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丰利 西城郡领丰利县【隋书地理志】汉水南去丰利县二十里【元和志 按丰利在白河县南】
  河池郡 后周凤州大业初置郡统县四【隋书地理志按除两当三县在西省界】后周凤州帝初废州置河池郡【通考】
  梁泉 河池郡领梁泉县【隋书地理志】梁泉废县在凤县治东【明一统志】
  顺政郡 西魏兴州置郡曰顺政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复置郡统县四【隋书地理志】
  顺政 西魏曰汉曲开皇十八年县改名焉大业初省灵道县并入【隋志】顺政县在沔县西一百一十里隋置【方舆胜览 按顺政今畧阳】
  鸣水 西魏置县曰落丛并置落丛郡开皇三年郡废六年改县曰北厨又改曰鸣水【隋书地理志 按鸣水在畧阳县西一百一十里】
  长举 周属落丛郡开皇三年罢郡【元和志】汉沮县地隋为长举县治槃头城【旧唐书地理志 按长举在畧阳北八十里】
  修城 旧置曰广长仁夀初改名焉【隋书地理志 按修城在畧阳西北十里西汉水东】
  上洛郡 旧置上洛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复置统县五【隋书地理志 除上津一县在今郧阳府界】
  上洛 隋于县置上洛郡【旧唐书地理志按上洛今商州】
  商洛 汉商县隋文加洛字【旧唐书地理志】商洛县在商州东九十里【寰宇记】以境有商山雒水故名今商雒镇【商州志】
  洛南 旧曰拒阳置拒阳郡开皇初郡废县改名焉【隋书地理志】后魏于今县东南置拒阳县开皇三年改曰洛南以在洛水之南为名大业十一年移理清池川【寰宇记】
  丰阳 后周置开皇初并南阳县入焉【隋书地理志】丰阳故城在山阳县西南五十里【山阳旧志】又曼川县隋并入上津今山阳曼川关【商州志】
  榆林郡 开皇二十年置胜州大业初置郡统县三【隋书地理志】东至河四十里北至河五里【通典】本汉云中五原二郡地隋置胜州治榆林县【禹贡锥指 按在府谷东北河套中】
  榆林 本汉沙南县地厯魏晋及周此地皆无县邑开皇七年置榆林县地西近榆林即汉之榆溪塞因名【元和志】
  富昌 开皇十年置【隋书地理志 按富昌在故胜州南今府谷东北河套中】金河 开皇三年置曰阳夀及置油云县五年置云州十八年改阳夀曰金河二十年云州移二县俱废仁夀二年又置金河县带关【隋书地理志 按元和志榆林关在榆林县东三十里东北临河开皇三年置城及关是即金河县治所也】
  五原郡 统县三【隋书地理志】周置永丰镇开皇三年于镇置丰州【元和志】炀帝初州废置五原郡【通典】丰州城在榆林卫西北塞外七百里本汉朔方郡之广牧县【禹贡锥指】
  九原 开皇五年置【隋书地理志】本汉广牧旧地其城周隋间俗谓之甘草城【元和志 按九原在今榆林府西北河套中】
  永丰 本汉临戎旧地周置永丰镇开皇五年废镇置永丰县【元和志 按永丰在今定边县北河套中】
  大同城 天徳旧城在西城东微南一百八十里其处见有两城本是永清栅即隋氏大同城旧理【元和志】开皇九年突厥谋攻大同城【隋书地理志 按大同城在中受降城西二百二十里今榆林府北河北岸】
  右隋録郡十五县暨城一百有七南北分裂百有余载隋始统一宇内仍都关中开皇三年杨尚希上表以为自秦罢侯置守汉魏及晋邦邑屡改或地无百里数县并建或戸不满千二郡分领于是始议裁省郡县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然关中建置犹倍两汉抑亦地辟民众势不得已至大业义宁稍有更置终存大体以下启三唐卜世虽促而规模整矣

  陜西通志巻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陜西通志巻五
  建置四
  唐
  隋氏改州为郡髙祖受命改郡为州自隋季防乱权置州郡倍于开皇大业之间贞观元年悉令并省始于山河形便分为十道曰闗内道曰山南道开元二十一年又分天下为十五道曰京畿闗内道山南东道山南西道【旧唐书地理志】凡州郡县无所更置者皆仍隋旧【唐书地理志 按通典京畿道领京兆华隂冯翊扶风新平等郡闗内道领延安榆林五原朔方等郡而新旧唐书不分列京畿道仍以闗内道统诸郡今仍之】
  关内道 古雍州之境京兆至绥银等州东距河西抵陇坂南据终南之山北边沙漠又开元中以近畿之州同华岐蒲为四辅【唐六典】上都初曰京城天寳元年曰西京至德二载曰中京上元二年复曰西京肃宗元年曰上都【唐书地理志】天授二年置鸿宜鼎稷等州制云京兆之地一州独治事多拥滞宜令雍州管内析置五州【文苑英华】
  京兆府京兆郡 隋京兆郡武德元年改雍州天授元年改京兆郡其年复旧开元元年改雍州为京兆府【旧唐书地理志】京兆郡领县二十【唐书地理志 按天祐中仍以奉先属同州】唐京兆即隋大兴城【宋敏求长安志】
  万年 周万年县隋改大兴武德元年复为万年干封元年分置明堂县理永乐坊长安三年废天寳七年改为咸宁乾元元年复名万年【元和志】
  长安 干封元年分置干封县理懐真坊长安三年废【元和志 按文苑英华作总章元年析置二县无元和志异】皇城南大街曰朱雀街东万年县领之西长安县领之【旧唐书地理志】城内为京县【唐六典】
  咸阳 隋废县武德二年复分泾阳置初治鲍桥其年移治杜邮【旧唐书地理志】武徳二年徙白起堡六年又徙便桥西北即今县【宋敏求长安志】
  兴平 隋始平县天授二年隶稷州大足元年还雍州景龙四年送金城公主于此因改金城至德二年改兴平县【旧唐书地理志】景龙四年改金城移治马嵬故城复还故治改为兴平寻复为金城今又为兴平【括地志】
  云阳 武德元年析置石门县三年以石门温秀置泉州贞观元年州废省温秀更石门曰云阳云阳曰池阳八年省云阳更池阳曰云阳天授二年以云阳置鼎州大足元年州废【唐书地理志】武德二年移云阳于县南十五里治水冲城【寰宇记】云阳镇在泾阳县北三十里即旧云阳县长街镇在泾阳县北五十里即故鼎州【泾阳县志】
  泾阳 隋县天授二年鼎州大足元年还雍州【旧唐书地理志】
  三原 武德四年移治清父南故任城改为池阳六年又移故所改置华池县仍分置三原县属北泉州贞观二年废三原仍改华池为三原县属雍州天授元年改鼎州大足元年隶京兆府【旧唐书地理志按北泉州新唐志作泉州清父南雍大记作清水谷】
  渭南 武德元年华州五年还雍州天授二年析渭南庆山置鸿门县以渭南庆山等县置鸿州寻省鸿门大足元年州废开元二十五年更置【唐书地理志】天授中于零口置鸿州【渭南县志】
  昭应 隋新丰县治古新丰城北埀拱二年改为庆山县神龙元年复为新丰天寳二年分新丰万年置会昌县七载省新丰县改会昌为昭应治温泉宫北【旧唐书地理志】昭应在骊山下庆山在东北【临潼县志】
  髙陵 隋县天授二年鸿州大足元年还雍州【旧唐志】武德元年析置鹿苑县贞观元年省【唐书地理志】鹿台城在县南二十五里有果园名鹿苑唐置县【贾志】
  同官 属宜州贞观十七年改属雍州天授二年改属宜州大足元年还属雍州【旧唐书地理志】
  富平 隋县天授二年隶宜州大足元年还雍州【旧唐书地理志】开元间徙富平县于义亭城即旧县地在今富平东北十里【贾志】
  蓝田 武德二年析置白鹿县三年更曰宁民又析蓝田置玉山县贞观三年皆省【唐书地理志】宁民故城在蓝田西南三十二里玉山故城在县东四十三里今名万金堡【宋敏求长安志】
  鄠 京兆郡领鄠县【唐书地理志】
  奉天 文明元年析醴泉置干宁二年以县治干州及覃王出镇又以畿内之好畤武功盩厔醴泉之【唐书地理志】奉天县文明元年以管干陵分醴泉置天授二年稷州大足元年还雍州【旧唐书地理志】唐干宁二年改置干州以在长安西北隅故名【贾志】
  好畤 故上宜武德二年析醴泉置好畤贞观八年废上宜入岐阳二十一年省好畤岐阳复置上宜又更上宜曰好畤【唐书地理志】好畤武德二年置属雍州三年改隶稷州贞观元年复属雍州天授二年改隶稷州大足元年还属雍州【旧唐书地理志】唐置好畤县于漠谷东南今奉天西北六里隋太子庄陵城是【宋敏求长安志】
  武功 武德三年以武功置稷州又析始平置扶风县贞观元年州废省扶风天授二年复置稷州大足元年州废【唐书地理志】武功大足元年属雍州【旧唐书地理志】武德三年置稷州因后稷所封为名贞观元年废州以县属京兆【元和志】
  醴泉 武德九年析置温秀县后省醴泉贞观十年析云阳咸阳复置【唐书地理志】天授元年改隶鼎州大足元年还雍州【旧唐书地理志】醴泉城在县北十里即古仲桥城贞观十一年置今为泔北镇温秀岭在县东北四十里武德元年析置温秀县【贾志】
  华原 义宁元年以华原置宜君郡武德元年曰宜州贞观十七年州废以华原隶雍州垂拱二年更华原曰永安天授二年复置宜州大足元年州废神龙元年复永安曰华原天祐二年李茂贞墨制以县置耀州【唐书地理志】华原在耀州北五里【冯志】
  美原 旧宜州土门县贞观十七年废咸亨二年又置改为美原县天授二年又属宜州大足元年还属雍州【旧唐志】天祐二年李茂贞墨制以县置鼎州【唐书地理志】富平县东北六十里有美原故城唐改土门为美原即此【耀州志】
  华州华阴郡 上辅义宁元年析京兆郡之郑华阴置垂拱二年曰大州神龙元年复故名上元二年又更名大州寳应元年复故名干宁四年曰兴德府光化三年复为州县四【唐书地理志】
  郑 开皇四年县移于废华州城唐武德四年自州城移于州东一里兴元元年仍移县于州西三里官路南【县道记】
  华阴 垂拱元年更名仙掌天授二年析置潼津县在闗口后隶虢州圣厯二年来属长安中省神龙元年复曰华阴上元二年曰太隂寳应元年复故名【唐书地理志】潼津故县令废为驿【贾志 按寰宇记作寳厯中改太隂宜以唐志为正】
  下邽 本隶同州垂拱元年来属【唐书地理志 按下邽在今渭南县北】栎阳 故万年隶雍州武德元年更名又析置平陵县二年更平陵曰粟邑贞观八年省天祐三年来属【唐书地理志】贞观八年废粟邑并栎阳天授三年隶鸿州大足元年还隶雍州【旧唐书地理志】粟邑废镇在栎阳县东四十里石川河东【宋敏求长安志 按栎阳在今临潼县东北】
  同州冯翊郡 上辅隋冯翊郡武德元年改为同州天寳元年改冯翊郡乾元元年复为同州【旧唐书地理志】县八【唐书地理志】
  冯翊 武德九年析置临沮县贞观九年省【唐书地理志】朝邑 武德三年析置河濵县贞观元年省乾元三年曰西河隶河中府大厯三年复为朝邑还隶同州【唐书地理志】
  韩城 武德八年徙置西韩州贞观八年州废以韩城来属天祐二年更名韩原【唐书地理志】
  郃阳 武徳八年西韩州领郃阳县贞观八年废西韩州县还属同州【旧唐书地理志】
  夏阳 武德三年分郃阳置河西县又于县置西韩州贞观八年废州以县属同州乾元三年改为夏阳【元和志】乾元三年隶河中府后复来属【唐地理志】夏阳故城在郃阳县东南四十里【郃阳县志】
  白水 白水隋县【旧唐书地理志】唐冯翊郡白水县【唐书地理志】澄城 武德三年析置长宁县贞观八年省【唐书地理志】长宁城在澄城西北四十里长宁河南故址犹存【澄城县志】
  奉先 本属同州开元四年以县置桥陵改为奉先县属京兆【元和志】天祐三年来属【唐书地理志】奉先故城在蒲城县东三十里今名奉先里【贾志】
  商州上洛郡 隋上洛郡武德元年改为商州天寳元年改上洛郡乾元元年复为商州【旧唐书地理志】县六【唐书地理志 除上津一县在今湖广郧阳府界余五县在陕省境内】
  上洛 商州上洛郡治上洛县【唐书地理志】
  丰阳 丰阳旧治吉川城麟德元年移理丰阳川【旧唐书地理志】武德元年自故丰阳川移于商州南百六十里甲水西五十步麟德元年又移于新理【寰宇记 按丰阳即山阳县】
  洛南 旧治拒阳川显庆三年移理清川【旧唐书地理志】商洛 武闗西一百二十里有商城谓故邑城也唐武德二年移于新所【荆州记】商洛在商州东八十里【九域志】
  乾元 本安业县万歳通天元年析丰阳置景龙三年隶雍州景云元年来属乾元元年更名隶京兆寻还属【唐书地理志】永泰元年徙治县西北六十里长庆二年复徙于县治光启二年又徙县于县西王峪龙纪元年复归旧县【宋敏求长安志】唐始分丰阳立安业即镇安境【山阳县志】
  鳯翔府扶风郡 上辅本岐州至德元年更郡曰鳯翔二载复郡故名号西京为府上元二年罢京元年曰西都未防复罢都县九【唐书地理志 按唐书肃宗本纪寳应元年以鳯翔为西都唐志元年上遗寳应二字】武德元年为岐州至德元年改为鳯翔郡乾元元年改鳯翔府【元和志】
  天兴 本雍县至德二载曰鳯翔析置天兴县寳应元年省鳯翔入天兴【唐书地理志】雍县至德二载分置鳯翔县永泰元年废改雍县为天兴县【元和志】至德二载析置天兴县于城南七里【鳯翔县志】
  岐山 贞观七年析岐山及上宜置岐阳县八年省上宜入岐山永徽五年复置元和三年省【唐书地理志】岐山旧县在今岐山县龙尾镇北五里有遗址武德初析置岐阳县于龙尾坡贞观八年又移猪泉驿南十里至德中仍名岐山即今县【贾志】
  扶风 本汉美阳县地武德二年分岐山县置围川县属岐州【按县以湋水取名俗讹湋为围】四年隶稷州贞观元年废稷州以县属岐州八年改为扶风【元和志】武德初置湋川县即今治【贾志】
  麟游 隋麟游郡武德元年改麟州贞观元年废州以县隶岐州【旧唐书地理志】县初治仁寿宫贞观六年自宫城移于县理【寰宇记】
  普润 本属麟州贞观元年来属【旧唐书地理志】普润在麟游县西一百二十里【贾志 按在西北】
  寳鸡 隋陈仓县至德二年二月十五日改为鳯翔县十八日改为寳鸡【旧唐书地理志】陈仓城在县东二十里【贾志】
  虢 隋县贞观八年废入岐山县天授二年复分岐山置虢县【旧唐书地理志】故城在寳鸡县东六十里【明一统志】
  郿 义宁二年置郿城郡又析置鳯泉武德元年曰郇州三年州废以郿隶稷州七年来属贞观八年省鳯泉【唐书地理志】武德三年移县于郇州【寰宇记】斜城在渭水南斜口武德初置郇州城址尚在【贾志 按唐以前郿县俱治渭北自唐始移渭南】
  盩厔 本隶雍州武德二年析置终南县贞观八年省天寳元年更名宜寿至德二载复故名干宁中隶干州天复元年米属【唐书地理志】武德三年属稷州贞观二年还雍州天授二年属稷州大足元年还雍州【旧唐书地理志】宜寿城在县西一里【宋敏求长安志】武德二年于盩厔故城置终南县【雍大纪】终南故城在盩厔县东三十里旧县谷【贾志】
  邠州新平郡 隋新平郡武德元年改为豳州天寳元年改新平郡乾元元年复为邠州【旧唐书地理志】县四【唐书地理志】开元十二年以豳字与幽字相涉诏改为邠【元和志】长武魏曰浅水贞观中裁县而隶于邠【三水县志】
  新平 武德元年属豳州【元和志】漆县唐为新平县【禹贡锥指】广德元年吐蕃焚畧移县东北三十里职田镇元和四年复移旧治陇川堡盖即寰宇记所云陇堡矣【新平县志 按新平今邠州】
  三水 开皇三年属邠州唐因之【元和志】在州东北六十里【九域志】
  永寿 武德二年分新平置神龙三年改属雍州景龙元年复属邠州【旧唐书地理志】武德二年分新平县南界于县理北三十里永寿原西置永寿县贞观二年移于州东南八十里兴元元年又移于顺义店即县理是也【元和志】武德四年南移于义丰塠【寰宇记】
  宜禄 贞观二年分新平置宜禄县后魏旧名也浅水原即县理所【元和志 按宜禄今长武】
  陇州汧阳郡 隋置陇东郡武德元年改陇州天寳元年改汧阳郡乾元元年复为陇州【旧唐书地理志】县三【唐书地理志】
  汧源 陇州汧阳郡治汧源县【唐志】汉汧县唐为汧源县【禹贡锥指 按汧源即今陇州治】
  汧阳 陇州领汧阳县【唐书地理志】县西五里晖河西北有旧城乃隋唐旧治【汧阳县志】
  吴山 本长蛇义宁二年置贞观元年更名上元二年曰华山寻复曰吴山武德元年以南由县置含州四年州废元和三年省入焉【唐书地理志】贞观元年治槐衙堡上元元年移治龙盘城【旧唐书地理志】吴山县故城今为县头镇本汉隃麋县【陇蜀余闻】吴山县在陇州东南一百二十里【贾志】
  鄜州洛交郡 隋上郡武德元年改为鄜州天寳元年改洛交郡乾元初复为鄜州【旧唐书地理志】县五【唐书地理志】
  洛交 隋置洛交县【旧唐志】唐鄜州洛交郡领洛川县【唐书地理志】
  三川 鄜州洛交郡领三川县以华池水黒水洛水三水防同因名【旧唐书地理志】三川县西北至州六十里本汉翟道县地【元和志 按有三川镇在州南六十里即故县】
  直罗 隋直罗城武德三年分三川洛交二县于此置县因城为名【元和志】鄜州西百二十里有直罗巡司即旧直罗县【鄜州志】
  甘泉 武德元年分洛交县于伏陆城置县取城为名天寳元年改为甘泉县本汉雕隂县城在今县南四十里【元和志】有甘泉在县南五里唐改县名甘泉因此【甘泉县志】
  坊州中部郡 周天和七年元皇帝作牧鄜州于此置马坊武德二年分鄜州置坊州以马坊为名天寳元年改中部郡乾元元年复为坊州【旧唐书地理志】坊州武德二年析鄜州之中部鄜城置县四【唐书地理志 按坊州在今中部】
  中部 隋曰内部武德元年属鄜州二年改中部属坊州【旧唐书地理志】
  宜君 本隶宜州贞观十七年州废县亦省二十年复置县隶雍州永徽二年县又省龙朔三年析中部同官复置来属【唐书地理志】三年复置宜君县理古祋祤城北【旧唐书地理志】
  升平 天寳十二载析宜君置寳应元年省后复置【唐书地理志】唐分宜君升平等乡置以乡为名东南去宜君三十五里寻以吐蕃侵破移县在横林川东【寰宇记】
  鄜城 隋县武德元年属鄜州二年改属坊州【旧唐书地理志】唐末以县置翟州【唐书地理志】鄜城在洛川县东南七十里【贾志】
  丹州咸宁郡 义宁元年于义川置丹阳郡武德元年改为丹州天寳元年改咸宁郡乾元元年复为丹州【旧唐书地理志】县四【唐书地理志】永徽二年移于赤石川【元和志】故丹州城在宜川县东北二十九里【寰宇记】
  义川 义宁元年于旧城置丹阳郡县在城内永徽初移新里【元和志】
  云岩 武德元年析义川置【唐书地理志】云岩县开皇三年移就废乐川县后废唐初复置于回城堡咸亨四年移居库利川开元三年移于东南百步即理所【寰宇记按云岩鎭在宜川县西北即故云岩县】
  汾川 西南至州七十里大业二年属延州武德元年属丹州【元和志】隋移土壁堡开皇二十三年移于甘泉坊即县理【寰宇记】
  咸宁 隋县治白水川景龙二年移长松川【旧唐书地理志 按咸寜在宜川东北】
  延州延安郡 隋延安郡武德元年改为延州天寳元年改延安郡乾元元年复为延州【旧唐书地理志】开元二年为都督府寻罢府为州【元和志】县十【唐书地理志】
  肤施 隋属延安郡唐因之【元和志】魏东夏州治广武唐改延州治肤施【通鉴注】
  延长 本延安武德二年以县置北连州并置义乡齐明二县以隶之贞观二年州废省二县入延安来属广德二年更名【唐书地理志】延安大业末废贞观六年又置移于府北去斤川广德二年改为延长【元和志】
  临真 武德元年隶东夏州贞观二年州废来属【唐书地理志】大业二年移就葛鸡城武徳三年又移就流川【寰宇记】汉定阳县唐为延州临真县【通鉴注】临真废县在甘泉县东一百八十里【贾志】
  金明 金明隋废县武徳二年置北武州领开逺全义崇徳永安安义五县复分肤施置金明县贞观二年废北武州以开逺等五县并入金明县【旧唐书地理志】金明故城在延州北五十里【寰宇记 按金明县在今安塞县北永安县后为永安鎭】
  丰林 武徳四年侨置云州及云中榆林龙泉三县八年州废省龙泉入临真省云中榆林入丰林【唐书地理志】丰林隋末废武徳元年复置【寰宇记】丰林镇即古丰林县在肤施东南【肤施县旧志按在县东】
  延川 武徳二年招慰稽胡置基州又置义门县以义门置南平州三年析绥州之城平置魏平县四年废南平州省义门魏平五年更基州曰北基州贞观八年州废来属【唐书地理志】
  敷政 隋因城县武德二年移治于金城镇改为金城县又于界内置永州领金城洛盘新昌土塠四县贞观四年移永州于洛源县八年废洛盘等三县并入金城属延州天寳元年改金城为敷政【旧唐书地理志】敷政废县在安塞县西南一百三十里置巡检司【明一统志】西县堡即敷政县故基其街舍遗迹尚存【安塞县志按金志肤施县有乐盘镇即唐废落盘县故址】
  延昌 武德二年置北平州贞观三年废十年于废州置罢交县天寳元年改名为延昌县【旧唐书地理志按北平州新唐志作北仁州】本汉髙奴地贞观十年置罢交县取城北罢交谷为名【元和志】延昌县在今安塞县北一百三十里【安塞县旧志】
  延水 武徳二年分延川县置西和州领安人修文桑原三县贞观二年废西和州以修文桑原并入安人属北基州二十二年改为风县神龙元年改为延水【旧唐书地理志】延水县在延川县东南七十里【延安府志】
  门山 隋废县武徳三年分汾川县置治宋斯堡总章二年移治库利川【旧唐书地理志】武徳三年隶丹州广徳二年来属【唐书地理志】门山县在今县北一百里门山村有古城二十余丈【宜川县志】
  夏州朔方郡 县三【唐书地理志】朔方郡隋末为梁师都所据贞观二年讨平之改为夏州天寳元年改为朔方郡乾元元年复为夏州【元和志】贞观七年于徳静县置长州十三年废长州以徳静长泽二县来属【旧唐书地理志】榆溪州在卫城西四十里有废址俗名古城儿【贾志按明一统志谓夏州即寜夏卫故诸志相沿俱譌今按通典及元和志夏州东至银州一百八十里东南至延州四百里又续通典绥州北至夏州二百六十里以地界考之夏州在今榆林府界内无疑明一统志及诸説俱谬】
  朔方 隋岩緑县贞观二年改为朔方县永徽五年分置寜朔县长安二年废开元四年又置九年又废还并入朔方【旧唐书地理志 按朔方在今榆林府懐逺县】
  徳静 隋县贞观七年属北开州八年改北开州为化州十三年废化州以县属夏州【旧唐书地理志】徳静县西南至州八十里【元和志 按徳静在今怀逺县界】
  寜朔 武徳六年置南夏州贞观二年州废县省入朔方五年复置来属长安二年省开元四年又置九年省其后又置【唐书地理志】寜朔县西北至州一百二十里【元和志 按寜朔在今榆林县界】
  绥州上郡 本雕阴郡地唐初没梁师都武徳三年以归民于延州丰林县侨置六年徙治延川境七年徙治魏平贞观二年师都平归治上县天寳元年更郡名县五【唐书地理志】唐末蕃防侵扰所管五县并废【寰宇记】
  龙泉 本上县天寳元年更名【唐书地理志】唐龙泉县以龙泉为名【寰宇记】龙泉县在绥州东三里【延安府志】
  延福 武徳六年析置北吉州并置归义洛阳二县又析置罗州并置石罗开善万福三县又析置匡州并置安定源泉二县贞观二年州县皆废【唐书地理志】延福县在吴堡县城北三十里杨家原唐长庆间置故址犹存【葭州志】匡州城在延福县西北五十里武徳中置【寰宇记 按延福在今吴堡界为地防何寜堪析置三州七县乎武徳之初梁师都尚未平即葭州亦未归版图不过权设州县虚存名号是以故迹多不可考云】
  绥徳 隋县武徳二年复置六年又分置云州领信义淳义二县龙州领风乡义良二县贞观二年二州及县俱废地并入绥徳【旧唐书地理志】后魏分上郡南界丘尼谷置县武徳二年移于吐延水北即县理也【元和志按绥德在今清涧界】
  城平 隋旧县武徳三年又置魏平县属南平州又置魏州领安故安泉二县七年又于魏平城中置绥州并大斌县贞观二年废南平州清州【按清州恐系魏州之讹】及魏平安故安泉三县移绥州治于上县大斌治于今所【旧唐书地理志】寛州名胜志云在绥州废城平县内今清涧县东三十里有石城故寛州也县志云即今山后砦唐初置【贾志 按新旧唐志并无寛州只云武徳三年置魏州或系唐末改建】
  大斌 武徳七年徙治魏平城取稽胡怀化文武杂半以名【唐书地理志】贞观二年移治今所【旧唐书地理志按大斌在今绥徳州西北】
  银州银川郡 隋雕隂郡之儒林县贞观二年平梁师都置银州【隋旧名】天寳元年改为银川郡乾元元年复为银州【旧唐书地理志】贞观二年析绥州之儒林真乡置县四【唐地理志】
  儒林 大业二年废银州县属雕隂贞观二年重置银州县又属焉【元和志 按儒林在今米脂县界】
  眞乡 周属银州唐因之【元和志】在米脂县东北一百五十里【延安府志】唐贞州置于银州真乡县【葭州志】
  开光 隋县贞观二年属绥州八年改属柘州十三年柘州废属银州【旧唐书地理志】开光县大业中废入真乡贞观二年平梁师都复置【寰宇记】开光故城在葭州北一百里【葭州志】
  抚寜 隋旧县贞观二年属绥州八年改属银州治龙泉川开元二年移于今所【旧唐书地理志】抚寜县在州东南八十里【寰宇记 按抚寜今米脂地又延安府志云吴堡县唐为石州定胡县地】
  麟州新秦郡 开元十二年析胜州之连谷银城置十四年废天寳元年复置县三【唐地理志】天寳元年王嗣忠奏割胜州连谷银城两县置麟州其年改为新秦郡乾元元年复为麟州【旧唐书地理志】麟州在城北六十里本汉新秦地唐置麟州今在塞外【神木县志】
  新秦 开元二年置七年又置铁麟县十四年州废皆省天寳元年复置新秦【唐地理志 按唐志云新秦县开元二年置至麟州又云开元十二年置或先置县而后始置州郡耶否则十字系衍文】
  连谷 贞观八年置连谷县属胜州天寳元年割属麟州【元和志】连谷在神木县北六十里【冯志】连谷县在麟州北十里【神木县志】
  银城 贞观二年置四年隶银州八年隶胜州【唐志】旧属胜州天寳元年来属【旧唐书地理志】银城县在城南四十里本魏石城【神木县志】
  胜州榆林郡 隋置胜州大业为榆林郡武德中复置胜州天寳元年复为榆林郡乾元元年复为胜州领县二【旧唐书地理志】
  榆林 胜州治榆林县本汉沙南县地西近榆林即汉之榆溪塞因名【元和志 按榆林在今府谷东北河套中】
  河滨 隋榆林郡地贞观三年置云州于河滨因置河滨县四年改为威州八年州废河濵属胜州【旧唐书地理志】贞观三年置河滨县东临河岸因以为名黄河在县东一十五步渡河处名君子津【元和志】县在州南一百九十里【寰宇记 按河滨在今府谷东北河套中】
  丰州九原郡 隋文帝置后废贞观四年以突厥降附置丰州不领县二十一年废入灵州二十二年又改丰州天寳元年改九原郡乾元元年复为丰州领县二【旧唐书地理志】东南至夏州七百五十里西北至河西城八十里又废丰安县在州东南四十里开皇六年置镇麟徳元年改为安丰县天寳末废【元和志】
  九原 永徽四年于郭下置九原县又九原本汉之广牧旧地【元和志 按汉广牧在榆林府西北河套中】
  永丰 隋县武徳六年省永徽元年复置【旧唐书地理志】永丰县在州西一百十六里本汉临戌旧地【元和志】
  安北都防府 本燕然都防府龙朔三年曰翰海都督府总章二年更名开元二年治中受降城十年徙治丰胜二州之境十二年徙治天徳军县二【唐书地理志】天徳旧城在西城正东微南一百八十里其处见有两城本是永清栅即隋氏大同城旧理去本城约三里【元和志 按在榆林府北河北岸】
  隂山 天寳元年置【唐书地理志 按隂山县在榆林府北河北岸】
  通济 安北大都防府领通济县【唐书地理志 按通济在榆林府北河北岸】
  宥州 调露元年于灵夏南境以降突厥置鲁丽含塞依契州谓之六胡州长安四年并为匡长二州神龙三年置兰池都督府分六州为县开元十年复置鲁丽契塞四州十八年复置匡长二州二十六年置宥州及延恩等县其后侨治经畧军至德二载更郡曰怀徳乾元元年复故名寳应后废元和九年于经畧军复置距故州东北三百五十里十五年徙治长泽为吐蕃所破长庆四年复置县二【唐书地理志】废宥州在盐州东北三百里在夏州西北三百里【元和志 按宥州在今靖边北河套中】
  延恩 开元二十六年以故匡州地置又以故塞门县地置懐徳县以故兰州之长泉县地置归仁县寳应后皆省元和九年复置延恩【唐书地理志】
  长泽 本夏州贞观七年置长州十三年州废夏州元和十五年来属【唐书地理志】长泽县东北至州一百二十里【元和志 按长泽在今靖邉界又定邉县唐爲盐州五原郡地】
  中受降城 三受降城景云三年张仁愿所置也先是朔方军与突厥以河爲界仁愿取漠南地于河北筑三受降城以拂云祠爲中城与东西两城相去各四百余里又中受降城本秦九原郡地【元和志】宋祈曰中城南直朔方【通鉴注】中城在废夏州北八百里【禹贡锥指 按中城在榆林府北河北岸】
  西受降城 在丰州西北八十里汉朔方郡临河县故理处开元初为河水所坏十年总管张説于故城东别置新城【元和志 按东受降城在山西大同界】西城在丰州北黄河外八十里【通鉴注】
  大同城 自十贲故城十里至寜逺镇又五十里至安乐戍其东壖有古大同城今大同城故永济栅也【唐书地理志 按唐大同城在中受降城西二百二十里西南去永清栅五里在今榆林府西北河北岸】
  金州汉隂郡 属山南东道隋西城郡武徳元年改为金州天寳元年改为安康郡至徳二载改为汉南郡【按新唐志作汉隂郡】乾元元年复为金州领六县【旧唐书地理志 按山南东道治襄州领州府十七惟金州一州隶陜西故不録】
  西城 州所理【旧唐书地理志按西城今兴安州】
  洵阳 汉县名武徳元年置洵州又分洵阳置洵城驴川二县七年废洵州三县属金州贞观二年省驴川八年省洵城并入洵阳【旧唐书地理志】驴川县旬阳县西三十里与闾川水相近即今闾川铺【洵阳县旧志 按驴川县一作闾川】
  淯阳 本黄土天寳元年更名大厯六年省入汉隂永贞元年复置【唐地理志 按淯阳在今洵阳县】
  石泉 圣厯元年曰武安神龙元年复故名大厯六年省入汉隂永贞元年复置【唐地理志】大厯六年以户口散落并入汉隂永贞元年姜公辅于旧所复立【寰宇记】姜公辅于州西九十里石泉坝更置石泉县【兴安州志】
  汉隂 安康县武徳元年置西安州立寜都广徳二年改西安州为直州州废省寜都广徳二县入安康至徳二年改为汉隂县【旧唐书地理志】紫阳唐汉隂县地【雍胜畧】宁都故城在汉隂县东南七十里【汉隂县旧志 按新唐志作宁郁】
  平利 武徳元年以故吉安置大厯六年省入西城长庆初复置【唐书地理志】武徳元年于上防城置平利县八年又移于古声口戍南声水之东黄洋之北即县治也【寰宇记】平利县旧基在县东一百三十里女娲山之东【马志 按以上六县属金州】
  丰利 魏分锡县置武徳元年属上州贞观十年州废属均州【旧唐志】丰利城在平利县东北一百七十里【平利县旧志】
  山南西道 山南道古荆梁二州之域唐金梁洋鳯兴等州东接荆楚西抵陇蜀南控大江北据商华之南【唐六典】太宗元年分山南道开元二十一年分山南东西道【唐地理志】山南西道治汉中【郑樵通志】
  兴元府汉中郡 隋汉川郡武徳元年置梁州开元十三年改褒州二十年又为梁州天寳元年改汉中郡乾元元年复为梁州兴元元年升兴元府领县五【旧唐书地理志】开元十三年以梁凉声相近更名褒州【唐书地理志】
  南郑 梁州兴元府南郑县州所理【旧唐书地理志】
  褒城 义寜三年改为褒中贞观三年复为褒城【旧唐书地理志 按有黒水废县在县西北马道西百里天复二年西川将王宗播攻兴元破黑水堡城砦即此】
  城固 武徳二年更名唐固三年析置白云县九年省贞观二年复故名【唐书地理志】白云县在县东北三十里白云山【城固县志】
  西 武徳二年以县置褒州析利州之绵谷置金牛县八年州废二县来属寳厯元年省金牛县入焉【唐书地理志】金牛县汉褒县地开元十八年自褒城县西四十里故县移就白土店置即县治南临东汉水西临陈平水【寰宇记】白土店即金牛镇今为驿在宁羌州东北七十里【禹贡锥指 按西县在今沔县西四十里】
  三泉 武徳四年分绵谷县置南安州领三泉嘉牟二县八年废南安州及嘉牟县以三泉属利州天寳元年改属梁州移治沙溪之东【旧唐书地理志】天寳元年自县西南一百二十里故县移理于嘉陵江东一里闗城仓陌沙水西即县理【寰宇记 三泉在今宁羌州西北嘉牟县在州南入四川境】
  洋州洋川郡 隋汉川郡西乡县武徳元年割梁州三县置洋州天寳元年改为洋川郡乾元元年复为洋州【洋州旧志】武徳元年析梁州之西乡黄金兴势置天寳十五载徙治兴道县四
  兴道 隋兴势县贞观二十三年改为兴道【旧唐书地理志】洋州在古洋州今西乡境天寳初徙治于今洋县即兴道故城【禹贡锥指】兴道废县在洋州城东门内【明一统志】
  西乡 武徳四年析置洋源县寳厯元年省【唐书地理志】武徳元年复于西乡立洋州复移理兴道以县属焉【元和志】洋源县在西乡县南二十里【马志】
  黄金 黄金县隋治巴岭镇贞观三年移于今治【旧唐书地理志】广徳后因羌乱权移于蚌湍元和以后仍移旧理【寰宇记】县西南至洋州一百三十里【元和志 按贾志云在今洋县东八十里黄金谷】
  真符 本华阳开元十八年析兴道置天寳三载省八载复置因凿山得玉册更名隶京兆府十一载来属【唐地理志】本安阳县地初置于棃园北以去州偏逺移县就桑坪店北【寰宇记】眞符县在洋县东六十里【贾志】
  鳯州河池郡 武德元年改为鳯州天寳元年复为河池郡乾元元年复为鳯州【旧唐书地理志】县三【唐书地理志按两当河池二县在巩昌界】
  梁泉 州郡治武徳元年析置黄花县寳厯元年省【唐书地理志 按旧唐志作武德四年置】黄花故城在鳯州北六十里本汉故道县地梁泉县之梁道乡也其东有黄花川故名【寰宇记】
  兴州顺政郡 隋顺政郡武徳元年改为兴州天寳元年改为顺政郡乾元元年复置兴州【旧唐书地理志】领县二【唐地理志 按修城县唐省】
  顺政 武徳元年复置兴州治顺政县本汉沮县地【元和志】今畧阳县治武兴故城唐为兴州顺政县【禹贡锥指】
  长举 隋长举县本治槃头城贞观二年移于今所【旧唐书地理志】鸣水县长庆元年省入【唐书地理志】长举废县先在沔州北八十二里贞观二年移治在州西一百二十里【元一统志】
  右唐録道三府四州二十郡二十二县暨城一百二十其中更有置而复废废而复置而仍废者不在此数盖唐于闗中为畿内地髙祖崛兴权置既多武后伪立纷更弥甚故较隋氏郡县更为过之今合新旧唐书兼采元和诸志一代建置斯为偹矣
  五代
  唐自僖宗以来日益割裂五代世乱文字不完时有废省不可考究其详其可见者具之如谱又州县凡唐故而废于五代若五代所置而见于后及县之割隶后因之者皆列以备职方之考【职方考 按唐书地理志不録方镇而五代史録之然军主兵戎非职方所掌也今非废州府而特置之军不録】
  京兆府 唐上都昭宗迁洛废为祐国军梁初改京兆府曰大安唐复为西京晋废为晋昌军汉改曰永兴周因之【职方考】梁开平元年复京兆府为雍州【五代史梁本纪】唐同光元年复以大安府为西京京兆府【通鉴】汉府名仍旧【游城南纪注 按书地理志京兆郡领县二十五代割五县隶耀州凢未经改割者悉仍唐旧】
  大年 梁开平中改大年后唐同光元年复故【寰宇记】大安 梁改大安县后唐复旧【续通典】
  咸阳 兴平 泾阳 昭应 髙陵 蓝田 □【以上七县悉仍唐旧】
  好畤 干宁中割属威胜军后唐天成三年还属京兆府【寰宇记】同光中隶鳯翔府长兴元年还隶京兆【马志按好畤在今干州】
  武功 同光中割属鳯翔长兴元年却还京兆【寰宇记】后晋置武功郡后周复为县【武功县志】
  醴泉 干宁中割属干州同光中还属京兆【寰宇记】梁干化中以醴泉隶威胜军后唐同光二年隶京兆【县志】
  奉先 梁以京兆之奉先属同州唐以奉先还隶京兆【通考】周属京兆府【西安府志】
  干祐 商州乾元汉改曰干祐割隶京兆【职方考】汉干祐二年又以年号名县属京兆【寰宇记】干祐县在镇安县北七十里汉干祐二年置【冯志 按即今旧县闗】
  三水 晋属晋昌军后唐及汉俱属京兆府【三水县志】永寿 唐干寜中割属威胜军后唐同光中改属京兆府【寰宇记】
  干州 李茂贞以京兆奉天县置干州领县一梁为威胜军【通考】同光中属鳯翔府【寰宇记】梁改威胜军后唐复为干州【干州志】
  奉天 干州李茂贞置治奉天【职方考】
  耀州 唐末李茂贞以京兆华原县置耀州领县一梁改崇州后唐复为耀州以京兆之富平三原云阳同州之同官美原五县来属【通考】李茂贞以华原置茂州寻改耀州【通鉴注】
  华原 耀州李茂贞置治华原县【职方考】
  云阳 唐京兆郡领云阳县【唐地理志】后唐同光中割属耀州在州南七十里【寰宇记】
  三原 后唐割属耀州在州南五十里【寰宇记】
  同官 故属京兆府【职方考】梁开平二年改属同州后唐同光元年属耀州【宋敏求长安志 按同官在州北少东六十里】
  富平 五代梁属耀州【明一统志】后唐自雍州隶耀州【耀州志】美原 故属同州李茂贞尝置鼎州而治之梁改为裕州后不见其废时同光三年割隶耀州【职方考】美原梁改裕州后唐废裕州以美原属同州又改属耀州【通考】
  华州 五代俱有【职方考】唐同光元年为镇国军周显徳元年降为州【寰宇记】
  郑 华隂 下邽 栎阳 【按以上四县俱仍唐旧】
  渭南 显徳三年自京兆割隶华州【寰宇记】
  同州 五代俱有【职方考】
  冯翊 同州儒学东冯翊废县为五代邑治【同州志按冯翊今同州】
  朝邑 大厯初属同州五代仍旧【明一统志】
  韩城 梁以韩城隶河中府唐以韩城还隶同州【通考】郃阳 梁以郃阳属河中府唐以郃阳还隶【通考】梁割属河中府天成元年复故【寰宇记】
  澄城 梁割属河中府后唐同光初复旧【寰宇记】
  夏阳 白水 【按以上二县俱仍唐旧】
  商州 五代俱有【职方考】开平三年商州军乱【五代史梁本纪】上洛 丰阳 商洛 【按以上三县皆仍唐旧】
  洛南 故属华州周割隶商州【职方考】
  岐州鳯翔府 昭宗景福元年李茂贞攻兴元取其地诏以茂贞为鳯翔兼山南西道节度使茂贞于是尽有鳯翔兴洋十五州之地【唐书昭宗本纪】岐为鳯翔唐晋汉周俱有【职方考】干祐元年蜀改鳯翔曰岐阳军【通鉴】
  天兴 岐山 扶风 麟游 普润 寳鸡 虢 郿
  【按以上八县皆仍唐旧】
  盩厔 唐同光元年割属鳯翔【寰宇记】梁开平中隶大安府后唐隶京兆府后晋天福元年隶鳯翔北汉仍隶鳯翔【鳯翔县志】
  邠州 五代俱有岐为静难军晋罢军【职方考】李茂贞开平已后邠鄜坊入于梁【五代史李茂贞传】
  新平 三水 宜禄 【按以上三县俱仍唐旧】
  陇州 岐唐晋汉周俱有【职方考】通正元年王建遣王宗绾攻岐取陇州【五代史蜀世家】
  汧源 汧阳 吴山 【按以上三县俱仍唐旧】
  鄜州 岐五代俱有【职方考】梁开平三年刘知俊克鄜州【五代史梁本纪 按唐鄜领县五后唐又割坊州鄜城来属领县六】
  洛交 洛川 三川 直罗 甘泉 【按以上五县俱仍唐旧】鄜城 在鄜州东南一百二十里唐末李茂贞建为翟州梁开平三年改曰禧州又改县曰昭化后唐同光元年复曰鄜城属鄜州【寰宇记 按鄜城在洛川东南】
  坊州 岐五代俱有【职方考】梁开平三年刘知俊克坊州【五代史梁本纪 按唐坊州领县四后唐割鄜城隷鄜州领县三】
  中部 宜君 升平 【按以上三县皆仍唐旧】
  丹州 岐五代俱有咸宁县周废【职方考】髙万兴降梁梁取鄜坊丹延【五代史髙万兴传 按唐丹州领县四周废咸宁领县三】
  义川 云岩 汾川 【按以上三县俱仍唐旧】
  延州 岐五代俱有【职方考】延州有东西二城其中限以深涧【薛史】开平二年延州髙万兴叛于岐【五代史梁本纪 按唐延州领县十五代时省延昌领县九】
  肤施 临真 金明 丰林 延川 敷政 延水门山 【按以上八县俱仍唐旧】
  延长 唐武徳二年移于濯筋川西南后唐天成三年遭大水移就旧县北一百步緑坡置【寰宇记】
  夏州 五代有【职方考】唐末拓跋思防镇夏州世有夏银绥宥之地【通考 按唐夏州领三县】
  朔方 静徳 宁朔 【按以上三县皆仍唐旧】
  绥州 五代有【职方考 按唐绥州领五县】
  龙泉 延福 绥徳 城平 大斌 【按以上五县皆仍唐旧】银州 五代有【职方考 按唐银州领四县】
  儒林 真乡 开光 抚寜 【按以上四县皆仍唐旧】
  宥州 五代有【职方考 宥州侨治长泽】
  长泽 【按长泽县仍唐旧】
  麟州 唐晋汉周北汉俱有【职方考】广顺四年北汉麟州刺史举城降【通鉴】周显徳二年移垒小堡【元一统志按唐麟州领三县】
  新秦 连谷 银城【按以上三县皆仍唐】
  府州 唐庄宗时折从阮招回纥归国诏以府谷县建府州以契丹侵扰移州于留得人堡即今州理汉髙祖升府州为永安军【寰宇记】府州领府谷一县后唐以麟州东北河滨地置【通鉴注】
  府谷 本河西府谷镇后唐天祐七年升镇为府谷县八年升建府州【续通典】唐末置府谷镇属麟州【通考】
  金州 故属山东南道唐末入于蜀晋髙祖置懐徳军寻罢【职方考 按唐金州领六县】
  西城 洵阳 淯阳 石泉 汉隂 平利【按以上六县皆仍唐旧】
  丰利 【按唐属均州五代仍旧】
  兴州兴元府 蜀为山南西道唐有寻属后蜀【职方考】李茂贞被梁围兴元遂入于蜀【五代史李茂贞传】王蜀改兴元府为天义军后复故【通考 按梁州唐领五县】
  南郑 襃城 城固 西 三泉【按以上五县皆仍唐旧】
  源州 蜀有唐有寻属后蜀【职方考】李思敬以洋州降于王建【编遗録】蜀避知祥讳改洋州为源州【寰宇记 按唐洋州领四县】
  兴道 西乡 黄金 真符【按以上四县皆仍唐旧】
  鳯州 岐蜀唐晋汉周俱有【职方考】李茂贞开平已后鳯州入于蜀【五代史李茂贞传】后蜀广政十二年遣孙汉昭攻下鳯州悉有王衍故地十八年周世宗伐蜀秦鳯复入于周【五代史后蜀世家按鳯州领县一】
  梁泉 【按梁泉县仍唐旧】
  兴州 属蜀唐有寻属后蜀【职方考】
  顺政 长举【按以上二县仍唐旧】
  右五代録府三州二十三县一百一十二夫五十余年间国更五姓力疲于战攻故制阙于经理闗中州县大抵多沿唐旧少所建革而欧史职方一考尤极简畧今所编次悉依唐书地理志以县系州其有改革则分注之庶防传之宋代有所稽考
  宋
  五季迭兴防县分裂兴国五年天下既一至道三年分为十五路元丰又析为二十三曰京西南曰永兴曰秦鳯曰河东曰利州大抵宋有天下州郡沿革无大增省【宋史地理志】宋为陜西路及河东路内夏银绥盐诸郡为西夏所据庆厯初分陜西縁边为秦鳯鄜延路熙寜五年为永兴等路绍兴初置川陜等路富平之败陜西五路俱陷于金【通考】
  永兴路 有二京兆【除河中府在山西界】州十五延同华耀邠鄜商坊丹【除陜解等六州在河南山西省界】军一保安其后延州改府又增银州醴州及绥徳军【宋史地理志】
  京兆府京兆郡 宣和二年诏永兴军守臣等衔不用军额称京兆府县十三【宋史地理志 按武功后改隶醴州】
  长安 梁改大安后唐复旧宋因之【续文献通考】
  樊川 旧万年县宣和七年改【宋史地理志 按樊川今咸寜县】□  唐宋俱属京兆府【西安府志】
  蓝田 唐属京兆府宋因之【冯志】
  咸阳 唐属京兆郡宋仍旧【明一统志】
  泾阳 宋京兆府领泾阳县【宋史地理志】
  栎阳 宋京兆府领栎阳县【宋史地理志 按栎阳在临潼东北七十里】髙陵 唐属雍州宋属永兴军【冯志】
  兴平 唐兴平县宋因之【西安府志】
  临潼 县西至府五十里大中祥符八年避玉清昭应宫名改县曰临潼【宋敏求长安志】
  醴泉 后唐同光二年以醴泉隶京兆政和八年改隶醴州【醴泉县志】
  干祐 汉干祐县宋因之【续通考】旧县在镇安县北八十里【贾志】
  清平军 本鳯翔府盩厔县清平鎭大观元年升为军隶京兆府清平军使兼知终南县事县一【宋史地理志】
  终南 大观元年置终南县【宋史地理志】终南故城在盩厔县东三十里即汉盩厔城也【马志】
  商州上洛郡 领县五【宋史地理志 按除上津在湖广界】绍兴二年守臣以商虢降刘豫六年邵隆收复十二年金人求商州乃割商秦之半存上津丰阳三十一年王彦复商州【通考】
  上洛 商州治上洛【通考】
  商洛 商州领商洛县【宋史地理志 按商洛在今商州东】
  洛南 隋洛南县宋因之属商州上洛郡【冯志】绍兴三年割商秦之半畀金商之半即洛南地也【雒南县志】
  丰阳 本属商州绍兴四年改属金州【宋史地理志】绍兴中割商秦之半畀金以鹘岭为界止存丰阳【通鉴注】
  同州冯翊郡 领县六【宋史地理志】永兴路建炎元年没于金【通考】
  澄城 后唐属同州宋仍旧【续通考】
  朝邑 唐朝邑宋仍旧【续通考】
  郃阳 宁四年省夏阳为镇入焉【宋史地理志】
  白水 唐省入奉先县宋复置【续通考】
  韩城 元祐二年置【宋史地理志】
  华州华隂郡 领县五【宋史地理志】建炎元年没于金【通考】郑 华州治郑县【通考】
  下邽 宋华州领下邽县【通考 按下邽在渭南县北】
  蒲城 唐奉先县开寳四年改建隆中自京兆隶同州天禧三年自同州来隶【宋史地理志】开寳四年改同州奉先为蒲城县【隆平集】
  华隂 宋华州领华阴县【宋史地理志】在华州东六十五里太华山在县南八里【雍録】
  渭南 宁六年省为镇入郑元丰元年复为县旧自京兆府来隶【宋地理志】
  耀州华原郡 领县六【宋史地理志】太平兴国初改耀州为武徳军元祐三年复为耀州【雍大记】
  华原 耀州治华原有祋祤城【通考】
  富平 梁属耀州宋仍旧【续通考】
  三原 宋时三原县治在今县治东北三十里张家里遗址尚存【林洪博三原改隶西安记】
  云阳 宋华原郡领云阳县【宋史地理志 按续通典谓云阳县宋属京兆悮】同官 五代唐属耀州宋仍旧【续通考】
  美原 宋美原属耀州【通鉴注】
  邠州新平郡 属永兴军路绍兴后没于金县五【通考按除定平县属西省】
  新平 邠州治新平县【通考 按新平即今邠州】
  宜禄 邠州领宜禄县有长武城【通志 按宜禄即今长武县】三水 本淳化县地宋淳化十四年析置【续通考】
  淳化 淳化四年升耀州黎园镇为县宣和元年自耀州来隶【宋志】宋太宗改元淳化立县之始即以为名【淳化县志】
  醴州 本京兆奉天县旧置干州熙寜五年废以奉天还隶府政和七年复以县为州更名曰醴八年割属环庆路县五【宋史地理志】
  奉天 干州治奉天【通考】熙宁三年废州以县属永兴军【宋敏求长安志】
  永寿 干徳三年省邠州来隶熙寜五年废干州永寿邠州政和八年来【宋史地理志】
  武功 县本属京兆府政和八年割属醴州【宋史地理志】醴泉 县本属京兆府政和八年割属醴州【宋史地理志】好畤 熙宁五年废干州以好畤县隶鳯翔政和八年又以好畤隶醴州【宋史地理志】宋好畤即上宜在干州西北三十五里【寰宇记】
  延安府延安郡 本延州元祐四年升为府旧置鄜延路统延鄜丹坊保安四州一军其后増置绥徳军又置银州凡五州二军银州寻废县七【宋史地理志】延州城旧在延水东庆厯五年改卜水西【元一统志】哲宗自延安郡王升储升延州为延安府【挥麈前録】
  肤施 熙寜五年省丰林县为镇金明县为砦并入焉【宋史地理志】延安府治肤施县【通考】
  延川 熙宁八年省延木县为镇入焉【宋史地理志】
  延长 唐属延州宋属延安府【贾志】
  门山 延安府领门山县【宋史地理志】
  临真 宋临真县在甘泉县东一百八十里今为镇【甘泉县志】
  敷政 延安府领敷政县【宋史地理志】敷政在安塞县西一百二十里【贾志】
  甘泉 唐属鄜州宋属延安【续通考】
  鄜州洛交郡 属永兴军路建炎三年没于金领县五【通考 按唐鄜州领洛交等五县至金尚存而宋志鄜州止领宜川一县并无洛交等县且宜川原属丹州从未割隶鄜州明系宋史遗简今据通考补正】
  洛交 鄜州治洛交县【通考 按洛交即今州治】
  洛川 宋鄜州领洛川县【通考】隋属鄜州唐宋皆仍旧【明一统志】
  三川 唐为三川县宋因之明改三川驿【马志 按三川县在鄜州西南六十里】
  直罗 宋鄜州领直罗县【通考 按直罗县在鄜州西一百二十里】
  鄜城 宋鄜州领鄜城县【通考】康定二年即鄜城县置康定军【九域志 按鄜城县在洛川县东南七十里】
  坊州中部郡 坊州领县二【宋史地理志】宋属永兴军建炎后没于金【通志】
  中部 坊州治中部县【通考】唐中部县宋仍旧【贾志】
  宜君 熙宁元年省升平县为镇入焉【宋史地理志】
  丹州咸宁郡 宋属永兴军路领县三【通考 按有汾川云岩二县寻废领县一又宋志前永兴军领州十五原有丹州后乃不列州名惟以丹州所治之宜川县属鄜州亦史有脱悮今据通考改正】
  宜川 后魏义川县太平兴国中改名以鄜州废咸宁县入焉熙寜三年省汾川县七年省云岩县为镇入焉【宋志】宋丹州治宜川县【通考】
  保安军 本延州永安镇太平兴国二年建为军属永兴路建炎四年没于金【宋史地理志 按保安军不领县即今保安县】
  绥徳军 唐绥州熙寜三年收复废为城隶延州在州东北三十里元符二年改为军【宋史地理志 按宋绥徳军不领县所领城砦中有米脂砦元丰四年为米脂城即今米脂县地又有清涧城宋史种世衡传言延州东北二百里有故寛州请因废垒而兴之城成赐名青涧即今青涧县地】
  银州 银州银川郡领四县五代以来为西夏所有元丰四年收复五年即永乐小川筑新城距故银州二十五里旋被西人陷没崇寜四年收复仍为银州五年废为银川城【宋史地理志】
  秦鳯路 府一鳯翔州十二陇鳯【宋史地理志 按余秦泾等十州俱属西省】
  鳯翔府扶风郡 领县九【宋地理志】
  天兴 鳯翔府治天兴县【通考】
  岐山 宋鳯翔府领岐山县【宋史地理志】
  扶风 唐扶风宋仍旧【明一统志】
  盩厔 大观元年以盩厔县清平镇置军【宋史地理志按析县东界置军盩厔仍属鳯翔】
  郿 唐属鳯翔府宋因之【明一统志】
  寳鸡 唐寳鸡县属鳯翔府宋仍旧【贾志】
  虢 鳯翔府领虢县【宋史地理志 按虢县在今寳鸡县东】
  麟游 唐属鳯翔府宋仍旧【明一统志】
  普润 宋鳯翔府领普润县【宋史地理志 按普润在今麟游西北】陇州汧阳县 属秦鳯路绍兴后没于金领县四【通考】汧源 汧源县唐宋为州附郭【明一统志】
  汧阳 汧阳旧县在今县西八十里后周于马牢故城置宋移于此【明一统志】今县西五里晖河西北有旧城乃唐宋旧治【汧阳县治】
  呉山 陇州领吴山县【宋史地理志 按吴山县在州东南一百二十里】陇安 开寳元年诏陇州置陇安县【隆平集】本南由镇古南由县地开寳二年割汧阳县四乡于陇州界置陇安县从转运使李守信之奏也【寰宇记】陇安在州东南八十里【九域志 按在州南百里吴山县西以上属陇州】
  长武 属泾州咸平四年升长武镇为县五年省为砦大观二年复为县【宋史地理志】咸平四年以泾州长武镇为县仍隶泾州【隆平集】
  利州路 南渡后府三兴元【除隆庆同庆二府在今四川界】州十二金洋沔鳯【除利阆八州在四川界】军二大安【除天水军在秦州界】建炎后分利州为东西路兴元金洋大安为东路治兴元鳯兴为西路治兴州乾道四年合为一路淳熙二年复分【宋史地理志】
  兴元府梁州汉中郡 兴元府领县四南渡后复增县一【宋史地理志】
  南郑 兴元府治南郑县【通考】
  城固 崇宁三年县尉柴炳移于今治旧县城在今城固县西十八里【汉中府志】
  襃城 宋嘉祐中徙治于山河堰北【九域志】唐建县于打钟坝村宋徙山河堰【汉中府志】
  西 至道三年割隶大安军三年还隶【宋志】本属兴元府宋平蜀以县当冲要直属朝廷【县道记】
  廉水 绍兴四年析南郑县置以廉水为名【宋史地理志】绍兴四年宇文介奏于南郑县南路石幢脩置廉水县以便民输纳【宋书宇文介传】宋兴元路领廉水县后废廉水入南郑【元志】廉水县在汉中府南五十里绍定中废【贾志按在汉水南】
  洋州洋川郡 宋属利州路领县三【通考】蜀改源州宋复故【洋县志】
  兴道 洋州治兴道县【通考】兴道县在洋县东门内【冯志】西乡 洋州领西乡县【宋史地理志】宋建于蒿坪山之阳未有城池【汉中府志 按续通考西乡宋端平中废】
  真符 真符废县在洋县东十里其治旧在桑坪店北宋末废【明一统志】黄金县干徳四年并入真符仍移县就废黄金县【舆地纪胜】
  沔州顺政郡 本兴州绍兴十四年为利州路治开禧三年吴曦僭改开徳府曦平改沔州县二【宋史地理志】
  顺政 开禧三年改为畧阳【宋史地理志】沔州治顺政县【通考
  按顺政今畧赐县】
  长举 宋沔州领长举县【宋史地理志 按长举在畧阳县西一百里】大安军 本三泉县属兴元府干徳三年平蜀以县直属京师至道二年建为大安军三年军废县仍属京绍兴三年复升军南渡后复置三泉县隶军【宋史地理志】至道三年建三泉县为大安军以西县隶焉【隆平集】唐三泉县移治嘉陵江东一里即宋故大安军也今在宁羌州西北金牛驿西六十里【禹贡锥指 按锥指又云绍兴三年改建大安军于今沔县界即今沔县西南九十里大安驿】
  金州安康郡 宋隶京西南路惟此一州未没于金建炎四年属利州六年复隶京西南路十三年复隶利州路领县五【宋史地理志】
  西城 金州治西城县【通考】西城在兴安州城西四里【冯志】汉隂 绍兴二年迁治新店以旧县为镇嘉定三年升滶口镇为县【宋史地理志】旧治在石泉界汉江之南皇祐四年没于汉水绍兴初徙治新店即今治也【汉阴县志】
  洵阳 干徳四年废淯阳县入焉【宋史地理志】
  石泉 石泉县宋仍唐旧【续通典】
  平利 熙宁六年省为镇入西城元祐复【宋史地理志】宋以平利为镇寻复置县隶云安郡后仍属金州【兴安州志】
  鳯州河安郡 旧属秦鳯路绍兴十四年来隶县三【宋史地理志 按两当河池二县在今巩昌界】
  梁泉 宋鳯州治梁泉县【通考 按梁泉在今鳯县东一里】
  麟州新秦郡 属河东路干徳初移治吴儿堡县一【宋史地理志】靖康元年京城受围割麟府丰三州与夏人【通考】有杨家城在神木县西北四十里即麟州也【延安府志】麟州在神木北六十里【神木县志 按麟州在神木北河套中】
  新秦 政和四年废银城连谷二县入焉【宋史地理志】府州荣河郡 属河东路本永安军政和五年赐郡名荣河旧置麟府路县一【宋史地理志】
  府谷 府州治府谷县【宋史地理志】
  丰州宁丰郡 庆厯元年元昊攻陷州地嘉祐七年以府州萝泊川掌地复建为州政和五年赐郡名寜丰【宋史地理志】丰川南至府州一百十五里西南至麟州一百四十里领寨二【九域志】靖康初入夏【通考按丰州在府谷东北河套中】
  晋宁军 属河东路本西界葭芦砦元丰五年收复六年并吴堡砦隶石州元祐四年以葭芦给赐夏人绍圣四年收复元符二年以葭芦砦为晋宁军大观三年以石州定胡来隶【宋史地理志 按晋宁军所领二县俱在山西界惟定胡县领呉砦即今吴堡县】
  夏州 太平兴国五年李继捧来朝得州四夏银绥宥县八雍熙元年复以四州授继捧自后不复领职方【宋史地理志】西夏河南之州曰夏州【宋史西夏传 按继迁来朝四州尚领八县则夏宥等州应复领县但沿革未详夏州今榆林府】
  宥州 西夏河南之州曰宥州盐州【宋史西夏传 按宥州自唐寄治长泽县在今靖边县界元昊约张子奭留于宥州即此又定边县古盐州地】
  云内州 本中受降城地辽初改云内州有永济栅拂云堆县二【辽志】靖康元年夏人渡河取云内【宋史西夏传 按云内州在今榆林府北河北岸】
  柔服 唐中受降城本汉九原地辽置云内州领柔服县【明一统志】
  寜人 秦汉九原县地【明一统志】
  天徳军 本中受降城开元中置天安军于大同川乾元中改天徳移永济栅今治是也辽太祖平党项遂破天徳军【辽志】靖康元年夏人渡河取天徳【宋史西夏传 按天徳军在榆林府西北河北岸】
  东胜州 唐胜州辽太祖神册元年破振武军胜州之民皆趋河东州废晋割代北来献复置统县二【辽史地理志 按辽东胜州即唐胜州旧地尚在河西岸今府谷东北】
  榆林 唐胜州治榆林县后废辽复置【明一统志】
  河滨 隋榆林县地唐析置此县后废辽复置属东胜州【明一统志】
  金肃州 重熙十二年伐西夏置【金史地理志】靖康元年夏人由金肃渡河取天徳军【宋史西夏传】有金宿城在府谷县木瓜园北寨外【延绥志 按金宿即金肃也在府谷县北河套中】
  落思城 帝征西夏经落思城大掠而还【元史太祖本纪 按落思城在榆林府西北河套中】
  右宋録路三府三州二十郡二十军六县暨城九十四夫宋都东京则陜为外路开国之初夏银绥宥已不领职方南渡之后永兴秦鳯亦咸非版籍所存者惟利州两路陜之东南半壁而已今即宋史所载合南北终始而详其制其地有入于夏辽而可考者亦并附见焉
  金
  金壤地封疆包东胜接西夏逾黄河复西厯葭州及米脂界又循渭至大散闗并出入京兆络商州南与宋为表里【金地理志】天防九年以陜西赐齐十五年齐废天眷元年以陜西地归宋三年复取之【厯代纪事年表】
  京兆府路 宋为永兴军路皇统二年省并陜西六路为四曰京兆曰鄜延【除庆原熙秦二路在西省】府一郡四【金史地理志】金分陜西为五路京兆为东路【冯志】
  京兆府 宋京兆郡永兴军皇统二年置总管府县十二【金史地理志】宋属永兴军路建炎二年金围长安城陷三年张浚复取旋复失【通考】
  长安 倚郭【金志】后唐长安金因之【冯志】
  咸寜 倚郭本万年后更名泰和四年废寻复【金史地理志】咸宁县大定二十一年改名【清类天文书】后唐咸寜宋改樊川金复为咸宁【西安府志 按金志咸寜有干祐镇即故干祐县】
  兴平 唐兴平县金仍旧【续通考】
  泾阳 金属京兆府【贾志】
  临潼 宋临潼县金仍旧【续通考】
  蓝田 唐属京兆府金因之【西安府志】
  云阳 金京兆府领云阳县【金史地理志 按云阳在泾阳县西北二十里】髙陵 宋属永兴军金属京兆府【冯志】
  终南 宋清平军【金史地理志 按宋清平军领终南县故城在盩厔县东三十里金废军】栎阳 金京兆府领栎阳县【金史地理志】
  鄠 宋属京兆金仍旧【续通考】
  咸阳 唐属京兆金因之【西安府志】
  干州 宋尝改为醴州天徳三年复县四【金史地理志】奉天 干州治奉天县【金史地理志】
  醴泉 宋隶醴州金属干州【续通考】
  武亭 本武功大定二十九年以嫌显宗讳更【金史地理志】武功金改武亭【续通考】
  好畤 金干州领好畤县【金史地理志 按好畤在今干州】
  同州 宋冯翊郡县六【金史地理志】宋属永兴路建炎元年没于金改属陜西京兆路【通考】
  冯翊 倚郭【金史地理志】
  朝邑 左冯翊之东南逾三十里有县曰朝邑【金赵抃记】唐朝邑金仍旧【续通考】
  白水 宋复置属同州金因之【冯志】
  郃阳 贞祐三年以县隶桢州【金史地理志】
  澄城 唐属同州金仍旧【续通考】
  韩城 贞祐三年升为桢州以郃阳县隶焉【金史地理志】耀州 耀州领县四【金史地理志】宋属永兴路建炎四年没于金金隶陜西京兆府路【通考】
  华原 金耀州治华原县【金史地理志】
  同官 后唐属耀州金仍旧【续通考】
  美原 金省富平入美原县【富平县志】
  三原 后唐属耀州金仍旧【续通典】
  华州 宋华隂郡治郑国初因之县五【金史地理志】宋属永兴军建炎元年没于金改属陜西京兆路【通考】
  郑 金华州治郑县【金史地理志】
  华阴 宋华阴金仍旧【续通考】
  下邽 金华州领下邽县【金史地理志】
  蒲城 天禧四年改隶华州金因之【蒲城县志】
  渭南 宋省后复置金仍旧【续通考】
  商州 宋上洛郡贞祐四年改隶陜州兴定二年复来属元光二年改隶河南路县二【金史地理志】宋绍兴十二年金求商州乃割商秦之半【通考】
  上洛 金商州治上洛县商洛丰阳皆旧为县贞元二年废为镇【金史地理志】
  洛南 宋洛南金仍旧【续通考】
  鳯翔路 府二【除平凉在西省】防御二【除秦川在西省】刺郡二【俱在西省 金史地理志】
  鳯翔府 宋扶风郡皇统二年升为府县九【金史地理志】鳯翔 倚郭旧名天兴县大定十九年更【金史地理志】金大定中以天兴县与庆衍殿字音相同改为鳯翔【鳯翔县志】
  寳鸡 金鳯翔府领寳鸡县【金史地理志】
  虢 金鳯翔府领虢县【金史地理志 按虢县在今寳鸡东】
  郿 贞祐四年属恒州后又属京兆府路【郿县志】
  盩厔 贞祐元年隶京兆府【雍大记】四年升为恒州以郿县隶焉【金史地理志按恒州寻废】
  扶风 国初作扶兴【金史地理志按后仍为扶凤】
  岐山 金属鳯翔府【续通考】
  普润 鳯翔府领普润县【金史地理志 按普润在今麟游界】
  麟游 唐属鳯翔宋金并仍旧【冯志】
  陇州 宋汧阳郡海陵时隶熈秦路大定二十七年来属县三【金史地理志増一县】
  汧阳 倚郭【金史地理志 按唐宋陇州俱治汧源惟金治汧阳似自金徙治】
  汧源 金陇州领汧源县有吴山镇【金史地理志】
  陇安 太和八年以陇安寨升【金史地理志 按陇安本宋县或废为寨金复置耳】
  呉山 大定二十七年増吴山镇为县【续通考 按吴山县金志未载今増入】
  鄜延路 府一领节镇一刺郡四【金史地理志】
  延安府 宋延安郡皇统二年置彰武军总管府县七【金史地理志】
  肤施 延安府治肤施县【金史地理志】
  延川 宋属延安府金仍旧【贾志】
  延长 延长古髙奴地大定二十二年勘定延长县治西北依山陇东南为平城【金张廷桢筑城记】大定时县令董成务筑延长城移建县治【延长县志】
  临真 金延安府领临真县【金史地理志】唐临真县在州东南一百十里金因之【九域志 按在甘泉东百八十里】
  甘泉 宋属延安府金仍旧【明一统志】
  敷政 金延安府领敷政县【金史地理志 按敷政在今安塞县西南】门山 金延安府领门山县【金史地理志 按门山县在今宜川界】丹州 金丹州领县一【金史地理志】
  宜川 宋宜川县金属丹州【明一统志】
  保安州 宋保安军大定二十二年升为州县一【金史地理志】
  保安 大定十一年以保安军置【金史地理志】
  绥徳州 宋绥徳军大定二十二年升为州县一清涧【金史地理志】宋绥徳军金为州领八县【元史地理志 按金志绥徳州领县一元志作领八县考八县中多宋时堡砦或金末置为县今据元志补入】
  绥徳 金绥徳州领绥徳县【元史地理志 按宋改绥徳城为绥徳军元复并绥徳县入本州金之绥徳或即州附郭县】
  清涧 本宋清涧城大定二十二年升【金史地理志】金绥徳州领清涧县【元史地理志 按元史惟此一县与金志合但清涧元作青涧】
  米脂 金绥徳州领米脂县【元史地理志】
  绥平 金绥徳州领绥平县【元史地理志 按宋绥徳军领绥平砦东至绥徳八十里或金因砦置县】
  懐宁 金绥徳州领怀寜县【元史地理志 按宋绥徳军领怀寜砦东至军四十里】
  定戎 金绥徳州领定戎县【金史地理志 按宋志绥徳军领克戎城东至军六十里或即金定戎地】
  义合 金绥徳州领义合县【元史地理志】义合废县在绥徳州东北五十里今为驿【延安府志】
  嗣武 金绥徳州领嗣武县【元史地理志 按宋绥徳军领嗣武砦南至米脂三十里】
  鄜州 宋洛交郡国初因之县四【金史地理志】
  洛交 倚郭【金史地理志】
  直罗 唐直罗县金因之【九域志 按直罗在今鄜州西】
  鄜城 康定二年即鄜城县置康定军今因之【九域志】洛川 宋洛川金仍旧【续通考】
  坊州 宋中部郡县二【金史地理志】宋属永兴军路建炎后没于金金隶陜西鄜延路【通考】
  中部 坊州治中部县【金史地理志】唐中部县金仍旧【续通考】宜君 唐宜君属坊州金仍旧【续通考】
  邠州 宋新平郡靖难军国初因之县五【金史地理志】宋属永兴路金隶庆原路【通考】
  新平 倚郭【金史地理志 按新平即今邠州】
  淳化 宋属邠州金因之【贾志】
  宜禄 金邠州领宜禄县【金史地理志】
  永夀 宋醴州【金史地理志】宋属醴州金属邠州【续通考】三水 唐属邠州金因之【西安府志 按以上五县属邠州】
  长武 金泾州领长武县【金史地理志】
  葭州 本晋宁军贞元中汾州大定二十二年升爲晋宁州二十四年更今名兴定二年改延安府【金史地理志】葭州金初为夏人所践皇统三年复立军治后为州正大三年改属鄜延路【元一统志】旧州址在州南二百步【马志 按金志葭州不领县今据元一统志补县五】
  通秦 金正大三年葭州领通秦县至元六年省入州【元一统志】通秦寨在葭州北少西五十里【延安府志】在双山堡南一百里【延绥志 按葭州志云州西北百里碑记云古定西州也或金宋间置】
  弥川 金正大三年葭州领弥川县至元六年并入州【元一统志】弥川故砦在葭州北一百四十里【延安府志】
  太和 金葭州领太和县至元六年并入神木【元一统志】有旧县城在神木县西南五十里即太和寨也【延安府志】
  建寜 金末葭州领建宁县本宋银城县地至元六年并入府谷【元一统志】建宁堡在府谷西北七十里【葭州旧志】
  呉堡 葭州金正大三年领呉堡县本呉堡寨【元一统志】元丰五年置呉堡砦金改为呉堡县【延安府志 按宋志有麟州在神木北元一统志云麟州金陷西夏】
  丰州 属西京路丰州天徳军辽尝更名应天寻复金因之【金史地理志】
  富民 在古丰州境本汉临戎县地【明一统志 按富民在今定边县北河套中】
  云内州 属西京路领县二【金史地理志 按云内州本中受降城地在今榆林府北河北岸】
  柔服 金云内州旧领柔服县【元史地理志】宁人旧县大定后废为镇【金地理志】
  云川 本曷董镇后升为裕民县皇统九年复废大统二十九年复升更为今名【金史地理志】
  右金録路三府二州十五县八十有三夫金取陜地始而畀齐旋复归宋继复取之其地北包东胜西抵大散南络商州与宋相为表里惟金商汉中之地终非其有宋史所谓以鹘岭为界也至于省郡并州渐归简要后世亦多因之云
  元
  唐以前以郡领县而已元则有路府州县四等大率以路领府府领州州领县【元史地理志】
  陜西行中书省 路四【除脱思麻路在四川】府五【除巩平临庆四府在西省】州二十七属州十二【除泾州等二十六州在西省四川】中统三年立陜西四川行省治京兆至元二十三年改为陜西等处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
  奉元路 至元十六年改京兆为安西路皇庆元年改安西为奉元路领县十一州五【元史地理志】
  咸宁 金咸宁县元仍旧【明一统志】天祐初韩建筑新城后为奉元路治【咸寜县志】
  长安 后唐长安县元仍旧【明一统志】金属京兆元属奉元路【西安府志】
  咸阳 元省入兴平寻复置【续通考】
  兴平 唐兴平县元仍旧【明一统志】元属奉先路【冯志】
  临潼 至元四年省安西路栎阳县入临潼【元史世祖本纪】蓝田 元属奉元路【冯志】
  泾阳 至元二年并入髙陵县三年复立【元史地理志】至元十四年以云阳县并入泾阳【冯志】
  髙陵 元属奉元路【西安府志】
  □县 元属奉元路【西安府志】
  盩厔 至元初并终南入盩厔又废恒州以盩厔隶安西路【元史地理志】
  郿 旧为郿州添置柿林县至元元年省郿州为郿县废柿林【元地理志】元初为郿州隶平凉府至元中废州为县属安西路【郿县志】柿林废县在县东四十里元时置郿州遗址犹存【马志】
  同州 宋定国军元仍为同州领县五【元史地理志】至元六年省冯翊县并同州隶安西路【同州志】
  朝邑 元同州领朝邑县【元史地理志】元属安西路【西安府志】白水 宋复置元仍旧【续通考】古城在县南五里今名南寨堡元同佥陆大用筑【贾志】
  郃阳 元初属桢州后仍旧【明一统志】
  澄城 后唐属同州元仍旧【续通考】
  韩城 唐宋为韩城县金曰桢州至元元年州废二年再立六年州又废止设县【元史地理志】韩故城在薛封土岭下天文志云至元二年复置桢州兼管韩城郃阳据此韩之旧城升为桢州土岭为韩又建一城故今有遗迹也【韩城县志】
  华州 领三县【元史地理志】郑县元始省入州【郡国记】至元十二年复华州郑县【元史世祖本纪 按本纪似郑县废而寻复但志未载】
  华隂 唐改太阴宋元仍旧【续通考】
  蒲城 元中统初省至元二年复置【华隂县志】
  渭南 元省下邽县入渭南名曰并管下邽【渭南县志】耀州 元至元元年并华原县入州又并美原入富平领三县【元志】辉州古耀州也【纲目集览】元改耀州为辉州奉元路【三原县志】
  三原 三原县治南有城在清河南元至元时自东原下旧县徙此其城盖徙时筑也【马理修新城记】至元二十四年徙三原县于龙桥镇即今县治【三原县志】
  富平 至元元年并美原入富平【元史地理志】金省富平入美原元复富平又以美原入之【富平县志】
  同官 五代唐属耀州元仍旧【续通考】
  干州 宋醴州金复改干州至元元年并奉天县入州五年复置奉天省好畤入焉又割永寿来属后又改奉天为醴泉领三县【元史地理志 按元本有醴泉县元志云改奉天为醴泉疑悮】
  醴泉 金隶干州元因之【醴泉县志】
  武功 金改武亭县元复武功属干州【续通考】
  永寿 宋金属邠州至元十五年徙县治于麻亭【元史地理志】宋隶邠州今属干州【元单鹄学记】
  商州 领一县【元史地理志】宋属永兴军路元属安西路【明一统志】
  洛南 干祐县至元丙子改为干祐巡检司至壬辰仍复县于旧地甲午裁革【雍大记】山阳古丰阳也碑记大元商州丰阳县后遭兵燹废【新建县治记】
  延安路 金鄜延路元改延安路领县八州三【元史地理志】延州城旧在延水东宋改卜水西即今路城【元一统志】
  肤施 元延安路治肤施县【元史地理志】
  甘泉 临真县至元二年并入甘泉【元一统志】
  宜川 至元六年并丹州入宜川县属延安路【元一统志】元省门山县入宜川【贾志】
  延长 广徳初改延长元仍旧【续通考】
  延川 元延安路领延川【元史地理志】
  安定 本宋旧堡元壬子年升为安定县至元元年析置丹头县四年并丹头入本县【元史地理志】在今安定县东宋安定堡元升为县【贾志】丹头城在县东六十里后废为镇【安定县旧志】
  安塞 本金旧堡壬子年升为县【元史地理志】元省敷政县合为一【安塞县志】
  保安 金为保安州至元六年降为县【元史地理志】
  鄜州 旧领四县元至元四年并鄜城入洛川又并洛交直罗入州六年废坊州以中部宜君二县来属领三县【元史地理志】
  洛川 本汉鄜县地金元皆仍旧【续通考】
  中部 元废坊州以县属鄜州【续通考】坊州在中部西南元省入中部县【冯志】
  宜君 元废坊州以县属鄜州【续通考】
  绥徳州 宋为绥徳军金为州至元四年并义合绥徳入本州领二县【元史地理志】
  清涧 归附后并绥平入懐寜至元四年并懐寜入清涧【元史地理志】元属绥徳州又改隶延安路【清涧县志】
  米脂 归附后并嗣武入米脂至元四年又并定戎入米脂【元史地理志】宋置米脂城金升为县元以嗣武克戌二县省入【续通考】榆林卫元为米脂县地【禹贡锥指】
  葭州 金葭州元至元六年并通秦弥川葭芦入州领三县【元史地理志】
  神木 元初立云州于麟州之神木寨至元六年废州为县又并太和入神木【元史地理志】云州故城在今县东三里防山【明一统志】元碑载至正八年改云州为神木县因防山有神树二株故名【神木县志】
  吴堡 至正元年省二年复置【元一统志】元世祖辛邜改吴州乙未复为呉堡【葭州志】
  府谷 后唐为府州元初建州治至元六年废为县又并建寜入府谷【元史地理志】金皇统八年麟府为西夏所据元初收附复建府州治改属延安路至元元年州废二十六年县属葭州【元一统志】
  兴元路 唐兴元府元立兴元路以鳯金洋三州隶焉元初割西县属沔州以洋州西乡县来属领县四州二【元史地理志】
  南郑 兴元路治【元史地理志】
  城固 唐城固宋元仍旧【续通考】
  襃城 元徙治于山河堰东南五里【续通考】
  西乡 宋端平中废元复置【续通考】宋改建于蒿坪之阳百步元皇椢公屯戍西乡改迁今治去蒿坪一里许【西郡县志】
  鳯州 至元五年以在郭梁泉县并入州隶兴元路【元史地理志】
  洋州 宋洋州至元二年省兴道真符二县入州【元史地理志】
  金州 宋升为金房开达四州路元为散州【元史地理志】州初治汉江北去水百步后移南【元旧志】平利洵阳汉隂石泉元并省入金州【续通考】元改平利洵阳汉阴为巡检司改武安为石泉巡检司既而复汉阴为县故老相传元人杀戮殆尽县尽改巡司【兴安州志 按西城县亦元省入州】
  鳯翔府 元初立鳯翔路至元九年更为散府领县五【元志】鳯翔府属陜西行省【鳯翔府志 按元志陜西汉中道肃政廉访司治鳯翔】
  鳯翔 金鳯翔县元仍旧【续通考】
  扶风 唐扶风县元仍旧【贾志】
  岐山 元鳯翔府领岐山县【元史地理志】
  寳鸡 虢县元省入寳鸡故城在县东六十里【明一统志】麟游 元废普润入麟游【明一统志】
  邠州 金领宜禄永寿三水等五县元领二县【续通考】初属庄浪路寻改属鳯翔府又直隶陜西行省【邠州志按元志至元二十一年以邠州隶汉中道宣慰司】
  新平 元邠州治新平县【元史地理志】
  淳化 至元七年并三水入本县【元史地理志】宋淳化县元移县治于三水改为三水县至正十八年知县贾克礼移治为今淳化县【邠州志 按长武元并入泾州】
  陇州 属巩昌府旧领四县元领县二【元史地理志】
  汧源 元至元七年省呉山陇安入汧源【元史地理志】延祐四年并汧源县入陇州【元史仁宗本纪】
  汧阳 古城在北山麓唐太和中所筑元至元二年因圮坏移建新城在汧晖二河之间【汧阳县志】
  沔州 宋沔州至元四年隶广元路二十年废襃州止设铎水县迁沔州而治焉领三县【元史地理志】壬子年复立沔州于旧治至元二十年迁州治铎水县畧阳属焉【元一统志】
  铎水 沔州治铎水县本西县旧镇也戊午年以其地升为襃州改镇为县至元二十年废襃州移沔州来治后省县入州东北至襃城县六十里【元一统志】
  大安 初为大安州至元十二年降为大安县属沔州寻并三泉县入之【元一统志 按大安即寜羌州】
  畧阳 至元二十年并长举及西县入焉【元史地理志】元移沔州治铎水仍以畧阳为属县【续通考】
  丰州 属大同路唐丰州金为天徳军元复为丰州旧有富民县元至元四年省入州【元史地理志 按元丰州仍唐旧地在今榆林府定边县北河套中】
  云内州 属大同路唐天徳军即中受降城之地金为云内州旧领云川柔服二县元初废云川至元四年省柔服入州【元史地理志 按唐榆林郡元为东胜州地】
  右元録省一路三府一州十六县五十八夫元当统一之后北据朔方五原南有兴商汉沔闗中土宇较宋与金增其式廓矣而陜右建置反畧于两代岂真存要去闲哉盖縁兵燹之后土旷人稀故朔漠丰云空建州名东南金洋邈无属县亦稍荒畧矣因辑而録之以志其槩云
  明
  陜西布政司 明初立陜西行中书洪武九年改承宣布政使司领八府一州【贾志 按除平庆巩临四府在西省】明置都指挥使领榆林潼闗等卫【续文献通考】
  西安府 洪武二年徐达入奉元路改西安府【名山藏】明初西安府领州五县二十六景泰三年增置县一【镇安】成化十三年增置州一【商】县三【山阳商南三水】万厯十一年又增县一【长武】乃领州六县三十一【西安府志】
  长安 元属奉元路明为西安府附郭县【西安府志】城自天祐间袭唐之旧而约其制洪武初始増修之【咸寜县志】县在城西门外洪武四年移于今治【雍大记】
  咸宁 明与长安俱为西安府附郭【西安府志】县在城东门外洪武三年移于今治【雍大记】
  咸阳 在府城西北五十里【明一统志】洪武二年井邑丘墟于东原之阪就民居为县四年县丞孔文郁始迁邑复故址【李炳迁县记】
  兴平 在府城西一百里宋元仍旧明因之【明一统志】临潼 在府城东五十里【明一统志】元仍旧明因之【续通考】泾阳 在府城西北七十里【明一统志】元复置明因之【续通考】髙陵 在府城东北八十里【明一统志】元属奉元路明隶西安府【贾志】明析东南数里于临潼县于是小【髙陵县志】
  鄠 在府城西南七十里【明一统志】元仍旧明因之【续通考】蓝田 在府城东南九十里【明一统志】元属奉元路明属西安府【贾志】
  盩厔 在府城西南一百六十里【明一统志】元隶奉元路明洪武二年隶西安府【雍大记】
  三原 在府城北九十里【明一统志】旧隶耀州治四年改隶【明会典】治三年本县民巨海陈请三原隶耀州转运不便因改隶西安府【三原县志】
  渭南 在府城东七十里【明一统志】旧隶华州嘉靖三十八年改隶【明会典】洪武十四年始革并管下邽名隶华州【渭南县志】
  醴泉 在干州东七十里【明一统志】旧隶干州嘉靖三十八年改隶【明会典】御史梁汝魁改隶西安府【醴泉县志】
  商州 在府城东南二百六十里【明一统志】洪武七年降州为县隶西安府成化十三年盗王彪平巡抚原杰议析商县东为商南县南为山阳县升商县为州并洛南镇安属焉隶西安府又商州治因元之旧【商州志】
  镇安 在府城南二百五十里【明一统志】镇安县洪武八年立干祐巡检司属咸寜县景泰三年先建于野猪坪后迁谢家湾即今县治【雍大记】景泰三年置镇安县属西安府成化八年改属商州【西安府志】干祐县元废明于废县北二十里置镇安县【明一统志】
  雒南 在府城南二百里【明一统志】明初降商州为县割本县属华州成化十三年升商县为州复属商州天啓初讳洛为雒【雒南县志】
  山阳 在州城南一百二十里【明一统志】山阳古丰阳也明以户口鲜少降丰阳为巡检司【山阳县志】成化十三年徙巡检司于曼川于丰阳故址置山阳县又以在北山之南故名【山阳县旧志】
  商南 在州城东六十里【明一统志】成化十三年巡抚原杰奏分商县以东地置商南县初置层峯驿寻徙沐水西即今治【商南县旧志】商南地面对羣山左跨沐水成化十七年巡抚余子俊创建兹邑【黄俨建商南县碑记按二説不同大抵原创置县于层峯驿余徙治于沐水西】
  同州 在府城东北二百八十里【明一统志】元领五县明因之【续通考】明州县皆仍元旧隶西安府【同州志】
  朝邑 在州城东三十里【明一统志】元属安西路明属同州【西安府志】
  郃阳 在州城东北一百二十里【明一统志】元属同州明因之【续通考】
  澄城 在州城北一百二十里【明一统志】元仍旧明因之【续通考】
  白水 在州城西北一百二十里【明一统志】旧城在县南五里明洪武初移于今治【旧县志】元末兵乱寄治于南临川张既至谓南临川阻河傍谷不免冲激始反旧治【白水县志】
  韩城 在州东北二百二十里【明一统志】元废桢州止设县明因之【续通考】
  华州 在府城东二百里【明一统志】隶西安府领四县成化间改洛南隶商州嘉靖间改渭南隶西安【华州志】
  华阴 在州城东七十里【明一统志】元属华州明因之【西安府志】蒲城 在州城北一百二十里【明一统志】至元二年复置明因之属华州【西安府志】
  耀州 在府城北一百八十里【明一统志】元改耀州为辉州洪武二年仍改耀州【三原志】耀州属西安府领四县后宜君改隶延安治三年改三原隶西安【耀州志】
  同官 在州城北七十五里元属耀州明因之【明一统志】富平 在州城东南七十五里【明一统志】元张思道据县依窑桥险居徐达经畧闗中即以为县隶耀州故城在县东北十里【富平县志】本名窑桥头元徙治于此景泰初知县张应举始筑城【贾志】
  干州 在府城西北一百八十里【明一统志】元属奉元路明属西安府领三县嘉靖三十八年以醴泉隶西安【干州志】
  武功 在州城西南六十里【明一统志】元隶奉元路明隶干州【雍大记】
  永寿 在州城北九十里【明一统志】元属干州明因之【续通考】元徙县于麻亭镇明末城郭倾颓因结寨于虎头山【永寿县志】
  邠州 在府城西北三百五十里【明一统志】元领二县明以新平省入州复置三水长武二县并淳化领县三属西安府【续通考】
  淳化 在州东二百里【明一统志】元并三水入县明因之【明一统志】
  三水 在州城东四十里【明一统志】元以三水并入淳化成化十四年始割淳化十六里为此邑【三原县志】成化丁酉余子俊奏复故县【雍大记】
  长武 宜禄县明省入邠州改宜禄镇万厯十一年复置长武县属邠州【西安府志】取县西长武故城为名【长武县志】
  鳯翔府 元属鳯翔路明为鳯翔府领州一县七【明一统志】鳯翔 鳯翔府附郭【明一统志】
  岐山 在府城东五十里【明一统志】元属鳯翔府明因之【续通考】
  寳鸡 在府城西南九十里元仍旧明因之【明一统志】扶风 在府城东一百一十里【明一统志】元仍旧明因之隶鳯翔府【贾志】
  郿 在府城东一百四十里【明一统志】元属安西路明隶鳯翔府【郿县志】
  麟游 在府城东北一百二十里元仍旧明因之【明一统志】陇州 在府城西一百八十里【明一统志】元领县二明以汧源省入改属鳯翔府领汧阳一县【续通考】汧源县为州之附郭洪武初始归并本州【陇州志】
  汧阳 在州城东九十里【明一统志】汧阳废县在县西五里嘉靖二十六年为大水冲陷明年始移今治【汧阳县志】旧隶陇州嘉靖三十八年改隶【明会典】
  汉中府 元立兴元路洪武三年改为汉中府领寜羌兴安二州十四县【续通考】万厯二十三年兴安州改直隶割六县州府领州一县八【汉中府志】
  南郑 汉中府附郭【明一统志】县治旧在城西南隅洪武八年改创城中【雍大记】
  襃城 在府城西北四十五里【明一统志】元徙治于山河堰东明因之【续通考 按襃城县志有云雾废县在县西一百七十里未详所始】
  城固 在府城东七十里【明一统志】元仍旧明因之隶汉中府【贾志】
  洋 在府城东南一百二十里【明一统志】元省兴道真符入洋州明省为县【续通考】
  西乡 在府城东南二百二十里【明一统志】元属兴元路明属汉中府【冯志】
  鳯 在府城西北三百八十里【明一统志】洪武三年仍为鳯州隶鳯翔府四年改隶汉中七年降州为县【汉中府志】县之南岐山鳯曾翔集遂以名县【汉中府志】
  沔 在府城西北一百一十里【明一统志】旧隶寜羌州嘉靖三十八年改隶【明防典】洪武二年仍为沔州七年降州为县成化二十二年改属寜羌州嘉靖三十八年属汉中府【沔县志 按汉中府志作崇祯间始隶府】明初改州为县洪武四年知州王昱移于今治旧治在今县东二十里置铺又县以沔水为名【汉中府志】
  畧阳 在府城西北三百一十里【明一统志】洪武七年废沔州长举总为畧阳县隶寜羌州崇祯间隶汉中府明初属沔州洪武七年改属汉中府成化二十二年隶寜羌州【贾志】用武之地曰畧象山之南曰阳因平氐羌之乱南北朝以此为名【畧阳县志】
  寜羌州 在府城西三百里【明一统志】本沔阳县地名羊鹿坪洪武三十年建寜羌卫成化二十二年巡抚郑时以地僻山险奏设州于卫治南领沔县畧阳崇祯间以县去州逺不领县以寜羌为名欲羌之永寜耳【汉中府志】
  兴安州 明初为金州属汉中府万厯中改兴安州领六县【续通考】万厯十一年大水城壊分守刘致中筑新城于赵台山下易名兴安州属汉中府二十年州人以十不便条议复以兴安直隶陜西布政司仍以石泉汉隂二县属焉又州初治汉水北后移水南万厯十一年移治于故城南原三里许【兴安州志】
  平利 在州南九十里【明一统志】元改为巡检司隶兴元路洪武五年仍为平利县属汉中府嘉靖二十九年复隶金州万厯十一年隶兴安州又洪武五年改迁平利县先是平利县旧治在白土闗东既而迁于石牛河口至是始改迁于女娲山西灌河口【兴安州志】
  石泉 在州西八十里【明一统志】元省入金州明复置【续通考】旧隶金州嘉靖二十八年改隶汉中府【明防典】万厯二十四年还属兴安州【兴安州志】
  洵阳 在州东一百二十里【明一统志】元并入金州洪武三年复置隶兴安州【贾志】
  紫阳 在州城西二百二十五里【明一统志】正徳七年添设【明会典】本汉隂县之东南隅正徳五年立紫阳堡六年总制洪钟奏升为县又县治初设于紫阳滩之左是为旧县无城垣嘉靖三十五年知县张亨甫迁于紫阳滩之右是为新县【紫阳县志】
  汉隂 在州西一百五十里【明一统志】元省入金州明复置【续通考】汉隂县旧隶金州嘉靖三十八年改隶汉中府【明会典】万厯二十四年复改属兴安州【兴安州志】
  白河 在州南二百一十里【明一统志】成化十三年添设【明防典】成化八年立白河堡十二年巡抚原杰置白河县隶郧阳府后改属兴安州【州志】成化中原公抚安流逋割洵阳地三分之一为白河县【洵阳县志】白河县后移治唐家洲【册説】
  延安府 元延安路明洪武二年复为延安府【雍大记】领绥鄜葭三州十六县【续通考】
  肤施 元属鄜延路明为延安府附郭【肤施县志】
  安塞 在州城西北四十里元置安塞县明因之【明一统志】邑城本秦汉髙奴故地嘉靖间因城北水患邑令韩震等移南就北规模悉遵旧制【安塞县志】
  甘泉 在府城西南九十里【明一统志】元甘泉县明因之隶延安府【贾志】
  安定 在府城北一百九十里【明一统志】金安定堡元升为县洪武三年仍为安定县【马志】
  保安 在府城西北一百八十里【明一统志】元降州为县明因之【续文献通考】
  宜川 在府城东南二百八十里【明一统志】元隶延安路明因之隶延安府【贾志】
  延川 在府城东二百里【明一统志】元仍旧明因之【续通考】延长 在府城东一百五十里【明一统志】上城在县北二百步髙部山四面陡絶明末避乱建县治
  清涧 在绥徳州城南一百二十里【明一统志】旧隶绥徳州嘉靖四十一年改隶【明会典】元隶延安路洪武二年隶绥徳州治九年知县岳玉引元制复隶延安府【清涧县志】
  鄜州 在府城南一百八十里元鄜州属延安路明因之领县三【明一统志】
  洛川 在州城东六十里【明一统志】元仍旧明因之【续通考】中部 在州城南一百四十里【明一统志】明初元县丞伯顔以城降仍为中部【中部县志】明末乱起西北陷城自中部始姚侯因城上城即古坊州【王相业修城记】
  宜君 在州城南二百一十里【明一统志】元属鄜州明因之【续通考】
  绥徳州 在府城东北三百六十里【明一统志】元领二县明改清涧属延安领米脂一县【续通考】洪武四年领清涧米脂葭县三县八年升葭县为州治九年清涧隶延安府止领一县【绥徳州志】
  米脂 在州城北八十里金米脂县属绥徳州明因之【明一统志】
  葭州 在府城北五百八十里【明一统志】金葭州隶延安府明仍隶延安领县三【贾志】洪武四年改为葭县隶绥徳州八年复曰葭州【雍大记】
  吴堡 在州城南八十里【明一统志】元吴堡县洪武十年主簿苏守正言县事不敷并绥徳州十四年寻复属葭州【吴堡县志】
  神木 在州城东北三百里【明一统志】元神木县洪武六年废十四年复属葭州【葭州志】元县在城东三里正统八年徙今治【神木县志】
  府谷 在州城东北五百里【明一统志】元府谷县洪武六年省十四年复置属葭州【延安府志 按马志有芭州城在府谷县北九十里未详所始】
  陜西都指挥使司 领卫二十六守御千户所四【贾志按都司治西安除十八卫及工所在西省】
  西安前卫 在西安府治东南洪武初建【明一统志】
  西安后卫 在西安府治东南洪武中建【明一统志】
  西安左卫 在西安府治东南【明官制 按亦洪武中建】
  西安右卫 在西安府治东为秦府置【明官制 按亦洪武中置今徙置西省】
  延安卫 属陜西都司在延安府治北洪武二年建【明一统志】
  塞门所 塞门守御百户所属延安卫在安塞县北一百五十里洪武十二年建【明一统志】
  安定所 安定守御百户所属延安卫在保安县治北洪武二年建【明一统志】
  保安所 保安守御百户所属延安卫在保安县治南洪武十二年建【明一统志】
  绥徳卫 属陜西都司在绥徳州治北洪武六年建【明一统志】
  镇羌所 镇羌守御千户所属陜西都司在神木县治西正徳二年建【明一统志】
  榆林卫 属陜西都指挥使【贾志】明初为榆林庄本绥徳卫屯所东胜失守始筑榆林城成化间余子俊移绥延镇于榆林庄置榆林卫分东中西三路为守中路属镇城堡十东有双山常乐西有保寜响水波罗懐逺威武清平至归徳鱼河则在镇南西路堡十有龙州镇靖镇罗靖边寜塞桞树涧安边砖井定边盐塲【图书编】河套元末为王保保所据明初追逐之筑东胜等城正统间失东胜退守黄河套中成化八年筑榆林三路边墙遂弃河守墙【九边考】天顺二年毛里孩等始入居河套汉朔方五原二郡遂不登版图【禹贡锥指】
  鳯翔所 鳯翔守御千户所属陜西都司在鳯翔府治东洪武二年建卫四年改为所【明一统志】
  汉中卫 属陜西都司在汉中府治西洪武四年建【明一统志】
  宁羌卫 在寜羌州城内【明一统志】洪武三十年建【汉中府志】沔县右所 守御沔县右千户所在县治东洪武中隶汉中卫【明一统志】
  金州所 属陜西都司【贾志】金州守御千户所在州治西洪武间建【明一统志】
  潼闗卫 初设潼闗守御千户所隶陜西都司后改潼闗卫隶河南都司复改隶中军都督府【贾志】南京中军都督府领河南都司旧有潼闗卫后属直隶【明防典按司卫所后多废改】
  右明録司一府四州十二县六十六卫八所七洪武二年始命徐达经理闗中凡郡县系金元省并者多仍其旧惟改奉元路为陜西布政司以统四府又以府统州以州统县使相维相制至于闗中阨塞兼置卫所即宋之军也名掌军戎职同守令亦职方之所当考因并详其制以备前朝典故云

  陜西通志巻五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陜西通志卷六
  疆域一【省府州县图】
  【天府名邦幅员式廓冀豫荆梁壤连绣错屏衞中原隔阂沙漠近服遵循逺疆启拓聚米布碁井里城郭支祈効摉章亥奋蹻四塞】
  【雄图西陲锁钥大化覃敷帡幪永托作疆域志第三     谨按西安面临终南背据泾渭其西自陇坻踞汧渭上防为凤翔】【其西北介梁岐泾渭之间为干左阻石门踞泾上防为邠其北界秦山跨漆沮者为耀自子午岭东跨洛为鄜又北界横山东濒河】【为延安自横山北接套地为榆林其东北界梁山控带河洛为同又循河而北为绥德又东北抵套为葭其西南自嶓冡至太白之】【阳跨汉为汉中其南居终南之阳为兴安其东自秦岭至于太华在岳之隂为华其东南在岳之阳为商此陜东疆域之大凡也】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陜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陜西通志巻七
  疆域二【形胜附】
  陜西布政司
  治在 京师西南二千六百五十里东至河南阌乡县界三百五里西至秦州清水县界六百三十里南至四川太平县界一千三十里北至榆林边墙一千三百九十六里【按旧志多载广袤若干里盖即合东至西至而成东西相距之里数合南至北至而成南北相距之里数如自阌乡至清水东西合计九百三十五里即广数也自太平至榆林边墙南北合计二千四百二十六里即袤数也读者合观自能知之故不复赘至于府州之境循例似宜先列广袤但如华之蒲城中隔西安属之渭南耀之白水中隔华州属之蒲城绣错之处殊难以不聨属者强计里数也兹亦从畧玩图自明】东南至河南淅川县界六百二十里西南至四川广元县界一千三百八十五里东北至山西河曲县界一千八百六十里西北至庆阳府征寜县界三百二十里领五府十二州七十三县形胜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东有闗河西有汉中【史记苏秦传】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南有泾渭之沃巴汉之饶右陇蜀之山左闗崤之险【荆轲传】秦形胜之国带山河之险悬隔千里持防百万秦得百二焉地形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高祖本纪】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留侯世家】三辅南有江汉北有河渭汧陇以东商雒以西厥田肥饶所谓陆海【东方朔传】东有函谷蒲津西有散闗陇山南有峣山武闗北有萧闗黄河【史记正义】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贾谊过秦论】东沟大河南阻高山西采雍梁北卤泾垠【扬子法言】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汉书娄敬传】左据函谷二崤之阻表以终南太华之山右界褒斜陇首之险带以洪河泾渭之川众流之隈汧涌其西华实之毛则九州之上腴焉防御之阻则天地之隩区焉【班固西都赋】左有崤函重险桃林之塞缀以二华巨灵赑屭高掌逺蹠以流河曲厥迹犹存右有陇坻之隘隔阂华戎岐梁汧雍陈寳鸡鸣在焉于前则终南太一隆屈崔崪隐辚郁律连冈乎嶓冡抱杜含鄠欱沣吐镐于后则高陵平原据渭踞泾澶漫靡迤作镇于近其逺则有九甘泉涸隂沍寒广衍沃野厥田上上实为地之奥区神臯【张衡西京赋】右陇蜀左崤函襟凭终南太华之隂背负清渭浊河之固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兵强士勇用武之国秦汉所以成帝业也【郭子仪奏议】自万年至于渭南其蔽曰华州其闗曰潼闗自华而北界于栎阳其蔽曰同州其闗曰蒲津自灞而南至于蓝田其蔽曰商州其闗曰武闗自长安至于盩厔其蔽曰洋州其闗曰华阳自武功而西至于好畤其蔽曰坊州自咸阳而西至于奉天其蔽曰邠州由四海之内总而合之以至于闗由闗之内束而防之以至于王都【柳柳州文集】夫秦四塞之国也虽偏镇于西隅而国之形势实为天下雄固帝霸之业也【鸿书】潼闗制全陜之命汉中实楚蜀之冲【朱思本舆地总图説】闗中形胜西自昆仑发脉落于三辅长河自西北而南华岳诸山自西而东防于潼闗水口闗锁之密结搆之巧天下莫并【韩苑洛集】太乙峙其南丰镐出其西华岳镇其东龙首乗其北周环八水襟带三川形胜实甲于天下【顔敏重修藩司公记】
  西安府【最要】
  治在布政司西东至华州界一百六十里西至武功县界一百四十五里南至镇安县界一百六十里【正南微西至石泉县界四百三十里 按长安县南境旧説祗以镇安之西北为界故止于一百六十里若微西取子午谷道抵五郎闗虽非坦途亦属封域何可竟置不论故凡系补入而里数悬絶者皆此也玩图可互证】北至耀州界一百七十八里东南至商州界二百里西南至洋县界三百六十里东北取高陵路至蒲城县界二百一十里西北至永寿县界二百里领一十四县
  形胜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司马相如上林赋】九嶻嶭太一巃嵸南有元灞素浐汤井温谷北有清渭浊泾兰池周曲浸决郑白之渠漕引淮海之粟【潘岳西征赋】凭山河之形势宅田里之上腴【陆宣公奏议】天府惟雍神臯作京当四海之防同在三辅而尤剧【常衮撰孟皥京兆尹制】京兆府挟沣灞据函崤得百二方千里【唐函】终南太乙为天地肺腑之区气之所蟠以森以毓【左第集】
  长安县【最要】附郭在府治西偏东与咸宁分治西至咸阳县界二十五里南至镇安县界一百六十里正南微西至石泉县界四百三十里北至泾阳县界三十里西南至□县界四十里西北至咸阳县界三十里编户四十九里【按旧志所载疆域里数或治或界纷错互见致有异同兹于府州分域祗列界限而州县専封则先列四至八到与隣邑接壤之里数而后附以四邻距治之里数庶几为界为治一览了然】
  西至咸阳县治五十里北至泾阳县治七十里西南至鄠县治七十里
  形胜长安界在旧岐丰之左揽结太乙终南之气夙称神臯陆海【李华然县志序】为雍秦之首邑帝王之故都形胜奥区【梁禹甸县志序】终南峙其前渭流绕其后【县志】
  咸宁县【最要】附郭在府治东偏东至临潼县界四十五里西与长安分治南至旧县闗镇安县界二百五十里北至高陵县界三十里东南至蓝田县界五十里东北至高陵县界三十五里编户六十六里
  东至临潼县治五十里东南至蓝田县治九十里东北至高陵县治七十里南至镇安县治三百四十里形胜居防城之左百二名邦实据上游几终南屏渭水带五冈襟三川浐灞左纒滈潏右抱白鹿丰梁护其东鳯栖神禾环其南金銮铜人闗其北千峯拥玉案以遥迎两雁来伭都以近侍代为帝都世称天府【县志】
  咸阳县【要】治在府西少北五十里东至长安县界二十五里西至兴平县界二十五里南至鄠县界二十里北至泾阳县界三十八里东南至长安县界二十五里西南至盩厔县界三十里东北至泾阳县界四十里西北至醴泉县界四十里编户十里
  东至长安县治五十里西至兴平县治五十里南至鄠县治五十五里东北至泾阳县治五十里西北至醴泉县治七十里
  形胜南临渭水北倚九【方舆胜览】左挟崤函右控陇蜀原隰壮丽山川被贯九峙其北渭水流其南【李炳迁县】记渭水临于南山倚于北长安控其东槐里绕其西川原沃野称为秦陆海之最区【县志序】
  兴平县【要】治在府西一百里东至咸阳县界二十五里西至武功县界四十五里南至盩厔县界二十五里北至醴泉县界三十五里东南至麻纸头咸阳县界三十里西南至薛固邨武功县界四十五里东北至夏家寨咸阳县界三十三里西北至张染邨醴泉县界四十里编户十五里
  东至咸阳县治五十里西至武功县治九十里北至醴泉县治五十五里东南至鄠县治五十里西南至盩厔县治七十里
  形胜地势高濶平原雄峙翠吸终南屏倚九幅麓山以在座带渭水而前流掖咸阳于左腋兮跨扶风于右肋引醴泉之秀瑞兮盩厔拱而朝额抗谷口之窈阻兮泾干翼而拱背豁汉中之庭衢开武功之门户【费尚彬兴平县赋】后倚高原前襟渭水元峙其北终南扄其南【府志】北倚高原而峙九南襟丰渭而对终南西由岐鳯以控巴蜀东迎华岳以聨嵩洛风气攸萃古右辅之地也【县志】
  临潼县【要】治在府东五十里东至渭南县界四十七里西至咸宁县界十五里南至蓝田县界三十五里北至富平县界七十里东南至蓝田县界六十里西南至咸宁县界二十五里东北至蒲城县界九十五里西北至高陵县界三十里编户四十里
  东至渭南县治八十里西至咸宁县治五十里南至蓝田县治八十五里北至富平县治九十里东北至蒲城县治一百六十里西北至高陵县治五十里形胜骊峯嶻嵲啓其阳渭水潆洄环其朔【南居仁魁楼记】靣眺骊山背阻渭水鸿门控其左灞陵接其右【府志】西接终南南走蓝田北俯渭水东控鸿门盖西京以来称冲要名区云【县志】
  高陵县【简】治在府东北七十里东至临潼县界十五里西至康桥堡泾阳县界二十里南至苏马堡咸宁县界二十里北至仁村三原县界十里东南至嘴头临潼县界二十里西南至咸宁县界三十五里东北至齐家堡三原县界七里西北至桑园邨三原县界十五里编户十五里
  东南至临潼县治五十里西南至【长安咸宁】县治七十里西至泾阳县治五十里东北至富平县治五十里西北至三原县治三十五里
  形胜南临渭水北枕平原清谷跨其左洪波襟其右【府志】泾渭属流于前山原遥峙于后清谷在左洪波在右盖古形胜之区高明之国【吕柟地理志】
  鄠县【中】治在府西南七十里东至长安县界三十里西至盩厔县界十五里南至终南山二十里【山南靣复属长安县境界】北至咸阳县界三十五里东南至长安县界一百里西南至盩厔县界三十里东北至长安县界三十里西北至兴平县界二十里编户十五里
  东北至【长安咸宁】县治七十里西至盩厔县治八十里北至咸阳县治五十五里西北至兴平县治五十里形胜靣拱终南背倚渭水沣水绕其东涝水环其西【府志】
  蓝田县【简】治在府东南九十里东至大龙庙渭南县界一百二十里西至咸宁县界五十里南至郭庵子镇安县界一百四十里北至小金山临潼县界五十里东南至新店铺商州畧七十五里西南至填安县界二百里东北至厚子镇渭南县界五十里西北至新街填咸宁县界四十里编户二十里
  东南至商州治二百一十里西南至镇安县治二百九十里北至临潼县治八十五里东北至渭南县治一百二十里西北至【长安咸宁】县治九十里
  形胜峣闗青泥之险为三辅藩蔽【李东抚治商洛碑记】南山秀拔北山雄剑防森然对羣玉【王渥游蓝田诗】南面七盘北背绣岭玉山左峙灞水右环【府志】玉山金岭相接抵渭七盘蓝闗蜀楚要津巨哉其秦之咽喉也【疆圉志】
  泾阳县【中】治在府西北七十里东至高陵县界二十五里西至醴泉县界三十二里南至咸阳县界十五里北至淳化县界五十里东南至长安县界四十里西南至咸阳县界十五里东北至三原县界十五里西北至淳化县界六十五里编户四十四里
  东至高陵县治五十里西至醴泉县治九十里南至【长安咸宁】县治七十里西南至咸阳县治五十里东北至三原县治三十里西北至淳化县治九十里
  形胜东峙唐原西拱仲山泾流绕其南嵳峩镇其北【府志】峩仲耸于北泾水环其南带文川襟西城背丰稔面毕原平畴旷衍村落相连有河渠之饶有岩寨之险【县志】
  三原县【中】治在府北九十里东至临潼县界四十里西至泾阳县界八里南至泾阳县界八里北至富平县界五十五里【正北偏西至韩家村耀州界五十里旧称北至耀州界四十五里按三原北抵陵前镇又北乃入富平界非耀州界也且耀州南三里即属富平何可越富平而以耀为界旧説盖指正北微西而言】东南至高陵县界二十里西南至泾阳县界八里东北至富平县界三十里西北至淳化县界五十里编户三十里
  北至耀州治八十里东南至高陵县治三十五里西南至泾阳县治三十里东北至富平县治六十里形胜京兆壮县道通八郡之肯綮【张缙彦减税记】京兆上郡衢通九边吭扼三疆【陈嘉绩并闗税记】南据泾渭之流北倚嶻嶭之山仲山拱于西清水环于东【县志】
  盩厔县中治在府西南一百六十里东至鄠县界六十五里西至郿县界四十里南至洋县界四百里北至武功县界五里【旧称北至兴平县界二十里按县北五里抵渭河马家村即武功界自北而东乃兴平界也旧説指正北微东而言】东南至鄠县界五十里南微东至石泉县界二百四十里西南至洋县界二百里东北至兴平县界五十里西北至武功县界三十里编户四十里
  东至鄠县治八十里西至郿县治一百里南至洋县治五百里东北至兴平县治七十里西北至武功县治五十里
  形胜道通巴汉三蜀南极山不尽三十里北阻渭短长之补与南而近其野半为泽麓【沈亚之盩厔县丞壁记】谷水绕其东沟阜阻其西南山叠拱北渭带流【建置志】
  渭南县【要】治在府东一百四十里东至华州界二十三里西至临潼县界三十三里南至商州界一百四十里北至蒲城县界六十里东南至雒南县界一百五十里西南至蓝田县界七十里东北至同州界五十五里西北至富平县界六十里编户五十六里东至华州治五十里西至临潼县治八十里南至商州治三百里北至蒲城县治一百里东南至雒南县治二百五十里西南至蓝田县治一百二十里东北至同州治一百里西北至富平县治一百里
  形胜南面秦岭北带渭河少华峙其左湭水绕其右【旧志】左控仓堡右扼青原风门前列渭薮后汇【县志】
  富平县要治在府东北一百二十里【取三原路一百五十里】东至蒲城县界四十里西至三原县界三十里南至临潼县界二十里北至同官县界六十里东南至闗山里蒲富临渭四县界四十里西南至三原县界三十里东北至六井村蒲城县界九十里【旧称东北至蒲城界四十里按富平东至庄子镇蒲城界四十里东北九十里抵六井村始尽其境旧説盖指庄子镇稍北而言】西北至耀州界四十里编户四十里
  东至蒲城县治九十里南至临潼县治九十里西北至耀州治六十五里西南至高陵县治五十里微南偏西至三原县治六十里东南至渭南县治一百里形胜频阳北当上郡西河为数郡凑【汉薛宣传】北倚频山南限漆沮沟防脉连堤堘□□【府志】负频面荆带以石温而浮山鳯凰若左右翼非蕞尔一奥区哉【县志】
  醴泉县【要】治在府西北一百二十里东至泾阳县界五十八里西至干州界五里南至兴平县界二十里北至淳化县界八十里东南至兴平县界三十里西南至武功县界七十里东北至土门脚底泾阳县界五十里西北至永寿县界六十里编户十八里
  东至泾阳县治九十里西至干州治四十里南至兴平县治五十五里北至淳化县治一百二十里东南至咸阳县治七十里西南至武功县治九十里西北至永寿县治一百四十里
  形胜终南耸其前九峙其后襟泔泾带渭水左聨殽函右接陇蜀居百二之冲实形胜之国也【县志】
  延安府【要】
  治在布政司北七百二十里东至山西永宁州界三百里西至合水县界一百八十里南至鄜州界一百三十里北至米脂县界二百六十里东南至韩城县界三百五十五里西南至鄜州界一百四十里东北至清涧县界一百九十五里西北至靖边县界二百五十里距 京师二千二百里领八县
  形胜济河而西山河廻流其左右秦已上为戎都汉已下为巨防有府城襟带焉其风悍其国险【杨炎河西节度使记】上郡北地义渠故国临制戎狄屏于闗中【常衮丹延团练使制】形胜之地为五路襟喉【宋史赵高王庻传】其城据山四面甚险边陲之郡【寰宇记】三城鼎峙秦地要区【元志】处万山夹谷之中水势分南拱北冲之要三山鼎峙二水带围观风者占为胜槩【赵廷锡祭河神文】东距黄河西接化京兆踞南沙漠界北控奇扼险果秦之上郡也【府志序】襟带闗陜控制灵夏【府志】
  肤施县【中】附郭东至延长县界六十里西至安塞县界四十里南至甘泉县界四十五里北至安塞县界二十五里东南至邓旗屯甘泉县界八十里西南至甘泉县界四十五里东北至上磁窑安定县界一百里西北至郝家砭安塞县界五十里编户四里
  东至延长县治一百五十里南至甘泉县治九十里西北至安塞县治四十里东北至安定县治一百八十里
  形胜西北长城因河为塞洛水之交三川所防【图经】
  安塞县【简】治在府北少西四十里东至安定县界九十里西至保安县界九十里南至肤施县界一十五里北至靖边县界一百八十里东南至肤施县界二十里西南至甘泉县界一百二十里东北至安定县界一百里西北至保安县界八十里距省七百六十里编户六里
  东北至安定县治一百四十里西北至保安县治一百八十里东南至肤施县治四十里
  形胜长城为依延水环拱当银夏之冲为金明巨镇【府志】东依天泽西亘大河万山环峙二水潆流南逼乌延北连沙漠幅广辟宁夏襟喉【县志】河流环其内隂山横其背西控灵武东逼五原塞亦今古之奥区哉【县志总论】
  甘泉县【简】治在府南九十里东至延长县界一百五十里西至伍花头鄜州界七十里南至鄜州界四十五里北至肤施县界四十五里东南至宜川县界一百七十里西南至梅阁岭鄜州界五十里东北至肤施县界四十五里西北至石门子安塞县界四十里距省六百三十里编户二里
  东至宜川县治二百六十里南至鄜州治九十里北至肤施县治九十里西南至合水县治三百里东北至延长县治二百四十里
  形胜枕山环谷鄜延冲要【府志】
  安定县【简】治在府北微东一百八十里东至清涧县界八十五里西至靖边县界八十里南至肤施县界九十里北至米脂县界一百里【按县北至瓦窑铺与米脂接界绥德则东北界也旧称北至绥德州界是指东北为正北矣】东南至延【川长】二县界俱六十里西南至安塞县界五十里东北至绥德州清涧县界七十里西北至怀逺县界七十里距省九百里编户二里九甲
  东至清涧县治一百二十五里正南微西至肤施县治一百八十里西南至安塞县治一百四十里东南至延川县治一百四十里东北至绥德州治一百五十里北至米脂县治二百二十里
  形胜翠巘屏拱河水环澜为西塞要径【府志】
  保安县【简】治在府西北二百二十里东至安塞县界九十里西至安化县界一百七十里南至安塞县界一百三十里北至靖边县界四十里东南至安塞县界六十里西南至合水县界一百五十里东北至庙儿湾靖边县界一百里西北至安化县界一百三十里距省九百四十里编户六里
  东南至安塞县治一百八十里北至靖边县治一百四十里西至安化县治三百七十里
  形胜襟山带水岭冈重叠三秦咽喉边陲要地【府志】
  宜川县【简】治在府东南二百六十里东至山西吉州界一百里西至鄜州界九十里南至洛川县界七十里北至苏洛邨延川县界二百里东南至韩城县界一百里西南至洛川县界一百里东北至冯家坬村延川县界一百九十里西北至虎峪寺甘泉县界九十里距省由韩城县小路七百二十里由洛川县中路七百里由延安府大路九百九十里编户十五里东南至韩城县治二百二十里西南至洛川县治一百八十里西至甘泉县治二百六十里西北至延长县治一百七十里北至延川县治二百三十里东北至山西大宁县治二百三十里东至山西吉州治一百四十里
  形胜东据黄河南扼孟门峻岭广阜名胜要区【府志】
  延川县【简】治在府东少北一百九十里东至山西永和县界七十里西至延长县界七十五里【按县西七十里抵酒店铺迤南五里为丰年铺始至延长界旧称西至延长界三十里似指文安驿言然非延长界也】南至宜川县界八十里北至清涧县界十五里东南至山西永和县界一百里西南至交口镇延长县界五十里东北至贺家畔清涧县界七十里西北至寒沙寨安定县界一百一十五里距省九百二十里编户四里
  西南至延长县治一百二十里北至清涧县治六十里南至宜川县治二百三十里西北至安定县治一百四十里东南至山西大宁县治一百九十里东北至山西石楼县治一百七十里
  形胜西南依山东北临壑延水襟带层峦叠嶂屹然岩邑古今饷道【县志】
  延长县【简】治在府东一百五十里东至宜川县界七十里西至肤施县界九十里南至甘泉县界六十里北至延川县界五十里东南至云岩镇宜川县界九十里西南至甘泉县界四十里东北至延川县界七十里西北至延川县界六十里距省八百五十里编户十里
  西至肤施县治一百五十里西南至甘泉县治二百四十里东南至宜川县治一百七十里东北至延川县治一百二十里
  形胜后高奴而前翠屏左鳯岭而右龙潭【薛柱斗过街楼记】北依山势为城南凭延水为池岭谷险阨屹然岩邑【府志】
  鳯翔府【要】
  治在布政司西少北三百六十里东至武功县界一百五十里西至清水县界二百七十里南至鳯县界一百七十里【正南微西由寳鸡至鳯县界二百二十里】北至灵台县界七十里东南至盩厔县界谭家寨一百六十五里【按旧説有谓东南至汉隂县界三百七十里但汉隂在石泉之东不与郿县接壤即汉隂之四正四隅亦无接郿界之语故改从今説】西南至鳯县界一百八十里东北至永寿县界一百六十五里西北至华亭县界二百一十里距京师三千里领一州七县
  形胜地形险阻原田肥美物产富饶成周兴王之地【唐志】右扶风之地跨枕陇蜀扼塞西门【独孤及送孙传御赴鳯翔序】襟汧拥汉古称右辅以扶助王畿【沈珣撰崔珙鳯翔节度使序】秦之旧都汉为右地扼戎羌之要害作上国之藩篱【沈珣撰李玭鳯翔节度使序】鳯翔右袤泾原地平少岩阻【唐书王承元传】南望斜谷口三山如犬牙西观五丈原屈曲如长蛇【苏轼诗】渭汧岐漆雍五水皆防于郡界【寰宇记】四山之中五水之防【旧志】鳯郡为西岐旧壤周兴王业之隆秦啓霸图之盛汉室地雄西辅唐家镇重南藩太白峙前吴山枕后漆沮潆绕汧渭周流沃野平原素称陆海【府志序】闗陇阻其西益门扼其南【府志】
  鳯翔县要附郭东至岐山县界四十里西至汧阳县界三十五里南至寳鸡县界四十里北至麟游县界五十里东南至岐山县界六十三里西南至寳鸡县界五十里东北至麟游县界九十里西北至汧阳县界六十五里编户三十九里
  东至岐山县治五十里西至汧阳县治七十里西南至寳鸡县治九十里东北至麟游县治一百二十里形胜岐山峙其左汧渭潆其右【府志】南控褒斜西达伊凉岐雍高峙汧渭争流成周兴王之地嬴秦创霸之区【县志序】横水东环灵山西峙汧河潆带于前君坡屏倚于后【县志】
  岐山县【要】治在府东五十里东至扶风县界三十五里西至鳯翔县界十里南至郿县界三十里【正南微西至鳯县界一百五十里】北至麟游县界五十里东南至郿县界四十里西南至寳鸡县界四十里东北至扶风县界六十里西北至鳯翔县界七十里距省三百一十里编户二十九里
  东至扶风县治六十里西至鳯翔县治五十里东南至郿县治五十五里东北至麟游县治九十里形胜天柱巍耸太白郁苍汧流分导渭水环襄【王毂岐山怀古赋】天柱后擎太白前峙鳯脉西绕龙尾东环周原奠其中渭水潆乎外【府志】渭水南潆潢河东合【县志】
  扶风县【要】治在府东一百十里东至武功县界四十里西至岐山县界二十五里南至郿县界三十里北至麟游县界七十里东南至武功县界四十里西南至郿县界二十里东北至干州界四十里西北至岐山县界二十里距省二百五十里编户二十九里东至武功县治六十里西至岐山县治六十里南至郿县治四十里北至麟游县治一百一十里
  形胜扶风古县在京之西环渭而北望标闗辅之首雄压剧秦之大【陈浩扶风县文庙记】东临漆水西接岐山南阻渭流北据鳯岭【府志】诸陵左峙岐岫右环襟太白而带渭流倚周原而绕漆水【县志】
  郿县【简】治在府东南一百一十里东至盩厔县界六十里西至岐山县界三十里南至太白山五十里【按南至洋县以太白山为界不通路难以里计旧误称至汉隂县界二百八十里详见府疆域中】北至扶风县界十里东南至盩厔县界六十里西南至岐山县界桃川里六十里东北至扶风县界牛蹄堡二十五里西北至岐山县界桃源邨十五里距省三百里编户十八里
  东至盩厔县治一百里北至扶风县治四十里西北至岐山县治五十五里
  形胜横渠镇跨于东五丈原距于西太白耸其前渭水绕其后【府志】亘终南环渭水太白之所盘踞鳯泉斜谷之所浸汇【县志序】
  寳鸡县要治在府西南九十里东至岐山县界九十里西至秦州界九十里【正西微北至陇州界八十里】南至鳯县界一百三十里北至汧阳县界四十里东南至岐山县界一百里【旧志云东南至郿县界按岐山西南桃川里接鳯县境何得越岐至郿今改正】西南至鳯县界九十里东北至鳯翔县界五十里西北至陇州界四十五里距省四百五十里编户四十九里东北至鳯翔县治九十里西南至鳯县治二百四十里北至汧阳县治六十里西北至陇州治一百五十里
  形胜左金陵右玉涧面渭水背原陵地形险阻之处【府志】陈仓靣波千顷目秀万峯汧吴襟带其右岐鳯雄峙其左【旧志】北屏山原南扼栈云清渭金陵玉涧三水相环如带【县志序】前渭水后陵原左金陵右玉涧【县志】
  汧阳县【中】治在府西少北七十里东至鳯翔县界三十五里西至陇州界四十五里南至寳鸡县界二十里北至灵台县界七十里东南至寳鸡县界二十五里西南至陇州界五十里东北至鳯翔县界五十里西北至陇州界三十五里距省四百二十里编户五里东至鳯翔县治七十里西至陇州治九十里南至寳鸡县治六十里东北至灵台县治一百五十里形胜南临汧水北倚冯河五里坡蜿蜒于左月曲山盘踞于右山岭重复溪涧险阻【府志】
  麟游县【简】治在府东北一百二十里东至干州界七十里西至鳯翔县界六十里又至汧阳县界一百五十里南至扶风县界四十里北至永寿县界四十五里东南至干州界七十里西南至岐山县界四十里东北至永寿县界四十五里西北至灵台县界一百一十里距省三百三十里编户六里
  东至干州治一百二十里西南至鳯翔县治一百二十里南至扶风县治一百一十里西北至灵台县治一百二十里东北至邠州治一百四十里
  形胜因山为城因涧为池麟川绕而鳯台峙四山环而道路险【府志】环麟皆山环山皆川【县志】
  陇州【中】治在府西少北一百五十里东至汧阳县界四十五里西至清水县界一百二十里南至寳鸡县界一百四十里北至崇信县界八十一里东南至寳鸡县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胡店秦州界二百二十里东北至灵台县界六十里西北至华亭县界七十里距省五百一十里编户二十八里
  东至汧阳县治九十里东南至寳鸡县治一百五十里西至甘省清水县治二百里北至华亭县治一百一十里
  形胜旁据汧阳横当陇首地有提封之胜军多带甲之雄【钱珝撰李继文陇州防御使制】西控天水金城北通回中萧闗【袁揩建署记】左陇山而右汧河靣五峯而枕灵谷为秦鳯要害之地【府志】闗山蔽亏汧河荡驶固形胜之地也【州志】序闗山西塞渭水南环带二河之防流抗咸宜之险阻咽喉于巩而臂视岐阳实三秦南控之大都防也【州志】
  汉中府【要】
  治在布政司西南一千七十里东至石泉县界三百十里西至阶州界五百里【旧称西至四川广元县界三百七十里西南至广元县治四百八十里按广元在府西南若于正西言界西南复言治是指西南为正西而遗却正西一面矣】南至四川南江县界一百四十里北至寳鸡县界五百一十里东南至紫阳县界三百二十里西南至四川广元县界三百四十里东北至五颗树盩厔县界三百六十里西北至两当县界四百八十里距 京师三千五百里领一州八县
  形胜地形险固【三国志】东接南郡南接广汉西接陇西北接秦川【华阳国志】秦之坤蜀之艮连高夹深九州之险【欧阳詹集】汉水上游梁山东险控巴岷之道路作咸镐之藩屏【唐文宗命温造为山南西道节度使诏】氐羌接轸为威御之镇【寰宇记】秦蜀出入之冲【文同集】前瞰三秦后蔽四川黄横以为蜀之股肱杨洪以为蜀之咽喉【孙道夫奏议】左控三秦右跨西蜀中缠襄楚为闗陇一大都防而斗山天柱挟褒斜之险泻嶓之奇遂擅秦汉以来名胜第一【陈继儒乐城十景跋】汉郡闗以南一大都防也羣山环抱汉江合流【李乔岳观音阁记】内为平壤外则险周以崇岩峻岭倚天挿防断崖裂岫蛇退猿愁【府舆地志】
  南郑县【要】附郭东至城固县界二十里西至褒城县界三十里南至四川南江县界一百四十里北至褒城县界二十里东南至四川通江县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四川巴州界一百九十里东北至独木山城固县界四十里西北至褒城县界二十里编户十八里东至城固县治七十里西至沔县治一百一十里西北至褒城县治四十里
  形胜枕斜襟汉【秦时吉安民记】汉山面其南汉水下流环围若带【府志】南襟江汉北控褒斜【县志】
  褒城县【要】治在府西少北四十里东至南郑县界二十五里西至钮项铺沔县界三十里南至官仓坪四川南江县界二百里北至鳯县界一百四十里东南至龙江铺南郑县界二十里西南至蔡坝宁羌州界一百八十里东北至文川城固县界六十里西北至云雾山沔县界七十里距省一千三十里编户十一里东南至南郑县治四十里西至沔县治九十里北至鳯县治三百七十里
  形胜栈道千里惟褒斜绾毂其口【史记】为蜀西鄙在周南岐【岑参集】东环褒水西峙牛山中梁耸其南云栈绕其北【府志】
  城固县【中】治在府东少北七十里东至洋县界十里西至南郑县界五十里南至西乡县界七十里北至鳯县界一百五十里东南至五堵门西乡县界五十里西南至南郑县界一百四十里东北至闗王庙河洋县界六十里西北至南郑县界五十里距省一千一百四十里编户二十三里
  东至洋县治五十里西至南郑县治七十里东南至西乡县治一百五十里
  形胜介梁洋之间南控巴山北距汉水【郭岂开石峡记】前瞰巴山后据秦岭汉江湑水合流双乳五峯并峙【县志】
  洋县【中】治在府东一百二十里东至桑溪坝石泉县界一百六十里西至城固县界四十里南至西乡县界六十里北至盩厔县界一百里【至华阳山郿县界二百一十里】东南至申溪西乡县界九十里西南至泥鳅沟西乡县界七十里东北至五颗树盩厔县界二百四十里西北至黄溪垭城固县界八十里距省一千一百九十里编户二十四里
  东至石泉县治二百三十里西至城固县治五十里南至西乡县治一百二十里北至盩厔县治五百里形胜东连襄汉南蔽巴蜀【旧洋州志】要地有三置闗有八【方舆胜覧】骆谷转山围境内汉江奔浪绕城边【韦宗魏诗】东南北三靣皆崇山叠嶂绵亘周匝【邹溶理洋畧】泳游汉水诗歌周召流徽瞻眺秦山势接崤函余险【纂修县志征文献引】龙首峙于北灙水汇于西【府沿革志】南俯巴山北倚秦岭褒斜西翼楚襄东障上通荆楚旁出雍商秦蜀出入之冲【县志】
  西乡县【简】治在府东南二百四十里东至石泉县界一百二十里西至城固县界一百里南至四川太平县界五百里北至洋县界三十里东南至紫阳县界一百里西南至四川通江县界四百里东北至石泉县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红瓦铺洋县界六十里距省一千二百九十里编户十六里
  东南至紫阳县治二百九十里北至洋县治一百二十里东北至石泉县治二百一十里西北至城固县治一百五十里
  形胜三楚上游闗南喉邑【张台耀重修城垣记】北屏秦巘南障巴岭木溪洋川环流如带盖称岩邑云【李乔岱建魁楼记】北倚蒿坪南临木马【府沿革志】东绕汉江西峙巴岭【旧志】南接蜀川北连秦岭江汉绕其东巴山峙其西为闗南险要之地【县志】
  鳯县【要】治在府西北三百八十里东至寳鸡县界一百一十里西至两当县界六十里南至褒城县界二百三十里北至清水县界七十里东南至褒城县界二百三十里西南至沔县界一百七十里东北至寳鸡县界一百一十里西北至两当县界七十里距省六百九十里编户九里
  南至褒城县治三百七十里东北至寳鸡县治二百四十里西南至畧阳县治二百三十里
  形胜北接蕃戎东绵秦汉【寰宇记】大散扼其东武休障其西褒斜阻其南秦岭限其北重峦叠嶂隐然为蜀门重地【府志】北连大散南出褒斜秦楚之要膂也【旧志】
  宁羌州【要】治在府西南二百八十里东至褒沔二县界一百二十里西至金山寺四川平武县界二百七十五里南至四川广元县界七十里北至黄土铺沔县界一百十里【正北微西至畧阳县界一百三十里】东南至四川南江县界二百五十里西南至七盘闗广元县界六十五里东北至金堆铺沔县界一百零五里西北至青木川阶州文县界一百二十里距省一千三百二十里编户四里
  东北至沔县治一百八十里正北微西至畧阳县治二百一十里西南至广元县治二百里西北至文县治三百五十里
  形胜剑阁朝天峙其西五丁嶓据其北南控川蜀东连汉沔【元一统志】控扼蜀门山有嶓河有漾水【府沿革志】汉水绕流地据险固【府志】
  沔县【要】治在府西一百一十里东至褒城县界六十里西至畧阳县界四十里南至宁羌州界七十里北至鳯县界一百里东南至天池子山褒城县界六十里西南至黄土岭宁羌州界七十里东北至黄沙窑褒城县界五十里西北至上沮水畧阳县界六十里距省一千一百三十里编户五里
  东北至褒城县治九十里西南至宁羌州治一百八十里西北至畧阳县治一百九十里东至南郑县治一百一十里
  形胜西北通秦陇西南控川蜀界居二国之间道路凌空极天下之至险且后依景山龙冈前耸定军卓笔右踞白马金牛左控云雾百丈汉江诸水经带包络于其间【隋书地理志】汉沔形势之地前控六路之师后据西蜀之粟左通荆襄之财右出秦陇之马【张浚奏议】北通秦陇西控巴蜀【府志】通道陇蜀山水高深【旧志】西乐石马峙古城于东西【县志】
  畧阳县【中】治在府西少北二百九十里东至沔县界一百三十里西至阶州界一百一十里南至宁羌州界八十里北至徽州界一百三十里东南至铁佛铺宁羌州界四十里西南至阶州界一百六十里东北至白矾坝沔县界一百三十里西北至阶楼坝成县界一百九十里距省一千三百二十里编户四里东南至沔县治一百九十里正南微东至宁羌州治二百一十里东北至鳯县治二百三十里西北至成县治二百里
  形胜崖谷峻絶十里百折【柳宗元兴州江运记】山峯环矗江涛汹涌道路险恶控扼蜀门【府志】
  榆林府【最要】
  治在布政司北一千三百五十里东至干沟葭州界九十五里西至花马池宁夏灵州界五百九十里南至班家沟米脂县界一百六十五里北至鄂尔多斯界五十八里东南至白家沟葭州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五个掌儿庆阳府环县界八百二十里东北至鄂尔多斯界一百三十里西北至鄂尔多斯界八十里距 京师一千七百九十里领四县
  形胜榆谿为九塞岩险第一绵亘千里【郑汝璧都督题名记】延绥五路之襟喉三秦之要区孤悬絶漠控制诸边左提右携罥足扼吭固今之雄镇也【李宗枢送张南溪抚延绥序】榆林为九边重镇【谭吉璁乡饮酒礼记】边陲冲要全陜藩篱北临沙漠巍然雄镇【延安府志】逺际龙沙四无襟带【榆林旧志】
  榆林县【最要】附郭东至葭州界九十五里西至华家梁怀逺县界六十里南至米脂县界一百六十五里北至边墙十里东南至白家沟葭州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党家岔怀逺县界八十五里东北至羊圏荘边墙八十里西北至寨城荘边墙四十里
  东至神木县治二百六十里西至怀逺县治一百六十里南至米脂县治一百七十里东南至葭州治由建安堡二百九十里由窰儿湾防路二百里
  形胜榆林城在常乐保宁之中彪腾虎踞左山右水固天设岩疆镇之上游【延绥镇志】
  怀逺县【要】治在府西一百六十里东至华家梁榆林县界一百里西至三道河沟靖边县界九十五里南至西川中川米脂县界一百五十里下川绥德州界一百三十里上川安定县界九十里北至边墙二十里东南至马□峪米脂县界一百八十里西南至卧牛城安塞县界一百七十里东北至官庄滩榆林县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石渡口靖边县界一百三十里距省一千四百二十里
  东至榆林县治一百六十里西至靖边县治二百一十里东南由响水堡至米脂县治二百一十里形胜波罗响水去边七十里威武清平边垣临险阻高峯峻坂可据【延绥镇志】
  靖边县【要】治在府西三百五十里东至清平堡怀逺县界一百四十里西至柳树涧定边县界一百里南至徐家坮保安县界一百一十里北至边墙十里东南至牛头坡保安县界九十里西南至张千户岔安化县界一百八十里东北至石渡口边界一百一十里西北至大河湾边界五十里距省一千一百里东至怀逺县治二百一十里西至定边县治二百三十里南至保安县治一百四十里
  形胜宁塞迤西平川错杂为延安之门户镇靖镇罗皆为要害【延绥镇志】
  定边县【最要】治在府西五百五十五里东至宁塞堡靖边县界一百六十里西至花马池宁夏灵州界四十里南至铁鞭城环县界二百六十里北至大边一里东南至吴起营靖边县界一百七十里西南至五个掌儿环县界二百六十里东北至大边一里西北至大边一里距省一千一百六十里
  东至靖边县治二百三十里西至灵州治三百六十里西北至宁夏府治三百二十里
  形胜延镇西隣宁夏与花马池接壤者定边之盐塲堡也定边转而东砖井各堡皆依山临堑倚险可守【延绥镇志】
  兴安州【中】
  治在布政司南六百八十里东至湖广郧县界四百一十五里西至西乡县界三百四十五里【取汉中赴省驿路至西乡县界三百三十里】南至四川太平县界三百五十里北至镇安县界二百七十里东南至湖广郧县竹山二县界五百四十里西南至太平县界四百四十里东北至湖广郧西县商州山阳县界四百二十里【一路民塘由桑园铺至镇安县界一百六十五里一路兵塘由老树嘴至镇安县界一百九十五里】西北至长安镇安二县界三百九十里取河南路距 京师四千四百四十里【取山西路四千二百一十里】领六县
  本州境东由江南至洵阳县界七十里由江北至洵阳县界六十里西至汉隂县界一百五里南至平利县界三十里北至燕子岭镇安县界三百里【旧云北至镇安界一百四十里按州北三百里抵燕子岭与镇安接界未有百四十里之近者惟东北由桑园铺抵洵镇二县界牌湾最近然逾洵阳不与本州接界】东南至平利县界四十里西南至紫阳县界一百六十里【至铁佛寺四川太平县界三百七十里】东北至闗沟岭洵阳县界九十里西北至鳯凰山汉隂县界一百四十里编户二十三里
  东至洵阳县治水路一百二十里陆路一百三十五里东南至平利县治九十里西北至汉隂县治一百八十里西南至紫阳县治二百二十里水路二百八十里
  形胜北阻方山南临汉水【元和志】东接襄沔南通巴蜀西连梁洋北控商虢【安康郡志】自汉中而东则谓金多山岭由均房而西则谓金多平旷【旧图经】秦头楚尾一大都防【方舆胜覧】舟车辐辏商贾接踵秦楚之交一大都防也【旧志】三靣楚蜀延袤千有余里砯壑修险梯栈钩连而长江如带舳舻飞挽由来利之【许尔忠州志图説】绵亘蜿蜒六邑拱卫屹然江干保障【李正芳图説】
  平利县【简】治在州南少东九十里东至白土闗垭湖广竹溪县界一百五十里【按县东一百五十里抵白土闗垭为竹谿界旧误称东至洵阳界一百里洵阳固在其东北也而东南复云至竹谿界一百五十里是盖悮以正东为东南也】西至狗脊闗垭本州界五十里南至鸡心岭四川奉节县界五百一十里北至高望山本州界四十里东南至固城洞竹谿县界二百五十里西南至花池岭四川太平县界二百六十里东北至大顶山竹谿兴安洵阳三境界一百六十里西北至纸房河岸本州界三十里距省七百四十里编户五里
  东北至洵阳县治一百九十里西北至本州治九十里
  形胜在万山之中接楚蜀之境前则灌溪萦纡后则月河旋绕【刘博重建平利县记】神峯耸立秀水分岐天府之屏藩闗中之指臂【县志】
  洵阳县【简】治在州东一百二十里东由江南至白河县界一百二十里由江北至蓝滩铺白河县界一百八十里西至庙沟铺本州界六十里南至青山观湖广竹山县界一百五十五里北至下茅坪镇安县界一百六十五里东南至白河县界一百四十里【至鸡笼山湖广房县界一百五十里】西南至了角山平利县界一百六十里东北至蛮川闗山阳县界三百里【微东北至湖广郧西县界一百五十里】西北至镇安县界一百六十里距省九百一十里编户四里
  东至白河县治二百八十里西至本州治一百三十五里北至镇安县治二百八十里南至竹谿县治三百八十里
  形胜背环洵水面临汉江倚山为城阻水为池【城池志】东接荆襄西通巴蜀南连房竹北控商洛诚金州之保障天府之屏藩也【县志】
  白河县【简】治在州东四百里东至沙沟湖广郧县界一十五里西至蓝滩铺洵阳县界一百里南至界岭湖广竹山县界一百六十里北至汉江湖广郧西县界三里【旧云北至郧西县界百里按县北三里即为汉江与郧西分界百里则至郧西治矣】东南至郧县界九十里西南至竹山县界一百六十里东北至郧西县界三里西北至郧西县界五十里距省一千里编户一里
  西至洵阳县治二百八十里东至湖广郧县治二百八十五里西南至平利县治二百七十里南至湖广竹山县治二百八十里北至湖广郧西县治一百里形胜前临汉水后拥天池北冈在左南台在右【城池志】秦头楚尾【县志序】
  紫阳县【简】治在州西南二百二十里东至本州界四十五里西至团锣寨西乡县界一百九十里南至四川太平县界八十里北至五里坡汉隂县界一百里东南至太平县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二州垭太平县界一百八十里东北至蒿坪河本州界七十里西北至汉隂县界九十里距省八百三十里编户五里东北至本州治二百二十里西至西乡县治二百九十里北至汉隂县治一百八十里
  形胜南通巴蜀西接梁洋【州志】峯峦矗起江汉纡折险隘扼塞秦蜀之要区也【疆域志】
  石泉县【简】治在州西北二百七十里【水路五百六十里】东至汉隂县界五十里西至洋县界七十里南至西乡县界九十里北至长安县界一百二十里东南至火星山汉隂西乡二县界一百三十里西南至渔坝西乡县界六十里东北至镇安县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山河界长安县界一百二十里距省一千三百里编户八里
  东至汉隂县治九十里西南至西乡县治二百一十里西至洋县治二百三十里
  形胜东接荆襄西通汉沔南连巴蜀北距秦闗【县志】
  汉隂县【简】治在州西少北一百八十里东至越梅铺本州界七十五里西至草沟石泉县界三十五里南至紫阳县界八十里北至离恨坡镇安县界三百一十里东南至圆潭子紫阳县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清溪西乡县界一百二十里【微西南至猪头山西乡县蜡溪地界二百一十里】东北至本州界八十里西北至石泉县界九十里距省一千二百一十里编户四里
  东至本州治一百八十里西至石泉县治九十里南至紫阳县治一百八十里
  形胜龙冈北枕鳯岭南屏【县志】
  商州【中】
  治在布政司东南三百里东至河南卢氏县界取商南道三百三十里西至蓝田县界一百三十里南至湖广郧西县界二百四十里北至华隂县界一百九十里东南至河南淅川县界三百二十里西南至兴安州界四百三十里东北至河南阌乡县界二百一十里西北至渭南县界二百里距 京师二千九百里由雒南赴潼闗路二千六百里领四县
  本州境东至武闗商南县界一百九十里西至牧护闗蓝田县界一百三十里南至下官坊山阳县界九十里北至药子岭雒南县界七十里东南至申家垤山阳县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药王坪山阳县界一百一十里东北至鹳崖雒南县界一百九十里西北至郑家坪蓝田县界一百四十里编户十六里
  东北至雒南县治九十里东至商南县治二百五十里南至山阳县治一百二十里西南至镇安县治三百四十里西至蓝田县治二百一十里
  形胜绕霤之固南当荆楚【王莽命前闗将军】江河之交【孔頴达注】西接蓝田东武闗有唐名郡数商顔【王禹偁小畜集】武闗东塞峣篑西据南面龟山北背太华【西安府志】鹘岭有僧道之闗吕湾有亷康之迹山峯削立以防岏石壑悬嵒而嵚﨑岭叹资峪闗名鬼门信为四塞之雄永作上游之胜【旧志】北接熊华南临汉江东连荆襄西通闗辅固秦楚咽喉也【牛维曜州志序】东襟楚豫西屏秦蜀高山环绕自为隩区【王廷伊州志序】内而屏倚金鳯襟带丹流龙峯左蔽娥壁右闲且东溪西平楚乳荆泉诸水包络环互高车天柱熊龟鸡莵诸山保障并峙外则东有武闗之天险西有牧护之要区南有刘岭绵亘千里北有黄沙高踞千寻至于隣邑之富水丰阳篑峣函谷等闗又可作商之重门外郛古称四塞信不诬云【州志】
  镇安县【简】治在州西南三百四十里东至山阳县界一百三十里西至五郎坝【石泉长安】二县界三百五十里南至洵阳县界一百二十里北至咸宁县界九十里【按县北九十里抵旧县闗咸宁界旧云至蓝田界百五十里以东北为北矣】东南至元树岭郧西县界一百三十里西南至紫溪河兴安州界一百八十里东北至蓝田县界一百五十里西北至涧长庵长安县界一百六十里距省三百四十里编户二里
  东至山阳县治二百二十里南至洵阳县治二百八十里北至咸宁县治三百四十里东北至蓝田县治二百九十里
  形胜北阻秦岭南通巴汉东接商山西连石马冈峦层叠河水潆洄【县志】
  雒南县【简】治在州东少北九十里东至河南卢氏县界一百二十里西至本州界三十里南至本州界三十里北至华隂县界一百里东南至老鹳崖商南县界二百一十里西南至药子岭本州界二十里东北至扇车峪河南阌乡县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杨家河渭南县界一百一十里距省由商州铺递大路三百六十里一防径自县西三十里至火烧寨商州界到省三百里编户十二里
  东南至商南县治二百七十里北至华隂县治一百七十里东北至潼闗县治一百四十五里西北至华州治一百八十里
  形胜东障太华西环洛水北控秦岭南据武闗【西安府志】雒虽弹丸而实据伊洛上游左顾崤函右顾峣武地形既接利害亦相闗【地理志论】秦岭限其北中干绕其南西枕峣闗东临嵩虢洋洋洛水横贯其中所谓四塞之国【县志】
  山阳县【简】治在州南少东一百二十里东至商南县界一百二十里西至镇安县界一百里南至湖广郧西县界一百二十里【按县南至龙王庙郧西界百二十里东南至任岭百三十里旧云南至郧西县界百三十里是以东南为正南也】北至本州界三十里南至任岭郧西县界一百三十里西南至七星碥郧西县界一百五十里东北至申家垤本州界七十里西北至药王坪本州界七十里距省四百二十里编户二里东至商南县治二百六十里西至镇安县治二百二十里北至本州治一百二十里东南至湖广郧西县治二百四十里
  形胜东负竹林雄闗之险西阻杀虎峻岭之扼鹘岭层阿石门崇墉【西安府志】北倚秦岭南近汉江扼荆襄之上游壮武闗之声势【旧志】莲岭后围翠屏前障一水逆流万山环拱东之灵官一碥人不能并肩马不能疾驰一夫扼要万人自废西北金井一河浩若天堑截流登岸即仰陟沙狐岭绵亘若长城南有鹘岭之阻石磴崎岖北有高碥之险石门狭隘此山邑之形胜四塞可恃者也【县志】
  商南县【简】治在州东少南二百五十里东至河南淅川县界四十里西至四条岭本州界五十里【正西微南至姚家湾州河本州界一百四十里】南至湖广郧县界二百七十里北至卢氏县界八十里东南至月儿湾淅川县界九十五里【微东南至木家凹淅川县界七十里】西南至湖广郧县界二百五十里东北至四山凹卢氏县界六十里西北至雒南县界四十三里距省五百四十里编户一里
  西南至山阳县治二百六十里西至本州治二百五十里西北至雒南县治二百七十里东南至河南淅川县治三百里
  形胜面对羣山背负丛岭左跨沐河右环峻坂诚南北襟喉诸路管辖也【黄俨创建县治记】左依富水右据武闗角山峙其北两河经其南【西安府志】
  同州【要】
  治在布政司东北二百四十里【取沙苑路二百六十里】东至山西蒲州府永济县界五十八里西至蒲城县界三十里南至华州界三十五里北至洛川县界一百八十里东南至渭河华隂县界五十里西南至乔店村渭南县界五十里东北至龙门山西河津县界二百六十里西北由澄城至洛川县界一百九十里取蒲津路距 京师二千一百三十里领四县
  本州境东至朝邑县界十里西至蒲城县界三十里南至华州界三十五里北至澄城县界二十五里东南至渭河华隂县界五十里西南至乔店村渭南县界五十里东北至厮罗寨北朝邑县界三十里西北至坊舍镇蒲城县界三十里编户三十四里
  东至朝邑县治三十里西北至蒲城县治七十里南至华州治七十里东南至华隂县治七十八里东北至郃阳县治一百一十里西南至渭南县治一百里形胜羌魏两民之交许洛水陆之际先汉之左辅皇魏之右翼形胜名都实惟西藩奥府【北魏安定王燮表】商原故地沣水攸同襟带山川接轸甸服【李云仲同州刺使兼防御使制】前临沙苑后枕许冈左接平原右带雒水【旧志】
  朝邑县要治在州东三十里东至山西蒲州府永济县界二十八里西至本州界二十里南至华隂县界四十里北至郃阳县界五十里东南至华隂县界六十里西南至华隂县界四十里东北至乌牛镇郃阳县界五十里西北至澄城县界五十里距省三百二十里编户三十六里
  东南至潼闗县治六十里南至华隂县治六十里北至郃阳县治一百里西至本州治三十里西北至澄城县治一百里东至山西永济县治三十里
  形胜洛水浩荡于前平原崚嶒于后黄河左带冯翊右连【西安府志】邑界两邦之间左蒲坂而右冯翊上下隙道四出系一方之要害与潼闗埒【旧志】界秦晋襟带河渭左蒲闗而右同华【后志序】左蒲坂右冯翊南据渭水北枕镰山大河通津韩淮隂陈兵之所长春别殿马北平降叛于斯盖秦晋绣错之奥区实百二腰腹之隙道也【县志】
  郃阳县【要】治在州东北一百一十里东至黄河山西临晋县界四十里西至王村澄城县界二十里南至朝邑县界五十里北至韩城县界五十里东南至黄河山西蒲州府永济县界四十里西南至澄城县界四十里东北至大枣邨北韩城县界五十里西北至澄城县界四十里距省三百七十里由朝邑华隂华州至省四百二十里编户四十四里
  西至澄城县治四十里南至朝邑县治一百里东北至韩城县治九十里西南至本州治一百一十里东南至山西蒲州府治一百里
  形胜乳罗面其南梁山负其北东带黄河西襟金水【西安府志】黄河左环大谷右绕【封域志】枕梁山面乳罗洽水出其北诗所谓在洽之阳又以大邦称者也【地理志】控延安障同州唇齿澄韩朝邑【宰莘退食录】
  澄城县【中】治在州北一百里东至郃阳县界二十里西至白水县界四十里南至本州界六十里北至洛川县界七十里东南至双泉镇朝邑县界六十里西南至汚泥河蒲城县界六十里东北至九郎山韩城县界九十里西北至洛川县界九十里距省三百二十里编户四十里
  东至郃阳县治四十里东南至朝邑县治一百里南至本州治一百里西至白水县治九十里西南至蒲城县治九十里东北至韩城县治一百二十里西北至洛川县治二百二十里
  形胜其地西北山环之县境笼其趾沙石相礴【杜牧同州澄城县功仓户尉防壁记】前拱原阜后倚山垅大谷河绕其左甘泉水罗其右诚三辅之名城冯翊之岩邑也【县志】
  韩城县【要】治在州东北二百二十里东至山西荣河县界十五里西至神道营石堡洛川县界一百二十五里南至后窑头郃阳县界四十里北至宜川县界一百二十里东南至黄河荣河县界二十里西南至营铁村郃阳县界七十里东北至龙门山西河津县界六十里西北至北池山下宜川县界一百二十里距省四百四十里编户二十八里
  南至郃阳县治九十里西南至澄城县治一百二十里西至洛川县治二百八十里西北至宜川县治二百二十里东南至山西荣河县治三十里
  形胜龙门界其东北大河中泻而左旋梁山镇于西南澽水内出而右绕【王盛重修儒学记】三岭龙嶓于后古城虵舒于前东阻汤汤洪水西塞岩岩叠峯冯翊幽壤闗中奥区【旧志】西枕梁麓千岩竞秀北峙龙门九曲奔流诸水襟带其前大河朝宗于外崇峦峻岭囘环叠抱封域宅中地造天设【县志】
  华州【要】
  治在布政司东一百九十里东至河南阌乡县界一百一十五里西至渭南县界二十七里南至雒南县界八十里北由蒲城至白水县界一百六十里东南至雒南县界一百一十里西南至箭峪口石家村渭南县界六十里东北至朝邑县界一百里西北由蒲城至同官县界二百一十里距 京师二千四百六十里领三县
  本州境东至华隂县界四十里西至渭南县界二十七里南至雒南县界八十里北至渭南县界三十里东南至华隂县界一百一十五里西南至渭南县界六十里东北至同州界三十五里西北至渭南县界三十里编户四十一里
  东至华隂县治七十里西至渭南县治五十里东南至雒南县治一百八十里东北至同州治七十里形胜东雍地界山河境连巴蜀形胜之防【册府】自洛而东东距洛师抗雄多临大道其县有七若接壤天府号因旧国分郑为之首【梁肃郑县尉防壁记】前据华岳后临泾渭左控桃林之塞右阻蓝田之闗所谓百二之胜天府之国也【元一统志】位曰上游为函谷咽喉之地【州志】
  华隂县【要】治在州东七十里东至潼闗县界三十五里【按县东旧包潼闗至河南阌乡县界四十五里雍正三年改潼闗为县建满城于西遂以满城西门外分界止三十五里】西至本州界三十里南至雒南县界四十里北至朝邑县界二十里东南至雒南县界四十里西南至雒南县界八十里东北至朝邑县界三十里西北至渭河同州界三十里距省二百六十里编户二十七里
  东至潼闗县治四十里北至朝邑县治六十里南至雒南县治一百七十里西至本州治七十里西北至同州治七十八里
  形胜太华为屏首阳为卫渭洛绕其北大河萦其东四镇之咽喉滇蜀之门户也【元一统志】华山峙其前渭水绕其后左据潼闗雄镇右引下邽洪流【西安府志】三峯壁立河渭环拱如带【冯从吾县志序】州境之咽喉潼闗之肘腋【县志】
  蒲城县【要】治在州北少西一百二十里东至同州界四十里西至富平县界五十里南至渭南县界四十里北至白水县界四十里东南至同州界四十里西南至临潼县界七十里东北至澄城县界七十里西北至同官县界九十里距省二百二十里编户五十四里
  东南至同州治七十里西至富平县治九十里南至渭南县治一百里北至白水县治五十里东北至澄城县治九十里
  形胜前峙二华诸峯之秀旁连泾渭大河之流【郑松修学记】左襟洛水右控龙原北枕尧山南临大泊【县志】
  潼闗县【要】治在州东一百一十里【按治内境土皆屯衞旧区错处华隂朝邑及河南灵阌诸邑分布参差难以广袤道里计今苐就建治一区列其近界】东至河南阌乡县界五里西至满城西门外华隂县界五里南门外不数武即华隂阌乡二县界北至山西蒲州府界一里距省三百里
  西至华隂县治四十里西南至雒南县治一百四十五里西北至朝邑县治六十里北至山西永济县治七十里东至河南阌乡县治七十五里
  形胜秦有潼闗蜀有剑阁皆国之门户【春秋传】上跻高嵎俯视洪流盘纡峻极实谓天险河之北岸则风陵津北至蒲闗六十余里河山之险迤逦相接自此相望川途旷然盖神明之奥区帝宅之户牖百二之固信非诬也【元和志】南据连山北限大河【元史】东连鼎湖西接太华秦岭障其南黄河绕其北【西安府志】潼闗南薄山北阻河中通一径车不得方轨马不得成列一夫当闗亿万之众不可逾也若南据秦峪之险而襄邓之门户一塞北严渡口之防而晋阳之隙道难成是非三秦之枢纽寰宇之雄镇哉【华州志】闗之南秦岭雄峙东南有禁谷之险禁谷南设十二连城以防秦岭诸谷北有洛渭二川防黄河抱闗而下西则华岳三峯耸环诸山高出云霄【县志】
  耀州【中】
  治在布政司北一百八十里东至富平县界十里西至淳化县界五十里南至富平县界三里【旧云南至三原界四十五里东南至富平界三里是以正南为东南矣按州南三里为岔口即富平界不与三原接壤详见三原】北至宜君县界一百里东南至梅家坪富平县界七里西南至三原县界二十里东北逾蒲城地由白水至洛川县界二百七十里西北至岸门三水县界九十里距 京师二千四百里领二县
  本州境东至富平县界十里西至淳化县界五十里南至富平县界三里北至同官县界二十里东南至富平县界七里西南至三原县界二十里东北至同官县界十五里西北至三水县界九十里编户六里南至三原县治八十里北至同官县治七十里西至淳化县治九十里东南至富平县治六十五里西北至三水县治一百六十里
  形胜前抱乳山后倚高原漆水经其东沮水绕其西【西安府志】东连冯翊南肘长安闗辅之襟喉延庆之腰膂【旧志】步寿原控其北寳鉴诸山翼其左星原环其右漆沮防流乳山合抱四塞形胜之区【州志】
  同官县【简】治在州北七十里东至蒲城县界五十里【旧云至白水界按白水中隔蒲城地不与同官接界】西至本州界四十里南至本州界五十里北至宜君县界六十里东南至富平县界三十里西南至本州界五十里东北至乌泥川蒲城县界六十里西北至袁家山宜君县界五十里距省二百五十里编户六里
  东南至【富平蒲城】县治【九 十 里一百四十里】南至本州治七十里北至宜君县治九十里
  形胜峯峦环峙原阜旋廻左襟漆水右带同川【西安府志】北控神水峡旁以龙虎诸山为城以漆水为池内倚济阳永宁足备缓急其扼阻加于他处【耀州志】南则闗中之襟喉北则延宁之要害【地理志】羣山错峙北当金锁之冲同水奔流南据上游之势【旧志】
  白水县【简】治在州东北二百十里东至洛河澄城县界四十里西至白石河蒲城县界四十里【不与同官接界説见同官】南至临川铺蒲城县界五里北至洛川县界七十里东南至故现村蒲城县界三十五里西南至西河下蒲城县界五里东北至孔走镇澄城县界六十里西北至宜君县界七十里距省二百六十里编户二十里东至澄城县治九十里南至蒲城县治五十里东南至同州治一百二十里西南至富平县治一百四十里北至洛川县治二百一十里西北至宜君县治一百六十里
  形胜前峙尧龙后拥秦马左襟洛川右带白水【马朴文昌阁记】西逦岍首防于岐陇东连黄麓抵于梁山南通同华北接延庆盖全陜之冲【张三同筑城记】北枕秦山东环洛水尧嵂南崿漆流西抱【西安府志】密迩临晋上通鄜延环庆重冈邃涧战争所趋【县志】
  干州【要】
  治在布政司西北一百六十里东至醴泉县界三十五里西至扶风县界六十里南至盩厔县界九十五里北至邠州界一百二十五里东南至盩厔县界九十里西南至扶风郿县界七十五里东北至邠州界一百六十里西北至邠州界一百四十里距 京师二千八百里领二县
  本州境东至醴泉县界三十五里西至扶风县界六十里南至武功县界四十里北至永寿县界四十五里东南至兴平县界六十里西南至武功县界五十里东北至永寿醴泉二县界五十里西北至麟游县界六十里编户二十四里
  东至醴泉县治四十里西至麟游县治一百二十里北至永寿县治九十里西南至武功县治六十五里形胜九诸山控扼东北泾渭二水环带东南【元一统志】陆陌临平阳峪屹兮后拥甘河武水清渭带兮前容是宜桑山人献防危之防严京兆树拓城之功【杨通奉天一览赋】九控其东武水环其西北枕梁山南接平壤诚秦地之上游北门之锁钥也【州志】
  武功县要治在州西南六十五里东至兴平县界四十五里西至扶风县界二十里南至盩厔县界三十五里北至干州界二十五里东南至薛固村盩厔兴平二县界六十里西南至杨陵镇郿扶二县界十五里东北至东马午兴平干州界三十里西北至黄家河扶风干州界二十里距省一百九十里编户十四里东至兴平县治九十里西至扶风县治六十里东南至盩厔县治五十里东北至干州治六十五里西南至郿县治七十里
  形胜古后稷封有斄之地其土疆沃美高厚有丘陵坟衍之大【柳宗元武功县丞防记】鳯冈西拱武水南倾【游靖重修县防】碑平原控其东鳯冈翼其西长川带其北终南太白揖其南盖古形胜之区强武之国也【旧志】
  永寿县要治在州北九十里东至大邨醴泉县界八十里西至杨家村麟游县界三十里南至本州界四十五里北至邠州界三十五里东南至东五式村醴泉县界九十里西南至明月山干州扶风县二界八十里东北至邠州界七十里西北至邠州界三十里距省二百五十里编户五里【按永寿旧城在县南三十里至醴泉治一百一十里今治康熙八年改建故多三十里】
  东南至醴泉县治一百四十里北至邠州治七十里西南至麟游县治一百里
  形胜虎岭峙于右龙峯蟠于左川原绕于前烈山屏于后【张焜新造城池记】五峯耸其东明月峙其西【张朝纲游武陵山记】东环泾水西接麟游平原面其南高冈峙其北【西安府志】东接泾水南抵干陵西界麟游北倚古邠山城险固地势崔嵬【县志】
  邠州【要】
  治在布政司西北三百二十里东至耀州界一百八十里西至泾州界一百一十里南至永寿县界三十五里北至宁州界六十里【正北微东至征宁县界六十里】东南由淳化至泾阳县界一百七十里西南至麟游县界七十五里东北至宜君县界一百五十里西北至汤溪村宁州界一百二十里距 京师三千里领三县
  本州境东至淳化县界八十五里西至长武县界四十里南至永寿县界三十五里北至宁州界六十里东南至淳化县界八十里西南至麟游县界七十五里东北至三水县界三十五里西北至宁州界七十五里编户二里
  东至淳化县治一百四十里西至长武县治八十里南至永寿县治七十里东北至三水县治六十五里西南至麟游县治一百四十里
  形胜王畿之腋划为巨防外殿朝那作捍西疆中拱皇都以临诸夏【李直方邠州节度使院壁记】泾水绕其北邠崖峙其南依山为城地势雄壮【元一统志】东指甘泉南枕梁山西距囘中北临石门【元志】东以枣池为扄牖西以秦羽作边陲南望则逾鸡红之岭北据则峙堡嘴之防【文在中钜赋】山川秀丽地势雄伟有周肇基之所实天造之扼塞【州志】
  三水县【简】治在州东北六十五里东至【耀 州宜君县】二界俱六十里西至本州界三十里南至淳化县界五十里北至征宁县界五十里东南至岸门耀州界七十里西南至本州界四十里东北至宜君县界九十里西北至长沟川征宁县界六十里距省二百七十里编户八里
  东至宜君县治二百一十里东南至耀州治一百六十里南至淳化县治一百里西南至本州治六十五里
  形胜山环水绕地形完美【李锦修城记】界入公刘之境络古公之乡豳有九谷而邑当其中为陶穴之隩区【文倬天林邑侯颂序】鸡阜山雄其左双槐堡峙其右五峯拥后三水面南【邠川志】
  淳化县【简】治在州东少南一百四十里东至耀州界四十四里西至本州界四十五里南至醴泉县界四十里北至三水县界四十五里东南至泾阳县界四十里西南至南庄村醴泉县界五十里东北至孟侯村耀州界四十五里西北至二十里原三水县界四十里距省一百六十里编户六里
  东至耀州治九十里西至本州治一百四十里南至醴泉县治一百二十里北至三水县治一百里东南至泾阳县治九十里
  形胜仲山居其前石门拥其后右环泾水左峙唐山【西安府志】石门仲山拥其前后左有高岭右有深沟依山为城临水为池【邠州志】山环水绕鼍伏鳯举亦都城西北一奥区也【县志序】右环泾水左挹清渠仲山居其前石门拥其后【县志】
  长武县【中】治在州西北八十里东至本州界四十里西至泾州界三十里南至途店镇灵台县界三十五里北至宁州界三十里东南至少寨镇灵台县界四十里西南至响河村泾州界三十里东北至梁社邨本州界三十五里西北至汤溪邨宁州界四十里距省四百里编户三里
  东至本州治八十里西至甘省平凉府泾州治一百一十里南至平凉府灵台县治五十五里北至庆阳府宁州治九十里东南至麟游县治一百二十里形胜东环黒水西距囘中南枕宜山北带泾河【西安府志】漆水绕其东阮共控其西南枕宜山北环泾水四府之通衢三边之咽喉也【县志】
  鄜州【中】
  治在布政司北五百五十里东至韩城县界二百一十里西至合水县界一百七十里南至同官县界二百四十里北至甘泉县界四十五里东南至澄城县界一百九十里西南至征宁县界二百二十里东北至宜川县界九十里西北至保安县界二百里【至安塞县界一百五十里】距 京师二千五百里领三县
  本州境东至洛川县界三十里西至合水县界一百七十里南至中部县界八十里北至甘泉县界四十五里【按州北四十五里抵倒坐铺甘泉界东北九十里抵界牌山宜川界旧云北至宜川界九十里是以东北为北矣】东南至街子河洛川县界四十里西南至原村中部县界九十里东北至界牌山宜川县界九十里西北至保安县界二百里【至安塞县界一百五十里】编户十八里
  东南至洛川县治六十里西至合水县治二百九十里南至中部县治一百四十里北至甘泉县治九十里东北至宜川县治一百八十里西北至保安县治三百五十里
  形胜渭州之北秦山之东乃眷雕隂实曰鄜畤兵家完劲赋舆殷繁扼朔塞之咽喉为镐京之管钥【封敖撰刘础鄜坊节度使制】洛水交波鄜城旧畤地当寇垒界接王畿外为襟带之邦中有赋舆之实【封敖撰陈君从鄜州节度使制】秦塞要险地连京师【寰宇记】山峙水环城当冲要延州喉襟之地【延安府志】阻龟山带洛水固范希文经畧西夏之重地也【刘仕増建城垣记】襟带三川咽喉五路【州旧志序】四山雄峙三川纡廻被山带河五路咽喉连西夏而控延朔掖黄河而屏华岳居三秦上游为北门锁钥【州志】
  洛川县【简】治在州东南六十里东至阿石崖韩城县界一百五十里西至本州界三十里南至史家河白水县界一百三十里北至闻喜邨东河隂【鄜 州宜川县】二界九十里东南至界头山澄城县界一百三十里【旧云至白水界一百二十里以正南当东南矣】西南至中部县界七十里东北至界牌山宜川县界六十里西北至本州界二十五里距省四百五十里编户九里
  东至韩城县治二百八十里西北至鄜州治六十里南至白水县治二百一十里西南至中部县治一百一十里东北至宜川县治一百八十里
  形胜山城天堑据险成雄为鄜延冲路【延安府志】枕鄜之胸跨韩之背【王高修城记】邑在西延之交黄龙故横阻为冯翊屏蔽其地多古人据险拒战之地【旧志】缘山阻涧亦天险也【县志】
  中部县【简】治在州南少西一百四十里东至曹村洛川县界四十五里西至党家崾崄征宁县界一百八十五里南至曹家坬宜君县界二十里北至拦虎村本州界五十里东南至秦官村洛川县界六十里西南至许家原宜君县界二十里东北至交口洛川县界四十里西北至桃树村征宁县界二百里距省四百里编户一里
  南至宜君县治七十里北至鄜州治一百四十里东北至洛川县治一百一十里
  形胜北据桥山南环沮水屹然鄜延门户【延安府志】桥山顶峙沮水腰缠秦中一名胜区也【县志序】
  宜君县【简】治在州南二百十里东至石盘里洛川县界九十里西至双槐树征宁县界一百五十里南至烈泉铺同官县界三十里北至东湖桥中部县界五十里东南至暗门白水县界一百里西南至泊铁三水县界一百四十里东北至嘴儿头中部县界一百里西北至征宁县界一百一十里【微西北至七里镇中部县界八十里】距省三百三十里编户九里
  南至同官县治九十里北至中部县治七十里西南至三水县治二百一十里东南至白水县治一百六十里西至庆阳府征宁县治二百二十里
  形胜城据山岩路当冲要【延安府志】
  绥德州【要】
  治在布政司东北一千一百里东至西河渡黄河山西永宁州界一百三十里【正东微北至岔道坞吴堡县界一百二十里】西至折家坪安定县界一百四十里南至延川县界一百六十里北至榆林县界八十五里东南至延川县界二百二十里西南至安定县界八十里东北至葭州界一百三十里西北至雷家寨怀逺县界二百八十里距 京师一千八百里领二县
  本州境东至黄河永宁州界一百三十里西至米脂县界二十里南至清涧县界二十里北至米脂县界二十五里东南至福乐坪清涧县界一百三十里西南至沐沟清涧县界五十里东北至石岔里吴堡县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高和尚砭米脂县界五十里编户七里
  东至吴堡县治一百四十五里东南至清涧县治一百四十里正北微西至米脂县治八十里西南至安定县治一百五十里
  形胜绥德为石隰襟喉延鄜门户崇墉巨障雄列其间实山陜扼险之地【世法录】前依雕山后连川水黄河在其东沙漠在其北襟带闗陜控制灵夏实为用武之地【州志】
  米脂县【简】治在州北少西八十里东至高家园葭州界六十里西至安定县界八十里南至高和尚砭本州界三十里北至榆林县界五里东南至吴堡县界五十里西南至安定县界八十里东北至葭州界五十里西北至狄青园怀逺县界二百里距省一千二百里编户五里
  东至葭州治一百二十里南至本州治八十里北至榆林县治一百七十里西南至安定县治二百二十里
  形胜形据山川境连沙漠为延绥襟喉地【延安府志】地接长城邑连上郡为榆塞襟喉【白乃正县志序】山环水绕控雄边而枕紫塞【高京县志序】前对文屏后倚烟洞左黄河右银水北连榆林南通闗陜极冲要地【县志】
  清涧县【简】治在州东南一百四十里东至黄河山西石楼县界一百五十里西至安定县界四十里南至延川县界四十五里北至本州界一百二十里东南至山西石楼县界一百四十里西南至延川县界三十里东北至绥德州界一百三十里西北至米脂县界一百二十里距省九百五十里编户九里
  南至延川县治六十里北至本州治一百四十里西至安定县治一百二十五里
  形胜东据黄河西绕黒水钟楼官山前后耸峙延安扼要地【延安府志】前河后寨左涧右隘主草冈而食清流形胜之地也【旧志】冈岭重叠谿谷深阻左可致河东之粟右可固延安之势北可控沙漠之地屹为麟延之冲【县志】
  葭州【要】
  治在布政司东北一千三百二十里东至山西临县界二里西至米脂县界六十里南由吴堡至绥德州界二百二十五里北至边墙一百八十里东南由吴堡至山西永宁州界二百二十里西南至绥德州界八十里东北至山西河曲县界五百四十里西北至榆林县界一百七十里距 京师一千八百里领三县
  本州境东至山西临县界二里西至米脂县界六十里南至吴堡县界一百一十里北至神木县界一百六十里东南至山西临县界二里西南至绥德州界八十里东北至神木县界一百一十里西北至榆林县县界一百七十里编户三里
  东至山西临县治一百一十里西至米脂县治一百二十里南至吴堡县治一百八十里西北由建安堡至榆林县治二百九十里由防路二百里东北至山西兴县治二百二十里
  形胜葭处榆林东隅肤切于边延绥之腹背闗陜之襟喉【章评修城记】乱山廻绕川水夹流崎岖险阻边方用武之地【延安府志】东连黄河西绕芦水峰峦廻抱道路险阻【旧志】东临晋地万山罗列芦水黄河左右环抱一峯据其北横岭绕其南谚以铁葭州称之良不诬与【州志】
  吴堡县 治在州南一百八十里东城下即黄河山西永宁州界【旧云东至永宁界二十里是指东南为东也】西至绥德州界三十里南至绥德州界二十五里【按县南二十五里抵河西驿与绥德接界旧称南至绥德界六十里是以西南为南也】北至本州界七十里东南至永宁州界三十里西南至绥德州界六十里东北至孟门镇永宁州界三十里西北至米脂县界五十里距省一千二百四十里编户六里
  西至绥德州治一百四十五里北至葭州治一百八十里东至山西永宁州治一百七十里东北至山西临县治一百二十里
  形胜因黄河为池据西山为城边陲负险之地【延安府志】左蟠龙穴右踞虎冈沙漠相连隇防四塞因河为固夙号铜吴堡秦晋咽喉边陲要地【县志】
  神木县【要】治在州东北二百六十里东至盘塘府谷县界一百三十里西至边墙五十里南至枣湾沟本州界一百三十里北至边墙十里东南至兴县界一百里西南至葭州界一百里东北至府谷县界八十里西北至边墙三十里距省一千六百三十里编户四里三分
  东北至府谷县治一百七十里西至榆林县治二百六十里西南至葭州治二百六十里
  形胜西藩榆阳东控河朔南翰闗华北当套虏【余廷谏建石城记】东阻黄河北控沙漠山谿险隘延州保障之地【延安府志】两山雄峙三水环流南望闗中北临河套秦晋之咽喉榆城之屏翰也【县志】
  府谷县【中】治在州东北四百三十里东至黄河山西河曲县界一里西至万家墩神木县界一百里南至黄河保德州界一里北至鄂尔多斯界九十里东南至保德州界一里西南至李家石堡神木县界四十里东北至焦家坪山西河曲县界九十里西北至鄂尔多斯界九十五里距省由榆林府路一千七百九十里编户四里
  西至神木县治一百七十里东至山西河曲县治七十一里南至山西保德州治四里
  形胜境连沙漠势据黄河延安之藩篱【延安府志】黄河带其南长城绕其北地据上游势若建瓴实秦晋之咽喉闗陜之险要也【县志】

  陜西通志巻七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陜西通志巻八
  山川一【名山图 图考 大川图 图考】
  奠自鸿蒙封濬肇功三山八水流峙称雄扶舆清淑荟萃关中川环河汉岳匹岱宗壮哉四塞百二秦封蓐收之野髙深曷穷媚珠辉玉踞虎蟠龙懐柔有道百神效忠作山川志第四
  谨按古山海经详于荒服而畧于内地至桑经郦注以水为经即以水所歴之山谷城邑为纬顾世代逺陵谷变迁即山川之见于史志者尚多不可推究而况名称错出传闻异同必欲援古证今以求其合难矣兹于关中名山大川各绘专图依今水道溯源迄委支分合而以所迳之郡邑诸山附见焉不敢蔑古以自是亦不敢泥古以傅会盖亦窃取桑郦之意也苐图考提纲挈领其难以櫽括者则皆散见各州县庶按图而索可并得其详云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华岳【在华阴】
  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书经舜典】西岳华山【蔡氏注】西倾朱圉鸟防至于太华【禹贡】括地志云太华在京兆华阴县南【孔疏】豫州其山镇曰华山【周礼职方氏】华山在今华阴【职方氏注】僖公十五年晋赂秦河外列城五南及华山【左传】华山黄帝之所常游与神会【史记封禅书】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髙五千仞其广十里【山海经】即西岳华阴山也今在农华阴县西南山形上大下小【郭璞注】华之为言获也万物成熟可得获也【白虎通】华者华也万物滋然变华于西方也【风俗通】西岳太华山者当少阴用事万物生华故曰华山踞中土西偏当七官正位其行配金其辰直酉前对华阳之国后压华阴之郡左抱桃林之塞右产蓝田之玉少昊之下都辱收之别馆也【唐元宗华山碑畧】上元二年改华山曰太山寳应元年复故名【唐书地理志】洞天记华山名太极总仙之天即少昊为白帝治西岳上应井宿之精下镇秦地之分野【天中记】华山髙崖四合重岭秀起上有石池北有石鼓父老相传常有闻其鸣者【唐函】华山四州之际东北冀东南豫西南梁西北雍十字分之四隅为四州【九域志】华山在长安东三百里不知其几千叠如半天之云【三秦记】华山从麓至顶升降迂回凡三十三里【述征记】华岳有三直上数千仞基广而峻叠秀迄于岭表【寰宇记】华岳三芙蓉明星玉女也【方舆胜览 按芙蓉即莲花明星玉女疑是一名即东玉女也】三直上晴霁可观谓莲花玉女松桧也【华山记】上有三上接三光中有石池二十八所上应二十八宿懐蕴金玉蓄藏风雷为大帝之别宫乃神仙之窟宅也【昭文馆记】华山古文以为惇物【括地志】华山古之惇物山也髙七千丈周回二十里【云笈七籖 按尚书孔传惇物垂山也疏云垂山古文以为惇物或别是一山】山顶有池生千叶莲花因名华山【名山记】以西有少华山故曰太华【雍胜畧】王元冲登华顶旬余下云顶有池菡蓞盛开傍有破铁舟焉【三水小牍 按李攀龙记以絶顶三峯削成四方者为岳正体其下羣峯众壑环拥三峯合之皆华山也因将峯谷名目并升岳次第序列如左】
  玉泉在张超谷口其水色如浆相传云玉井渗出者清冽而甘服之可去沉疴因置玉泉院有山荪亭【雍胜畧】西岳行宫至云台观十里云台观至玉泉院一里【图书编】玉泉院有祠祀希夷先生祠后石洞为先生睡像左畔有山荪亭踞盘石上佳木四周泉声泠泠出其下【魏光绪记】希夷洞侧有大石玉泉环流上镌山荪亭三大字有树四株名无忧树【陇蜀余闻】 谷口出玉泉院东南上为谷口有崇崖防嶂互亏蔽【杨嗣昌记】从北南入谷七里又屇一祠谓之石养文母石龛木主存焉【水经注】两壁直立如削髙千余仞谷底濶不盈尺寛者或二三寻谷流转折随山约五里许【范守己记】 第一关自玉泉院至关五里【图书编】巨石突塞谷口为石门人佝偻上若隧道然是为第一关【范守己记】玉泉院至五里关往时避兵者就险垒石为关额曰通天第一门【三才图会】 桃林坪在五里关上山色四围【图书编】盖取昔放牛桃林义【张献图记】 张超谷五里关南为张超谷【杨嗣昌记】华阴山南有公超市性好道术能作五里雾【后汉书张楷传】又称张超雾市【麓名胜记】一名仙谷以张超结庐改名今石室依然【华岳图】 卧仙坪在张超谷内有石室为超蜕骨所樵牧戏其间有飞石来塞其穴【麓名胜记】希夷峡第一关四里至方洞洞石斗厓百尺名希夷
  峡其上穴乃其蜕骨所旧有垂鏁可攀以上见骨盛木函色微红香甚有人窃趾骨去道士愤之断其鏁自是人不得上【都穆记】嘉靖末姚直指葬于祠内香椟下【范守己记】 第二关希夷峡西折四十步为第二关大石中分若斧劈者【都穆记】 石羊城在张超谷西乃黄初平叱石化羊处与兄初起俱仙隐于此又名仙谷【名山记】 算塲芦花池在张超谷中【雍胜畧】后魏道士冦谦之洞晓浑天仪曾定天元五纪后随成公兴去弃其余算筹化为葭荻即成芦花池【述异记】 壶公石室在岳西北孤上石室可容十余人有泉东北入雾市谷东谷中即冦谦之算塲西谷中即修羊公石榻【麓名胜记】 车箱潭在仙谷内十里【雍胜畧】华山车箱潭乃第七水府也【水府记】宋仁宗嵗遣使投玉简于此崇宁二年封丰润侯【贾志】 修羊公石榻在岳西北仙谷中【麓名胜记】 瓮谷在华山西谷口环抱如瓮为商洛迳道 桃谷在华山西入谷八里为张果晒经处 牛心谷在华山东即杨震敎授生徒处【贾志】其地多槐称杨震槐市山间多五色鹜鸟【麓名胜记】文仙谷在华山东吕真君修道处【贾志】 藏马谷在华山东与黄神谷相近汉武帝求仙有神马自华山出马不久留寻之在此谷石龛下故又名藏马龛东北涧中石上马迹尚存【雍胜畧】 黄神谷在华山东真人黄芦子隐居处【贾志】 黄龙潭在黄神谷内旱则祷焉宋封广润侯【华阴县志】 种药坪道士王晖魏时人居华岳熊牢岭常种黄精于溪畔虎豹为之耕耘因名其坪【真仙通鉴】 娑罗坪自希夷峡至娑罗坪半里【图书编】第二关行三里至娑罗坪土旷而夷【都穆记】有桫罗庵庵外东面石壁可数十丈鸣瀑挂壁而下【三才图会】山至是两壁各缩约十余丈谷浒寛平如几有祠游者过此祈祷【范守己记】有莎罗树一本盖即菩提树【文翔凤记 按自谷口至娑罗坪尚属山麓地多幽壑曲涧凡张超谷以下皆环绕于坪之左右者也】
  上方娑罗坪东对小上方又上为大上方深洞偃松寻途阻絶【杨嗣昌记】洞天坪即娑罗坪其东絶巘处为上方突面攀鏁险不可视非登岳要路【华岳图】上方白云宫中方太清宫下方云台宫皆在娑罗坪东上因羽人焦道广建【雍胜畧】
  瓮肚在华山中方上又有驾鹤轩在中方半路【贾志】山突起如半瓮明皇嘉其髙迥欲于腹大凿开元二字填以白石令百余里皆见谏官谏乃止【唐开元记】 西元门上方攀鏁尽处有石罅号西元门此唐金仙公主驾鹤升仙处门则元宗覔金仙而凿者也【王履记】第四华山西元洞周回三十里名极真洞天乃长春之境【十大洞天记】 八仙洞在娑罗坪西洞面崖石壁立每尺许即凿为小坎险不可上【都穆记】 系马娑罗坪北望山头有石如柱名系马 十八盘逾娑罗坪至十八盘山最陡者十有八折乃得上故名【三才图会】坪之上为盘最下三盘曰斗三盘【杨嗣昌记】逆十八盘而上孤危错落山犹左右截也【李之椿记】 青柯坪自希夷峡至青柯坪十里【图书编】在十八盘之上有青柯馆游者至此舍舆易装【雍胜畧】至此山恰半入山来悉﨑嵚侧塞夷者惟此【王履记】坪在西下回陀曲磴浮苍防黛疏宻如柯叶【杨嗣昌记】坪东悬岩上镵青柯坪三大字【范守己记 按自云台观一里至玉泉院又五里至第一关又四里至希夷峡又十里至青柯坪计二十里当山之半凡上方以下皆环绕于坪之左右者也】
  北斗坪青柯坪西有挿天名北斗坪盖四毛女拜斗得仙之地【华岳图】北斗坪俨树绣屏两山虚处平田万顷【李之椿记】 寥阳洞青柯坪右为寥阳洞【都穆记】洞旁架木为祠迤北皆石崖壁立【范守己记】 囘心石从青柯坪左上里许至囘心石【图书编】东南路皆斜削絶壁攀铁鏁自此始游者畏险辄还故曰囘心【乔宇记】卧石塞道中隆旁杀俯瞰断崖千尺【都穆记】 千尺防在青柯坪东上三里许【图书编】南至天井裁容人穴空迂回倾曲而上可髙六丈余上者皆所由涉更无别路欲出井望空视明如在室窥窻也【水经注】絶壁中裂两旁稍凿横木承足凡千尺云【三才图会】一直立划焉中崩如锯曳痕左偃右覆人自壁中行濶尺许髙百余寻【范守己记】形如槽枥持金绳探石窦以上或时晦暝疑在防穴木空也【杨嗣昌记】 百尺峡在防上东北转一里许【图书编】东上百丈崖升降皆须攀绳挽葛而行【水经注】峡如防而缩险与防称【华岳图】如前而杀亦中崩夹壁益狭两腋摩壁石以行上有块石撑之若恐其复合者【范守己记】 云头石盘百尺峡顶有巨石如云题云头石三字【呉同春记】出峡登望仙台方丈平石可伫立逺眺【三才图会】 二仙桥百尺峡东北行二里许面崖执鏁足踏木栈以渐东移横行百步曰仙人桥【乔宇记】桥当山曲径术中断金橛贯石骨中架栈悬度【杨嗣昌记】 俯渭崖过二仙桥龙背石又数转髙崖傍踞坐见渭水题俯渭崖三字于上【呉同春记】 车箱崖在二仙桥西崖如车箱人縁轮以行【三才图会】车箱谷西一石长数丈髙数尺平如切而有横理似箱中之板【杨嗣昌记】 猢狲愁自仙人桥东北行里许攀行六十步曰猢狲愁【乔宇记】崖壁竒峭上有铁猿颦踞崖畔【三才图会】石坎数十扪壁横度【魏光绪记】 老君犁沟在峡上五里许有山如砺中有沟如犁辟然凿石牵挽而上【华岳图】自阎王峡行二里许攀行七八十步曰犁沟【图书编】石壁挿天若刬若削水霤一道自上而下直若引绳深若发耜【范守己记】犁险于防防暗而犁突【李之椿记】一云离垢谓老君登华离却尘垢云【三才图会】
  云台自犁沟又行四里许至云台【图书编】两峥嵘四面悬絶上冠景云下通地脉嶷然独秀有若云台下有穴昔有人入此东去云经黄河底上闻流水声【雍胜畧】循岭而北二十余步有坊曰云台第一门又五十余步有坊曰白云仙境又北复数百步为顶广袤三丈许平衍如掌新构倚云亭东有良掌诸【范守己记】 玉女窓在云台南上有石门入丈余直上石窰如窓望见南明星玉女之别馆也【麓名胜记】 神土岩在云台东南百步周武帝时道士焦道广居云台帝亲问道因于谷口置云台观道广欲构房廊精思所感石上涌出神土用尽复生于今尚然【雍胜畧】 仙油在云台壁中焦道广每设醮天降油于此后道广乗麟去油不复见 试凿穴在云台北北面髙百尺深不测穴边一石如凿状乃希夷先生蜕骨所【麓名胜记】
  公主与云台相近汉南阳公主避王莽乱入山得仙有朱履遗迹【述异记】 长春石室在云台侧贞观中有道士杜懐谦居此自号长春先生【麓名胜记】窦谷在华山东即王遥隐居处【贾志】 王刁三洞在华山东窦谷中仙人王遥刁自然登仙处上洞莫能到中洞有飞石遮洞门下洞隐居者皆在其中【雍胜畧】 碧云洞与王刁三洞相近下为碧云溪宋有郑云叟翟士端郑明处罗隐之居此时称四髙士居【麓名胜记】
  白云在岳东北唐金仙公主修行之所名曰白云宫宫侧有焦真人石洞【麓名胜记】白云一迳北去狭而长诗所谓嶞山也尖耸拔飞云冉冉羃其上【魏光绪记】蜡烛在白云北稍髙于白云【呉同春记】
  白羊在岳西北五里层崖晃朗洞室空蒙昔有人隐此莫知姓名常乘白羊往来因以名【雍胜畧】白羊每至三元八节及诸斋日即有神灯或三或五见于崖壁焦公崖在岳东南真人焦孝龙居此野火焚其庵坐
  火中徐起常于雪中单衾卧【麓名胜记】
  毛女在岳西巘【贾志】秦时宫人字玉姜入山隐此上食柏饮水体生緑毛人常见之有毛女洞至今洞中犹闻鼓琴之声【雍胜畧】 太极总仙洞在岳西北毛女西其下有车箱潭【麓名胜记】第三西岳华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总仙洞天【三十六小洞天记】
  擦耳崖自犁沟东转至崖路仅容趾下临絶堑行则崖石擦耳【呉同春记】从云台南行数十步东出乱石间崖规若釜植石为杙扪鏁摩石以度【范彤弧记】 仙人碥自云台南去出第一门半里许循崖东转而南路不盈尺【范守己记】鸟道一线足垂二分平临万仞【范彤弧记】 阎王碥自猢狲愁又东北行二里许凡攀行十步名阎王碥又攀行三十步名阎王峡【乔宇记】道隘不盈尺下眡数千仞不辨水石行者度是人鬼关也【范守己记】 日月崖自云台折而南行三里许至日月崖【图书编】崖如斩块挽鏁而上百余步名上天梯有日月圏形【呉同春记】谓两崖髙起日月出没从山隙射之当是竒观【三才图会】崖形上大下小无草树黑黄白相间上有赤白二圆形【王履记】 金天洞在日月崖下南向颇开朗顶泐一隙濶五寸长二三寻天光下照【范守己记】石腹甚皤髙二丈有疎蹬浅凹以身面壁凭足揣投石上为洞【杨嗣昌记】 三元洞循日月崖西南去复半里许有三元洞东向 御道过门王碥行乱石上阎石若连屏直立循屏而度又一石稍濶为坊其上曰升岳御道苍龙岭斜倚御道坊前【范守己记】御道在仙掌北乃升岳路也汉武帝唐元宗曾由此因名今两旁有石臼乃当时栽栏纒锦以遮危险者【麓名胜记 按御道通指苍龙岭而言其石坊则在岭北】 白鹿龛在岳东升岳路之右【麓名胜记】鲁生女乘白鹿从王母而去故曰白鹿龛【汉武内传】 苍龙岭自日月崖转西南行三里许是为山脊【图书编】至胡趋寺神像有童子之容从祠南歴夹岭广裁三尺余两箱崖数万仞窥不见底祀祠有感则云与之平也然后敢度犹须骑岭抽身渐以就进故世谓斯岭为搦岭【水经注】列铁柱闲鏁左右过则坐脊秉鏁渐移而前百步许【乔宇记】两旁铁柱有立有仆旧尝有栏是汉武帝升山御道也【三才图会】古无栏砌今可平视徐步岭中有墠前后各百余级合数之得二百四十有六【杨嗣昌记】岭凡两折中隆旁杀如背色正黑【王履记】岭尽为龙口冒一大石有镵曰韩退之投书所【説铃 按华岳图青柯坪至顶二十里据图书编及各家所记至苍龙岭已二十余里险径迂曲非有定程又按岳图三拔起外环巨壑众俱隔壑外止苍龙岭一线可度凡云台以下皆环列于岭之前后左右者也】
  鹞子翻身过苍龙岭又上行一里许复由深洞以入三十步许转而上名鹞子翻身【图书编】度苍龙岭至其巅路忽絶由崖下凿石折身反度【呉同春记】 八公龛度苍龙岭复循髙崖下黄上黑曰八公龛有水泉积雪树最古者曰将军树【范彤弧记】五将军树度岭见双树耸出空际曰将军树【三才图会】树有五仅存其四一仍萎大数人围髙数十仞【杨嗣昌记】 上马石石岭如马脊自东逾石而西若骗马状石两旁如削 单人桥过上马石复一石亘跨岭际为单人桥【范守己记】巨石若斧斤所辟【范彤弧记】 通天门单人桥南衔石背而上为通天门【杨嗣昌记】箭筈通天有一门【唐杜甫诗】仇池记云石角外向如雉堞唯一门可通【杜诗注】 宗土祠趋云山崖有宗土祠谓华为羣山之宗也【三才图会】过骗马石度单人桥五龙冈入通天门至宗土地祠则东之麓矣【呉同春记】华岳有三麓首谷口次青柯坪次宗土地祠为削成四方之下逾之则至三【説铃】 四仙庵近宗土祠有四仙庵为谭紫霄马丹阳刘海蟾邱长春修炼之所【三才图会】 细辛坪在顶之西南隅方圆三四亩尽是细辛【雍胜畧】三特起从县道望之如古司冦冠以其披旉而冶又谓之莲花至洗心坪莲花之瓣始坼坼于左为东中坼于右为西南东之顶两成而頵然于前西鋭末其旁多窦南凌出两之上【尹伸记】三总为一大周十余里至巅始分三岭其间有二谿一自细辛坪北直界山顶为二东则东及玉女西则南及莲花也一自玉井东来抵玉女下与南谿合直泻北崖下是为瀑布飞流也 太极东元门自细辛坪东过溪口登巨石上有铁坊曰太极东元门 朝阳洞自细辛坪西行百余步有坪一方北有朝阳洞东南向【范守己记】洞颇髙旷顔曰迎阳盖华当少阴迎阳令有生气【三才图会 按朝阳迎阳应是一洞】
  玉女东左襟下为玉女昔有人见玉女乗白马入间【华岳图】明星玉女居华山服玉浆白日上升【集仙録】玉女在东右同阯而异巘【范守己记】玉女偃伏东之内若闺阁间【许孚逺记】玉女东北岩努如鸟啄上丰下缩努处小松附岩侧曰舍身树 玉女殿在顶雪壁烁日【玉履记】有巨石若状背上叠石为玉女祠【范守己记】石蹑在玉女祠下东西八九步南北二十余丈两头壁立其形如【麓名胜记】腹刳为石室旧有杨妓师事韩姑于此韩肉身犹在【三才图会】 醴泉在玉女祠旁水微有酒香为国之瑞屡招凤饮【麓名胜记】 玉女洗头盆祠前度石梁而南一石突兀广二丈长十余丈有坎可容五斗水曰玉女洗头盆【范守己记】祠前有五石臼水绀碧澄彻不干不溢又有玉女石马甚灵异常夜闻嘶噉之声【雍胜畧】洗头盆前石裂可五尺以石投之食顷犹有声或云下通黄河【三才图会】石北泐可五寸其深不测是为唐人进简处【范守己记】
  东朝阳也【名山志】东冈石斜削可数十丈凿足迹手援以上【三才图会】东有三玉女在左石楼在右【説铃】 三茅洞东上有三茅洞前为小殿殿左有崖当东尽处【三才图会】 仙掌崖在东东北【雍胜畧】缀以二华巨灵赑屭髙掌逺蹠以流河曲【西京赋】眺华岳之阴崖觌仙掌之遗迹【西征赋】今华岳北面有巨灵神掌迹【文选注】华岳本一山当河河水过而曲行河神巨灵手荡脚蹋开而为两今掌足之迹仍存【水经注】有五崖北壑破崖而列自下逺望偶为掌形【王涯仙掌辨】崖壁黑色石膏自中流出随膏凝结黄白相间逺望之见其大者五岐如指【三才图会】掌二丈许掌形覆其拇北引如三寻之防从县中望见五指参差出壁上也【李攀龙记】华岳掌其石丹紫如人肉色日照则见暮则渐隐【贾氏闲谈】 石月在仙掌上【华岳图】上有石月半轮光可鉴【名山记】 衞叔卿博台在岳顶东南隅别一孤上遥望有石方如屏榻真若棋局【雍胜畧】秦昭王令工施钩梯而上华山以节柏之心为博箭长八尺碁长八寸而勒之曰王与天神博于此【韩非子】东南下有小平顶当岳之胸上有铁瓦亭一区铁碁一枰为衞叔卿围碁处路由悬崖铁鏁直缒约十余丈鏁尽蹠崖自度﨑岖九折乃至其所【范守己记】老君碁石方径五尺三十二子铁为之重不可举【三才图会】
  石楼髙于玉女其东壁则为仙人掌【名山记 按至宗土祠己抵玉女下自玉女西麓西南去三里许至细辛坪有溪直界乃东与西南二分界处升岳者度溪至东元门必先登玉女故以东次玉女后而玉女祠诸胜则附玉女三茅洞诸胜则附东也】
  西曰莲花一曰芙蓉【雍胜畧】莲花为太上山回峦四合三峥嵘上广十里【昭文馆记】西东面窊隆如莲花所谓西岳莲花也【王履记】西最幽奥有石叶如莲瓣覆崖巅下有石却立昂首如欲行盖叶上是即所谓莲花【袁宏道记】从云台望东西二上分下合若并蒂莲花南藏其间如莲房【名山记】西之顶缺空丈许有大石盖覆于上【乔宇记】西有三石楼在前老君炉在后石楼与东石楼相对乃白帝建钟鼓之所【説铃】 镇岳宫在三中央又有玉井楼【雍胜畧】镇岳宫在莲花顶倚崖而构今亡【范守己记 按三才图西岳大殿东折而下为镇岳宫李攀龙记削成上四方顾其中污也上宫在污中西北盖三踞东西南三面其北面空处所谓中污也宫在其间不在顶】巨灵足迹在西顶【华岳图】迹在石岭上长三尺许深
  一寸许俨然踵趾痕【范守己记】冈上深可三寸旁镌巨灵足三字【王履记】 神香子斧劈石长十数丈浮置顶斩然断而为三其北若夹壁上有覆石其下若门裁可容人石西下临深壑五千仞石东亦削直至谿底【范守己记】石罅二尺直下相传神香子斧劈之【三才图会】 玉井在莲花旁【雍胜畧】太华头玉井莲花开十丈藕如船【唐韩愈诗】记云井中生千叶白莲服之令人羽化【韩诗注】深可十丈圆径半之【三才图会】玉井涓渫异常泉敝宇覆之左方为镇岳宫右上即南路【杨嗣昌记】或曰谷口玉泉即玉井所注【许孚逺记】 二十八宿潭在玉井旁【华岳图】之下有石洼如臼凡二十有八上应列宿自北而南如贯珠自崖端挂下山腹水帘洞泄之【三才图会】列宿潭石窦欹圆可见者裁六七潭在南之足注西水盖入莲华之腹而行其肾肠【杨嗣昌记】 八卦池太乙池俱在岳顶莲花上【麓名胜记】 石仙人水洞在岳北面半腹中【雍胜畧】洞深三百里中有瑶台玉室石髓金精遥望方圆可丈余鸟道絶通时出异色云气洞口上有丹石间青石似丹青画出仙人之状冠帔衣服无不周备号曰石仙人上有瀑布飞流直下三千余丈【登真隐诀】洞在西之腰正临削壁谚名老君脐玉井出西滙二十四潭奔注两间悬瀑数千仞至洞口下有丹石承之泉倒灌入洞伏而不见至青柯坪于石隙中如珠散布而出流行成涧出谷口入渭【范彤弧记】岳有四洞东曰昭阳西曰西元南曰正阳北曰水 洞元石室在顶之西北上东西有二门初裁容身侧入至室中周回五六丈有石道君像髙三丈【麓名胜记】一名裴君石室真人裴君入石室精思至道积二十三年降五龙元老之所【名山记】 肥穴在顶之西北上【麓名胜记】太华山有蛇焉名肥六足四翼见则大旱【山海经】 屈岭自上宫东北出四百五十步有屈岭【水经注】西有一臂诘曲如苍龙岭广倍之名曰屈岭度岭径巨壑四五乃至南【説铃】 老君炼丹炉在莲花北古柏宛有道意【李之椿记】石炉径丈余髙可六尺【三才图会】南西为老君炼丹炉【魏光緖记】 舍身崖西北上为西岳大殿殿之北为舍身崖【三才图会 按玉井白莲自古著称有谿自玉井东至玉女北注乃西与南分界处南独髙西最竒其三统称莲花实由西得名也凡玉井诸胜俱附西之后】
  朝来 松桧 玉柱 玉秀此四上尽青松桧柏常有异云覆之人迹罕到【麓名胜记 按朝来即窦谷之山松桧乃南之一玉柱玉秀应在西西壑之外】 南即落雁也端石色平满坚固如古佛顶【杨嗣昌记】李白登华山落雁曰此山最髙呼吸之气想通帝座恨不携谢眺惊人语来搔首问青天耳【唐语林】计县中所见如冠形者中隐约与东西相对南为西所障蹑松桧始识其面絶其巅而后见东西之在下也【尹伸记】南踞两上如人危坐双引其膝【袁宏道记】南有三落雁在东寳旭在西【説铃】南五岐并起如掌中落雁东松桧又东为贺老石室西则老君丹炉其一未有名或曰寳旭【魏光绪记按南以落雁为中説铃似非】南东下瞰玉女祠歴少辛坪【细辛坪一名少辛坪】至东之顶西下瞰巨灵迹歴炼丹台至西之顶白帝祠在松桧襟带间【杨嗣昌记】中五鼓观日出东际赤烁如金初见半轮忽全露大莫能状彩色映巅下犹闇如夜经六刻许渐别下色东海如在几席间【呉同春记】黑龙潭在顶之南上旱祷必应宋崇宁二年封显
  润侯【麓名胜记】潭有三深浅不等深者不过二三尺虽大旱不涸【王履记】龙在则水黑去则水清华之顶门水也【説铃】菖蒲池在太上泉旁池有菖蒲一寸九节【雍胜畧】届山
  顶上方七里灵泉二所一名蒲池西流注于涧一名太上泉东注涧下【水经注】顶上者名蒲池东偏者名太上泉水青緑作瑟瑟光俗谓之仰天池【杨嗣昌记】太上泉在老君洞次北 老君洞在顶之东南【麓名胜记】 朝元洞南南面上下壁削镵壁成堮叠石置阑窽石以入深可四丈广近之髙又倍焉纯白如雪昔贺老营此四十年【王履记】自迎阳洞上之为雷神洞复右折为朝元洞 贺老避静处朝元洞之下有贺老石室室凭突崖灶犹在【三才图会】从朝元洞垂双鏁下缒鏁尽以铁杙挿壁承以狭板横缀鏁当人膺行则面壁舒臂縁鏁以足横移洞额即全真岩【呉同春记】长空栈在壁半广八寸长数十丈背空虚行栈尽得贺老窰俯临千仞【説铃】 全真崖在静室傍有崖髙十余丈遥覆其室朱书全真崖三大字【三才图会】字各大仞许非御虚者不能成【华岳图】 避诏崖由顶东南下为避诏崖【范守己记】崖上覆如屋似蜂窠然颇太湖石或涛波荡潏【王履记】崖形覆前缩后约数十丈【李之椿记】希夷表云一片野心却被白云留住九重宠诏休教丹凤啣来因以此名崖有希夷手书避诏崖三字今墨迹犹新【华岳图】 三公山在岳东南三森秀上象三台【麓名胜记】南背临絶壑壑外更为三名三公山髙与前埒两畔千林立若青莲瓣瓣拥防【魏光绪记】南之背为赛华山学三而未至【杨嗣昌记】 燕公石室在三公山汉明帝时有燕子微隐此服苍术黄精得仙【麓名胜记】三凤山在三公山稍西山巅各一石起立如危栏相倚环三者层樊细皴如千叶寳莲【杨嗣昌记 按三公三凤诸山在南之南大壑外其神灵胜迹俱在岳北盖三各踞其方北面无则岳体北向南其背也南最峻东西二仅及其腰升岳者必登南之顶而极凡黑龙潭以下诸胜俱附南之后】
  岳庙西南十里为云台观观南二里为玉泉院山荪亭此谷口也【按图自云台至玉泉一里】入谷五里为桃林坪【按图玉泉五里至第一关坪在关上】又为张超谷【按谷口即张超谷此指张超雾市特谷中一处】希夷峡【按图自关四里至希夷峡】又上为娑罗坪【按图自希夷峡半里至娑罗坪】其东为上方中方下方三突面攀鏁险不可上【非登岳要路禁不许上】娑罗坪又南为十八盘至青柯坪【按图自希夷峡十里至青柯坪麓记云自顶至青柯坪二十里青柯坪出谷口二十里】又迤东而上曰千尺防百尺峡即述征记所称百丈崖水经注所谓天井也【按图青柯坪一里至囘心石乂三里至千尺防又一里至百尺峡】又上为老君犁沟【按图峡上五里至犁沟】又西上为日月崖【按图犁沟四里至云台自云台折而南行凡三里至日月崖】又南上为苍龙岭【按图日月崖南三里至苍龙岭据麓记青柯坪至顶二十里至苍龙岭仅可十余里各家游记所歴各殊不可为凖】又南至玉女祠【按图度岭又一里至鹞子翻身过单人桥至宗土祠为玉女麓】南为细辛坪【按记自玉女西南三里许至细辛坪】西南为镇岳宫玉井楼则在三环抱之中【按图镇岳宫玉井楼相近俱在西之麓适当三交接之处】由细辛坪则先东而登南【按细辛坪在南有谿分界左近东】由玉井楼则先西而至南【按玉井楼在西有谿分界右倚西】此升岳之大都也
  唐一行曰天下山河之象存乎两戒北戒自积石终南负地络之阴而东及太华南戒自岷山嶓冡负地络之阳而东及太华河自北戒之首循雍州北徼以逹华阴江自南戒之首循梁州南徼以逹华阳按此则是太华总两戒河山之会为阴阳翕辟之枢而且列宿名潭上配天文非直应乎井鬼四州分界下当地轴岂但衞乎雍梁昔人以呉山为西岳以太华为中岳盖有谓也况夫势控雄藩险凭百二带襟河曲居六合之上游鎻钥潼关作三秦之巨镇西屏陇塞北拱
  神京斯宇内之奥府神区岳中之文经武纬故叙次独详焉
  呉岳【在陇州】
  导岍及岐【书经禹贡】呉岳在扶风汧县西古文以为岍山【孔疏】雍州其山镇曰岳山【周礼职方氏】呉岳也在汧【郑注】呉山为河西镇【尔雅】呉山为西岳【埤雅】呉山在右扶风美阳县西【夏本纪注】汧县有呉岳山别名呉山【汉书郡国志】汧水发南山西侧俗以此山为呉山三霞举叠秀云天崩峦倾返山顶相捍望之常有落势国语所谓虞矣【水经注 按古字虞同呉】关内道名山曰呉山【唐六典】山在呉山县西南五十里秦都咸阳以为西岳今为国之西镇山国语谓之西呉【元和志】郭璞曰呉岳别名开山【寰宇记】呉山在今陇州南七十里山有五一曰镇西二曰大贤三曰灵应四曰会仙五曰望辇【图书编】呉山为十有七得名者五【凤翔府志】
  镇西在四之中卑而独秀诸列峙初锡封号即此也【陇州志】大贤在镇西左秀抜突起有俨然拱肃之象 毓秀凝翠俱在大贤左【州志】
  灵应在镇西右 擎天在灵应左 凌云在灵应右 晴岩在灵应下岩髙千丈飞流飘漾若晴日飞雨然 判官池在晴岩下又元鹤巢有二鹤巢于崖中时翺翔于五上 一天门在振衣亭上由石磴而上恍若登天 真人洞在一天门右相传呉真人修炼于此有湫在洞上树心内澄水一旱亦不竭灵湫在灵应下广丈余嵗旱祷雨辄应下刻有云
  根雨脉字 餐霞洞在灵应左小下 栖霞岛在灵应前一阜突起时有霞彩下有倚云楼啸月台阎王窆在栖霞岛上石磴巉险故名 雷神洞在灵应右上有湫 玉皇洞在雷神洞右有湫 凤凰石巢在山顶人迹罕到古志有凤凰巢焉【州志 按五灵应为最髙尤多竒胜其上旧有灵应宫】
  会仙在灵应南层峦叠翠林壑幽时有逸人髙士游栖于此 大王湫在会仙左 牛心石在会仙阴状若牛心【州志】
  望辇在大贤左秀并羣形若北顾故名望辇晴映鹦鹉来鹤并在望辇左右 小锦屏大锦屏并在望辇下相去一里许耸峭壁立环列若屏【州志】
  笔架山在岳庙前山势逶迤宛如笔架一名小五王师岭在笔架山北二里 天地奥区在五谷口两山对峙一水前流竒翠岭深邃莫测【州志 按此并在陇州南五之前皆入岳之所必经者也】
  胡渭禹贡锥指曰周礼雍州山镇曰岳山汉志以呉山为雍州山是呉山即岳山也朱长孺云商周之世疑以岍为西岳故尔雅职方皆名岳山按呉岳班郦皆谓即古岍山然封禅书言自华以西名山七曰华山薄山岳山岐山呉岳鸿防渎山而无岍山又析呉岳与岳山为二【据裴骃集解以郿之太白山为岳山】陇州志则以州西四十里之呉山为岍山州南八十里之岳山为呉岳诸説互异窃谓呉山汉志虽云在县西而冈峦绵亘延及其南与岳山只是一山自周尊岍山曰岳山俗又谓之呉山或又合称呉岳而岍山之名遂隐其实此二山者周礼总谓之岳山禹贡总谓之岍山当以汉志为正今按呉山西连关陇岍慈诸山则禹贡所云导岍自应指目大槩而自唐以来崇祀皆以五为主则唐以前凡举祀者亦在五可知也又考马融王肃三条之説以导岍为北条之首郑元四列之説以导岍为阴列之首则呉山实西北诸山之纲纪众水之统宗宜乎巃嵸屼峍与太华相伯仲而膺西岳之显号飨歴代之明禋亦为秦中巨镇也夫终南山【在西安府】
  终南惇物【书经禹贡】终南山一名太一山又名地肺【孔传】太一山古文以为终南在扶风武功县东【汉书地理志】终南何有有条有梅【诗经秦风】终南周之名山中南也【毛传】终南山名在今京兆府南【朱传】司马侯曰中南九州之险也【左传】中南一作终南在始平武功县南【杜预注】南山天下之阻也其山出异之物不可胜原此百工所取给万民所仰足也【汉书东方朔传】伊彼终南岿嶻嶙囷【班固终南山赋】终南太一隆崛崔崒【张衡西京赋】南山即连终南山从京南东至华山过河东北连延至海即中条山也从京南连接至葱岭万余里【大宛传】于阗南山东出金城与汉南山属焉【西域传】终南山一名中南言居地络阴阳之中在都之南故曰中南【关中记】终南山东接骊山太华西连太白至于陇山北去长安城八十里南入楚塞连属东西诸山周回数百里名曰福地【福地记】终南山一名中南山一名太一山一名周南山一名橘山一名楚山一名秦山一名地肺山在雍州万年县南五十里【括地志】西至于襃斜又西至于陇首以临于戎东至于商顔又东至于太华以距于关实能作固以屏王室其物产之厚器用之出则璆琳琅玕夏书载焉纪堂条梅秦风咏焉【栁栁州文集】终南山在西安府南五十里东自蓝田县界西入咸宁县界【何景明雍大记】
  太乙山在西安府西南八十里长安县界太乙谷中有太乙元君湫池汉武帝元封二年祀太乙于此建太乙宫【雍大记】 五台山在县南五十里一名南五台延袤十里许有竒五其上有观音寺火龙洞南山佳丽惟此为最【咸宁县志】 日月岩自牛头寺南行四十里至普光寺为终南之麓道益峻险蹑乱石冒悬崖屈曲而上至日月岩【三才图会】日月岩之下刻石篆书松泉二大字 抱子岩玉泉洞在日月岩上又八仙洞在山之西壁限以流泉非跣足不得入又上有石俨若老妪凴岩而休左有圆石明可鉴物谓之石镜【都穆终南山记】 竹谷在府南六十里【雍大记】在石鼈谷东南五台路由此入方舆记曰竹水俗谓之赤水出于媚谷【咸宁县志】 太乙谷一名灵母谷在县南六十里陆长源曰长安城南四十里有灵母谷俗呼为炭谷【宋敏求长安志】太乙谷在竹谷东 太乙在炭谷内 太乙池在太乙下迤上有吕公洞黄龙洞又有水湫 太乙湫在太乙谷内一名南山湫初在平地一日风雷移于山上下湫遂化为土【咸宁县志】自干湫既涸炭谷之水遂着灵异歴代崇为太乙湫一名龙移湫今干湫在神禾原皇甫村东【城南记】澂源池一名太一湫其上环以羣山雄伟秀特势逼霄汉水广可数丈深丈许锦鳞浮游人莫敢触鳞之大有二三尺者自昔祷雨咸在于是其南即太一殿 三官洞雷神洞俱在太一殿左金华洞在山之最髙处有积水人不能至【都穆记】 龙
  泉在太一山普光寺上无壊尊者谈经有龙出聴故名又谓之仰天池 玉案在太乙东平齐如案古诗云云从玉案头起雨自金华洞口来 雾岩峯在玉案东【咸宁县志 按终南绵亘甚逺以其近者而言自石龞谷西南如长安之豹林子午诸谷鄠之云际子房万花鸡头白云将军牛首诸山大顶凌霄罗汉三阁圭诸神水髙冠太平曲谷黄栢乌桑华阳皂谷直谷栗谷马谷涝谷诸谷盩厔之清凉五福石楼黑凤耐山安乐诸山太微诸五泉髙山沈岭扫帚诸岭甘谷耿谷赤谷牛谷檀谷田谷就谷飞升西观东观团标黄谷韩谷芒谷虎谷骆谷强谷车谷韦谷诸谷又西南接郿之太白山自石鳖谷东南如咸宁之郊谷土门羊谷小义大义白道诸谷蓝田之七盘蒉山峣山全山王顺玉山诸山辋谷石门库谷采谷悟真蓝谷倒囘铜谷倾谷诸谷又东南接商之秦岭其终南之阳自秦岭而西如镇安之梦谷平顶长陵白崖石马天书车轮考山栗园旬山诸山西王都家圪陡赛秦诸岭蕴谷诸谷汉阴之六面石门横山马蝗箭干诸山瘦驴龙会鱼洞诸岭石泉之五攒云雾四方诸山天竹磨儿诸岭迤西亦与洋之太白接合之皆终南也并详见各县】
  太白山【在郿县】
  华西名山有岳山【史记封禅书】武功县有太一山又有岳山【裴骃集解】美阳县有太白山【魏书地形志】武功县太一山亦曰太白山去长安二百里俗云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山下军行不得鼓角鼓角则疾风暴雨至【水经注】山半有横云如瀑布则澍雨人常以为候语曰南山瀑布非朝即暮【周地图记】郿县有太白山【隋书地理志】关内道名山曰太白【唐六典】天寳八载太白山人李浑于金星洞见老人云有玉版符命王鉷入山求得之【唐书王鉷传】其地寒氷雪之积未尝已【栁宗元碑】侯道士居太白山苦寒霜雪常集虽夏五六月赫日在上羣若焚我独皓然玉耸【陆防送侯道士序】太白山在郿县东南四十里钟西方金星之秀关中诸山莫髙于此其山巅髙寒不生草木上有铁铸山神牌三曰大阿福二阿福三阿福有湫池虽三伏亦凝氷山巅常有积雪故以太白名关中遇旱则登山取湫然山既髙寒登者多死俗传太白神能留人非也麓有鬼谷即鬼谷子授苏秦捭阖术处【三才图防】太白山常积雪望之皎然上有洞道书第十一洞天【潜确类书】
  逹摩洞在县东南四十里太白山下云庵之后金时云庵和尚隐此明山人孙太初亦隐此洞刻逹摩像其石剖之有松栢文人呼为栢朶石俗传为逹摩传法神光处今洞北道傍有云庵和尚塔铭【郿县志】 钟吕坪在县东南五十里南山内小山不甚髙而顶寛平俗传钟吕传道于此其相近有汤峪峪内有金钱石其形上大如房屋下小如碾盘傍临深渊用手揺之即动视之隐然有金钱【凤翔府志】 三官池【按太白山旧图在山麓稍东】自清湫庙【庙在县东二十五里】至此三十三里池水清澈祷雨者多取水于此以山髙不易到也 大雪岩【按图在三官池西南】自三官池上至此二十里穿林涉潦有雷神洞再入有朝阳洞二仙桥龙盘山西望香烟山为大士佛地 万笏山【按图在大雪岩南】自大雪岩上至此三十里初名石垒山以众排矗如万笏改今名又过水七十余处十里至石垒山顶一挺秀拔萃羣之中名曰独秀 黑风岭【按图在独秀东南】自独秀上至此十五里一名神会夭坡皆黄土自六月朔至月终雾撤山显曰开山其先后为雾雪所塞曰封山山中狼虎虺蟒熊罴之属最伙人罕至者 松花坪【按图在黑风岭西南】自黑风岭上至此二十里苍松数万丛欝森列登此坪甚险下有水洞景极佳 二仙山【按图在松花坪西南】自松花坪至此二十里山有二石如人其下有下坂寺又十里至望仙石 救苦岭【按图在二仙山东南】自望仙石至此二十里险峻益甚又十里至上坂寺人行乱石间防确相错又三里至寒风关 神洼【按图在救苦岭西南】自寒风关至此二十里皆直上如縁墙壁土人言太白常放异光现神像或星光如斗大至此鸟兽草木甚稀境凛冽不可处又三里至魔女岭又三里至东天门 冲天岭【按图在神洼东南】自东天门上至此四里有雷神峡皆陡絶下视多股栗 分天岭【按图在冲天岭西南】自冲天岭至此五里西风起则山东向阳颇热山西面风虽大暑若祁寒一山之间暄寒顿异故名 孤魂洼【按图在分天岭西】自分天岭至此五里径既险峭风复凄寒人行岭上风起必伏若起则吹堕如叶矣更有观云海处极佳宇宙茫然云如叠絮在海中洼之上有三山九牙十二重楼诸胜髙挿碧空又十八里至二里关又里许至金锁关鸟兽草木絶无矣山势森罗石貌有若人拱立者行相揖者坐相戏者竒兽卧者鼎彛列者 大太白池【按图在孤魂洼西南】自金锁关至此里许池广三十余亩清鉴毛髪无寸草防尘亦无他水族惟龙潜焉池面常放五色光万字光夀字光珠光油光各肖其人防叩则应否则无池为云雾笼不常见曰封池祷而后见曰开池余六池皆然 雷神池【按图在大太白池东南】自大太白池上至此三里池在洞中有亘古凝氷洞上有石塔名观星楼又有龙凤二小池二太白池【按图在大太白池西南】自大太白池过稻地洼至此十里池大数亩又五里至三太白池大亦数亩其傍不可久憇久则雷电疾至 玉皇池【按图在大太白池东南】自三太白池至此十里大二十余亩其东为龙门有龙可见又上有走马岭相传为山神乘马处石上蹄迹宛然 佛池【按图在玉皇池西】自玉皇池至此十里大数亩又五里有三清池池傍金背枇杷甚多撷其叶可疗百病诸池皆神所司凡祷者以黄楮投之诚则楮沉若有掣入者否则楮浮自清湫庙上至三清池共计二百九十里【贾鉝太白山祷雨记】武功山在太白山南即古垂山今呼为嶅山【贾志】武功县东有垂山古文以为惇物【汉书地理志】武功县有武功山【九域志】太白武功二山在郿县盖旧武功县地【雍大记】 枫木凹即武功东界自凹十五里许至迎仙桥桥北为图坪庵一名小桃源又十五里有葛仙坛 白鹤在葛仙坛上云雨皆出其下白鹤仙居之武功水发源其巅相传为葛仙炼丹池 雷崖在炼丹池西北游者必絙掖而升人或防之即迅霆霾曀故名雷崖上有数十洞恍惚有人居其中可望而不可即盖葛仙藏书处又其阻有齐云山山径亦澁惟猎者时入焉【三才图会】
  瓦窰山在太白山西其相近有驼羊【郿县志】
  四嘴山在太白山北其上有仰天池【凤翔府志】山峦若叠障迤凌髙比登太白则俯瞰若冈阜矣【郿县志 按太白山之阳为洋县境如洋县之石柱青山神明琉璃寒泉宋军华阳福仁女冠金紫三岭南岐诸山合之皆太白也详见洋县】
  程大昌雍録曰西域传云于阗南山东出金城与汉南山属数千里未尝间断故李吉甫在元和间核关中终南山所厯而着诸郡县自鄠郿武功以至长安万年每县皆着终南又曰终南既髙且广多产百物故禹贡曰终南惇物也不当别有一山名惇物也武功县有太一山垂山汉志引古文而曰太一者终南也垂山者惇物也则是各为一山不知其何所本王应麟通释曰西京赋以终南太一并列唐六典又以终南太白并列明非一山盖终南南山之总名太一太白此山之别号胡渭禹贡锥指曰古终南止于盩厔自秦徙都于汧国人作诗以终南起兴终南逺接岍岐盖自此始汉人又以都南之山为秦岭而终南则以武功之太一当之殊不可晓按西征赋注太一明与终南别山窃意太一垂山皆禹贡之惇物后人改名离为二山耳盖垂山即太一之北也后人又以太一之南为武功其北为太白在禹贡则总为惇物郭景纯所谓一实数名者也雍録谓不当别有一山名惇物此臆説也雍録又曰古图志无言太白即为太一者万年县炭谷有太一祠始可命为太一而非武功之太白矣古文谓武功之终南即太一是殆误认而世人莫或正之耳马理通志亦曰太一者犹曰天下第一山也今考太乙谷西名五台山者即太一山也南山秀丽惟此为最夫谷为太乙则山为太一无疑矣按诸説纷纷皆由人多信今疑古致成聚讼窃谓班固秦人宁不知终南之宻迩京兆而必逺以属之扶风且以杜郦诸人之博核亦贸然皆沿其误也哉盖终南一山绵亘虽逺而郿之太白武功独为峻絶故古有去天三百之谚今观终南他处崇岩絶巘不可胜数然犹为人迹所可至惟太白四时积雪最为髙寒由来罕穷其巅意汉志以为在武功者不过举最髙者以为指名盖谓太一本属终南而非谓终南之果专于太一也即今以终南系之西安又安得谓终南専属西安哉又武功即垂山古文之惇物今之所谓嶅山也雍録为终南即惇物固属臆断而锥指谓太一即垂山亦非确论至若咸宁县南之五台有太乙峰太乙谷太乙池皆以古有太乙祠得名即以此命为太一山亦无不可但以汉志之太一即指此则亦曲説耳因终南为秦域重望故特援引众説附辨于此俟博识者考焉 又按终南一山首联羌陇尾蟠商洛左渭右汉挟二水以分流北雍南梁为两州之界划九岐梁拱揖于其后太华讙举耸矗于其东兼以防道潜通楚豫蚀中直达梁洋灙骆悬车襃斜绾毂类皆由间道以出奇亦可因地形以设险古以关中为天下之脊实以终南为关中之脊也是以丰镐卜宅文武肇兴秦汉于此定都隋唐因之奠鼎皆以其形胜之雄也然而王气所钟不常厥邑昔人云在徳不在险谅哉龙门山【在韩城】
  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书经禹贡】山在河东之西界【孔传】河下龙门其流驶如竹箭驷马追弗能及【慎子】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尸子】北登龙门九河之磴【穆天子传】龙门山在左冯翊夏阳县北【汉书地理志】龙门山其西在今韩城县北其东在今蒲州龙门县北而河从其中流出【顔师古注】梁山北有龙门山大禹所凿通孟津河口广八十步岩际镌迹遗功尚存岸上并有庙祠【魏土地记】河水南出龙门口昔大禹导河积石疏决梁山谓斯处也【水经注】夏阳县有龙门山【魏书地理志】龙门水悬船而行两傍有山水陆不通鱼集龙门下数千不得上上则为龙【三秦记】韩城县有龙门山【唐书地理志】龙门山在韩城县北五十里此河西之山东与壶口隔水相望【括地志】河水至此山直下千仭其下湍澜惊波如山如沸两崖皆断山絶壁相对如门惟神龙可越故曰龙门【名山记】禹门禹贡龙门也亦曰禹门渡两山石立河出其中广百步世谓禹凿【三才图防】龙门山一名崶山形似笔架又名笔架山上多紫荆又名紫荆山自麓达岭约五里自东徂西约十里【衞氏地图记】龙门山即梁山别麓其南俗呼禹王陵在大河中浮于水面望之如沙渚然极冲激不能浸没人谓与河为消长非也盖禹凿山时巨石堕中流沉凝固结成坵阜耳【韩城县志】龙门在韩城东北广八十步袤九里三分两岸断壁状尽斧凿髙者千仭卑者数十百仭出龙门有洲若陵陵咸砾石人云治梁为门之屑也【韩城县旧志】观音洞在龙门山絶顶相传霹一震山破崖开观音及诸罗汉石像自出因就洞筑室洞口常有云气覆之 玉镜岩在龙门山正东白石嶙峋上凌霄汉河东百里外一望辄见之 梯子崖迤槖駞岭西而北羊肠鸟道迳桑园坡老虎嘴又北里许过攅滩攀崖而上石磴层折谓之梯子崖由龙门登禹阁达金门以至相工坪后之石城率由是道 金门由龙门而上六七里又金门之右山半有相工坪广二丈余长四丈余片石临河莹洁可爱相传为大禹督工处 鸽子堂在金门西岸半山间削壁屹立悬崖横峙形如帷幔又髣髴梁欐下有石窟广可五丈髙三倍仰攀无极俯临无地惟鸽鸟累百栖息其中可望而不可即俗呼为它里【衞氏地图记】
  胡渭禹贡锥指曰自后魏改汉河东皮氏县曰龙门县而龙门之名遂被于东岸故顔师古谓龙门山其西在今韩城县北其东在今龙门县北宋改龙门县曰河津县县西北二十五里有龙门山盖即壶口之南支古时东岸无龙门之名也按禹贡龙门之在夏阳固已尝考黄河大势自故胜州东北折而南行至韩城东北则又折而西南以至华阴而龙门自梁山奋矗而来适当其折处盖与东岸诸山左右夹峙上承孟门之险水道隘仅百步使其奔腾迅泻之势束不得舒即今疏凿之后尚复震荡湍悍悸心骇目则未凿之先又可想已斯固山川凝结之奇以表神圣平成之绩也登眺者念禹功而怀明徳不于此益信哉
  嶓冢山【在宁羌】
  导嶓冢至于荆山【书经禹贡】漾水出嶓冢在梁州【孔传】嶓冢之山汉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沔【山海经】嶓冢今在武都氐道县南【郭璞注】嶓冢有二一在天水一在汉中宁羌汉水所出【吴任臣注】终南太一连冈乎嶓冢【张衡西京赋】跨平原而连嶓冢【潘岳西征赋】漾水东源出武都氐道县漾山【华阳国志】汉中金牛县嶓冡山禹导漾水东流为汉水【通典】山南道名山曰嶓冢【唐六典】嶓冡以东水皆东流嶓冡以西水皆西流故俗以嶓冡为分水岭【汉中记】嶓冡山在宁羌州北九十里其相连者为汉王山【汉中府志】
  五丁山在宁羌州东北四十里有峡曰金牛峡一名五丁峡【贾志】秦献美女于蜀王使五丁迎女见一大蛇入山穴中五丁引蛇山崩五女皆上山化为石【蜀王本记】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蜀王负力令五丁引之成道秦寻路灭蜀因曰石牛道【水经注】金牛峡在沔县西南百七十里【雍大记】 山下有通秦乡古称蜀道之
  最险者峡南两崖峙立悬两大石东崖为石鼓
  西崖为石钟明治中知州张简常修凿之【宁羌】
  【州志】
  禹贡锥指曰山海经云汉水出鲋嵎山盖嶓冡之异名也本在汉中郡沔阳县界后魏析沔县置嶓冡县故地形志云其县有嶓冡山隋改置西县故隋志云西县有嶓冡山唐分置金牛县而山入其境故括地志云嶓冡在金牛县东二十八里后又分置三泉县又省金牛入三泉故寰宇记云嶓冡在三泉县东宋升三泉县为大安军又改建军于西县界复置三泉县军故舆地纪胜引宋朝郡县志云今之言汉水以西县之嶓冡为源后又省三泉入军故地理通释云嶓冡在大安军西元降军为县故大一统志云汉水源出大安县嶓冡山明初以其地改置沔县又于县西南置宁羌衞又即衞置州故汉中府志云嶓冡在宁羌州北九十里盖此山本在汉沔阳界西南接葭萌自后魏以来言山之所在曰嶓冡曰西县曰金牛曰三泉曰大安曰宁羌地名六变而山则一皆在古梁州之域其为禹贡之嶓冡无疑也按嶓冡背连氐道前接葭萌东西两汉界以分流梁益二州雄为阨塞踞襃沔之上游当巴蜀之门户故苏氏有云大散以南剑门以北中间几及千里山谷纠纷险阨相错自古惟汉髙出陈仓邓艾走阴平深得用兵之意盖谓石牛道为秦蜀要害也言地利者其亦究心于此哉
  骊山【在临潼】
  骊山在新丰县南【汉书地理志】丽戎之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水经注】始皇使刑徒七十万人作骊山北山石为磶【古史考】长安东则骊山西则白鹿原北望云阳悉见山阜之形而恒若云雾之中【述征记】骊山在长安东北三十里【三辅故事】开元元年讲武于骊山【唐书宗本纪】骊山在昭县东南二里温汤出山下【寰宇记】骊山之阳即蓝田山【括地志】始皇作阁道至骊山八十里人行桥上车行桥下今石柱犹存【三秦记】天宝元年更骊山曰会昌山七载又改曰昭应山【长安志】女娲继兴于丽长安志云骊山有女娲治处又云蓝田谷次北有女娲氏谷三皇旧居之所即骊山也【路史】临潼县有骊山【金史地理志】山在县南里许绵亘而东五十余里又水经注云冷水出胏浮山盖骊山连麓而异名也旧志云胏浮山盖骊山东之支麓【临潼县志】
  温汤在县南百十步骊山西北【雍胜畧 按汤在山下东西岭皆由此升又温汤详见古迹】
  东绣岭在骊山右【雍大记】当时林木花卉之盛类锦绣然故名【明都穆骊山记】 金砂洞在县南长生殿南【县志】骊山有金砂洞【杨妃外传】 玉蕊峰在东绣岭东【县志】骊山有玉蕊【杨妃外传】 金斧山在骊山东麓别峰石罅中有斧金色以杖抵之则动取之则不能出【马志】金斧山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县志】 石瓮谷在县东五里南山半腹有石瓮寺【雍胜畧】石瓮谷有悬泉激石成臼似瓮形因以谷名名寺【西京道里记】石瓮谷在东绣岭左谷中尽植兰蕙亦谓之芝兰谷其上即石鱼岩【县志】 石鱼岩下有天然石瓮以贮飞泉故宗以为寺名寺僧于上层飞楼中悬辘轳斜引修绠长二百余尺以汲瓮泉出红楼髙树之杪【津阳门诗注】飞泉在石瓮谷中其水瀑泻喷激如飞【马志】
  风谷在县东南五里即石瓮之右涧【县志】 艾叶沟在骊山东南十二里其中有蟒石 走马岭在骊山东南二十七里其岭平坦可乘马故名【县志】
  西绣岭在骊山左【雍大记】岭上二里即老君殿 饮鹿槽在岭西南今涸【明都穆骊山记】长生殿山城内多驯鹿饮涧水因号鹿饮泉【潜确类书】 丹霞泉在老君殿前 饮济泉在殿西南即潼水 牡丹沟在骊山西两岸尽植牡丹至今犹存【马志】燕子龛在降圣观南 石骆驼峰在西绣岭西【县志】 坑儒谷在县西南五里或曰县西二十里有活坑即坑儒处【县册】始皇以骊山温处令人冬月种瓜招天下儒者议之各説不同因发机陷之唐明皇改为旌儒乡立旌儒庙【寰宇记】温汤西南三里有马谷谷之西岸有坑相传为坑儒处【顔师古汉书注】 硙子谷在县西南七里【长安志】 蟾井在白鹿观中有一金色虾蟇三足贺兰先生见之曰此肉芝也烹而食之白日飞升【拾遗记】 凤凰原在县西南十五里【县志】昭应县有清虚原即凤凰原【唐书地理志】凤凰原骊山别麓也后汉延光三年凤凰集新丰西亭即此原【雍胜畧】 鹦鹉谷在县西南二十里一名韩峪沟【县志】武徳元年七月新丰鹦鹉谷水清代传云此水清天下平开皇初暂清寻浊至是复清【唐书五行志】昭应县有幽栖谷即鹦鹉谷【唐书地理志】韦嗣立营别第于骊山凤凰原鹦鹉谷帝亲临幸封逍遥公名所居曰清虚原逍遥谷【翰林志】
  按骊山崇峻不如太华绵亘不如终南幽异不如太白竒险不如龙门然而三皇传为旧居娲圣纪其出治则亦神灵之迹也且自周秦汉唐以来以其宻迩郊畿代多游幸离宫别馆既入遗编绣岭温汤皆成佳境至若南阜烽台北山石磶瓮寺蕊峰之标名琴垒香船之鬭巧游客留连往事骚人凭吊遗踪非徒一邑之胜观抑亦千秋之烱鉴也故并附列诸山考之后焉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黄河【自府谷至潼关】
  黑水西河惟雍州 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书经禹贡】雍州东据河龙门之河在冀州西【孔传】河从积石北行又东乃南行至于龙门计应三千余里【孔疏】河水又南迳西河圁阳县东【今神木县】又南迳离石县西【今永宁川】又南迳土军县西【今石楼县】又南迳上郡髙奴县东【今肤施县】又南迳河东北屈县西【今吉州】有孟门山又南过皮氏县西【今河津县】又南出龙门口又南迳梁山原东【在今韩城】又南过汾阴县西【今荣河县】又迳郃阳城东又南迳陶城西【今临晋县】又南过蒲坂县西【今蒲州】又南迳雷首山西又南至华阴潼关歴船司空与渭水会【水经注】西河东与冀分界自故胜州东北折而南西经府谷神木又西南经葭州呉堡又南经绥徳清涧延川延长又东南经宜川又南经韩城郃阳朝邑以至于华阴与豫接界河行凡一千七百余里【禹贡锥指 按黄河今不经延长境】
  按河水自宁夏出塞垣东行经三受降城为河套至故胜州东北折而南流入塞垣为府谷东境迳太子滩唐家滙黄甫川自塞外牛武城来南流入之又西南清水川自塞外来合石山子沟迳清水堡东而南流入之又西南为天桥峡两岸悬崖攅合河流甚狭隆冬则积氷凝而成桥亦谓之氷桥峡
  河水又西南迳府谷县东南百步【东岸为山西河曲县保徳州】孤山川【一名九股水】源出塞外九源合流入塞迳孤山堡西右合桑家沟水又左合木口水东南流入之又石马川自万家墩南流入之又西南至盘塘渡入神木界
  河水又西南迳神木县东南百二十里【东岸为兴县】曰沙峁头屈野河入焉 屈野河源出塞外右合老龙泉水叉迳笔架山东右合芹河水又迳县西南泗沧河自永兴堡来西南流入之又柏油河自塞外流入迳柏油堡合关王峁水东南流入之又柏林河自柏林堡东南流入之又东南入于河河水又西南至枣峪沟入葭州界迳万户峪南弥勒河东南注之又西南秃尾河入焉 秃尾河【即汉志之圜水水经注之圁水】自建安堡北塞外流入又东南迳髙家堡西永利河自柏林堡西合水掌儿水西南流入之又蒺藜川自建安堡东南流入之又东南迳虎头峁开光川迳三角城东南流入之又东南入于河河水又稍折而南行宁河东南注之
  河水又南为红石滩迳葭州东一里【东岸为临县】至卧龙湾葭芦川入焉 葭芦川【即水经注之诸次水一名沙河】自塞外来出榆林东之常乐双山二堡间合宋家河水又合车道沟水又迳建安堡南右合关家川水又右合真乡川水又南迳通秦砦右合五女川水又东南流迳州南而东入河河水又南神泉水东流入之又南乌龙河东流入之又南迳浮图峪黑水坑水自米脂来东南流入之又南至螅蜊峪入呉堡界又南迳桃花庄东水滩沟水东流入之
  河水又南为停仙坪又迳呉堡县东一里【东岸为永宁州】相公泉水迳县南东流入之河水又稍折而西南落杨沟水东南流入之又西南清河沟水东南流入之又南至康家塔入绥徳界
  河水又南迳绥徳州东百二十里【东岸为宁乡县】又南至界首渡入清涧界迳白草原无定河入焉 无定河【即水经注之奢延水一名滉忽都河】源出龙州堡南宜家畔合靖边城西之红栁河城东之荍麦河水东流出塞至懐逺县之清平堡东北又入边墙右合清平水栁儿泉狄青原诸水又东迳威武堡北合海棠河水又东迳懐逺县北复出塞合塞外之圁水【説见懐逺县】及打狼河石窑川水【即晋书之黑水】至波罗堡北复入而东南流黑木头沟水东流会之又迳响水堡东东南入榆林界又迳鱼河堡西榆林之西河【即汉书之帝原水一名榆溪】左合獐河右合芹河又左纳城南钟家沟水又左纳刘指挥河水又右纳栁河水又左纳三岔川水又南迳鱼河堡西合于无定河又南迳镇川堡西入米脂界背于川自葭州西南流入之又南迳米脂县西城南之米脂水合城西之饮马河流入之又东南迳髙和尚砭入绥徳界又东南迳州西北大理河【即水经注之平水】自懐逺县合小理河又迳米脂东流入之又东南迳朔方台南绥徳州北懐宁河【即水经注之走马水】自安定县东流迳清涧合黑水河又东北流迳州东入之又东南迳凤凰山南左合满堂川水又迳清涧县东北右纳白家河水又东南至新关渡入于河
  河水又南迳清涧县东百二十里【东岸为石楼县】又南为老牛滩至张家山入延川界
  河水又南迳延川县东七十里【东岸为永和县】又南迳延水关秀延水入焉 秀延水【即山海经之辱水一名吐延水】源出安塞县北王家掌东流入安定境右合麻儿河水又左合于坌川黑牛川水又东迳安定县北又东右合李家川左合革班堡川诸水又东迳古丹头城南入清涧界西河水自官山流至县西入之又迳清涧县南东河自吐谷岭合苜蓿岭党家崾二水西南入之又永平川自安定县来迳延川县北合白津川东南流入之又东南站川水自禅梯岭东流入之又东南迳延川县东县南之南河东流入之又交口川自延长界东流入之又东南入于河河水又南为涧滩迳清水关入宜川界濯筋河入焉 濯筋河【即古区水水经注一名清水】源出安塞县北芦关岭东南流迳安塞县西入肤施界西川水【一名杏子河】自靖边县东南流迳保安县东安塞县西又东南入肤施界右合金明川水【即水经注之龙尾水】东入于濯筋河濯筋河又东南迳肤施县东南河【亦名杏子河】自野猪峡来合牡丹川水东北流入之又东迳清凉山南左得牧龙川水又东左得乌耶谷水又东迳丰林镇南清化河源出安定县之鸦鸽岭为潘陵川右合雷公川水南流入之又东南入延长界迳九连山北关子口川东流入之又东迳延长县南城东河南流入之又安沟河东流入之又东南入于河河水又南歴石溞迳孟门山汾川水【即水经注之黑水寰宇记之库利川】自甘泉县麻洞东南流合马市川又东南迳临真镇南库利山北又东入于河
  河水又南迳宜川县东百里【东岸为大宁县吉州乡宁县】丹阳水入焉 丹阳水【即水经注之丹水】源出洛川界东北流迳县境右合赤石川又迳宜川县东北左合银川水【一名西川水】又折而东左合仕望川水又东至蟒头山入于河河水又南白水川东北流注之又南河清川东北流注之又南至流源头入韩城界迳龙门山河道甚狭稍折而西南冶尸川【一名错开河】东流入之又南至龙门渡中流有髙阜俗呼禹王坟又南迳开化寺盘水【即水经注之畅谷水】合文水东流入之又南谷水东流入之河水又南迳韩城县东十五里【东岸为河津县荣河县】又南澽水合芝水入焉 澽水【即水经注之崌谷水】源出麻线岭东流为白马潭右受离水左受峪水洫水又迳县城西转而南流右受涧水□水潦水浍水又南芝水【即水经注之陶渠水】源出香山东南流左得潗水右得澻水又左得沆水又东迳芝川镇南司马子长祠北与澽水合流南入于河河水又南入郃阳界百良河东南流入之又南桥头河【即水经注之徐水】自梁山东峪东南流入之河水又南迳郃阳县东四十里【东岸为临晋县】又南迳飞浮山至洿峪村入朝邑界洽河【即水经注之瀵水一名金水河】自梁山西峪来迳郃阳城南东南流入之
  河水又南迳朝邑县东七里之大庆关【其东二十里有旧大庆关为黄河故道接永济县界】又南迳赵渡镇东与洛水会【洛水旧入渭今改流入河别见图考】又南迳望仙观东与渭水会【别见图考】入华阴潼关界
  河水又折而东行迳华阴县东北四十里潼关县北一里杨家河自城西入之又潼河【即水经注之灌水】自华阴界来合嵩岔峪水穿城北流入之中流有石屹然曰砥柱石又源望沟水自城东而北流入之是为河曲入于豫境【南岸为河南阌乡县北岸为永济县】
  渭水【自陇州至华阴】
  导渭自鸟防同穴东会于沣又东会于泾又东过漆沮入于河【书经禹贡】陇西首阳西南有鸟防同穴山渭水所出至京兆北船司空县入河过郡四行千八百七十里【孔疏首阳今属渭源船司空今属华阴过郡四陇西扶风京兆冯翊也】鸟防同穴之山渭水
  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山海经】雍州其浸渭洛【周礼职方氏】渭水秦大川也【洪范五行传】渭水东南出石门度小陇山迳南由县南【在陇州】又东迳陈仓县南【在寳鸡】又东迳郿县故城南又东迳武功县北【在郿县】又东迳美阳县南【在扶风】又东迳槐里县南【在兴平】又东北迳渭城南【在咸阳】又东迳长安城北又东迳霸陵县北【在咸宁】又东与髙陵分水又东迳鄣县西【在临潼】又迳新丰故城北【在临潼】又东迳下邽县故城北【在渭南】又东迳峦都城北【在华州】又东迳郑县故城北【在华州】又东迳平舒城北【在华阴】又东迳华阴县北又东迳定城北【在华阴】又东入于河【水经注】关内道大川曰渭水【唐六典】按渭水源出临洮渭源县西鸟防山东流【迳陇西通渭宁逺伏羌泰安秦州清水】入陇州界又东迳金门山两山夹峙渭水出其中即郦注所谓石门也
  渭水又东迳陇州南百四十里又东入寳鸡界长蛇川【即古楚水】东南流入之又东迳八弓山北塔河【即水经注之扞水】自大散岭北流入之又东流玉涧水自县西而南流入之
  渭水又东迳寳鸡县南一里清涧水自煎茶坪东北流入之又东金陵河自陇州来迳县北之陵原东南流入之又东清水河【即水经注之陈仓水】自石鼓山北流入之又东汧水会焉 汧水源出陇州之陇山东南流合关山河又东南右得蒲峪水【即古蒲薮】又东迳陇州城南州北之北河合温泉水东南注之为鱼龙川又白龙泉东北流入之又八渡河东北流入之【即水经注所谓一水发南山西侧者也辨见陇州】又东至川口铺入汧阳界草壁峪溪自石鱼沟南流入之又东晖川河南流入之又东东江河【一名诸施沟水】南流入之汧水又东迳汧阳县南天池沟水迳县东而南流入之又东为大小石门涧口河南流入之又东南迳凤翔县西界又东南入寳鸡界至邸店入于渭渭水又东马峪河北流入之又东洛谷水【即水经注之绥阳溪水】北流入之又东迳磻溪宫北伐鱼河北流入之又东箕谷水北流入之又东磻溪水【一名璜水】北流入之又东至朱家滩入岐山界
  渭水又东迳岐山县南四十里白玉沟水自五丈原北流入之又东至桃源村入郿县界斜谷水【一名石头河一名桃川】自太白峡来迳斜谷关西合青涧朱石涧水北流入之又东清水河上承斜水枝津迳马鞍山循红崖头东北流入之
  渭水又东迳郿县北三里干沟河【一名五谷水】合磨石谷井索谷万户谷桐谷骆谷五谷之水北流迳吕布城西又有苍龙谷水西合斜水枝津之磨渠河流迳县北又至县东合于干沟河又北流入于渭渭水又东赤谷水源出太白湫之瀑布泉分为三派一为洪沟河其东为教坊河又东为清湫河右纳白马池之黑谷水皆北流入于渭渭水又东山河水【一名槐芽泉】迳槐芽镇北流入之又东汤谷河【即水经注之温泉】迳故凤泉宫北流入之又东至清化镇入盩厔界【其北为武功兴平界】韦谷水合大振谷水凤凰泉水北流入之又东强谷水合稻谷水北流入之
  渭水又东迳武功县南三十五里盩厔县北五里雍水来会焉 雍水源出凤翔西北之雍山又东南流迳县南三良冡南东湖水自县东而南流入之又东塔寺河【即水经注之左阳水】合邓公泉凤凰泉水东南流入之又东横水河【即水经注之小横水一名杜阳川一名潢河】合麟游之漆岐二水迳横水镇东南流入岐山界北受周公庙之润徳泉水又北受南寺沟水迳岐山县南至交河合于雍水雍水又东左受鲁班沟龙尾沟麻叶沟诸水【按寰宇记湋水源出县东北六里湋谷则湋乃入雍之水其流较雍为甚小疑即鲁班沟诸水乃今皆以雍水目为湋水矣】又东迳扶风县南畤沟河【一云即漆水】自县东而东南流入之又东美水合泰川水迳浪店东南流入之又东迳班固墓南马超庙北入武功界迳武功县姜嫄墓南与武亭川合 武亭川【即水经注之杜水一名大横水】源出麟游招贤镇杜山东南流迳屏山南左受西海口水又迳唐九成宫南右受清水河水【即水经注之二坑水】又左受五龙泉水又东迳麟游县南又东澄水【即水经注之郷谷水】合岭西河四郎庙峡内诸水东南流入之又东迳石臼山右得史家河水又左得尉迟涧水又东南迳干州西又南入武功界漠谷水【即水经注之荚水一名夹道水】源出永夀麻亭岭南流迳干州西北之龙塘右合锦川河又南流至武功县东北合于武亭川又南迳县南合于雍水雍水又东南合于渭【自汧以东歴凤岐扶武四邑诸水无径逹于渭者以雍为宗也】渭水又东骆谷水【一名沙河】合新口谷水东北流迳县南汉丁公墓南又屈迳县东入之又东黑水河【即水经注之芒水】源出芒谷东北流分为三派西曰卢家河东曰泥河又东为黑河合就谷水并东北入于渭渭水又东田谷水合闻仙谷东观谷诸水北流入之又东赤谷水【即水经注之漏水】合牛谷檀谷诸水北流入之渭水又东迳兴平县南二十里又东耿谷水【一名白马河】迳临川寺北流入之又东甘谷水分为二支其西支为沙河其东支为瑞福河并北流入之渭水又东至田阜村渡入咸阳界
  渭水又东迳鄠县北三十里涝水自南山来左得渼陂胡公泉水又右合吕公河水北流入之又东化羊谷水【一名泥渠水】北流入之
  渭水又东迳咸阳县南一里又东沣水入焉 沣水源出鄠县之丰谷合髙冠太平诸谷水北流交河【即水经注之沈水一名潏河】自咸宁长安纳终南诸谷之水西北流合樊川御宿及镐水诸水西流合于沣水沣水又北流右纳圣女泉【即古滮池水】迳三里桥入于渭渭水又东至涧滩铺入长安界又东迳三桥镇北皂河【即漕河】上承潏水枝津迳丈八沟西南流入之
  渭水又东迳西安府长安咸宁二县北三十里又东灞水合浐水入焉 灞水【即古滋水】源出蓝田县东南之秦岭西北流右得铜谷倾谷水又左得刘峪水【即古青泥水】又左得蓝谷水【一名清水】又右纳白马谷水【一名土胶河】又西南迳蓝田县南辋川水【即水经注之渥水】自南山来合蓼子涧水北流入之又西北循白鹿原东右得渏水又右得注水又右得沙河水又右得红河水又西北与浐水合 浐水【即汉志之沂水】源出蓝田之南山为荆溪狗枷二水之下流合荆峪广峪采峪石门库峪诸水北流循白鹿原西迳咸宁县东合于灞水又北流会于渭渭水又东入髙陵界至上马渡泾水会焉【别见图考】渭水又东迳髙陵县南十里又循奉政原南东入临潼界水碓河北流入之又东石涧河【一名冷水河】北流入之
  渭水又东迳临潼县北十五里县西之潼河【即饮济泉】与县东之临河至县北合流入之又东阴槃河北流入之又东新丰河【即水经注之鱼池水】北流入之又东戏水北流入之又东至交口渡漆沮来会焉 漆水源出同官县之北髙山西南流合铜官川又左受雄同川水又西南右受雷平川水又南流迳耀州东五台山西又至州南与沮水合 沮水源出中部县西北子午岭南流迳宜君县西左受姚渠川为宜君水又南入耀州界受郑川水又过唐家店受大峪河水又南过耙楼山受纸房河水又南受姚谷河石嘴河府西河水又南入同官境受吕村河水又西南受沙罗水又南复入州境受胡思泉水又迳耀州城西南循西乳山受梁家泉水又东南与漆水会为石川河又南出鹳鹊谷入富平界【漆沮故道自富平西南又迳白水南而东注于洛故古人多以洛水为漆沮自郑渠堙废漆沮自富平断絶不复入洛】涧谷河【一名赵氏河一名金定河】亦自耀州流来迳盘龙原东南流入之漆沮水又折而东流迳富平县南荆山之阴至断原口入临潼界泽多泉【即水经注之泽泉水】合温泉水自富平县北东南流入之又南至相桥镇与清谷水合 清谷水【即水经注之清水】源出三水县之石门山东南流迳耀州西合环河水又东南迳泾阳县北又东南迳三原县西北辛管滙与冶谷水合 冶谷水【一名淳化河】源出淳化县北蝎子掌山南流迳钩弋夫人墓东右纳甘泉水又左纳马跑泉水又南迳县东南右纳葫芦河水又东南迳石桥镇左纳米仓沟水又东南出冶谷口迳泾阳县西北又东南至三原界与清谷水合清谷水又折而东穿三原县两城之间又东南迳髙陵县北又至临潼县北合于漆沮水漆沮水又南至交口渡合于渭渭水又东冷水【一名零水一名百丈水】自渭南界西北流合白庄沟水又合三岔河水北流至县境入之渭水又东至方家渡入渭南界杜化谷水北流入之
  渭水又东迳渭南县北四里湭水【即水经注之首水】源出石鼓山北流南纳小峪大峪清水河诸水流迳县西又迳县北入之又东明光峪水北流入之又东西阳水北流入之又东阳水北流入之又东至大涨村入华州界大赤水【即水经注之竹水寰宇记之箭谷水】源出箭峪岭合羊峪黑掌峪葫芦峪诸水北流入之又东小赤水【即山海经之灌水】源出石脆山合乔峪水【即水经注之禺水】又合渔村川水短岭水北流入之又东西石桥水【见水经注】合赤隄谷水迳禹王庙东而北流入之又东西溪水【一名小曲江】自州西而北流至州北合城东之太平桥水流入之渭水又东迳华州少华山北又东罗纹桥水【即小敷峪水】北流入之又稍东北移山潭水自白厓湖北流入之又构峪水【即水经注之沈水一名石桥水】北流入之又东北入华阴界方山谷水北流入之又东北迳洛村渡葱谷水北流入之又东敷水【见水经注】发源挝鼓潭百索潭北流至滩子里入之又东良余水【见水经注一名宣水】北流入之又东黄酸水【见水经注一名干渠水】合车箱潭之仙谷水北流入之渭水又东迳华阴县太华山北西河【即水经注之长涧水一名清河】源出太华山之瀑布泉西北流合县南之小涧水【即窦谷水】又合县东南之大涧水【即黄龙潭水】又东北流至员庄入于渭渭水又稍东南蒲谷涧水【即水经注之沙渠水】自朝阳山西而北流入之又东灵应泉北流入之又东为寺南渡灵峪水合水峪水【即水经注之泥泉水】迳杨桥铺杨太尉墓西而北流入之渭水又东至三河口入于河【即禹贡渭汭汉之船司空境易氏曰渭水出渭源县至南由县五百四十六里又三百二十里至岐山县又二百七十里至万年县又二百六十里至华阴县又三十五里至永丰仓入河通计止一千四百三十一里较汉志所云行千八百七十里少四百三十九里今按南由故县在今陇州则是自陇州至永丰仓共行八百八十五里也】
  泾水【自长武至髙陵】
  泾属渭汭【书经禹贡】数歴之山又西百五十里曰髙山泾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渭【山海经】泾水出安定朝那县西笄头山东南经新平扶风至京兆髙陵县入渭【郭璞注 朝那今属平凉县新平今属邠州】雍州其川泾汭【周礼职方氏】泾出泾阳【郑注汉泾阳亦属今平凉】泾以渭浊湜湜其沚【诗经风】泾水出原州百泉县笄头山东南【朱传 百泉即汉朝那及泾阳地】泾水一石其泥数斗【汉书沟洫志】禹贡泾水出泾阳开头山东南至阳陵入渭过郡三行千六十里【汉书地理志 阳陵今属髙陵县过郡三安定扶风冯翊也】关内道大川曰泾水【唐书地理志】
  按泾水源出平凉府平凉县西南笄头山东南流【迳华亭泾州】又东入长武界马莲河自宁州东南流入之泾水又东迳长武县北二十里泥水河亦自宁州流入之又东迳停口镇入邠州界黑水河【即古汭水一名宜禄川】自长武县南合灵台河东流入之又东安化河北流注之又东水帘河北流注之【一云即新平之漆水】又东洪龙河北流注之【一云即过涧】
  泾水又东迳邠州北三里南河水北流迳城东注之【一云即皇涧】又勅脩川自三水县合支唐川西南流入之又梁渠川西南流入之【按三水志梁渠川即皇涧支唐川即过涧以地势考之皇过二涧去芮鞫不逺当以在邠州者为是而古水经又以大陵小陵水当之则支唐诸水自徴宁来似亦可据姑缺以俟考】又东南汃水入焉 汃水【一名师水一名三水河】源出宜君界之竞窝山西南流合石门山之连家河又北受东涧河水又迳三水县南左受稍泉水又左受玉泉水又右受城西之西溪河水又右受温凉河水又左受苍耳沟水又西南入于泾泾水又东南太峪河源出永夀县之分水岭东北流注之又东南流为九曲入淳化界七里川【一名姜嫄河】源出三水县之石门山左合小峡沟水又左合五龙谷水南流注之又通润沟水南流注之
  泾水又东南迳淳化县南三十里出九仲山之间谓之谷口入醴泉界甘河自永夀干州流来左受石泉谷水又东迳醴泉县北左受白水谷波水谷豆卢谷巴谷诸水又右受泥河水又左受岩谷河水至泾泔渡入于泾
  泾水又东南迳醴泉县东北五十里又东南入泾阳界
  泾水又折而东行迳泾阳县南七里又东至永乐镇入髙陵界又东迳毘沙镇南鹿苑原北
  泾水又东南迳髙陵县西南二十里至上马渡合于渭
  洛水【自保安至朝邑】
  白于之山洛水出于其阳而东流注于渭【山海经】雍州其浸渭洛【周礼职方氏】洛出懐徳【郑注 懐徳今属富平】洛出懐徳者此洛即诗云瞻彼洛矣者也与禹贡导洛自熊耳者别【贾疏】瞻彼洛矣维水泱泱【诗经小雅】洛宗周溉浸水也【毛传】周幽王时三川震【周语】三川泾渭洛也【韦昭注】筑长城自郑滨洛以东至上郡【史记魏世家】晋灼曰洛水在冯翊懐徳县东南入渭又按水经云出上郡雕阴泰昌山过华阴入渭【索隐匈奴传注 雕阴今属甘泉】渭水又东迳华阴县北洛水入焉【水经注】洛水出洛源县白于山东流至鄜州洛交县又东南流至京兆府云阳县东又迳同州澄城西北去富平之懐徳亦近【诗地理考 洛源今属安化洛交今属鄜州云阳今属淳化】洛水自迳朝邑县西之朝坂又南自赵渡镇歴华阴县西北葫芦滩入渭明成化中洛水改流东过镇南径趋于河不复至华阴入渭矣【禹贡锥指】
  按洛水源出庆阳安化县北白于山【禹贡锥指云庆阳志白于山在合水县北误】东南流合白豹川水入保安界至金汤城瑠璃庙水【亦名洛水】自定边县来合鉄鞭城水南流会之又东南迳金鼎山吃莫河南流注之
  洛水又东南迳保安县西八十里又东南迳大小石楼山周水自靖边县来左受阿姑泉三岔沟水又迳保安县西右受西阳沟紫马沟左受空笼沟诸水南流入之又东南至白家庄入安塞界
  洛水又东南迳安塞县西南百二十里至马超洞入甘泉界折而南流野猪峡水【一名北小河】左合阿伏斤水迳大小劳山合川水西南注之
  洛水又南迳甘泉县西百步甘泉水自太和山东南流注之又暖泉水西南注之又南迳雕阴山东清泉水西南流注之又南至倒坐铺入鄜州界又南牛武川西南注之又采铜川东南注之
  洛水又南迳鄜州东百步又南右得火焰沟水又右得苇谷水又右得沙飞沟水又南入雒川界
  洛水又南迳雒川县西七十里开抚川合厢西河自县西北流注之又南迳晋浩镇入中部界至交口西与华池水黑水合 华池水出庆阳府合水县东流入鄜州迳直罗故城与黑水合又东南迳鄜州南合会道河余乐川水又西南迳葡萄寨与洛水会所谓三川也洛水又左受仙宫河水又南与沮水枝津合沮水源出征宁界子午岭分为二流其一自中部
  宜君南流入耀州界【此入渭者】其一东南流为子午河合冦家河水又东迳宜君县北右合慈乌河及玉华川纒带谷水仍东入中部界环绕县城西南东三面又北合泥峪河为龙首川入于洛洛水又南黄梁河西南流入之
  洛水又南迳中部县东三十五里又南右纳宜君之五交河水入宜君界左受聿津河水
  洛水又南迳宜君县东八十里又右受冯家河水又折而东南迳秦山北至暗门入白水界铁牛河自秦山东流注之又东南孔走河【即古彭衙水】西南流入之洛水又东南迳白水县东三十里入澄城界左得玉泉水又迳古王官城西长宁河【一名三娘子川】合云门红罗二谷水又右合阴泉南流入之又东南迳分水岭洛水又南迳澄城县西二十里入蒲城界白水河源出同官之乌泥川东流入白水界左受白石河水又东迳杜康墓南左得龙门沟虎头沟水又东迳白水县南左得凤凰沟钳耳沟水又东至五龙山阴合于洛洛水又南澄城之县西河【即古酒泉一名甘泉】合隋公泉澂泉洗肠泉搠枪泉水西南注之又南太峪河【一名扑地河】自郃阳澄城西南流入之又温汤水西南流入之洛水又南迳蒲城县东四十里又南至晋王船舍入同州界
  洛水又折而东南迳同州南五里沙苑北又东至霸城村入朝邑界
  洛水又东南迳朝邑县南五里又东南至赵渡镇入于河
  南雒水【一作洛在雒南】
  导洛自熊耳【书经禹贡】讙举之山洛水出焉而流注于元扈之水【山海经】禹贡洛水出冢岭山东北至巩入河【汉书地理志冢岭即讙举山今名秦岭】水出上洛县讙举山又东迳熊耳山【水经注】洛字或作雒汉火行忌水故去水加隹【鱼豢典畧】
  按雒水源出冢岭山之洛水泉【洛水泉在渭南县境去洛南县界五里】东南流为杨家河又十里为冀家河又五里地画岔水东流入之又东南左受阶峪水经两岔口东南流经阳虚山南元扈山北至保安村构峪水南流注之【水经注有丹水户水乳水龙余水并入于洛疑即地画岔诸水也】又东南黑潭水【即山海经之元扈水】东北流注之又东南经羚羊山北书堂山西文峪川自华州界来南流注之
  雒水又东南迳雒南县北五里又东南石门川【即寰宇记之鱼难水】源出黄龙山右合麻坪河穿石门而南流注之又东南至锅底潭县河入焉 县河【即水经注之武里水寰宇记之清池川】其上源曰洗马河右合秦王川水【一名黄柏川】又东右合大渠小渠二水又东迳雒南县南右得干河水【一名南川】又东右得□带谷水【一名东川】又东北入于雒雒水又屈曲东南流迳茶臼山北沙河水北流注之又东迳钻天岭南苇坪河右合常水左合桑坪水南流入之又东迳页山北故县川【即水经注之要水】迳拒阳故城东北流入之又东南迳梁头原扇车峪水自阌乡界来南流注之又灵泉水北流入之又东南迳大圣山南西峪河自卢灵关来南流注之又八里干涧水迳云显山东北流注之又东南迳熊耳山北东入卢氏界为豫境【计流雒南县境三百二十里】
  汉水【自宁羌至白河】
  嶓冢导漾东流为汉【书经禹贡】泉始出山为漾水东南流为沔水至汉中东流为汉水【孔传】嶓冢之山汉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沔【山海经】沔水出武都东南入江【汉书地理志】山海经所谓汉出鲋嵎山也又东北合沮口同为汉水之源盖与沔合也沔水又东迳沔阳县故城南【在沔县】又东迳西乐城北【在沔县】又东迳万石城下【在襃城】又东迳南郑县南又东迳城固县南又东迳魏兴安阳县南【在洋县】又东迳小城固南【在洋县】又东迳直城南【在汉阴】又东迳晋昌郡之宁都县南【在汉阴】又东迳魏兴郡广城县【在紫阳】又东迳西城县故城南【在兴安州】又东迳锡县【水经注 锡县属楚境】汉中金牛县嶓冢山禹导漾水东流为汉水亦曰沔水【杜佑通典金牛今属宁羌】
  按汉水出宁羌州北嶓冢山初名漾水导漾东流西受五丁峡水又东大安河南流入之又东濒仓河【一名三泉水】自铁佛铺来南流入之又东至金堆铺南入沔县界漾水又东至炭塲寺玉带河自宁羌州左合洄水河又迳州北东北流左合白崖河东北流注之又东蔡坝河南流注之又东沮水出凤县之紫柏山南流合泉街水又南至沮口合漾为沔【水经注以沮水为汉之正源】沔水又东桑园沟水北流入之又东白马河【即水经注之浕水】南流注之又东龙王沟水北流入之沔水又东经沔县城南又东旧州河【即水经注之度水】自百丈坡东南流注之又东养家河【即水经注之容裘水】源出巴山左合黄坝河东北流注之又东黄沙河【见水经注】南流注之又东至扭项铺入襃城界华阳河南流注之
  沔水又东迳襃城县南二十四里又东至龙江铺入南郑界为汉水襃水会焉 襃水【一名黑龙江】源出太白山西之奥山为虢川水又西南流迳进口关入凤县界为紫金水又西南右合车到河蒿坝河诸水又南迳连云栈西合武关河水又南迳凤凰山东右合马道河水又南迳青桥驿右合青桥河水又南迳堡子铺右合沙河冷水河水又南迳箕山鸡头关过襃城县东又南至县界会于汉汉水折而少南又折而东亷水源出巴山自襃城界来合马鞍泉双泉水东北流入之
  汉水又东迳汉中府南郑县南三里老渚河【即汉志之池水水经注之獠子水】源出米仓山合冷水河红花河北流注之又东至安家渡入城固界又稍折而东南南沙河北流注之【即水经注之盘余水】又文川水【即水经注之文水】合玉谷泉水南流注之又黑水河南流注之
  汉水又东迳城固县南四里小沙河北流入之又东迳汉王城南项王庙北入洋县界壻水【即水经注之听水一名智乡水】自太白山来合清溪水东南流注之又东溢水河【即水经注之益水】南流注之又东小沙河东北流注之又苎溪水东南注之又东灙水【见水经注】合铁冶河【即水经注之洛谷水】南流注之
  汉水又东迳洋县南二里又东贯溪河南流注之又东大小龙溪【即舆地纪胜之龙涓水】南流注之又东迳龙亭山蔡伦墓南酉水【见水经注】南流注之又东大沙河合东峪河东北流注之汉水又折而东北金水河【即水经注之蘧蒢水元和志之黄金水】南流注之又东北过黄金峡子午河入焉子午河发源盩厔之秦岭曰蒲河其东曰文水河
  西曰椒溪河三水会于三河口为子午河又迳白沙铺南流入汉汉水又折而东南至渭门镇出峡入西乡界
  汉水又东南迳西乡县东北百二十里洋河合木马河入焉 洋河【即水经注之洋水】源出星子山东北流合七十二渡水又左合捞旗河水又左合大竹河水又左合杨家河水又左合西龙溪水又右合东龙溪水又迳西乡县东与木马河合 木马河【即舆地纪胜之马源水】源出巴山东北流左合私陀河水右合左西河水又东北合□莒河水又左得三里河水又东迳西乡县南受县北之寺溪河水与洋河合又东北左受清凉川水又左受神溪河水又右受髙川水至茶溪镇入于汉汉水又东入石泉界左溪河南流注之又缯溪河北流注之又东迳白虎石饶风河自洋县之子午河分流纳蒲溪麻庄河昝家河水又左合大坝河珍珠河水东南流入于汉
  汉水又东迳石泉县南五十步红河南流迳县东入之又东迳莲花石迟河【即水经注之直水一名池河】自镇安南流迳汉阴界又南迳县境入之汉水又折而南行大小栁溪水东流注之又东至汉阳坪入汉阴界又南富水河东北流入之又大涨河南流入之
  汉水又东迳汉阴县南九十里屈曲东南流至马家营入紫阳界又迳汉王城南松河合閙河林本河西南流入之又东南绵鱼河合五郎白杨漆园三河之水东南流入之又东南沔峪河西南流入之又迳陈公岩折而东行至县城西南之石梁滩任河入焉任河自蜀之太平县来东北流左得王溪水又右合东西灌河水【一作权河】又左合西乡之渚河小石河水又右纳显钟沟左纳瓦房沟水流入于汉
  汉水又东迳紫阳县城南右得龙洞沟水又右得紫阳沟水又东东西汝河合而北流入之又东东西洞河合而北流入之又东北至石门滩入兴安界大道河东北流入之又小道河东北流入之又蒿坪河自紫阳来东南流入之又东五堰河南流入之又东易家河南流入之又东岚河【见水经注】自蜀之太平界流迳平利界之化龙山合牙河水又至州境北流入之又东吉河【即水经注之急溪九域志之吉水】亦自平利界来北流入之又东月河入焉 月河【即水经注之月川月一作越】源出汉阴西之分水岭东流右受仙溪河水又左受沐浴河水又右受墩溪河水又东观音河自马蝗山南流入之又东迳汉阴县南右得板峪河水又左得池龙沟水又右得卢峪沟水又右得铁溪沟水又东钟河自瘦驴岭来合青泥河迳云门山西而南流入之又东右得龙王沟水又右得蒲溪河水又东左得田禾沟水右得花石河水又东左得双乳沟水又东南流入州境迳越岭关至恒口铺东恒河合黑水河南流入之又至秦郊铺东傅家河自王莽山来南流入之又东南至州西北入于汉
  汉水又东迳兴安州北一里又东黄洋河自平利界来右合灌溪河月溪河水北流入之又东神滩河合琉璃沟水南流入之又东至二郎铺入洵阳界又东闾河入焉 闾河【闾一作驴即寰宇记之涧水】源出平利界之连尖山北流金河水西流注之又神河水东流注之又折而西北流与平利之冲河合 冲河【一名界溪河】源出楚之竹溪界合秋河松杉河水又左合太平河水又右合石牛河水又右合连仙河水又北流至白土营为坝河又北入洵阳境为孟家河右与闾河合又西北右受平顶河水至闾河铺入于汉
  汉水又东迳洵阳县南百十步又东洵河入焉 洵河【即汉志之旬水】源出长安之秦岭东南流左受孝义川水又右受小任河水又右受大任河水又东南至两河关与干祐河合 干祐河【即水经注之柞水】亦出咸宁之秦岭南流右得温水河水【即长安志之蕴水】又南右得纸桥沟水又南迳镇安县东右合镇安河水【一名云盖川】又南入洵阳界合洵河洵河又东南流右纳麻坪河水又左纳冷水河水屈曲东南流迳洵阳县北又迳县东之灵岩寺南入于汉汉水又东蜀河【即水经注之淯溪水】合西岔河南流注之又东仙河自山阳来南流注之又东至鱼窝铺入白河界崩头沟水北流入之又东冷水河自楚之竹山界北流左合漫水河又左合马庄河又北右合小冷水河流注之又东麒麟沟水北流注之又东麻虎沟水北流注之又东长春涧水合洞滨涧水北流注之
  汉水又东迳白河县北三里又东为将军石大小白石河亦自竹山界来合而东北流右合厚子河水又左得凉水涧白崖涧髙名涧水又右合红石河店子沟水又左得清风涧水流入于汉汉水又东迳纱帽山北沙沟水北流入之又东南入楚之郧西界【易氏曰漾水东流一百八十里经南郑又七十二里至城固又三百里至兴道又五百里至金州西城今兴安州即汉西城又自州至白河凡二百七十里合之得一千三百二十里】
  西汉水【自畧阳至宁羌】
  西汉水出西县嶓冡山南入广汉白水东南至江州入江【汉书地理志 西县今属秦州白水今属四川昭化县江州今属巴县】西汉水东南迳修城道南【在畧阳】又东南于槃头郡南【在畧阳】与浊水合又东迳武兴城南【即畧阳】又西南迳关城北【在宁羌】又西迳石亭戍【属广元界水经注】秦州上邽县嶓冡山西汉水所出经嘉陵曰嘉陵江【杜氏通典 上邽亦属今秦州】西汉水在西和县源出嶓冡山此上邽之嶓冡在今秦州【禹贡锥指】
  按嘉陵江【即汉志之西汉水】源出秦州嶓冡山东南流【迳西和礼县成县】至畧阳县北与白水江合 白水江【即水经注之浊水】自徽县来南流合故道水 故道水【见水经注一名两当水】源出寳鸡县大散岭之阳西南流迳凤县东黄花川南流入之又安河水【即水经注之马鞍山水】自马鞍山西北流入之
  故道水又西迳凤县北一里又西小峪河【即水经注之北川水】合秦州之红崖河水西南流入之又迳单河铺入两当界又西南野羊河自凤县之紫柏山北流合东沟河水又屈而西北流入之又西南至畧阳界与白水江合又西南青泥河南流入之又南与嘉陵江合嘉陵江【俗名犀牛江辨见畧阳县】又南横现河东南流入之
  嘉陵江又南迳畧阳县城西八渡河【即水经注之北谷水寰宇记名黄坂水】源发三川西南流会城东之夹渠河【即水经注之东溪水】又折而西流迳县南入之又西南落索河东南流入之又西南入宁羌界黑水河合老兵河西流入之又西南迳阳平关西燕子河西流入之又广平河【见水经注】东南流入之又西南入蜀之广元界
  丹水【自商州至商南】
  尧有丹水之战以服南蛮【吕氏春秋】尧五十八年放子朱于丹水【竹书纪年】丹水更其南【司马相如上林赋】丹水出上雒冡岭山东至析入钧【汉书地理志】故丹城去丹水二百步【史记正义】丹水出上洛县西北冡岭山又东南过其县南又自仓野东歴莬和山又东南过商县南歴少习出武关又东南流入臼口歴其戍下又南合汋水谓之淅口【水经注 按禹贡锥指汋盖汮字之误汮与均钧并同】中宗时崔湜建言山南可引丹水通漕至商州使湜通之不就【唐书】李秀卿次第天下名水二十种以武关西水为第十五种即丹水也出丹鱼得者多夀故名东南入汉江【商州志】丹江自龙驹寨东南一里为界牌石滩又一里为黄坝滩又三里为狼窝子滩又三里为资峪口滩又一里为虾蟇口滩两岸有石如门又二里为大小鸡冠滩又二里为大小槽口滩又一里为月儿潭又十二里为张家背滩又一里为双庙子滩又八里为铁炉子滩又一里为铁牀子滩又三里为阎王碥又七里为大小毛家滩又四里为大小长滩又三里为棺材石滩又七里为湘子滩又三里为楝子树滩又六里为大小饮石滩又二里为菊花嘴又六里为桃花站又一里为手扒滩又四里为顾氏峡又四里为石碑子滩又四里为王家园滩又三里为十八盘滩又四里为三皇滩又一里为苏沟滩又二里为孤山子滩又七里为冯家园滩又六里为大小桑园滩又四里为堰口滩又三里至竹林关【自龙驹寨至此计一百二十里】又入山阳境一里为州河口与银花水合又十余里至古树扒儿滩又三里至雷家洞【自州河口至此计一十四里】又南入商南境三里为王家洞又八里为姚家站滩又七里为木巨石滩又二里为梁家湾又一里为皮鉢子滩又一里为囘囘鼻滩又六里为周家滩又六里为鸳鸯滩又二里为戴溪河又四里为红白萝卜滩又四里为香毛滩又二里为铁匠树滩又二里为竹里沟又一里为羊皮峡又七里为武关河又五里为毕家洲又五里为呀虎滩又八里为观音滩又四里为趷滩又一里为新滩又四里为瓦房滩又十四里为师婆子滩又三里为鼈滩又五里为皮狐子岭滩又四里为官渡滩又五里为黄龙尾滩又五里为徐家店滩又四里为龙虎三滩又六里为草塲滩又四里为巴东滩又五里为青泥涡又一里为黄石梁又四里为乌龙滩又四里为重盘滩又四里为猪槽滩又一里为磙子沟又五里为钓金崖又十五里为木耳滩又十里为香花沟又十里为连滩又十里为马鞍滩又四里至梳洗楼其下为不静滩又六里为乱石滩又八里为白石滩入淅川界【自雷家洞至此计二百二十里 州册 按商之龙驹寨为商舶辏集之所而自寨至豫之淅川重滩叠濑险峻多石每为舟楫患然关中乞籴楚豫由此舟运较陆运劳费甚省是亦秦民利赖之大者也故于丹江诸滩详缀于此庶有心修濬者得有所考云】按丹水源出商州西北冡岭山之息邪涧黑龙峪水自蓝田界来南流注之又东洪门河【一名韩峪川】南流注之又东南泥峪河合蒲岔沟水东北流入之又东迳熊耳山南水道河入焉 水道河【即水经注之清池水】有二源曰大荆川其西曰西荆川合而南流迳上板桥与泉水合 泉水源出州北泉村集左受大小黄川紫峪河水又左得岔口河水与荆川合又左受大小桃岔河水又左受十九河水又南流入于丹水丹水又东迳胭脂关南构峪河南流入之
  丹水又东南迳商州南一里东溪水南流入之又东乳水入焉 乳水【即水经注之楚水魏志之南秦水】源出秦望山东流受黄柏岔水又右受军岭川水又右受上秦川水左受五峪河水又东过髙车岭南迳州南右受楚水又东北入于丹水丹水又东流峪水北流入之又张峪河北流入之又东亢峪河南流入之又东张村河南流入之又大张家河自北山分流南入之丹水折而南行又折而东龙潭水北流入之又会峪河南流入之又东迳夜村铺涝峪河分流北入之又东迳棣花铺恨峪河南流入之又洛峪河北流入之又东迳商山北四皓墓南老君河南流入之又大峪河北流入之又东南背峪河南流入之又东南迳龙驹寨南涌峪河北流入之又东南资峪河南流入之又东南铁峪河南流入之又东迳竹林关入山阳界
  丹水又东迳山阳县东百五十里银花河自山阳之圏岭左受髙八店水又左受中村水东北流入之又东迳雷家洞入商南界又东至吕家湾武关河自州境之武关东南流入之又东清油河自雒南界来南流入之
  丹水又东南迳商南县西四十里折而南行沐河自卢氏界来西南流迳商南县南右合寳于河又右合索峪河水流入之又南商河东流入之丹水又折而东迳梳洗楼南为不静潭又东至白石滩入豫之淅川界【丹水计经商州境三百二十里经山阳境十四里又经商南境二百二十里共五百五十四里出境】

  陜西通志巻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陜西通志巻九
  山川二【西安府】
  西安府长安县
  终南山【一名南山】在县南五十里东接咸宁西接鄠县界太乙山在县西南八十里即终南之异名【县志】南山一名终南在县南七十里连干祐县界【宋敏求长安志干祐县今属镇安】东西连亘蓝田咸宁长安鄠盩厔五县境【府志】太乙山在终南山南二十里【明一统志 详见图考按山水有屡易其名者名称岐出每易混淆兹凡山水有别名皆注于本山本水之下庻一览可晣后皆仿此】
  龙首山 在县北十里【贾志】规龙首抚未央【杜笃论都赋】未央宫因龙首制前殿【三辅黄图】萧何因龙首山营未央宫山长六十余里头入于渭尾达樊川头高二十丈尾渐下高五六丈土色赤而坚云昔有黒龙从南山出饮渭水其行道因山成迹山即基阙不假筑高出长安城【水经注】山首在长安故城中自汉筑长安城及营宫殿咸以堙平其余即今宫城之太仓以东是也【括地志】山在长安城北禁苑西偏【胡氏鉴注】京城后枕龙首山【唐书地理志】山之余尾城南皆已堙平坡陀北出复见于唐大安宫东西横亘迤逦而去今宫城及内苑后墙含元殿台一带俱在山上下去平地可六七丈【长安图志】长安城南鼎门西南北附城有土岭可二三百步隠然如城俗名曰土蛇岭即此山之余土也【雍大记】龙首山西北高处为秦长乐汉未央稍东南六坡为隋城唐西内其东为唐南内兴庆龙池之所其北为唐东内大明宫含元宣政紫宸蓬莱金銮诸殿南内东南引浐水入城为龙首渠入东苑为龙首池龙首殿皆以是原得名【名山记】隋以长安城狭小作新都于龙首山迁焉【明一统志 按凡叙山有名山为境内之镇者则以冠首余则以方位循次叙之其自北而西而南而东以地势西北多高东南多下而水道因之取其与诸水相比附也后皆仿此】
  故市坡 在京坡西即旧西市市废其坡号为故市云【府志】
  高阳原 在县西南二十里接咸阳界【雍大记】故渠有二流合于高阳原【水经注】
  毕原 在县西南【县图】毕文王墓近镐也【尚书注】周公葬毕在镐东南杜中【史记周本纪】毕终南之道名也【毛诗注】李竒曰毕在岐周之间【裴骃集解】汲郡古文曰毕西去丰三十里【臣瓉注】毕原在长安县西南二十八里雍大记据长安志云属咸宁与咸阳县界接非矣葢在宋属咸宁今属长安而今之咸宁固不与咸阳界接也【雍胜畧按文武陵周公墓今俱在渭北咸阳境】
  细栁原 在县西南三十三里别是一细栁非亚夫屯军之所【元和志】在旧昆明池南【县志】
  少陵原 在县南四十里东接万年县界西入县界五里【宋敏求志 详见咸宁县万年县今属咸宁】
  石鼈谷【鼈一作壁】在县南六十里长咸以此分界【县志 详见咸宁县】豹林谷 在县南石鼈谷西种放隠居之地【城南记】近子午谷【雍録】在终南山麓宋种放隠此山东明峰【府志】
  子午谷 在县南百里长六百六十里【县图】张仪说赵曰秦一军塞午道【战国防】长安有子午谷北山是子南山是午则午道秦南道也【鲍氏注】平帝元始五年王莽通子午道从杜陵直絶南山径汉中【汉书王莽传】延光四年罢子午道【后汉书顺帝纪】建兴六年魏延谓丞相亮曰愿假竒兵五千当子午而北不十日可到长安【三国蜀志】子北方午南方言通南北道相当故谓之子午今京城直南山有谷通梁汉道者名子午谷【顔师古注】子午谷长安正南山名【三秦记】子午岭在府南四十里至东杜甫村景祐二年置闗【雍大记 按汉高帝纪云元年就国从杜南入蚀中如淳注云蚀入汉中道川谷名今此谷正当杜南疑子午谷即蚀中也】
  【附考】长安记曰长安城西北有武将山即汉辛孟隠处【雍大记 按武将山不在县境今在醴泉县相去甚逺疑长安记之误】
  渭水 在县北三十里自咸阳界流入又东入咸宁界【禹贡锥指】渭水自合丰水又东北与镐水合又东北迳渭城南沈水注之又东分为二水其渎东北流迳郭淮碑南又东南合一水迳两石人北又迳阳侯祠北渭水又东注此水水上有渭桥又东与沈水枝津合又迳长安城北又东合昆明故渠又东迳霸陵县【水经注详见图考渭城今属咸阳霸陵今属咸宁按凡叙水有大水为境内之滙者则以冠首而以所入之水附焉其所入之水则不拘大小以入之先后为次庻源流可一览而晰也后皆仿此】
  丰水【丰一作沣】在县西南四十里自鄠县界流入又北至咸阳入渭【县册】成帝时王商穿长安城引内沣水注第中大陂以行船【汉书元后传】大兴中刘曜命于水上起酆明观寻省酆水囿以与贫户【晋书载记】丰水出丰溪西北流分为二水一水东北流为支津一水西北流又北交水自东入焉又北昆明池水注之又北迳灵台西又北至石徼注于渭【古水经注】沣水今名贺兰渠东北流注交水【括地志】镐在丰水东丰在镐水西相去二十五里【三辅决録注】丰水自鄠县界来由马坊村入咸阳合渭水【宋敏求志】子午谷水源出长安县秦岭北得万阳三川水西北经子午谷得折腰岭水又西入丰谷水水出丰谷口北流其西高观太平二谷水入焉其东则雪谷龙驘西和白石罗什诸谷水入焉为西交河又北则有东交河水入焉【雍胜畧】
  潏水【即沈水一名高都水一名漕水】在县南二十里自咸宁县流入又西北入渭【县志】沈水自迳下杜城又西北与昆明故池防又北迳秦通六基东又北迳堨水陂东又北合陂水又北迳长安城西与昆明池水合又北迳凤阙东又北分为二水一水东北流一水北迳神明台东又北迳渐台东又北流注渭亦谓是水为潏水也又谓之高都水又沈水枝津上承沈水东北流迳邓艾祠南又东分为二水一水东入逍遥园注藕池一水北流入渭【水经注 下杜城今属咸宁】漕水即沈水也东自万年界流入亦谓之潏水【寰宇记】潏水在县南十里东自万年县界流入交水又漕河在咸阳县南十五里自万年界来经咸阳界五里入渭【宋敏求志】丈八沟在县西南十五里即漕河岸最深处【贾志】皂河自牛头寺入县境西北流至丈八沟一分流为通济渠一西北流迳三桥镇入渭【县册 按皂河即漕河之讹】
  交水【交一作郊】郊河水在县南三十二里自万年县界迳本县三十里合丰水【图经】交水一作郊水水经注曰交水又西南流与丰水枝津合其北又有汉故渠出焉又西至石碣分为二水一水西流注丰一水北迳细栁诸原北流入昆明池又坈谷水在县南二十七里自万年县界流迳本县五里合交水又楩梓谷水出南山北流合润国渠又西北豹林谷水入焉又西北至县东南三十里入交水其豹林谷水出南山北流三里有竹谷水自南来防之又北流二里子午谷水自东来防之自此以下亦谓之子午谷水合入交水又有龙驘谷水太和谷水皆流合于交水【宋敏求志】
  镐水【镐一作鄗又作滈一名镐池】在县西南【县图】长安西南有镐池【史记孟康注】昆明池北有镐陂【徐广注】庙记曰长安城西有镐池周匝二十一里【三辅黄图】镐水上承镐池于昆明池北周武王之所都也又北流与滮池水合又北迳清泠台西又迳磁石门西北注于渭【水经注】滈水源出长安县西北滈池今按镐池水北流入永通渠不复入渭【括地志】镐池一名元阯在昆明池北始皇毁之【十道志】镐水或作滈出县西北十八里镐池图经云水在县西四十里自鄠县界入本县界十里入清渠【宋敏求志】镐池在咸阳县西南二十五里【长安图】镐水在丰东二十五里源出太乙山西谷中北流迤西得七姑谷水又西得漆谷磻谷鸿兴竹谷桐梓石鼈豹林诸谷水过御宿川北香积寺南西合潏水为东交河又西入丰水【雍胜畧】水源亦出南山谷中北流经故长安城西南注昆明池又北为镐池又北入于沣水自唐堰入昆明池而沣镐之流絶今则昆明池亦涸为民田矣【县志】
  御宿川【宿一作羞】在县西南四十里【县志】武帝元鼎二年置御羞禁圃令丞【汉书百官表】御羞地名在蓝田【如淳注】夏游蓹宿【汉书元后传】即今长安城南御宿川也不在蓝田羞宿声相近故或云御羞或云御宿耳【顔师古传】武帝开上林东南至御宿【雄羽猎赋序】御宿苑在长安城南御宿川中汉武帝为离宫别馆禁御人不得出入往来游观止宿其中故曰御宿【三辅黄图】樊川一名御宿川【三秦记】樊川御宿皆上林苑地【城南记】御宿川北岸之西潏水来防为东交河南岸之西为西交河又西为丰水又北至定昆池为丰镐之间又北为镐入丰处御宿之地尽矣其形逶迤自东南而西北故杜甫诗曰昆吾御宿自逶迤是也【马志】
  圣女泉水【即滮池一名氷池】在县西北二十里【县志】滮池北流浸彼稻田【诗经小雅】滮流貌【毛传】丰镐之间水北流也【郑注】长安县有滮池水【魏书地形志】滮池水出镐池西而北流入于镐世传以为水名【水经注】滮池一作滮沱【説文】氷池在长安西【三辅黄图】氷池在县西北十五里【图经】滮池一名圣女泉葢氷滮声相近而讹也【旧图】圣女泉出昆明池北平地上周十步西北流五十步与牧猪泉合【宋敏求志按志中凡沟池泉涧之无所流注者并附诸水后其流衍而入于他水者则以所入之序为次而加一水字别之后皆仿此】
  布政司井 在城中布政司库内相传即昊天观水是否未详【咸宁县志】李徳裕在中书喜饮常州惠山泉因置水逓有僧诣徳裕曰京师一眼井与惠山泉脉相通李笑其诞曰井在何方曰昊天观库后是也李乃以惠山一甖昊天一甖杂以八瓶遣僧辨析僧因啜尝取惠山与昊天余八乃同味徳裕大竒之因停水逓【芝田録】
  刘公井 在城中按察司署内扶沟刘自强莅官时凿时旱甚城内外渠井皆涸既穿味极甘冽因名刘公井【咸宁县志】
  咸宁县
  终南山 在县南五十里【县图】终南山东自蓝田县西入县界石鼈谷以谷水与长安分界东西四十里【长安志】终南山东接蓝田西接长安延四十里南界镇安袤二百里又秦岭在县南南山峰脊也江河水由此分南流皆谓江北流皆谓河属邑界者东西约七十里【县志 详见图考按三秦记云秦岭东起商洛西尽汧陇东西八百里则秦岭即终南也乃今多指商蓝之界为秦岭亦因其地为唐韩愈所经而遂专目之耳】
  金銮坡 在县北郭外【县图】金銮坡者龙首山之支陇隠起平地而坡陀靡迤其上有金銮殿故殿旁之坡亦遂名也坡在蓬莱山正西微南【雍録】京兆元武门外龙首坡上出三稄人呼为三稄坡【府志】三棱坡西亘长安又有龙首坡在金銮坡东【县志】
  草塲坡 在县南郭外【县志】坡在永乐坊即横冈之第五爻也【宋张礼城南记】在朱雀门外乃旧草市有坡【府志】
  胭脂坡 在县治东南董子祠后即翡翠坡或云与翡翠相接在宣平坊南【县志】
  开元坡 在县东兴庆池西为明皇藩邸后废为坡【县志】石鼈谷【鼈一作壁】在县西南五十五里谷口大石如鼈咸长以此分界内有景阳川梅花洞九女潭仙人迹宋吕大防曰隋筑都城南直南山石鼈谷【县志】谷口有白圆石其巨如屋鼈【雍大记】谷有广惠神祠其西有百塔【城南记】
  乐游原【即乐游苑】在县南八里【贾志】亦龙首杜原之横冈随地异名也【县志】
  塔坡 在县南二十里【县册】坡在韦曲西以其地有浮图故名唐何将军山林也杜甫有游何将军山林诗【长安图说】
  勲防坡【一名牛头山】在县南二十五里牛头寺下【贾志】今牛头寺之坡也寺即牛头山遍照禅师之居又有龙堂坡在牛头寺西地甚平衍中多植杏谓之杏花坪【城南记】勲防坡在樊川北隈为韦杜故里【县志】
  杜坡【即杜固一名马塴崖一名凤凰嘴】在县南即杜固也唐杜正伦执政建言凿杜固通水以利人既凿川流如血今所凿处崖堑尚存俗曰马塴崖或曰凤凰嘴【城南记】在神禾原东北【县志】
  神禾原 在县南三十里【贾志】原上有莲花洞唐郑驸马所居杜甫诗主家隂洞细烟雾指此【长安图说】原在御宿川北樊川之原上东西三十里【雍大记】原在县南下临樊川其原南起竹谷东西北行三十里入长安为潏水界断其南为御宿川剧谈録云晋天福六年产禾一穗重六斤故名【县志】
  高望堆【一名高望原】在县南少陵原北一名高望原【县志】凭高望之阳隈【潘岳西征赋】高望堆在延兴门南八里【长安图】
  凤栖原 在县南少陵原北【贾志】少陵西北三十里皆此原【长安志】栁宗元为伯妣志曰葬于万年之凤栖原【雍大记 万年故城在县东北】汉神爵四年凤凰十一集杜陵故名在唐为安化里其东南有鲍陂【县志】
  少陵原【即鸿固原】在县南四十里【贾志】少陵原即汉鸿固原也【寰宇记】少陵原南接终南北至浐水西屈曲六十里入长安县界【长安志】凤栖少陵其实一本因地异名耳汉总谓之鸿固原【城南记】杜甫取以为号者此迤西为鲍陂其北为凤栖原迤西北为鸿固原其下有鸿固陂【马志】宣帝许后葬于此故名少陵【府志】
  朱坡 在县南四十里【贾志】在御史荘东华寺【城南记】坡瞰南山之胜少保杜公池亭在焉【雍大记】在华严寺下为丞相朱博故里【县志】
  杜原【一名杜陵原一名东原】在县东南十五里汉宣帝以杜东原上为初陵置杜陵县谓之东杜【雍胜畧 杜陵故城在县东南】杜原在潏水东浐水西即杜伯国地故名杜原以在秦汉隋唐都城之东又名东原宣帝以为已陵又名杜陵原【马志】杜原为终南之麓故南高至乐游原视秦川犹云如掌其高可知至秦杜县处渐卑则原之尾也其西即韦杜二曲【县志 杜县故城在县东南】
  白鹿原 在县东南二十里自蓝田县界至浐水川尽东西十五里南接终南北至灞川尽南北十里亦谓之灞上又荆谷在县东南二十五里【长安志】霸水上地名在长安东三十里【应劭汉书注】霸水歴白鹿原东霸川之西是谓霸上【水经注】霸上即今所谓霸头【顔师古注】白鹿原亦谓之灞上【元和志】灞水所从来高故能中白鹿原为道而行乎其上文帝尝欲驰车下霸西峻坂因袁盎谏而止即白鹿原西坡也【雍録】原在县东南浐水东灞水南南接南山自蓝田县西五里入县境【雍胜畧】原高逾龙首居民凿井深数百尺汲引甚艰荆谷神谷其西南二壑也原半有涌泉味甘冽酿酒甚美唐以神策军禁守谓之神谷日以骆駞运水大明宫醖造御酒又有孝子岭在原西北俗呼鹞子岭又有七里坡在高桥路亦达于白鹿原【县志 亦见蓝田县】
  郊谷 羊谷 锡谷 俱在县东南六十里锡谷有路至旧归安镇合义谷路【长安志】郊谷在炭谷东谷口有遇仙桥其上为仰天池又土门谷在郊谷东又羊谷在土门谷东又小义谷在羊谷东其内有仙人潭又白道谷在小义谷东谷内为嘉五台山有苍鹰岭【县志】
  大义谷 在县东南八十里东南至干祐县及金商等州西南有路至兴元府【长安志 干祐县今属镇安金州即今兴安兴元府即今汉中】义谷锡谷东南至旧归安镇合路通汉中谷在白道谷东有路通兴安龙首原发脉于此周庾信有义谷铭又有库谷在义谷东又谷之内有大兴山【县志】
  风凉原【风凉一作丰梁】在少陵原东南西为□川东为焦戴川【县志】山北县有风凉原【魏书地形志 山北故城在县东南】少陵东接丰梁原浐水出焉东北对白鹿原荆谷水出焉二水合流入渭杜甫诗所谓天髙素浐源是也【城南记详见蓝田县】
  北五台山 在县东三里【县志】
  龙首原 在县东【县图】龙首原起自南山东义谷浐水西岸至长乐坡西北屈曲至长乐古城六七十里隋唐宫殿皆依此原【三秦记】隋大兴城西据龙首原宇文恺营都之初谓横坡六条可象干爻者正龙首山之支脉也【唐六典】狗脊岭在京城东市葢龙首山之支陇【唐书地理志】龙首原俗呼小儿原或曰今原有西番塔元季武元中所建其下有古冡堑之得石椁有篆文曰小儿塜【雍大记】龙首山北行之势垂坡东下以为平原是为龙首原【雍胜畧】杜陵鸿固凤栖诸原皆其横冈宜春芙蓉曲江诸苑池皆其洼下东界浐水西界樊川延六七十里又狗脊岭在县城东南明张治道诗岭东在城外岭西在城中【县志】狗脊岭在城东门外唐胜业坊即隋之宜仁坊地【府志】
  长乐坡 在县东北十里即浐水西岸【雍胜畧】旧名浐坂隋文帝恶之改今名汉长乐宫在其西北【十道志】
  铜人原 在县东北【县图】魏明帝欲徙铜人诣洛载到霸城重不可致今在霸城大道南【关中记】在霸陵东北十五里【雍胜畧】即蓟子训与老父摩挲铜狄处【府志】
  渭水 在县北三十里自长安界流入又东迳髙陵界入临潼界【县图】渭水自合昆明故渠又东迳霸陵县北霸水合浐水从县西北流注之又东防成国故渠又东与髙陵分水又东迳王谭墓北【水经注 详见图考霸陵故城即霸县在今县东】
  潏水【一名泬水一名沈水一名髙都水一名石壁谷水一名坑河】在县南三十里西北流入长安界【县图】上林苑有淹潏【子虚赋】潏水在杜陵从皇子陂西北流迳昆明池入渭【三辅黄图】沈水上承皇子陂于樊川其水西北流注杜县之杜京西又西北迳杜伯冡南又西北迳下杜城又西北枝合故渠又北与昆明故池防亦谓之潏水【水经注 下杜城在县东南】潏水今名泬水【説文】潏水又名石壁谷水【括地志】义谷水自干祐县下流入山一百里至谷口西北流二十里合锡谷羊谷水入坑河西流十五里入长安界又郊谷水北流十里合锡谷水自谷口北流十里为坑河入长安界又石鼈谷水北流十五里复西流十里入长安界又漕水由县界坑河分水约五里西流【长安志】潏水今名沈水一作坑水自南山流至皇子陂今潏水不至皇子陂由洲村附神禾堑上穿申店而原愈高凿原而通深至八九十尺俗谓之坑河潏水上源西北流合御宿川水是名交水在香积寺西南【城南记】潏水源出南山石壁谷东得东西二义谷水锡谷水北流西得羊谷水又西得土门谷炭谷太乙谷水为河西迳杜曲樊川南又西过韦曲华严川南又过下杜城南神禾原北折而过神禾原西至香积寺西南与镐水合为东交河今按潏水自南山下分为二一西北流防镐水为交河一自东岸北流入城为通济渠【马志】其字或作傍穴与沉字相似俗因名沈水括地志名高都水汉王氏五侯大治池宅引高都水入长安城字书潏音述人力作曰潏今按其水西北流经申店西有香积堰凿神禾原西南流至香积寺投镐入沣也【县志按水经注则交水为上源而潏水为下流按长安志则潏水为上源而交水又为下流然二水本为一水无庸区别因水经注各有名目故亦两存之也】
  交水【一名福水福一作湢】在县南三十里西流至石堨遂分为二一注沣水一入昆明池【贾志】交水故渠有二流合于高阳原而北迳河池陂东而北注沈水【水经注】万年县有福水即交水也上承樊川御宿诸水出县南山石壁谷南三十里与直谷水合即子午谷水也【寰宇记】樊川御宿之水交流故名交水【城南记】
  樊川【一名后寛川一名华严川】在县南三十五里一名后寛川一名华严川即潏水所经也【雍胜畧】樊川即杜陵之樊乡汉高祖以樊哙灌废丘功赐哙食邑于此故曰樊川【十道志】长安正南秦岭额根水流为秦川一名樊川【三秦记】樊川在潏水河北渠南西北为杜曲又西北为韦曲又西为华严寺寺西有雁鹜陂陂西北有第五桥又迤北为镐池而樊川之地尽矣其地之东原为杜原【城南记】樊川有杜佑别墅故裔孙牧目其文为樊川集【雍録】自义谷西北四十里至塔坡川入长安界【县志】
  浐水 在县东十五里自蓝田界流来合灞水【县图】长水亦谓之荆溪自白鹿原西北流左合狗枷川水又北入霸县有温泉入焉水发自原下入荆溪水乱流注于霸【水经注】浐水在万年即荆溪狗枷之下流【括地志】浐水在县东北流四十里入渭又库谷水北流二十五里合采谷水下流入荆谷水号浐水又下流二十五里合灞水又北流二里入渭又采谷水自蓝田县西北流三十里入县界又二十里合库谷水为浐水又北流四十里入灞水又石门谷水自蓝田县北流十里入县界合采谷水又北流十五里合库谷水为浐水又荆谷水一名荆溪自蓝田流至康村入县界西流二十里出谷至平川合库谷采谷石门水为荆谷水一名浐水【长安志】□川在城东南三十里焦戴川自东南来□川自西南来两川相合为浐与樊川御宿号为三川【府志】
  灞水 在县东二十一里自蓝田县来合浐水北流入渭【长安志】霸水自迳蓝田县又左合浐水歴白鹿原东又北合长水又北防两川又北故渠右出焉又北迳王莽九庙南又北迳枳道其北左纳漕渠又北迳秦虎圏东又北入渭【水经注】往时霸水为畿南大川唐贞元四年霸水溢溺百余人自唐以后经流葢多迁徙矣【县志】
  饮马池 在治西京兆驿后相传明嘉靖中正一张真人宿此驿恶蛙声聒耳以法镇之其后蛙声遂絶池今废【县志】
  通寺井【一名八角井】在长乐坊赵景公寺前俗呼为八角井元和初有公主夏中过令从婢以银稄碗就井承水误堕井中经月余出于渭河【县志】
  二龙寺井 在县治北寺之佛殿中稍南宋咸淳癸酉释昙延设无遮防登座说法有二人冕服执简自井出侍立座侧昙问之曰弟子井之二龙也欲听师法言讫不见后人有疾饮此水即愈明成化间旱都御史陈镒祷此立应井今存寺僧覆以石葢【县志】井在永宁坊唐开元时剏【府志】
  曹氏井 在叅政曹韩别墅以水味甘名甘泉书院后废为民马氏有一夕变为咸卤人皆异之【县志】
  氷井 在县西一里许水寒冽如氷故名【县志】
  涌珠泉 在县东南白鹿原半泉濶数丈深不见底涌水如珠流百步落高崖为瀑布下有大石龛水溅如雪名为喷雪崖其水下流入员庄【县志】
  鸣犊泉 在县东南六十里鸣犊镇【贾志】泉在少陵东冈下浐水西岸【城南记】
  咸阳县
  毕原【即毕郢一名毕陌一名池阳原一名长平阪一名石安原一名咸阳原一名咸阳北阪一名洪渎原】在县北【县图】文王卒于毕郢【孟子】毕公高与周同姓武王封之于毕【史记】文武周公葬于毕【刘向传】咸阳县北五里有毕原【左传杜注】三秦记曰长安城北有平原广数百里民井汲巢居井深五十丈【水经注】毕陌在长安西北四十里【顔师古注】文王武王周公皆葬毕陌南北【三辅故事】毕原在咸阳县西北十五里【括地志】初王季都之后毕公高封焉【通典】毕原即咸阳县所理左传毕为文昭即此原南北数十里东西二三百里无山川陂湖亦谓之毕陌【元和志】闗中记云高陵北有毕原秦谓之池阳原汉名长平阪又名石安原【寰宇记】咸阳原在渭水北九山南【雍大记】西起武功东尽高陵其上文武成康周公太公及秦汉君臣陵墓多在焉亦曰咸阳原又谓之咸阳北阪又有洪渎原在县北二里毕原之趾东西一冈濶七里许【县志】今按其地有潦池故曰洪渎实即毕原地分言则其名有七实一原也旧志分见误【马志】
  短隂原【短一作矩】在县西南二十里【元和志】渭水与丰水防于短隂山内水防无他高山异峦惟原阜石激而已【水经注】短隂原即短隂山也秦中诸原皆有山体故或谓之山不必峭防也【禹贡锥指】
  高阳原 在县东南二十里秦始皇作阿房宫依此【县志】与长安接界【马志】
  鲜原 在县东二十里【贾志】度其鲜原【诗经大雅】文王既克密须于是相其高原而徙都所谓程邑也【苏氏注】其地于汉为扶风安陵今在京兆咸阳县【朱子传 按安陵故城在今县东二十一里地理志云右扶风安陵阚骃以为本周之程邑朱传本此然史记正义又云周王季宅郢郢故城在咸阳东二十一里则所谓文王之程即王季之郢也既为旧都奚以云徙又考通鉴外纪云西伯自岐徙鲜原在岐山之阳不出百里郑笺云鲜原在岐山之南渭水之侧窃意鲜原当去岐山不逺而文王程邑恐不得云在咸阳也】
  渭水 在县南一里自兴平界流入迳县南合丰水又东迳鄠县界入长安界【禹贡锥指】渭水东防于沣【书经禹贡】渭水自合甘水又东与丰水防于短隂山南又迳太公庙北又东北与镐水合又东北迳渭城南沈水注之【水经注 详见图考渭城故城在县东北】
  涝水 在县西南二十里源自鄠县来北流迳县境入渭【县志 详见鄠县】
  泥渠水【一名扈水】在县南十五里一名扈水出鄠县化羊谷流入县境又东北迳钓鱼台入渭【县志】
  沣水 在县东南三里源自鄠县终南山丰谷流入长安界又迳县境北流入渭【县志】渭水与丰水防于短隂山【水经注】丰水在县西十一里自长安界来流至宋村入渭其水縁南山郊水合流又有祥谷水白谷水俱合于沣水【长安志】
  泾水 在县北四十里毕原下流至咸泾之交曰鹿台东注高陵秦中八水咸阳有四焉【县志 详见图考】
  野韭泽【即牛首池】在县南八里其地坦卤不树五谷惟野韭自生东西平开一道濶十步长五六里独可耕史记曰秦上林苑傍牛首池有自生韭即此【县志】即汉牛首池也【长安志】
  陈涛泽【即陈涛斜涛一作陶】在咸阳县东斜者山泽之名故又曰陈陶泽【通鉴注】陈涛泽名其路斜出故曰斜【胡三省注】
  双泉 在县北二里其水甘冽有药王庙【县志】
  要册泉 在县北八里其水极凉取汲不竭【马志】
  李村泉 在县西北十里又县西北十五里有下村泉【长安志】
  窦氏泉 在县西北今堙【县图】成国故渠迳平陵故城南渠南有窦氏泉【水经注 平陵县今属兴平】石安县有窦氏泉【魏书地形志 石安故城在县东】
  马跑泉 在县西二十五里【长安志】相传唐太宗猎此马跑地泉出因名其水旱不竭涝亦不溢【县志】
  兴平县
  黄麓山【一名黄山一名始平原一名北芒岩】在县北一里或谓之黄山即始平西原也【县志】北绕黄山濒渭以东【雄甘泉赋序】茂陵富人袁广汉于北芒岩筑园东西四里南北三里【西京杂记】黄山旧绕汉宫斜【唐王维诗】长安城北有始平原长数百里其人井汲巢居井深五十丈汉时谓之北芒岩何武葬于北芒龙薄阪【三秦记】黄麓山一名始平原东西五十里南北八里东入咸阳北阪西至武功界武水东岸【雍胜畧】
  马嵬坡 在县西二十五里即杨妃葬处【县志】马嵬人名于此筑城以避难【孙景安征途记】
  渭水 在县南二十里自武功县流入与盩厔分界又东入咸阳界【县图】渭水又东合雍水又东合洛谷水又东合芒水又东过槐里西城南又东与芒水枝流合又东北迳黄山宫南就水注之又东合田溪水又东迳槐里县故城南有漏水北入之又东合甘水【水经注详见图考槐里故城在县西又洛谷诸水俱在渭水南详见盩厔县】
  川河【即雍水】在县西南渭河之北自武功县川口流入有三支其自武功西北来者曰漆水俗名游丰河源出麟游其自武功东北来者曰沮水亦名浴水俗名沐浴河源出永夀其自武功西南来者曰湋水俗名浑水河源出凤翔县漆沮二水合流于武功县东五里其下流又合湋川水经川口东流入本县界胡浃桥又东至清化坊东南入渭【县册】
  马牧泽 在县东南二十里南北广四里东西二十一里【元和志】明时其地属于秦藩【县志】
  浪井 在县西三里耿祠乡唐贞元五年自然涌出有疾者饮之多愈逺近取汲朝夕如市【贾志】
  汤台泉 在县西十五里【县志】
  板桥泉 在县西十七里【县志】槐里县有板桥泉【魏书地形志】在兴平县西北十七里深百尺【长安志】
  龙泉【一名温泉又名姜子泉】在县西十七里一名温泉又名姜子泉周数十步深不可测【长安志】始平县有温泉【魏书地形志始平故城在县南】成国故渠东迳龙泉北【水经注】泾龙泉新泉相去十余步在县西【马志】
  马嵬泉【俗名娘娘泉】在县西二十五里今俗名娘娘泉【马志】在县西周数十步深百尺流入白渠【长安志】史家泉在县西三十五里又马嵬镇西北有五龙泉【县志】
  清水泉【一名徐洪泉又名永济泉】在县西南二十五里胡浃桥旧有泉堙废顺治十五年知县徐开熙开濬典史洪廷宪共勷之因名徐洪泉又曰永济泉【县志】
  醴泉 在县东南二十里周数十步深不可测【长安志】兴平县有醴泉【金史地理志】旧图经曰泉在扶风乡唐贞观十二年自然涌出其味如醴饮之疗疾今涸【县志】
  灵寳泉 在县东南二十里周数十步【长安志】旧图经曰汉边韶得灵寳符于此泉祈祷有应因名【县志】
  玉女泉 在县东五里高店寨【县志】
  临潼县
  骊山 在县南里许即蓝田北山【县志 详见图考】
  普陀原【即奉政原】在县北二十里【县图】五丈渠迳藕原东东南流注于渭【水经注】普陀原在渭河北岸即高陵之奉政原或以为即藕原也【县志】
  荆原【一名断原】在县北八十里即荆山脉尽处自三原县迤而来至富平临潼二县之交为漆沮水冲断因名断原【县志】
  铜人原 在县西南二十里接咸宁界【县志 详见咸宁县】新丰原【一名青原】在县东南二十里【雍大记】泠水歴隂槃新丰两原之间【水经注】新丰原一名青原西接隂槃东至零口蜿蜒二十余里与渭南县接皆新丰原也【县志】
  庆山 在县东南三十五里【雍大记】垂拱二年新丰露台乡有山涌出武后名之曰庆山【唐书五行志 新丰故城在县东北】昭应县有庆山【地理志 昭应故城即今治】山高二百余尺【长安志】
  种金原 在县东【县志】
  鸿门阪 在县东十七里新丰南原之上西临小河【县志】鸿门在新丰古城东未至戏水道南有断原南北洞开也【史记索隠】新丰县故城东三里有坂长二里余堑原通道南北洞开有同门状谓之鸿门【水经注】鸿门在始皇陵北十里即沛公防项羽处【闗中记】汉旧大道北下坂口名也即亭尉呵李广处【长安志】在丽山北十里【雍録】北有鸿陂南有坂口故曰鸿门【雍胜畧】坂距戏水十里【潜确类书 按县志有项王营在县东十五里葢即古之鸿门也】
  渭水 在县北十五里自咸宁县流入又东入渭南县界【禹贡锥指】渭水自合泾水又东迳鄣县西又东得白渠枝口又东与五丈渠合又东迳新丰县故城北东与鱼池水防又东迳鸿门北又东石川水南注焉又东戏水注之又东泠水入焉又东合首水【水经注 鄣县故城在县东北】渭水与泾水合至临潼而益大每水涨弥漫不可渡【县志 详见图考】
  水碓河【碓一作硙】在县西五里【长安志】水硙河源出硙子谷至县西北流入渭【县志】
  石涧河【一名冷水】在县西二里源出骊山南涧谓之冷水以别温泉也【县志】
  潼水 在县西半里源出骊山南谷中即饮济泉也流至县西门外数百步合县东之临河入于渭【县志】
  新丰河【即鱼池水】在县东十五里新丰镇【县册】鱼池水出丽山东本导源东流后始皇葬山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始皇造陵取土其地污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池在始皇陵东北五里周回四里池水西北流迳始皇冡北又西北迳鸿门西又迳新丰县故城东其水际北城世谓是水为隂槃水又北絶漕槃沟注于渭【水经注】鱼池水在始皇陵东北五里又隂槃河水在县东北十四里源出县北阳村社【长安志 按水经注则隂槃水即鱼池水下流而长安志又以隂槃鱼池为两水今据县册则果属两水也】
  戏水 在县东二十七里【雍胜畧】戏在新丰东今有戏水驿其水出蓝田北界横岭至此北流入渭【顔师古汉书注】戏水周幽王与襃姒游于此故以为名水至浊【两京道里记】今新丰东北十里有戏水当古道即周章军至处【史记正义】隂槃县有戏水【魏书地形志 隂槃故城在县东】戏水出丽山冯公谷东北流又北迳丽戎城东又北右总三川迳鸿门东又北迳戏亭东又北分为二水并注渭【水经注】
  市谷水【一名玉桥河】在县东三十里流入渭【长安志】玉桥河即市谷水下流【县志】
  漆沮水【漆一作柒一名石川河俗名张家河又名交口河】在县东北四十里渭水北自富平县流入又南入渭【县图】渭水又东过漆沮入于河【书经禹贡】万年县有漆沮水【魏书地形志 万年即栎阳在县东北】沮水自絶白渠东迳万年县故城北为栎阳渠阚骃曰栎阳西有泾渭北有小河谓此水也其水又南屈更名石川水又西南迳郭城西与白渠枝渠合又南入于渭水【水经注】石川河在栎阳县东三十里自华原富平两县界来入县界合渭水【长安志 华原县今属耀州】石川河在县东北永丰乡通富平县河水【雍大记】石川河在县东北八十里水中多圆石故名自富平县流迳断原入县境东迳康桥受葡萄河水又折而南至相桥与清河合流西南至交口入渭其葡萄河发源富平之温泉至康桥西流入漆沮其水微温冬月不氷中多蟹蛤【县志】交口河北经张家村又名张家河【马志】
  清谷水【一名清河一名五丈河】在县北五十里自高陵界来东流合石川河入渭【县册】清水东南入万年县谓之五丈渠又迳藕原东东南流注于渭【水经注】即冶谷水下流也自三原高陵界来入白渠至县界合渭水【长安志】清河在县北自三原界随荆山东下至黑防桥折而南至栎阳镇一名五丈河复折而东至相桥入石川河【县志】
  泠水【一名百丈水一名零水】在县东四十里接渭南界【县图】泠水南出胏浮山北防三川统归三壑歴隂槃新丰两原之间北流注于渭【水经注】泠水别名百丈水【寰宇记】泠水一作零水【长安志】源出渭南县南山北西北流迳新丰原之右又北迳零口镇入于渭【县志】
  温汤 在县东南骊山下【县图 详见古迹】
  煮盐泽 在县北三十五里【县册】栎阳县有煮盐泽【唐书地理志】在栎阳县南十五里泽多咸卤苻秦时于此煮盐【元和志】今走马村水多咸或即其地【县志】
  鸣犊泉 在县西北十五里今西泉已涸惟东泉有水【县册】泉在县西北独村有二泉东西相隔俗云东泉一犊没泉底牛母悲鸣其犊自西泉出故名【雍胜畧】县西北十里有响泉厓下有声如笙簧【县志】
  八角井 在县西十五里窰村【县志】
  灥澄泉【灥从縁切雨而泉出也一作淼】在县西南五里【长安志】
  石墖泉 在县东南十五里【县志】
  平泉 在县东五十里【县志】
  喝吽井【喝吽一作蝎蚌疑字误】在县东北上七里官道侧井傍有环道萦绕及于水次【长安志】
  阿姑泉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县志】
  饮马泉 在县东北三十五里今堙【县册】
  高陵县
  奉政原【政一作正又名降驾原】在县南十里周汉隋唐王侯将相多葬于此【府志】东西长三十里南北濶三里【长安志】原自泾阳来过县境尽于临潼长几百里高者四五丈泾渭之不能北徙者此原障之也一名降驾原相传汉文帝自代来次高陵毘沙镇四日或云原上有崇皇寺唐明皇两幸之故名【县志】
  鹿苑原【亦名奉政原一名鹿台】在县西南三十里东西长十五里南北濶一里【长安志】原上有鹿台祠嵗旱百姓祈祷辄应号为鹿台将军【寰宇记】原自咸阳县来当泾渭二水之间亦名奉政原阳陵之所在也【县志 阳陵故城在县西南】
  渭水 在县南十里自咸阳县流入与咸宁县接界又东入临潼界【县册】渭水又东防于泾【书经禹贡】渭水东迳霸县北与高陵分水又迳平阿侯王谭墓北左则泾水注之又东迳鄣县【水经注 霸县今属咸宁鄣县今属临潼】渭水来自咸阳又流入栎阳界【长安志 栎阳今属临潼】渭水在县南每遇泛涨弥漫十余里然皆南徙其北岸即数年一圯不过一二丈故曰高陵【县志 详见图考】
  泾水 在县西南二十里【县图】泾水自泾阳入县境至上马渡入渭【县志】自入境东行十里至船张村入渭【县册详见图考】
  清水 在县东北自三原县流入又东南入临潼界【县册】清水东南入高陵县迳黄白城西又南絶白渠又屈而东流谓之曲梁水又东南迳高陵县故城北又东南絶白渠枝渎而东南入万年县【水经注 万年县今属临潼】
  莲池 在县治东偏元至元中县令王珪引昌连渠水入城注之今废【县志】
  渭北沟 在县南奉政原上【县志】
  御井【一名八角井】在县西十里唐高祖时龙跃宫中井也今龙泉寺八角井是【贾志】
  饮马泉 在县西十五里相传汉文帝饮马于此今堙【县志】
  鄠县
  终南山 在县南东接长安西接盩厔界【县图】鄠县有终南山【隋书地理志】山在县东南二十里【元和志】终南山在县境随地异名逺者三十里近者二十里皆终南也【县志详见图考】
  涝峪 在县西南二十里接盩厔界【县图】宣帝时鄠县有劳谷五牀山祠【汉书郊祀志】涝水出南山涝谷【水经注】去涝峪二里有支锅潭潭南有卧龙石桃花沟磨石沟瓦统沟十八盘银洞沟朝阳洞沿峪两岸则西盩东鄠分界也张士竒曰峪内苦竹沟八里坪犁辕坪土田并肥美【县志 按峪音欲尔雅释水注谿曰峪或从山则是峪与谷通故秦地于谷多谓之峪凡谷峪字并从原本非互异也后皆仿此】
  栗峪 在县西南二十里其相近有马峪【县图】栗峪内有马连岔车辕坡石墙沟东夹沟西夹沟山口至黒龙大王岭约三十里【县志】
  皂峪 在县西南二十里其相近有直峪【县图】皂峪内有东平沟西平沟子房洞兵沟铁楼沟黄土坡又石门有仙人迹将军石山口至上银洞三十里【县志】
  牛首山 在县西南【县图】牛首之山涝水出焉【山海经】今长安西南有牛首山【郭璞注】绕黄山而欵牛首【西京赋】甘泉宫有牛首山【三辅黄图】牛首山在县西南二十三里南接终南在上林苑中涝水所自出【元和志】南有万仞层山而有小洞在其下宛若牛伏左右两泉相传为牛乳首东镇清流尾西蟠胡岭又东为牛心岭樊家山岭上有晋王池又华阳峪在牛首山西其最高者曰将军山【县志】
  白云山 在县南二十里【县册】山与县治对其下有白云观老子泉其相近为檀峪又有五里坡李靖泉【县志】
  曲峪 在县南二十里曲峪之内有莲花山石灰洞蒿平潭石青洞班鸠岭上至一碗泉岭又相近有黄栢峪内有土地岭又有乌桑峪内有长仙洞观音淬赤干岭【县志】
  圭峯 在白云山东与重云寺相对其形如圭又有小圭峯其相近为太平峪有长啸洞【县志】自高冠谷入太平谷山水益竒絶石道甚险入长啸洞过虎溪西南下至重云阁访凤池观云顶凌霄罗汉三峯登东岭望大顶积雪复东北来云际遂宿大定寺晨登上方北望大顶重峦无际下山縁东涧复憩于重隂下院出阁游太平宫故基而归【宋程颐鄠山诗序】
  丫髻山 在县南二十五里山分岐似髻故名其相近有防壁崖【县志】
  鸡头山【一名小武当山】在县东南三十里【长安志】秦苻生弃长安欲西上陇山士卒散尽遂入鸡头山【十六国春秋】形似鸡头故名俗呼为小武当山【雍胜畧】在太平峪西【县册】
  高冠峪 在县东南三十里峪内有高冠潭老军渴仓头岔【县志】高冠峪在紫阁东【城南记】
  万花山 在县东南三十里【县册】在太平峪中又有药王洞黄崖洞草坪其外即隋太平宫唐避暑宫遗址【县志】
  紫阁峯 白阁峯 黄阁峯 俱在县东南三十里【县图】紫阁峯隂入渼陂【唐杜甫诗】东望白阁云半入紫阁松【岑参诗】紫阁峯有瀑布景特竒絶【王九思终南山记】紫阁峯在县东南旭日射之烂然而紫其形上耸若楼阁然白阁隂森积雪弗融【雍胜畧】三峯相距不甚逺又大顶峯凌霄峯罗汉峯俱在三阁东明道先生尝游此【贾志】内有羊圏崖鱼盘岭又子房山在紫阁峯北有黄石洞相传为张良辟谷处【县志】
  神水峪 在县东南三十里【县册】峪内有睡佛洞【县志】云际山 在县东南六十里有大定寺【长安志】夜半月归云际寺【杜甫诗】山东接长安界【县图】
  渭水 在县北三十里自盩厔县流入又东入长安界【县图】渭水自合漏水又东合甘水又东丰水南来注之【水经注】渭河自兴平界流来至县之元村东北十五里入咸阳境【县册 详见图考】
  耿谷水 在县西接盩厔界【县图】耿谷水在县西南三十里甘谷水在县西南二十二里皆北流入兴平界入渭水【长安志】马融云甘有扈南郊地也又水名今在鄠县西【书孔传】甘水出鄠县南甘谷书曰启与有扈战于甘之野即此地也至甘河镇合于渭【雍大记】
  涝水【涝一作潦】在县西二里又流入咸阳界【县志】牛首之山涝水出焉西流注于潏水【山海经】上林苑有潦潏【子虚赋】潦水即涝水也【李善注】潦音牢出鄠县西南山潦谷【顔师古注】涝水出南山涝谷北迳汉宜春观又东北迳鄠县故城西际城北出合渼陂水又北流入于渭【水经注】鄠县有涝水【隋书地理志】涝水出扶风鄠县北入渭【许氏説文】涝水至县北之元村入渭【长安志】涝水合渼陂水流至长安县界入潏水【贾志 按今涝水入渭不合潏水贾志殆袭山海经之说而未之考耳】
  渼陂水【一名五味陂】在县西五里【元和志】渼陂水出宜春观北东北流注涝水【水经注】鄠县有渼陂【唐书地理志】本五味陂陂鱼甚美因误名之【十道志】渼陂在鄠县周十四里北流入涝水【説文】渼陂出终南山诸谷合胡公泉为陂唐寳厯二年勅渼陂令尚食使收管不得杂人采捕其水任百姓溉灌勿令废碾硙之用文宗初诏并还府县【长安志】山谷之水并胡公白沙诸泉合而北注渼陂受之自陂头南至曲抱村可数里许高岸环隄一荡漾层峦叠嶂影落数百顷波涛半陂以南纯浸山此实际语也【刘士龙渼陂记】陂在县西又有锦绣沟即渼陂之上游自牛台北而下至渼陂二里许元季以陂鱼可治痔漏游兵决陂取之陂遂废其地皆为水田明末知县张宗孟重加障筑其胡公泉在县西南十里丈八村泉上有陈胡公庙又刘士龙云白沙泉色如银而加湛味如饴而加冽在割耳庄【县志】
  吕公河【一名白公河】在县东【县图】檀谷水出终南山檀谷即长乐渠上源【寰宇记】栗峪口水源出清凉山与皁峪口水俱入于涝明万厯中知县吕仲信引潭谷皁谷及阿福泉诸水经县东闗北折而西入涝水人谓之吕公河知县白应辉复加疏濬又凿栗谷直谷诸水为新河引流入吕公河人亦谓之白公河后渐堙废明末知县张宗孟复濬深广引涝水自白云山迳天和村罗什寺至南闗外入新河及城壕民享其利后仍淤塞康熙间知县康如琏重濬治之又县北有三里河自南涝店迤南引涝河水迳涝店镇至龙台坊入渭河【县志】
  扈阳谷水【扈阳一作化羊即泥渠水一名扈水又名马腹陂】在县东二十里北流入咸阳界【县图】扈水上承扈阳池【古水经注】一名扈水今名马腹陂【十道志】鄠南化羊谷有水出焉或本名扈阳讹为化羊也其水流至咸阳县为泥渠之上源【县志】
  丰水【丰一作酆一作澧】在县东三十里流迳长安入咸阳界【县图】沣水攸同【书经禹贡】漆沮入渭沣水所同同之于渭【孔传】丰水东注维禹之绩【诗经大雅】尧时洪水丰水亦汜滥为害禹治之使入渭东注河【毛笺】丰水深十仭而不受尘垢金铁在中形见于外【老子】沣水出鄠县东南北过上林苑入渭【汉书地理志】沣水出鄠县南山丰谷【汉书音义】丰水自县东南终南山发源北流迳县东二十八里又北流入渭【元和志】丰水一作酆又作沣出长安县西南五十五里终南山丰谷源濶十五步其下濶六十步水深三尺【长安志】自紫阁而下迳秦渡镇北入渭【县册】
  太平谷水【即清渠水一名林谷水】高冠谷水【冠一作观】俱在县东南三十里太平谷水濶七步深二尺高冠谷水濶三步深一尺其底并碎沙石北流入长安县界合丰水【长安志】太平谷水一名林谷水源出终南山即清水渠之上流【寰宇记】太平谷中有凤池即水之源也高观谷水源出高观谷谷有石穴石潭潭最灵旱祷辄应【县志】
  满池泺【即滈水】在县东北二十八里周三里【长安志】即滈水上源东北流入长安县冯席村【县志】
  八部泽 在县东南十八里【长安志】在县东南五里周回五十里【元和志】
  龙台泽【一名观水】在县东北三十里周回二十五里泽中有马祖坛【元和志】龙台泽一名观水在丰水西北【寰宇记】
  冷泉 在县东南双荘【县志】
  没猪泉 在县东南二十里孙谷村【县志】在县东南俗传有野猪没而为泉图经曰按说文猪亦潴也水所停曰潴禹贡雍州有猪野今鄠实终南之隈没汩没也葢泉泽即水所停耳俗神之非也【长安志】
  丹阳井 在县东三十里相传为元真人马丹阳取水炼药处【贾志】
  【附考】阿姑泉水甚甘冽有阿姑庙【县志 按此泉无考疑即入涝水之阿福泉】
  蓝田县
  终南山 在县西南七十里与咸宁接界【县志 详见图考】秦岭 在县东南接商州界【明一统志】蓝田县有秦岭【通典】即南山别出之岭凡入商洛者必越岭而后达东出即蓝田闗也今岭上有昌黎公祠【县志】
  横岭 在县北三十五里自临潼之骊山东入县界横接华州界【长安志】岭下有水名横河【县志】
  阿福原 在县北四十里世传为太白神祖居今有太白祠又相近有下驾原秦昭王冡在焉一云以当时葬时执绋者名也【县志】
  白鹿原 在县西二里许袤广百五十里半入咸宁境【雍胜畧】霸水合浐水歴白鹿原原东即霸川之西故芷阳矣是谓之霸上【水经注 芷阳县今属咸宁】蓝田县有白鹿原【魏书地形志】骊山西有白鹿原昔文帝至霸陵居北临厠指新丰路示慎夫人韦昭曰高岸夹水为厠今斯原夹二水也【三秦记 霸陵今属咸宁县】平王东迁之后有白鹿游此原以是名则秦运之象也【寰宇记】在县西五里其原南接南山西北入万年界【长安志 万年今属咸宁县】白鹿原者南山之麓东西二十五里南北四十里霸水行于原上至于霸陵皆此原也【雍録】鹿走沟在白鹿原去县西十里俗名卢子沟又有鳬峪亦在白鹿原去县西十五里又獐坡在县西二十里又龙凤坡在县南二十里葢白鹿原之尾也接咸宁界【县志】
  辋谷【谷一作峪】在县西南二十里又采谷在县西南三十里二谷并有细路通上洛【长安志 上洛今属商州】商岭水流至蓝桥复流至辋谷如车辋环凑落叠嶂入深潭有千圣洞细水洞茶园栗岭唐右丞王维荘在焉所谓辋川也【雍大记】辋川口即峣山之口去县南八里两山夹峙川水从此北流入灞其路则随山麓凿石为之计五里许甚险狭即所谓匾路也过此则豁然开爽此第一区也团转而南凡十三区其胜渐加计三十里至鹿苑寺即王维别墅【县志】
  石门谷 在县西南四十里即唐昭宗所幸处【长安志】狗枷东川出南山之石门谷【水经注】谷有汤泉旧图经曰唐初有异僧止此见雪融不积曰必温泉也掘之泉果涌出【府志】
  风凉原【一作凉风原】凉风原在县西南四十五里南接石门山北入万年县界【长安志】开山图曰丽山之西川中有阜曰风凉原在磈山之隂雍州之福地【水经注 磈山长安志作砚山】
  库谷 在县西南五十里【长安志】蓝田县有库谷【唐书地理志】峪有峣闗【县志】
  七盘山 在县南十里防坡即其近地【雍胜畧】贞元七年刺史李西华自蓝田至内乡开新道七百余里回山取涂人不病涉谓之偏路【唐书地理志】七盘十二防蓝田之险路【杜佑通典】七盘山延亘绵逺西接终南东通商洛险峻纡回即所云七盘十二绕【县旧志】
  蒉山 在县南十里其下即辋川口【县志】汉高帝引兵逾蒉山击秦军即此【贾志】
  虎坷山 在县南十五里许即辋川之北垞【县志】
  悟真谷 在县南十五里相传昔有高僧写湼槃经羣鸽自空中含水以注砚今其地为蓝田絶胜处人多游眺于此【县志】
  峣山【一名峣岭又名青泥岭】在县南二十里峣闗葢因此山而名亦谓之峣岭【长安志】山在上洛北蓝田南武闗之西【汉书注】峣山又名青泥岭故水经曰峣桞城俗谓之青泥城【雍録】
  桓公堆【一名愁思堆一名韩公堆】在县南二十五里【县志】桓温征闗中苻健遣子生弟雄等屯峣桞愁思塠以拒温【晋书本传】韩公堆上防马时回望秦川树如荠【唐李商隠诗 按愁思塠即桓公堆葢以桓温而名后乃讹桓而为韩耳】
  锡水洞 在县南三十里相传昔有高僧以锡杖自蓝桥山下通之其水遂由山穴经洞前流入辋谷河【县志】
  全山 在县南五十里峭防天表树木森欝与碧仙洞对峙洞在蓝桥东高数十丈相传为韩湘子脩真处又名韩湘子洞【县志】
  王顺山【一作望舜】在县东南二十里【长安志】旧图经云昔道人王顺隠此山得道因名俗呼望舜山音讹也其相近有蓝谷【县志】
  蓝田山【一名玉山一名覆车山】在县东南三十里一名玉山【雍胜畧】蓝田县山出美玉【汉书地理志】蓝田山形如覆车又名覆车山【述征记】蓝田县有覆车山【唐书地理志】玉山高并两峯寒【唐杜甫诗】县西北四十里有骊山即此山之北阜【括地志】按后魏风土记云山巅方二里仙圣游集之所霸水源出此又西有华胥氏陵尊卢氏陵次北有女娲氏谷则知此地是三皇旧居【寰宇记】山有唐公主洞青葱绮丽俗传唐时有公主好道辟此居之又山下有玉浆井深丈余本无水有疾者防祷之悬瓶井中即得水色白味甘如玉浆饮之辄愈【县志】
  倒回谷【即蓝田谷】在县东南五十里灞水出此谷内通商州洛南界葢即水经注之蓝田谷也【长安志】霸水出蓝田县蓝田谷所谓多玉者也【水经注】鸦谷在县东南即白鵶谷也杜甫诗盘剥白鵶谷口栗即此【县志】
  铜谷【铜一作同】倾谷【即轻谷】俱在县东【县图】蓝田谷西北有铜谷次东有轻谷【水经注】倾谷在县东五十里又铜谷在倾谷西【长安志 按同倾即铜轻之讹】
  阜儿山【阜一作鳯】在县东六十里俗传有凤栖此因名凤儿山讹凤为阜也【长安志】
  元象山【即倒虎山倒一作侧】在县东接渭南界【县图】侧虎山一名元象山在覆车山北【寰宇记 详见渭南县】
  金山 在县东北三十里昔风后逐蚩尤有功后世封为金山之神土人立祠祀焉今县南五里有蚩尤岭【县志】
  【附考】蓝田县有虎候山【汉书地理志】虎候山在县境【地道记按此山无考】
  灞水【灞古作霸即滋水一名蓝谷水】在县南又西北入咸宁界【县图】灞水出蓝田谷北入渭【汉书地理志】灞水亦名蓝谷水即秦岭水之下流【史记封禅书注】南有元灞素浐【潘岳西征赋】霸水古曰滋水秦穆公更名霸水以显霸功水出蓝田县蓝田谷西北有铜谷水次东有轻谷水二水合而西注之又西流合渥水又北歴蓝田川迳蓝田县又左合浐水歴白鹿原东【水经注】蓝田县有滋水【隋书地理志】灞水东南自商州上洛界流入又西北合浐水入渭【元和志】闗内道大川白灞水【唐书地理志】源出县东南秦岭倒回谷西北流九十里入万年县界骞村岸濶六十尺【图经】十道志云灞水为荆溪狗枷二水之下流今接□川焦戴川及汤谷石门诸谷水皆防焉不独荆溪狗枷二水也【咸宁县志】商州牧防闗水发源秦岭西出蓝田即灞水之源【商州志 按言灞源者其説不一葢南北水道皆由秦岭而分其东南入商境者为丹其西北入蓝田者为灞即牧防闗水也大约秦岭西北诸谷之水皆注于此故其説不免岐出也】
  刘峪水【一名泥水又名青泥水】在县东南【县册】刘谷水一名泥水又铜谷水出县东铜谷合轻谷水西注泥水【长安志】水出蓝田山东谷俗谓之刘谷西北与石门水合【古水经注】一名青泥水水经注云青泥水歴峣桞城南杜甫诗云饭煮青泥坊底芹即此【雍胜畧】
  蓝谷水【即蓝水一名清河】在县东南三十里【府志】蓝谷水发源秦岭北迳蓝闗蓝桥过王顺山下西北流入灞水杜诗蓝水逺从千涧落即此【雍胜畧】蓝水迳悟真寺一名清河【县志】
  白马谷水【一名土胶河】在县东半里以其混浊不清一名土胶河源出石鼓山防里峪诸涧水西流入县界【县志按图今讹为土桥河】白马谷水出县东白马谷南流迳县南又西北流入灞水【长安志】
  辋谷水【即渥水】在县南八里【县图】渥水西绕峣闗北歴峣桞城又西北流入灞水【水经注】渥水即辋谷水【雍大记】辋谷水出南山辋谷北流入灞又有蓼子涧水在县南三里出南山西北流入辋谷水又岐谷水出县西南岐谷南流入灞水【长安志】县南八里至川口两山壁立其下即辋谷河【明陈文烛辋川记】辋川在县南峣山之口其水沦涟如车辋然故名【贾志】
  渏水 在县北三里又注水在县北五里源出青冈凹又沙河在县北二十里其水并流入于灞【县志】白牛谷水出县西北白牛谷西南流入灞水【长安志 按白牛水疑即渏注等水然无可考】
  浐水【一名沂水】在县西南【县图】终始灞浐【司马相如上林赋】南陵县沂水出蓝田谷北至霸陵入霸水【汉书地理志 按此即浐水也南陵县今属咸宁】浐水自蓝田谷西北流与一水合水出西南莽谷东北流注浐水浐水又北歴蓝田川又北流注于霸水【水经注】闗内道大川曰浐水【唐书地理志】浐源出蓝田县境西稍北行至白鹿原西即趋大兴城直至霸陵乃始合灞其力比灞差小而与之对行故言灞者多举浐而与之俱也【雍録 大兴城今属咸宁】浐水出蓝田南山谷西北流至咸宁界得荆谷广谷水又得采谷石门库谷水过白鹿原西又过省城东合灞水北入渭【雍胜畧】
  狗枷川水 荆谷水 俱在县西南五十里【县图】狗枷川水有二源西川上承磈山之研槃谷次东有苦谷二水合而东北流迳风凉原西右合东川水东川水出南山之石门谷次东有孟谷次东有大谷次东有雀谷次东有土门谷五水北注西北歴风凉原东又北与西川防又北迳宣帝许后陵东斯川于是有狗枷之名又北迳杜陵东又北注荆溪长水出杜县白鹿原西北流谓之荆溪又西北左合狗枷川水北入霸县【水经注 杜陵杜县霸县今并属咸宁】山北县有苦谷浐水出【魏书地形志 山北县今属咸宁】狗枷东川水出县西南终南山又有石门谷水采谷水俱自秦岭出北流三十里入万年县界又有库谷水亦自南山出北流入万年界又有金谷水出终南山金谷东北流注浐水又北流入灞【长安志 按金谷水即水经注之荆溪也】韦述两京记曰长水以避姚苌讳改名荆溪因此失其本名虽以顔师古之博而不能正【雍録】荆谷水自蓝田来至咸宁平川合广谷水入浐【马志】荆谷水一名荆溪本名长水自蓝田至康村入县界下流合采谷石门水为浐【咸宁县志】荆峪水发源秦岭荆峪西北合广峪库峪石门峪诸水经白鹿原东流入浐又库峪水在县西南五十里又□川在县西南又石门汤泉在县西南四十里俗名汤峪有泉五曰玉女曰融雪曰连珠曰潄玉曰濯缨人病风湿者浴之多愈又焦岱河在县西三十里采谷水在县西南三十里其水俱北流合浐入灞【县志 按荆溪即长水也今考霸水之西咸宁之东惟荆溪狗枷二水源流差逺可与灞匹故魏志以苦谷为浐源而括地志长安志诸书又合荆溪狗枷诸水为浐而长水之名遂隠窃意浐水狗枷荆溪皆异源而同流自魏志之苦谷后人不知确属何谷故浐水之源无可指而遂以其下流当之也或云苦谷即今库谷】
  木峪沟水 双溪水 俱在县西二十里【县志】木峪沟水下流入堰儿沟经咸宁界入浐河双溪水自獐坡流来入鲸鱼沟经咸宁之高桥入浐河【县册】
  氷池 在县东南六十里唐凿氷之所【长安志】
  莲花池 在县东五里【县志】
  淹池 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县志】
  咽瓠泉 在县北十五里即李筌遇骊山老母处【县志】氷井 在县西近咸宁界【县册】雾岩玉案二峯之间有氷井长安夏则取氷于此【城南记】井深数丈水落井中辄作氷经夏不消长安不藏氷于此井取之【潜确类书】
  桂泉 在县东北四十里泉畔旧有桂一枝因名【长安志】
  泾阳县
  嵯峨山【一名嶻嶭山一名慈峩山】在县北五十里一名嶻嶭山【贾志】嶻嶭山在池阳县北【汉书地理志 池阳故城在县西北】泥阳县有慈峩山【魏书地形志 泥阳县今属耀州】郑渠东迳嶻嶭山南【水经注】嵯峨山在云阳县东北十里东西二十五里南北二十里山上有云必雨人以为候【元和志 云阳故城在县北】崇陵在云阳县北十五里嵯峨山【唐书地理志】慈峨山今土人谓之嵯峨山音黄帝铸鼎于此【云阳宫记】山东北属三原西北属淳化西南属泾阳【雍胜畧】山在县北东抵清谷西抵冶谷上有三峯其东曰鉢盂台旱祷多应中曰大台峰顶有仰天池冬夏不涸其西有穴曰石窟深五六里风从内出昔金元之季人多避乱于此其西又有二小峯山左故有潦池洼今涸【县志】
  丰稔原【一名北原】在县北二里所谓北原也自仲山之麓蜿蜒东南至高陵始尽【县志】
  西城原 在县北四十里东自天井渠抵洪门监东西四十里南北十五里【县志】
  覆车原【覆一作舆】在县西北三十里自仲山之麓东至冶谷口或讹为舆车原【县志】
  百顷原 在县西北六十里东连嵯峨西抵冶谷东西十里南北五六里高数百丈【县志】
  冶谷【即寒门一名谷口又名东谷口】在县西北六十里【县图】申公曰所谓寒门者谷口也【史记封禅书】寒门黄帝仙处【服防注】冶谷去云阳宫八十里封禅书所谓谷口其山出铁有冶铸之利因以为名入谷便洪潦沸腾清泉激射两岸皆峭壁孤竖横盘坎谷凛然凝冱常如八九月中朱明盛夏当昼暂暄凉秋晚候緼袍不暖所谓寒门者也【王褒云阳宫记】小顔云谷口中山之谷口也今呼为冶谷去甘泉八十里【索隠】冶谷亦曰东谷口与泾水所出之谷口东西相去二十余里有岩曰郑岩泉曰郑泉即郑子真隠处【县志 辨见醴泉县】
  仲山【即中山一名小仲山】在县西北七十里【县册】武帝获寳鼎于汾阴将荐之甘泉迎至中山曣防有黄云葢焉【史记封禅书】山在冯翊谷口县西近九嵕山【索隠 谷口县今属醴泉】闗中有中山【徐广注】郑国凿泾水自中山西【河渠书】郑渠东迳中山南俗谓之仲山非也【水经注】宫南三十里有仲山山有竹箭生焉俗谓高祖兄仲所居今山有仲子庙积旱祈之围此而射猎则风雨暴至庙有泉【云阳宫记】山在云阳县西十五里【括地志】小仲山在云阳县西北四十里【长安志】山东北接嵯峨西麓中隔冶谷西南连九嵕山泾水迳其中故曰中山或曰以山在冶水西泾水东也相传山巅小峯旧有中山二大字四周有仲山小字数十白如垩若镌刻者故又名小仲山中仲二字互称乆矣山半有泉曰小师泉葢即云阳宫记所称仲子庙之泉也又山之麓有虎坪【县志】
  石蛇山 在县西北【县册】古石蛇在云阳县西北四十里【寰宇记】临江潭上有古石蛇头在山上因名郑岩在其下【县志】
  甘泉山【一名石鼓原一名磨石岭】在县西北【府志】云阳县有甘泉山【唐书地理志】在云阳县西北九十里周六十里【长安志】甘泉山俗云磨石岭汉书单于烽火通于甘泉即此【雍大记】甘泉山在泾阳亦曰石鼓原甘泉水出焉甘泉宫在其上即雄作赋梦吐凤于楮上者【潜确类书 按甘泉山石蛇山今俱属淳化境详淳化县】
  石安原【即毕原又名南原】在县西南七里【长安志】苻坚攻张琚于宜秋还登石安原而叹曰美哉斯原怅然有终焉之志【崔鸿前秦録】原在县南七里高二十丈东西三十八里南入咸阳界【元和志】即毕原也又谓之南原西自武功东讫高陵在泾渭之间绵亘二三百里晋时石勒置石安县以此【县志 石安县今属咸阳】其北陲傍泾者入县境东西三十八里【县新志】
  长平坂【一名眭城坂又名长平坡】在县西南十里【县志】武帝上甘泉至长平坂有虫盘而覆地色如生肝头目口鼻皆具上令东方朔视之还对曰必秦故狱地也按地图果然问何以去之曰积忧者得酒而释洒之立消【东方朔记】长平坂在池阳南上原之坂有长平观去长安五十里【汉书如淳注】今泾水南原眭城坂是也【顔师古注】坂在县西南亦名长平坡【元和志】
  金锦峪【锦一作线】在县东南二十里南原【县志】峪东南有台即唐学士所游瀛洲故址东西相向【府志】
  清凉原 在县东北四十五里又丰乐原在县东北五十里清谷西岸东西十五里南北五六里与百顷清凉三原俱逶迤嵯峨山前宜黍稷【县志】
  泾水 在县南自醴泉界流入又东入高陵界【县图】侵镐及方至于泾阳【诗经小雅】云阳县有泾水【隋书地理志】泾水在云阳县西南二十五里又迳泾阳县南七里又东南入高陵界秦人毒泾即此处【元和志】水经注云泾水东流歴峡谓之泾峡又东南迳口郑白二渠出焉【寰宇记】泾水在泾阳县西北界【长安志】泾水自县西北仲山嵕山之间出谷口始落平壤又东南迳县南入高陵界县以此名【县志 详见图考】
  五龙谷水 在县西北自淳化界来其流入泾【县册详见淳化县】
  焦获泽【一名口一名洪门又名洪口】在县西北六十里【县册】整居焦获【诗经小雅】十薮周有焦获【尔雅】今扶风池阳县中是也【郭璞注】韩水工郑国说秦令凿泾水自仲山西抵口为渠【汉书沟洫志】夕宿口之元宫【班彪北征赋】即焦获也【本注】中山西有口所谓中也【水经注】焦获薮亦名口【元和志】焦获薮在泾阳县北外十数里【寰宇记】谷口下泾水出山东南流两岸阻大原中衍为川迤而开其形如一名洪门又名洪口【县志】
  冶谷河【一名临江潭】在县西北五里自淳化县流入又东南入三原界【贾志】郑渠自中山又东迳舍车宫南絶冶谷水【水经注】冶谷河自淳化县界来迳云阳县嵯峨武康青龙等乡【长安志】冶谷河当仲山东嵯峨山西出谷处为临江潭在县西北六十里瀑布飞流喷薄激荡俗呼为龙潭稍南流即折而东至县东北辛管滙东合清谷水【县志】文川水在龙潭东北接百顷原水村花卉望之甚丽故名【府志】
  清谷水【一名靖川】在县东北自三原县迳嵯峨东麓出谷南流迳清凉原至窦村乃折而西四里谓之靖川唐李卫公故居也又折而南至辛管滙后谢家村合冶谷水【县志】自耀州界来东南流入高陵县【雍大记】
  龙泉陂 在县南三里周回六里多蒲鱼之利【元和志】今堙【县新志】
  流金泊 在县东北三十里峩山之南大石仙里之北东接李家庄西接仇家村今堙【县志】在云阳县东北十里【寰宇记】
  【附考】云阳县有蒲池水【魏书地形志按此水无考】
  三原县
  嵯峨山【一名嶻嶭山】在县西北四十里【县册】嶻嶭山在三原县西【顔师古注】嵯峨一名嶻嶭山【长安志】在天齐高原之上特出云表登其巅则泾渭黄河皆在目前【雍胜畧】天齐原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元和志】山东峯属县界【贾志】山分三面西南泾阳西北淳化东北属本县秀拔苍翠三峯并列隠然若笔架葢邑之主山也上有灵湫旱祷辄应其东麓即天齐原【县志 详见泾阳又见淳化县】
  孟侯原 清酆原【一名丰原】白鹿原 俱在县北四十里又有浮山在孟侯原西【县图】三原防军以其地西有孟侯原南曰丰原北曰白鹿原【元和志】西连嵯峨东至断原四十里中分三原曰孟侯清酆白鹿终县东西界故县以此名丰原在旧县北浊谷口东一名清酆原孟侯原在旧县西白鹿原在旧县东又浮山在县北二十里【县志 三原故城在今县北】
  清峪【一云即鬼谷】在县西北一名鬼谷昔苏张师事鬼谷先生即此【寰宇记】晋太康地记池阳县有鬼谷今三原县即古池阳也裴秀雍州记亦云在池阳而司马彪乃云鬼谷在嵩山未详孰是也【十道志】
  尧门山【一名石门山】在县西北三十里【县志】尧门山俗名石门在三原县西北上有路其状若门故老云尧凿山为门因名之【括地志】三原县有尧门山【金史地理志】尧门山在三原上有唐徳宗陵【潜确类书】
  清谷水【即清水一名曲梁水今名清河】在县南北两城之中自耀州流入又东南迳泾阳复迳县境入高陵界【县图】清水自祋祤县歴南原出谓之清水口东南流絶郑渠又东南入高陵县【水经注 祋祤县今属耀州】清谷水在县西北自华原县流入【寰宇记 华原今属耀州】清谷水亦名清河自耀州界来至县西北十五里许出谷口西南冶谷水自淳化来与之合又东迳县北门外东流至临潼界入石川河【县志】
  浊谷水【一名楼底河】在县北自耀州流入【县图】浊水上承云阳县东大黒泉东南流谓之浊谷水又东南出原注郑渠又东歴原迳曲梁城北又东至太上陵南原下北屈迳原东与沮水合【水经注】浊谷河自县西北华原界来迳县西十五里东流【长安志】浊谷近九嵕山麓葢亦浊水歴原南出之处谓之浊谷也【胡氏鉴注】浊谷水南至三原曰楼底河又东至张村分数渠灌田至唐村无复河道【耀州志】在县北清谷水东自耀州界来出浮山峪口南下东流其水峻急浑浊故名【县志】
  赵氏河【即涧谷河】在县东北其上源曰涧谷河自耀州流入下流至富平界科子头与石川河防【县志】
  焦获泽【一名口又名三渠口】在县西名口【雍胜畧】焦未详所在郭璞以为中今在耀州三原县【朱子诗传】口即今三渠口在县西五里【县志 详见泾阳县按焦获所传与泾阳县志各异】
  五龙泉 在县东北三十里五龙村池方一里许五泉合流【县志】
  神泉【一名白马泉又名白龙泉】在县东北四十里【府志】一名白马泉其泉澄旱祷即应【县旧志】泾渭之北漆沮之西池阳之间有白龙之谷神白龙居之白龙之水出焉南流注于田其上多斥其下多滥有物焉四足而负甲其色正元其状如龟下涂之所潜也见则数雨崇祯七年秦大旱邑令张缙彦吁祀于神白龙乃决下涂有神瀵之水出焉其浸千亩获元介焉雨三日秋乃大熟【明焦源溥白龙泉记】泉在后土庙东沟内有云气覆其上【县志】盩厔县
  终南山【一名太一山】在县南三十里【雍胜畧】盩厔县有太一山【隋书地理志】亦名南山东接鄠县西接郿县界其枝峯别岭随地异名【县志 详见图考】
  韦谷【一名泥谷】在县西南五十里俗讹为泥谷与郿县接界【县志】
  扫帚岭 在县西南韦谷南三十里【县志】
  安乐山 在县西南韦谷东五里又韦谷之北十里为仓谷长安志云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其东文王庙有玉女泉人传与岐山文王庙之水相为消长其北有故县谷又韦谷之东七里为底保谷今名车谷在县西南三十五里又车谷南十五里为翠峯其巅有唐仙姑祠谷东三里为强弩谷今名强谷在县西南三十八里又东五里为稻谷又东四里为耐山又东四里为骆谷【县志】
  骆谷 在县西南三十里又南八十里为十八盘又南十里至河底为故骆谷闗通洋县【县志】骆谷口在盩厔县西南二十里【括地志】骆谷道汉魏旧道也近代废塞武徳七年复开【元和志】自县西南入骆谷出谷入洋州兴势县界【寰宇记 兴势今属洋县】骆谷在长安西南二百里谷长二百四十里【地理通释】
  黒凤山 在县西南骆谷东二里又东三里为新口谷又东二里为熨斗谷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又东二里为虎谷又东五里为黒水谷【县志】
  黑水谷【即芒谷】在县南二十五里【县图】芒水出南山芒谷山侧有石室世谓之玉女房【水经注】玉女洞在县南三十里洞门崇四尺濶三尺【长安志】芒水色黑因以芒谷为黑水谷其南三里仙游潭北有玉女洞又潭傍为罗汉洞东侧有马融读书石室又南一百八十里即秦岭也又芒谷口内三里为韩谷口外稍东为黄谷又东四里为团标谷有石笋卓立如塔可十丈余其顶有双栢树又东五里为马岔谷又东二里为就谷
  沈岭【一名姜维岭】在县南五十里一名姜维岭【元和志】自骆谷北出扶风隔以终南山其间有三岭一曰沈岭近芒水一曰衙岭一曰分水岭【胡氏鉴注】即姜维出骆谷经沈岭之地后遂呼为姜维岭【雍大记】
  就谷 在县东南三十里【县图】就水出南山就谷【水经注】其西有吾老洞石穴深邃莫测听有风声相传中有玉匣即老子墓洞上有殿奉老子石像谷之东三里为飞升谷又东二里为西观谷有佛塔俗呼为塔儿谷又东二里为东观谷又楼子山去塔峪三十里唐大慧禅师父为武功令武三思欲交之因隠于此其上有洞【县志】
  东观谷 在县东南三十里其东为卧牛池相传老子入闗驾车牛徐甲牧之曾卧此其西为化女泉相传老子植杖化一女子以騐徐甲之心拔杖泉涌故名泉下又有晒丹石【县志】
  太微峯 在县东南三十五里东观谷东一里形势嵯峨直接太虚相传老子飞升于此其下有炼丹峯又有上善池在説经台之麓池上有赵孟頫书碑又东侧为闻仙谷其东崖为吕公洞相传为唐吕嵓隠处谷之东二里即田谷【县志】
  田谷 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县图】田谿水出南山田谷【水经注】谷南五里为仰天池在山顶池广二亩余水深数尺旱祷有应又南五里有十老洞洞中有石像十故名【县志】
  石楼山【一名楼观山】在县东南三十七里山形重叠如楼【雍胜畧】一名楼观山以上有楼观也【县志】
  五福山 在县东南四十里五峯高峙秀丽【贾志】其南鸟道萦纡可通洋县【县志】
  赤谷 在县东南五十里【县图】漏水出南山赤谷【水经注】谷南五里曰迎阳洞相传为钟离权脩炼之所又谷东过岭为牛谷今名牛角岔又东三里为檀谷今名大渠谷谷之南有红石洞檀谷之东三里为耿谷【县志檀一作坛又作潭】
  耿谷【耿一作景】在县东南六十里【县图】耿谷水出南山耿谷【水经注】今讹为景谷又高山岭在耿谷南六十里有池周五里【县志】
  甘谷 在县东南七十里【县图】甘水出南山甘谷【水经注】甘谷在耿谷东十里其东为望仙坪其西为遇仙观有老子石像甚工致【县志】
  五泉岭 在县东南八十五里岭北十里有石镜谷在甘谷东四里岭半有石方丈余明莹如镜逺照长安谷之西为佛骨堆又东为清凉山又东四里为涝谷接鄠县界【县志】
  渭水 在县北五里自郿县流入又东迳兴平入鄠县界【禹贡锥指】渭水自迳郿隖又东合洛谷水又东芒水从南来注之又东迳槐里西城南又东与芒水枝流合又东北迳黄山宫南就水注之又东合田溪水又东迳盩厔县北又东迳槐里县故城南东有漏水北注之又东合甘水【水经注 槐里县今属兴平】渭河由郿县青化堡入境东流迳凤泉里四十里过县北为武功界又东流歴辛庄落城西寨临川诸里计六十里入与平界【县志 详见图考】
  韦谷水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自南山流下至青化店入渭【长安志】源出韦谷其正流西迳郿县境支流东引为韦谷渠散没县界又韦谷东之寻罗沟水瓦庙沟水及马跑泉水合流至閙左子又北至油房头合于凤泉水又安乐山东之火炉山沟水红崖沟水北至鸭口合流又合海子沟水又合凤凰泉水至油房头合閙庄子水经哑柏镇之西北入渭【县志】
  强谷水【一名阳化河】在县西二十里源出强弩谷北流五里合稻谷水又北迳阳化铺为阳化河东北入渭【县志】曲河在县西五里其水合乱泉北流入渭【长安志】暖泉在县西南二十里迳南旺里流三十里入渭又耐山寺前有泉至闫家舍合暖泉水【县册】盩厔县有温汤【隋书地理志】
  骆谷水【骆一作洛一名沙河】在县东二里【府志】洛谷水出南山洛谷北流迳长城西入渭【水经注】沙河在县东自终南山北流迳县界三十五里入渭【长安志】骆谷水正流为沙河至人逺村南合新口谷水又北迳县东二里尖角村北入渭其支流北至西闗引为城壕东西分流又合马家河北入渭又有清凉寺泉下流至滹沱寨合时家山泉入于沙河【县志】
  黑水河【即芒水】在县东十六里【县图】芒水出南山芒谷北流迳玉女房又北迳竹圃中分为二流一水北流注于渭其支流自竹圃东北流又屈而西北入于渭【水经注】黒水源出黑水谷即芒水也水色黑俗呼为黑河合韩谷黄谷诸水流至红崖头分为卢家河又东北至沙谷堆分为泥河又东北迳司竹局阿岔村黒河湾北入渭其卢家河自红崖头北流又有熨斗谷水北流至马召村北合虎谷水至东火烧庄北合新口谷枝水又迳高店子西北入卢家河又东北入于渭其泥河则自沙谷堆北迳红花铺东北入渭【县志】韩水在县南三十里出南山蒲涧北流二十五里入渭【长安志按此疑即韩谷水也】
  就谷水【今名沙河】在县东【县图】就水出南山就谷北迳大陵西歴陵北与黑水合水上承三泉就水之右三泉竒发言归一渎北流左迳就水又北流注于渭【水经注】就谷水北流至三清殿军寨之东为沙河又迳焦家巷西合飞升谷水迳大谷村北合西观谷水又迳大坚社入于黑河【县志】
  田谷水【一名万里河】在县东二十里【县图】田溪水出南山田谷北流迳长杨宫西又北迳盩厔县故城西又东北与一水合水上承盩厔南南泉北迳其县东又北迳思乡城西又北注田溪水又北流注于渭【水经注 盩厔故城在县东】田谷河出终南山下北流入黑水河【长安志】田谷水自田谷北流迳界上铺之东二里至大坚社为万里河入于黑河其西支流为磨渠至楼观村合闻仙谷水又至省村合东观谷水北流至辛庄入黑河其东支流为金水渠北迳吕马村东又北迳终南里东入黑河【县志 按县图田谷水今各入渭不合于黒水】
  赤谷水【即漏水一名涧河】在县东南【县图】漏水出南山赤谷东北流迳长杨宫东又北迳苇园西又北迳望仙宫又东北耿谷水注之又北迳思乡城东又北注渭水【水经注】赤谷水即漏水也自赤谷北流牛谷水注之水出牛谷东北至南集贤合檀谷水又迳马蓬头合赤谷水至南寨涧为涧河北入渭【县志】
  耿谷水【一名白马河】在县东五十里【县图】水发南山耿谷北流与桞泉合东北迳五柞宫又北迳仙泽东北又迳望仙宫东又北与赤水防【水经注】耿谷水在鄠县西南三十里濶三步深一尺其底并砂石北流入兴平县界合渭水【长安志】耿谷水一名白马河其正流迳槐道村东过石桥又迳胡家村晋家庄东又至临川寺五里入渭【县志】
  甘谷水【一名沙河一名瑞福河】在县东六十里接鄠县界【县册】甘水出南山甘谷北迳萯阳宫西又北迳五柞宫东又北迳甘亭西又东合于涝水【水经注】水在鄠县西南二十二里濶三步深一尺北流入兴平县界合渭水【长安志】甘谷水北流至李家寨分二支其西支流迳双溪镇西为沙河至原马店宋村东北入渭其东支流迳双溪镇中为瑞福河至成道宫史家庄入渭【县志】
  涝谷水 在县东七十里谷岸西为本县境东为鄠境北流至涝店入兴平界【县志】
  仙游潭【一名五龙潭】在县南三十里即黑水潭濶二丈其水黑色号为五龙潭宋时每嵗降中使投金龙以祀之嵗旱祷雨多应潭上有石壁峭絶谓之蘓章石壁相传宋苏轼章惇同游惇履险以漆墨书壁处又仙游泽在县东南十五里周十二里今淤不知其处【县志】
  望仙泽【一名仙泽】在县东南三十七里【寰宇记】漏水又北迳苇园西亦谓之仙泽【水经注】泽在县东南三十五里中有龙尾堆【元和志】望仙宫南泽中有石盘龙两所鳞甲动有云气声如鸣钟【周地图记】泽周十里【长安志】檀谷南有红石洞洞中有止泉洞口有石盘龙其东有富谷堆疑即龙尾堆也【县志】
  白龙泉 在县东北一里北流三里入渭【长安志】
  没底泉【没一作莫】在县北一里北流三里入渭【长安志】及夕照之日见水中谓之夕阳晚照【县志】
  永女泉【永一作涌】在县西七里旧方七分乆塞后浚为小泉【县志】
  玉女洞泉 在县西南三十里【县册】在中兴寺下玉女即秦弄玉也洞有飞泉甚甘冽饮之者愈疾苏轼尝爱其水既致两瓶恐后复取为使者见绐因破竹为契使寺僧藏其一以为徃来之信戏谓之调水符【县志】
  金井【一名御井】在县南三十里【贾志】有东西二井俱在马召村相传隋文帝尝饮此人呼为御井【县志】
  咸泉 在县东南三十里今淤不知其处【县志】
  六耳泉 在县东南六十五里惟一存五淤塞矣【县志】
  渭南县
  元象山【即倒虎山一名倒兽山】在县南七十里【县册】首水出倒虎山【水经注】倒兽山一名元象山在县东南五十里王子年隠处【元和志】在凤凰山南其峪曰倒兽峪相传晋周处杀白额虎于此亦名大峪峪之西又有小峪山【县志】
  神川原【一名小原】在县城东南俗名小原有东西二坡其附城盘折而下曰西坡其附泰宁宫而下者曰东坡坡底有井清冽【县志】
  丰草原 在县城北秦村西南其土润其植蕃故名西北扺富平之石川河东南至龙背寨【县志】
  梁店坡 在县西二十里又西十里为城店坡又东为驹儿岭在马峪东【县志】
  灰塠 在县西南【县册】在县西南五里崇三十尺周百步【长安志】俗传为始皇焚书之所【府志】灰塠之西为罗家坡又西曰双城坡又西曰芝山又西曰沈家坡有杜化谷【县志】
  新丰原【一名青原又名丰原】在县西南【县册】在县西南二十里一名青原【长安志】泠水歴隂盘新丰二原之间【水经注 长安志云今泠水经此原之右】丰原在县南小原之南其地水旱尝丰故名原东西亘县境接临潼界南抵灵台元象诸山湭水经其中水东曰东原有五指山其巘凡五如人指然西曰西原西原即新原也【县志】今以东原为丰原西原为青原湭水经其中不相接连【县新志 按新丰原本与临潼界接而临潼在西茍以西原别为青原则是丰原不与临潼接矣此葢后人因湭河之隔遂以丰原之名属东青原之名属西其实东西本为一原也】
  羝□坡【羝□一作羝】在县西南【县册】在县西南二十里东西三十里南北接山三十里【长安志】羝坡在青原东坡之下即清涧头【县新志】
  石鼓山【即石楼山】在县西南五十里【县志】酋水出县西南石楼山【元和志】
  分水岭 在县西南五十里马鞍岭西南岭东北麓之水入于湭岭西南麓之水入蓝田故名又相近有堠子岭其西北曰牛思岭其东北麓曰严坡有严峪俗传汉严光隠处严峪之南即马峪也【县志】
  龙尾坡 在县南五里【县册】在胡城坡东北上有朝元洞又上有秦女峯西当湭川口曰风门【县志】风门在新丰县东南两阜相对其中多风【三秦记 新丰县今属临潼又南新丰在县东南】
  胡城坡 在县南【县册】在县南十五里东西十五里南北接山三十里【长安志】以地有胡城故名【县志】坡在丰原西北隅【县新志】
  蜯蛤塠 在县南【县册】在县南二十里崇三十尺周二百步【长安志】
  黄狗峪 在县南六十里【县册】黄狗峪在小峪西小峪在大峪西由黄狗峪入折而东南有二山曰南月圆北月圆清水河经其中南月圆山四面悬崖仅通一径山上有仰天池池傍有田千余亩其西南有马鞍岭【县志】岭在黄狗谷口西南【县新志】
  孟家塠 在县南【县册】在县南六十里崇百尺周四百步【长安志】
  阬峪 在县南七十里【县册】在分水岭东南峪东南有南古庄北古庄峪之中曰白杨沟曰铁洞岔曰松栢岔又南古庄之南曰七岭逾岭即大岭之南北川也【县志】
  大岭 在县南七十里【县册】自青冈坪至东西川之南曰大岭其东南曰小秦岭岭南属商州界【县志】
  明光原 在县东南四里即后魏置南新丰县处其东北有仓堡嘴【县册】明光谷在梁泉东谷之东曰三娘坡坡之北曰仓堡嘴以旧有仓堡城故名【县志】
  广乡原 在县东南【县册】在县东南十里【长安志】郑县有广乡原【魏书地形志 郑县今属华州】东阳水西阳水并南出广乡原北垂【水经注】王嘉在东阳谷口凿岸为穴而居之诸从学者人各一穴遂至数百穴【车颎秦书】原北有西阳东阳二谷东谷即王嘉隠处【县志】
  柳侯坡【一作侯柳】在县东南【县册】在县东南十五里东西十里南北接山三十里【长安志】在胡城坡东【县志】
  钓鱼峯 在县东南【县册】在县东南十七里【长安志】峯东滨赤水相传王嘉尝钓于此【贾志】在露台坡南【县志】
  凤凰山 在县东南四十里【县册】
  箭峪岭 在县东南四十里葫芦峪东与华州接界有岭曰箭峪岭其东南曰青冈坪【县志】南通商洛一带其东南与武闗通【府志 详见华州】
  灵台山【一名七星山】在县东南六十里山顶髙而平四面方整其西南有曹峪【县图】渭南县有灵台山【金史地理志】上有七星塔又谓之七星山【雍胜畧】上有宋仁宗曹皇后所建灵台寺【贾志】灵台山稍西而低者曰半截山其东曰羊峪又东曰黑掌峪又东曰葫芦峪灵台之北曰寺峪峪口有泉凡十故其村曰十泉村又有坡曰雾子坡灵台之西南曰曹峪又西北曰伴红坡曹峪水经其右又灵台之相近者曰塌山又有望竿岭在花园川西【县志】
  杜原【一名仕原】在县东北五十里【县册】在故下邽城西自三原界迤至此后以冦莱公准葬此改名仕原其西南曰杜桥岭【县志 下邽故城在县东北】
  渭水 在县北四里自临潼界来东迳县北又东入华州界【禹贡锥指】渭水自合泠水又东得首水又东得西阳水又东得东阳水又东迳下邽县故城南又东与竹水合【水经注】渭水自临潼交口渡东入县境东折至县城北曰上涨渡又东南流至仓堡嘴曰下涨渡又东北折而流至大李渡入华州境【县新志详见图考】
  泠水 在县西四十里又流入临潼界【县册】泠水发源马峪老池头北流迳南雒底又白庄沟水出驹儿岭北西北流与泠水合又西北合三岔河流迳临潼之零口镇北入于渭【县志 泠水详见临潼县】
  杜化谷水 在县西南十里【马志】杜化谷水出县西南零谷【长安志】零谷口水在县西步髙宫东歴新丰原北入渭【县志】
  湭水【即首水湭一作酋】在县西门外【府志】首水南出倒虎山南总五水单流北注迳秦步髙宫东歴新丰原东而北迳步夀宫西又北入渭【水经注】酋水出县西南石楼山北入渭【元和志】湭水古首水也源出石鼓山麓与武渠小峪羊峪曹峪清水石泉诸水合流于清涧头迤而北迳邑城西北二门东注于渭【朱可衧湭水桥记】湭水出石鼓山北流迳石泉严峪又迳望竿岭西武渠沟至清涧沟头有羊河源出元象山之大峪又有小峪河源出小峪山流迳花园村东合于清水河清水河一名花园川以曹后花园名也在县南三十里花园村西一名清涧源出黄狗峪迳南北月圆山之中合于小峪水又有曹峪水源出曹峪流迳伴红坡俱北流入于湭水又北迳丰原北麓之口又北迳密畤台之右循县城西而北入渭【县志 按酋与首疑因字之形似而讹然考字书湭水名在雍州则其来已乆又渞亦音湭也】
  明光峪水 在县东三里源出明光峪相传昔时崖畔有光出现故名其水北流入渭【县志】
  西阳水 在县东八里源出西阳谷其东为东阳水源出东阳谷【县志】西阳水东阳水并南出广乡原北垂俱北入渭【水经注】阳谷水在县东其水北流至官路南北突如脊名分水岭故其水分东西流北入渭【县新志】
  大赤水【即竹水一名箭峪水又名清水河】在县东二十里华渭之界【贾志】竹水南出竹山北流迳郿加谷歴广乡原东俗谓之大赤水北流注于渭【水经注】大赤水一名箭谷水【寰宇记】赤水一名清水河相传晋周处斩蛟于此又县东南有羊峪水又东有黑掌峪水葫芦峪水俱东北流入于赤水【县志 按水经注赤水有二竹水为大赤水在西灌水为小赤水在东寰宇记以大赤水为箭峪水葢以其水出竹山而竹可为箭故名华州志以小赤水为出箭峪混二水为一水误矣】
  大岭川 在县西南百五十里【县册】自青冈坪至东西川之南总谓之大岭川【县志】
  万夀涡 在县北渭河北【县册】在下邽县南四十里古来此涡或兴雾起云时有牛马猪羊变见形状游沙渚还入其涡今涸【寰宇记】
  王尚泽 在县西【县册】在县西十五里【长安志】
  齐家滩 在县东北十里龙背寨东北【县志】
  吕家沟 在县东南二十里雾子头坡东姚堡北【县志】灵池 在县东南【县册】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后魏永熙元年水自涌成池周八十步【长安志】池在防底村【府志】
  古湫池 在县东北五十里交斜镇今涸【县志】
  盐池【即古卤中】在县东北六十里【县图】宣帝尝困于莲勺卤中【汉书宣帝纪】莲勺有盐池纵横十余里其乡人曰卤中【如淳注 莲勺故城在县东北】卤者咸池也今在栎阳县东【顔师古注栎阳今属临潼】莲花池在县东北来化镇今涸即莲勺县故址【县志 详见蒲城县】
  涌泉 在县城北莳莲百余亩五六月临眺芳气袭人颇称佳境【县新志】
  袁公泉 在襟湭门外官路北【县新志】
  梁泉 在县东南【县册】在县东南百五步【长安志】龙尾坡底之东有梁泉其西有姜泉【县志】
  甘泉 在县东南神川原东南【县志 按长安志甘泉在城内以故城在今县东南故泉昔在城内今在城外也】
  蔡泉【一名蔡顺井又名蔡孝子井】在县城东亦名蔡顺井神川原北麓有井凡九曰魏王井相传西魏都长安时所甃者此特其一余皆堙塞莫可考【县志】在甘泉东又名蔡孝子井【县新志】
  龙泉 在县西南四十里清涧头东原之下【县新志】龙泉在羝坡东麓又灵源泉在龙泉西南即西魏置灵源县处【县志 灵源故城在县西南】
  石泉【石一作十】在县西南五十里【县册】在马峪口其村曰十泉村【县志】
  瑞泉 在县南五里风门西阜之坳当龙尾坡之半悬流如练旱祷多应故名【县志】
  东西咸井 在县东北四十里【县册】在甘泉社其井有二水味颇咸【县志】
  富平县
  荆山一一【名强梁原名掘陵原】在县西南十里【贾志】导岍及岐至于荆山【书经禹贡】荆山在岐山东【孔传】黄帝铸鼎于荆山下鼎成上天因名其处曰鼎湖【史记封禅书】怀徳县禹贡北条荆山在南下有强梁原【汉书地理志 懐徳故城在县西南】禹铸鼎于荆山在怀徳县南今其下有荆渠是【帝王世纪】富平县有荆山【隋书地理志】荆山今名掘陵原【括地志】在富平县西南二十五里【元和志 唐富平县在今治东北】山下有渠曰荆渠近渠即强梁原也【耀州志 按雍胜畧以嵯峨为荆山颇与地理括地诸志不合】
  黄金塠 在县北二十里【长安志】即通闗以西雷村以东山也又有黄金阜即土山之隆起者【县志】
  龙泉山【一名屏风山一名凤凰山】在县北三十里一名屏风山【府志】富平县有龙泉山【唐书地理志】中宗定陵在龙泉山【元和志】山有五泉涌出故名【耀州志】一名凤凰山【贾志】后周太祖成陵在凤凰山南【县志】
  月窟山 在县北四十里有泉深数仞旱祷必应【府志】万厯癸未秋有僧夜闻空中丝竹声渐逼泉所近视则无其南三十步有王石洞世传为王仙隠处又右有玉女洞左有仙人洞深俱不测山东有古蜂洞在悬崖中蜜流如瀑【县志】
  瓮金山【瓮金一作金瓮一名虎山】在县北五十里月窟山东【府志】富平县有瓮金山【唐书地理志】山有顺宗丰陵【元和志】一名虎山状如虎踞【贾志】
  东西女学洞 在县北【县册】定陵后通闗乡入谷二十余里有二洞一名东女学一名西女学东女学洞崖壁悬絶跻攀不及夜往往闻读书声相传山前有神雕常防洞门人或犯者神雕击之西女学洞有一石室秉炬可行一二十里近闭不通人又山顶有天井直下深二丈许底傍有崖龛梯磴而上屈曲甚广龛内有道经置栢床上有石人俛首凭案而坐形如生又北行二十余里有三泉山谷内有三石盆各广丈余光滑殆非人工泉水常满古老云时有仙人浴此大都此山有犯者即立致雷雹伤稼【録异记 三泉山又见同官县】
  铁牛山【一名老君山】在县北七十里其相近有牡丹山【耀州志】锦屏山东南十里为蟠桃山其上有三泉又折而东北三里为老君山山南有铁牛洞即铁牛山也又北三里为左眼山山之右有老君洞又东二里为石窝山山之北有盆倾峪车辋窰又西一里有牛窰又东二里为底店山一名立地山其下有三泉峪峪之北为中岭其下亦有泉流止一里又东二里为龙眼山其下有药泉峪【县志】
  北陆原【陆一作虏】在县西北【县图】北虏原在县西北十里【长安志】其下为北虏川即张浚战处【府志 按魏书地形志频阳县有南卤原疑即此频阳故城在今县东北故谓为南原然魏志作卤当以有盐而名不然则非一原也】
  天乳山 在县西北三十里【府志】两峯相对如乳唐文宗章陵在焉【雍大记】
  檀山【檀一作坛】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府志】富平县有檀山【唐书地理志】有代宗元陵【元和志】檀山傍为邑子山有马跑泉【耀州志】在檀山西以北有邑山此山小若子然故名【县志】
  锦屏山【一名将军山】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其傍为髙阳峯【耀州志】山上有王翦庙其下即锦川【贾志】一名将军山【府志】髙阳峯一名走马岭在邑子山东一里【县志】
  紫金山 在县西北四十里【长安志】虎头山在县西北五十里有唐懿宗简陵葢即紫金之支陇也【耀州志】
  椅子山【一名邑山】在县西北五十里其形如椅【府志】一名邑山山后有目莲塔又东五里为五龙山山之隂五泉合流为小河【县志】
  万户塠 在县西三十里【长安志】
  迤山【一名瓦窰头山】在县西南二十五里俗名瓦窰头山【县志】秦襄公列为诸侯其封城东至迤山【郑氏诗谱】
  盘龙原 在县南石川河所经【县志】
  中华原【一名石婆泉一名华原头】在县东南三十里一名石婆原其髙处曰华原头后周中华郡以此名有元魏孝文帝陵【县志 中华故城在县南】
  羊蹄原 在县东南三十里【长安志】自贺兰观东至髙堂村为羊蹄原【县志】
  八公塠【一名八公原】在县东四十里【府志】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其塠两畔各有小谷象八字中心有堆象公字因以为名亦谓之八公原【寰宇记】即贺师范与金人战处【耀州志】
  浮原【一名浮山】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又名浮山【县志】
  土门山 在县东北七十里山豁如门【耀州志】频阳城北有频山【水经注】土门县有土门山【魏书地形志 土门故城在县北】频山在美原县西北十一里山有二土阙状似门后魏以此名县【元和志】我经华原来不复见平陆北上唯土门连天走穷谷【杜甫诗 华原今属耀州】频山一名明月山其南麓有频山神庙中有髙阜仅数亩许九山环抱若拱向然其西北麓一小山陡出曰堡子山其北麓曰千尺崖壁立百仞鸟道可通下有千尺泉其东麓曰赵老峪又玉镜山一名金丝山两傍峪如两门葢即古土门山也山巅之阳凿其半东西二百步南北半之世传秦苻坚作离宫于此【县志】明月山在美原县西北二十里【寰宇记】山南有频阳故城王翦故宅又明月山在县东北七十五里与同官鳌背山相接其下有勾谷涧【耀州志】土门山一名玉镜山在县东北【贾志 按元和志以频山为土门贾志则以玉镜山为土门今考美原故城在县东北六十里而频山在美原西北十一里适当县东北七十里则频山之为土门无疑也贾志殆沿县志而误】
  揣天山 在县东北玉镜山北又西一里为星宿坡其东为小水峪又西崖有洞曰风洞【县志】
  玉女山 在县东北七十五里【府志】在美原县西三十五里【寰宇记】山之东即玉镜山又东有大小石谷涧【耀州志】
  髙石崖 在县东北赵老峪北十里崖下有苻坚挿劒走马遗迹西为清水峪东为车辐峪西为冦莱公河东北为峪头河【县志】
  十二盘岭 在县东北髙石崖东北五里又东北五里为三尺岭【县志】
  石叠山【一名楼子山】在县东北一名楼子山【县册】在美原县北十五里【长安志】其东麓为大水峪峪之东即万斛山【县志】
  万斛山 在县东北九十里石如斗斛者数万又西北二十里为熨斗坪【县志】
  金粟山【一名紫金山一名菩萨山一名灵泉山】在县东北九十五里一名紫金山【府志】在美原县北十五里【长安志】在玉镜山东北一名菩萨山山有龙泉每嵗清明人多取其水以祈年又谓之灵泉山其巅有髙禖祠又山之东有刘仙洞人题之曰碧云岛【县志】
  岳山 在县东北万斛山北三十里其东麓为石坡峪接蒲城界【县志】
  漆沮水【漆一作柒一名石川河】在县南自耀州流入又南入临潼界【县图】沮水自歴土门南原下又东迳怀徳城南又东迳汉上皇陵北东注郑渠分为二水其一水东南出即浊水也至白渠与泽泉合俗谓之柒水又谓之柒沮水絶白渠东迳万年县其一水东出即沮水也东与泽泉合又循郑渠东迳当道城南又东迳莲勺县故城北【水经注 万年县今属临潼当道城在县东北莲勺县今属渭南】漆沮水亦名石川水西北自华原县界流入【寰宇记】漆沮水在县西北四十五里入义亭脾阳丰润三乡通过【长安志】漆沮水从县西而南至盘龙原涧谷水入之又东流歴荆山之隂自断原口而南温泉河入之【县志】
  金定河【一名涧谷河一名赵氏河】在县西十八里一名赵氏河【府志】即耀州涧谷河之下流经盘龙原入石川河【县志】自田家营入境至程家堡入石川河计流县境十里【县册】
  泽多泉【即泽泉水】在县西北【县图】泽泉水出沮东泽中与沮水隔原相去十五里俗谓是水为渠水东流迳薄昭墓南又迳怀徳城北东南至郑渠合沮水【水经注】泽多泉在县西十三里永润乡温泉村东入薄台川三十里东南入漆沮河【长安志】薄台川在县南八里【府志】温泉河源出县西北之中山麓隆冬不氷又涧头泉在县西北十里流迳怀徳城西泽多泉入之为薄台河又流至县北北泉入之又至窦村丰泉入之俗谓之稻地泉今涸又东至南阳村北陆川入之即军塞西泉也又至安头之南入石川河【县志】北陆川在县东北五里【府志】
  频水 在县东北七十里源出频山即大小石谷二涧水又梁丘涧在县北五十里【府志】频阳县在频水之阳【晋书地理志】大石谷涧在美原县北十五里小石谷涧在县北十里【长安志】频水微甚出山不一二里即涸山前为通川一名锦川秦王翦求美田即其地【县志】
  卤泊滩【即盐池泽一名东滩一名明水滩】在县东今堙【县图】频阳县有盐池【魏书地形志】富平县有盐池泽【唐书地理志】盐池泽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周回二十里【元和志】白马泉在咸泉东十里即隂村右泉东流至张北里东南与龙泉水合而东流五里为卤泊滩即明水滩一名东滩冬夏不竭可煮盐又县西二十里为臧村滩嵗旱其土可煎盐谓之西滩【县志】
  五龙泉 在县西北【县志】
  咸泉 在县东十里曩时咸近味颇甘可饮【县志】
  醴泉县
  九嵕山 在县东北五十里【县志】九嵕嶻嶭【上林赋】冠以九嵕【西都赋】九嵕甘泉涸隂冱寒【西京赋】谷口县九嵕山在西【汉书地理志 谷口故城在县东北】宁夷县有九嵕山【魏书地形志宁夷故城在县北】醴泉县有九嵕山【隋书地理志】闗内道名山曰九嵕【唐六典】九嵕山东连仲山西当泾水出焉髙六百五十丈周回十五里广一里【四夷郡县志】九嵕山在醴泉昭陵陪葬诸臣墓在焉【潜确类书】山有九峯峻耸其南麓即咸阳北阪【县志】
  泥泉谷 在县北城下【府志】
  安谷 在县北二十里【县志】
  武将山【武一作五一名冯山】在县北三十里一名五将山晋苻坚为慕容冲所逼走入五将山即此【府志】醴泉县有武将山一名冯山【唐书地理志】山有唐肃宗陵及郭子仪墓即汉末辛孟隠处【雍胜畧】
  无劳山 在县北五十里其相近有敬徳洞【县志】
  五峯山【即温宿岭】在县北五十里【府志】温宿岭在醴泉县北【顔师古注】醴泉县有温秀岭【隋书地理志】汉时温宿国人内附令居此地田牧故名后魏置温秀防军唐温秀县俱以此名【长安志 温秀故城在县北】五峯山在无劳山西与永夀接界上有灵湫旱祷辄应【县志 按此即温秀岭也亦见永夀县】
  承阳山 在县北六十里又两水谷在县北五十里【府志】承阳山西有两水谷【长安志】石泉谷在县西北四十里一名两水谷【县志】
  巴谷 在县北八十里又稍西为白水谷【县志】
  泔谷 在县西北五里【府志】
  岩谷 在县东北三十里谷后有石洞在观音堂右【县志】凤凰山 在县东北四十里附丽九嵕相传周时凤翔于此有唐魏徴墓【县志】
  青峯山【青一作清】在县东北五十里【县志】
  覆甑山 在县东北五十里青峯山稍东【府志】山以形似名与九嵕冈陇相接其相近有烟霞洞又县东北五十五里有龟山【县志】
  芳山【芳一作方】在县东北六十里一作方山【县志】醴泉县有芳山【唐书地理志】
  谷口 在县东北七十里【县图】公孙卿言黄帝升仙于寒门寒门者谷口也【汉书郊祀志】九嵕山东仲山西当泾水出谷之处谓之谷口【郡县志 详见泾阳县】
  波水谷 在县东北七十里其相近有豆卢谷又县东北八十里有黑狗谷【县志】
  泾水 在县东北五十里自淳化界流入县境又东南入泾阳界【县册】泾水东迳九嵕山东仲山西【水经注】泾水入县界泔水流入焉东岸则郑白渠所出也【县志详见图考】
  泔河【泔一作甘】在县北十里自干州流入又东合于泾水【县图】宁夷县有甘泉【魏书地形志】醴泉县有甘泉水【隋书地理志】甘河自县西北甘北镇来至县东北泾甘渡入泾水【长安志】
  石泉谷水【即浪水】在县西北四十里水自石出两水合流入于泔民因其流为水磨【县志】醴泉县有浪水【隋书地理志】承阳山有石泉三辅黄图谓之浪水【寰宇记】
  白水谷水 在县北八十里又波水谷水豆卢谷水俱在县东北七十里又巴谷水流迳昭陵之右并南流入于泔水【县册】醴泉县有波水【隋书地理志】
  泥河 在县城北源出泥泉东流入泔水【县册】
  岩谷水 在县东北观音堂水出石罅中南流入泔水【县册】
  湫池 在县东南十五里显圣庙南水清而深祷雨有应【县志】
  麻池 在县东五十里【府志】
  志公泉 在县城北泥河北岸相传志公卓锡于此喜其泉之甘冽取以瀹茗因名【县志】
  郑公泉 在县城西北望干桥下知县郑廷秀脩桥时有泉涌出后因以名泉【县志】
  醴泉 在县东南三十里周数十步深不可测汉宣帝时涌出其味如醴隋置县取此【贾志】
  郑泉 在县东北七十里相传郑子真躬耕谷口时挹泉于此【县志 按郑朴字子真褒中人也家谷口世号谷口子真考舆地纪胜褒城县箕山有道人谷即子真隠处则指醴泉之谷口以为郑隠处者疑误也】

  陜西通志巻九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陜西通志巻十
  山川三【延安府 鳯翔府】
  延安府肤施县
  鳯凰山 在府西城跨其上雉堞巍然为郡山首上有镇西楼宋范仲淹建残碑犹存今重修【府志】
  云梯山【一名云梦山】在府北闗一名云梦山文庙在焉又笔架山在府学东又文庙西北有碧簮山【府志】山形如簮髙数百丈【雍胜略】
  草山 在县西南百五十步山脊入城中与府治相连【雍大记】
  太和山【一名清凉山】在县城东北七十步其巅最髙一峰曰莲花峰上有尸毘岩又万佛洞内有石佛万余【潜确类书】佛书言昔尸毘王割身肉饲鹰后人言肤施即此地按汉书肤施乃秦县其时未有佛书此傅防之説也【雍胜略】又有仙石洞落星岩文冈烂骨泉相传为樵子观仙棋烂骨处【府志】清凉山阿多名人题咏石刻参差磊落里人呼为诗湾邑令翟善爱其名勒石志之【华岳集】仙石洞下有撒珠坡万佛洞下有挿金崖【县册】
  五龙山 在城东一里【县图】肤施倚有五龙山【金史地理志】山下有黑龙泉【府志】
  嘉岭山 在县东南百八十步南河之濵形势髙峻上有古塔【县册】范仲淹大书嘉岭山三字刻于石【潜确类书】熙宁十年帅延因时游观南上嘉岭北上九州台西北猎于伏虎龙头山东阅武于武家坪皆极髙深之致【宋吕惠卿筑四堡记】山有先忧后乐宋朝人物第一胸中自有数万甲兵泰山北斗出将入相一韩一范各大字山顶古塔九级唐建洪钟一口金造【府志】
  三台山 在县南一里【县册】有大通寺山下有龙耳泉【府志】伏龙山【一名虎头山】在城北五里一名虎头山【府志】肤施倚有伏龙山【金史地理志】上郡之名山【郡国志】伏龙山在肤施状如卧龙故名【潜确类书】
  牡丹山 在县西南四十里许【名山记】牡丹山在肤施名曰花园头产牡丹极多樵者以之为薪【潜确类书】相传杜甫避乱时游此【贾志】
  卧虎山 在府南十里以形似名【府志】
  亚支山【一名野猪峡】在府南四十里又名野猪峡【府志】险窄可避兵南接甘泉界【县册】
  琉璃山 在县东北八十里【县册】在丰林县北九十五里【元和志 丰林故城在县东】
  【附考】肤施县有丰林山【隋书地理志】肤施县有牢山【隋书地理志按二山俱无考】
  清水【即区水一名去斤水一名濯筋水】在县城东北自安塞县南流入县界又东入延长界【县图】清水又东得龙尾水口又东会三湖水水出南山三湖谷东北流入清水清水又东迳髙奴县合丰林水地理志谓之洧水故言髙奴有洧水肥可防水上有肥可接取用之丰林川长津泻注北流防洧洧水又有谿谷水注之水西出奚川东南流入洧水【水经注 髙奴故城在县北】肤施县清水鲜卑谓之去斤水斤一作筋北自金明县界流入【元和志 金明县今属安塞】濯筋水在县北二十九里又流入丰林县界耆老云昔尸毘王割身救鸽身肉并尽于此水中濯其筋骨因名【寰宇记】肤施县有濯筋水金志谓之濯巾水【九域志】延水在府城东门外源出安塞县芦闗岭东南流入府境俗称濯筋水【明一统志】自入境至虎头峁合西小河水又迳县东合杏子河水东流至延长界计行二百八十里【县册 按西小河即安塞之小平川水又按此杏子河别是一水非保安之杏子河也】
  金明川【一名西小河】在县西北五里俗名西小河自安塞县流来入延水【县册】
  定防泉水【防一作甲】在县东一里百二十步万佛寺北山半崖其泉温洁流入延水【雍胜畧】以尸毘王割肤疗之故名【府志】
  南河水【一名杏子河】在城南门外源自甘泉野猪峡北流至城东入延水【贾志】一名杏子河自亚支山流至郡城嘉岭山下凡四十五里入延水【府志】小河在县南七里源出牡丹山东南流四十里入杏子河一名牡丹川又名杜甫川以子美常居此故名【县册】
  栁湖水 在城南门外昔多种栁其上故名【贾志】种栁穿湖后延安盛可游【宋范仲淹诗 按南河栁湖疑即古三湖水然无可考】
  牧龙川【一名龙泉】在县东北五龙山下泉池葢饮马所也【府志】龙泉在土军城东南道左山下牧马川多产名驹【水经注】龙泉在延州牧龙川多产骏马【九域志】五龙泉出山东一里平石缝雄吼甘美上有五龙堂【寰宇记】城东两山相夹处俗称黑龙沟是谷幽处城市中苍苍防窅近之摸断碣披虫刻有云根雨脉四字【赵廷锡黑龙祠序】
  乌耶谷水 在县东【县册】源出乌耶谷流入濯筋水【府志】清化水【一名潘陵川】在县东四十里源出嘉泉东流入濯筋河【贾志】嘉泉在丰林废县东北耆老云水涌出飞流一丈喷激可嘉【府志 一云此即谿谷水】自安定县流入潘陵川【县册】
  恵民泉 在县南门瓮城内【府志】
  暖泉井 在府西北五十里泉有七孔其味甘美大寒众泉皆冻惟此流溢不减【雍胜畧】
  石油泉 在府南二十五里【府志】髙奴县石脂水水腻浮上如漆采膏车及燃灯极明【酉阳杂俎】
  不流泉 在府东十里汲之不竭亦不流【府志】
  鹫峰泉 在城东北清凉山下泉脉出崖石中清冽可饮寺僧于悬崖置辘轳垂绳八十余尺汲之【雍胜略】安塞县
  天泽山 在县治东五十歩其山土石相间上有天泽泉四时不竭【雍大略】嶙峋挺峙逺瞰清流山上有翟王泉董翳所凿又有恵民井在山之防处【县志 按二泉今俱堙】金龙山在县南门外又名龙吟山与天泽山相连有石刻金明砦三字【府志】
  鳯凰山【一名北邙山】在县西南二里【县图】形若舞鳯又名北邙山【县志】
  龙安山 在县西一里髙数百丈如盘龙旧建龙安砦【雍大记】
  灵台山【灵一作云又名石嘴山又名石峰山】在县北五里俗呼石嘴山巨石髙险势如削成【府志】一名石峰山一峰孤峙二水环流上建灵台观祠真武颇多游咏【县志】
  青山 在县北七里【县册】幽谷清窈石磴盘纡中多洞穴为邑人避迹之所【县志】
  芦闗岭 在县北百五十里接靖边界延水所出【府志】椒蒿山 在县西北百余里时有云气掘地多蝮蛇【县志】狮子山 在县西二十里以形似名上有报恩寺【雍胜畧】鳯头山 在县西五十里其相近有白昼山【县志】
  摩云山 在县西六十里近西川【府志】巉巗髙耸直逼云霄【县志】
  石门山 在县西南百二十里两山壁立如门洛水经其下又相近为墨台山【府志】山色如墨不可耕作又马超洞在洛河川相传为马超所凿【县志】
  女洛峪 在县西南百二十五里相传室女坐化今有寺存【府志】
  三塠山 在县西南百三十里即古敷政县望山也【雍大记】在敷政县北一里其山土石相杂上有三冡遥望如塠因名【寰宇记 敷政故城在县西南】
  洛水 在县西北百二十里自保安界来东南迳县西南入甘泉界【县册】洛河在敷政县西七十里穿番部来至城下【寰宇记】洛水抵敷政城下东过甘泉鄜坊入白水境【县志 详见图考】
  清水【即区水一名清水一名濯筋水又名延水】在县西北源出芦闗谷南流抵城下迳鳯凰山防西川水又东南入肤施界【县志】隂山西北百七十里曰申山区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山海经】区水世谓之清水上郡东流入于长城迳老人山下又东北流至老人谷【水经注】金明县有清水【隋书地理志 金明故城在县北】
  西川水【一名浑州川】在县西自保安县黄花城牛头坡东南流入与小平川会【贾志】浑州川水在县西二十里自閤门府来至县西合濯筋水【县志】西川水至县东南二十里合小平川入肤施界注于延水【县册】
  小平川【即龙尾水一名金明川】在县西北【县图】龙尾水出北地神泉障北山龙尾溪东南流注清水【水经注】一名金明川隋改置金明县取此【贾志】自县北番部来十五里过县西又南流入肤施界合延水【县册】
  背水 在县北百五十里源出武家南塔东流至卧牛城三十里入绥徳州合于无定河【县册】塞门水在县西北即圁水无定河之一也【贾志 按贾志以此为圁水误】
  上龙湫 在县西北百二十里又下龙湫在县西南百里皆旱祷有应【县册】
  黑龙泉 在县北三十五里【县册】
  防目泉 在县西十五里元孝子王思聪噙水防其母目水甚清冽傍有涌泉寺【县志】
  洗心泉 在县西四十里山麓涌出清湛可鉴眉目邑人韩一识建洗心精舍【县志】
  龙潭牛 在县西南百二十里潭深水清四时不竭祷雨辄应【贾志】
  甘泉县
  伏陆山 在县城内东北有阿伏斤谷其水出又潜流隠伏川陆故号伏陆天寳元年改为甘川谷【元和志】唐置伏陆县以此【雍胜畧】
  文昌山【一名钟楼山】在县城东南又山之东为东岳山【县图】钟楼山连峰嵯峨上有文昌阁【县志】
  太崇山【一作大虫山】在县西北一里许洛水西岸又相接者有白马双峰【县图】
  笔架山 在县西南二里洛水西岸连太和山【县册】三峰秀防如笔架与文昌山对峙【县志】
  黑龙山 在县东北二里又相近有云阳山【县图】荒史循蜚记云阳帝都此【府志】
  太白山 在县北二里雄峙县城有太白庙址【县志】大小劳山 在县北二十里【贾志】甘泉县有大小劳山宋狄青与夏人相拒军疲憩此因名【香祖笔记】大劳山在小劳山北五里【县册】
  马超洞 在县北四十里与安塞接界崇山峻岭上有十余石洞洛水迳其下与青州城对峙道通边塞相传为马超屯兵处【县志】
  野猪峡 在县北四十五里与肤施县亚支山接【府志】山有屯兵古戍杏水出其下北流入延郡【县册】
  太和山 在县西南五里一峰突起髙耸孤立洛水经其下【县志】
  神林山 在县西南二十里中有神祠【雍胜畧】连山包络此山独髙于诸峰下有龙湫祷雨辄应【县志】
  温泉山 在县南【县册】山下有温泉【雍大记】
  雕隂山【一名秦望山】在县南二十里洛水西二百步山多土穴为鹰雕所居又名秦望山【寰宇记】雕隂山在雕隂县西南【应劭注】雕隂寒食足游人【唐韦庄诗】其相近有门限岭【县册 雕隂故城在县南】
  圣石岩 在县东三十里【雍胜畧】
  清泉山 在县东四十里林木丛茂山路﨑岖通临真要径【县志】
  左家山 在县东七十里【县册】
  空洞山 在县东百七十里【县册】
  洛水 在县西百步自安塞界流入迳县西又东南入鄜州界【县图】甘泉县有洛水【金史地理志】从马超洞东南流十里至白洛院寺又三十里至县郭西迳太和山东又东南流四十五里迳旧抚安驿入鄜界【县册 详见图考】
  野猪峡水【俗名北小河】在县东北四十五里源出峡左迳苏家河至大劳山其水渐大阿伏斤水入此河俗名北小河西南入洛【县册】
  阿伏斤水 在县东北三十里【府志】源出大盘山东南姚崄谷流入洛河【寰宇记】细流十里合北小河又二十里入洛【县册】
  臭水 在县北十里泉色青黑微有臭气人言其下有铜矿【府志】即北小河倚出之水渟聚数小科不流【县册】
  川 在县北一里突起圆峰似其水入洛【县册】暖泉水 在县南三里其味甘美冬暖夏凉流至石桥入洛【县志】
  甘泉水 在县西南五里出洛水西太和山巅近颇堙塞惟存细流一线入洛【县册】在县南崖谷上泉去地一丈飞流激射厥味甘美隋炀帝游此饮之取入禁内【潜确书】泉水作饮馔盛暑不变唐天寳元年县名甘泉以此【县志】
  清泉水 在县东四十里清泉山下其水清冽虽潦不浊流至板桥沟三十里入洛【县志】
  麻洞川【即黑水一名库利川一名临真河一名汾川水】在县东百二十里源出麻洞东南流滙库利水又东南入宜川界谓之汾川水【县志】黑水出定阳县西山二源竒发同泻一壑东南流至其县【水经注 定阳县今属宜川】库利川在临真县北十五里【寰宇记 临真故城在县东】麻洞川源出九峪沟至水滙庄又至傅家湾合马市川水又迳临真城下入宜川境其马市川在县东南百二十里水流细微东南入于麻洞川【县册】
  安定县
  鳯翼山 在县城西南为县右辅自子午谷来蜿蜒东行数百里遂折而西形似鳯翼又二郎山即鳯翼山之岭上有二郎庙邑令朱尚义更名曰锦屏又文笔山在东闗城内一名文昌山西连锦屏上建文昌阁山巅有塔故以文笔名【县志】
  鹏山 在县东门外河北相传明成化中有大鹏栖其处又钟山在县东二里即安定砦其下有石宫寺又冠山在县河北一里山形似冠故名【县志】
  眉月山 在县北六十里形似半月【县志】
  五台山 在县北七十里五峰层叠上出重霄【县志】髙栢山【即桥山】在县北八十里【县册】上郡阳周县桥山在南有黄帝塜【汉书地理志】山有古栢故名【雍胜畧】懐宁河出此即汉志阳周县南之桥山秦二世赐防恬死处【县志按阳周故城在县北九十里又水经注云走马水出长城北阳周故城南桥山上有黄帝塜则桥陵似当在县境今陵在中部县北】
  滴溜山 在县北百里古木隂翳泉出崖石间边境称为幽胜【府志】髙出众山逺望如卧牛上有古砦【县志】
  那娘山 在县西北七十里【县册】殄羌砦地名那娘山元符元年赐名【宋史地理志】
  堡子山 在县西二十里古为军堡宋元丰四年曲珍败夏人于此【县志】
  祖师山 在县西三十里守经峪内矗矗屹立俯视众山上有真武庙址【县志】
  黑龙山 在县西三十里翠栢千章蔚然深秀周围百余里皆可望见上有龙王庙乡人祷雨处【县志】
  于岔山 在县西五十里【潜确书】
  泰重岭 在县西南三十里髙耸挿天【县志】
  鸦鸽山 在县南四十里林木蔚然【贾志】山产鸦鸽二鸟并居亦鸟防同穴之【潜确类书】山下有灵湫祷雨辄应建有龙王庙【县志】
  神木山 在县南六十里有古树千株樵采不敢入人以为神【潜确书】雷公山在县南六十里古栢森然上有雷神庙【县志】
  蟠龙山【一名忠山】在县南八十里蜿蜒起伏势若龙蟠岭上栢林苍翠相传潘美墓在焉陈桥之变独潘美俯首搯其柱又名忠山以此【县志】
  黑山 在县东南四十里【县图】山形竒挺上有真武庙【县志】杨家山 在县东三里峰峦秀丽环拱如屏上有古塔废【府志】
  灌清谷 在县东三十里【县册 按县志有九峪曰磨石峪曰黑狼峪曰东麻池峪曰西麻池峪曰石峡峪曰鹳嘴峪曰官罗峪曰守经峪曰张迹峪麻池峪即县西七里之麻池鹳嘴疑即灌清之讹守经峪在祖师山南余所在之处俱未详】
  木峰 在县东八十里【县册】
  懐宁河【即走马水】在县东北八十里源出髙栢山迳栢山寺下又流入清涧界【府志】走马水出西南长城北阳周县故城南桥山上有黄帝塜其水东北流入长城昔段颎追羌出桥门至走马水即此处也【水经注】
  黑水河 在县北百里自黑水堡东流至清涧界入懐宁河【县志】
  秀延水【即辱水一名吐延水又名清涧水俗呼县河又名北河】在县北门外源出安塞县北王家掌东流迳泰重岭又东迳城北通城濠又东入清涧界谓之清涧水【县册】辱水出鸟山东流入于河【山海经】辱水俗谓之秀延水东流得浣水口傍溪西转穷溪即浣水之源也延水又东防于根水西南溪下根水所发而东北注延水东南露跳水西出露溪东流又东北入延水乱流注于河【水经注 按浣水根水露跳水葢即县境之麻儿河等水及清涧之东西二河延川之站川诸水也然未有明证不可考】
  麻儿河 在县西发源泰重岭西北东流入县河【县志】于岔川 在县西五十里出于岔山入北河【县册】
  黑牛川 在县西四十里发源白庙岔东流入县河【雍胜略】
  李家川 在县南三十里东流入县河【县志】
  革班堡川 在县东北四十里南流至斜溪寺入县河【县志】
  宁塞川 在县东北八十里至清涧界南入县北河【县志】白津川 在县东七十里流入延川界【县志】
  郝家川 在县东南七十里流入延川界【县志】县东南栾家沟水源出山下迳余家坪曰郝家川流五十里入延川县为永平河【县册】
  潘陵川【一名清化河】在县南八十里发源县之鸦鸽岭南流入肤施界为清化河又雷公川在县南七十里流入潘陵河【县志】县南南塔水源出山下迳白家坪为雷公川流七十里至盘龙镇合县南之云山寺水入于肤施县清化河【县册】
  麻池 在县西七里峭壁临流晨兴见有烟气即日雨农人以之为騐【县志】
  黑龙泉 在县西北百七十里龙州砦【县册 按此今属靖边境】
  保安县
  候雨山【一名官家山】在县西一里傍有石室天将雨则烟雾四起人以为候【府志】官家山在县西一里元时拨学田于此【雍大记】狮峰在县西南城垣所依【县图】
  唐毛山 在县西北近榆林宁塞营明时官军败于此【县册】
  九吾山 在县西五十里上有湫旱祷辄应【雍大记】金鼎山 在县西百二十里洛水中四面无依兀然孤起居民凿石为垜穿石为门以避防乱接庆阳府安化县界【府志】
  三台山 在县南四十里山从川起三峰髙耸并峙【府志】石楼台山 在县南七十里洛水之隈竒峰突兀峭壁陡絶下临重渊土人筑塞于此又于崖际凿窰穴居之【贾志】北为小石楼南为大石楼【县册】
  马头山 在县东南九十里【县图】形马首山髙谷深松栢苍翠有元帝行宫【府志】
  艾蒿岭 在县东六十里即子午岭之分名也绵亘延庆两府几数百里相传吕布生于此有吕布窰【贾志】县东六十里有响崖空谷中时有声【雍胜略】
  洛水 在县西百里自庆阳府安化县流入又东南入安塞界【县册】源出合水县白于山又流迳安化县合白豹川入保安界【贾志】源出安边堡井鬼畔东南流入保安境【安塞县志】在县西古金汤城下流入安塞县【县志详见图考】
  马步川 在县西百三十里源自安化县东流入洛【雍胜畧 按此即白豹川】
  州川水 在县西百里源自沙漠来至石沟门入洛水【县册】
  吃莫河 在县西六十里自靖边界流入【县图】在保安军北十里源出番部吃莫川南流经军城西六十里入洛河不胜船筏【寰宇记 宋保安军即今治】
  周水 在县城西源出靖边县饮马坡流至县东南入洛【县册】
  阿姑泉水 在县北十里相传何氏女化为神崖下有清泉祈嗣者祷而饮之即应【县志】其水西南流入周水【县册】
  三岔沟水 在县北西南流入周水【县册】
  西阳沟水 在县西南二里流十里入周水【县册】
  紫马沟水 在县西南相传三国时牧马于此水涨则注于吃莫河【县册】
  空笼沟水 在县南十里流四十里入周水【县册】
  园林川【一名杏子河一名东川又名响崖川】在县东八十里一名杏子河又名东川水源出牛头坡至县东六十里为响崖川南流入安塞界为西川水【县册】东川水流迳园林驿入安塞县合延水【府志】
  混牛湫 在县北八十里【县册】
  三郎泉 在县东南三里【县册】
  石井泉 在县东四十里又勃海泉在县东九十里【县册】
  宜川县
  七郎山 在县城西南三峰鼎峙壁立千仭相传宋将杨业之子七郎屯兵处【县册】县城主山上有石洞建达观楼【府志】
  文峰山 在县南城外【府志】上有石塔邑令赵时雍建【县册】鳯翅山 在县河东上有石台寺大佛阁【县册】在县南县廨宇在其上【寰宇记】形如鳯翅故名山岔有浑瑊庙【雍胜畧】
  虎头山 在县北二里形似虎头赤石银川二水防于其下又县西北三里有公字山山形象公字【县册】
  石阁山【一名髙山】在县北九十里今呼为髙山耸峙特立俯视羣山下瞰黄河上有古寨【府志】在云岩县东北三十五里丹延两州界形似楼阁【寰宇记 云岩故城在县北】
  云岩山 在县西北八十里魏云岩县以此名【县册】在云岩县东十里山形重叠如云【寰宇记】宜川县有云岩山【金史地理志】
  库利山 在县西北百里云岩西与旧临真县相接【县册】临真县有库利山【金史地理志 临真县今属甘泉界】库利山在宜川县界【明一统志】
  丹阳山 在县西南【县图】丹水出丹阳山【水经注】临真县有丹阳山【魏书地形志】丹岩山上有仙人炼丹炉【雍胜畧】丹阳山一名丹岩山即县之面南山也脉自洛川界牌山来为邑主山【县册】
  晋祠山【祠一作师】在县西南百里与鄜州接界昔晋文公驻师于此【贾志】
  压石山 在县南九十里【县册】
  八郎山 在县东南九十里临黄河【县册】髙峻险絶与韩城县接界有庙祀八郎神【府志】
  盘古山 在县东南百二十里古碣剥落难晓俯视万山传为盘古氏卜婚处【贾志】山势纡廻翼带河濵【县册】
  牡丹原 在县东二十五里盛产牡丹故名【雍胜畧】在秋林镇东山上牡丹满山土人采以为薪【府志】
  夀峰 在县东八十里髙秀竒险有石寨【府志】
  蟒头山 在县东百二十里【县册】山耸起如蟒头人曾于迅雷浓雾中隠见有龙每春暮桃花与松栢相间【府志】
  安乐山 在县东北七十里髙树岭东一抺平原忽起孤峰秀入云表上有真武庙【县册】山在宜川相传昔时屯兵于此主帅令唱安乐词以慰其意故名【九域志】
  杀狗岭 在县东北九十里【县图】在汾川县西【寰宇记】孟门山 在县东北百十里与山西吉州接界黄河中流大石横亘数百步河水分流俯视如门禹凿石导流之处又石溞在水南村黄河中逺望横崖数百丈其形壁立水气喷薄如雾人不能近土人呼为溞口【县册】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吕氏春秋】北登孟门九河之磴【穆天子传】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谓黄河之巨阨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潄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窥深悸魄悬流千丈浑洪赑怒濬波頺叠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驶竹箭非驷马之追也【水经注】在汾川县东南二十里【寰宇记 汾川故城在县东北】在宜川县东北石溞下三里【明一统志】西直宜川县与韩城之龙门相对在黄河中长七十余尺【禹贡锥指】
  重覆山 在县东北百四十里【县图】门山县北有山其形似门【元和志 门山故城在县北】在门山县东二十七里山形重叠故名【寰宇记】
  【附考】丰林山周廻二十三里两山相夹林木茂盛百兽丛杂【雍胜略 按此山无考今丰林故城在肤施则山疑亦在肤施境也】
  黄河 在县东百里北由延川界迳本县南至龙门入韩城界东岸即大寜永和吉州乡宁等地中有壶口孟门即禹贡所谓既载壶口也【县志】河水又南右防区水又南合黑水又南过北屈县西其南为孟门山又南得鲤鱼又南合赤水水出西北罢谷川东谓之赤石川东入于河河水又南合蒲水又南合丹水又南合黑水水西出丹水东北入于河河水又南洛水自猎山枝分东派东南注于河河水又南出龙门口【水经注 北屈县今属吉州按西出丹山之黑水与猎山之洛水今俱无考】黄河在门山县东三十五里又在汾川县东七里河岸顿狭状似槽形乡人呼为石槽葢禹治水凿石导河之处石槽长一千步濶三十步悬水奔流鼋鼍鱼鼈所不能游【元和志】黄河自延川界来至本县冯家坬入境又南至流源头入韩城界计经县境三百余里【县图 详见图考】
  清水【一名岔界河】在县东北百二十里自延长界来东流入黄河【县图】清水自合洧水又东注于河【水经注】渭牙川在云岩县北二十五里从延长界来五十里入门山县界川内有水木稽胡呼水木为渭牙因名【寰宇记】门山县有渭牙川【金史地理志】泽径水在县东北百二十里东流入黄河【府志】岔界河由府城东流迳延长县入本县平乐里界歴丰庆安仁平安三里地方名岔界河计一百五十余里两岸皆石河道逼窄过渡甚险【县册按泽径水即渭牙川也疑当别有一水乃今皆以清水指为泽径水矣】
  汾川水【即黒水一名库利川一名云岩河】在县北八十里【府志】黑水源出定阳县西山二源竒发同泻一壑东南流迳其县北又东南流合定水定水俗谓之白水出定阳县南山定水谷又迳定阳县故城南又东注于黑水乱流东南入于河【水经注 定阳故城在县西北】云岩县有库利川在县郭南昔有贼居此川内稽胡呼为库利因名【元和志】汾川源出甘泉县界迳本县云岩安富汾川等里行一百七十里东流入黄河【县册】
  仕望川 在县西北四十里源出甘泉县东境东流过平路堡又东合于银川又库碢水在县西北二十里川南为汉北为蕃其人于川内共缔香火故呼香火为库碢【府志】仕望川源出甘泉界之钟楼寺山流至本县加阳里与赤石银川二水合【县图】
  银川水【今名西川水】在县西一里围绕县城北流合城南河【雍胜畧】源出鄜州晋师山流迳县西北城外又迳县东与赤石川合又乔家河在县东北合于银川【县册按乔家河当即仕望川之别名】
  丹阳水【即丹水】在县西南【府志】蒲水两源并发俱导一山出西河隂山县隂山东麓南又东北与长松水合水出西三阳山东东北流入蒲水蒲水又东北与北溪防东北注河丹水出丹阳山东北迳丹阳城东又东北合白水口又东入河【水经注 丹阳城即今县隂山县无考】西魏置丹州因丹阳川为名【元和志】蒲川水自鄜州洛川县流入丹阳川【寰宇记】丹阳水源出洛川界牌山迳菩萨寺至付曲村与赤石川合又绕城东北二门至虎头山下合银川水又下合仕望川水迳固城加阳康宁等里东入于河计流县境百七十里【县册】
  南川水【一名赤石川】在县城东【县图】赤石川今名南川水源出神道岭至本县付曲村合丹阳水流迳县之东北二门与仕望银川二水合【县册 按南川今皆以为即赤石川然元和志云丹州唐移于赤石川口寰宇记云赤水川在县西北二里从临真县流入则赤石川当即今之仕望川非南川水也故宁存疑不敢强合】
  白水川 在县东南百二十里【县图】在白水里以水色偏白名中有小蟹源出韩城硃砂岭东流入黄河【府志按白水今在丹水之下入河恐非水经注之白水】
  河清川 在县东南百三十里水至澄清虽淋潦不渣【县册】源出韩城硃砂岭东北流入黄河【府志】
  圣马沟 在县北九十里相传有唐太宗乘马遗迹【府志】玉莲池 在县北池广千顷为一方之胜今堙【府志】圣惠泉 在县河东鳯翅山浑瑊祠下泉极甘美深二三丈龙常吸水其中旱祷有应且能疗疾又有石台泉在鳯翅山石台寺大佛阁右水至甘冽【府志】
  甘泉 在县西十五里【县志】
  延川县
  东峰山【一名太和山】在县东一里又名太和山城跨山麓【县册】西山 在县西一里旧为烽堠之所【贾志】
  青眉山 在县西北七十里【府志】后魏时有吐蕃青眉族居此【寰宇记】
  玉皇山 在县西北八十里【贾志】
  官道山 在县西四十里山下为孔道又相近有梁家山【县册】
  蒿岔峪 在县西六十里【县册】
  鏊子山 在县西七十里又相近有禅梯岭为县境扼吭要口中有石洞【县志】
  洼山 在县南百里上有圣水泉旱祷即应【雍胜畧】黄河 在县东七十里自清涧县流入与山西永和县分界又南入宜川界【县册】河水又南右纳辱水又南过髙奴县东右会区水【水经注 延川在汉亦属髙奴地】黄河在延水县东八里【元和志 唐延水县在县东南】延川县有黄河【九域志详见图考】
  秀延水【即辱水一名清涧水又名吐延水今俗名县河】在县东城下【府志】秀延水东会根水又东南防露跳水乱流注于河【水经注】县有吐延水北自绥徳县流入【元和志 绥徳县今属清涧】自清涧县南流入迳县东北至永宁闗入黄河又有紫沟社树坪沟俱在县西北王家沟唐家岔沟皆在县西土谷岔沟滔水川皆在县北栢岔沟五龙川皆在县东北王林沟沙泉沟皆在县南俱流入清涧水【县册】
  永平川 在县西八十里【府志】源出安定界黑山迳寒沙寨永平镇又迳寺村马家坪东流一百十五里入县河又有楼儿河亦自安定界东流迳石窰村马家湾合于永平河【县册 按永平川即安定之郝家川楼儿河即安定之白津川也】
  站川水 在县北一里源出禅梯岭东流迳文安驿又东入清涧水又小瞿唐在县西五里南为冈北为砠中有石涧甚隘水流湍急名为小瞿唐云间张文藻镌山水竒处四字于石【县志】
  南河 在县南自官道山东流又迳通济桥杨家□入县河【县图】
  髙家原水 在县南自县西南流迳槐树坪又东流迳稍道河入县河【县图】
  骨胡川【一名干川】延水县有骨胡川亦自绥徳县流入四十里入黄河故老云番名骨胡川汉名干川今无水【寰宇记】
  响水潭 在县南二里俗传夏王葬潭底上建夏王庙有遗址邑人旱祷诣潭取水【县志】
  石油井 在县西北八十里永平邨井出石油可燃灯【元一统志】延川县井出石油每嵗六月取之涂已疮疾【潜确类书】其地名石油沟【县志】
  五龙泉 在县东南【县册】
  延长县
  锦屏山【一名翠屏山】在县南一里四时花木苍翠构有寺庙楼阁望如锦屏故名【名山记】髙耸秀丽形如画屏翟水经其下【潜确书】潄玉崖在县东一里崖下有泉声如潄玉【雍胜略】轩豁可容百人泉出如练其下为鸳鸯渚萦廻曲折翠蒲緑莎映带如画【府志】
  髙奴山 在县城北【县图】崔嵬峻险山顶平衍上有古寨【雍胜畧】
  九连山 在县西十五里九峰相接不断故名【雍胜畧】盘龙山 在县西五十里平青铺悬崖峭絶延水环其下山有盘龙寺又花石崖在县西七十里千谷驿西悬崖耸出玲珑竒巧观者比之太湖【县志】
  石防山 在县南五十里【县志】
  姑姑山 在县南七十里与宜川接界绵数十里人烟絶少行客戒备昔设防兵守之【县志】
  鳯凰山 在县东三十里延水西绕其下【府志】
  髑髅山 在县东六十里有庙相传古时战鬭收人首数十万于此山因置庙祀之【寰宇记 按独异志赫连勃勃杀人积其头为京观谓之髑髅台或即此也】
  独战山 在县东北四十里【县志】延长县有独战山【金史地理志】其山险峻一人拒守可以当千交口川绕之【潜确类书】
  交口川 在县东北六十里源出县西北东流经独战山下入延川界【县册】
  清水【即区水一名翟水一名去斤水一名濯筋水一名朝阳水又名延水】在县南自肤施县流入又至县东八十里白家河流入宜川界【县图】唐移县于去斤水【元和志】唐移县就濯筋川【寰宇记】延长县有濯巾水【金史地理志】自肤施盘曲而来经县南流入黄河一名翟水即濯筋河也又县西石磴矗起盘折流向西门后人凿石通水建永逸桥谓之朝阳水【县志】
  闗子口川 在县西南五十里【县册】发源甘泉界之杨师婆沟至槐林坪四十里许入延水【县志】
  井沟水 在县治后流一里至城南入濯筋河【县册】凿井供县汲取余流穿城入延水【县志】
  城东河 在县东源出潄玉岩稍东南为鸳鸯渚又东南入延水【县册】
  安沟河 在县南三十里源出岔口经安沟至枣林镇入延水【县志】
  恵民泉 在县城内儒学后自三石穴流出清冽甘美注入学池【县志】
  石油井 在县南锦屏山下【旧志】近河有凿开石井其油可燃兼治大畜疥癣【元一统志】
  鳯翔府鳯翔县
  雍山 在县西北三十里【明一统志】雍水出雍山【水经注】四面积髙曰雍在春秋为雍邑葢因山得名【府志】秦汉以此名县又地神庙山每雨多于此发云庙在山麓废不敢修相传庙建则旱或曰即雍山【县册】
  黄花谷 在县北二十里【府志】
  鸡冠山 在县北三十里以形似名【县志】
  展诰山 在县城西北【县志】
  廻龙山 在县西北二十里落城村【县志】
  灵山【一名灵鹫山】在县西二十五里一名灵鹫山其相近有彭祖原【县志】
  五里坡 在县西四十里宋建炎三年陇右督防张严追击金将娄室遇伏发战没于此【府志】宋置五里镇其地与汧阳接界【县志】
  西平原 在县西南三十里接寳鸡界【县志 详见寳鸡县】五畤原 在县南二十里【县志】雍县有五畤【汉书地理志雍县故城在县南】五畤祠以上祠祀五帝【水经注】
  紫荆山 在县东北十五里【府志】
  杜阳山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杜水所出【雍胜畧】故雍县有杜阳山北有杜阳谷有地穴北入不知所极在天柱山南【水经注】鳯翔倚有杜阳山【金史地理志】其麓有老君坡【明一统志】唐岐州刺史柴绍破突厥于杜阳谷即此【县志】
  汧水【一名汧阳河】在县西三十里河之西即寳鸡界【县志】自汧阳县流入【县图】
  雍水【一名中牢水又名氷井水又名淬空水】在县南又东南流入岐山界【县图】雍水出雍山东南流歴中牢溪世谓之中牢水亦曰氷井水南流迳胡城东而左防左阳水又与东水合世亦名之为淬空水又东流邓公泉注之【水经注】雍水源出县西北平地【寰宇记】
  返眼泉水【即东水】在县西北三十里【县志】东水北出河桃谷南流右防南源世谓之返眼泉乱流南迳岐州城东而南合雍水州居二水之中南则两川之交防也【水经注 岐州故城在县南】泉出似人返眼故名源出雍山下即雍水上源也【府志 按府志以返眼泉为上源颇与水经注不合】
  七里河 在县西七里源出泉浦村其水渐大东南过岐入渭又白鸡河源出县西北五里环流东南入于七里河又曲家河在县北源出县北三十五里家沟其水声可騐隂晴今皆无水【县志】
  东湖水 在县东门外宋苏轼官鳯翔时八观之一也【县志】其水南流入雍水【县图】
  塔寺水【即左阳水一名西水】在县东二里【县图】左阳水世名之西水北出左阳溪南流迳岐州城西又南流注于雍水【水经注】左阳水行十里至西平伏不见伏三十里至三岔复出东流合于塔寺河【县志】塔寺河在城东从西来转南达于雍水又鳯凰泉在城西北绕城而流南合于塔寺河【府志】
  邓水【即邓公泉】在城北十里合塔寺水入渭【府志】水出邓艾祠北故名曰邓公泉数源俱发迳雍县城南又东流注于雍水【水经注】
  横水【一名小横水一名杜阳川又名夜乂河】在县东三十里【明一统志】杜水出杜阳山其水南流谓之杜阳川又东南流左防漆水俗谓之小横水【水经注】俗呼为夜乂河【府志】东南流入岐山界【县图】
  饮马池 在城南七里旧相传为秦穆公饮马处有一凹俗云六十年有水六十年无水视岐山巻阿之水为往来谓之南凹【县志】
  槖泉 在县内东南隅其泉注水不盈旋盈旋涸有似无底故名槖泉【县志】雍县有槖泉宫【汉书地理志】
  忠孝井 在府治东文昌宫内【明一统志】今改为分守道井堙【府志】
  谦泉 在东闗通津门外泉甘可饮盈而不溢有似乎谦故名【县志】
  玉泉 一在城西三里一在城北三十里牛鉢峪上有玉泉寺旱祷辄应又名观音湫今俱堙【县志】
  灵泉 在城东北十里普门寺前【明一统志】
  虎跑泉【一名金沙泉】在城东北十五里【名山记】金沙泉涌雪涛香洒作醍醐大地凉【宋苏轼诗】在大像寺前一名金沙泉【贾志】
  岐山县
  岐山【一名天柱山一名箭栝岭】在县东北五十里【府志】导汧及岐【书经禹贡】岐在雍州【孔传】岐在右扶风美阳县西北【孔疏 美阳县今属扶风】率西水浒至于岐下【诗经大雅】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国语】成有岐阳之搜【左传】岐山九山之一也【吕氏春秋】岐山在美阳县西北中水乡周太王所邑【汉书地理志】小横水歴周原下水北即岐山【水经注】岐山县有岐山【隋书地理志】其山两岐俗呼为箭栝岭【顔师古注】闗内道名山曰岐山【唐六典】岐山一名天柱山【括地志】岐山时人亦谓之鳯凰堆或曰其峰髙峻逈出诸山状若天柱故以为名【寰宇记】箭栝山在县东北六十里与麟游接界又山之西为三龙山后周以此名县【县志 三龙故城在县东北】
  书巻山 在县北十里骆驼巷口其山层叠秀丽有似书巻故名【县志】
  鳯凰山 在县北十五里周公庙后即鳯鸣处石上有爪迹其山出五色土【府志】山之下有朝阳洞在周公庙东又张仙洞相传张三丰曾寓此在庙西又鳯山洞在张仙洞南【县志】
  五将山【五一作武】在县北五十里一名武将山后秦苻坚为慕容冲所逼奔五将山即此【府志】山接麟游界【县册】
  石桥山 在县西南五十里接寳鸡界【府志】
  令狐坡【一名渭阳坡】在县南二十里一名渭阳坡其下即莲花湾又县南二十五里有永乐洞其下有珍珠泉一在洞前泉水清澈如珠迸出深丈许一在令狐庵【府志】
  三刀岭 在县南三十里其相近有田家坡即蔡家坡【县志】
  五丈原 在县南五十里接郿县界【县志 详见郿县】平阳县有五丈原【魏书地形志 平阳故城在县西南】在斜峪口诸葛亮遣孟谈据五丈原即此【雍大记】原之西有白玉岭【府志】
  石楼山 在县南五十里接寳鸡界山形如楼阁故名上有龙湫祷雨辄应【县志】
  奥山 在县南八十里太白山西山麓有匀泉洞其右有瀑布泉【县志】
  青峰山 在县南百五十里峰峦苍翠接寳鸡界【贾志】又有五星坡岭在桃川西界八里漫岭在桃川东界【县志】
  龙尾坡 在县东二十里唐郑畋破黄巢兵处【雍大记】唐武徳七年移县治于此【县志】
  周原 在县东北四十里周太王营邑处【雍胜畧】周原膴膴【诗经大雅】周原漆沮之间也【毛氏传】周原者岐山阳地属杜阳地形险阻原田肥美【诗谱 杜阳县今属麟游】岐山下有周原上置城周原膴膴然肥美也【史记正义】周城南有周原【帝王世纪】小横水自周城歴周原下【水经注】岐山之南周原在焉东西横亘肥美寛平【禹贡锥指】
  崛山【一名耆阇山】在县东北四十里【府志】耆阇山在县北四十里【元一统志】崛山多石穴唐时建耆阇崛山寺山之中有金仙洞前有卧佛一躯其后有滴泉盈而不溢山之后有石埧岭又洞之东十里有景阳洞前有阁后有流泉【县志 按水经注西域波丽国有耆阇崛山两峰双立相去二三里鹫鸟常居其岭是山之名葢拟此也】
  渭水 在县南四十里自寳鸡界流入又东入郿县界【县图】渭水自合磻谿水又东迳石原南又东迳五丈原北又东至郿县【水经注详见图考】
  白玉沟水 在县南五十里渭南小水也源出五丈原西凉卢山下北流入渭【县志】
  斜谷河【即斜水一名桃川一名石头河】在县南自褒城界流入又东北至郿县界入渭【县图】褒水通沔斜水通渭褒之絶水至斜间百余里【史记河渠书】斜水出衙岭山与褒水同源而派分【括地志】桃川在县南百五十里其水出大山中流为斜谷水迳太白峡斜谷闗北流入渭一名石头河又青峰涧水在县南百五十里桃川西朱石涧水在县南百十里俱在斜谷闗内缭曲四十里许北流入渭【县志】
  雍水【一名树亭川俗名睢河又名后河乂名交河】在县南十里自鳯翔界流入又东入扶风界【县图】雍水自合邓公泉又东迳邵亭南世谓之树亭川葢邵树声相近而误耳又东南流与杜水合【水经注】睢河一名后河东流合于潢河【县志按图即雍水也】
  横水【即杜水一名小横水一名米流川一名岐水一名姜水俗名潢河一名水南河一名双溪】在县南三里自鳯翔界流入合雍水【县图】杜水东南流合漆岐二水俗谓之小横水亦或名之米流川迳岐山而又屈迳周城南又歴周原下自下亦名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与雍水合【水经注 周城在县东北】岐山县有姜水【九域志】潢河一名水南河自鳯翔界流来合润徳泉水又迳县西有南寺沟水自实相寺南流入之又八畆沟水自县城北来流入之潢河又东南流防濉河为交河亦名双溪【县志 按潢河即横水葢亦以木而讹水也】
  润徳泉水【一作徳润又名佛儿沟】在县西北十五里周公庙后即古巻阿也相传世治则泉出否则竭【府志】唐大中元年十月大风忽作飞泉喷涌节度使崔珙上其事褒赐今名又流迳县西七里为佛儿沟【县志】
  湋水【一名白水一名围川】在县东又东南合雍水流入扶风界【县图】闗中有湋渠【汉书沟洫志】湋水出湋谷【如淳注】水源出县东北六里湋谷东【寰宇记】湋水一名白水亦名围川唐以此名县又鲁班沟水在县东十里龙尾沟水在县东二十里麻叶沟水在县东二十五里俱有小水南流入交河【县志 按寰宇记则湋水出于县境当即鲁班沟诸水乃今皆直指雍水为湋水矣】
  岐水【一名栾水】在县北源出麟游县普润里东南流入漆水一名栾水【府志】鼇川在县北三十里【县志 按此疑即漆水】
  仰天池 在县西北周公庙后山上又县南有不溢池引润徳泉注之久而不溢【明一统志】
  【附考】县境有麟川鳯川虎溪并见石刻【府志 按三水今皆无考疑岐漆二水自麟游来者为麟川斜谷水自鳯县来者为鳯川也】
  扶风县
  吴双山 在县北五十里四峰挿入云表山隂属麟游界【贾志 详见麟游县】
  义会山 在县西北十里【贾志】
  饴原 在县西北十五里诗所称周原膴膴堇荼如饴者也【县志 按此即岐山之周原】
  美山 在县西北五十里山产竒石青绀嵌空比于灵壁美水出于此【县志】
  飞鳯山 在县南一里湋川之南形如飞鳯有汉伏波将军庙【雍胜畧】山顶有亭曰逺爱宋苏轼书【名胜志】
  贤山 在县南二十里相传为昔贤隠处洞迹尚存【贾志】蹊径幽竒峰峦峻秀对挹南山逺临渭水【县志】
  三畤原 在县南二十里东连武功界【雍胜畧】秦文公作鄜畤宣公作密畤灵公作吴阳上畤【史记封禅书】今阡陇弥望去古既逺畧无遗迹【雍大记】即耿弇所封地【县志】
  茂陵山【陵一作林】在县东三十里【府志】林壑秀美【贾志】相传为汉威侯马超故居旧有庙今废【县志】
  明月山 在县东北五十里白石灿烂夜有光如月【贾志】山壑有清风洞洞口径尺许风声常吼其深莫测山之东接干州界【县志 亦见干州】
  梁山 在县东北六十里东接干州界【县志 详见干州】渭水 在县南二十里自岐山郿县界流入又东入武功界【县图】扶风县有渭水【九域志详见图考】
  雍水【一名湋川一名白水】在县南门外自岐山界流入又东入武功界【县册】雍水自合姜水又东迳美阳县之中亭川【水经注 美阳故城在县北】湋川县以县南湋水为名【元和志 唐湋川县即今治】湋水一名白水即雍水城数患水势冲激明知县黄铉筑隄植栁以障之今栁伐尽隄尚存【县志】
  畤沟河【俗名漆水】在县东十步【府志】漆水一名畤沟河南流与湋水合【贾志】漆水西北从岐来诗云自土沮漆是也【县志】漆水源出县西北五十里自岐山界龙泉寺流来至县东门外合湋水【县册 按此水入雍水与麟游入小横水之漆水别为一水县志引诗疑误】
  美水【一名浪店沟】在县东十五里一名浪店沟源出美山迳美阳故城又至县东浪店南入湋水又石槽涧在县北鳯泉西两山壁立古栢从石罅中出状如虬龙其下为石涧波涛潄激【县志】泰川水在县东北二十五里源出吕寨之温泉隆冬不氷【府志】其水南流合于美水【县册】
  万杨池 在县西二十里【府志】其水自岐山之麓伏流至此池边旧有杨栁万株望之蔚然今无【贾志】
  龙泉 在县西北三十里其泉有九亦祷雨之处【县志】信义泉 在县东二十里信义村东渠中形如盆口随汲随盈不汲亦不溢其水甘冽【县志】
  鳯泉 在县东北五十里【县册】在明月山西相传文王时鳯鸣岐山曾饮于此【雍胜畧】泉在天度镇北十里其泉为潴水时或溢出槛外已复缩入有祷辄应人称灵异又明月山隂有水碗泉在鳯泉之后水自石罅下注于石其形如碗故名又马泉在鳯泉东十里【县志】郿县
  太白山 在县东南四十里旧在武功县南境今属郿县【雍胜畧】郿县有太白山【唐书地理志详见图考】
  熨斗山 在县西北十里北原之上【县志】
  积石原【一名北原】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元和志】渭水东迳石原即北原也【水经注】郿县有东积石原西积石原【通典】原在县西渭水北原也南距五丈原二十五里即诸葛亮与司马懿会战处【县志】原接岐山县界【县册 按府志云在县西南五里误】
  响珰坡 在县西十里人行则有声故名【府志】
  马鞍山【即马冢一名马岭山】在县西南十五里红崖头一名马岭山【县志】渭水东迳马冡北【水经注】马冡在武功东十余里有髙势【诸葛亮与步隲书 按明一统志衙岭山在县西南十五里俗呼马鞍山今考马鞍岭即马冡之讹若衙岭山在褒城界去此尚逺据水经不应渭水经其地也】
  五丈原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元和志】渭水迳五丈原北又斜水迳五丈原东诸葛亮与步隲书曰仆前军在五丈原原在武功西十余里【水经注】郿县有五丈原【隋书地理志】吕祉曰原髙平广逺行军者必争之地【地理通释】在斜谷口即诸葛亮驻师伐魏处【名山记】原接岐山界渭水南原也有兰坑膏腴可田【县志】
  斜谷 在县西南三十里【县图】栈道千里惟褒斜绾毂其口【史记货殖传】右界褒斜【西都赋】秦宓曰三泉乘祗车出谷口今之斜谷是也【三国蜀志秦宓传】襃斜在长安西南南口襃北口斜长四百七十里曹操谓为五百石穴【西京赋注】正始四年开斜谷旧道【后魏武帝纪】平阳县有斜谷【魏书地形志 平阳县今属岐山界】斜谷在郿县南谷中皆穴山架木而行【蜀鉴】郿县城亦曰斜城城南当斜谷因以为名【郡县志】入谷口二百二十里抵鳯县西出连云栈复一百五十里出谷口抵褒城两崖髙峻谷中水南北分流即褒水斜水也又邸阁在斜谷口葢诸葛亮欲伐魏用流马转运谷中故先治邸阁于此后人因建懐贤阁【县志】
  秦王岭 在县东十里许其稍西曰小秦王岭有石表曰东西岭堠旧传唐太宗居藩时屯牧于此又或谓为秦文公营邑处皆无据按晋载记苻健据关中尝称大单于秦王传至登破姚苌于马头原后苌又灭登亦自称秦王则郿固二秦战场也岭葢以此得名今清湫堡南亦曰马头原【县志】
  渭水 在县北三里自岐山界流入与扶风接界又东入盩厔界【县图】渭水东迳石原又迳五丈原北又东迳郿县故城南又东迳武功县北斜水自南注之又东迳马冡北又迳武功县故城北又东合雍水【水经注】渭河自入县界迳西硙汶家村又迳县北东流过槐芽镇柿林里至龙舞屯凡流七十五里出县界【县册详见图考】
  斜谷河【一名武功水】在县西南三十里与岐山县接界【府志】武功县斜水出衙岭山北至郿入渭【汉书地理志】斜水出武功县西南衙岭山北歴斜谷迳五丈原东以出武功县亦谓之武功水其水北流注于渭【水经注】斜谷河分导县境者曰清水河迳马鞍山循红崖东北流二十里入渭源微而委缓清澈可鉴故名其东导一派曰磨渠河迳景家桥与苍龙谷水合亦曰苍谷水南自苍谷北抵官村庵迳老虎沟东入干沟河以在城南亦名南河【县志】
  干沟河【一名五谷水】在县东五里源出桐谷北流入渭【府志】干沟河其源有五一名五谷水一曰磨石谷水出滴水崖合井索谷水水出观音池迳曲兀堡合万户谷水又迳西梁阁合桐谷水稍东又合骆谷水自西南抵东北迳洪寺合流纡曲四十余里雨涝时五谷水皆会旱则絶流故名干沟【县志 按此骆谷别是一水非盩界之洛谷水也】
  赤谷水【一名清湫河一名红河一名太白峡水一名瀑布泉】在县东二十五里【贾志】源出太白山迳黑峪至县东又北流入渭【府志】骆谷之东有赤谷水俗呼红河源出太白湫名太白峡水自山岩喷飞而下瀑布又名瀑布泉出谷分三派其迳河底注渭者曰洪沟河又名甯曲河其迳第二坡由教坊注渭者曰教坊河其迳马头原清湫里者曰清湫河北流二十里入渭又有黑谷水在赤谷水东出于滴水崖在南山寨坪坪下有潭清澈见底再南即四嘴山有白马仰天池或曰即谷水之源也北流七里迳田家坡为法泥嘴又九里迳鸡心沟为大栈谷又东过吕家寨北入于清湫河【县志】
  山河【一名槐芽泉】在县东三十里清湫河东【县册】源发太白湫出潭谷口流二十余里为槐芽泉其水湍激西流注于渭【县志】
  汤谷河【即温泉一名鳯泉汤又名鱼龙泉】在县东五十里【雍胜畧】郿县有鳯泉汤【唐书地理志】隋唐之鳯泉县以此名【潜确类书鳯泉故城在县东】温泉在太白山下一名鳯泉汤【明一统志】鳯泉汤为隋唐胜迹其南有鱼洞岁谷雨先有金鲫浮游少焉大鱼涌出不竭三日乃止有鳞鬛异常者亦名鱼龙泉其水出碌崖迳钟吕坪出谷口循立坂北流二十五里入渭以源发汤谷故又名汤谷河【县志】
  两谷河【又名沙河】在县东【县图】大振谷水俗称仙人峡水在汤谷东源出燕子窝北流二十里至睡佛寺与韦谷水合名为两谷河河有怪石多沙又名沙河北流二十里至太白庙入渭其韦谷水俗讹为泥谷源出扫帚岭北流合大振谷水入渭【县志 韦谷水扫帚岭亦见盩厔县】
  莲花湾 在县南入山五十里相传生五色莲花风动香闻数十里今不复见【府志】
  荷池 在县东北十里【明一统志】
  红崖泉 在县西五里【县志】
  一碗泉 在县西南十里【县志】
  寳鸡县
  陈仓山【一名寳鸡山又名鸡峰】在县东南四十里一名鸡峰山【雍大记】秦文公十九年得陈寳于陈仓北坂【史记封禅书】陈仓县有陈仓山山上有寳鸡鸣祠【水经注 陈仓故城在县东】山在县南十里南接梁鳯二州界【元和志】寳鸡县有寳鸡山【唐书地理志】山有三峰并峙为邑之胜【明一统志】秦文公使髦头骑伐梓树即此相传山有石鸡与山鸡不别故名鸡峰【贾志】
  陵原 在县治北金陵河迳其左故谓之陵原其脉自呉山延亘而来至此形如屏障为邑之主山【县志】蟠龙山在县北二里有故相国党少傅崇雅别业【陇蜀余闻】
  八角原【一名八弓山】在县西二十里其形八角因名【府志】一名八弓山【县志】
  佛岩 在县西四十里洞开陡壁飞阁悬楼颇为竒丽【县志】
  麦涧谷 在县西七十里洪武三年产瑞麦五月进呈刘基有颂【县志】
  益门山 在县西南十五里山岩险阻凡有事梁益州者必取道于此故曰益门【县志】即秦岭北麓之峪【雍胜畧】
  和尚原 在县西南四十里【贾志】和尚原鳯之东境抵鳯翔不能百里自两当县直出鳯州取大散闗距和尚原才咫尺【宋中兴四朝志鳯州即今鳯县】 原在大散闗东【明一统志】宋呉玠大破金人于此【府志】
  大散岭 在县西南【县图】光啓二年上自寳鸡幸兴元使王建负传国玺从登大散岭岭在寳鸡县南五十二里岭下有闗通襃斜大路【纲目质实】岭在梁泉县松岭堡南【胡三省注 梁泉今属鳯县】
  煎茶坪 在县西南六十五里俗传汉髙祖引兵由故道出驻马于此【贾志】
  蛇山 在县西南八十里其山多蛇【贾志】
  香岩 在县南二十里其相近有天真洞在清风台南相传为丘长春修真处【县志】
  秦岭【乂名秦山】在县南六十里南山之脊也【雍胜畧】凡县治南山皆称秦山【县志】
  石鼓山 在县东南二十里【明一统志】陈仓县有石鼓山将有兵此山则鸣【汉书郡国志】石鼓记周宣王田猎之事即史籀之迹也本在此山故名【县册】
  八鱼原 在县东南三十里【贾志】
  石塔山 在县东南七十里其形如塔上有石盆旱祷辄应【贾志】其麓有烟霞洞在磻溪谷中相传为王乔修仙处又相近有响静山祖佛洞洞悬峭壁栈梯而上傍有湫池祷雨辄应【县志】
  青峰山 在县东南八十里山峰秀丽接岐山县界【县志】石楼山 在县东南百二十里形如楼阁接岐山县界【县志】
  西平原【一名大虫岭】在县东北十五里宋将吴玠尝与金将撒离喝相持于此【府志】原之髙峻处又名大虫岭其原延亘东接鳯翔界【县志】
  【附考】虢县有楚山【九域志 按虢县故城在县东山无考】
  渭水 在县南一里自陇州流入又东入岐山界【禹贡锥指】渭水东与楚水合又东入散闗又东迳西武功北与扞水合又东右合南山五溪水诸涧流注之又东迳陈仓县西陈仓水东南注之渭水又东与绥阳溪合又东迳郁夷县故城南汧水入焉渭水之右磻溪水注之又东迳石原【水经注 详见图考西武功故城在县西南又按寰宇记郁夷故城在陇州西则渭水不应迳陈仓而复迳郁夷也疑传写者之误】
  陆川【即楚水一名长蛇水】在县西二十五里即秦地平川尽处【府志】楚水南流迳长蛇戍又南流注于渭【水经注】
  塔河【即扞水】在县西南十五里【县志】扞水经故道县西又东北歴大散闗入渭【水经注 故道县今属鳯县】塔河水自鳯县界来东北流入于渭【县图】
  流玉涧水 在县西南二里源出陵原之下南流五里入渭【府志】
  清涧河【即瀑布泉】在县南五里其水汹涌东北流五十里入渭【贾志】瀑布泉在县西南七十里出煎茶坪山顶喷飞如布即清涧河源也【府志 按此当即郦注之五溪水也】
  金陵河 在县东五里源出五峰山南流入渭【县志】在渭水北自陇州流入县境又南迳陵原计流四十里入渭【县册】
  清水河【即陈仓水】在县东南二十里【县志】陈仓水出陈仓山下东南流注于渭【水经注】在渭水南源出鸡峰山北流五里入渭【县册】
  汧水【一名汧阳河】在县东三十里自汧阳鳯翔界流入又东南入渭【县图】汧水自迳郁夷县又迳平阳故城南又东流注于渭水【水经注 平阳今属岐山县】汧阳河源出陇州北入境东南流六十里入渭【县册】
  马峪河 在县东南四十里河傍有石窊如马迹【县志】源出秦岭北流七里入渭【县册】
  洛谷水【即绥阳溪水】在县东南六十里源出南山北流入渭【贾志】绥阳溪水上承斜水自斜谷分注绥阳溪北届陈仓入渭【水经注】洛谷水在渭水南源出明家坡北流十五里入渭【县册】
  伐鱼河 在县东南六十里源出秦岭北流三里入渭【县册】
  箕谷水 在县东南六十五里源出箕谷北流三里入渭【县册】
  磻溪水【一名兹泉一名慈泉一名璜河】在县东南八十里【明一统志】磻溪水出南山兹谷乗髙激流注于溪中溪中有泉谓之兹泉泉水潭积自成渊渚今人谓之几谷东南隅有石室葢太公所居也其水清泠神异北流十二里注于渭【水经注】慈泉出岐山县西南几谷【括地志】虢县有磻溪太公钓处【通典】一名璜河在渭水南源出秦岭北流五十里入渭【县册】
  故道水 在县西南五十余里又西南流迳黄牛堡入鳯县界【县图】故道水出陈仓之大散岭西南流迳故道县【水经注】
  虢川 在县东南百五十里【县志】虢县有桃虢川路通汉中【寰宇记】虢川水源出奥山下北流十里又折而西流六十里迳进口闗入鳯县界【县册 按此即鳯县之紫金水源也】
  玉女潭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玉女祠下【贾志】
  东西官井 在县南门外相距百余步濶五尺深不及丈其水清甘【县志】
  九眼泉 在县南六里泉出九穴其水清冽【府志】
  温泉 在县东南四十里温泉谷其水常温【府志】泉在渭水南【明一统志】
  阿谷泉【一名神泉】在县东五里西平原之麓其水清冽触秽辄塞祀祷乃通人号为神泉【县志】
  鸡跑泉 在县东二十里【县册】相传秦穆公神鸡饮此遇旱淘之即雨【县志】
  滴水泉【一名三叠泉】在县东三十里官道傍【县志】寳鸡治东三十里官道傍有泉三叠学使许孙荃名为三叠泉系之以诗曰空山殊未雨何自百重泉三叠传声处依稀太古【华岳集】
  娑罗泉 在县东二里金台观下【府志】
  汧阳县
  龙泉山【龙一作陇】在县东十五里有泉出其下故名【雍胜畧】傅家原 在县北十里又县北十五里为栁家原【府志】冯坊原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县图】
  天台山 在县西北四十里【县图】
  卧虎山 在县西形如伏虎旧在县东二里今移治故此山在西【县志】
  龙槐泉 在县西二十里【府志】
  箭筈岭 在县南十里五代梁贞明六年蜀将陈彦威败李茂贞兵于此其地可资战守【县志】
  马脊山 在县南二十里【府志】县南二十里有秦王洞石穴深数丈寒冽逼人入洞数里水滴沥寒不可入俗传为秦王避难处【贾志】
  石墨洞 在县东南三十里【县志】
  儿山 在县东三里又县东五里有蛇儿岭皆以形似名【府志】
  歇马原 在县东二十里【府志】
  马鞍山 在县东北三十里以形似名山之下为楚作原有望天峡又中作原在县东北中作里【县志】
  【附考】鸣筝峡在县东【县志 按峡疑即今石门然无可据存考】
  汧水 在县南一里自陇州流入又东南迳鳯翔界入寳鸡界【县图】汧水自防吴山水又东南迳隃糜县故城又东南歴慈山迳郁夷县【水经注 隃糜故城在县东又按故郁夷县及慈山今俱属陇州説见寳鸡县】汧水合晖河迳县东玉清宫前有石峡对鎻每逢霖雨水发则波势汹涌轰若雷霆谓之大石门又东一里许为小石门或传大禹道汧入渭所凿也【县志】
  草壁峪溪 在县西三十里其北有石鱼沟旧有石鱼神庙相传沟内有石欲取者防祷剖石则两片皆有鱼形否则不全其水流入草壁溪南流六十里入汧【县志】
  晖川河 在县西源出冯坊里为北山之水所聚势极猛迅南流七十里入于汧又新碧潭在县西北三十五里顺治间知县王国玮疏凿引导潭水逹于晖河【县志】
  东江河【一名诸施沟】在县西门外今颇堙塞【县志】诸施沟水自县北四十里天台山发源南流三十里入汧河【县册】
  天池沟水 在县东自髙圪塔发源南流三十里入汧河【县册】
  涧口河 在县东【县图】自楚作原南流入汧河【县志】源出县东北七十里鳯翔界之土王山南流四十里入汧河【县册】
  隃糜泽 在县东八里汉以此名县【元和志】其地近水宜秔稻今多堙废【县志】
  矿峪沟 在县西二十里龙槐里【县志】
  三川沟 在县东北歇马里又大鱼沟在县东龙泉里又曲子涧在县东十八里【府志】
  呉姑泉【一名雨露泉】在县西二十里一名雨露泉【县志】
  冽古泉 在县西二十五里其源澄清四时常温【县志】珍珠泉【一名吐珠泉】在县南三里【府志】在三泉乡其泉自山罅迸出坠落石盘飞洒喷吐又名吐珠泉清冽较胜诸水相传饮此可消瘿又相近有三泉泉出三眼长流不竭【县志】
  马迹泉 在县东南二十里泉傍石上有人马之迹又有秦王铸劒炉【县志】
  马跑泉 在县东五里马跑泉铺【县志】
  麟游县
  呉双山【一名呉重山一名四峰山一名四堆山】在县东南四十里接扶风县界有四峰北曰接辰南曰联斗东曰萃旭西曰落照俗呼四堆山又名四峰山险峻可资战守明末贼张一明据此月余始平【县志】俗又名吴重山【明一统志】
  童山 在县治北上有崔府君祠【府志】脉自灵台县蜿蜒至此轩然直上为山脉结聚处又有龙穴在县西城外麟溪桥右峭壁悬崖穴有龙形隠如鳞甲爪角之状【县志】
  石鼓峡 在县北十里澄水所经峡凡三折奔涛激浪如喧雷鼓【县志】
  加伏山 在县西北四十里【县册】羣山环拱联络数十里接灵台县界【县志】
  天台山 在县西五里唐九成宫西【雍胜畧】旧构浮图殿于上九成万年两古碑尚存又屏山在鳯凰山北苍崖百尺折叠如屏巨石临危若坠复倚清泉自崖半石罅中出如吐珠喷玉一名滴水崖又紫荆山在县西十里【县志】
  鸣鳯山【一名鳯凰山一名鳯台山】在县西五里与天台山相对【府志】小峦杰出有如岛屿相传隋文帝时有鳯鸣其上亦名鳯凰山【贾志】一名鳯台山【县志】
  龙窝峡 在县西二十五里山水竒丽曲折入胜【县志】杜山 在县西五十里招贤镇杜水所出【县图】
  寳玉山 在县西七十里有石红白相杂宛然若玉又龙鳯山在县西八十里【贾志】
  青莲山 在县西南二十里其形似莲草木葱翠【雍胜畧】九成宫之屛山也【贾志】百尺崖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崖壁峻絶青碧如绘【县志】
  五将山 在县西南五十里接岐山界【县图】渎魁水东歴五将山【水经注】麟游县有五将山【金史地理志 又见岐山县按此当别为一山非醴泉之五将山也】
  箭栝山 在县南五十里接岐山界岭悬天半形势嵯峨隋时常伐山除道以通仁夀宫宋末金将粘没喝攻此吴玠遣兵击破之葢邑之险峻处也【县志 亦见岐山县】
  石臼山 在县南稍东十里许两腋拱起如翼中有灵湫滙而为池将雨则云自池中起旱祷有应山后石室有捣药杵臼葢古仙丹灶处其石壁絶顶可望邠干相传唐太宗每幸九成宫使徐世勣屯军于此营垒遗址尚存又鱼塘峡在县南二十里怪石错出层棱如削望之如有落势【县志】
  马鞍山 在县东南十里以形似名【贾志】
  火石山 在县东南三十里【县志】
  紫石山 在县东二十里二水合流处山石皆紫故名山半有瀑布自石腹中出直下层崖有龙飞鳯舞之势【县志】
  催木岭 在县东北四十里隋营仁夀宫自渭上运木经此因名【县志 按寰宇记县东北五十里有崔模庙疑当为崔模岭县志所云殆讹传也附考】麟游县有黝土山【九域志今无考】
  漆水 在县西东南流入岐山界【县图】猗与漆沮【诗经周颂】漆沮岐周之二水【毛传】羭次之山漆水出焉【山海经】漆水出岐山【郭璞注】右扶风漆县漆水在县西【汉书地理志漆县故城在县西】漆水出杜阳县之漆溪谓之漆渠漆渠水南流大栾水注之二川洋逝俱为一水南与杜水合【水经注杜阳故城即今治】普润县城西有漆水【元和志 普润故城在县西】漆沮有二诗漆沮入于渭之上流【段氏注】漆水出漆县西北至岐山东入渭【十三州志】漆水源出普润县东南漆溪【寰宇记】漆水合杜岐雍以入渭在泾水西【禹贡锥指】源出县西百二十里旧普润县西之青青山合岐水入渭【县志雍録云岐之与邠固皆同汉世漆县然汉志漆水特一出无两漆也元和志务合郑説遂分汉志一漆而着诸两县故普润新平皆有漆水仍于新平立之説曰漆水在县西九里西流注乎泾今麟游亦有漆水与此异据此不独一漆分为两漆而意指所向正谓邠州漆水应经而岐下漆水不与绵应也夫汉志但着一漆而吉甫直以邠漆为漆不以岐漆为漆则酷信郑之过也按郑氏绵诗注云公刘迁豳居漆沮之地故元和志谓邠州之漆别为一水入泾而寰宇记亦以白土川当之然又考元和志云隋置普润屯后废屯立县在汉为漆县地则亦明谓普润即漆县矣又安得谓一漆县有两漆水乎程大昌力辨其误似不为无见故存其説以俟考】
  岐水【一名大栾水】在县西【县图】岐水出石桥山东南流【淮南子】牧于岐【史记封禅书】岐水名【汉书音义】大栾水出杜阳县西北大道川东南流入漆即故岐水也【水经注】王季葬于滑山之尾栾水齧其墓【论衡】普润县有岐水【隋书地理志】岐水即大栾水也源出普润县东南流入漆水【寰宇记】
  杜水【一名大横水一名麟游水一名招贤川】在县南城下东南流入干州界【县图】杜阳县有杜水南入渭诗曰民之初生自土沮漆齐诗作自杜言公刘居杜与漆沮之地【汉书地理志】水发杜阳县大岭侧世谓之赤泥岘沿坡歴涧俗名大横水疑即杜水矣其水东南流迳杜阳故城世谓之故县川二坑水注之水有二源一水出西北与渎魋水合而东歴五将山又合乡谷水水出乡溪东南流入杜谓之乡谷川杜水又南合荚水【水经注】普润县有杜水【隋书地理志】杜水源出普润县东南溪涧间【寰宇记】麟游水在县南源出县西招贤川【明一统志】杜水出县西五十里招贤镇杜山之隂行石涧中东南流至旧九成宫西纳鳯台山北西海口一带之水而其流始大葢西海口纳良舍西坊两流也又东南纳清水河一带之水而其流愈大杜水又接排云殿山细流而东迳县南北受通济桥五龙泉和尚泉等水又东则南受马家沟口水又东折迳火星庙北过峡东转合澄水县治居杜澄二水之中复折而过慈禅寺受石臼山史家河一派再折至紫石山后受吴双以北之水而可以胜舟矣又数折北受县东之尉迟涧水又受小花石沟水而其势益大出县境迳干州又至武功入渭【县志】
  清水河 在县西十里【县册】合青莲山箭栝山分水岭下两流北流入杜水【县志 按此疑即水经注之二坑水】
  五龙泉水 在县西门外水极清冽南流入杜水【县志】水味作酒异常宋熙宁中王竦为记立石今不存【府志】
  澄水 在县东城下【府志】在县北源出澄名里纳北来岭西河四郎庙峡内诸水东南入杜水【县志 按此疑即水经注之乡溪水】
  尉迟涧水 在县东三十里入长安便道两山险阻中横一涧相传太宗幸九成宫尉迟敬徳开修辇路于此【县志】
  细川谷水 在县西【县图】蒲川水出南山蒲谷东北合细川水【古水经注】在普润县南又北流入泾州界【寰宇记】
  玉女潭 在县西南十五里俗传唐武后避暑九成宫时浴此【名山记】潭在鱼塘峡内其水自永安宫前流入此潭半山落下声震岩谷四面屛山围绕如画隋文帝时常游宴于此【县志】
  醴泉 在县西五里【贾志】贞观六年帝避暑九成宫歴览台观闲步西城踌躇髙阁之下俯察厥土微觉有润因以杖导之有泉随而涌出乃承以石槛引为一渠其清若镜味甘若醴【唐魏徴醴泉铭序】泉在九成宫中年乆泉涸有醴泉碑铭魏徴撰欧阳询书尚存【雍胜畧】
  旧井 在县北兴国寺东南味甚甘冽【府志】
  陇州
  呉岳 在州南七十里【州志 详见图考】
  丹阳洞 在州北里许相传为马丹阳成仙处中有三清殿阶下有栢分十股中有清泉四时不涸【州志】
  青崖山 在州北四十里髙峻秀耸上有清凉寺清泉涌流旱祷有应【州志】
  沙金谷【沙一作杀】在州西北十五里宋建炎中败金人于此【州志】
  景福山【一名龙门山】在州西北六十里一名龙门山有龙门洞汉娄敬栖真之所山水竒秀又有鳯爪朝元定心三峰其下有甘露泉【州志】
  蒲峪 在州西二十里【州志】汧县北有蒲谷乡中谷【汉书地理志 汧县故城在州东南】
  慈山 在州西四十里其相近有白环谷在汧源旧县界【府志 汧源故城在州东南】汧水东歴慈山【水经注】白环谷白环水所出【雍大记】
  岍山 在州西四十里汧水所出【雍大记】汧一作岍按有汧水故其字或从山或从水【夏本纪注】汧源县有岍山【隋书地理志】山在汧源县西四十里东隣岐岫西接陇冈【括地志】山在县西六十里北与陇山接禹贡导岍及岐是也【元和志 按陇蜀余闻云呉与岍自是两山郦注未详而晁氏则云今之陇山天井金门秦岭皆古之汧山又按县图呉山脉接关山与岍慈诸山相连则岍山即吴岳之支也考汧水之源一西出岍山一南出呉岳之隂故谓禹贡之导岍者或指吴岳或指岍山又安得以吴岳与岍山各自为山而遂谓其絶不相属乎】
  陇山【即陇坻一名陇坂一名小陇山又名鹦鹉山】在州西六十里接巩昌府清水县界【州图】阪有漆【诗经秦风】陇阪也即今陇山地理志陇西有陇坻在其西【诗注】天水有大坂曰陇坂【应劭注】汧水出县西山世谓之小陇山髙崄不通轨辙即古陇坂也其坂九廻不知髙几许欲上者七日乃越髙处可容百余家有清水四注下即陇头水也【三秦记】陇山东西一百八十里登山东望秦川四五百里极目怅然山东人行役升此而顾瞻者莫不悲思故为之歌【秦州记】汧源县有陇山【隋书地理志】小陇山在呉山县西四十里【元和志 呉山故城在州东南】小陇山在南由县西北【胡氏鉴注 南由故城在州南】上有悬溜吐于山中滙为澄潭名万石潭流溢散下皆注于渭【潜确类书】山髙而长多鹦鹉一名鹦鹉山【雍胜畧】雍大记云南逾岍陇北接沙漠其名有四一名枪竿岭一名米髙山一名湫头山一名龙江峡汉属汉阳郡刺史治名陇坻即祭遵破王元兵处【州志】
  闗山 在州西八十里其山髙峻盘折而登经五十里始至絶顶为秦鳯要害【州志】距闗中千里岭之西有长宁驿【雍大记】山多鹦鹉为临巩要闗【明一统志】其顶有分水岭【贾志】
  大虫峪 在州西南十里又州西南十五里有麦枣峪又州西南二十里有桐树峪又州西南七十里有青阳峡唐杜甫有诗【州志 麦峪府志作蜜】
  天井山 在州西南百里山巅有井四时不涸【雍胜畧】金门山 在州西南百里天井山东南【府志】渭水东南出石门【水经注】两山对峙其形如门渭水流其中【州志按此疑即石门也】
  方山原 在州西南百里宋绍兴中呉玠与金人战于此【州志】绍兴十一年割地畀金人求商州及和尚方山二原许之于是遂以大散闗为界【宋防要】
  秦岭 在州西南【州图】陇州陇安县有秦岭山【九域志陇安故城在州东南】东起商洛西尽汧陇东西八百里【三秦记】晁氏以为陇山秦岭皆古之岍【地理通释】秦岭山在陇安旧县因西秦地势相连其山髙于诸岫故名【雍胜畧】
  牛头山 在州西南百二十里以形似名明末总兵杨麒破流贼处【州志】
  白牛峪 在州南十里又州南十二里有黄花峪产黄花又州南十三里有干峪【府志】
  紫塠山 在州南四十里望之紫翠成堆旧属吴山县【府志】脉接牛心山前连朝天岭【州志 按唐书地理志呉山县有紫超山疑塠字即超字之讹】
  牛心山 在州南五十里【州志】
  还魂岭 在州南百七十里【州志】
  朝天岭 在州东南三十里唐卢照隣有诗【州志】
  塔儿峡 在州东南四十里旁有石洞数丈可容百余人青山环峙一水七折方出峡口有三股水合流注下絶为神异【州志】
  西秦山 在州东南百里【州图】在陇安旧县北二十里【雍大记】其上有秦王试劔崖【府志】
  寒居洞 在州东南百二十里县头镇北山下嵩阳居士有记【府志】
  龙盘山【即盘龙山】在州东南百二十七里【州图】南由县有盘龙山【隋书地理志】龙盘山在呉山旧县东南七里山势盘曲如龙故名【州志】
  相公山 在州东三十里相传有后汉右丞相墓姓氏莫考【州志】
  峰台山 在州东四十里上有数峰雄峙【州志】
  水峪 在州东北四里值雨暴水溢时冲啮州城为患【州志】
  【附考】唐太宗贞观四年幸陇州校猎于贵全谷【册 元 按此谷无考全一作泉】
  渭水 在州南百四十里自秦州清水县入州境又东入寳鸡界【禹贡锥指】渭水东南出石门度小陇山迳南由县南东与楚水合又东入散闗【水经注 散闗今属寳鸡】渭水在南由县南四十里【元和志】渭河在陇安县西南四十五里【寰宇记详见图考】
  长蛇水【即楚水】在州西南【州图】数歴之山楚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渭【山海经】楚水世所谓长蛇水水出汧县之数歴山南流迳长蛇戍东又南流注于渭阚骃以是水为汧水【水经注 按数歴山今无考长蛇戍即魏长蛇县在州束南】长蛇川在南由县西百步【元和志】在吴山旧县境内其流委曲如蛇后魏以此名县【州志】
  金陵河 在州东南四十里南村镇西又东南流入寳鸡界【州册】
  汧水【一名鱼龙川】在州城南又东流入汧阳界【州图】周孝王使嬴非子养马于汧渭之间【秦本记】汧县汧水出西北入渭【汉书地理志】汧水出岍山【郡国志】源出汧源县西南岍山东入渭【括地志】汧水出汧县之蒲谷乡中谷尔雅曰水决之泽为汧汧之为名实兼斯举水有二源一水出县西小陇山其水东北流歴涧注以成渊潭涨不测出五色鱼俗以为灵莫敢采捕因谓是水为鱼龙水自下亦通谓之鱼龙川川水东迳汧县故城北又东歴泽乱为一右合龙泉又东会一水自水防上下咸谓之鱼龙川又东南迳隃糜县【水经注 隃糜县今属汧阳】汧源县有汧水【隋书地理志】陇州路七十余里有洞中有石或大或小随水流出破之中皆有鱼龙形过者并不敢语语者便闻风雷之声【録异记】汧河源出岍山东流会北河东南入汧阳界濵水之地自州西至汧阳寳鸡防二百里谓之汧川虽隆冬蔬草长青如春又鱼龙川源出小陇山东北流杜甫诗水落鱼龙夜即此【州志】
  闗山河 在州西八十里源出闗山东北流合于汧【州图】白环谷水在州西水流如环故名【州志】吴山县有白环水【九域志】汧源县有白环水【金史地理志】
  蒲峪水 在州西二十里【州册】雍州其泽薮曰蒲【周礼职方氏】蒲在汧郑司农云蒲或为汧浦【周礼注】九薮秦有杨陓【尔雅】杨陓在汧【郭璞注】汧水出蒲谷乡中谷决为蒲薮【水经注】汧源县有蒲薮【九域志】蒲薮在州西四十里【明一统志 按杨陓即蒲而今州西四十里尚有蒲峪寨则其为古之蒲谷郷无疑也】
  北河 在州城北其流最细会温泉水南入汧又温泉水在州西北十五里隆冬不氷一名汤池【州志】
  金泉水【一名白龙泉】在州南四十里【府志】汧水右合龙泉泉径五尺源流奋通沦漪四泄东北流注于汧【水经注】金泉一名白龙泉【明一统志】金泉在州东南梨林川水出如注汚之即涸俗传昔人得金鞭于此其水东北注于汧【州志】
  八渡河【俗名一水河】在州东南【州图】汧水又东防一水发南山西侧山下石穴广四尺髙七尺水溢石穴悬波侧注发源成川北流注于汧【水经注】一水河发源望辇峰左旋绕庙前东北流入汧水又神岔沟在阆苑西三里许一通五峰山壑一通一水河源即宋吴玠败乌珠处【州志 按水经注云汧水有二源一水出县西山一水发南山西侧则二源皆汧水也本文甚明自昔人误谓一水为水名而不察汧有二源之语遂呼之为一水河且沿袭而笔之于志其谬甚矣今特为正之】
  汭水 在州西北又东北流入华亭县界【州图 按汉书地理志云汭水出汧县西北东入泾又水经注云芮水出小陇山朱子诗传云芮水出吴山西北东入泾蔡氏书传云汭水出蒲薮西北今考陇州之水凡出吴山及蒲者或合于汧或入于渭而并无入泾之水汉志诸书所云殊不可解惟郡县志云泾州良原县有芮水一名宜禄川西自陇州华亭县流入今在长武县入泾者是也此正与诗所云芮鞫之即者合故宁据经为断而不敢因传以疑经存其説以俟考可也又见长武县】
  丹泉 在州北二里谷神观东【雍胜畧】
  神泉 在州西十五里平地涌出【州志】
  凉泉 在州西南十五里凉甫里四时皆凉【州志】
  莲花泉 在州南四十里南村镇东其水不竭【州志】

  陜西通志巻十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陜西通志巻十一
  山川四【汉中府 榆林府】
  汉中府南郑县
  旱山【旱一作】在县西南二十里【寰宇记】瞻彼旱麓榛楛济济【诗经大雅】旱山名【毛传】南郑县旱山池水所出【汉书地理志】旱山下有祠列石十二不辨其由盖社主之流百姓四时祈祷【水经注】山上有云即雨傍有石牛十二头下有石池水【周地图记】一名山【贾志】汉山在县西南三十里四峯八面东临老渚河北距汉水南接巴山有池水【雍大记】山势竒伟其右为鸠谷谷有栖真洞又有孤云神女祠迤东不数里有茅沟山凌髙峻削明末席增光隐其上有茅沟山记【府志】鸠谷在县南二十里【舆地纪胜按南郑治自唐宋以来未尝移徙则寰宇记所云必非无据疑汉旱以音近而讹而后人遂分以为二山也又汉志池水出旱而雍大记池水出汉山益为可据】
  寳山 在县北十余里旧传山中得寳珠又相近有白云岭岭上有白云屯聚故名【舆地纪胜】玊井洞在县北十五里【贾志】玉井在玉井观南水色白人谓饮此可疗病【雍胜畧】俗传宋时大雷雨忽于汚泥中涌出老子石像因于此立祠有风洞在座下深不可测投草其中即吹出【府志】
  狮子山 在县北四十里形如狮子上有寳峯院下有佛洗潭【雍胜畧】潭在狮子山西南水自悬崖下注其潭有三地险水深【府志】
  七峯山 在县北五十里七峯峭防宋苏轼曾游于此又相近为王子山形如画屏【贾志】
  聴山 在县西北西抵壻水小溪【舆地纪胜】壻水北发听山【水经注】俗传唐公房仙去婿归惟闻空中歌管声因名聴山【贾志 房一作昉】
  天台山 在县西北七十里顶平如台郡治枕其冈脉有飞泉数百尺下为深潭号佛子潭【贾志】山谷石皆坚润有金星者制砚甚佳俗号石碑谷又其上有楞伽谷【县册】
  龙冈山 在县西十里相传梁天监中有龙鬬于此【舆地纪胜】龙冈北临汉水南带廉津【华阳国志】南郑县有龙冈山【隋书地理志】
  中梁山 在县西十五里【贾志】南郑县有中梁山【唐书地理志】汉中记云以其镇梁州之中故名【舆地纪胜】山脉西自沔县定军山来横山之腹有干明寺【雍胜畧】一统志云在南郑襃城之界【潜确书亦见襃城县】
  立石山 在县西南三十里又相近有玊泉岭【舆地纪胜 并详见襃城县】
  玊京山 在县西南四十里旱山之阳一峯尖耸又相近为鹤腾山【贾志】山接襃城界有鹤腾崖鹤腾泉【县册并详见褒城县】
  黄牛山 在县西南五十里又相近有青锉山【贾志】华阳县有黄牛山【魏书地形志 后魏县属华阳地】南郑县有黄牛山【隋书地理志】山有石黄色逺望如牛因名山下有黄牛川十道记云黄牛川有再熟之稻土人重之【寰宇记】
  笼盖山 在县西南五十里其南麓与巴山相接老渚河源出于此【雍胜畧】
  寳顶山【顶一作鼎】在县西南七十里与青锉山相接【贾志详见襃城县】
  金华山 在县西南七十里与巴山相接峭峯特起左右环绕傍有数泉合为一池【舆地纪胜详见襃城县】
  双乳山 在县西南七十五里【府志 详见襃城县】
  髙望山 在县南二十里【县图】
  峨公山 在县南六十里宋元嘉十一年萧承之进据峨公山击败杨难当军梁土民思承之功于峨公山立庙祀之【县册】
  仙台山【一名玉女山一名米仓山】在县南百九十里一名玉女山髙峻不可登上有古城三门道经云仙人玊女所居之地故名【寰宇记】南郑县有玊女山【唐书地理志】仙台山在南廉水县一名米仓山与大巴山相连有韩信庙及截贤岭云萧何追韩信至此【舆地纪胜 廉水县今属襃城界】米仓山髙耸摩云登其巅则襃沔洋凤俱归一览【县志】
  大巴山【一名巴岭】在县南百九十里东濵汉江与三峡相接山南即古巴国【元和志】廉水出巴岭山【水经注】孤云山在廉水县东南百七十里相连者曰两角山【舆地纪胜】巴山绵亘深逺冬夏积雪不消中包孤云两角米仓诸山南与四川巴州之小巴山接【县志】
  石臼岭 在县东南八十里【府志】
  幞头山 在县东南百里以形似名又蒿坝洞在县东南小黄村髙崖壁立前临深涧洞当半崖有飞桥洞中极寛广巉岩万状石乳参差【舆地纪胜】
  梁州山【一名梁山】在县东南百八十里其西与孤云两角诸山相接大山四围其中三十里许甚平广或云古梁州治也【舆地纪胜】梁州山一名梁山【县志】
  武乡谷 在县东北【县册】在府东北三十里蜀封诸葛亮为侯国【十道志 按府志云在城北门内疑误】
  骆谷 在县东北百二十里自洋之真符至此屈曲八十里八十四盘姜维伐魏出此【贾志】骆谷在南郑县北通盩厔骆谷关【雍胜畧】
  汉水 在县南三里自襃城界流入又东入城固界【禹贡锥指】沔至汉中东流为汉水【书孔传】汉水自合襃水又东迳汉庙堆下又东过南郑县南合廉水又右合池水又东得长柳渡【水经注】汉水经县南去县一百步【元和志详见图考】
  襃水【一名黒龙江】在县西二十里自襃城界来南流至龙江铺西小柏乡入汉【县册 详见襃城县】
  廉水 在县西南四里自襃城县来东北流入于汉【府志】华阳县有廉水【魏书地形志】廉水出巴岭山北流迳廉川故水得其名又北注汉水【水经注】龙冈山北有廉津廉水所经【寰宇记】
  老渚河【即池水一名獠子水一名老子溪】在县南十里源出笼盖山经城东南十五里北流入汉【府志】旱山池水所出东北入汉【汉书地理志】池水出旱山俗谓之獠子水夹溉诸田散流左注汉水【水经注】旱山下有石池即池水之源【寰宇记】老子水在廉水县源出米仓山下流合石劔等水号老子溪即郦道元所谓獠子水也【舆地纪胜 按獠子既讹为老子而老渚又即老子之讹则所云老溪者当亦即此水也】冷水河源出汉山又红花水亦出汉山合流入于老溪【县册】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