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陀

头陀    tóu tuó

原意为抖擞浣洗烦恼。佛教僧侣所修的苦行。后世也用以指行脚乞食的僧人。又作驮都、杜多、杜荼

详细解释

亦作“头陁”。梵文dhūta的译音。意为“抖擞”,即去掉尘垢烦恼。因用以称僧人。亦专指行脚乞食的僧人。

南朝 齐 王屮 《头陀寺碑文》:“以法师景行 大迦叶 ,故以头陀为称首。”《法苑珠林》卷一○一:“西云头陁,此云抖擞,能行此法,即能抖擞烦恼,去离贪著,如衣抖擞,能去尘垢,是故从喻为名。” 宋 洪迈 《夷坚乙志·张淡道人》:“其徒有头陁一人,又祕藏纸画牛一头,每与客戏。”《西游记》第十七回:“话説 孙行者 一觔斗跳将起去,諕得那 观音院 大小和尚并头陀、幸童、道人等一个个朝天礼拜。” 清 郑燮 《道情》之三:“老头陀,古庙中,自烧香,自打鐘;兔葵燕麦閒斋供。”

近反义词

近义词 和尚 僧人

国语辞典

注音 ㄊㄡˊ ㄊㄨㄛˊ  拼音 tóu tuó
1. 佛教用語。指修習十二種苦行的比丘為梵語dhūta的音譯。意譯為脩治、搖振、棄除。或稱為「杜多」、「杜荼」。
2. 習俗上又將行腳乞食的出家人稱為「頭陀」。此僧人通常還保留有部分的頭髮。
参见:頭陀
扫描版:「头陀」在《汉语大词典》第17102页 第12卷 301
扫描版:「头陀」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312页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