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通變
书名《易通變》
书名 易通变
作者張行成
版本永乐大典本
分类子部>術數類>數學類
下落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内容 宋張行成撰。亦所進《易說七種》之一也。其說取陳摶至邵子所傳先天卦數等十四圖,敷演解釋以通其變,故謂之通變。案以數言《易》,本自漢儒。然孟喜之《易》,言六日七分而已。至京房之《易》,言飛伏納甲而已。費直之《易》,言乘承比應而已。至魏伯陽作《參同契》,借《易》以明丹訣,始言甲壬乙癸之方位。而《易緯是類謀》亦謂冬至日在坎,春分日在震,夏至日在離,秋分日在兌。《易通卦驗》又謂乾西北主立冬,坎北方主冬至,艮東北主立春,震東方主春分,巽東南主立夏,離南方主夏至,坤西南主立秋,兌西方主秋分。蓋《易》之支流,有此衍說。至宋而陳摶作圖,由穆修以遞授於邵子,始借儒者之力,大行於世。故南宋之后,以數言《易》者皆以陳、邵為宗。又以陳本道家,遂諱言陳而惟稱邵。行成於蜀中作守,籍吏人之家,得邵子所傳十四圖,因著此書。其自序謂康節之學主於交泰、既濟二圖,而二圖尤以卦氣為根柢。參伍錯綜以求之,而運世之否泰,人物之盛衰,皆莫能外。其自許甚高。其中如人之五臟,亦以易數推之,謂當重幾斤幾兩,殊為穿鑿。《李心傳》譏其牽合,祝泌謂其發明處甚多,而支蔓處亦甚多。然其說亦自成理。自袁樞、薛季宣以下雖往往攻之,迄不能禁其不傳也。此本流傳甚少,外間僅有宋刻本及明費宏家抄本。今以《永樂大典》所載參互勘校,錄而存之,以備數術之一家。是書之名,《永樂大典》作《易通變》,費宏本作《皇極經世通變》,宋本但題曰《通變》而無易字,亦無皇極經世字。蓋原刻其全書七種,此乃其一,故有細目而無大名,不能據以斷兩本之是非。以《永樂大典》所題在費氏本前,當為舊本,今姑據以著錄焉。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其他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波蘭國民體育之新設施 罪惟錄:90卷 味經齋遺書:8種 古詩箋:32卷 漢志武成日月表:一卷 社會教育白話宣講書:2編 蘭芬館詩初鈔:13卷 諸暨縣志:[光緒]:60卷,首1卷 拜經樓詩集:12卷,續編4卷 有正味齋外集:五卷 新刻黃糠寶卷前後本 六書通:10卷 御製人臣儆心錄 新鄭彞器:1卷 莊子殘:1卷(存山木篇) 孝經鄭注疏:2卷 過雲樓續書畫記:4卷 陳氏樂書:200卷 敬學軒文集:12卷 前漢紀:三十卷 墨子:16卷 續呂氏家塾讀詩記:3卷 儒門崇理折衷堪輿完孝錄:8卷 字鑑:5卷 漁洋說部精華:12卷 曾文正聖哲畫像記:2冊,附傳畧 爵秩全覽(光緒丁未秋季) 賔退録:十卷 農書:三十六卷 孟浩然詩集:3卷 繪圖鳳凰山 世界大事紀要 讀史札記:1卷,論學札說10則 紅樓夢抉微:1卷 禮記節本:六卷 轅門斬子(真班詞):不分卷 說文解字:15卷,標目 公羊傳選 繪圖仙卜奇緣全傳:8卷,四十回 石渠餘紀:6卷 石蓮闇詩:10卷 續修通商進口稅則善後章程 槃薖紀事初稿:4卷 聲遠堂稿 韓子新釋:二十卷 胡湯佩琳血書經咒 漢武梁祠畫象題字 爾雅翼:32卷 鍥旁注事類捷錄:十五卷 蘇州府長元吳三邑諸生譜:9卷 熙朝新語:16卷 遺筆彙存:1卷 左文襄公(宗棠)年譜:10卷 聆風簃詩:8卷,詞一卷 歷代畫史匯傳:七十二卷,附錄二卷 萸江古文存:四卷 龔端毅公遺書:19卷 四部備要書目提要:四卷 漁洋山人詩集:二十二卷 芥子園畫傳:3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