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摸棱两可

【成语】:摸棱两可
【拼音】:mō léng liǎng kě
【简拼】:mllk
【解释】:握持棱角,两端皆可。比喻遇事不决断可否,不分是非。
【出处】:《旧唐书•苏味道传》:“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摸棱以持两端可矣。”
【示例】:我对这个问题一直是~。
【近义词】:模棱两可
【反义词】:旗帜鲜明
【语法】:作谓语、定语;指态度不明确

摸棱两可 典故或故事

    对问题的正反两面含糊其词,不明确表态,又写作“模棱两可”。比喻为人圆滑,不负责任。出自唐苏味道的事迹。苏味道(648-705年),赵州栾城(今河北栾城)人。进士及第。延载元年(694年)曾任宰相,但第二年便因事被出为集州刺史。至圣历元年(698年)再任宰相。据史书记载,他前后居相位数载,却没有任何作为。他曾对人讲:处理任何事情最好都不要决断明白,否则出了错误必会遭到谴责。只要摸棱以持两端就可以了。因此当时人称其“苏摸棱”。“摸棱两可”,即由此发展而来。

【出典】:

    《旧唐书》卷94《苏味道传》2991-2992页:“味道善敷奏,多识台阁故事,然而前后居相位数载,竟不能有所发明,但脂韦其间,苟度取容而已。尝谓人曰:‘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摸棱以持两端可矣。’时人由是号为‘苏摸棱’。”

【例句】:

    清·张廷玉《明史·余珊传》:“饰六艺以文奸言,假周官而夺汉政,坚白异同,模棱两可。”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35章:“他觉得在文采的理论政策的渊博学问之下,就不敢坚持一个一定的主张,就不得不采取些模棱两可,含混的语句了。”

摸棱两可 成语接龙

【顺接】:可情一粲 可骇可愕 可塔扑支 可久可大 可遇难求 可设雀罗 可歌可涕 可否之间 
【顺接】:阙一不可 非同小可 无可不可 非通小可 无乎不可 然然可可 少所许可 依违两可 
【逆接】:东捞西摸 偷偷摸摸 趁趁摸摸 小偷小摸 犯滥铺摸 不可捉摸 东偷西摸 
【逆接】:摸鸡偷狗 摸头不着 摸索门径 摸棱两可 摸金校尉 摸不着边 摸金使者 摸门不着 


 查看:「摸棱两可」的典故、摸棱两可成语故事
 查看:「摸棱两可」在《汉语词典》的解释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