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

大同    dà tóng
儒家在《礼记·礼运》中提出的一种理想社会。其特征为“天下为公”,即天下不是一人之天下,而是众人之天下,反对君主专制。表现在民众道德水平高,和睦相处,没有罪恶,社会安定。这种思想对以后进步思想家、社会改革家有一定启发,康有为、孙中山等都曾受过“大同”思想的影响。

国语辞典

注音 ㄉㄚˋ ㄊㄨㄥˊ  拼音 dà tóng
1. 最和平安樂的盛世。
   ▶ 如:「世界大同」。
2. 天地萬物與人合而為一。
   ▶ 《呂氏春秋.有始覽.有始》:「天地萬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謂大同。」
3. 大致相同。
   ▶ 《漢書.卷九六.西域傳上.大宛國傳》:「自宛以西至安息國,雖頗異言,然大同,自相曉知也。」
   ▶ 《後漢書.卷七二.董卓傳》:「天下反覆未可知,相與州里,今雖小違,要當大同,欲共一言。」
4. 南朝梁武帝的年號(西元535~546)。
5. 縣名。在山西省內外長城之間,是平綏鐵路的中心,產煤。舊為大同府治。
扫描版:「大同」在《汉语大词典》第3081页 第2卷 1337
扫描版:「大同」在《现代汉语词典》第2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