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    wǔ sì yùn dòng
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战胜国在巴黎举行“和平会议”。会议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获得的特权转交给日本,北洋军阀政府竟准备签字承认。5月4日,北京学生三千余人在天安门前举行示威,高呼“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等口号,示威队伍还火烧交通总长曹汝霖住宅,痛打在曹家的驻日公使章宗祥。军阀政府逮捕学生三十余人。学生立即罢课。6月3日后,上海工人发动罢工声援,全国响应,掀起“六三运动”,形成了以学生斗争为先导,工人阶级为主力军,包括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规模的革命运动。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撤去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订“二十一条”时驻日公使)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这次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国语辞典

注音 ㄨˇ ㄙˋ ㄩㄣˋ ㄉㄨㄥˋ  拼音 wǔ sì yùn dòng
民國八年五月四日發生的學生愛國運動。起因為巴黎和會中列強對中國山東問題的漠視,消息傳回國內,導致北京學生激烈抗議,此一運動不久即擴大範圍於全國各界。後轉為要求檢討傳統舊習的新文化運動,對中國政治、社會、文化、思想影響甚鉅。
参见:五四運動
扫描版:「五四运动」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380页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