷 玉清宮碑銘等二種 滿漢典要大全 韓非子二十卷 宏遠謨齋書目八卷 紅豆村人詩稿八卷 漢武梁祠堂畫象題字考不分卷 四書朱子本義匯叅四十三卷首四卷 青谿山人文集常談考誤四卷 玉海二百卷辭學指南四卷詩攷一卷詩地理攷六卷漢藝文志攷證十卷通鑑地理通釋十四卷漢制攷四卷踐阼篇集解一卷周易鄭康成注一卷姓氏急就篇二卷急就篇補注四卷周書王會補注一卷小學紺珠十卷六經天文篇二卷通鑑答問五卷 宋史四百九十六卷目錄三卷 吳郡圖經續記三卷 存誠堂詩集二十五卷應制詩五卷 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外集十卷集傳一卷遺文一卷 變通科舉章程一卷 漢上叢談四卷 寧澹齋全集二十卷 雲麓漫鈔四卷 格致彙編第七年 [順治]聞喜縣志七卷 章江集二卷 易拇八卷 指月錄三十二卷 [嘉慶]新修江寧府志五十六卷 詳刑要覽四卷 隨園隨筆十二卷 史記一百三十卷 圖像勸勸錄 章雲李四書文稿 四川通省武職營分官兵數目便覽 經籍纂詁并補遺一百〇六卷首一卷 逸語十卷 明臣奏議十二卷首一卷 楹聯叢話四卷 華氏晴雲派天津支宗譜不分卷 雅雨堂叢書一百三十五卷 惜字焚化沉灰法一卷 惜抱軒遺書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