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太白集
书名《李太白集》
书名 李太白集
作者李白
版本安徽巡抚采进本
分类集部>別集類
下落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内容 唐李白撰。《舊唐書》白傳稱山東人,《新唐書》則作隴西成紀人。考杜甫作《崔端薛復筵醉歌》有“近來海內為長句,汝與山東李白好”句。楊慎《丹鉛錄》據魏顥《李翰林集序》有“世號為李東山之文,謂杜集傳寫誤倒其字”。似乎有理。然元稹作杜甫墓志亦稱“與山東人李白”,其文鑿然。如倒之作東山人,則語不成文,又不得以魏序為解。檢白集《寄東魯二子詩》,有“我家寄東魯”。句。顥序亦稱“合於魯一婦人,生子曰頗黎”。蓋居山東頗久,故人亦以是稱之,實則非其本籍,劉昫等誤也。至於隴西成紀乃唐時李氏以郡望通稱,故劉知幾《史通·因習篇》自注曰:“近代史為王氏傳云:‘瑯邪臨沂人。’為李氏傳云:‘隴西成紀人。’非惟王、李二族久離本郡,亦自當時無此郡縣,皆是魏、晉以前舊名。”今勘驗《唐書·地理志》,果如所說。則宋祁等因襲舊文,亦不足據。惟李陽冰序稱“涼武昭王暠之后,謫居條支。神龍之始,逃歸於蜀,復指李樹而生伯陽。驚姜之夕,長庚入夢。顥序稱白本隴西,乃因家於綿,身既生蜀”云云。則白為蜀人,具有確證。二史所書,皆非其實也。陽冰序不言卷數,《新唐書·藝文志》則曰《草堂集》二十卷,李陽冰編。案宋敏求后序曰:“唐李陽冰序李白《草堂集》十卷,咸平中樂史別得白歌詩十卷,合為《李翰林集》二十卷。”。史又云:“雜著為別集十卷。”然則《草堂集》原本十卷,《唐志》以陽冰所編為二十卷者,殊失之不考。今《草堂集》不傳,樂史所編亦罕見。此本乃宋敏求得王溥及唐魏顥本,又裒集《唐類詩》諸編洎石刻所傳,編為一集。曾鞏又考其先后而次第之,為三十卷。首卷惟載諸序碑記,二卷以下乃為歌詩,為二十三卷。雜著六卷,流傳頗少。國朝康熙中,吳縣繆曰芑始重刊之。后有曰芑跋云:“得臨川晏氏宋本,重加校正,較坊刻頗為近古。”然陳氏《書錄解題》、晁氏《讀書志》并題《李翰林集》,而此乃云《太白全集》,未審為宋本所改,曰芑所改,是則稍稍可疑耳。據王琦注本,是刻尚有《考異》一卷。而坊間印本皆削去曰芑序目,以贗宋本,遂并《考異》而削之。以其文已全載王琦本中,今亦不更補錄焉。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其他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兒世說 喪服變除一卷 經義雜記十卷 古文選不分卷 周易輯聞 臺懷隨筆一卷 遁甲開山圖一卷 宋史四百九十六卷目錄三卷 刻仰止子參定正傳地理統一全書十二卷首一卷 雙槐歲抄十卷 八卦方位守傳一卷 南史識小錄十四卷北史識小錄十四卷 魏縣一卷 大淸光緖二十八年歲次壬寅時憲書一卷 [江蘇武進]碩喬朱氏宗譜八卷 文中子中說一卷 修文御覽殘一卷 書法彀三卷 桐鳳集二卷 甘澤謠一卷附錄一卷 文淵閣書目不分卷 靖逆將軍奕隆會辦廣東軍務摺檔不分卷 歐公試筆一卷 雜病源一卷 中說十卷 醇春閣詩草八卷 鶴天鯨海焚餘稿六卷 金華遊錄一卷 奇經八脈考一卷 別紀補遺二卷 印選四卷 南漢春秋十三卷 石鼓文地名考一卷 埃及紀畧一卷 秋江煙草一卷 劉須溪杜選七卷 遂生編 恆靜齋詩鈔一卷 主客辭二卷 世宗憲皇帝硃批諭旨三百六十卷首一卷 爾雅圖贊一卷 清田租冊 硯史一卷 歷代兵制八卷 至聖林廟碑目六卷 維新忠士文録初編二十四卷 無異堂文集十二卷 [同治]南海縣志二十六卷首一卷 昭代典則二十八卷 白湖存稿八卷 [浙江諸暨]暨陽孫氏宗譜六卷 浙江省統捐捐率 安素堂詩跡集一卷 冀州圖經一卷 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受記經一卷 [湖南湘鄉]青陂廖氏四修族譜十卷 湯陰風俗志一卷 年號備考二卷 年譜一卷 尉繚子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