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铉翁自河中府归江南,时年八十二。

公元1294年 六月
家铉翁河中府归江南,时年八十二。

元史卷十八《成宗本纪》:“〔至元三十一年六月〕,宋使家铉翁安置河间,年逾八十,赐衣服,遣还其家。”元史记其事于本月辛丑、癸卯间。林景熙《闻家则堂归自北寄呈》诗注云:“丙子春,巴延(伯颜)兵至杭州,则堂家铉翁参知政事丞相吴坚等充祈请使诣燕,申祈请之议。国亡,守志不仕,贬河中府十九载。至元三十一年甲午,召还放自便,乃归江南,时年八十有二矣。”(《雾山文集》卷一)释英作有《家则堂大参南归》诗(白云集卷三)。家铉翁,号则堂,眉州人。著有春秋集传详说三十卷。生平见宋史卷四二一本传。吴师道《家则堂诗卷后题》:“士大夫当废兴存亡之际,而能秉节守义,归洁其身,为清议所予,其言论风旨之存者,人固望而宝之。在宋之季,则文天祥谢枋得之诗章,与家公之《春秋义说》是也。……予观家公,故宋大臣,遭履艰险,而制行卓然,固不可及。及张先生(即张观)以太学诸生,从主北迁,例得拜官,或因以致通显。先生顾以母老,受乡郡教授归,年四十,既辞禄谢事,从容去就,亦无愧焉。君子之所予以其类,则家公之惓惓于先生也宜哉!读其诗,想其时,风羁雨绁,饮泣相顾,《麦秀》之歌,其声凄然,使人悲而不禁也;钟仪之操,越石之吟,其志皎然,使人悚而起立也。吁,其可以有所感也夫。”(《礼部集》卷十七)四库提要卷一六五:“《则堂集》六卷,宋家铉翁撰。铉翁喜谈《春秋》,尤喜谈《易》,其《河间假馆》诗曰:‘拟从诸君豫乞石一方,他年埋之冢前三四尺。上书宋使姓某其名某,下书人是西州之西老缝掖。’平生著书苦不多,可传者见之《春秋》周易。然《春秋详说》,至今尚有刊本,已别著录。其说《易》之书与其文集二十卷,则已全佚。惟《永乐大典》收其诗文尚夥。谨裒合排比,以类相从,厘为文四卷,诗词二卷。核其所作,大半皆在河间,而明神宗时樊深撰《河间府志》,已不能采录,则其佚在万历前矣。铉翁隶籍眉山,与苏轼为里人,故集中如《文品堂记》《养志堂记》《志堂说》《笃信斋说》《跋太白赏月图》《和归去来词》诸篇,及《豌豆菜》诗,自注间或称述轼事迹。广汉张拭,亦其乡人,故《敬室记》首亦慨然于南轩之学,渐昧其传。然其学问渊源,则实出金溪,观集中《心斋说》《主静箴》诸篇,可以概见。故其持论浸淫于佛氏,其说《易》亦惟以先天太极研思于虚杳之中。而《尊教堂记》一篇,至援陆九渊之言,以三教归一立说,尤为乖舛。顾其立言大旨,皆归于敦厚风俗,崇奖名教,随事推阐,无非以礼义为训,原未尝滉漾恣肆,如明代姚江之末流。其词意真朴,文不掩质,亦异乎南宋末年纤诡繁碎之格,尚为多有可取耳。且迹厥生平,上虽不及文天祥,而下比留梦炎辈则皭然其不侔。零篇断简,以其人重之可也。”
内容推荐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