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忍气吞声

【成语】:忍气吞声
【拼音】:rěn qì tūn shēng
【简拼】:rqts
【解释】:忍气:受了气不发作;吞声:不敢出声。指受了气勉强忍耐,有话不敢说出来。
【出处】:元·杨显之《潇湘雨》第四折:“从今后忍气吞声,再不敢嚎咷痛哭。”
【示例】:李瓶儿这边分明听见指骂的是他,把两只手气的冰冷,~,敢怒而不敢言。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四十二回
【近义词】:委曲求全忍辱负重声吞气忍
【反义词】:忍无可忍
【语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不敢出声抗争

忍气吞声 典故或故事

忍气:受了气而强自忍耐。吞声:有话不敢说出来。形容因有顾忌,受了气也不敢发作。《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骂了一顿,走开去了。张老只得忍气吞声回来,与女儿说知。新荷见说,两泪交流。”《金瓶梅》四一回:“李瓶儿这边分明听见指骂的是他,把两只手气的冰冷,忍气吞声,敢怒而不敢言。”茅盾《当铺前》一:“乡下人自然懂得枪弹比石子厉害,而况区公所又要抓人,只好忍气吞声,天天把冲坏了的田横埂修整加高。”亦作“气忍声吞”。元.张国宾《合汗衫》一折:“你道他一世儿为人,半世儿孤贫,气忍声吞,何日酬恩。”亦作“声吞气忍”。明.高明《琵琶记.瞷询衷情》:“夫人,非是我声吞气忍,只为你爹行势逼临,怕他知我要归去,将人厮禁。”亦作“吞声饮气”。《北史.王孝籍传》:“安可齰舌缄气,吞声饮气,恶呻吟之响,忍酸辛之酷哉!”亦作“吞声忍气”。元.关汉卿《窦娥冤》三折:“可怜我孤身只影无亲眷,则落的吞声忍气空嗟怨。”《红楼梦》六九回:“心中一刺未除,又平空添了一刺,说不得且吞声忍气,将好颜面出来遮饰。”

忍气吞声 成语接龙

【顺接】:声色犬马 声色货利 声势汹汹 声势赫奕 声至银河 声希味淡 声出金石 声光电化 
【顺接】:弦歌之声 玉振金声 寂然无声 半岭啸声 谠言直声 一口一声 大音稀声 金革之声 
【逆接】:痛不可忍 阻兵安忍 声吞气忍 忍无可忍 于心不忍 得忍且忍 仲颖残忍 于心何忍 
【逆接】:忍垢蒙耻 忍耻包羞 忍辱求全 忍耻含羞 忍心悖理 忍耻偷生 忍辱偷生 忍垢贪生 


 查看:「忍气吞声」的典故、忍气吞声成语故事
 查看:「忍气吞声」在《汉语词典》的解释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