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 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字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枞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注释】:
(1)燕歌行:乐府旧题。诗前有作者原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张公,指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曾拜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一般以为本诗所讽刺的是开元二十六年,张守珪部将赵堪等矫命,逼平卢军使击契丹余部,先胜后败,守珪隐败状而妄奏功。这种看法并不很准确。
(2)汉家:汉朝,唐人诗中经常借汉说唐。
(3)烟尘:代指战争。
(4)非常赐颜色:超过平常的厚赐礼遇。
(5)摐:撞击。
(6)金:指钲一类铜制打击乐器。
(7)伐:敲击。
(8)榆关:山海关,通往东北的要隘。
(9)旌旆:旌是竿头饰羽的旗。旆是末端状如燕尾的旗。这里都是泛指各种旗帜。
(10)碣石;山名。
(11)校尉;次于将军的武官。
(12)羽书;紧急文书。
(13)猎火:打猎时点燃的火光。古代游牧民族出征前,常举行大规模校猎,作为军事性的演习。
(14)狼山:又称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西北。一说狼山又名郎山,在今河北易县境内。此处“瀚海”、“狼山”等地名,未必是实指。
(15)凭陵:仗势侵凌。
(16)杂风雨:喻敌骑进攻如狂风挟雨而至。
(17)腓:指枯萎。
(18)斗兵稀:作战的士兵越打越少了。
(19)身当恩遇:指主将受朝廷的恩宠厚遇。
(20)玉箸:喻思妇的眼泪。
(21)蓟北:唐蓟州在今天津市以北一带。
(22)度:越过相隔的路程,回归。
(23)三时:指晨、午、晚,即从早到夜。
(24)阵云:战场上象征杀气的云。
(25)死节:指为国捐躯。节,气节。
(26)李将军:指汉朝李广,他能捍御强敌,爱抚士卒,匈奴称他为汉之飞将军。

【译文】: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汉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汉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
  男子本来就看重横刀骑马天下行,天子赏识非常时赫赫英雄显本色。
  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里夹风雨。
  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
  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
  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
  身穿铁甲守边远疆场辛勤已长久,珠泪纷落挂双目丈夫远去独啼哭。
  少妇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远征军人驻蓟北依空仰望频回头。
  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
  杀气春夏秋三季腾起阵前似乌云,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耳鼓。
  互看白刀乱飞舞夹杂大雪落纷纷,从来死节为报国难道还求著功勋?
  你没有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着有勇有谋李将军。

【赏析】:
  《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虽用乐府旧题,却是因时事而作的,这是乐府诗的发展,如果再进一步,就到了杜甫《丽人行》、《兵车行》、“三吏”、“三别”等即事命篇的新乐府了。《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这个曲调以前没有过记载,因此据说就是曹丕开创的。 曹丕的《燕歌行》有两首,是写妇女秋思,由他首创,所以后人多学他如此用燕歌行曲调做闺怨诗。高适的《燕歌行》是写边塞将士生活,用燕歌行曲调写此题材他是第一个。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历来注家未对序文史事详加考核,都以为是讽张守珪而作。其实,这是不符史实的。此诗所刺对象应是受张守珪派遣、前往征讨奚、契丹的平卢讨击使、左骁卫将军安禄山。
  诗大体可分四段:首段八句写出师。其中前四句说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伏笔。后四句接写出征阵容。旌旗如云,鼓角齐鸣,一路上浩浩荡荡,大模大样开赴战地,为失利时狼狈情景作反衬。“校尉”两句写抵达前线。羽书飞驰,见军情紧急;猎火照夜,说敌阵森严。第二段八句写战斗经过。其中前四句写战初敌人来势凶猛,我军伤亡惨重,后四句说至晚已兵少力竭,不得解围。“山川萧条极边土”,说明战场地形是无险可凭的开阔地带,这正有利于胡骑驰突,故接写敌军如暴风骤雨之袭来。“战士”两句用对比方法写出了主将骄惰轻敌,不恤士卒,一面是拚死苦战,一面仍恣意逸乐。这是诗中最有揭露性的描写。大漠衰草、落日孤城的萧飒景象,为“斗兵稀”作衬托,同时写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身当恩遇常轻敌”,正面点出损兵被围的原因,是诗的主旨。第三段八句写征人,思妇两地相望,重会无期。诗虽古体,多用偶句,此段因内容需要,而犹着意作对仗。又此诗平仄转韵,一般四句一转,独此段八句全用仄韵,与表现双方摇摇不安的心绪相适应。杀气成云,刁斗传寒,都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末段四句,两句写战士在生还无望的处境下,已决心以身殉国。“岂顾勋”三字,仍是对将帅的讽刺。两句诗人感慨,对战士的悲惨命运深寄同情,诗以“至今犹忆李将军”作结,再次点明主题。盛唐时,殷璠评高适曰:“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此诗确实可以作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