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主张重视农业而抑制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战国时李悝、商鞅和《管子》作者等认为农业是衣食和富家、富国的源泉,又为战争提供物质基础,主张以农业为本。商鞅、《管子》作者和荀子等把农业(包括家庭纺织业)称为“本”,把奢侈品生产和流通称为“末”,认为重农必须抑商和*禁末,以保证农业部门的劳动力,鼓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他们并不否定工商业的作用,抑商的程度也有差别。韩非将“末”的概念扩大到整个工商业。以后“末”大体上成为工商业的通称(参见“本末
”),出现“重农抑商”、“重本抑末”、“强本弱末”等词。这些思想和政策,对巩固封建制度起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极作用日益增加。南宋后,反对抑商的人渐多。叶適指出:“夫四民交致其用而治化兴,抑末厚本,非正论也。”(《习学记言序目》卷十九)清王源指出:“本宜重,末亦不可轻。”(《平书订·财用下》)到近代,反对抑商又包含有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的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