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可奈何

无可奈何    wú kě nài hé

奈何:如何,怎么办。 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

详细解释

1. 【解释】:奈何:如何,怎么办。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

2.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史记·周本纪》:“祸成矣,载可奈何。”

3. 【示例】:大哥同杨太守来拿我,实是一毫不知,既被他连累,也~了。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三回

4.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毫无办法

例句

那忧郁的眼神,那寂寞的情绪,那份瑟缩和那份~,都没有逃过他的眼睛。

成语故事

汉武帝时,由于统治阶级对内以严酷的手段进行治理,对外又不断地进行扩张,对百姓强征暴敛,使百姓怨声载道,苦不堪言,尤其是广大农民,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他们纷纷举行起义,起义队伍大的数千人,小的几百人,自立旗号,攻打城池,夺取武库,释放死囚,杀官员,在乡里抢劫富豪,救济贫民,响应者不计其数。起义震惊了当时的皇帝和朝中大臣,他们都很害怕,急忙调兵遣将,派重兵前去武力镇压。然而,起义的队伍却越战越勇,有不可阻挡之势。皇帝和大臣们恐慌了,只得调集了更多的军队,执行残酷的杀戮政策,一下子杀了一万多人,还杀了给起义军运送粮食的几千人,这样,几年后才捕获了一些起义军首领。但是那些被打散的起义者和没被杀死的人,又重新聚集起来,占领山岭和水乡,使水陆交通阻塞,他们往往成帮结伙地袭击官军,闹得声势很大,统治者心中既恨又怕,但又对起义军毫无办法。于是朝廷又制定了《沈命法》规定:对于成伙的盗贼没有发觉的,或者已经发觉应捕获而没有能够捕获的,凡年俸禄在二千石以下的官吏主要责任者,一律处死。打这以后,小官吏怕杀头,虽有农民起义者也不敢揭发,怕揭发了抓不住人,自己触法并牵连郡太守,而郡大守也不愿意他们揭发,所以,农民起义军队伍越来越壮大。“无可奈何”这句成语,在这个故事中是用来形容统治者对农民起义恨之入骨,干方百计想消灭他们,但起义军却越战越勇,声势越来越大,统治者对此只能怀恨在心中,却毫无办法。

近反义词

近义词 莫可奈何 没法奈何 仰天长叹 爱莫能助 无能为力 不可奈何 独木难支 迫不得已 万不得已 无可如何 不得不尔 抓耳挠腮 无可奈何花落去 无如奈何 望洋兴叹 万般无奈
反义词 诚心诚意 千方百计

成语接龙

无可奈何 何乐不为 为万安计 计上心头 头一无二 二三其德 德厚流光 光前启后 后不僭先 先人后己 己溺己饥 饥不择食 食不下咽 咽苦吐甘 甘之如饴 饴含抱孙 孙庞斗智 智勇兼全 全军覆没 没世不忘 忘乎其形 形具神生 生上起下 下不为例 例直禁简 简丝数米 米已成炊 炊沙作糜 糜烂不堪 堪以告慰 糜躯碎首 首下尻高 高下任心 心不两用 用一当十 十万火急 急不及待 待人接物 物以类聚 聚众滋事 事不宜迟 迟回观望 望云之情 情不可却 却之不恭 恭而有礼 礼为情貌 貌似强大 大中至正 正中下怀 怀丸操弹 弹丝品竹 竹报平安 安不忘危 危于累卵 卵与石斗 斗丽争妍 妍姿艳质 质伛影曲 曲不离口 口不二价 价值连城 城下之盟 盟山誓海 海不扬波 波光鳞鳞 鳞次栉比 比众不同 同休共戚 戚戚具尔 尔汝之交 交口同声 声东击西 西台痛哭 哭丧着脸 脸无人色 色丝虀臼 臼头深目 目下十行 行不从径 径一周三 三三两两

国语辞典

注音 ㄨˊ ㄎㄜˇ ㄋㄞˋ ㄏㄜˊ  拼音 wú kě nài hé
相似詞: 莫可如何、望洋興嘆
毫無辦法。
   ▶ 《戰國策.燕策三》:「太子聞之,馳往,伏屍而哭極哀,既已,無可奈何,乃遂盛樊于期之首函封之。」
   ▶ 《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上》:「太保舜謂太后:『事已如此,無可奈何,沮之力不能止。』」亦作「莫可奈何」、「無可如何」、「無計奈何」。
参见:無可奈何
扫描版:「无可奈何」在《汉语大词典》第9706页 第7卷 104
扫描版:「无可奈何」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374页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