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洛志樂
书名《苑洛志樂》
书名 苑洛志乐
作者韓邦奇
版本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分类經部>樂類
下落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内容 明韓邦奇撰。邦奇有《易學啟蒙意見》,已著錄。是書首取《律呂新書》為之直解,凡二卷。前有邦奇《自序》,后有衛淮《序》。第三卷以下乃為邦奇所自著。其於律呂之原,較明人所得為密,而亦不免於好奇。如《云門》、《咸池》、《大章》、《大夏》、《大韶》、《大濩》六樂,名雖見於《周官》,而音調節奏,漢以來無能傳者。邦奇乃各為之譜,謂黃帝以士德王,《云門》象天用火,起黃鐘之徵,以生為用,則林鐘也;《咸池》象地用水,起大呂之羽,以土所克為用,則無射也;《大章》、《大韶》皆起於黃鐘;夏以金德王,林鐘屬金,商聲,故《大夏》用林鐘之商南呂,以南呂起聲;商以水德王,應鐘屬水,羽聲,故《大濩》用應鐘之羽夷則,用夷則起聲。今考旋宮之法,林鐘一律以黃鐘之徵為火,以仲呂之商為金。若以月律論之,則是六月之律而非金也。故邦奇於《大夏》下自注云:“相緣如此,還用夷則為是。”則夷則為七月之律屬金,與《大濩》用應鐘為十月之律屬水者一例矣。然則林鐘、夷則不已兩岐其說乎?又謂:“《大司樂》圜鐘為宮,以南呂起聲,一變在姑洗,至六變在圜鐘,故云‘若樂六變,則天神皆降’。函鐘為宮,以應鐘起聲,一變在蕤賓,至八變在函鐘,故云‘若樂八變,則地祇皆出’。黃鐘為宮,以南呂起聲,一變在姑洗,至九變在黃鐘,故云‘若樂九變,則人鬼可得而禮’。”今考《左氏傳》謂“五降之后不容彈矣”,則宮、徵、商、羽、角五聲也。《前漢書·禮樂志》曰“八音七始”,則宮、徵、商、羽、角、變宮、變徵七聲也。凡譜聲者率不越此二端。此書圜鐘為宮,初奏以黃鐘之羽南呂起聲,順生至黃鐘收宮,凡得十聲。次奏用林鐘之羽姑洗起聲,而姑洗實為前奏黃鐘之角,所謂用宮逐羽而清角生也。函鐘為宮,用太蔟之羽應鐘起聲,順生至本宮太蔟,又順生徵、商二律,復自商逆轉徵、宮二律收宮,凡得十四聲。商不順生羽而逆轉為徵,所謂引商刻羽而流徵成也。黃鐘為宮,凡陽律之奏用宮逐羽,陰呂之奏引商刻羽,是以十聲與十四聲各五奏也。至謂周樂皆以羽起聲,本於《咸池》,而於黃鐘為宮,起南呂,則用黃鐘本宮之羽;函鐘為宮,起應鐘,應鐘為太蔟之羽,太蔟為林鐘之徵,則又用徵之羽矣;圜鐘為宮,起南呂,南呂為黃鐘之羽,黃鐘為圜鐘之羽,則又用羽之羽矣。同一用羽起聲,而所用之法又岐而為三。推其意,不過誤解《周禮》“八變”、“九變”之文。以函鐘為宮當在初奏之第九聲,方與“八變”合,即不得不以應鐘為第一聲,而應鐘非函鐘之羽也。以圜鐘為宮當在初奏之第七聲,方與“六變”合,即不得不以南呂為第一聲,而南呂非圜鐘之羽也。即又不得不謂應鐘為羽之羽,南呂為徵之羽矣。由杜撰而遷就,由遷就而支離,此數卷最為偏駁。其他若謂凡律空圍九分,無大小之異,其九分為九方分;蕤賓損一下生大呂,優於益一上生大呂。以黃鐘至夾鐘四清聲為可廢,以夷則至應鐘四律圍徑不當遞減,雖其說多本前人,然決擇頗允。又若考定度量、權衡、樂器、樂舞、樂曲之類,皆能本經據史,具見學術,與不知而妄作者究有逕庭。史稱邦奇性嗜學,自諸經、子史及天文、地理、樂律、術數、兵法之書,無不通究,所撰《志樂》尤為世所珍,亦有以焉。末有嘉靖二十八年其門人楊繼盛《序》。據繼盛自作《年譜》,蓋嘗學樂於邦奇。所云夜夢虞舜擊鐘定律之事,頗為荒渺。然繼盛非妄語者,亦足見其師弟覃精是事,寤寐不忘矣。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其他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廉平錄 唐賢三昧集:3卷 湫漻齋叢書:11種 謝康樂集:4卷 香草居集:5卷 酉陽雜俎:2卷 楚辭:6卷 南康記 評月軒吟草:8卷,首:1卷 牘札:1卷 妮古錄:四卷 書目剳問補正:5卷 釋迦方志:4卷 奉政大夫梁庭楷墓志銘 家族紀念錄:[張伯楨] 七家後漢書:21卷 魏文靖公年譜:一卷 柳塘外集:2卷 周季平先生文集:32卷 說無垢稱經釋:2卷 奚囊寸錦:[四卷] 匯報:不分卷 諭行旗務奏議:13卷 旗務集覽:三卷 吳昌碩臨石鼓義:不分卷 縵廬遺集:4卷 韓詩遺説考:十七卷 博異志:1卷 汪子遺書:三十卷,文錄十卷,詩錄四卷 回疆雜記:一卷 嶠雅:二卷 清代燕都梨園史料續編 群碧樓善本書錄:6卷,附寒瘦山房鬻存善本書目7卷 韓非子:20卷 恕谷詩集:二卷 韻史:八十卷,附錄 太上元陽上帝無始天尊説火車王靈官真經:一卷 馬氏分支宗譜:[紹興]:10卷 玉髓真經:30卷 消寒詩話:一卷 梵綱經直解:2卷 潘黃門集:一卷 法帖譜系:二卷 續離騷:[1卷] 續方言又補:2卷 [嘉靖]吉安府志:□□卷,(存十二卷:五至十六) 地方自治淺說:3部17章 唐釋高閑草書千字文 翰苑七賢楷書楚辭 古文周易參同契注:八卷 石經彙函:45卷 還硯齋雜著:4卷 古近體詩略 1卷 朱子讀書法:四卷 陸渭南書牘:1卷 龔定庵集:文集3卷,續集4卷,文集補1卷,詩3卷,詞3卷 讀書脞錄:十四卷 說文解字研究法 江行日記:1卷 周易口訣義:6卷 中華民國國會組織法:不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