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对 jiè duì1.古人诗文中的一种对仗方法,可分两类:(1)借音为对。即以一句中某字的同音字与另一句中的字相对。如唐孟浩然《裴司士员司户见寻》诗:"?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杨"音同"羊",借以与"鸡"相对。又如唐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鸿"音同"红",借以与"白"相对。(2)借义为对。即一句中的某字有两个以上的意义,诗中用的是甲义,而借其乙义或丙义与另一句中的字相对。如唐杜甫《曲江》诗之二:"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诗中"
寻常"义为平常,但古时八尺为寻,倍寻为常。此即以其长度单位义与数字"七"﹑"十"相对。又如唐李商隐《令狐八拾遗绹见招》诗:"汉苑风烟催客梦,云台洞穴接郊扉。"诗中"汉"为朝代名,但"汉"又有星汉之义,此即借以与"云"相对。
国语辞典
注音 ㄐㄧㄝˋ ㄉㄨㄟˋ 拼音 jiè duì 一種詩文中的對仗方式。可分為兩類:一、借音為對。如唐朝孟浩然的〈裴司士員司戶見尋〉詩「廚人具雞黍,稚子摘楊梅」中「楊」借「羊」音與「雞」對;劉禹錫的〈陋室銘〉「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中「鴻」借「紅」音與「白」對。二、借義為對。如唐杜甫的〈曲江〉詩二首之二「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詩中「尋常」義為平常,但古時八尺為尋,倍尋為常,故以其長度單位義與數字「七」、「十」相對。参见:
借對
扫描版:「借对」在《汉语大词典》第1452页 第1卷 1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