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戏曲剧种。流行于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的部分地区。相传14世纪末、15世纪初僧人汤东杰布为化募修桥而创。17世纪脱离寺院宗教仪式,出现专业班社。演出分“顿”(开场式)、“雄”(正戏)、“扎西”(演出结尾的集体歌舞)三部分。伴奏以鼓、镲为主。唱时有帮腔。过去多在广场演出,人物大多戴面具。剧目均有一定的神话和宗教色彩。1960年后成为舞台剧,并整理演出了《朗莎雯波》、《文成公主》、《诺桑王子》、《白玛文巴》等传统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