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文

石鼓文    shí gǔ wén
战国秦的刻石文字。因刻在鼓形的碣石上,故称。共十块石,每块刻四言诗一首,体制与《诗经》相近,咏秦国国君游猎情形,因也称“猎碣”。所刻字体为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前的大篆(即“籀文”)。结构严谨,历来受到书法评论家的高度评价。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

国语辞典

注音 ㄕˊ ㄍㄨˇ ㄨㄣˊ  拼音 shí gǔ wén
東周時秦人刻在鼓形石上的刻石文字。唐朝時在天興三畤原出土(今陝西省寶雞市),共有十塊,每面環刻一首四言詩,內容多為歌頌田原之美和秦國國君的游獵情形。字體介於籀篆之間,其中一石字已磨滅,其餘九石也有殘缺。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刻石文字。亦稱為「秦刻石」。
扫描版:「石鼓文」在《汉语大词典》第10596页 第7卷 994
扫描版:「石鼓文」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175页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