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liào辽)城:今山东聊城县西北。此典指齐国高士鲁仲连箭射一封信进聊城,分析利害,使燕将读后自杀。齐将田单方能收复聊城。后以此典比喻谋略高妙,以智克敌;也比喻不图名爵,隐居避世。鲁仲连,战国时齐国人。善于计谋划策,常周游各国,排难解纷。秦国军队围困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鲁仲连曾以利害进说赵、魏大臣,劝阻尊秦昭王为帝。齐国要收复被燕国军队占领的聊城时,鲁仲连写信用箭射入聊域,劝说燕将撤守。战国时,燕国将军率兵攻占聊城。聊城人向燕国王说那个燕国将军的坏话,燕国将军怕被杀害,就据守聊城,不敢回燕国去。齐国将军田单攻打聊城,打了一年多,士兵伤亡很大,聊城还是攻不下来。齐国高士鲁仲连就写了一封信,系在箭上射进城去,送给燕国将军,燕国将军看到鲁仲连的信,哭泣了三天,犹豫不能自作抉择。要是回燕国,已经产生了嫌隙,害怕被杀;要是降齐国,自己曾杀死、虏掠过许多齐国人,担心投降后受侮辱。无可奈何地长声叹息说:“与其让人杀我,不如我自杀。”于是就自杀。当时聊城大乱,田单进兵血洗聊城。回来向齐王谈起鲁仲连箭射信劝燕将之功劳,准备封鲁仲连爵位。但鲁仲连却逃到海边隐居起来,他说:“我与其富贵而屈身事奉人,宁肯贫贱反可以轻视流俗放任自己而自由自在啊。”此典又作“箭下聊城”、“聊城解纷”、“鲁连箭”、“一箭书”、“鲁连书”、“仲连逃海上”、“飞书鲁连”、“下燕城”、“鲁连归海上”、“聊城一封书”、“一笴”、“鲁连乘舟”、“海见鲁连心”、“一矢”、“射书才”、“下聊城”、“射聊城”。
【出典】:
《史记》卷83《鲁仲连邹阳列传》2465、2469页:“燕(yān烟,公元前11世纪周朝分封之诸侯国,地在今河北省北部及辽宁省西部,建都蓟〔jì计,今北京市西南〕,战国七雄之一)将攻下聊城,聊城人或谗之燕,燕将惧诛,因保守聊城,不敢归。齐田单(齐国宗室,曾用“火牛阵”破燕军,收复齐失地七十多城,封安平君)攻聊城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连乃为书,约(绑扎)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燕将见鲁连书,泣三日,犹豫不能自决。欲归燕,已有隙(xì系,隔阂),恐诛;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自刃。’乃自杀。聊城乱,田单遂屠聊城。归而言鲁连,欲爵之。鲁连逃隐海上,曰:‘吾与富贵而诎(qū屈,通“屈”)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
【例句】:
北周·庾信《周大将军赵公墓志铭》:“赵失东渔,胡亡南牧,箭下聊城,泥封函谷。” 庾信《周柱国尔绵永神道碑》:“孝有三德,忠惟一君,马陵释患,聊城解纷。” 唐·李白《送屈突司马》:“君草陈琳檄,我书鲁连箭。” 李白《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 唐·钱起《岁初归旧山》:“星飞庞统骥,箭发鲁连书。” 唐·刘长卿《送卢侍御赴河北》:“莫学仲连逃海上,田单空愧取聊城。” 唐·张继《酬李书记校书越城》:“投阁嗤扬子,飞书代鲁连。” 唐·白居易《答箭镞》:“不然学仲连,一发下燕城。” 唐·杨巨源《赠张将军》:“知爱鲁连归海上,肯令王翦在频阳。” 宋·陈师道《送杜侍御陕西转运》:“汉虏相当庸可尽,聊城正用一封书。” 陈师道《送鄜州关司法》:“平世功名须少壮,看君一箭下聊城。” 宋·陆游《万里桥江上习射》:“丈夫未死难能料,一笴他年下百城。” 元·马致远《行香子》:“爱煞当年,鲁连乘舟。那个如今,陶潜种柳。” 明·杜浚《焦山》:“江分神禹迹,海见鲁连心。” 明·夏完淳《细林夜哭》:“潇洒秦庭泪已挥,仿佛聊城矢更飞。” 清·顾炎武《哭归高士》之四:“平生慕鲁连,一矢解世纷。” 清·杨潮观《鲁仲连单鞭蹈海》:“俺展不出聊城下射书才,枉说我纷能解,难能排。” 清·文廷式《翠楼吟·岁暮江湖》:“一苛,能下聊城;算不如呵手,试拈梅朵。” 清·王摅《甲申五月朔孙秀才祭长思二陵》:“师潜援雎水,箭直射聊城。”
【顺接】:城府深密 城狐社鼠 城中桃李 城门鱼殃 城门所殃 城下之辱 城市贫民 城下之盟
【顺接】:倚社凭城 一字长城 自坏长城 略地侵城 赤口烧城 等价连城 剑合丰城 哭倒长城
【逆接】:百不当一 周三径一 言行不一 相与为一 齐整如一 衆多非一 百不得一 百不有一
【逆接】:一无所失 一表非俗 一诺无辞 一部鸣蛙 一脉相传 一扫而尽 一元大武 一反既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