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字韻
书名《蒙古字韻》
书名 蒙古字韵
作者朱宗文
版本两淮盐政采进本
分类經部>小學類>韻書類
下落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内容 元朱宗文撰。宗文字彥章,信安人。前有劉更《序》,又稱為朱巴顏。蓋宗文嘗充蒙古字學弟子,故別以蒙古語命名也。按《元史·釋老傳》,元初本用威烏爾字111111111111111以達國言。至世祖中統元年,始命帝師制蒙古新字,其字僅千馀,其母凡四十有一。其相關紐而成字者則有韻關之法,其以二合、三合、四合而成字者則有語韻之法,而大要以諧聲為宗。字成,詔頒行天下。又於州縣各設蒙古字學教授,以教習之。故當時頗有知其義者。宗文以《蒙古字韻》,字與聲合,而諸家漢韻率多訛誤,莫知取舍,因重為校正。首列各本誤字及重入漢字。次列總括變化之圖。次字母三十六字。次篆字母九十八字。次則以各蒙古字分韻排列,始《一東》,迄《十五麻》,皆上冠蒙古文,下注漢文對音。先平聲而附以上、去、入聲。每一蒙古字,以漢字音注,自四、五字至二、三十字,末附回避字樣一百六十馀字。蓋文移案牘通行備檢之本也。元代國書、國語,音譯久已傳訛。宗文生於至正間,雖自謂能通音譯,而以南人隔膜之見,比附推尋,實多不能吻合。即如陶宗儀《輟耕錄》載元國字以可侯字為首,而是書又依《韻會》以見經堅訇字為首,其字母已不相合。而《元史》既稱首有二合、三合、四合之法,而此書乃用直對,而不用切音,甚至累數字以釋一音。清濁重輕,毫無分別。又字皆對音,而不能翻譯成語。觀《元史》及諸書所載蒙古字詔旨行移,皆能以國語聯屬成文。是當日必別有翻譯之法,而是書概未之及,遂致湮沒而不可復考。蓋其時朝廷既無頒行定式,官司胥史,輾轉傳習,舛謬相仍。觀於國姓之“卻特”而訛作“奇渥溫”,載之史冊,則其他錯互,大概可知。且刊本久佚,今所存者惟寫本。其點畫既非鈔胥所能知,其舛誤亦非文士所能校。不過彷佛鉤摹,依稀形似,尤不可據為典要。我國家同文盛治,邁越古今,《欽定元史蒙古國語解》,考訂精確。凡相沿之踳謬,盡已闡剔無遺。傳訛之本,竟付覆瓿可矣。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其他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静庠题名录二卷首一卷 静庠题名录二卷首一卷 通庠题名录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通庠题名录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通庠题名录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通庠题名录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初选举人名册 同光两朝草题名录 同年题名录(自乾隆迄咸丰各科乡会试、朝考、拔贡题名) 历科同登全录(雍正至乾隆) 历朝科名录 科名备览 类姓登科考 国朝釆序录初编 国朝芹香录 御史题名 国朝御史题名录 国朝御史题名 国朝御史题名 国朝御史题名 国朝御史题名 国朝御史题名 词林辑略十一卷附姓氏韵编一卷 馆选录分韵 国学司成题名碑录 词科掌录十七卷词科余话七卷 国朝历科馆选录 国朝历科馆选录 国朝历科馆选录 国朝历科馆选录 国朝历科馆选录 国朝历科馆选录 国朝历科馆选录 国朝历科馆选录 国朝历科馆选录 国朝历科馆选录 国朝历科馆选录 国朝贡举年表(清顺治二年至光绪十二年) 庠序录 解元录等六种 国朝春曹题名 国朝春曹题名二卷附春曹仪式 国朝春曹题名二卷附春曹仪式一卷 朝考散馆大考录 清大考题名录(顺治十年至咸丰二年) 续编国朝进士题名录 清进士题名碑录 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附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题名录 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附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题名录 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附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题名录 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附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题名录 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附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题名录 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附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题名录 国朝状元事考 大清状元考 鼎甲征信录 大清鼎甲录 皇朝鼎甲录 国朝历科会元鼎甲全录 历科甲第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