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說
书名《禮說》
书名 礼说
作者惠士奇
版本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
分类經部>禮類>周禮類
下落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内容 國朝惠士奇撰。士奇有《半農易說》,已著錄。是編不載《周禮》經文,惟標舉其有所考證辨駁者,各為之說,依《經》文次序編之,凡《天官》二卷,計六十一條。《地官》三卷,計六十三條。《春官》四卷,計九十五條。《夏官》二卷,計六十一條。《秋官》二卷,亦六十一條。《考工記》一卷,計四十條。古圣王經世之道,莫切於《禮》,然必悉其名物而后可求其制度,得其制度而后可語其精微,猶之治《春秋》者不核當日之事實,即不能明圣人之褒貶。故說《禮》則必以鄭氏為宗,亦猶說《春秋》者必以左傳為本。鄭氏之時,去周已遠。故所注《周禮》,多比擬漢制以明之。今去漢末復閱千六百年,鄭氏所謂猶今某物、某事、某官者,又多不解為何語。而當日經師訓詁,輾轉流傳,亦往往形聲并異,不可以今音、今字推求。士奇此書,於古音、古字皆為之分別疏通,使無疑似。復援引諸史百家之文,或以證明周制,或以參考鄭氏所引之漢制,以遞求周制,而各闡其制作之深意。在近時說《禮》之家,持論最有根柢。其中如因巫降之禮,遂謂漢師丹之使巫下神為非惑左道;因《貍首》之射,遂謂周萇宏之射諸侯為非依物怪;因庶民攻說,翦氏攻禜,遂謂段成式所記西域木天壇法禳蟲為周之遺術:皆不免拘泥古義,曲為之詞。又如因含玉而引及餐玉之法,則失之蔓衍。因《左傳》稱仍叔之子為弱,遂據以斷犁牛之子為犢,亦失之附會。至於引《墨子》以證司盟之詛,并以證《春秋》之觀社,取其去古未遠,可資旁證可也,遂謂不讀非圣之書者非善讀書,則詞不達意,欲矯空談之弊,乃激而涉於偏矣。然統觀全書,徵引博而皆有本原,辨論繁而悉有條理。百瑜一瑕,終不能廢其所長也。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其他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岱南閣叢書十六種 有正味齋全集七十三卷 庾子山全集十卷 四典要會六卷 國朝事略八卷 洋防輯要二十四卷 元史紀事本末二十七卷 存誠堂詩集二十五卷 躬恥齋文鈔二十卷文鈔後編六卷詩鈔十四卷詩鈔後編七卷 明清貢舉考略三卷 碧蘿庵雜文一卷 起黃二卷 達生福幼合編四卷 陶廬叢刻初集十九種續集一種 教乘法數總覽一卷 第五才子書十二卷一百二十四回 四書經註集證十九卷 [天啓]海鹽縣圖經十六卷 張皋文箋易詮全集十六種 映旭齋增訂北宋三遂平妖全傳十八卷四十回 佛說四十二章經 易翼述信二十卷 奧國通商條款稅則章程 雪鴻堂文集十八卷 太平遇仙浛光三關則例 寧陽縣鄉土志一卷 沈端恪公[近思]年譜二卷 周禮會通六卷 子史精華一百六十卷 重訂唐詩别裁集二十卷 春秋名號歸一圖二卷 沈文肅公政書七卷首一卷 眼科闡微四卷 東華續錄二百二十卷 豳風廣義三卷 史記一百三十卷 欽定古今儲貳金鑑六卷 元史二百十卷 榕村詩選八卷首一卷 愧訥集十二卷 讀書雜志八十二卷餘編二卷 西涯先生擬古樂府二卷 論語註疏解經二十卷 湧幢小品三十二卷 湖州詞徵二十四卷 元明詩選四卷 化學求數六卷 泰律十二卷 眠琴閣詩鈔七卷眠琴閣詞鈔一卷 馬經十卷 [乾隆]西華縣志十四卷首一卷 前漢書一百二十卷 養余齋詩集初集四卷二集四卷三集六卷 列子八卷 鳧盟集八卷 綏寇紀略十二卷補遺三卷 西村集八卷附錄一卷 李氏五種合刊 七家文鈔七卷 春秋繁露十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