葑田 fēng tián 1.湖泽中葑菱积聚处,年久腐化变为泥土,水涸成田,是谓"
葑田"。
2.将湖泽中葑泥移附木架上,浮于水面,成为可以移动的农田,叫葑田。也叫架田。
国语辞典
注音 ㄈㄥ ㄊㄧㄢˊ 拼音 fēng tián 1. 湖面上茭蒲等水生植物生長日久之後,根離地而浮於水上,農家乃利用其又廣又厚密的特性在上施土種植,故稱為「葑田」。
▶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二七.林和靖》:「蔡寬夫詩話云:『吳中陂湖間,茭蒲所積,歲久根為水所衝蕩,不復與土相著,遂浮水面,動輒數十丈,厚亦數尺,遂可施種植耕鑿,人據其上,如木筏然,可撐以往來,所謂葑田是也。』」
▶ 宋.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詩六○首之一九:「不看茭青難護岸,小舟撐取葑田歸。」亦稱為「架田」。
2. 湖面為茭蒲等水生植物占滿,而湖泊漸趨乾涸,稱為「葑田」。
▶ 宋.蘇軾〈乞開杭州西湖狀〉:「自國初以來,稍廢不治,水涸草生,漸成葑田。」
扫描版:「葑田」在《汉语大词典》第12972页 第9卷 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