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于令(1592—1674)卒。

公元1674年 是年
  袁于令(1592—1674)卒。

袁于令《南音三籁序》后署“康熙戊申仲春书于白门园寓,七十七龄老人箨庵袁于令识”,康熙戊申为康熙七年(1668),逆推七十七年,袁于令生年当为明万历二十年(1592)。又董含三冈识略卷七(甲寅至戊午)有《口舌报》一则,言袁于令自嚼其舌而死事,在《弑逆》一则之前(文前明记“乙卯”二字),可知袁于令当卒于甲寅年。陆尊庭《清代戏曲家丛考•谈袁于令》订其卒年为1672年。章培恒《洪昇年谱》第98页谓袁于令卒于1669年。庄一拂《明清散曲作家汇考》括注袁晋生卒年为“1599—1674”。江庆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吴门袁氏家谱》卷六括注袁于令生卒为“1592—1674”。袁于令,原名韫玉,一名晋,字于令,后以字行;又字令昭、凫公,号箨庵、白宾,又号幔亭仙史、幔亭峰歌者、吉衣道人、吉衣主人等,江南吴县(今属江苏)人。明末诸生,顺治二年,以迎清师草降表,仕于清,历官荆州知府。善诗文,尤工戏曲,亦创作小说。著有《及音室稿》《留研斋稿》,小说隋史遗文六十回,传奇《剑啸阁八种》,包括《西楼记》《金锁记》《玉符记》《珍珠记》《骕骦裘》《长生乐》《瑞玉记》《红梅记》,以《西楼记》为代表作;另有杂剧《双莺传》《北曲语》等。乾隆《江陵县志》卷一七:“(袁于令长洲人,贡生,荆州知府。”乾隆《梅里志》卷一八:“袁韫玉作《西楼记》,夜持百金就正于冯犹龙,冯曰:‘尚少一齣,今已为增入矣。’乃《错梦》也。”民国《吴县志》卷七九:“袁箨庵于令居因果巷,以妓女穆素徽一事褫革衣衿。顺治乙酉,苏郡绅士投诚者,浼袁作表赉呈,以京官议叙荆州太守,数年不调,惟纵情诗酒,不理公事。监司谓之曰:‘闻公署中有三声:弈声、唱曲声、骰子声。’袁答曰:‘闻明公署中,亦有三声:天平声、算盘声、板子声。’监司大怒,揭参云:‘大有晋人风度,绝无汉官威仪。’由是落职。其著《西楼记》传奇,讥吴江沈同和、赵铭凤也。因素徽从同和之撮合,故衔之。西楼在四通桥,穆妓旧居也。沈亦作《望湖亭》传奇,嘲袁麻子。今《金锁记》《长生乐》《玉麟符》《瑞玉》等传奇,皆袁所作。沈系万历丙辰会元,赵系六名会魁。初赵与沈会试同号,沈求观书义,窃录之,赵遂别构。榜发,物议沸然,有诏复试。沈遣戍,赵得末减。苏人语曰:‘丙辰会录,断幺绝六。’赵有才,风檐之下,元魁出一人手,亦奇矣。”民国《吴县志》卷七八:“袁箨庵于令,作《瑞玉》传奇,描写逆珰忠贤私人毛一鹭及织局太监李实搆陷周忠介事甚悉,词曲工妙。甫脱稿,即授伶人,郡绅士约期邀袁,集公所观演唱。是日,群公毕集,而袁尚未至。伶请曰:‘剧中李实登场,尚少一引子,乞足之。’于是各拟一调,俄而袁至,告以故,袁笑曰:‘几忘之。’即索笔书《卜算子》云:‘局势趋东厂,人面翻新样,织造平添一段忙,待织就,弥天网。’群公叹服,各毁其作。一鹭闻之,持厚币致袁祈请,袁乃易一鹭曰‘舂锄’。”乾隆《苏州府志》卷七六著录袁于令《音室稿》《留砚斋稿》。民国《吴县志》卷七九著录袁于令《北曲谱》陈继《题西楼记》:“天上无云霞,则人间无才子;天上无雷霆,则人间无侠客。余尝持此仰世,世鲜足当者。晚得袁白宾,不愧斯语。袁氏家世多循吏文范,白宾继之公车,言极灵极快,其游戏而为乐府,极幻极怪,极艳极香。近出《西楼记》,凡上衮名流,冶儿游女,以至京都戚里,旗亭邮驿之间,往往抄写传诵,演唱多遍。想望西楼中美少年,何许风流眉目,而不知出于金闾白宾氏。笔力可以扛九鼎,才情可以荫映数百人。特其身心热血,尚留此心,忠孝男儿耳。”
内容推荐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