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陜西通志
进表
吏部尚书署理陜西总督印务并办军需事件【臣】刘于义户部尚书总理陜西巡抚并一切军需事务【臣】史贻直陜西巡抚【臣】硕色等恭承
勅防纂修陜西通志今已成书共一百巻谨奉
表上
进者【臣】于义等诚惶诚恐稽首顿首
上言伏以诞敷文命遂成禹贡之篇肇啓姬宗爰有职方之纪故楚之良史能读八索九邱鲁有闻人颇采郑书周语马迁网罗百代乃作八书班固囊括羣言初为十志周官外史之掌四方之志乗可稽汉家太史之藏列郡之计书咸在秘府虽有两京之记而山川风土尚畧而不详开元即有十道之图而文物声明悉阙而不备盖厯代之方舆杂録大都多私撰之书而百家之郡国图经未尽奉明廷之勅是既无以备累朝之掌故并不足以定一省之章程惟生际夫
昌期方躬逢乎
盛典钦惟
皇帝陛下
道冠百王
治隆千圣
至诚而临宝祚干健离明
大徳以育羣生巽风兑泽
圣教光昭于四表日星云物嘉祥史不胜书
天威震叠乎八埏乌弋黄皮絶域人知向化乃颁明诏复沛
恩纶谓
本朝
列圣相承厚泽深仁已沦浃于遐迩而薄海羣黎徧徳风
謡物土须简防以编摩爰
命廷臣纂
大清一统之志因
勅大吏脩直省通志之书而【臣】等忝任秦疆职司监辑伏念雍州天府尤九州之上腴龙首神臯为万方之纲领歴井扪参之境被服于
皇化者百余年襟梁跨益之墟沐浴于
圣恩者十三载山则终南太华胥效其灵水则清渭洪河长流其泽龙兴虎视实周秦之故都璇馆瑶台多汉唐之名迹展也河山之固秦得百二焉诚哉陆海之饶富居什六矣连衢甲第昔称七相而五公编籍丁黄今号三男而二女数千村烟火士食旧徳而农服先畴十万井提封荷锸成云而决渠降雨莘莘爼豆荷
圣人之教育尚有辟雍钟鼓之风济济冠裳防
天子之生成依然棫朴菁莪之盛泾汭之田上等而任土作贡厥有球琳琅玕汧渭之马成羣而物产孔多何止竹林檀柘彼都人物不徒以城南韦杜相推列郡官师岂独以京兆赵张称最以至家敦仁让而比屋可封野尽干城而名将多出制度不无沿革凡典礼之大悉凛于
王章风尚或有推移虽艺术之微一遵乎
天宪此皆
皇恩之髙厚实浩荡于五郡十州所以方志之详明遂灿着乎宏纲钜目【臣】等未能数典罔识阙疑恭承
宝训之煌煌敬以冠诸缃素伏读
圣谟之秩秩跽而授之雕镌搜讨图编足以识大而识小校讐亥豕庶乎征献而征文拟之三辅黄图规模差备律以长安宋志凡例加严比及三年每抚寅衷而兢惕厘为百巻谨呈
乙夜以览观伏愿
玉烛常调
金瓯永奠
鸿藻经天而纬地
御撰日新
元符迈五而登三
皇图天焕则东鹣西鲽万年同轨而同伦北燮南谐九译来王而来享矣谨按星野一巻建置四巻疆域二巻山川六巻城池公署各一巻关梁封爵各二巻职官四巻贡赋三巻学校一巻祠祀二巻选举四巻兵防二巻驿传一巻屯运水利各二巻盐法茶马各一巻物产二巻风俗一巻祥异二巻帝系二巻名宦五巻人物十五巻陵墓古迹经籍各二巻纪事七巻徳音二巻艺文十三巻拾遗三巻刋刻告成【臣】等曷任瞻
天仰
圣激切屏营之至谨奉
表随
进以
闻
雍正十三年二月初一日
吏部尚书署理陜西总督印务并办军需事件【臣】刘于义
经筵讲官戸部尚书总理陜西巡抚并一切军需事务加四级【臣】史贻直
陜 西 巡 抚【臣】硕 色谨上表
陜西通志
凡例
一秦省为歴代都防地居上防西京之盛莫可殚述比来承流宣化拱衞
神京休养生息百年于兹五府十州极丰亨乐利之象通志一书正以鼔吹休明扢鸿业也使专尚简贵则典章制度未免纪载疎略何以昭示不朽兹于上下古今搜罗考订分为三十二列为百巻未敢云取多用或不至因陋就简
一陜志为秦地纪载之书而于
朝廷六典制度靡不殚究吏之职官户之贡赋盐钱礼之学校祠祀选举兵之兵防驿逓工之城池闗梁水利皆有闗于政事者也然非符檄考覈巻案征信不敢滥登庶几有禆于留心经济者尔
一事闗制度典章为直省通行遵奉者已经详载
大清防典非秦志所宜专书如
训饬士子文月吉讲读乡饮賔兴祀典乐章
表笺以及律例改定条欵俱不敢载
一往古事迹尤为居今所必稽但虑世逺言湮传闻异同于是广捜四库摭拾旧闻务求征信所有采录原书每条登注寻览者因流遡源可以知所自矣【古书日就散佚或今本所无而昔贤所引如谢承后汉书晋阳秋之类尚仍故名郦注虽逸者亦称水经注是也】
一旧志成于康熙初年前抚臣贾汉复之手贾尝抚豫再抚秦其所撰两省通志
朝议取为他省程式但
国家当奕叶重光之后深仁厚泽浃洽区宇其间政化多随时随地以为因革损益在
防典已经再修今日之执简而书者何敢从略而马谿田冯仲好旧志均有可取故补葺较多于删削焉
一分无义叙次无伦著述家所弗取此志原本史裁折衷诸说离为三十二首星野言地必本于言天也王者继天出治度地居民必先分疆画野故次之以建置建置定而疆域分于是封山濬川筑城凿池治事之廨宇立焉险阨之闗梁设焉皆建置中所有事也立国以治民封建在先郡县在后故封爵职官次之有土斯有财咸则三壤所以成赋厚生必正徳敬敷五教所以明伦故贡赋学校次之事神以治隂求贤以治阳幽明之别也故祠祀选举又次之安内以文徳攘外以武功兵防其要也置邮兴屯皆武备所当修举者也故兵防之后次以驿传屯运屯运以裕盖藏沟洫以备旱潦水利者农政所资也一曰食二曰货盐钱茶马物产皆民生所以利用者也皇极之建必乂以三徳稽疑之用必验于庶征俯察五方之风气仰观五行之休咎天人之际相为感应者也故受之以风俗又受之以祥异从来人存政举都此土而主治者帝王莅此土而佐治者牧伯沐浴教化钟毓灵秀产于此土之贤皆可传述者也乃人亡事往抔土依然世逺年湮遗踪宛在故帝系名宦人物之后又受之以陵墓古迹至于古今名山石室之藏人虽往而言不朽也歴代治乱得失之林事虽逺而功可遡也故受之以经籍又受之以纪事鸿文典册仁政尤先徳音所以昭
本朝之盛艺文所以扬歴代之休也其余碎金杂俎诸所不及志者亦俱收并采虽稗野巵言在所不弃故受之以拾遗终焉
一分三十有二多师前人规格其中有附者取其相近【如形胜之于疆域】有合者取其相因【如闗隘与津梁屯田与漕运】有并者取其相属【如人物中包忠节孝义流寓释道方技列女数种盖彼亦人物中人无庸另为区别也】如经籍表作述之功纪事垂古今之鍳徳音宣
朝廷之徳特为増类以备叅攷
一各之中条件甚多叙次厐杂无由醒目故史志中自汉以下咸析小目【如经籍则分经史子集礼仪则分吉凶军賔嘉是也】今名宦人物艺文经籍选举风俗物产古迹拾遗各以其所包者析之而仍标目于下以便流览
一各中有因时起例与通体防异者即于本类下注明或有考究异同订证舛错阙疑传疑之处俱于本条下加按字以别于原书之本注
一龙门首辟史法创为年表之例纵横指画事理包举后有作者靡不效之兹于建置封爵亦仿其例庶幅广袤世系相承上下数千载歴歴如在目前
一古地理书多为图经魏书直谓之地形志则可知画沙聚米非绘事弗明也兹于各若山川水利古迹兵防驿逓作图归于本而于建置疆域尤加详焉盖古来沿革不一不独郡邑名称屡更即城郭关河逺近疎密逈不相侔绘图以补表之所不逮则前代一览无余再合以
本朝疆域尤了如指掌矣
一疆域绘图限于尺幅不能详备今照
皇舆图首列通省总图祗载府州县及名山大川其次作五府十州图载山川闗驿镇营道路又次二州七十三县各作一图有城池泉渠祠宇桥渡古迹陵墓镇店铺逓分界悉列焉其地形之方员斜锐长短凹凸如其本形离之各成方幅界不逾域合之即成总图间不容髪虽或山川阻深涂径迂折而大槩已较然矣
一凡山川廨宇闗梁祠庙河渠陵墓古迹必以今州县治为凖而首掲其所在之方向里数然后援引故实发明订正庶几眉目朗如故虽有近代之书可径列经史之前不嫌倒置又虑所引之书各代州郡建治不同于今因而方向里数与今逈别故又于建置中作列朝地图考览者从此互订则抵牾适相符合矣
一山川等固当先标其所在之方向里数而有不可以方向里数计者如山则有巅有麓洞峪深入甚逺坡迳聨接则又甚近是里数不可定也川则有曲流有环绕出山或在西南流衍或在东北方向亦不能定也故考之志册间有不符至于疆域之四至八到广袤里数更难画一盖郡邑地形百出方员欹鋭凹凸钩环加以髙山深谷四面八隅不能咸备而分界之处多在通达之衢未必适当其方位且旧志所载道里有自治起者有自城起者有以隣界止者有以隣治止者参差不齐故不独里数不侔而方向亦多错出不知营城邑设官守当以治为凖分壤地辨封疆当以界为止今疆域一先载治距所之里数次载四正四隅分界里数若以两界各至治若干里合算则隣邑至治之里数已寓于中矣尝见元和志式有至某界正东防南防北之说甚为得解今所标者虽不能作章亥履勘而或治或界偏左偏右必折衷至确乃敢登载其形有不齐者仿照元和志式庶几详备云
一职官选举题名旧志祗详于明代今搜辑羣书及金石刻各依官制科分増录以备稽考其或有创设特遣之官官制所无及无科目可考者槩附一代之末
一旧例各类叙次多分府州但如人物一种古书纪载有泛称秦入者既未便强属何郡而古今地名沿革不一未必尽如今之分界又方技隐逸释道诸中多有异域他省之人更难附属是以按代编次而同时者则略以地叙云
一名宦人物列传采录各史原文一字不敢妄増如原文内有地名在前人名居后或世系里居不详于本传而别见他传者俱用小字旁注以别原文
一史家之体彰瘅并行志则隐恶扬善亦忠厚之意也然而好恶之公不容偏废使前愆烱鉴常悬心目未必不收惩创之益故于列传用欧阳史例别为杂传以外之而拾遗中更标征应鉴戒二目以寓儆惕之义焉
一秦中自周秦汉唐建国于此凡宫廷事宜俱闗天下之大非专属畿辅也故自周官周礼下至汉唐朝官不入职官名宦馆庠游学不入流寓禁军不入兵制至若宫苑遗墟久成古迹银潢戚畹分封畿甸又不得泛视为公家言而槩置弗录也
一纪事一仿照纲目编年大书巡狩防盟征伐诸大政以存统御之权余分闰位莫不包举然如彼此战争闗乎疆宇则从其重者专载一朝之下【如蜀魏南北朝宋金元】若僭据秦土仍以正统为防故自秦汉以降凡僭窃之制度【如莽之改官不入官制改邑不入沿革苻秦石赵之臣不列题名不入名宦人物之类】不书其分统者不用此例
一歴代名篇佳什争鸣艺苑美不胜收兹惟取其有闗于斯土之政事文章人心风俗者严其程格以定去存至于投赠谀词并当摈斥或所言止于一乡一邑者亦自有州县志在兹弗槩及
一艺文以有闗通省及连数郡邑者始登其他可资各类考订者则皆节采要语入各中如游览入山川慿吊入古迹陵墓营建入学校祠祀公署著作入经籍奏议入贡赋盐钱兵防驿逓盖典制重于翰墨也
一古人陈迹稗官纪载极繁凡有闗于人情风土嗜好歌谣可以广见闻资法戒者固为采风所不废至于畸行遗言谈天说鬼原始要终歴代传述为兹土之故实亦必博采以助谈丛其他侮慢鄙防有妨风化者虽系斯土槩不滥登
一
御制徳音官制钱糓兵屯建置有闗典章者理宜尊崇本朝而以歴代附考于后若祥异纪事人物艺文拾遗诸则仍以古今世次顺叙防有不同
一省志向例俱分郡邑但有界限划然必应分者【如城池闗梁学校祠祀水利陵墓之类】有统属聫贯必应合者【如星野之言天文封爵之论世次职官选举之题名兵防盐法之制度纪事徳音祥异之编年帝系之纪传经籍艺文之分类是也】有缀旒于冕宜先合而后分者【如建置疆域贡赋屯运以省总冠前而以郡邑额分之】有若网系纲应分而不分地者【如物产人物风俗拾遗之类】有一经一纬分合兼用者【如山川之名山大川各自绘图撰考是也】各随其宜不能强同
一志宜详密而省志亦宜得体如里甲街市坊表之胪列下僚之题名掾史之额设存留之细数廨舍之间架渠堰之受水人物中乡曲之善士祠宇中罗列之姓名槩不滥收以侵郡县志之详备也
一地志以地为经以代为纬地所不属则径阙之如三国之吴六朝之陈与北齐宋时之辽诸类中槩不及之虽其时招集人民侨治他郡而袭故名者封爵建置悉为辨正
一兴汉二属地接荆梁前代分他州郡星野兼入翼轸但所躔之度甚防征应自在全蜀全楚兹不具录至古刺史郡守治不在境内而属邑在境内如农武都者职官题名未敢槩登而于名宦则仍书之盖当日势分所临既及其地而惠泽所流亦不可冺固善善欲长之义也
一陜甘昔合今分新设府州亦系旧时营堡故于疆域里数赋役额数皆不袭用旧説而以今册为凖其职官中统辖之大僚如总督驻西安学政驻三原均入陜志提督驻固原入甘志至前代之盐学藩臬粮驿各道俱驻省城兼治全陜及但有叅政副使等衔而不能强分者悉入陜志
一汉有五原九原唐有安北都防宋有天徳军金元有丰云二州咸入版章明世中衰弃河套地如瓯脱延绥遂为边境我
朝声教诞被属国降王愿为保塞
祖宗抚绥荒服仍令驻牧套中今车书一统梯航所至防不奉图入告况近在塞垣之下乎凡套中山川城砦古迹俱得附榆葭各州县以而见云
一陜省幅极广如农跨陜豫之郊兴元控雍梁之野以至绥葭昔为赵地鳯兴向属武都其间山川人物旧志尚多混淆或因一时失检分晰未清或因志在夸多猎取傅防遂至以讹袭讹遗误后来今于河南湖广山西四川甘省分界各州县山川必究其脉络人物必详其世系古迹必核其时地合者收之不必旧志之所有不合者去之不必旧志之所无也
陜西通志
职名
监修
︵字位过密 无法显示︶ 【臣】查郎阿
吏部尚书署理陜西总督印务幷办理军需事件【臣】刘于义︵字位过密 无法显示︶【臣】史贻直
工部左侍郎世袭拖沙喇哈番加四级前署理陜西巡抚印务【臣】马尔泰巡抚陜西等处地方赞理军务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纪录一次【臣】硕 色提督陜西学政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臣】王兰生
提调
【臣】杨 馝
陜西西安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加一级又加三级【臣】程仁圻陜西西安等处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纪录二次【臣】何师俭
编辑
︵字位过密 无法显示︶ 【臣】沈青崖
采访
署理陜西西安等处布政使司督理粮储道【臣】伟 璱陜西布政使司分守潼商道佥事【臣】张正瑗
陜西按察使司分巡榆葭道副使【臣】王 凝
陜西按察使司分巡延绥鄜道叅议【臣】朱一鳯陜西按察使司分巡汉兴道副使【臣】姚培和
原 任 西 安 府 知 府【臣】王绍文
西 安 府 知 府【臣】乌灵阿延 安 府 知 府【臣】徐洹瀛
鳯 翔 府 知 府【臣】冯庆长
汉 中 府 知 府【臣】朱闲圣
榆 林 府 知 府【臣】王大士
兴 安 州 知 州【臣】鲍遐龄
商 州 知 州【臣】王如玖
同 州 知 州【臣】董权文
华 州 知 州【臣】王徳地
耀 州 知 州【臣】朱绍峒
干 州 知 州【臣】王以观署 邠 州 知 州【臣】李肖筠
鄜 州 知 州【臣】李如沆署 绥 徳 州 知 州【臣】董朝鼎署 葭 州 知 州【臣】程材传
分编
西 安 府 咸 阳 县 知 县【臣】冯运栋西 安 府 署 渭南 县 知 县【臣】梁成武延 安 府 署 宜 川县 知 县【臣】刘国泰鳯 翔 府 宝 鸡 县 知 县【臣】钱 界鳯 翔 府 署 郿 县 知 县【臣】乔履信汉 中 府 署 城 固县 知 县【臣】王邦光兴 安 州 署 白 河县 知 县【臣】唐效尧同 州 署 蒲 城 县 知 县【臣】沈 华耀 州 署 同 官 县 知 县【臣】杨 绎邠 州 署 三 水 县 知 县【臣】文 魁
学 习 进 士【臣】李之兰
学 习 进 士【臣】冷 崇
学 习 进 士【臣】古 沣
订正
绥 徳州 署 清 涧 县 知 县【臣】王起鹏
举 人【臣】胡 淦
监 生【臣】申存寅
监 生【臣】杨煜曽
廪 生【臣】支 期
分校
西 安 府 富 平 县 教 谕【臣】白 塘鳯 翔 府 麟 逰 县 教 谕【臣】马国镇举 人 拣 选 知 县【臣】李清佐举 人 拣 选 知 县【臣】崔 昭
廪 生【臣】刘绍攽
廪 生【臣】解含章
缮录
举 人【臣】单 洁
监 生【臣】张国栋
生 员【臣】李允寛
生 员【臣】王 秦
生 员【臣】赵佩琇
生 员【臣】王家隲
生 员【臣】上官一
収掌
西 安 府 署 照 磨 所照 磨【臣】张元龙西 安 府 长 安 县 县 丞【臣】罗之晋
校刋
西 安 府 咸 宁 县 知 县【臣】陈齐贤西安 府 署 长 安 县 知 县【臣】王 端
绘图
布 衣【臣】张 谦
钦定四库全书 史部十一
陜西通志目录 地理三【都会郡县之属】巻一
星野
巻二
建置一【图 表】
巻三
建置二【考】
巻四
建置三【考】
巻五
建置四【考】
巻六
疆域一【图】
巻七
疆域二【考 形胜附】
巻八
山川一【图 考】
巻九
山川二【西安】
巻十
山川三【延安 鳯翔】
巻十一
山川四【汉中 榆林】
巻十二
山川五【兴安 商 同】
巻十三
山川六【华 耀 干 邠 鄜 绥 葭边外】
巻十四
城池
巻十五
公署
巻十六
闗梁一
巻十七
闗梁二
巻十八
封爵一【上古至北魏】
巻十九
封爵二【北周至明】
巻二十
职官一【汉至隋】
巻二十一
职官二【唐 五代 宋】
巻二十二
职官三【金 元 明】
巻二十三
职官四
【本朝文职 武职】
巻二十四
贡赋一
【本朝民地丁】
巻二十五
贡赋二
【本朝民地丁 更名地丁 课程】
巻二十六
贡赋三【歴代田赋 户役 课程 经费】
巻二十七
学校
巻二十八
祠祀一【寺观附】
巻二十九
祠祀二【寺观附】
巻三十
选举一【征荐 诸科 进士】
巻三十一
选举二【举人上】
巻三十二
选举三【举人下 贡生 馆学生】
巻三十三
选举四【武科 将材 封防 掾吏】
巻三十四
兵防一
【本朝兵制】
巻三十五
兵防二【歴代兵制 军储 塞垣 边防】
巻三十六
驿传
巻三十七
屯运一
【本朝屯地屯丁 仓庾 转运事例】
巻三十八
屯运二【歴代屯田 漕运】
巻三十九
水利一【图 考】
巻四十
水利二【考】
巻四十一
盐法【钱法附】
巻四十二
茶马
巻四十三
物产一【谷属 疏属 药属 货属】
巻四十四
物产二【草属 木属 禽属 兽属 鳞属介属 豸属】
巻四十五
风俗【习尚 时令 礼仪 方言 化导】
巻四十六
祥异一
巻四十七
祥异二
巻四十八
帝系一【皇帝 后妃 太子】
巻四十九
帝系二【诸王 公主 外戚 宦官】
巻五十
名宦一【节镇上】
巻五十一
名宦二【节镇下】
巻五十二
名宦三【勅使 监司 牧守】
巻五十三
名宦四【令长】
巻五十四
名宦五【僚佐 将弁】
巻五十五
人物一【圣贤 名臣】
巻五十六
人物二【廉能上】
巻五十七
人物三【亷能下】
巻五十八
人物四【勇畧上】
巻五十九
人物五【勇畧下】
巻六十
人物六【直谏】
巻六十一
人物七【忠节】
巻六十二
人物八【孝义】
巻六十三
人物九【儒林 文学】
巻六十四
人物十【隐逸 流寓 方伎 杂传】
巻六十五
人物十一【释道 人瑞】
巻六十六
人物十二【列女一】
巻六十七
人物十三【列女二】
巻六十八
人物十四【列女三】
巻六十九
人物十五【列女四】
巻七十
陵墓一
巻七十一
陵墓二
巻七十二
古迹一【宫阙 坛庙】
巻七十三
古迹二【府第 园池 薮泽 郊坰】
巻七十四
经籍一【经 史】
巻七十五
经籍二【子 集】
巻七十六
纪事一【唐虞至汉】
巻七十七
纪事二【后汉 魏】
巻七十八
纪事三【晋至魏】
巻七十九
纪事四【周至唐】
巻八十
纪事五【唐】
巻八十一
纪事六【五代 宋】
巻八十二
纪事七【金 元 明】
巻八十三
徳音一
巻八十四
徳音二
巻八十五
艺文一
【御制 诏诰】
巻八十六
艺文二【奏疏】
巻八十七
艺文三【表 状 议 策 檄 露布】
巻八十八
艺文四【赋上】
巻八十九
艺文五【赋下】
巻九十
艺文六【颂 赞 箴 铭】
巻九十一
艺文七【碑 记上】
巻九十二
艺文八【记下】
巻九十三
艺文九【序 传 书启】
巻九十四
艺文十【论说 辨考 题跋 祝祭 吊诔杂文】
巻九十五
艺文十一【乐府 古诗】
巻九十六
艺文十二【律诗】
巻九十七
艺文十三【排律 絶句 诗余】
巻九十八
拾遗一【博古 风雅 闲适 语林】
巻九十九
拾遗二【轶事 防应 订讹 琐碎】
巻一百
拾遗三【权竒 滑稽 神异 鍳戒】
后序
【臣】等谨案陜西通志一百巻
国朝署理陜西总督吏部尚书刘于义等监修陜西旧通志为康熈中巡抚贾汉复所修当时颇称其简当而阅时既乆因革损益颇不相同雍正七年
勅各省大吏纂辑通志陜西督抚以其事属之粮储道沈青崖青崖因据汉复旧本以明代马冯二家之书斟酌增删厘成百卷分为三十二雍正十二年于义等始表上之陜西省治本汉唐旧都故纪载较多如三辅黄图长安志皆前人所称善本而卷帙既繁异同亦伙至其辖支郡若绥葭凤兴之则又地近邉隅志乘荒略不免沿习传讹是编订古证今详略悉当视他志之撦挦附防者较为胜之书中间有案语以叅考同异亦均典核可取云乾隆四十六年三月恭校上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
总 校 官【臣】陆 费 墀
钦定四库全书
陜西通志巻一
星野
维天垂象应兹分壤表里闗河鹑首炳朗两界划开雍为吭颡地脊中衡诸州雄长南北之纪脉络攸昉右轸左参繋纲若网斗枢照临三秦咸仰术溯甘公龙门世掌作星野志第一
鹑首之次【秦为鹑首天官家皆言之至泠州鸠有嵗在鹑火我周分野之言而易氏遂疑鹑火为西周岐丰之地今考唐厯志云武王嗣位克商嵗进及鬼而退守井明年周始革命嵗进留于张据此则周语以嵗所在为周分盖以其厯鹑首而至鹑火非即以鹑火为西周也今一以鹑首井鬼分野为凖而凡鹑首之次所丽之杂座皆依丹元子步天歌纂入】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一>
鹑首秦也【郑氏周礼注】东井舆鬼雍州【史记天官书】秦地于天官东井舆鬼之分野也其界自农故闗以西京兆扶风冯翊北地上郡西河皆属焉自井十度至栁三度谓之鹑首秦之分也【汉书地理志】东井舆鬼秦【淮南子】东井鬼星散为雍州分为秦国东距殽函西有汉中南含髙山北阻居庸得东井动深之萌其气险也【春秋元命苞】鹑首井十至栁三芒种夏至秦【刘昭月令章句】昔者大帝悦秦穆公而觐之响以钧天广乐帝有醉焉乃为金防锡用此土而剪诸鹑首【张衡西京赋】自井至栁谓之鹑首之次秦之分也言尽取鹑首之分为秦之境【六臣文选注】仰东井之舆鬼览西秦之伯邑【张衡周天大象赋】东井谓之鹑首【博雅】鹑首之次于辰在未谓之洽协于律为防賔斗建在午今秦分野【帝王世纪】自井十六度至栁八度为鹑首秦之分野属雍州费直起井十二度蔡邕起井十度陈卓范蠡鬼谷先生张良诸葛亮并云东井舆鬼雍州【晋书天文志】东井舆鬼鹑首也初东井十二度余二千一百七十二秒十五太中东井二十七度终栁六度自汉三辅及北地上郡西自陇坻至河右西南尽汉中之地古秦梁豳芮丰毕骀杠有扈之国【唐书天文志】鹑首当河山之右太王以兴后稷封焉而宗周之所宅也【唐书厯志】闗内道古雍州之域汉三辅北地上郡及农陇西五原西河云中之境京兆华同鳯翔邠陇鄜坊丹延绥宥为鹑首分山南道兴元金洋鳯兴为鹑首分【唐书地理志】东井八星钺一星鬼四星质一星为鹑首皆秦之分野【张守节史记正义】鹑首秦此系之二十八宿者也【地理通释】井鬼在未自井九度至栁三度属秦分雍州则陜西永兴鳯翔鳯陇邠丹同华耀坊延鄜兴元及西夏之西偏秦鳯之西北皆秦分也【清天文分野书】自井八度三十三分三十八秒起歴井二十三度鬼二度栁五度一十二分三十八秒共二十九分一秒为鹑首之次其辰在未斗柄建午律应防賔【明世法录】
井宿
东井为水事祸成井【史记天官书】东井秦地汉王入闗五星从嵗星聚五年遂定天下此东井为秦地之明效也【汉书天文志】东井三辅宿【后汉书天文志】西南方曰朱天其星曰东井【淮南子】东井八星主水衡也【春秋元命苞】秦故治雍今内史也陇西汉中东井也【越絶书】镇星主东井木守东井有土功之事一曰大水五星及客星在井皆为水【黄帝星经】太白守井五糓不成【巫咸占】镇星在东井天下大水其大出流杀人太白入东井留一日以上乃占期三月若一年逺五年【石氏星经】客星干犯东井则大臣诛彗星在东井国大人死七十日主当之五十日相当之三十日兵将当之流星出东井所之国大水【荆州星经】东井八星天之南门黄道所经天之亭主水衡事王者用法平则井星明而端月宿井有风雨【晋书天文志】旧经东井去极七十度浑天仪测东井去极六十八度○东井居两河之隂自山河上流当地络之西北【唐书天文志】傅奕曰天上东井黄道经其中正是荧惑行路所涉不为怪异若荧惑入地上井是为灾也【旧唐书传奕传】南方东井八星天之南门黄道七曜常行其中为天之亭主水衡事法令所取平也武密占曰井中为三光正道五纬留守若经之皆为天下无道不欲明明则大水又占曰用法平井宿明月宿其分有风雨日食秦地旱民流晕则多风雨有青白赤气在日为冠天子立侯王月食有内乱大臣黜后不安五谷不登分有兵丧月晕为旱为兵为民流国有忧一曰有赦隂阳不和则晕晕及三重在三月为大水在十二月壬癸为大赦月犯之将死于兵水官黜刑不平嵗星犯之主急法多狱讼水溢将军恶之逆行入井川流壅塞荧惑犯之兵先起者殃入守经旬下有兵贵人不安守三十日成勾巳角动色赤黑贵人当之百川溢兵起填星入犯之兵起东北大臣忧在觜而去东井其下亡地太白犯之咎在将乆守其分君失政臣为乱辰星犯之星进则兵进退则兵退刑法平又曰北兵起嵗恶芒角动揺色赤黑为水为兵起客星犯之谷不登大臣诛有土功小儿妖言彗星犯之民谗言国失政一曰大臣诛其分兵灾流星犯之在春夏则秦地谋叛在秋冬则宫中有忧乙巳占流星色黄润国安赤黑秦分民流水灾○汉永元铜仪井宿三十度唐开元游仪三十三度去极七十度景祐测验亦三十三度距西北景去极六十九度【宋史天文志】汉洛下闳测井三十三度宋崇宁测井三十三度少志元测井三十三度三十分【元史厯志】井三十一度井八星以近钺一星为距三十四度○井南方七宿之一八星如井横列河中参旁之东有玉井故井宿曰东井【明世法录】南方七宿井喙鬼目井主秦雍也【天星订考】井主水衡法令中平之事物之平者莫如水故营国制城画野分州皆取象焉○东井一曰天府一曰东陵一曰天井一曰天门一曰天渠一曰天候一曰天齐一曰天池水星也主水泉亦为天之南门日月五星贯之为中道又主酒食女主之象主三公之位为天之亭候主水衡法令之所取平也三光行不由其中道为下无道虽经之不得留之王者心正则井星正明则法度正号令明大盛则多风雨有大水暗中不正则国弱兵乱动揺变色则诸侯帝移徙则国乱君忧决水为灾又曰井为天子府暗芒角日月食五星犯逆大臣谋乱兵起中有六星不欲大明明即火灾○井八星距西扇北第一星去极六十九度○井八星三十一度为水患为行舟在气为木在肖为犴【图书编】
鬼宿
舆鬼鬼祠事【史记天官书】舆鬼秦也【汉书天文志】舆鬼五星天府也【后汉书天文志】荧惑主舆鬼【星经】南方曰炎天其星曰鬼【淮南子】舆鬼谓之天庙【博雅】舆鬼天目也朱雀头也嵗守鬼十日金钱散诸侯荧惑犯守鬼国有大丧有女丧大将有死者土犯鬼后有忧失亡其势镇入鬼中大臣诛【黄帝星经】嵗星入留舆鬼五十日不下民有大丧百日不下民半死太白入鬼一曰病在女主一曰将戮死【石氏星经】月五星入舆鬼大臣诛嵗入鬼五糓多伤民以饥死者无数辰星入舆鬼以罪诛大臣一曰后疾一曰大人忧【郄萌占】镇入鬼中有土功事【巫咸占】太白入鬼乱臣在内【韩杨占】荧惑犯鬼忠臣戮死不出一年中【荆州星占】舆鬼五星天目也主视明察奸谋东北星主积马东南星主积兵西南星主积布帛西北星主积金玉随变占之鬼星明大则糓成不明则百姓散【晋书天文志】浑天铜仪测舆鬼去极六十八度○舆鬼居两河之阳自汉中东尽华阳与鹑火相接当地络之东南【唐书天文志】舆鬼主观察奸谋日食国不安有大丧贵人忧晕则其分有兵大臣有诛废者月食贵臣皇后忧期一年晕为旱为赦月犯之秦分君忧一曰军将死贵臣女主忧民疫嵗星犯之国伤民饥君不听事荧惑犯之忠臣诛一曰兵起后失势入则后及相忧一曰贼在君侧有兵丧勾已国有赦留守十日诸侯当之二十日太子当之勾已环绕天子失庙填星犯之大臣女主忧守之忧在后宫为旱为土功太白入犯之为兵乱臣在内一曰将有诛贯之而怒下有叛臣久守之下有兵为旱为火万物不成辰星犯之五糓不登守为有丧忧在贵人客星犯之国有自立者败一曰多土功入之有诅盟祠鬼事彗星犯之兵起国不安星孛其下有丧兵起宜修徳禳之○汉永元铜仪舆鬼四度旧去极六十八度景祐测验舆鬼三度距西南星去极六十八度【宋史天文志】汉洛下闳测鬼四度唐一行测鬼三度宋皇祐测鬼二度崇宁测鬼二度半至元测鬼二度二十分【元史厯志】鬼宿四星曰舆鬼一曰天目主视明察奸伪朱雀头眼一曰天铁锧主诛杀一曰天庙主祀事一曰天松一曰天匮一曰天圹主疾病死丧土星也其中为日月五星中道【观象玩占】鬼四星以右二星为距二度【明世法录】鬼四星距西南星去极六十九度半○鬼三度为淫辞为妖孽在气为金在肖为羊其余气为暗金【图书编】鬼四星欲其明明则五糓成动揺则疾病水灾人死如麻月犯鬼人疾疫入鬼人多病死【羣芳谱】
井钺【以下系井宿杂座】
井西曲星曰钺伤成钺【史记天官书】晋灼曰贼伤之占先成形于钺【史记注】败成钺【春秋文耀钩】钺淬水而刑及【张衡周天大象赋】钺一星附井之前主伺淫奢而斩之故不欲明明与井齐则天子用钺于大臣【晋书天文志】钺一星附井宿前月犯井钺大臣诛有水事嵗星犯井钺近臣为乱兵起填星入井钺王者恶之【宋史天文志】钺一星在井边二寸【明世法录】钺附于井所以断也○钺一星附井口第一星主边兵起主伺淫奢而斩之不欲其明大大而明则鈇钺用事兵起揺动芒角则大臣多死于法者星芒则天下大水○钺一星去极六十九度少入参半度【图书编】
南河北河
钺北北河南南河火守南北河兵起糓不登【史记天官书】两河占胡越之域【张衡周天大象赋】南河北河各三星夹东井一曰天髙之闗门也主闗梁南河曰南戍一曰南宫一曰阳门一曰越门一曰权星主火北河曰北戍一曰北宫一曰隂门一曰胡门一曰衡星主水日月五星之常道也【晋书天文志】两河夹井以相望【张渊观象赋】南河三星与北河夹东井河戍动揺中国兵起河星不具则路不通水泛溢月出入两河间中道民安嵗美无兵出中道之南君恶之大臣不附星明为吉昏昧动揺则边兵起逺人叛主忧月犯之为中邦忧一曰为兵为丧为旱为疫行西南为兵旱入南戍则民疫晕则为土功乘之四方兵起经南戍南则为刑罚失嵗星犯之北主忧荧惑犯两河为兵守三十日以上川溢守南河糓不登女主忧守南戍西果不成在东则有攻战填星守两河为旱民忧守之为兵道不通太白舍三十日川溢一曰有奸谋守两河为兵起客星守之为旱为疫彗孛出为兵守为旱流星出为兵丧边戍有忧北河亦三星五星出入留守之为兵起犯之为女丧乗之为北主忧嵗星入北戍大臣诛荧惑从西入北戍六十日有丧从东入九十日有兵一曰出北戍北守之边将有不请于上而用兵外国者胜填星守之兵起六十日内有赦一曰有土功若守戍西五糓不实太白舍北戌三十日为女丧有内谋守隂门不出百日天下兵悉起辰星守之外兵起边臣有谋留止则兵起四方客星入犯之有丧于外奸人在中入自东兵起期九十日入自西有丧期六十日守之为大水流星经两河间天下有难入为北兵入中国关梁不通【宋史天文志】南北两河地之关门南北两界逆斜彗客犯南河为旱北河为水【厯学会通】北河为隂国主攻伐之政南河为阳国主礼乐之政南北二河所以分诸夏而定夷貊○北河三星距东大星去极六十一度半入井宿二十度南河三星距东大星去极八十三度半入井宿二十一度【图书编】两河间为天中道七曜常行而过之则吉久留则殃咎生【羣芳谱】
天樽
天樽奠馔而翕集【张衡周天大象赋】天樽主盛饘粥以给贫馁【晋书天文志】天樽三星樽器也明为丰暗则嵗恶【宋史天文志】天樽主樽罍天子酒器【厯学会通】天樽三黑星在井北五诸侯南三星鼎足立【明世法录】天樽三星距西星去极六十度入井宿十六度【图书编】
五诸侯
五侯疑议而衡立【张衡周天大象赋】五诸侯五星在东井北主刺举戒不虞又曰理隂阳察得失亦曰主帝心一曰帝师二曰帝友三曰三公四曰博士五曰太史此五者常为帝定疑议【晋书天文志】五诸侯五星断疑刺举戒不虞星明大润泽则天下治五礼备则光明不相侵陵暗则贵人谋上芒角祸在中嵗星犯之兵起三年荧惑犯之大臣叛不成太白犯之诸侯兴兵亡国经天昼见则诸侯受诛客星犯王室乱诸侯亡地秦国殃守之诸侯亲属失位彗孛犯之执法臣诛又曰贵臣当之期一年【宋史天文志】五诸侯畿外诸侯也圣王所以建国而养民者也○五诸侯决疑断狱○五诸侯距西星去极五十六度半入井宿六度半【图书编】
积水
荧惑入积水水兵起入积薪旱兵起守之亦然积水在北戍东北【汉书天文志】积水醖燕酎之劳【张衡周天大象赋】积水一星在河西北水河也所以供酒食之正也【晋书天文志】积水候水灾【隋书天文志】积水一星在北河西北不见为灾嵗星犯之水物不成鱼盐贵民饥荧惑犯之为兵为水辰星犯之为水旱客星犯之兵起大水大臣忧期一年【宋史天文志】积水积薪六府之首事也○积水积薪主水火之齐以给烹餁○积水一星去极五十四度半入井宿五度【图书编】积水一星在北河上主聚美水给天子酒食明则天下大安宴享行暗则五糓不登人民忧明大动揺河海溢决津梁不通五星犯守有水灾火犯之主旱流星抵积水若入之大水【羣芳谱】
积薪
积薪在北戍西北【汉书天文志】积薪备牲庖之给【张衡周天大象赋】积薪一星在积水东北供庖厨之正也【晋书天文志】积薪一星不明五糓不登荧惑犯之为旱为兵为火灾客星守之薪贵【宋史天文志】积薪一星去极六十五度半入井宿七度半【图书编】积薪聚薪也给享祀供庖厨星明则五糓熟享祀修庖厨足暗则庖厨空天下旱嵗歉人饥积水积薪相去五尺以内则天下平五糓登一丈内则天下饥荒人民流亡火守之旱水守之大水五星犯积薪若守之五谷不成民饥流亡【羣芳谱】
水府
水府司乎百川【张衡周天大象赋】东井西南四星曰水府主水之官也【晋书天文志】水府四星主隄塘道路梁沟以设隄防之备荧惑入之有谋臣辰星入为水客星入天下大水流星入色青所主之邑大水赤为旱【宋史天文志】水府四黑星在井西南钺下【明世法录】水府天子宫内水官【厯学防通】水府主隄防沟洫之事○水府四星距西星云极七十六度半入井宿十度半【图书编】
水位
水位四星防溢流移流近河北则国没【巫咸占】水位防流而迅崩【张衡周天大象赋】水位四星在积薪东主水衡【晋书天文志】水位四星在积薪东一曰在东井东北主水衡嵗星犯之为大水一曰出南为旱荧惑守之田不治客星犯之水道不通伏兵在水中一曰客星若水火守犯之百川流溢彗孛出为大水糓不成流星入之天下有水糓败民饥【宋史天文志】水位四星东井西南列主水衡泻淫溢水官也石氏曰衡平象水水平而后流【观象玩占】水位四星距西星去极七十三度半入井宿十八度【图书编】水位以防淫溢水官也微小如常则雨泽时天下安明则大水横流五糓伤民饥五星犯之大水入城郭伤人五星守之北大水南大旱客星守之百川泛溢彗孛犯之水路不通【羣芳谱】
四渎
四渎断江淮之候【张衡周天大象赋】东井南垣之东四星四渎江河淮济之精也【晋书天文志】四渎四星明大则百川决【宋史天文志】四渎四黑星在南河之里东井之南轩辕之东【明世法录】四渎四星距西南星去极八十六度入井宿二度【图书编】
军市
军市通货以圆缀【张衡周天大象赋】军市十三星在参东南天军贸易之市使通有无也【晋书天文志】军市十三星状如天钱中星众则军余粮小则军饥月入为兵起主不安五星守之军粮絶客星入则刺客起将离卒亡流星出为大将出【宋史天文志】军市天军货物之市水官也【观象玩占】军市十三星距西北星去极一百七度半入井宿初度【图书编】
野鸡精
野鸡俟兵而据市【张衡周天大象赋】野鸡一星主变怪在军市中【晋书天文志】野鸡伺晨于参墟【张渊观象赋】野鸡一星在军市中主变怪出市外天下有兵守静为吉芒角为凶【宋史天文志】野鸡主知变怪虞伏奸又曰野鸡大将也主屯营军之号令警急设备【观象玩占】野鸡在军市中掌野外之禽鸣则天下野鸡尽雊一曰知夜辰鸣则凡鸡始鸣也【厯学会通】野鸡雉也与狼俱山野物也雉性刚决狼性贪戾狼之盗主西北之国盖井在斗魁之西北也【天星订考】军市行军之市野鸡精主知物价察奸慝贾师也○野鸡一星去极一百九度半入井宿四度半【图书编】
孙
孙孕绪而连绵【张衡周天大象赋】子东二星曰孙【晋书天文志】孙二星在子星东以天孙侍丈人侧相扶而居以孝慈不见为灾居常为无咎【宋史天文志】孙子主孝爱以侍丈人○孙二星距西星去极一百一十五度入井宿六度【图书编】
子
子扶尊而渺邈【张衡周天大象赋】丈人东二星曰子【晋书天文志】子孙嘒嘒于参隅【张渊观象赋】子二星侍丈人侧不见为灾【宋史天文志】子二星距西星去极一百二十八度入星宿四度【图书编】
丈人
丈人通臣而夜悬【张衡周天大象赋】军市西南二星曰丈人【晋书天文志】丈人极阳而恍惚【张渊观象赋】丈人二星主夀考悼耄矜寡以哀穷人星亡人臣不得自通【宋史天文志】丈人国之老臣也又曰主夀考而哀孤穷【观象玩占】丈人二星距西星去极一百二十八度入参宿四度【图书编】
阙邱
两河天阙间为关梁【史记天官书】正义曰阙邱二星在河南【史记天官书注】阙邱拟乎两观【张衡周天大象赋】南河南三星曰阙邱主宫门外象魏也【晋书天文志】西河之濵所以设险限秦晋故其地上应天阙其南曲之隂在晋地众山之阳南曲之阳在秦地众山之隂隂阳之气并与东井通河东永乐芮城河北县及河曲丰胜夏州皆东井之分【唐书天文志】阙邱三星在南河南【宋史天文志】阙邱三星在南河东主象魏天子之双阙诸侯之两观也金火守之兵战阙下【文献通考】阙邱二星距大星去极九十步少入井宿十五度【图书编】
狼
参星东有大星曰狼狼角变色多盗贼【史记天官书】狼援戈而野战【张衡周天大象赋】狼一星在东井东南狼为野将主侵掠色有常不欲动也【晋书天文志】狼星揺动于霄端【张渊观象赋】秦人占狼弧【乙巳占】鹑首之外云汉潜流而未达故狼星在江河上源之西西羌吐蕃吐谷浑及西南徼外夷人皆占狼星【唐书天文志】狼一星芒角动揺则兵起明盛兵器贵移位人相食色黄白为凶赤为兵月犯之有兵不战一曰有水事月食在狼外国有谋五星犯之兵大起多盗彗孛犯之盗起客星守之色黄润为喜黑则有忧【宋史天文志】狼主杀掠一曰夷将一曰天陵主南夷主盗贼金官也【观象玩占】狼一星去极一百七度半入井宿十度【图书编】
弧矢
仲春之月昏弧中【礼记月令】昏旦中星皆举二十八宿此云弧星中以弧星近井度多星体广不可的指故举弧以定其中也【礼记月令疏】狼下有四星曰弧直狼【史记天官书】弧属矢而承天【张衡周天大象赋】弧九星在狼东南天弓也主备盗贼常向于狼弧矢动移不如常者多盗贼边兵大起狼弧张害及民天下乖乱又曰天弓张天下尽兵【晋书天文志】弧精引弓而持满【张渊观象赋】弧矢鸡犬皆徼外之备也【唐书天文志】弧矢九星主行隂谋以备盗常属矢以向狼武宻曰天弓张则北兵起动揺明大则多盗矢不直狼为多盗引满则天下尽为盗月入弧矢臣逾主月晕其宿兵大起客星入南夷来降若舍其分秋雨雪谷不成守之外夷饥出入之为兵出入流星入北兵起屠城杀将【宋史天文志】弧矢主备非常【观象玩占】弧主天子弓以备盗贼矢主羽箭【厯学会通】弧矢天弓也狼为奸冦弧司其非故常注矢以向狼矢端直则狼不敢动【明世法录】弧与矢备盗防私○弧矢九星去极一百十四度入井宿十五度【图书编】
老人
秋分日飨夀星于南郊【月令】夀星南极老人也【月令注】狼比地有大星曰南极老人老人见治安常以秋分时候之于南郊【史记天官书】老人作主而秋焕【张衡周天大象赋】老人星一名夀星色黄明大则主夀昌天下多贤士【黄帝星占】王者承天则老人星见临其国【孙氏瑞应图】王者安静则老人星见【春秋文曜钩】老人一星在弧南一曰南极常以秋分之旦见于景春分之夕没于丁见则治平主夀昌【晋书天文志】即长春而隐见当丙丁而的皪晃如金粟灿若银烛其光如丹其大如李【唐老人星赋】老人一星在弧矢南见则治平天子夀昌不见则兵起嵗荒君忧客星入为民疫一曰兵起老人忧流星犯之老人多疾【宋史天文志】南极老人在弧矢南司天下人民夀算盖北极在丑艮故南极在未坤南极入地三十六度不可得而见也故其精神出地以见乎南谓之南极老人然其出地亦不甚逺故隐见不常见则为祥其势位等威盖与中斗相埒以辅上帝故虽在井分井不得而司之也【宋中兴天文志】老人主夀考去疾疫除毒气一曰夀星巫咸曰老人木官也【观象玩占】老人所以占大人夀考者也○老人一星去极一百四十三度入井宿三度【图书编】
鬼积尸气【以下系鬼宿杂座】
舆鬼鬼祠事中白者为质诛成质【史记天官书】晋灼曰舆鬼五星其中白者为质正义曰鬼中一星为积尸一名质主丧死祠事荧惑入鬼天质占曰大臣有诛【史记注】舆鬼中央星如粉絮鬼为变害故言天尸斧钺或以病亡或以诛斩火克金天以制【黄帝星经】舆鬼者天之尸也弧射狼误中参左肩举尸之东井治留尸舆鬼故曰天尸鬼之为言归也又占月五星有干钺乗质者君贵人金玉用民人多死从南入为男子从北入为女从西入为老人从东入为壮丁棺木倍价【郄萌占】质明祀而变生【张衡周天大象赋】舆鬼中央星为积尸主死丧祠祀一曰鈇锧主诛斩质欲其忽忽不明明则兵起大臣诛【晋书天文志】嵗犯鬼锧执法臣诛填星入锧王者恶之犯积尸在阳为君在隂为后左为太子右为贵臣随所守恶之流星犯鬼锧有戮死者入则四国来贡○积尸气一星在鬼宿中孛孛然入鬼一度半去极六十九度在赤道内二十二度主死丧祠祀【宋史天文志】中央色白如粉絮者谓之积尸气一曰天尸主死丧祠祀一曰铁锧主刑罚主诛斩如云非云如星非星见气而已【观象玩占】鬼主祀事祖考之象中央积尸所以象神也甘氏云积尸摇动则疾病鬼哭人荒【图书编】天汉新法测以逺镜始知是无算小星攅聚成形积尸气亦然【汤若望新法表异】
爟
爟含烽而喋冦实防边之有【张衡周天大象赋】轩辕西四星曰爟爟者烽火之爟也边亭之警【晋书天文志】爟四星在鬼宿西北一曰在轩辕西主烽火备边之警急以不明为安明大则边有警【宋史天文志】爟主烽火备急行边庭掌四时火变【厯学会通】爟火也夏官行火令四时变火以救民疾春榆柳青夏枣杏赤秋柞楢白冬槐檀黑【天星订考】爟四星距西北星去极六十度半入井宿二十九度【图书编】
天狗
天狗吠盗而映涟【张衡周天大象赋】狼北七星曰天狗主守财【晋书天文志】天狗接狼以吠守【张渊观象赋】天狗七星在狼星北动移为兵为饥多冦盗有乱兵填星守之人相食客彗守之则羣盗起【宋史天文志】天狗七星在鬼西南狼之北横河中以守贼也移徙则兵起金火守之人相食【文献通考】天狗守御以防奸也亦祭宴之牲也【天星订考】天狗七星距西星去极一百二度入井宿二度【图书编】
外厨
外厨调列膳之滋【张衡周天大象赋】栁南六星曰外厨【晋书天文志】外厨六星为天子之外厨主烹宰以供宗庙【宋史天文志】外厨六星祭祀烹宰之屠也【观象玩占】外厨曰外者对紫宫内厨言也以享以祀而烹宰也【天星订考】外厨六星距大星去极九十二度半入鬼宿二度【图书编】
天社
惟天社之赫若实勾龙之神焉【张衡周天大象赋】弧南六星为天社昔共工氏之子勾龙能平水土故祀以配社其精为星【晋书天文志】天社六星明则社稷安不明揺动则下谋上太白荧惑犯之社稷不安客星入有祀事于国内出则有祀事于国外【宋史天文志】天社在老人星东南似栁直明则吉【文献通考】天社弧东南社神也【观象玩占】天社祝祠之官【厯学会通】天社春社以兴农事秋社以报秋成后土之精也郑氏曰天社者东井舆鬼之外地神也即社稷之社也勾龙者侑食之人鬼也【天星订考】天社六星距西南星去极一百三十四度入井宿十二度【图书编】
天纪
天纪录禽而献齿【张衡周天大象赋】厨南一星曰天纪主禽兽之齿【晋书天文志】天纪一星在外厨南太白荧惑守犯之禽兽死民不安客星守之则政【宋史天文志】天纪知禽兽嵗齿应天子御马医兽之吏【厯学会通】天纪一星去极一百一度半入栁宿三度【图书编】
尾箕【折木之次○以下系陜西边境之分属各宿者凡所应无多非全秦分野可比槩不图形】
凉州入箕十度西河上郡北地入尾十度【晋书天文志○按晋书地理志凉州金城郡榆中白土即今榆林亦涉晋时凉州边界故并载箕宿】
觜参【实沈之次】
魏地觜参之分野也髙陵以东皆魏分【汉书地理志】汉中入参九度【晋书天文志】魏地西距髙陵觜觽参伐实沈也自河东尽西河之地【唐书天文志】闗内道麟丰胜银夏单于安北为实沈分【唐书地理志○按左传子产曰髙辛氏迁季子实沈于大夏主参故参为晋星魏本晋地髙陵河西其为参分无疑惟史记天官书云觜参益州星经云觜参魏益州而晋天文志遂云汉中入参九度夫魏与益州隔絶数千里岂参既主晋复越秦而主蜀欤抑列国分野果以受封时嵗星所次为言欤晋书必有定见未可轻非姑并存之以俟知者】
昴毕【大梁之次】
赵地昴毕之分野也西有五原【汉书地理志○五原在今榆林边外】
柳星张【鹑火之次】
鹑火分野自河华之交北负河南及汉柳在舆鬼东又接汉源当商洛之阳接南河上流【唐书天文志】闗内道商为鹑火分【唐书地理志】栁星张在午自栁四度至张十四度属周分商洛周分也【清类天文分野】
翼轸【鹑尾之次】
楚地翼轸之分野也汉中楚分【汉书地理志】
国星【属女宿○以下系他宿之杂座主秦分者】
秦二星在周星东南【甘石星经】东西两周次二秦【隋丹元子步天歌】十二国十六星在牛女南近九坎各分土居列国之象周东南北列二星曰秦有变动以其国占之【宋史天文志】
五车【属毕宿】
五潢五帝车舍【史记天官书】正义曰五车五星在毕东北西北大星曰天库主秦【史记注】五车者五帝舍也西北大星曰天库主太白主秦【晋书天文志】五车五星在毕宿北五帝坐也西北大星曰天库主太白秦分及雍州主豆【宋史天文志】
北斗【属紫防垣○以下系三垣中之星主秦分者】
杓自华以西南【史记天官书】正义曰杓北斗第七星也华华山也杓华山西南之地也【史记注○按晋隋天文志斗七星一至四为魁五至七为杓北斗惟魁主秦天官书则以魁主海岱杓自华以西南春秋文耀钩以第一星主秦第六星主梁然则所谓杓自华以西南者或指梁而言欤而华之西南半属秦地则又有难以臆断者矣】玉衡第二星主益州常以五亥日候之乙亥日为汉中【后汉书天文志○按史记天官书北斗七星所谓璿玑玉衡后汉书则以璇玑为北辰玉衡为斗九星而以弟二星主益州汉中各史天文志未有宗其说者然汉书必非无据姑存之备考】华岐龙门积石至三危之野雍州属魁星【春秋文耀钩】北斗枢为雍州【广雅】魁第一星曰天枢主秦【晋书天文志】魁第一星曰天枢正星主天又曰枢为天主阳徳天子象其分为秦【宋史天文志】雍州主魁此系之北斗者也【地理通释】
三台【属太微垣】
三台六星中台上星主梁雍【宋史天文志】
秦星【属天市垣】
天市垣二十二星在氐房心尾箕斗内西蕃十一星六曰秦【宋史天文志】
太白【以下系纬星主秦者】
秦之彊也候在太白占于狼弧【史记天官书】正义曰太白狼弧皆西方之星故秦占也【史记注】星经曰太白主华隂山雍州【后汉书天文志】鹑首实沈以负西海其神主于华山太白位焉【唐书天文志】太白主梁雍之地【图书编】
辰星
北方水位自河曲黄甫川西经榆林【寰宇记○秦地界连楚蜀晋豫故分野间有入他宿者然禨祥休咎终难以秦地之边隅占他省之分宿至毕女三垣特一星主秦未可因其一遂占其全也太白辰星其变动在井鬼者载之否则槩从略焉】
天汉【星家皆言汉属金水李淳风述天汉起止则东井为汉必丽之辰僧一行论云汉升沉则井钺应汉方升之气而谿田马氏亦以陜应天汉故备列众说以备考焉】
汉者金之散气其本曰水【史记天官书】河精上为天汉【河图括地象】天河从北极分为两头其一经东井【抱朴子】天汉起东方经尾箕之间分为二道至天津下而合经北河之南入东井水位而东南行络南河阙邱天狗天纪天稷在七星南而没【晋书天文志】易五月一隂生而云汉潜萌于天稷之下进及井钺得坤维之气隂始达于地上而云汉上升东井据百川上流故鹑首为秦墟得两戒河山之首鹑首之外云汉潜流而未达故狼星在江河上源之西【唐书天文志】天河亦一名天汉东井水位入吾水位过了东南游经次南河向阙邱天狗天纪与天稷七星南畔天河没【步天歌】古人有以天河断两界者秦虽西而位坤维之鹑首云汉之升两界之首也【鬳斋十一稿】石氏云天汉天一所生天下河汉之源出乎此故河汉者亦地所以为东西南北之限也张衡云汉津者金之精气也其本曰水按陜西乃金水之位而河汉之源并出乎此【马志】河山两戒【按旧志河山两戒绘图分划但细绎一行之说两戒起讫俱不在境内图之恐近于凿故不敢循旧也】
中国山川东北流其维首在陇蜀【史记天官书】正义曰言中国山及川东北流行若南山首在昆仑连陇山至南山华山渡河黄河首起昆仑渭水岷江发源出陇山【史记注】天下河山之象存乎两戒北戒自三危积石负终南地络之隂东及太华逾河是为北纪南戒自岷山嶓冡负地络之阳东及太华连商山熊耳自上洛南逾江汉是为南纪星传谓北戒为寒门南戒为越门河源自北纪之首循雍州北徼达华隂而与地络相防谓之北河江源自南纪之首循梁州南徼达华阳而与地络相防谓之南河故于天象则农分陜为两河之防自陜而西为秦负险用武之国也【唐书天文志】
干支分野
庚秦午秦【淮南子】庚之与未皆主于秦【魏书崔浩传○按淮南以午主秦未主宋崔浩言未为秦意者崔浩之说以鹑首于辰在未欤】
北极出地度数
安西府北极出地三十四度半强兴元府北极出地三十三度半强【元史天文志】各省日出入昼夜时刻俱以本处之北极髙度立算陜西北极髙三十四度一十六分【厯象考成】
推节气时刻
各省节气时刻皆以京师为主视各省东西之偏度加减之【每一度当四分】陜西偏西七度三十三分四十秒减三十分一十五秒【厯象考成】
井鬼赤道黄道度数
赤道井三十三鬼四【汉书律厯志】东井三十三鬼三【唐书厯志】井三十三鬼三【纪元厯作井三十三少鬼二半宋史律厯志】井三十四度鬼三度【图书编】黄道井三十鬼四【汉书律厯志】东井三十舆鬼二太【唐书厯志】井三十鬼二太【纪元厯作井三十半鬼二半宋史律厯志】井三十度鬼二度太【图书编】
赤道黄道过宫
赤道井十度四十六分抄四十四黄道井九度四十二分抄八十九入秦分鹑首之次在未用艮巽坤干【宋史律厯志】
日月蚀占
庚辛华山以西日蚀国君月蚀将相当之【史记天官书】
云气占
自华以南气下黑上赤【史记天官书】渭水气如狼白尾秦云如行人【晋书天文志】苍黑云气入犯井宿民有疾疫黄白润泽有客来言水泽事黒气入为大水常以正月朔日入时之井宿上有云嵗多水潦○五诸侯云气犯之色苍白诸侯有丧不则臣有诛戮天下有大水○积水苍白云气入犯之天下有水○积薪赤云气入犯之为水灾○南河苍白云气入之河道不通出而色赤天子兵向诸侯黄气入之有徳令出为灾北河云气苍白入犯之边有兵疾疫○水位赤云气入为旱饥○狼赤云气入有兵○舆鬼五星白云气入有疾疫黒后有疾忧赤为旱黄为土功入犯积尸贵臣有忧青为病○爟赤云气入天下烽火皆动【宋史天文志】南河主越门青气入水伤人北河主胡门白气入边境有兵○积水主水官供给酒食白气入忧水○积薪主外厨以给烹餁之事赤气入忧火○水位主水衡赤气入大人忧旱嵗饥荒○狼星主野将侵掠赤气入有兵革民惊○弧矢天弓也主备盗贼赤气入民惊○老人星主夀白气老入忧【明世法录】积薪赤气火焚薪【羣芳谱】
陜西通志巻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陜西通志巻二
建置图表
秦中为周秦汉西魏北周隋唐歴代都防其地北暨朔方南环汉沔西抵陇坂东界潼津幅员广袤数千里自肇州以来爲国邑爲郡县为道府路爲军卫所制以代异名以时更纷如绣错今自夏商以降各绘一图使废置分合星罗碁布明于指掌以象告也至图不尽意又缀以两表或胪列一代之郡县使大小相维以为之纬或贯穿累代之沿革使先后相承以为之经一纵一横参伍错综又虑其説无徴复原本经史博采志乘一遵本朝府州县定制遡夏商以逮元明代立一考以与图表互相发明虽蜀汉魏周地志阙如亦必防萃众説捃摭遗文以存一代之概庶几古今建置囊括靡遗矣
本朝省府州县统属考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夏商州国邑考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周州国邑考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秦郡县考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两汉部郡县统属考
总部 郡 县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魏晋州郡县统属考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北魏州郡县统属考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西魏州郡县统属考
总部郡县 总部郡 县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北周州郡县统属考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陜西通志巻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陜西通志巻三
建置第二
本朝【附释名】
陜西布政司
国初因明之旧左右布政使司领八府一州康熈二年右布政移治甘省左布政仍驻西安领西延鳯汉四府兴安一州雍正三年改西安府属商同华耀干邠六州延安府属鄜绥葭三州直陜西布政司九年又改榆林卫为府共领五府十州治西安府释名陜西宋路名明因以名省盖取公羊传自陜以西召公主之之义
西安府 明领州六县三十一
本朝因之又增领卫一雍正二年潼闗卫废三年改商同华耀干邠六州为直州拨县十七分之府领县十四释名西安明府名本元安西路明改西安府即元安西义
长安 西安府治释名长安汉县名秦为长安邑汉以名县三辅黄图云长安本秦乡名
咸宁 治府东偏与长安为东西附郭释名咸宁唐县名本万年天寳初改咸宁郭子章云盖取书万国咸宁之义
咸阳 明属西安府
本朝因之释名咸阳西魏县名本周咸阳邑秦自孝公以下皆都之三辅黄图云山南曰阳水北曰阳其地在九嵕山南渭水北山水皆阳故名咸阳
兴平 明属西安府
本朝因之释名兴平唐县名至徳初置兴平军寻改为
县从军名也
临潼 明属西安府
本朝因之释名临潼宋县名本昭应祥符初避昭应宫
名改为临潼以城西临潼水为名
髙陵 明属西安府
本朝因之释名髙陵秦县名孝公置县后为髙陵邑郭子章云县南有奉政原髙四五丈髙陵之名所由昉也
蓝田 明属西安府
本朝因之释名蓝田秦县名献公置县后为蓝田邑元和志云羙玉为蓝县出羙玉故曰蓝田史记索隠云因蓝田山为名也
泾阳 明属西安府
本朝因之释名泾阳苻秦县名本嬴秦泾阳邑苻秦以
名县
三原 明属西安府
本朝因之释名三原后魏县名元和志云以地有丰原孟侯白鹿三原也郭子章云以地有东西中三原也志説非是
鄠 明属西安府
本朝因之释名鄠秦县名古扈国秦改为鄠王伯厚云
扈鄠一也
盩厔 明属西安府
本朝因之释名盩厔汉县名圗经云山曲曰盩水曲曰
厔故名
渭南 明属西安府
本朝因之释名渭南西魏县名汉为渭南郡西魏文帝
以名县以县在渭水之南也
富平 明属西安府
本朝因之释名富平晋县名晋徙北地郡富平县于懐
徳城用其旧名也
醴泉 明属西安府
本朝因之释名醴泉隋县名元和志云县有后周醴泉宫因以为名按县东南有醴泉周以名宫隋以名县
延安府
国初因明之旧领州三县十六雍正三年以延安所属州县山多地广去府辽逺改鄜绥葭三州直陜西布政司拨八县分三州府领县八释名隋延安郡宋以名府元和志谓以界内延水为名是也
肤施 明为延安府附郭
本朝因之释名肤施战国赵邑名秦昭王以名县在今绥徳界隋大业初始置于延安界因旧名也
安塞 明延安府
本朝因之释名安塞元县名本宋安塞堡县从堡名也甘泉 明延安府
本朝因之释名甘泉唐县名寰宇记云以其泉甘羙为名县志云有甘泉在县南五十里天寳初改县名甘泉因此
安定 明延安府
本朝因之释名安定元县名本宋安定堡因以名县保安 明延安府
本朝因之释名保安元县名本宋保安军金以名州元以名县郭子章云与安塞安定皆取安宁之义
宜川 明延安府
本朝因之释名宜川宋县名本后魏义川太平兴国中
改名避太宗匡义讳也
延川 明延安府
本朝因之释名延川隋县名元和志后魏文安隋改延
川以吐延川为名
延长 明延安府
本朝因之释名延长唐县名延水经延长入河故以名
县
鳯翔府 明领一州七县分闗西道康熈十年裁陜西布政司仍领州一县七释名鳯翔唐府名雍胜畧云至徳初置鳯翔府取鳯鸣岐山之义
鳯翔 明为鳯翔府附郭
本朝因之释名鳯翔唐县名本雍县唐改鳯翔义与府
同
岐山 明属鳯翔府
本朝因之释名岐山隋县名明一统志云本后周三龙县隋移治岐山南遂改为岐山因山名也
寳鸡 明鳯翔府
本朝因之释名寳鸡唐县名元和志云乾元初改陈仓为寳鸡以昔有陈寳鸣鸡之瑞故名之
扶风 明鳯翔府
本朝因之释名扶风唐县名贞观初以扶风名县仍汉
右扶风名也
郿 明鳯翔府
本朝因之释名郿周邑名秦以名县毛苌云文公所营
是也
麟游 明鳯翔府
本朝因之释名麟游隋县名义宁初获白麟于废仁夀
宫因置县
汧阳 明鳯翔府
本朝因之释名汧阳后周县名寰宇记云以县在汧水
之阳而名
陇州 明鳯翔府
本朝因之释名陇州西魏州名元和志魏改东秦为陇
州因山为名
汉中府 属陜西布政司府志云明汉中府领州一县八
本朝因之释名汉中明府名秦为汉中郡常璩曰郡因水名也明以名府府志云郡临汉水之阳南面汉山故名汉中
南郑 明为汉中府附郭
本朝因之释名南郑周邑名秦以名县耆旧传云郑恒公遗民南奔汉中故以南为称府志云桓公都郑其民徙河南者为新郑奔汉中者为南郑
褒城 明汉中府
本朝因之释名褒城隋县名郭子章云周褒国汉置褒
中县隋改名褒城
城固 明汉中府
本朝因之释名城固秦县名方舆胜览云始城而冀其
巩固之意也
西乡 明汉中府
本朝因之释名西乡晋县名寰宇志云蜀南乡晋改西
乡府志云与防之东乡对故名
鳯 明汉中府
本朝因之释名鳯明县名方舆胜览云鸑鷟尝鸣于岐翺翔至南而集焉是以西岐曰鳯翔南岐曰鳯州至明降州为县因其旧名
宁羌州 明汉中府
本朝因之释名宁羌明州名郭子章云本战国白马氐东境成化中设宁羌取辑宁氐羌之义
沔 明隷宁羌州后汉中府
本朝因之释名沔明县名本汉沔阳以沔水为名也元自畧阳移沔州来治明降为县不易其名
畧阳 明宁羌州后汉中府
本朝因之释名畧阳宋县名府志云用武之地曰畧象山之南曰阳故以为名按畧阳汉县也在今巩昌界后魏侨置畧阳郡县于此赵宋遂以名县沿汉旧也
榆林府 明置榆林卫陜西都司
本朝改属榆林道雍正九年改榆林卫为榆林府陜西布政司领县四释名榆林府因明榆林卫旧名也本汉榆溪塞水经注所谓诸次水东迳榆林塞是也明因塞置卫遂取名焉
榆林 本明东路双山堡属神木道中路常乐保宁归徳鱼河四堡属榆林道
本朝因之雍正九年并五堡置榆林县为榆林府治释
名榆林县本榆林堡地义与府同
懐逺 本明中路懐逺波罗响水威武清平五堡属榆林道
本朝因之雍正九年并五堡置懐逺县属榆林府释名
懐逺本明懐逺堡县因堡名也
靖邉 本明西路靖邉宁塞镇罗镇靖龙州五堡属靖邉道
本朝裁靖邉道改属榆林道雍正九年并五堡置靖邉县属榆林府释名靖邉本明靖邉堡盖取绥靖邉疆之意县因堡名也
定边 本明西路定边盐塲砖井安边栁树涧五堡属靖边道
本朝裁靖边道属榆林道雍正九年并五堡置定边县属榆林府释名定边本明定边堡盖取底定边疆之意县因堡名也
兴安州 明领六县陜西布政司徙治赵台山下
国初复徙旧城即今治也仍领县六释名兴安明州名续通考云明初为金州万厯十年改兴安州因徙置锡佳名也
平利 明隷兴安州
本朝因之释名平利唐县名旧唐书云后周于平利川置吉阳县武徳初改曰平利县以川名也
洵阳 明隷兴安州
本朝因之释名洵阳战国楚邑名寰宇记云汉旧县以
在洵水之阳而名
白河 明隷兴安州
本朝因之释名白河明县名县志云成化中置白河堡
以白石河为名寻改为县
紫阳 明隷兴安州
本朝因之释名紫阳明县名郭子章云正徳壬申立紫阳堡癸酉升县县南紫阳滩旁有三洞乃紫阳真人所居县名本此
石泉 明隷兴安州
本朝因之释名石泉西魏县名寰宇记云以县北石泉
为名或云今有石泉在县治南
汉隂 明隷兴安州
本朝因之释名汉隂唐县名本汉安阳至徳初改汉隂县志云旧治汉江南绍兴初徙治新店按水南曰隂初治汉南故名汉隂后徙汉北而仍名汉隂者袭旧名而悮也
商州 明隷西安府领四县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升商州直隷陜西布政司仍以四县隷州释名商州后周州名贾志云商本山名在州东南故名按史记殷本纪契封于商商国名也周秦为商于地故汉以名县后周以名州
镇安 明隷西安府商州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州改直隷镇安仍属州释名镇安明县名本唐安业县地景泰初重置更名郭子章云县南门外有镇安河盖县因水名也
雒南 明隷西安府商州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州改直洛南仍属州释名雒南隋县名寰宇记云开皇初改拒阳为雒南以在洛水之南为名明以光宗讳洛改为雒南
山阳 明隷西安府商州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州改直隷山阳仍属州释名山阳明县名贾志云以在山之阳故名县志云在北山之南丰水之北故名
商南 明隷西安府商州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州改直隷商南仍属州释名商南明县名本后魏南商县地成化间置县曰商南郭子章云以县在商州之南也
同州 明隷西安府领县五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以同州直隷陜西布政司又以同之白水割隷耀州州领县四释名同西魏州名州志云以城南九龙泉九源同流故名按路史云春秋地圗云同州为□国则州之名同亦沿国旧名也
朝邑 明隷西安府同州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同州改直州朝邑仍属焉释名朝邑西魏县名本南五泉西魏改朝邑元和志云以北据朝坂故以为名
郃阳 明隷西安府同州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同州改直隷州郃阳仍属焉释名郃阳汉县名本有莘国诗所谓在洽之阳也春秋晋为合阳邑汉以名县水经注云城南有郃水县取名焉
澄城 明隷西安府同州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同州改直隷州澄城仍属焉释名澄城后魏县名本春秋北徴地汉置徴县后魏为徴城县通典云徴澄音相近故名元和志徴澄同声后人悮为澄
韩城 明隷西安府同州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同州改直隷州韩城仍属焉释名韩城隋县名本周韩侯国雍胜畧云隋置韩城县以古韩城为名
华州 明隷西安府领县二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改华州为直隷州仍领县二五年改潼闗卫为县并隷州领县三释名华西魏州名南有少华山东连大华故州以取名焉
华隂 明隷西安府华州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县属直隷华州释名华隂汉县名本禹贡华隂地寰宇记云汉改华隂以在太华之隂故名
蒲城 明隷西安府华州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县属直隷华州释名蒲城西魏县名本南白水西魏改蒲城寰宇记云以县东故蒲城为名也或云以县东有蒲池即小蒲川
潼闗 明设潼闗卫隷南京中军都督府
国初改隷西安府雍正二年裁潼闗卫归并同华等州五年以输纳不便照甘省改卫为县之例设县专理就近属华州释名潼闗本后汉闗名故明以名卫
本朝以名县因闗旧名也
耀州 明隷西安府领同官一县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升耀州为直隷州又拨同州之白水来隷领县二释名耀州唐末李茂贞州名郭子章云州东十五里有鉴山年丰则山中有光耀如鉴州以是名
同官 明隷西安府耀州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州改直隷县仍属之释名同官后周县名元和志云苻秦于铜官川置铜官防军后魏改置铜官县周除金作同县因川名也
白水 明隷西安府同州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耀州改直隷州以同州白水接壤于耀故拨隷焉释名白水秦县名雍大记云秦置白水县以县临白水也元和志后魏置白水县南临白水因以为名
干州 明隷西安府领二县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以干州直隷陜西布政司仍领二县释名干唐州名干宁二年置干州雍大记云在长安西北隅故名
武功 明隷西安府干州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升干州为直隷州武功仍属焉释名武功秦县名元和志云县境有武功山斜谷水亦曰武功水是县以山水立名也
永夀 明隷西安府干州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升干州为直隷州永夀仍属焉释名永夀唐县名武徳二年于永夀原西置永夀县因原而名
邠州 明邠州隷西安府领三县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以邠州直隷陜西布政司仍领县三释名邠唐州名元和志云豳公刘所居之地后魏置豳州开元中以豳与幽字相渉改为邠字
三水 明隷西安府邠州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州改直隷三水仍属焉释名三水后魏县名汉有三水县属安定郡后魏重置于今邠州界沿汉旧名也元和志云以县有罗川谷三泉并流故以为号
淳化 明隷西安府邠州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州改直隷淳化仍属焉释名淳化宋县名县志云宋太宗改元淳化立县之始即以为名
长武 明隷西安府邠州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州改直隷长武仍属焉释名长武明县名县志云万厯初置长武县取县西长武故城为名
鄜州 明隷延安府领三县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以鄜州直隷陜西布政司仍领县三释名鄜后魏州名本秦鄜衍文公于其地作鄜畤汉为县后魏以名州郭子章云以地有鄜水故名
洛川 明隷延安府鄜州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州升直隷县仍属州释名洛川后秦县名元和志云姚苌置洛川县以县界有洛川水为名
中部 明隷延安府鄜州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州升直隷县仍属州释名中部后秦县名汉渠搜中部都尉治此姚兴始置县从中部都尉之旧也
宜君 明隷延安府鄜州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州升直隷县仍属州释名宜君后魏县名苻秦置宜君防军太武改县地形志云县有宜君水因取名焉
绥徳州 明隷延安府领米脂一县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以绥徳州直隷陜西布政司又拨延安府之清涧县隷州领县二释名绥徳金州名本后魏绥州宋为绥徳城金升为州因城旧名也
米脂 明隷延安府绥徳州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州改直隷县仍属焉释名米脂金县名本宋米脂城以地有米脂水沃壌宜粟其米汁淅之如脂故以名城金升为县因宋旧名也
清涧 明隷延安府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升绥徳为直隷州以县境接壌于州故拨隷焉释名清涧金县名本宋清涧城建康初种世衡因寛州旧垒筑之赐名清涧以县西有清涧河也大定末始升为县
葭州 明隷延安府领三县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以葭州直隷陜西布政司仍领县三释名葭金州名以州临葭芦川也川在州西五里岸多葭芦故以名州
呉堡 明隷延安府葭州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州改直隷县仍属州释名呉堡金
县名本宋呉堡寨县从寨名也
神木 明隷延安府葭州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州改直隷县仍属州释名神木元县名本宋神木寨也郭子章云县西十五里杨家城内有神松三株枝柯相连故曰神木
府谷 明隷延安府葭州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州改直隷县仍州释名府谷五代唐县名文献通考云唐末置府谷镇后唐升府谷为县县从镇名也
右
本朝陜西録司一府五直隷州十州县共七十三自明以县属于州州县又均统于府如西安一府所辖至三十有七属隷太广化理难周又潼闗榆林守土莅民职同县府而名仍卫所亦属未协至
本朝雍正三年法唐虞肇州之典使凡府州县统辖适均如西安六州延安三州俱改直隷以分莅诸县又改潼闗卫为县升榆林卫为府分二十堡为四县以隷之使一省之中大小相维轻重同得合成运掌之治至郡县释名虽无闗大体然盩厔因乎山水肤施沿乎国邑鳯翔麟逰本乎祥瑞阐释其义可以考命名所由使览者不惑故并附见云
夏商
昔颛顼创制九州为雍梁舜分十二州为雍梁豫夏复为九州禹贡曰黒水西河惟雍州东距西河即龙门之河华阳黒水惟梁州孔安国以为东距华山之南【通典】殷因于夏无所变改【汉书地理志】武丁之地西不过氐羌北不过朔方【汉书贾捐之传】
雍州 舜置十二牧雍其一也【通典】东崤西汉南商北居庸四山之所拥翳故曰雍【括地志】
镐 帝辛三十六年西伯使世子发营镐【竹书纪年按镐在长安西南三十里以下国邑郡县非更置徙治者其方位逺近不重注】
亳 汤起于亳【史记六国表】契封于商后世迁于亳即西亳京兆杜县有亳亭【郑樵通志】亳在杜南【路史 按杜即今咸宁】
郢 史记正义周书云惟周王季宅郢郢故城在雍州咸阳东二十一里周之郢邑也【地理通释 按郢一作程辨见程下】
毕 帝辛六年文王初禴于毕【竹书纪年】毕在咸阳西北【地理通释】
鸡闾 新平地古颛顼之墟里名曰鸡闾【晋书苻坚载记 按新平今邠州】
丽 防娲氏立治于中皇山之原继兴于丽长安志云骊山有女娲治处又临潼东二十四里有故丽城商郦国【路史 按中皇山在平利县】
戏 炎帝后姜姓之国今新丰有戏亭是也【路史 按戏亭在临潼东南三十里】
扈 启与有扈战于甘之野【尚书序】赵孟曰夏有观扈【左传】鄠县本夏扈国故鄠城在县北二里【元和志】
崇 舆地志鄠县古崇国也【鄠县志】夏有扈国商为崇国【通考】商之崇扈今永兴鄠北二十里有故城【路史】
丰 既伐于崇作邑于丰【诗经大雅】文王伐崇作丰邑自岐下徙都【史记周本纪】周丰宫文王宫也在鄠县东三十五里【括地志 按即今秦渡镇】
甘 在鄠北启扈战于此【路史】
骆 县父之国京兆宜夀县有骆谷故盩厔地【路史】郝 商郝国太昊弟郝骨氏后右扶风盩厔也【路史按骆郝同地但先后异时】
桥 姬姓国黄帝子孙守桥山者【路史 按桥山在中部北】
翟 帝乙十七年西伯伐翟【竹书纪年 按周时延安以北皆为翟境商末之翟亦应在其地】
西河 后启征西河【竹书纪年】夏世侯伯有西河国后启征之【路史 按禹贡西河自龙门以下皆是即正义所谓丹同二州也】
岐 古有岐伯黄帝至岐见岐伯引载而归是也【路史】亶父自豳迁岐改国号曰周【诗注疏】太王邑岐山之下文王亦治焉【地理通释】
郮 郮故国黄帝后封在岐山之阳所谓周原膴膴者【玉篇】周文作邑于丰乃分岐邦地为周公旦采地东谓之周【诗注疏】
召 召畿内采地奭始食于召故曰召公【史记索隠】文王分岐邦地为召公奭采地西谓之召【诗注疏】
程 孔氏曰周书称文王在程作程典皇甫谧云文王徙宅于程盖谓此也曹氏曰文王既胜宻湏度鲜原于岐山之阳定程邑而都焉【诗地理考】文王城在陇州呉山废县东四十五里【明一统志 按诸志俱谓程即郢合为一处但程在岐阳郢在咸阳东相去絶逺故分编之】
陈仓 渭水东迳陈仓县西应劭曰黄帝都陈在此营氏开山图曰伏羲生成纪徙治陈仓非陈国所建也【水经注】陈黄帝后姬姓国今寳鸡故陈仓有陈山【路史】
姜 炎帝后姜姓国扶风美阳有姜氏城【路史】岐水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帝王世纪曰炎帝神农氏长于姜水【水经注】
杜 夏世侯伯汉杜阳县地【路史】诗自土沮漆齐诗作自杜言公刘避狄而来居杜与漆沮之地【诗地理考】杜邑在麟游县【麟逰县志】
微 微商后今岐之郿县【路史】
阮 殷有阮国在岐渭间诗有侵阮徂共之辞【通鉴注】阮商诸侯国在岐渭之间【氏族畧】
莘 莘姒姓夏禹后【世本】启封支子于莘【唐世系表 按呉越春秋鲧娶有莘氏女古已有莘国】河水迳郃阳城东故有莘邑为太姒之国诗云在郃之阳又曰纉女维莘谓此也【水经注】郃阳南二十里古莘国【郡县志】
芮 虞芮质厥成【诗经大雅】西伯初听虞芮讼杜预云冯翊临晋芮乡在朝邑西南【路史】
荼 荼防也殷时旧姓郃阳防城是【路史】李氏曰同州防谷【诗地理考】
华 尧观于华华封人祝之【庄子】有虞氏为豫州之域舜分十二州豫州华山【通鉴注 按潼闗县古桃林地后汉郡国志云黄帝置农郡潼关县亦故农地】
蕃 渭水东迳峦都城北故潘邑殷契之所居世本曰契居蕃阚骃曰蕃郑西今峦城是矣【水经注 按蕃在今华州西】
定 定国商后渭水南有定城述征记去潼闗三十里【路史】
彤 商彤伯地即彤城【歴代纪事年表】郑县西有故彤城【华州旧志
按郑县即今华州】
华原 隂康氏治于华原【路史 按华原今耀州也】
阳武 古国有阳武【路史】史记仓颉居阳武在今白水县东北十八里阳武村【贾志】
彭衙 旧志谓衙在商以老彭封得名【白水县志 按彭衙在今白水县】
邰 国名炎帝后姜姓所封帝喾元妃邰氏女也生弃为后稷复封于邰【説文】故斄城在武功县西南二十二里【括地志】后稷封邰夏支庶受爵曰子国于此【郿县志】
云阳 云阳山在冯翊云阳县少昊居之【路史 按云阳在今淳化】甘泉 黄帝接万灵明廷明廷者甘泉也【史记封禅书】少昊处甘泉【路史 按甘泉在今淳化】
防 夏防国在干之永夀汉之防县【路史】
豳 禹贡雍州之地周之先公刘所居诗大雅云笃公刘于豳斯馆是也【元和志】古公立薫育侵之乃去豳【史记周本纪】古豳地在三水县西南三十里有豳城在厐川水西盖公刘之邑豳谷也【寰宇记】
京 依其在京【诗经大雅】京地名郑笺以京为周地小别名则京是周所都之邑【诗注疏 按京在今邠州】
渠搜 河水自朔方东转迳渠搜故城北禹贡之所云渠搜矣【水经注】成汤北发渠搜【通鉴外纪】渠搜在废夏州北【禹贡锥指 按渠搜在今懐逺县东北河套中】
朔方 尧舜地不过数千里北朔方朔南暨声教【通典】帝乙三年王命南仲城朔方【竹书纪年 按朔方在今靖邉东北】
昆夷 夏之衰不窋窜戎狄之间【国语】豳国西近戎北近狄【韦昭注】夏桀之乱大夷入居邠岐之间成汤攘而伐之【后汉书西羌传 按史记地理图虞夏以来薫鬻玁狁在黄河北昆夷虽居邠岐终非境土故不入图】
梁州 梁州东据华山之南【孔氏书传】华山之南今华隂之西南上洛汉中洋川安康皆是【郑樵通志】南郑县东南百八十里有梁山大山四围其中三十里许甚平或云古梁州治也【通鉴注】舜置十二州梁州其一也西方金刚其气强梁故曰梁【通考】
褒 褒夏后氏后夏有褒君【路史】褒国在褒城县东三里许骆驼坪【贾志】
西 分命和仲宅西【书经尭典】西国和仲所宅今兴元西县
【路史】
氐 西戎氐羌咸戴舜之功【史记五帝本纪】自彼氐羌莫敢不来王【诗经商颂】白马氐今兴武等州地盖岐陇而南汉川以北皆氐云【路史 按即鳯沔宁羌地】
饶 世本曰舜居饶内在汉中西城县或言嬀墟在西北舜所居也【水经注】饶国有虞氏后今西城有姚墟或谓舜生于此【路史】
姚方 汉水东迳锡县故城北又东歴姚方盖舜后枝居是处故地留姚称也【水经注 按姚方在今白河县】
金 金提国帝尧世有金道华种兰唐韵云周附庸金州也【路史 按金州即今兴安州】
锡 商锡国御姓锡时之先今郧乡有锡穴【路史 按即今白河县】
上洛 上洛夏氏侯伯商州上洛郡是也【路史】
丹 丹水城在商州城南一里吕氏春秋尧有丹水之战以服南蛮疑即丹朱所封者【贾志】尧使子朱处于丹渊为诸侯丹是其国也【汉书律厯志】朱之国今朱虚有丹山丹水出焉【路史】
商 丹水自上洛迳商县南契始封此鲁连子曰在太华之阳皇甫谧阚骃并以为上洛郡商县也【水经注】商州东八十里商洛县古之商国【括地志】武闗西北一百二十里有商城谓故邑也【盛之荆州记】
右夏商二代兼及上古録州二国邑五十四夫涂山之防万国雍梁二州封建殆不止此然歴年既乆经史阙如靡究其详仅録其可考者着于篇又如唐之丹虞之饶夏之西商之彭衙间有谓在他境者然诸説相沿谅非无自疑以传疑不敢废也故并録之
周
后稷始封邰公刘徙邑于豳太王徙邑于岐山之阳南有周原始改号曰周王季徙程【按程一作郢】文王徙都于丰成王卜洛邑复还丰镐世本曰懿王居犬丘平王徙洛【帝王世纪】自陜以西召公主之【公羊传】成王地西不过氐羌北不过朔方【汉书贾捐之传】髙陵以东今冯翊之南境华隂之东境属魏云中五原之境今榆林九原属赵【通典】
雍州 周礼西曰雍州盖并禹梁州之地周自武王都于鄷镐雍州为王畿平王东迁以岐鄷之地赐秦襄公为秦地【晋书地理志】职方九州周之制也无禹贡之梁虽无梁州而雍豫之间是也【周礼注】周之九州与禹贡不同者周都雍不可不广故合雍梁为一州【地理通释】
镐 镐水上承镐池于昆明池北周武王之所都也诗云考卜维王宅是镐京自汉帝穿昆明池于是地基搆沦禠今无可究【水经注】武王自丰徙都镐是为宗周今丰水之东长安之南三十里去丰二十五里镐池即其故都也【帝王世纪 按元和志谓镐京在长安西北十八里互异】
杜 晋范宣子曰昔匄之祖在周为唐杜氏【左传】周成王灭唐迁之于杜为杜伯国【杜预注】杜在长安南十五里为下杜城【郑樵通志】
樊 仲山甫采今京兆杜陵有樊乡【路史 按在今咸宁南】芷阳 霸城秦穆公之所筑又名芷阳【雍録 按在今咸宁东】咸阳 成王三十四年雨金于咸阳【竹书纪年】秦孝公作咸阳徙都之【史记秦本记】咸阳在今县东二十里【明一统志】
毕 富辰曰毕文昭也【左传】毕国在杜邮西北【杜预注】毕在咸阳西北毕公髙封焉【通典】
太丘 渭水东迳槐里县故城南县古太丘也周赧王都之【水经注】太丘邑懿王自镐徙都【史记索隠】太丘故城在始平县东南十里懿王所都【括地志 按懿王徙都太丘或作犬丘悮】
骊 戏水东迳骊戎城东春秋晋献公伐之获丽姬于是邑丽戎男国也【水经注】骊戎故城在临潼县东三十五里殷周时丽戎国【雍胜畧】
戏 秦厉公十六年补戏城【史记六国表】戏西周地名【史记注按戏在今临潼县东南】
栎阳 秦献公三年城栎阳【史记秦本纪 按栎阳在今临潼东北】蕞 厐暖入函谷攻秦蕞【史记赵世家】新丰有蕞城【郡国志按蕞在临潼东北】
鄷 富辰曰鄷文之昭也【左传】成王十九年黜鄷侯【竹书纪年】丰邑在丰水西镐京在丰水东相去二十五里【三辅决録 按周有程邑常武之诗云命程伯休父濮氏曰程畿内邑在丰未详】
崇 宣公元年晋欲求成于秦赵穿曰我侵崇秦必救之吾以求成焉【左传 按崇在□县北】
蓝田 梁惠王三年秦子向为蓝田君孟子向之故邑也【水经注】
髙陵 髙陵邑秦昭王母弟髙陵君封【路史】
汤社 宁公二年伐荡社三年与亳战亳王奔戎遂灭荡社【史记秦本纪】西戎之君曰亳王成汤之后其邑曰荡社徐广曰一作汤【史记注】汤社亳王所居今讹为杨杜里【马志 按杨杜在三原北三十里】
泾阳 侵镐及方至于泾阳【诗经小雅】秦昭王弟悝为泾阳君【史记秦本纪 按诗玁狁整居焦获左传晋及秦战于麻隧济泾及侯丽还国防秦北有甘泉峪口之固皆乡聚山薮名故不録】
频阳 秦厉共公初县频阳【史记秦本纪】频阳故城在富平县东北五十五里【马志】
上郡 惠文王十年魏纳上郡十五县【史记秦本纪】绥州春秋白狄所居战国属魏为上郡【元和志】上郡今麟延丹坊鄜银夏绥徳保安之地【地理通释 按上郡今绥徳州】
肤施 赵惠文王三年灭中山迁其王于肤施【史记赵世家】肤施在上郡【路史 按肤施即上郡治史记所谓十五县之一也】
定阳 魏围定阳【国防】定水东迳定阳城南【水经注 按定阳在今宜川县】
白翟 武王放逐戎夷泾洛之北名曰荒服晋文公攘戎翟居于西河圁洛之间【史记匈奴传】白翟及秦同州今鄜坊绥延皆古白翟地【郑樵通志】圁银州银川洛水在砖井堡南梁山下【葭州志】
朐衍 平王末岐梁泾漆之北有朐衍戎【史记匈奴传】盐州古戎狄居之即胊衍戎地【括地志】砖井堡盐州地【延安府志按在今定边县界】
雍 秦徳公元年初居雍【史记秦本纪】禹贡雍州之域春秋及战国为秦都徳公初居雍即今天兴县也【元和志按天兴即今凤翔县】
岐 成王有岐阳之搜【左传】懿王十二年翟人侵岐【竹书纪年】岐阳城在岐山县东五十里【贾志】
周 周国在王畿内扶风雍县【通考】周城在岐山县西北十五里【贾志 按左传注周公黒肩采地】
召 召畿内采地奭始食于召宣王时召穆公虎其后也【史记索隠】召穆公采地扶风雍县东南有召亭【杜预左氏注】
羙阳 秦孝公作四十一县羙阳其一也【元和志 按羙阳在扶风北】
武功 秦孝公作四十一县武功其一也在渭水南今郿县地是也【元和志】
斄 秦孝公作四十一县斄其一也【元和志】斄今武功故城是【史记注】
虢 文王母弟虢叔所封是曰西虢【舆地记】故虢城在陈仓县东四十里【括地志】东迁之际自此之上阳为南虢其处者为小虢【路史】
剻 剻伯綮国穆天子西征至于剻剻伯綮逆天子郭地记陈仓有剻城宜在此非沛之剻【路史 按剻城在今寳鸡东】
平阳 秦武公有子名白封平阳【史记秦本纪 按平阳宜在今寳鸡东汧水北】
郿 申伯信迈王饯于郿【诗经大雅】郿在今鳯翔府郿县【诗注】今郿县东十五里有故城【郿县志】
汧 鱼龙川东迳汧县故城北史记秦文公东猎汧渭遂都其地是也【水经注 按在今陇州南二里】
秦 秦城在陇州南三里秦非子所居【马志 按元和志作二十五里】汉中郡 秦恵文王二年置郡因水名也【汉中志】
南郑 厉共公二十六年城南郑【史记秦本纪】南郑县故褒之附庸也周显王之世蜀有褒汉之地至六国楚人兼之怀王弱秦畧取焉【水经注】禹贡梁州之域周合梁于雍职方属雍州春秋属秦楚【雍胜畧】
褒 周幽王伐有褒【国语】褒国在褒城东二百歩褒姒所出【元和志】
成固 秦置汉中郡为成固县始城而冀其巩固之意【方舆胜览】
氐羌 鳯州春秋氐羌所居兴州战国时为白马氐之东境【通典 按鳯州今鳯县兴州今畧阳】
金 唐韵云周附庸金州也【路史 按金州今兴安州又寰宇记谓金州周庸国括地志亦谓上庸房竹邑及金州皆是苐书注疏谓庸在汉江之南宜在今郧阳界故不録】
西城 秦恵王置西城县属汉中郡【兴安州志 按即今兴安州】洵阳 蘓秦説楚王曰北有洵阳【国防 按即今洵阳县】
锡 古麇国地楚潘崇伐麇至于锡穴【左传 按锡今白河县】上洛 楚司马起丰析临上洛【左传】晋烈公二年楚人伐我南鄙至于上洛【竹书纪年】商州周属豫州【雍胜畧 按上洛即今商州】
商 商洛县在商州东本商邑周之商国【史记正义】春秋时其地属晋战国属秦【通考】楚使子西为商公【左传】甘茂与昭鱼遇于商于【史记韩世家】商髙黄帝昆孙以地得姓成王时封爵【商州志】
菟和 国名纪菟和与隂戎境今上洛有菟和山或云菟氐【路史 按在今商州境】
习 丹水自商县东南歴少习出武闗楚司马使谓隂地之命大夫曰将通于少习以聼命【水经注】习国名传有少习【风俗通】武闗商州东百八十里少习之墟今有廵司【商州志】
蛮 楚人既克夷虎乃谋北方蛮子赤奔晋隂地【左传】今镇安有蛮王砦即曼川古蛮子国【贾志】
隂地 楚司马使谓隂地之命大夫【左传】商阪在商洛县南一百里即晋隂地也【郡县志】
隂戎 周襄王时在河南山北者号曰隂戎河南山北自今上洛郡以东后韩魏并隂戎灭之【通考】
临晋 魏文侯十六年伐秦筑临晋【史记魏世家】临晋故城在同州冯翊县南二里【正义 按冯翊今同州】晋恵公许赂秦伯列城五南及华山【左传】夷吾请割晋河西八城谓同韩等州【史记正义】
防 出宿于屠【诗经大雅】説文防在冯翊防阳亭李氏同州防谷防今同州【地理通释】
芮 桓王十八年秦人纳芮伯万于芮【左传】朝邑南三十里有南芮乡北芮乡皆古芮伯国【括地志】
同 同一作□春秋地图谓同州为□国【路史】
洛隂 魏文侯十七年西攻秦至郑而还筑洛隂【史记魏世家】雒漆水也雒隂城在洛水南【正义】洛隂在同州西【括地志】
王城 秦厉公伐大荔取其王城【史记秦本纪】平王末洛川有大荔戎【史记匈奴传】王城在朝邑县东一里盖大荔戎王之城【寰宇记 按左传晋师济泾而还迓晋侯于新楚注云新楚宜在今朝邑境】
辅氏 秦伐晋次于辅氏晋魏颗败秦师于辅氏【左传】辅氏晋大夫采【路史】辅氏在朝邑县西北十三里【朝邑县旧志】
合阳 晋攻秦至郑而还筑合阳【史记六国表】合向氏邑向戍曰合左师今同之郃阳【路史】
羁马 康公六年秦伐晋取羁马【史记秦本纪】晋邑也【服防注】羁马在郃阳县东北二十里【元和志】
刳首 晋败秦师于令狐至于刳首【左传】刳首在郃阳县东【冯志】
元里 晋文侯十六年伐秦筑元里【史记六国表】元里故城在澄城县南十五里【贾志】
王官 王官城在澄城县西北六十里左传秦伐晋取王官即此先言渡河史文倒耳【括地志】王官故城在澄城县西北四十里【马志 按同州志谓王官在今河东但以地界考之西北六十里尚在县境】
南郊 故城在澄城县西北七十里又有北郊西郊皆即孟明伐晋所取【括地志】
新城 晋伐秦围新城【左传】新城在澄城县东北二十里【澄城县新志】
邧 晋伐秦围邧【左传】邧秦邑名【广韵 按邧宜在今同州境】
北徴 秦伐晋取北徴【左传】徴城县西南二十五里有北徴城今名避难堡【同州志】
杜平 秦孝公与魏恵王防杜平【史记秦本纪】杜平在同州澄城县界【正义 按在县南】
梁 夷吾将奔翟冀芮曰不如走梁梁近于秦【史记晋世家】梁国在冯翊夏阳【史记索隠】魏文侯六年城少梁【史记魏世家】本梁国为秦所灭【师古注】同州韩城县南二十二里为少梁故城古梁国【括地志】
韩 溥彼韩城【诗经大雅】韩武之穆也【左传】韩城在今县南十八里古韩国也【括地志】夏阳西南有韩原韩武子采邑【博物志】同之韩城南十八里有故韩城韩原也一曰宗丘与临晋近谓之少梁【路史 按韩原即古韩国少梁即古梁国俱在韩城县南是韩梁夲同一地但先后异名耳】
繁厐 魏文侯十二年公子击围繁厐秦厉公十六年补厐城【史记六国表】厐城在韩城县东南【韩城县旧志】
籍姑 秦灵公十年城籍姑【史记六国年表】籍姑在同州韩城县北【正义】籍姑在韩城县北三十五里【明一统志】
郑 郑豫州之域【张士佩雍韩考】郑桓公为周司徒采地咸林【国语】渭水迳郑县故城北桓公友之故邑也【水经注】古郑城在华州郑县东北二里【郡县志 按穆天子传云天子入于南郑郭璞注今京兆郑县也不觧郑县何以亦名南郑竟与汉中同名耶】
拾 系本桓公居棫林【一作咸林】徙拾皆古地名自封桓公乃名为郑【宋注】华州东有拾村里今俗讹为石【华州新志】
棫林 晋会诸侯伐秦渡泾至棫林还【史记秦本纪按诸説俱谓棫林即桓公采地在今华州苐观史记渡泾之文则棫林在泾水南似别为一地桓公采地乃咸林也】
武城 文公八年秦伐晋取武城【史记秦夲纪】武城一名武平城在郑县东北十五里【括地志】
隂晋 职方氏豫州其镇华山注在华隂【周礼注疏按华隂周为豫州域】魏文侯三十六年秦侵我隂晋【史记魏世家】华隂县在州东南六十里县东南五里有古城即六国时隂晋也【寰宇记】华隂分秦晋之界邉晋之西则曰隂晋【续通典】
彤 恵王十三年与秦会彤【史记魏世家】彤周彤伯所封国于王畿之内其地在京兆郑县界【胡氏鉴注】华州西有故彤城【华州旧志】
重泉 简公七年堑洛城重泉【史记六国年表】重泉城在蒲城县南四十五里【明一统志】
条 史记晋世家晋穆侯七年伐条杜预曰条晋地今朝邑西南有怀徳故城即条近焉【宋敏求长安志】
贾 桓公九年贾伯伐曲沃【左传】蒲城县有贾城即古贾国【寰宇记】贾城在蒲城县西南十八里【宋敏求长安志】今其地名贾曲【雍胜畧】
彭衙 文公二年秦及晋师战于彭衙【左传】彭衙故城在白水县东北六十里【括地志】
汪 晋伐秦取汪城【左传】同之白水有汪城在临晋东晋文二年晋伐秦取汪即此【路史】
申 斄亭在武功县西南三十里周为申伯封国【贾志按诗宣王封申伯于谢此或为畿内采地】
羌 周羌侯国今武功县界有羌阳故城【路史】
邠 尔雅四极西至于邠国【地理通释 按邠国即今邠州】
枸 三辅图郇邑城在三水治东二十五里周文王第十七子封郇侯诗称郇伯是也【三水县志】邠之三水东北二十五里栒邑原上有郇城周鼎铭云王命尸臣官此栒邑者班固以为文昭元和志从之非也【路史】
义渠 周防王时秦晋自州迁允姓之戎于渭汭水口曰汭今新平彭原间一云汭在新平宜禄县【通考】义渠城古义渠王国在宜禄镇北【方舆胜览 按宜禄即今长武】
雕隂 防王五年秦败龙贾于雕隂【史记魏世家】雕隂故城在洛交县北二十里【括地志】雕隂废县在甘泉县南二十里【贾志】
渠搜 周之成康北发渠搜【汉书武帝本纪 按渠搜在今怀逺县北河套中】朔方 朔方近玁狁之国也【毛氏诗传】什贲故城在朔方县治北即朔方县之故城【元和志】河水东迳朔方县故城东北诗所谓城彼朔方也【水经注 按朔方在今靖邉县北河套中】
九原 魏防王十七年命大夫奴迁于九原【竹书纪年】赵主父西北畧地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史记赵世家按九原在今怀逺县北河套中】
固阳 魏恵十九年围长城塞固阳【史记六国表 按固阳在府谷东北河北】
榆中 赵武灵王二十年西畧地至榆中【史记赵世家】榆中胜州所治榆林县是【括地志 按榆中在今府谷东北河套中他若玁狁犬戎虽时侵据境土终无常所故不録】
右周雍州録国三十一郡二县邑六十二夫周宅镐京五等颁爵九服画壌畿内之地建国食采谅必倍于他州逮东迁以后嬴秦踞其西垂韩魏剖其东偏更有大荔骊戎等盘处乎泾漆河渭之间文武之遗封遂不可复识矣今从周礼职方左氏内外等书掇拾其余聊存千百之十一以见西周之制云
秦
非子封为附庸邑于秦谷防公赐受鄷之地穆公称伯以河为竟恵公得上郡西河昭王开巴蜀政并六国故秦地于禹贡跨雍梁二州【汉地理志】项籍灭秦分其地为三以章邯为雍王都废丘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董翳为翟王都髙奴谓之三秦【元和郡国志】
内史 秦京师为内史【汉地理志】秦改立郡县而京畿所统特号内史言其在内以别于诸郡守【师古注】秦内史兼治汉三辅地三十六郡内史其一也【通鉴注】今京兆华隂冯翊扶风汧阳新平及梁州之域上洛地皆是【郑樵通志】孝公十一年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四十一县【史记秦本纪】
咸阳 渭水东北迳渭城南文颖以为故咸阳秦献公都栎阳至孝公作咸阳而徙都之【水经注】孝公十二年于渭北城咸阳至始皇并都之【元和志】孝公咸阳今渭城是始皇都咸阳今城南大城是【闗中志】
景陵 曹参取咸阳将兵守景陵【史记曹相国世家】景陵县名【正义】在咸阳【通鉴注 按是时司马欣尚据栎阳曹参守景陵宜在今咸阳县东又史记白起传云武安君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马志云杜邮在今咸阳东五里按杜邮似乡聚非县邑名故附録于此】
长安 始皇八年弟长安君将兵击赵【史记秦始皇本纪】长安本秦旧县楚懐王封项羽为长安侯【元和志】长安本秦乡名【三辅黄图】
杜 杜陵西北有杜县故城秦武公十一年县之【水经注】周杜伯国秦武公灭为县【雍録】
芷阳 霸水歴白鹿原东霸城之西故芷阳矣【水经注】霸城秦穆公所筑又名芷阳【雍録】霸城在府东二十五里【明一统志】
樊乡 樊哙灌废丘最赐食邑杜之樊乡【史记樊哙传】杜陵有樊乡【索隠】
废丘 孟康曰县名【索隠】古太丘邑也秦以为废丘亦曰舒丘【水经注】项王立章邯为雍王都废丘【史记项羽本纪 按史记非子居犬丘徐广曰今槐里也然观宣王时庄公伐西戎破之及其先大骆地犬丘并有之为西垂大夫则犬丘似在西垂非懿王之所都也】
槐里 樊哙撃章邯下槐里摧废丘【史记樊哙传】章邯都废丘居槐里【水经注 按寰宇记兴平西二十五里有槐里故城后魏真君徙槐里县于槐里故城即此疑即秦槐里所在】
栁中 樊哙攻赵贲下槐里栁中咸阳【史记樊哙传按哙攻贲自西而东栁中宜在槐里之东咸阳之西似亦秦县邑名】
栎阳 白渠枝渠东迳栎阳城北史记献公二年城栎阳自雍徙居之【水经注】项王三分闗中王秦降将长史欣为塞王都栎阳【史记项羽夲纪】栎阳故城在栎阳县东北二十五里【括地志】
丽 始皇十六年魏献地于秦秦置丽邑【史记秦始皇本纪】戏水自丽山北迳骊戎城东春秋晋献公伐之秦之丽邑矣【水经注】京兆新丰秦之骊邑【汉地理志】
蕞 厐暖入函谷攻秦蕞【史记赵世家】新丰有蕞城【郡国志按蕞城在临潼东北】
戏 二世二年陈渉遣周章西至戏【史记秦始皇本纪】蘓林曰戏邑名在新丰东南三十里今戏亭是也【水经注】
髙陵 髙陵邑秦昭王弟髙陵君封今属京兆【路史】髙陵本秦旧县孝公置【元和志】
鄠 扈秦改鄠邑故鄠城在县北二里【元和志】
丰 防公元年以女弟缪嬴为丰王妻【史记秦本纪】地在丰水覀【路史】
蓝田 献公六年初县蓝田【史记六国表】蓝田县本秦孝公置【汉书地理志】蓝田故城在县西三十里【宋敏求长安志】
泾阳 泾阳本秦旧县地昭王弟封泾阳君即此汉泾阳县在平凉郡界【通典】
池阳 周緤还定三秦赐食邑池阳【史记周緤传】雍州泾阳县西北三里池阳故地【史记正义 按汉池阳系恵帝四年置此尚因秦旧县】
汤社 始皇为汤社属北地郡【三原县志 按史记宁公灭汤社在今三原境或始皇置县】
樗里 樗里疾秦昭王之弟也室在昭王庙西渭南隂乡故俗谓之樗里子【史记樗里子传】嬴姓国有樗里今渭南阳乡【路史】
下邽 渭水东迳下邽县故城南秦伐邽置邽戎于此有上邽故加下也【水经注】在渭南北五十里【渭南县志】
频阳 频阳山在富平县东北七十里秦厉公于山南立频阳县今故城在焉【雍録】频阳故城在富平县东北五十五里【贾志】
郑 渭水东迳郑故城北武公十一年县之桓公友之故邑也【水经注】古郑城在郑县理北三里【元和志】
武城 孝公十九年城武城【史记六国表】在华州郑县东十三里【正义】
彤 六国表商君反死彤地在郑县界【通鉴注】郑西有故彤城【华州旧志】
宁秦 渭水迳华隂故城北春秋之隂晋也秦恵王五年改曰宁秦【水经注 按吕氏春秋九薮云秦之阳华晋地道记日童闗是也又胡氏鉴注云晋桃林之塞秦阳华是也即今潼関县地】
重泉 在蒲城南五十里秦简公置【西安府志】重泉故城在蒲城县东南四十五里【括地志】
临晋 本大荔戎国秦获之更名临晋【元和志】在朝邑县西南二里秦筑垒以临晋国【县道记】
合阳 孝公二十四年秦大荔围合阳【史记六国表】
北徴 秦公子鍼桓公之子景公之弟食邑北徴【邑志按即今澄城】
杜平 孝公七年与魏王会杜平【史记六国表】灌婴下栎阳赐爵列侯食杜平乡【史记灌婴传】杜平在今澄城【贾志按在澄城县南】
怀徳 渭水之北沙苑之南即怀徳县故城也世谓之髙阳城非矣【水经注】怀徳故城在朝邑县西南四十二里【寰记】 朝邑西南有怀徳城秦邑也髙祖还定三秦赐周勃食邑怀徳【同州志】
夏阳 渭水东南迳夏阳故城北少梁也秦恵王十一年更从今名矣【水经注】夏阳故城在韩城县南二十里芝川镇北基址犹存曰西少梁里【韩城县志】
衙 嬴姓国有衙同之白水东北六十里彭衙故城是也穆公子采【路史】
白水 文公分清水为白水即此【通典】秦置白水县以县临白水也【郡县释名】
汪 秦邑同之白水有汪城在临晋东【路史】
雍 秦徳公既立卜居雍后子孙饮马于河遂都雍【史记封禅书】徳公自汧徙雍【三辅黄图】周为召穆公采秦置雍县【郡县释名】雍故城在雍县南七里【括地志】
虢 秦武公十一年灭小虢【史记秦本纪】桃虢城在寳鸡县东六十里秦武公灭虢为县谓之小虢西虢城相去十里【贾志】
陈仓 陈仓县秦文公所筑因山为名有上下二城上城文公筑【元和志】陈仓城在寳鸡东二十里鸡爪峰下【贾志】
羙阳 孝公作四十一县羙阳其一也【元和志】羙阳秦县在扶风县北二十五里今为崇正镇【扶风县志 按长安志谓羙阳在武功西七里此乃后魏徙置非秦汉旧县】
郿 郿县秦文公所营【毛苌诗传】郿本秦县今县东十五里有故城【元和志】
杜阳 蘓代説秦王封小令尹以杜阳【国防】杜水东迳杜阳故城北世谓之故县川【水经注 按在今麟逰县】
汧 文公居西垂宫东猎至汧渭之会曰昔周邑我先秦嬴于此后卒为诸侯乃卜居占曰吉即营邑之【史记秦本纪】世纪防公徙汧故城在今陇州南二里【诗注疏】
秦 秦城在陇州东南二十五里秦非子养马汧渭之间有功周孝王命为大夫【元和志】
平阳 汧水歴慈山东南迳郁夷县迳平阳县故城南史记秦宁公二年徙平阳徐广曰故郿之平阳亭也【水经注】平阳在郿县西北徙自宁公【郿县志 按今郿县非汧水所经平阳似不在郿境九域志虢县有平阳镇宜在今寳鸡界】
好畤 汉髙帝元年章邯迎撃汉兵于陈仓止战好畤【史记髙帝本纪】好畤在干州东七里好畤县故城【雍胜畧】
壤乡 曹参围好畤取壌乡【史记曹相国世家】壌乡今在雍州武功县东二十里髙壌坊是【史记正义】
髙栎 曹参击三秦军壌东及髙栎破之【史记曹相国世家】皆邑名髙栎近壌乡【史记正义】
斄 樊哙攻雍斄【史记樊哙传】即后稷所封今武功故城是【史记注】
武功 孝公作四十一县斄武功在渭水南今郿县地有武功山斜谷水亦曰武功水县以山水立名【元和志】
漆 汉王元年周勃北攻漆【史记周勃传】豳州新平县古漆县【史记正义】
栒邑 汉初郦商破周军于栒邑【史记周类传】在豳州【史记索隠 按栒邑即今邠州三水县】
云阳 始皇使防恬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又徙五万家于云阳【史记秦始皇本纪】云阳城在云阳县西北六十里【续通典按即今淳化县】
鹑觚 秦使防恬筑城至此以觚奠祭乃有鹑鸟集其上以为灵遂名其县【周地图记】离长武县四十里【鹑觚县碑记按鹑觚秦属北地郡】
商 秦内史南境今上洛郡【通考】卫鞅既破魏秦封之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史记商君传】商秦相卫鞅邑【汉书地理志按商在今商州东】
华阳 门水东北歴华阳之山即华阳也【通鉴注】秦魏冉同父弟芉戎封华阳君即此【雒南县旧志 按在今雒南县】
上郡 始皇使蒙恬筑长城居上郡【史记始皇本纪】上郡雍州之域今洛交中部延安咸宁上郡银川新秦朔方等郡皆是【郑樵通志】
肤施 奢延水迳肤施县南秦昭王三年置上郡治【水经注】上郡故城在绥州上县东南五十里即肤施县地【括地志】肤施县赵置秦因而不改今属延州【史记正义】
髙奴 清水东迳髙奴县项羽封董翳为翟王都之【水经注】董翳都髙奴即金明县是也【通鉴注】即肤施县金明砦地【雍胜畧 按此肤施今延安府治非秦之肤施也】
雕隂 魏防王二年秦取我雕隂【史记六国表】髙帝初傅寛从定三秦赐食邑雕隂【汉书傅寛传】雕隂邑战国属魏后属秦【纲目注】
鄜 文公十年初为鄜畤【史记秦本纪】县名于鄜地作畤故曰鄜畤【索隠】
阳周 蒙恬系诸阳周【史记蒙恬传】走马水出长城北阳周县故城南桥山二世赐蒙恬死于此【水经注 按阳周在今安定县界】
汉中郡 周赧王二年秦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史记楚世家】古汉中郡城在今南郑县东二里许即秦厉公所筑【舆地纪胜】汉中梁州之域今汉中洋川安康郡皆是【郑樵通志】
南郑 厉共公二十六年城南郑【史记秦本纪】项王立沛公为汉王王汉中都南郑【史记项羽本纪】
褒 汉髙祖为汉王张良送至褒中【史记髙帝纪】即梁州之褒县也旧曰褒中【师古注】在褒城县南十里打钟坝村置县自秦始【贾志】
城固 秦置汉中郡为城固县盖始城而冀其巩固之意【方舆胜览】春秋为楚地秦为城固县【城固县志】
西城 秦恵王置汉中郡金州即汉中之西城县也【雍大记】秦恵王始置西城县属汉中郡今西城山下即故址也【兴安州志 按兴安州南三里有西城废县】
洵阳 蘓秦説楚王曰北有洵阳【国防】郦商攻洵闗定汉中【史记郦商传】洵闗即汉中洵阳【史记注 按即今洵阳县】
故道 故道属陇西郡【通典】汉王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史记髙帝本纪】武都有故道县【汉书地理志】鳯州春秋氐羌之所居秦属陇西郡【通典 按畧阳县秦蜀郡地宁羌秦蜀郡葭萌县地】
九原郡 河水东迳九原县故城南秦置九原郡治此【水经注】中受降城本秦九原郡【元和志 按九原在今榆林府东北河套中括地志云胜州连各县本秦九原郡】
新秦 秦使防恬収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史记匈奴传】秦逐匈奴収河南地徙民以实之谓新秦【水经注】今夏胜等州秦畧取之【史记正义】
榆中 始皇三十六年迁北河榆中三万家【史记始皇本纪】北河胜州也榆中即今胜州榆林县【正义 按榆中在今府谷东北河套中】
固阳 秦孝公十一年魏鞅围固阳降之【史记六国表】河水东迳棝阳故城南【水经注 按固阳在今府谷东北河北一作棝】
北假 防恬度河据阳山北假中【史记匈奴传】北假在河北【禹贡锥指】
临河 河水东迳髙阙南又东迳临河县故城北【水经注】延水县本秦临河县地【元和志 按水经注河自髙阙东迳临河县北髙阙在今榆林府西北黄河北临河县即在其南岸去延水县絶逺元和志误】
右秦世都闗中録郡四县邑七十四夫郡县之制始于秦而龙门不载其沿革盖畧之也惟范蔚宗云秦内史武帝改其四县是汉制即秦之旧规也况废封建为郡县后世咸因之则建置亦不可不详故并着于篇
汉
秦罢侯置守汉郡县之制无改于秦昭宣之后郡县亦有增损【隋书地理志】汉以秦地太大更加置郡国【郑樵通志】京兆尹 故秦内史髙帝二年更为渭南郡九年罢复为内史武帝建元六年分为右内史太初元年更为京兆尹县十二【汉书地理志 除湖县在河南界外增邑国二】太初元年以长安以东为京兆尹长陵以北为左冯翊渭城以西属右扶风以辅京师谓之三辅又三辅共治长安城中【三辅黄图】平帝元始四年分京兆置前煇光后承烈二郡【汉书平帝本纪】前煇光领长安以南诸县后承烈领长安以北诸县【通鉴注】司校尉部武帝征和四年置察三辅农【汉书武帝本纪】元帝永始四年诸陵分属三辅【汉书元帝本纪】先是诸陵总属太常今各因其地界属三辅【师古注按景帝时晁错为左内史又武帝纪建元三年诏左右内史是内史之分非自建元六年始也汉书百官表云景帝二年分置左内史右内史】
长安 髙帝五年置【汉地理志】七年自栎阳徙都长安【史记髙帝本纪】髙帝始都长安实曰西京【三辅黄图】渭水迳长安城北汉恵帝元年筑六年成即咸阳也秦离宫无城故城之王莽更曰常安【水经注】长安故城在长安县西北二十里汉之旧都【括地志】
新丰 髙帝十年更名郦邑曰新丰【汉书髙帝本纪】池水迳新丰县故城东故丽戎地髙帝王闗中太上皇思东归故象旧里制兹新邑名为新丰【水经注】新丰故城在昭应县东十八里汉新丰城也【元和志 按渭南县志云汉以渭南置宻畤县京兆尹建武中省入新丰旧史失传】
昌陵 鸿嘉元年于新丰戏乡为昌陵县以奉初陵永始元年罢【闗中记】昌陵在霸城东二十里【水经注】
船司空 地理志曰渭水东至船司空入河服防曰县名都官三辅黄图有船库官后改为县王莽之船利也【水经注】船司空后省入华隂【郑樵通志】船司空故县在华隂县东北十五里【通典】
蓝田 秦孝公置汉因之【贾志】
华隂 秦宁秦髙帝八年更名华隂【汉书地理志】渭水迳华隂故城北王莽之华疆也【水经注】
郑 本秦旧县汉属京兆【元和志】郑县故城在郑县北二里【括地志 按郑县今华州】
塞 塞侯直不疑【史记直不疑传】塞国名今桃林塞【史记索隠】桃林县以西至潼闗皆桃林塞【史记正义按塞国后废】
下邽 本秦旧县属京兆【元和志】
南陵 文帝七年置【汉书地理志】平帝四年罢南陵为县【汉书平帝本纪】南陵故城在万年县东南二十四里【括地志按万年今咸宁】
奉明 宣帝元康元年益奉明园戸为奉明县【汉书宣帝本纪】宣帝立奉明县以奉悼园在东都门外【水经注】长安县北八里奉明故县是【宋敏求长安志】
霸陵 霸陵故芷阳也文帝起陵邑因更名【通鉴注】霸水东迳霸县故城南汉文之霸陵县也王莽更曰水章【水经注】
杜陵 元康元年以杜东原上为初陵更名杜县为杜陵【汉书宣帝本纪】杜陵王莽之饶安也【水经注】秦杜县之东有原名东原东原之地为杜陵县遂改杜县为下杜以别之【雍録】杜陵故城在万年南十五里【括地志 按在今咸宁东南】
左冯翊 故秦内史髙帝二年更名河上郡九年复为内史武帝建元六年分为左内史太初元年改左冯翊县二十四【汉书地理志】渭桥南有石柱柱南京兆立之柱北冯翊立之【水经注】
髙陵 白渠枝渠东迳髙陵县故城北地理志曰左辅都尉治王莽之千春也【水经注】
栎阳 白渠枝渠东迳栎阳城北髙帝定闗中始都之王莽之师亭也【水经注】汉栎阳在临潼东北七十里【禹贡锥指】
翟道 莽曰涣【汉书地理志】中部县本汉翟道县地【元和志】翟道城在中部西北四十里才有余址【寰宇记】后汉省【贾志】
池阳 泾阳本秦旧县恵帝改置池阳县【元和志】今泾阳县北广吉阳乡有迎东驿本池阳县城【十道志】
夏阳 横溪水东迳夏阳县故城北王莽之冀亭也【水经注】
衙 莽曰逹昌春秋秦晋战于彭衙【汉地理志】景帝时于彭衙置衙粟邑属左内史【同州志】
粟邑 沮水东迳粟邑县故城北莽名粟城也【水经注】白水县本汉粟邑地故城在县西北二十八里【元和志】春秋彭衙汉为粟邑淮南子苍颉造书天雨粟即此处【雍胜畧 按秦白水县汉废】
谷口 文帝后元三年置谷口邑【史记汉兴年表】莽曰谷喙【汉书地理志】谷口故城在醴泉县东北四十里【括地志】醴泉县本汉谷口县地在九山东仲山西当泾水出山处故谓之谷口【元和志】
莲勺 沮水迳莲勺县故城北十三州志曰以草受名也【水经注】莲勺在渭南县北七十里汉初于渭北下邽东二十里置莲勺城【贾志】渭南县东北来化镇有莲花池即莲勺故址【渭南县志】
鄜 莽曰修令【汉书地理志】鄜地名后为县【索隠】洛川汉鄜县
地【通典】
频阳 羙原本汉频阳县【通典】频阳故城在富平县东北五十里【禹贡锥指】
临晋 冯翊汉临晋县地故城在朝邑县西南二里【括地志】景帝时始置临晋县属左内史新莽更为监晋【同州志 按临晋秦县州志悮】
重泉 莽曰调泉【汉地理志】蒲城汉重泉地【雍胜畧】
郃阳 河水迳郃阳城东又徐水迳刘仲城北是髙祖仲兄刘仲之封邑也故徐广曰郃阳国名也【水经注】郃阳故城在县东四十里【贾志】
祋祤 沮水东南迳祋祤县故城西县汉景帝二年置【水经注】耀有祋祤庙疑祋祤是一兵器其秦祷兵之所乎【江邻防杂志 按汉立县本此】祋祤故城在耀州东北一里【贾志】
武城 石桥水迳武平城东地理志云左冯翊有武城县王莽之桓城也【水经注】武城在华州东十三里【冯志】
沈阳 石桥水迳沈城北汉书地理志左冯翊有沈阳县王莽更名制昌盖借水以取称矣【水经注】沈阳在华州东北十五里旧在渭水北后汉安帝初移于此【明一统志 按长安志郡县图沈阳在今三原界】
懐徳 左冯翊领怀徳县【汉书地理志】周勃赐食邑懐徳【史记绛侯传】
徴 莽曰汜爱师古曰今澂城是也左传云王取北徴谓此地耳【汉地理志】澄城县西南二十五里有北徴城汉置徴县【同州志】
云陵 昭帝后元二年起云陵以其地置云陵邑【汉书昭帝本纪】平帝元始四年罢云陵为县【汉书平帝本纪】云陵故城在淳化县北三十里【明一统志】
万年 髙帝置莽曰异赤【汉书地理志】汉髙祖葬太上皇于万年陵仍分栎阳置万年县理栎阳城中故栎阳城亦名万年城【续通典】
长陵 髙帝置莽曰长平【汉书地理志】长陵故城在咸阳东北三十里【元和志】有萧城在咸阳县东北四十里长陵北世传萧何筑以守长陵盖即长陵城矣【水经注】
阳陵 景帝五年作阳陵邑【汉书景帝本纪】故弋阳景帝更名莽曰渭阳【汉书地理志】阳陵故城在咸阳东北四十一里【寰宇记 按禹贡锥指髙陵西南三十里有阳陵故城互异】
云阳 汉云阳故城在云阳县西北八十里【括地志】在淳化县西北五十里城基犹存【贾志】
右扶风 故秦内史髙帝二年更为中地郡九年罢复为内史武帝建元六年分为右内史太初元年更名主爵都尉为右扶风县二十一【汉书地理志按増县一】渭桥石柱以北属扶风石柱以南属京兆【闗中记】
渭城 故咸阳髙帝元年更名新城七年罢属长安元鼎三年更名渭城【汉书地理志】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之阳王莽之京城也【水经注】故渭城在今咸阳县东北二十二里【寰宇记 按在东北三十里】
槐里 章邯都废丘居槐里汉祖引水灌城灭章邯三年改曰槐里王莽更名槐治【水经注】槐里故城在始平县东南十里【括地志 按长安志云兴平县北故城是互异】
鄠 汉于故鄠城置县其城周四里頺垣尚在【寰宇记】盩厔 山曲曰盩水曲曰厔故以名县【图经】终南城在县东三十里旧县谷郡国记曰即汉盩厔县城也【贾志】
斄 汉扶风郡领斄县【汉书地理志】古斄城在武功县南八里前汉徙置县西南三十里【贾志】
郁夷 渭水迳郁夷县故城南王莽更曰郁平【水经注】郁夷废县在陇州西五十里【寰宇记】
羙阳 雍水南迳羙阳县西【水经注】有羙阳城在县西北二十里今为崇正镇【扶风县志】
郿 郿城在郿县北十里渭水北汉置郿县【冯志】渭水东迳郿县故城南在今县东北十五里【禹贡锥指】
雍 故城在天兴县南七里【玉海 天兴今鳯翔县】
漆 新平本汉漆县即邠州理是也【元和志】漆县在麟游县西一百二十里隋唐为普润县【麟游县志 按普润亦漆县地】
栒邑 县东北二十五里邠邑原上有栒邑故城即汉理所【寰宇记】
隃麋 汧水东南迳隃麋县故城南王莽之扶亭也【水经注】隃麋泽在汧阳县西八里许汉以此名县【元和志】隃麋故城在汧阳县东三十里【明一统志】
陈仓 渭水东迳陈仓县南【水经注】汉陈仓城在今县东二十里【通典】汉陈仓在寳鸡县东十五里前凸后凹中可容数千人【寳鸡县志】
蒯成 蒯成县陈仓县之故乡聚名周緤所封也【舆地志】髙祖十二年以緤为蒯成侯【史记周緤传 按蒯成汉志未载今増入在寳鸡县东后废】
杜阳 杜水东迳杜阳故城世谓之故县川即王莽之通杜【水经注】麟游汉杜阳县地【元和志】
汧 汧源县本汉汧县地在汧水之北【元和志】陇州东南三里有汧县故城【禹贡锥指】
好畤 莫水出好畤县梁山水东有好畤县故城王莽之好邑也【水经注】今干州东十里有好畤村即汉县所在或云县当在永夀境悮【干州志】
虢 虢在鳯翔府南三十五里【九域志】故城在寳鸡县东六十里【明一统志】
安陵 成国故渠迳惠帝安陵南北有安陵故城地理志惠帝置王莽之嘉平也【水经注】安陵故城在咸阳东二十一里【括地志】
茂陵 成国渠东迳茂陵县故城南武帝建元二年置宣帝县焉王莽之宣城也【水经注】武帝于槐里之茂乡置茂陵邑【三辅旧事】汉茂陵在兴平县东北十七里【元和志】黄图曰去长陵十里【宋敏求长安志】
平陵 成国渠东迳平陵县故城南地理志昭帝置王莽之广利也【水经注】平陵与茂陵相去二里武帝置茂陵昭帝徙治平陵【郡国记】兴平县东二十里平陵古城是【宋敏求长安志】
武功 渭水东迳武功县故城北王莽之新光也【水经注】元始五年以武功为安汉公采地名曰汉光邑【汉书平帝本纪】武功故城在郿县东四十里渭水南【寰宇记 按以上属右扶风】
商 属农郡【汉书地理志】丹水自上洛又东南迳商县南【水经注】商洛县在商州东九十里【寰宇记】商洛汉商县【唐书地理志】
上雒 属农郡【汉书地理志】汉元鼎四年置居洛水上因以为名【通鉴注】
汉中郡 秦置莽曰新成属益州县十二【汉书地理志按除房陵等四县在胡广界】武帝元鼎中雍州之南置益州【通鉴注】
西城 汉中郡治西城【汉书地理志】今金州西北四里西城山东魏兴郡故城是也【寰宇记 按金州今兴安州又州志云髙帝定汉中置萧山县即今秦郊镇未几废】
洵阳 洵水东南迳洵阳县南【水经注】洵阳本汉旧县【寰宇记】南郑 髙帝元年立为汉王王汉中都南郑【汉书髙帝本纪】髙祖入秦项羽封为汉王萧何曰天汉美名也遂都南郑【水经注】南郑故城在府东二里【冯志】
褒中 昭帝元凤六年置【汉中志】褒水南迳褒县故城东褒中县也本褒国矣【水经注】褒州在县南十里打钟坝村汉曰褒中【贾志】
安阳 汉汉中郡领安阳县【汉书地理志】安阳故城在汉隂县西二十四里敖口东十里汉江之北【寰宇记】
城固 涔水东北流迳城固南城北城在山上或言韩信始立或言张良所筑未知定所制矣【水经注】城固今县东六里故北城是以有南城故谓此为北城【县道记按水经注汉水又左得度口水度水南迳平阳县故城东贾志云平阳城在今西乡县洋川髙祖置县后废】
沔阳 沔水南迳沔阳城南萧何所筑其城南临汉水北帯通逵【水经注】沔阳故城在今沔阳县东南十里【禹贡锥指】
锡 汉水东迳锡县故城北春秋之锡穴王莽之锡治也【水经注 按即今白河县以上诸县属汉中郡】
故道 属武都郡【汉书地理志 按武都属凉州】故道水迳故道城东【水经注】鳯州在汉为故道县地【雍胜畧】
沮 属武都郡【汉书地理志】武兴汉武都沮县也【续通典】沮县废基在畧阳县东一百二十里沮水河侧【畧阳县志按宁羌州本汉广汉郡葭萌县地】
隂槃 属安定郡【汉书地理志 按安定属凉州】汉隂槃城在宜禄县西北二十五里【元和志 按隂槃今长武地】
直路 属北地郡【汉书地理志 按北地属凉州】沮水自直路县东南迳燋石山【水经注】直路县后汉已废其故城在中部县西北二百里又姚秦置中部县直路故城在焉【禹贡锥指】
鹑觚 属北地郡【汉书地理志】宜禄汉鹑觚地【通典】鹑觚旧治长武县南四十里枝村原故址尚存【长武县志】
上郡 秦置髙帝元年更为翟国七月复故属并州二十三【汉书地理志 按除十二县在西省山西界兼冇未详所在者】马援兄员王莽时为增山连率【后汉书援传】莽改上郡为增山【后汉书注】隋唐绥州延州汉上郡地【通鉴注】
肤施 奢延水东迳肤施县南秦置上郡治髙祖并三秦复以为郡【水经注】
独乐 有马湖峪在今米脂县北碎金驿康湾之南即故独乐县宋改为永乐【延绥志】
阳周 走马水出长城北阳周县故城南桥山王莽更名上陵【水经注】阳周故城在安定县北九十里【安定县志】
浅水 王莽改曰京室【水经注】宜禄本汉浅水县地【元和志】折墌城在长武县北五里即浅水故县【贾志 按上郡与长武相去絶逺浅水似非长武地】
奢延 奢延水出奢延县西南东北流迳其县故城南王莽之奢节也【水经注】奢延故城在废夏州西南【禹贡锥指按在今榆林府懐逺县】
雕隂 雕隂废县在洛交县北三十里【括地志】甘泉县本汉雕隂县城在甘泉县南四十里【元和志】
兹 诸次水出上郡诸次山东迳榆林塞即汉书所谓榆溪旧塞也绿歴沙陵届兹县西出故广长榆也【水经注】榆林卫本汉上郡兹县地北至邉墙十里其外皆战国云中九原地也【禹贡锥指 按兹即榆林府榆林县地】
定阳 定水迳定阳县故城南应劭曰县在定水之阳也【水经注 定阳在今宜川县西北】
髙奴 清水东迳髙奴县项羽封董翳为翟王髙祖破以县之王莽之平利矣【水经注】延州城即汉髙奴县【括地志】
白土 圁水出上郡白土县圁谷东迳其县南王莽更曰黄土【水经注 按白土县在今榆林府西北河套中】
髙望 属上郡莽曰坚宁【汉书地理志 按髙望县在榆林府北河套中】西河郡 武帝元朔二年置莽曰归新属并州县三十六【汉书地理志 按除二十八县在山西界兼有未详所在者】
富昌 湳水东迳西河富昌故城南王莽之富成【水经注】富昌故城在胜州南【延绥旧志 按富昌在榆林府东北河套中】
美稷 湳水出西河郡美稷县东南流入长城东【水经注按羙稷在榆林府东北河套中又有羙稷乡在山西宁州界乃后汉所徙置非故县】
大城 莽曰好成【汉地理志 按义熈二年柔然献马于姚兴济河至大城即此在榆林府北河套中】
鸿门 属西河郡【汉地理志】圁水东迳鸿门县县故鸿门亭风俗记曰圁隂县西五十里有鸿门亭【水经注 按鸿门在今米脂西】
圁隂 属西河郡【汉地理志】圁水东迳圁隂县北恵帝五年置王莽改曰方隂【水经注】县在圁水之隂因以为名今有银州银川即是旧名犹存但字变耳【师古注】
圁阳 属西河郡【汉书地理志】圁水出白土县圁谷东迳圁隂县北又东迳圁阳县南今米脂县有圁隂故城圁阳当在东北【禹贡锥指】
增山 汉西河郡领增山县有道西出雷塞北部都尉治【汉地理志】
虎猛 属西河郡西部都尉治【汉书地理志 按天鳯元年匈奴至西河虎猛制虏塞下告欲和亲即此在榆林府北河套中】
朔方郡 武帝使卫青出云中以西击楼烦白羊王于河南遂取河南地筑朔方【汉书匈奴传】汉元朔二年置朔方郡使校尉蘓建筑朔方城【水经注】朔方郡属并州领县十【汉书地理志 按除修都一县未详所在】
三封 河水东北迳三封县故城东汉武帝元狩二年置十三州志曰在临戎县西一百四十里【水经注按三封在今定邉县北河套中】
朔方 河水南迳马隂山西又东南迳朔方县故城东北诗所谓城彼朔方王莽以为武符者也【水经注】什贲故城在夏州朔方县北即汉朔方县故城【元和志】朔方县汉朔方郡治【禹贡锥指 按朔方在懐逺县北河套中】
临河 河水东迳髙阙南又东迳临河县故城北王莽之监河也【水经注】西受降城在丰州西八十里汉临河县故理处【元和志】临河故城在今榆林卫西北【禹贡锥指 按临河在今靖邉县北河套中】
窳浑 河水东迳沃野故城南又北迆西溢于窳浑县故城东武帝元朔二年开朔方郡治王莽更郡曰沟搜县曰极武【水经注】窳浑故城今在废夏州西北【禹贡锥指按窳浑在靖邉县北河套中】
渠搜 河水自朔方东转迳渠搜县故城北王莽之沟搜亭也【水经注】渠搜在废夏州北【禹贡锥指 按渠搜在榆林府西北河套中】
沃野 河水东迳临戎县故城西又东迳沃野故城南武帝元朔三年立王莽之绥武也【水经注】沃野故城在天徳军城北六十里【地理通释 按沃野在靖邉县西北河北岸】
广牧 河水东迳临河县南又东迳广牧县故城北王莽之盐官也【水经注】废丰州城在榆林卫西北塞外七百里本汉朔方郡之广牧县【禹贡锥指】
临戎 河水东北迳三封县故城东又北迳临戎县故城西王莽之推武也【水经注】唐永丰县在丰州西一百六十里本汉临戎县地【元和志 按临戎在定邉县北河套中】
呼遒 朔方郡领呼遒县【汉书地理志 按后魏代名郡有呼遒县在今榆林境当即汉县旧地】
五原郡 元朔二年遣卫青出云中至髙阙収河南地置五原郡【汉书武帝本纪】秦九原郡武帝元朔二年更名莽曰获降属并州领县十六【汉地理志 除六县未详所在】胜州榆林县西有汉五原城【通典】
九原 河水迳河隂县故城北又东迳九原县故城南秦始皇置九原郡治此武帝元朔二年更名五原王莽之获降郡城平县矣【水经注】九原故城在胜州西界今连谷县是【史记正义 按九原在神木县北河北岸】
五原 九原县西北接对一城盖五原县故城王莽填河亭也其城南面长河北背连山【水经注 按五原在神木北河北岸】
临沃 河水东迳副阳城南又东迳临沃县南王莽之振武也【水经注】临沃县在稒阳西【禹贡锥指 按临沃在府谷北河北岸】
宜梁 河水东迳原亭城南又东迳宜梁县故城南阚骃曰五原西南六十里今世谓之石崖城【水经注】今在废丰州东【禹贡锥指 按宜梁在榆林府北河北岸】
河隂 河水东迳副阳城南又东迳河隂县故城北【水经注 按河隂在神木县北河套中】
曼栢 莽曰延栢【汉地理志】曼栢县在胜州银城县【后汉书注 按曼栢在府谷北河套中】
成宜 河水东迳田辟城南又东迳成宜县故城南王莽更曰艾虏【水经注】城在废丰州界【禹贡锥指 按成宜在榆林府北河北岸】
稒阳 河水东迳宜梁县故城南又东迳稒阳县故城南王莽之固隂也又北出石门障西北趣光禄城甘露三年呼韩邪单于还诏送单于居幕南保光禄徐自为所筑城也故城得其名矣【水经注 按稒阳在府谷东北河北岸又史记武帝太初元年使公孙敖筑塞外受降城甘露三年单于自请愿留光禄塞下有急保受降城城近光禄塞】
西安阳 河水东南迳朔方县故城东北屈南过五原西安阳县南【水经注】莽曰障安【汉书地理志】城在废丰州东北【禹贡锥指 按西安阳在懐逺县北河北岸】
河目 河水自临河县东迳阳山南南屈迳河目县左【水经注】河目故城在北假中河北【括地志 按河目在怀逺县西北河北岸以上属王原郡】
沙南 属云中郡【汉书地理志】河水东过云中桢陵县南又东过沙南县北【水经注】桢陵即废东胜州其故城在卫西北河东岸沙南县在西岸榆林塞外唐为胜州地【禹贡锥指 按沙南在府谷东北河套中】
右汉録郡八县邑一百一十有五子云谓髙祖创业蜀汉发迹三秦而帝天下故其后用奉春之防仍都闗中惩秦孤立虽大启尔宇而畿内之地不以封建惟析秦内史为三郡以弼成都邑而郡县之制遂相沿不废逮建元以后开置朔方五原等郡闗中幅员愈广其所建置益倍于秦至于新莽窃位十余年中妄意改作分三辅为六尉或至一郡五易其名此本不足纪苐兰台该载之故亦畧附见云
后汉
中兴以来郡县改易凡前志有县名今所不载者皆世祖所并省也前无今有者后所置也凡县名先书者郡所治也又世祖中兴官多役烦乃命并省郡国县邑至明帝后所省县渐复分置【郡国志】光武都洛阳闗中复置雍州后罢复置司统三辅如旧【晋书地理志】献帝初平元年迁都长安【后汉献帝纪】建安十八年省并州郡复禹贡之九州冀州得西河云中五原朔方雍州得农京兆冯翊扶风上郡陇西武都益州有汉中【后汉书百官志注按后汉司治河南故不録】
京兆尹 属司领十城【郡国志 外増县一】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汉初都长安谓之三辅中兴都洛阳以三辅陵庙所在不改其号【后汉书百志 按汉京兆尹领南陵奉明船司空三县俱后汉废】
长安 王莽改常安东汉复为长安【冯志】渭城县后汉省入长安【咸阳县志】
霸陵 后汉京兆尹领霸陵县【郡国志 按通鉴建武二年蒋震据霸陵】杜陵 宣帝起杜陵邑后汉为县属京兆【通鉴注】
郑 黄图下邽县并郑【郡国志】
下邽 下邽县并郑桓帝西廵复之【三辅黄图】董卓迁都长安华歆求出为下邽令即此【元和志下邽増入】
新丰 灵帝建宁三年改为都乡封耿叚为侯国【水经注】昭应县东三十里有故城后汉灵帝末移安定郡隂槃县寄理于此今谓隂槃城【寰宇记 按昭应今临潼】
蓝田 后汉京兆尹领蓝田县【郡国志 按通鉴建安初延岑据蓝田】长陵 故属冯翊【郡国志】建武十五年改属京兆【玉海】商 故属农【郡国志】建武十五年改属京兆【玉海】
上雒 侯国故属冯翊【郡国志】建武十五年改属京兆【玉海】王遵封上雒侯即此【雒南县志】
阳陵 故属冯翊【郡国志】建武十五年改属京兆【玉海】华隂 属农郡故属京兆【郡国志】前汉书渭水至船司空入河后汉省船司空属华隂【通鉴注】
左冯翊 属司领十三城【郡国志】顺帝六年以羌防充斥徙北地居左冯翊永建四年还旧治后复徙之【通鉴注】建安初闗中始开诏分冯翊西数县为左内史郡治髙陵【三国魏畧 按汉左冯翊领谷口翟道武城栎阳沈阳怀徳鄜徴云陵九县俱后汉省】
髙陵 光武东都后冯翊出治髙陵【闗中记】今髙陵县西南二里即髙陵故城【禹贡锥指】
池阳 谷口故城在醴泉县北后汉为池阳【通典】永初五年徙郡以避冦难北地徙池阳故城在今泾阳县地【通鉴注】
云阳 后汉左冯翊领云阳县【郡国志】永康元年先零掠云阳【后汉书和帝纪 按云阳在今淳化县西北】
祋祤 永元九年复【郡国志】永康元年先零防闗中围祋祤【后汉书和帝纪】耀州华原同官县本汉祋祤县地【续通典按祋祤盖建武中省】
频阳 后汉左冯翊领频阳县【郡国志 按频阳在富平东北五十里】沮水自土门东迳怀徳城南城在北原上【水经注】怀徳故城在今富平县西南十里非汉怀徳县也盖后汉三国时因汉旧名于此立县今有废城【禹贡锥指】
万年 白渠枝渠东迳栎阳城北建武二年封景丹为侯国【水经注】后汉省栎阳入万年【元和志】汉栎阳万年为二县后汉始省并【通鉴注】
莲勺 后汉左冯翊领莲勺县【郡国志】
重泉 莽曰调泉后汉复旧【宋敏求长安志】汉徴县光武省徴为重泉地【贾志】
临晋 建安初诏分冯翊以西数县为左内史郡以东数县为本郡治临晋【鱼豢魏畧】汉临晋在朝邑县界后汉移置于此取故城为名【寰宇记 按临晋在今同州】
郃阳 永平二年复【郡国志 按郃阳盖建武中废】
夏阳 顺帝永和五年徙上郡居夏阳【后汉书顺帝本纪】衙 永初元年徙上郡居衙【后汉书安帝本纪】安帝时羌乱以上郡寄理于此因省衙县【寰宇记 按上郡永建初自衙还旧理至永和初复徙夏阳】
粟邑 永元九年复【郡国志】沮水东迳粟邑故城北后汉封耿防为侯国【水经注】
右扶风 属司隷领十五城【郡国志増县一】扶风治在夕隂街北光武后出治槐里【三辅黄图】顺帝六年徙安定居扶风【后汉书顺帝纪】献帝中平六年省扶风都尉置汉安郡镇雍渝糜杜阳陈仓汧五县【献帝起居注 按汉右扶风领渭城盩厔斄郁夷虢五县俱后汉省】
槐里 渭水东迳槐里县故城南桓帝封皇甫嵩为侯国【水经注】
安陵 后汉右扶风领安陵县【郡国志 按安陵王莽改嘉平后汉复故】平陵 后汉右扶风领平陵县【郡国志 按平陵王莽改广利后汉复故】茂陵 后汉右扶风领茂陵县【郡国志 按茂陵王莽改宣城后汉复故】鄠 建武三年任良据鄠【通鉴】汉鄠县属右扶风东汉因之【贾志】
郿 渭水东迳郿县故城南诸葛亮屯郿司马懿欲据郿拒亮即其县也又渭水东迳郿坞南汉董卓发卒筑郿坞髙与长安城等【水经注】董卓坞在郿县东北六十里【元和志】
武功 永平八年复【郡国志】后汉省斄县自渭南移武功县于故斄城因谓之武功城【寰宇记】盩厔县光武省入武功【武功县志 按故斄城在今武功南八里即后汉武功治】
陈仓 献帝中平六年汉安郡领陈仓县【献帝起居注按陈仓即今寳鸡县】
汧 建武初诸将下陇祭遵军汧故城在陇州汧源县西【通鉴注】郁夷县在陇州西五十里【寰宇记】郁夷省并郿【地道记 按郁夷与郿相去絶逺后汉末寄理于郿因并郿耳】
隃麋 汧水迳隃麋故城南建武四年封耿况为侯国【水经注】
雍 安帝初元元年先零防雍城右扶风雍城县也【通鉴注】虢县后汉并于雍【寰宇记】
栒邑 后汉末属新平郡【通考 按汉属右扶风后汉兴平初改新平】美阳 岐水南迳美阳县之中亭川永元二年封耿秉为侯国【水经注】永初五年诏安定徙羙阳【后汉书安帝本纪】
好畤 建武二年封耿弇为好畤侯食好畤羙阳二县【后汉书耿弇传】莫水东有好畤故城【水经注 按好畤郡国志未载今增入】
漆 兴平元年分安定扶风为新平郡【后汉书献帝本纪】邠州汉漆县后汉于此置新平郡【元和志】
杜阳 永和二年复【郡国志】周原在岐山阳地属杜阳【郑氏诗谱】
汉中郡 属益州秦置城九【郡国志 除房陵等二县在湖广界外增县四】建安四年分凉州四郡置梁州十八年省梁州以其郡国并属冀州【袁宏后汉纪】蜀置梁州治汉中今兴元【地理通释】张鲁据汉中建安五年拜鲁为汉宁太守【汉中志】魏武征张鲁复曰汉中郡【通考】
南郑 南郑东汉置汉中郡始治此【汉中府志】
武乡 武乡谷在汉中府东北三十里蜀汉封诸葛亮为侯国【十道志 按郡国志无武乡今增入后废】
城固 蜀以城固为乐城县【华阳国志】乐城县在城固县西八十里蜀汉建兴七年丞相亮筑乐城于城固【贾志】
龙亭 在洋县龙亭山本汉龙亭县元初元年蔡伦封龙亭侯即此【贾志】龙亭县在城固东龙亭山【禹贡锥指按龙亭郡国志未载今增入】
定逺 洋水自巴山东北迳平阳城汉中记曰本西乡县治也城即定逺矣后汉班超封定逺侯即此【水经注】定逺县属汉中郡故城在西乡县治南【通鉴注 按定逺县郡国志未载今补入】
南乡 西乡即汉城固县地蜀置南乡县【通鉴注】在西乡县东南归仁山蜀先主分城固地为南乡县即今渔渡灞口【贾志 按南乡县郡国志未载今补入以上三县皆寻废】
褒中 安帝永初三年先零冦褒中【后汉书安帝纪】褒中县名汉中褒城县【后汉书注】褒州故址在褒城南十里汉曰褒中【贾志】
沔阳 沔阳旧传萧何所筑昭烈为汉王权住此城今门外盟坛犹存【梁州记】沔阳故城在旧西县东南一十六里【贾志】蜀以沔阳为汉城【华阳国志】蜀令蒋济守汉城【地理通释 按通释谓沔阳在西县西】
西城 西城故汉中郡之属县也汉末为西城郡【水经注】建安十二年汉中分西城安阳为西城郡二十四年蜀以申仪为西城太守【三国魏志 按汉汉中郡有洵阳县后汉废】
安阳 张鲁为汉宁太守袁山松书曰建安十二年分汉中之安阳置汉宁郡【通鉴注 按安阳在汉隂西二十四里】
锡 甲水出秦岭山东南至锡入沔当在今白河县界白河汉锡县地也【禹贡锥指 按以上诸县俱属汉中郡】
故道 属凉州武都郡【郡国志】凤县汉为故道地东汉因之【冯志 按金牛故城在宁羌州西北蜀为汉夀县地】
沮 沮今兴州顺政县【后汉书注 按顺政即今畧阳】畧阳汉为沮县地属武都郡东汉因之【冯志】
鹑觚 故属北地后汉属凉州安定郡【郡国志 按汉安定郡领隂槃北地郡领直路俱后汉省】
上郡 属并州领十城【郡国志 按除潦垣横林侯官三县未详所在】王莽以马员为增山连帅归世祖以为上郡太守【水经注】永初五年西羌乱诏上郡徙衙永建四年归旧土永和五年复徙上郡居夏阳【后汉书】建安二十二年省上郡【晋地理志 按汉上郡领独乐阳周浅水髙望俱后汉省】
肤施 后汉上郡治肤施县【郡国志 按汉地理志有阳周县后汉省入肤施髙奴二县】
奢延 段颎追羌出桥门战于奢延泽即上郡奢延县界【鉴注】莽曰奢节东汉复旧名后兵扰邑废【清涧县志按奢延县在今懐逺县界】
雕隂 后汉上郡领雕隂县【郡国志】汉雕隂县后汉为雕隂城【绥徳州志】
定阳 定水迳定阳县故城南【水经注 按定阳在宜川县界】
髙奴 河水东迳髙奴县东今肤施县北百里有金明城即汉髙奴县【禹贡锥指】安寨县汉髙奴县地【雍胜畧】
白土 后汉上郡领白土县【郡国志 按白土在今榆林府西北河套中】兹 后汉上郡领兹县【郡国志】兹在上郡银川之间【师古注 按兹在今榆林县界】
圁隂 后汉圁隂县属西河郡【郡国志 按圁隂今米脂地又汉西河郡领富昌鸿门增山虎猛四县俱后汉省】
圁阳 后汉圁阳县属西河郡【郡国志 按圁隂在今神木地】
朔方郡 属并州武帝置领六城【郡国志】建武十一年省朔方并并州二十六年朔方郡民归于本土永和五年徙朔方居五原建安二十年省朔方郡【后汉帝纪按汉朔方郡领临河窳浑渠搜呼道四县俱后汉省】
临戎 河水迳临戎故城西旧朔方郡治【水经注】永丰县本汉临戎县后汉末废【元和志 按临戎在定邉县北河套中】
三封 汉三封在今丰州西一百里后汉因之【元和志按三封在定邉县北河套中】
朔方 建武二十六年南单于居西河使右贤王屯朔方【后汉南匈奴传 按朔方在懐逺县北河套中】
沃野 沃野故城在天徳军城北【地理通释 按沃野建安中省在榆林府西北河北岸】
广牧 九原本汉广牧县地【元和志 按广牧在榆林府西建安中侨置于新兴郡故县遂废】
大城 前属西河郡后汉属朔方郡【通鉴注】永元六年邓鸿追撃逄侯于大城塞【后汉书南匈奴传 按大城在榆林府北河套中】
五原郡 属并州领十城【郡国志 按除父国河隂武都三县未详所在】建安二十年省五原郡徙吏人置河东二十六年五原郡民归于本土【后汉书光武纪】永和五年徙朔方治五原【后汉书安帝纪 按汉五原郡领河隂河目二县俱后汉省】
九原 建武五年卢芳入居九原略有数郡【袁宏后汉纪】永初元年乌桓冦五原战于九原髙渠谷九原县名属五原郡【后汉南匈奴传并注 按九原在今神木东北河北岸】
五原 南单于使骨都侯屯五原【后汉南匈奴传 按五原在九原西北今神木北河北岸】
临沃 临沃县在稒阳西【禹贡锥指 按临沃在今府谷北河北岸】
宜梁 在五原西南六十里【水经注 按宜梁在榆林府西北河北岸建安中省】曼栢 永平七年初置度辽将军屯五原曼栢在今银城县【后汉明帝纪 按锥指曼栢在今府谷北河套中】
成宜 成宜城在废丰州界【禹贡锥指 按成宜在榆林府北河北岸】西安阳 西安阳城在废丰州东北【禹贡锥指 西安阳在怀逺县北河北岸以上属五原郡】
沙南 属并州云中郡【郡国志】沙南故城在河西岸【禹贡锥指】稒阳 永光元年邓鸿出稒阳塞稒阳县属九原郡故城在今胜州银城县【后汉和帝本纪 按稒阳在今府谷东北河北岸】右后汉録郡七县七十九世祖中兴承前汉之烈间有省并终鲜创置故三辅郡县多仍西京之旧至永和以后上郡朔方没于羌戎则疆理日蹙矣蜀汉奋起梁益所得仅西城汉中且诸葛治蜀不置史官故建置靡详惟因其可考者附録于此云
魏晋
魏文帝即位改京兆尹为太守冯翊扶风各除左右仍以三辅属司隷又晋恵帝即位改扶风为秦国徙都建兴之后雍州没于刘聪及刘曜徙都长安改号曰赵石勒克长安复置雍州石氏既败苻健据闗中又都长安是为前秦乃于雍州置司校尉姚苌灭苻氏是为后秦及姚为刘裕所灭其地寻入赫连勃勃号曰南台【晋书地理志】愍帝都闗中四年【通考】
雍州 魏以三辅属司晋于长安置雍州统郡国七【晋书地理志】晋置雍州理京兆【地理通释 雍州统郡国七除安定一郡在西省】
京兆郡 统县八【晋书地理志外增县三】汉京兆尹魏改尹为守后改为秦国后复为京兆国晋为京兆郡【通典】正始五年复秦国为京兆郡【魏书齐王本纪 按后汉京兆郡领长陵阳陵二县俱晋省】
长安 汉长安魏晋皆因之【冯志】姚苌改长安曰常安【后魏书姚苌传】
渭城 河间王颙顿兵于郑闻刘沈兵起还镇渭城【通鉴】汉渭城石勒置石安县苻秦复置渭城县咸阳郡治石安县即汉渭城石勒更名是郡【通鉴注 按晋志无渭城今增入】
杜陵 宣帝置杜陵晋改杜城【冯志 按杜陵晋志仍作杜陵在咸宁东南十五里】
灵武 建兴初刘曜逼长安麯鉴自阿城进救追曜至零武【晋书载记】咸阳县东有灵武乡【咸阳县旧志 按载记作零武鉴注仍作灵武晋地理志未载今增入】
霸城 霸陵县汉属京兆晋改曰霸城【通鉴注 按晋书永康初封赵王伦子为覇城侯即此】
蓝田 永和九年桓温伐苻秦至蓝田【晋书载记】蓝田县汉属京兆晋因之【冯志】
髙陆 白渠枝渠东迳髙陵县故城北太康地记谓之髙陆【水经注】髙陵县汉属冯翊晋改曰髙陆属京兆【通鉴注】魏黄初元年改为髙陆县其治在髙陵县西南一里髙陆故城是也【通典】
万年 万年故栎阳【晋书地理志】太和四年秦王坚畋于万年万年汉属冯翊晋属京兆【通鉴注】
新丰 晋京兆郡领新丰县【晋书地理志】河内王粲在新丰麯特等击粲于新丰【晋书载记 按新丰即今临潼县】
渭南 苻坚甘露二年置渭南县【十六国春秋】渭南县故城在县北苻坚所置【宋敏求长安志】本汉新丰地前秦苻坚割新丰郑二县地置渭南县属京兆郡【雍胜畧 按志未载今增入】
隂般 汉属安定晋属京兆郡鸿门戏水皆在县界【魏书地形志 按隂般在今临潼县东】
冯翊郡 统八县【晋书地理志】汉武帝左冯翊魏除左字但为冯翊郡晋因之【通典 按汉左冯翊有云阳县元和志云魏司马宣王罢又汉左冯翊领池阳衙二县俱 省】
临晋 本汉临晋武帝改为大荔县【元和志】建安初分东数县为左冯翊治临晋晋因之【同州志 按元和志谓武帝改大荔但地理志仍标临晋故从晋志】
下邽 晋冯翊郡领下邽县【晋书地理志】赵染败南阳王模于长安长驱至下邽【晋书载记】
重泉 晋冯翊郡领重泉县【晋书地理志】徴县后汉省晋复置寻又省【寰宇记】东汉省徴县魏晋并为重泉地【蒲城县志 按重泉在今蒲城县南】
频阳 晋冯翊郡领频阳县【晋书地理志 按频阳在唐羙原南三里今富平东北五十里】
粟邑 刘曜进军屯于粟邑【晋书载记】汉安帝时省衙县晋恵帝再置寻又省【括地志】衙县魏并粟邑晋因之【白水县志 按粟邑即今白水】
莲勺 晋冯翊郡领莲勺县【晋书地理志 按莲勺在渭南县渭水北下邽东北二十里】
郃阳 晋属冯翊郡后罢【宰莘退食録】
夏阳东汉夏阳属冯翊魏晋因之【韩城县志 按夏阳今韩城】扶风郡 统六县【晋书地理志晋外増四县】右扶风魏文帝除右字为扶风郡晋太康八年为秦国【元和志】永安元年移扶风于文学城今谓故县城【兴平县志 汉扶风郡领安陵平陵茂陵杜阳四县俱魏间省】
池阳 秦国治池阳【晋书地理志】泾阳本秦旧县后汉及晋为池阳县【通典】泾阳恵帝改池阳县苻秦又置泾阳县【元和志】苻秦于今县东南二十八里置泾阳县【宋敏求长安志】苻秦置泾阳寻废【泾阳县志】
好畤 后汉省【通鉴注】晋元康中复于好畤县城东南二里再置好畤县【寰宇记 按好畤在今干州东晋志未载今增入】
郿 汉属扶风太康地志属秦国【宋书州郡志】姚秦曰郿城【郿县志】
雍 晋扶风郡领雍县【晋书地理志】永和九年乔秉起雍【通鉴】汉杜阳县晋省【寰宇记】栒邑县魏省【通鉴注】
汧 晋扶风郡领汧县【晋书地理志】晋永安初陈安袭汧防之【通鉴 按汧今陇州】
陇闗 郁夷故城在陇州西五十里太康中于此置陇闗县【寰宇记】陇闗县寻废【贾志 按陇关县晋志未载今增入】
隃麋 苻坚太初元年苻双以上邽叛乘胜至揄眉【十六国春秋 按揄眉即隃麋在汧阳县晋志未载今增入】
陈仓 魏明帝遣郝昭营陈仓城诸葛亮围之不利而还【水经注】陈仓城魏太和中郝昭所筑今有上下二城下城是昭筑【元和志 按陈仓即今寳鸡县】
苑川 晋末陈仓县废苻姚时于县界置苑川县【周地图记】苻健于三交城置武都郡【十六国春秋 按苑川在寳鸡西四十六里即三交城晋志未载今增入】
美阳 晋扶风郡领美阳县【晋书地理志】在今扶风县北二十里即今法门寺东城垣尚存【贾志 按以上属扶风郡】
鹑觚 晋鹑觚属定郡【晋书地理志 按鹑觚即今长武安定郡属雍州】北地郡 统县二【晋书地理志】魏文帝分冯翊之祋祤置【后魏书地形志】本汉祋祤县地属左冯翊曹魏于其地置北地郡【元和志】
泥阳 汉祋祤县魏文帝自彭原县界富平故城徙北地郡于此其县遂废【宋敏求长安志】耀州东一里有祋祤故城景帝置祋祤县晋泥阳亦此地【耀州志】
富平 晋移北地郡富平县于今县西南怀徳城【通典】怀徳故城在今富平县西南十一里【寰宇记】
始平郡 统县五【晋书地理志】武帝泰始三年分扶风置始平郡【通鉴注】苻坚徙始平于茂陵故城【兴平县志】
槐里 渭水东迳槐里县故城南世谓之为大槐里太康中始平郡治也【水经注】槐里故城在始平县东南十里黄初元年于故城置扶风郡晋太始中徙理郿改此城为始平国【寰宇记】
始平 始平县黄初元年改始平因原以建名【括地志】汉平陵县魏文帝改为始平晋武帝改始平国【元和志】茂陵县后并入始平县【寰宇记】
武功 魏太祖以武都孤逺于是移郡于小槐里【三国魏志】武功县有小槐里谓之槐里西城【寰宇记】赫连勃勃以北秦州牧镇武功【晋志】武功汉属扶风晋太康地志属始平【宋书州郡志】
鄠 穆帝时刘珍起鄠鄠汉属扶风晋属始平郡【通鉴注】蒯城 故陈仓之乡聚名周緤所封晋咸宁四年分立为县后废【舆地记 按蒯城在今寳鸡东】
新平郡 属雍州统县二【晋书地理志】后汉置新平郡姚苌之乱废【元和志】晋分扶风置新平郡【通鉴注】
漆 晋置新平郡治漆县【通鉴注】本汉漆县苻秦改为新平县【晋书地理志 按新平县即今邠州】
邠邑 晋邠邑属新平【晋书地理志 按汉栒邑属右扶风晋为邠邑在今三水东以上属雍州】
华山郡 姚兴冦晋湖城晋华山太守董迈降【十六国春秋】华山郡晋分农之华隂京兆之郑冯翊之夏阳置【通鉴注 晋志无华山郡未详所属今增入领县二】
郑 义熈中刘裕攻潼闗姚讃自定城退还郑城【晋书载记
按郑今华州】
华隂 东汉属农郡晋因之【贾志 按后属华山郡】
中部郡 汉渠搜中部都尉治此姚秦置中部郡【郡县释名】中部 姚兴置中部县【郡县释名 按郡县俱增入】
上洛郡 属司州泰始三年分京兆南部置统县三【晋书地理志 按除卢氏一县在河南界外增二县】上洛县故属京兆晋分为郡地道记曰郡在洛上故以为名【水经注】
上洛 县故属京兆晋分为郡【水经注 按上洛即今商州后汉属京兆晋为上洛郡治】
商 晋上洛郡领商县【晋书地理志 按商县后汉属京兆晋改属上洛郡】拒阳 晋太始三年分上洛地于今县东北八十里置拒阳属上洛郡寻废【寰宇记】洛南县建于洛水南燕子山阳即晋【雒南县志】拒阳旧址
丰阳 汉商县地晋分商县置丰阳以川为名【旧唐书地理志】苻坚皇始二年置荆州于丰阳建元十六年以荆州镇防阳而移洛州居丰阳【十六国春秋】今山阳县丰阳闗【商州志 按丰阳晋志未载今增入以上属上洛郡】
沮 晋沮县属武都郡【晋书地理志按武属秦州】 本汉沮县地永嘉末为氐人所据郡县荒废【元和志】晋末氐人杨茂搜分王武兴今东闗即武兴之故址也【汉中府志 按宁羌州晋为晋夀县地】
故道 晋故道属武都郡【晋书地理志】永嘉后没氐羌县名絶矣【元和志 按故道今凤县】
梁州 梁州镇南郑魏景元四年平蜀所置也晋永嘉元年蜀贼没汉中遂治魏兴三年还汉中建兴元年为氐所没桓温平蜀复旧土【南齐书州郡志】汉益州魏分置梁州晋初因之恵帝以后李特据之至穆帝时平之其后没于苻坚后又复其地安帝时谯纵据之后又収复【通典】泰始二年分益州置梁州于汉中又江左分梁为秦寄居梁州【晋书地理志】
汉中郡 统八县【晋书地理志 按除蒲池在西省】后汉末张鲁据其地改汉中为汉宁魏武复曰汉中【通典】太康中武帝子汉王受封更曰汉国【汉中志】
南郑 南郑县郡治【汉中志】
褒中 义熙初谯纵之乱汉中移治魏兴纵灭还治汉中之苞中县所谓南城也【宋书州郡志】盟防图梁州褒城县汉之褒中义熈之苞中也【路史 按宋志路史俱以晋改褒中为苞中但地理志仍作褒中】
沔阳 魏置梁州初治沔阳【华阳国志】
城固 蜀以城固为乐城县晋仍为城固县【华阳国志】晋平谯纵后梁州刺史尝理于此【元和志】南城义熈九年索邈为梁州刺史自城固治此故谓之南城【晋书地理志】水经注汉水又东迳小城固南州治大城固移县北故曰小城固在洋县东【禹贡锥指】
西乡 西乡蜀立曰南乡晋太康二年更名【宋书州郡志】蜀立南乡晋改西乡县南十五里平阳故城是也【寰宇记】与防之东乡对故改名西乡【汉中府志】
黄金 本汉安阳县地后魏文帝置因黄金水为名【元和志】黄金县在洋县东四十五里黄金谷内【洋县志按在洋县东北后废】
兴道 后主遣王平守兴势即今兴道县晋属汉中郡【通典】汉水在兴道县南二百歩【寰宇记】兴道故址在洋县东门内晋置兴道郡【汉中府志 按晋置兴道县府志误以为郡】
魏兴郡 属荆州统县六【晋书地理志】魏文帝以汉中遗民在东垂者立属荆州【宋书州郡志】建安二十四年昭烈以申仪为西城太守仪据降魏文帝改魏兴郡治西城县故城【水经注】魏置魏兴郡晋因之【通考】安帝后侨置南上洛郡【晋书地理志】
西城 黄初二年申仪为魏兴太守治西城县【汉中志】西城故城即金州西北四里汉江之北西城山东魏兴故城是也【寰宇记 按西城今兴安州】
晋兴 晋兴县魏立曰平阳晋太康元年更名【宋书州郡志】晋兴属魏兴郡后改为永乐置晋昌郡【雍胜畧 按晋兴今石泉晋地理志桓温平蜀立晋吕郡领长乐宁都吉阳等十县长乐今石泉宁都今汉隂吉阳今平利余未详所在】
安康 汉水东歴敖头魏兴安康县治【水经注】二汉安阳县属汉中汉末省魏复立属魏兴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宋书州郡志】安阳城在汉隂县西二十里【贾志按安康即汉安阳县】
锡 汉水东迳魏兴郡之锡县故城北春秋之锡穴地也故属汉中【水经注】太康二年魏兴郡移理锡县今丰利县界东魏兴城是也【寰宇记 按县在今白河东南】
洵阳 金州洵阳后汉省晋复置属魏兴郡【舆地广记】洵阳县后汉省晋太康四年复立【宋书州郡志】
上亷 属上庸郡【晋书地理志 按上庸郡属荆州】本汉西城县地晋于今平利县南川置上亷县取上亷水为名【寰宇记】上亷城在平利县东【平利县旧志】
上郡 魏武省上郡朔方五原云中【晋书地理志】魏省上郡至晋陷戎狄其后属赫连勃勃【元和志 按上郡属并州晋地理志未载今采众説补之又贰城三城即苻姚等所置之县也故并録之】
三城 赫连勃勃以朔方牧镇三城【晋书地理志】龙升元年勃勃攻秦三城以北诸戍【十六国春秋】肤施县有三城【后魏地形志】
临河 本汉髙奴县地晋立为临河县寻废【寰宇记】延水县北十五里临河故城是也【元和志 按临河在今延川县】
定阳 苻生夀光二年姚防屯杏城遣姚兰扇动定阳羌兵【十六国春秋】
杏城 赫连勃勃以秦州镇杏城【晋书地理志】姚苌置杏城在中部西【通典】
鄜城 姚防屯杏城遣姚兰扇动鄜城羌兵【十六国春秋 按鄜城在洛川东南】
洛川 本汉鄜县后秦姚苌于此置洛川县【元和志】长城 三川县本汉翟道县地苻坚时于长城原置长城县属长城郡【元和志 按长城县在鄜州西南六十里】
贰县 太元十一年苻纂据杏城贰县【晋书载记】义熙五年姚兴撃夏王勃勃至贰城【通鉴】贰城当在杏城西北【通鉴注 按贰城当在今中部西北】
黒城 在临真县东二十五里赫连勃勃置【寰宇记】黒城在甘泉县东一百七十里【雍胜畧】
统万城 赫连龙升七年于奢延水之北黒水之南改筑大城名曰统万城今夏州治也【水经注】夏州晋为朔方郡晋乱后赫连勃勃建都于此【通典 按夏州在今榆林府怀逺县界】
朔方 姚兴以勃勃为安北将军五原公使镇朔方【十六国春秋 按朔方在今怀逺县北】
太城 柔然献马于秦济河至大城勃勃掠取之【十六国春秋】大城县后汉属朔方郡魏晋省【通鉴注 按太城在今榆林府北】
五原 孝武太元十年刘显奔五原【通鉴 按鉴注五原本秦郡魏晋废】代来城 刘卫辰为西单于屯代来城【十六国春秋按代来城在榆林府北】
右魏晋録州二郡十一县暨城七十六其于汉三辅地每多析置魏氏之初汉中魏兴得失靡常上郡朔方弃之荒外晋氏虽都闗中不常厥邑渡江之后遂为刘石苻姚迭据矣其潜置郡县后世因之者亦并附见庶得遡所縁起尔
陜西通志巻三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陜西通志巻四
建置第三
北魏
自刘石跨擅更相侵食魏孝昌之际潼崤以西烟火断絶至永安末官司文部散弃者多州郡创改随而注之不知则阙自庄明攻伐既广启土逾众一地屡封不可备举故总以为郡其沦陷诸州据永熈绾籍无者不録【地形志】
雍州 雍州治长安领郡五【地形志増郡二】太武破赫连昌复于长安置雍州【元和志】
京兆郡 后汉属司魏改属雍州领县八【地形志】晋为京兆郡兼置雍州后魏亦然【通考】
长安 姚苌改长安曰常安【后魏书姚苌传】后魏复为长安【长安县志】
杜 二汉曰杜陵晋曰杜城后改杜县【地形志】杜陵后魏为杜城在下杜东今在万年东南十五里【路史 按宋万年今咸宁】
鄠 晋属始平郡真君七年分属京兆【地形志】
山北 山北县姚兴置【寰宇记】山北城在西安府东南五十里魏分长安蓝田二县地置以在终南山北而名【咸宁县志】
新丰 后魏新丰自阴槃寄理之后移理于故城东三十里零水侧【寰宇记 按新丰今临潼】
霸城 郡治【地形志 按周书王罴京兆霸城人即此在今咸宁东后魏京兆治此】阴槃 真君七年并新丰太和十一年复【地形志】魏太和九年自新丰故城移理于今昭应东三十二里冷水西戏水东司马故村【寰宇记 按阴槃在今临潼东地形志云太和十一年复寰宇记云九年移理恐有悮】
蓝田 真君七年并霸城太和十一年复【地形志 按后魏书韦彪传孝庄末为蓝田太守胡氏鉴注亦云后魏置蓝田郡是置郡非自后周始也】
冯翊郡 汉为左冯翊后改冯翊郡领县六【地形志増夏封一县晋冯翊郡领重泉粟邑二县俱后魏省】
髙陆 晋属京兆魏明帝改属冯翊【地形志】魏高陆治在今高陵县西南一里后魏移居今所【通典 按高陆即今高陵】
频阳 后魏冯翊郡领频阳县【地形志 按耀州志景明元年罢频阳】万年 晋属京兆后魏属冯翊【地形志】万年城在临潼县东北【禹贡锥指】
莲芍 冯翊郡领莲芍县【地形志】姚苌废太和三年复置属延夀郡【寰宇记 按莲芍在渭南县北七十里地形志与寰宇记二説互异】
广阳 景明元年置【地形志】宣武帝分万年为广阳县【通典】广阳故城在渭河北【临潼县志 按临潼县志临潼东北七十里旧有广阳镇或云即古广阳县】
鄣 太和二十二年置【地形志】后魏孝文帝分万年置鄣县【通典】渭水东迳鄣县西今临潼县东北有鄣县故城【禹贡锥指】
扶风郡 真君七年并始平郡入焉领五县【地形志按除美阳一县见后】
好畤 郡治后汉晋罢后复【地形志】好畤在干州东七里【明一统志】
始平 魏于茂陵县置始平郡领始平县真君七年郡废永安元年又移县于今县东北十五里始平故城此城遂废【寰宇记】永安元年移扶风于文学城【十道志按始平在今兴平南】
槐里 晋属始平【地形志】真君七年自始平城徙槐里县于今县西二十五里槐里故城此城遂废【寰宇记】
盩厔 后汉晋罢后复真君七年并武功属焉【地形志】延夀郡 后魏置延夀郡【通鉴注 按延夀郡县地形志未载今増入】夏封 下邽县后魏避道武讳改为夏封【元和志】魏初移于雄霸城【寰宇记 按雄霸城在今渭南县北】
渭南郡 后魏孝明帝于今渭南县东南四里置渭南郡及南新丰县【元和志 按渭南郡县地形志未载今増入】
南新丰 渭南县本汉新丰地后魏孝明帝置南新丰县【元和志】
咸阳郡 领县五【地形志】苻坚于咸阳县东北长陵城置咸阳郡后魏太和二十年移郡于泾水北【寰宇记】
石安 咸阳郡领石安县石勒置有安陵城【地形志按石安今咸阳】
灵武 前汉属北地后汉废晋复置真君七年分属焉【地形志 按咸阳志县东有灵武乡灵武宜在其地】
池阳 郡治晋属扶风后属咸阳郡【地形志 按池阳在今泾阳县西北】宁夷 后魏咸阳郡领宁夷县【地形志 按宁夷今醴泉】
泾阳 真君七年并石安景明二年复属咸阳郡【地形志】苻秦置泾阳县今县东南故城是也【禹贡锥指】
北地郡 领七县【地形志増县一】 后魏明帝时改北地郡为北雍州【北史】后魏自今华原县北祋祤故城徙北地郡于华原县通川故城又徙北地郡于宜君县界义亭故城于此置北雍州【按永安元年又于三原县界置北雍州】永熈二年自三原县永安故城徙北雍州于今华原县西【宋敏求长安志】
富平 真君八年罢泥阳弋居属焉有北地城【地形志】泥阳 真君七年并富平景明元年复【地形志】宣武时复泥阳【耀州志 按泥阳即今耀州】
弋居 真君七年并富平后复【地形志按县后废】
云阳 魏司马宣王罢云阳县后魏别立云阳县【元和志】云阳在泾阳县北三十里今云阳镇是也镇东有旧城址葢初置甘泉山前在淳化界后徙仙法村再徙今处【泾阳县志】
铜官 真君七年置【地形志】苻秦于祋祤城东北铜官川置防军后魏置铜官县【通典】孝庄帝永安元年属宜君郡【宋敏求长安志 按铜官故城在今县东南十里又地形志无宜君郡】
土门 汉频阳地后魏别立土门县以频山有二土门状似门故曰土门【元和志】景明元年省频阳县析同官置土门县属北地郡【宋敏求长安志】土门县在富平县东北六十里【马志】
宜君 真君七年置有宜君水【地形志】前秦苻坚于祋祤故城置宜君防军太武改为宜君县【元和志】
三原 本汉池阳县苻秦置三原防军后魏太武七年改置三原县属北地郡孝昌三年毛鸿宾立义栅捍贼永安元年置北雍州又割三原为建忠郡以旌其功【元和志】建忠郡治清水谷即今旧县【周地圗记】永安故城即后魏北雍州城在县北五十五【一作十五】里【寰宇记按三原县地形志未载今増入】
岐州 太和十一年置领郡三【地形志】凤翔府晋为秦国后魏太武于州理东五里筑雍城镇文帝改镇为岐州【元和志】
平秦郡 太延三年置领县三【地形志】魏扶风郡后魏置平秦郡后魏亦有扶风郡非今地【通典 按平秦今凤翔府又晋有陇关隃糜陈仓三县俱后魏废】
雍 晋属右扶风后属平秦郡【地形志】扶风雍县后魏置平秦郡【五代志 按雍今凤翔府】
周城 真君六年置【地形志】周城县在岐山县南后魏建【岐山县志】真君置周城县平秦郡【郿县志 按后魏书雀寛传世祖时拜岐阳令似又有岐阳县】
横水 真君十年分周城置【地形志】故城在府东南三十里以近横水而名【鳯翔府旧志按县后废】
武都郡 太延三年置领县三【地形志 按髙车一县未详所在外増县二】虢县汉幷于雍后魏立为武都郡【寰宇记】
虢 虢县后魏立武都郡【隋地理志 按地形志无虢县今増入】
平阳 真君六年置【地形志】扶风郿县旧曰平阳【隋地理志】晋郿县姚秦号曰郿城真君六年改曰平阳【郿县志按平阳今郿县】
宛川 陈仓后魏曰宛川【隋地理志 按晋有陈仓宛川二县或后魏废陈仓入宛川地形志未载今増入】
南由 渭水迳南由县北【水经注】本汉汧县地后魏孝明帝于县西南由谷口置县因谷为名【元和志 按南由在陇州西南一百里一作南田】
武功郡 领县二【地形志】太和十一年分扶风置武功郡属岐州即汉武功县地【通鉴注】
美阳 晋属扶风真君七年罢郡属焉【地形志】后魏太和十一年移县于故斄城中又改武功为美阳县仍于此置武功郡【寰宇记】美阳故城在武功西七里【章怀太子注】
漠西 太和十一年分好畤置【地形志】后魏于漠水西置县因名漠西【寰宇记】后魏漠西县在干州西北【寰宇记】
东秦州 后魏初于汧源县界置东秦州于故汧城孝昌三年为万俟隗奴所破永熈元年于今州理南八里复置东秦州【寰宇记 按东秦州并一郡二县地形志俱未载今据诸志増入録郡一】
陇东郡 后魏于今汧源县界置陇东郡【寰宇记録县二】汧阴 永熈元年复置东秦州于州理置汧阴县【寰宇记按汧阴即陇州】
长蛇 本汉隃糜县地后魏孝昌二年于长蛇川置长蛇县属东秦州【元和志 按长蛇县在陇州东南一百一十里】
脩城郡 属南秦州领四县【地形志 按除平洛等三县在西省又脩城亦作修武】
广长 郡治太和四年置【地形志】西汉水自防口东南迳脩城道南【水经注 按脩城郡在今畧阳西北】
南岐州 领郡三【地形志 按除广业二郡在西省】西汉属武都郡【通考】南岐志云有周之兴鸑鷟至于岐翺翔至于南岐后魏置南岐州于此【汉中府志】
固道郡 延兴四年置【地形志】故道县自永嘉后没于氐羌后魏变文为固置固道郡【元和志 按地形志空立郡名不领县今増县一】
梁泉 旧曰故道后魏置县曰凉泉寻改曰梁泉【隋地理志】本汉故道县地太和元年置取县西梁泉为名【元和志】梁泉在凤县东一里今改为山川坛【贾志】
东益州 治武兴领郡七【地形志 按除仇池四郡在西省】武兴王杨绍先僣称大号傅竪眼攻武兴克之遂灭其国以为武兴镇复改镇为东益州【北史氏传】武兴汉武都郡之沮县也宋立东益州【通鉴注】
武兴郡 领县四【地形志 按除景昌三县在西省】晋为杨茂搜所据其后为梁所灭置武兴蕃王国【通考】后魏为武兴郡【通鉴注】
武兴 州郡治【地形志】升明元年以杨文度为畧阳太守镇武兴【宋书顺帝本纪】汉沮县地后魏改为畧阳县【通鉴注】杨茂搜分王武兴后魏为武兴县又侨立畧阳郡畧阳县【雍胜畧】
槃头郡 属东益州领县二【地形志 按除武世一县未详所在】汉水东南于槃头郡与浊水合又浊水南迳槃头郡东【水经注】槃头故城在长举县南三里因水盘曲为名【寰宇记】
苌举 本汉沮县地后魏分置长举县【元和志】长举在沔州北八十里魏太武置以长举城为名【寰宇记】嘉陵江经长举县南十里【元和志 按长举本作苌后改为长在畧阳北】
落丛郡 属东益州领县二【地形志 按除武都一县在西省】本汉沮县地后魏宣武于此置落丛郡因落丛山为名【元和志】
明水 本汉沮县地后魏置鸣水县因谷为名【元和志】鸣水县在畧阳县西一百一十里后魏于此置落丛郡及鸣水县【贾志 按地形志后魏置明水县至隋始改鸣水元和志云后魏置鸣水羌又宁误宋齐后魏俱为晋夀县地】
梁州 萧衍梁秦二州正始中改置领郡五【地形志按除安康一郡见后又増郡一】宋梁州更置秦州理南郑齐及梁初多因之后魏得汉中亦曰梁州【通考】
晋昌郡 属梁州领县三【地形志】后魏正始中置兴势县复自石泉移晋昌郡于县因晋旧名也废帝三年改为灙城郡【寰宇记 按魏纪正始三年赵遐破梁军于灙城是废帝之前已名灙城】
龙亭 龙亭故城在今兴道县东【寰宇记】龙亭废县在洋县龙亭山与真符县废址相连【贾志 按真符在洋县东十里】
兴势 后魏正始中分成固于今理西北二十里兴势山置兴势县【寰宇记】兴势废县在洋县东北二十三里【贾志 按兴势郡治】
南城 涔水东北流迳成固南城北【水经注 按地形志晋昌郡冇南城县盖后魏于此置县也南城在今成固南后废】
褒中郡 属梁州领县三【地形志】褒城县东至兴元府三十三里当斜谷大路后魏于此置褒中郡【元和志】
褒中 晋属汉中后罢永平四年复属褒中郡【地形志按褒中今褒城县】
武乡 延昌元年置【地形志】武乡谷在南郑县东北三十一里【寰宇记】
防水 南郑有古防水城在县西南七里【圗经】魏正始中自汉中移此【汉中记】防水县在褒城县南九十里【汉中府志按县后废】
汉中郡 领县三【地形志】后魏置梁州及汉中郡【通考】梁天监三年夏侯道迁以州郡入魏【通典 按宋汉中太守领西上庸县未详所在】
南郑 宋孝武大明时梁州治南郑秦州亦治南郑【郑樵通志】魏置梁州于南郑【通鉴注 按宋书元嘉二年刘道禄为梁南秦二州刺史南秦州即秦州】
汉阴 属汉中郡有胡城【地形志】汉水东过南郑县南水南即汉阴城【水经注 按汉阴在今南郑县南后废】
城固 后魏正始中城固县移居壻乡即今理【周地胥图记】乡在城固县东北六里【贾志】
华阳郡 属梁州领县三【地形志】华阳郡梁置华州【通鉴注】古白马氐之境刘宋取其地置华阳郡城曰白马城【汉中府志】
华阳 后魏华阳郡治华阳县有萧何城【地形志】齐华阳县属华阳郡【南齐州郡志 按华阳在今沔县东】
沔阳 蜀以沔阳为汉城后魏属华阳郡【华阳国志】晋属汉中后属华阳郡【地形志】沔阳故城在今沔县东南十里【禹贡锥指】
嶓冢 梁州之西县本名白马城后魏正始中分沔阳县地置嶓冢县属华阳县【郡国记】嶓冢县在沔县西南四十里接宁羌州界【禹贡锥指】
丰宁郡 后魏正始中于丰宁戍置丰宁郡及丰宁县属直州【寰宇记 按地形志无丰宁郡县今増入又隋志谓萧詧始改东梁为直州寰宇记恐悮】
丰宁 本汉成固地正始中废西乡县仍于丰宁戍置丰宁县【元和志 按丰宁今西乡】
东梁州 领郡三【地形志】孝昌三年淳于诞以梁州安康郡阻带江山要害之所置东梁州【后魏书淳于诞传】梁为东梁州【雍大记】
金城郡 魏置金城郡【紫阳县志】金城故城在今汉阴县西【禹贡锥指】
直城 汉水合直水东迳直城南又东迳汉阳潕口【水经注】金城郡治直城县【禹贡锥指】
安康郡 刘凖置魏因之领县一【地形志】安康太守宋末分魏兴之安康县及晋昌郡之宁都县立【宋州郡志】南齐梁州有安康郡领安康宁都二县【南齐州郡志按州治安康郡】
安康 晋属魏兴郡后属安康郡【地形志】
魏明郡 属东梁州领县二【地形志】
汉阳 汉水自虾蟇岭厯汉阳潕口又东迳宁都县西【水经注 按汉阳县在宁都西今汉隂县南郡县后废】
宁都 本蜀郡流民置【宋州郡志】西城郡安康县旧曰宁都齐置安康郡后魏置东梁州【隋地理志】宁都故城在汉阴县东南七十里【汉阴县旧志】
魏兴郡 南宋上洛郡侨寄魏兴【永初郡国志】梁王国珍为梁秦二州刺史防夏侯道迁以州降魏道出魏兴遂留镇焉【梁书王国珍传】西城郡梁置梁州寻改南梁州【隋地理志按梁又改北梁州】
西城 宋魏兴太守领西城令【宋州郡志 按南宋改郡为太守县为令】南齐魏兴郡治西城县【南齐州郡志 按西城即今兴安州】
锡 南宋魏兴太守领锡令【宋州郡志】齐属齐兴郡【南齐州郡志按锡令白河】
广城 宋属魏兴【宋州郡志】齐属魏兴郡【南齐州郡志】汉水自宁都县南迳魏兴郡之广城县县治王谷又东迳鱼脯溪旧西城广城二县指此谷分界【水经注】沈约宋志魏兴郡有广城县故城在今紫阳县东南汉水在今南门外【禹贡锥指按县后废】
洵阳 宋属魏兴【宋州郡志】齐属魏兴郡【南齐州郡志】
长乐 宋省晋昌郡以县属魏兴【宋州郡志】石泉县在金州西南三百二十里本汉西城县地梁武帝立晋昌郡治王水口夏侯道迁以梁州入魏移晋昌郡于长乐县之东阳村【寰宇记 按长乐今石泉】
吉阳 宋新兴太守领吉阳令本益州流民【宋州郡志】齐属新兴郡【南齐州郡志】上防县后移还上庸于平利川置吉阳县【周地图志】
洛州 太延五年置荆州太和十三年改治上洛城领郡五【地形志 按苻秦置荆州于丰阳后魏疑因其地又地形志谓后魏荆州初治上洛后徙穰城于上洛置洛州领郡五除始平一郡未详所在】
上洛郡 领县二【地形志】魏太延五年遣雍州刺史取上洛刘宋上洛太守弃郡走【魏太武本纪】晋置上洛郡后魏因之【通考】
上洛 后魏上洛郡领上洛县【地形志 按上洛今商州】
拒阳 晋置拒阳县寻废后魏真君二年于今县东四十里武谷川再置【寰宇记】三要水在洛南县东南四十里东流迳故县治【洛南县志】
上庸郡 皇兴四年置东上洛郡永平四年改领二县【地形志】
商 晋属上洛后属上庸【地形志 按魏商县在今商州东九十里】
丰阳 郡治太安二年置【地形志】丰阳县在州南一百一十里晋泰始三年置后废魏复置【寰宇记】丰阳故城在山阳县南五十里【旧县志】
阳亭 魏兴郡太延五年置领县一阳亭太和五年置【地形志】永初郡国无丰阳有阳亭【宋州郡志】西城古魏兴郡治后魏太延五年别置魏兴郡于上洛郡界带阳亭县属洛州【通鉴注 按齐本有魏兴郡治西城此系后魏侨置于山阳界者未便重列故附县下】
苌和郡 景明元年置领县一【地形志按郡后废】
南商 后魏苌和郡治南商县【地形志 按南商在今商南县西后废】新平郡 属泾州领县四【地形志 除爰得二县在西省】后汉置新平郡姚苌之乱郡县并无理所后魏又置郡【元和志】
白土 本汉漆县地姚苌之乱郡县不立后魏于今县西陈锡原上置白土属新平郡【元和志 按白土即今邠州】
三水 本汉旧县属安定郡后魏于今理西二十八里重置三水县取汉旧名属新平郡【元和志 按晋邠邑后魏改置三水县】
东槃 属随平郡【地形志 一作赵平】后魏明帝熈平二年析鹑觚县置东隂槃县【周地图记 按东隂槃即长武地】
华州 太和十一年分秦州之三门澄城白水置领郡三【地形志 按后魏于今蒲州置秦州】州治李润堡少梁旧地国初改镇立郡依岳立州因借仓库未刋名实因移治冯翊古城【后魏王燮传】太和十一年废冯翊郡置华州治李润堡景明初徙还冯翊旧治【同州志 按后魏华州治今同州而华山郡又治今华州州郡各治一城犹前雍州京兆各异其治也】
华山郡 领县五【地形志増县一】 太平真君元年置华山郡孝昌二年改为东雍州【寰宇记】雍州郑县后魏置东雍州并华山郡【隋地里志】郭村为隋废华州地即后魏置东雍州处【华州志 一作华隂郡按周书韦孝寛行华隂郡事】
华阴 晋属恒农后属华山郡【地形志】故临晋晋武帝改大荔【元和志】汉临晋县太和十年改华阴孝昌三年又改武乡【寰宇记 按武乡县今同州】
郑 后魏置东雍州其县移在州西七里【元和志】古郑城在华州东北二十里后魏于此置华山郡【华州志】
定城 在华阴东十里按志定城县置于永熈三年今华阴定城驿是【贾志 按地形志未载今増入又定城敷西俱后废】
夏阳 晋属冯翊后属华山郡【地形志 按夏阳即今韩城】
敷西 太和十一年分夏阳置有武平城【地形志】敷西县在华阴西南郭縁生述征记苻坚姚苌时有此县寻废【寰宇记】敷西城在华阴县西三十里即唐之敷水驿【华阴县旧志 按敷西既分夏阳置则宜在今韩城境】
郃阳 晋属冯翊后罢太和二十年复属华山郡【地形志】澄城郡 真君七年置领县五【地形志】澄城汉冯翊之徴县也魏真君七年置澄城郡【通鉴注】
澄城 汉徴县后魏太武七年分郃阳县置又于县理置澄城郡【元和志 按自后汉省徴县入重泉后魏复置】
五泉 真君七年置有石谷城【地形志】有石崇城在郃阳南二十里或谓即石谷城之悮【郃阳县旧志】
三门 真君七年置有衙城【地形志】三门废县在澄城县西北三十里今三门村即其故址【贾志 按三门宫城俱后废】
宫城 真君七年置【地形志】宫城在郃阳县东三十里宫城村一名织锦城【贾志】
南五泉 太和十一年析临晋置【地形志】朝邑汉临晋县地后魏置南五泉县【元和志】
白水郡 太和二年分澄城置领县三【地形志】后魏永平三年自白水县移白水郡于白水县西南三十五里奉先县界【寰宇记】真君七年改置白水郡于蒲城【白水县志】
姚谷 太和二年置【地形志】在白水县东北近黄龙山【白水县旧志按县后废】
白水 太和二年置有粟邑城【地形志】本粟邑及衙县地后魏于此置白水县白水郡【元和志】旧城在县南五里【白水县旧志】汉粟邑县后魏废【冯志】
南白水 太和十一年分白水置【地形志】本秦重泉县后魏省孝文分白水置南白水【元和志】后魏置南白水县以在白水之南为名【寰宇记 按郡治南白水今蒲城县】
北华州 太和十年置东秦州后改治杏城领郡二【地形志】汉翟道县地刘石苻姚时于今州理南七里置杏城镇后魏孝文改镇为东秦州孝明帝改为北华州【元和志】杏城镇在中部县东七里【明一统志】
中部郡 领县四【地形志】姚兴于今州理南十八里置中部郡【寰宇记】坊州春秋白翟之地后魏置中部郡【通鉴注】
中部 姚兴置魏因之【地形志】汉翟道县地渠搜中部都尉治此后魏因置中部县【贾志】
石保 中部郡领石保县有女回山【地形志 按同州志有女囘山在同官县北三十里或即石保县境】
狄道 中部郡领狄道县有浅石山【地形志】猪水出翟道县西翟道山又浅石川亦出翟道山【水经注 按山在中部县西北四十里浅石山疑翟道别名或即后魏县境所在】
长城 中部郡领长城县【地形志】本汉翟道县地苻坚置长城县东北至州六十里【元和志】
敷城郡 属北华州领县三【地形志】本汉鄜县地姚苌置洛川县后魏置鄜城郡【元和志 按西北至州六十里】
敷城 唐坊州鄜城县是也后魏置敷城县【通鉴注】敷城废县在洛川县南七十里【洛川县志】
洛川 真君中置【地形志】本汉鄜县地后秦姚苌于此置洛川县【元和志 按姚苌置县或后废真君于此复置】
定阳 地形志鄜城郡有定阳县在今鄜州鄜城县界【通鉴注 按定阳在今洛川县界】
夏州 夏州赫连屈孑所都始光四年平为统万镇太和十一年改置治大夏领郡四【地形志 按夏州今榆林府地】
化政郡 太和十二年置领县二【地形志】宇文贵从孝武西迁进爵化政郡公【周书宇文贵传】
华融 后魏化政郡领华融县【地形志】宇文贵封华融县侯【周书宇文贵传】
岩緑 后魏化政郡领岩緑县【地形志】真君七年名为岩緑【寰宇记】朔方县后魏置岩緑县【元和志 按岩緑在今怀逺县界】
阐熈郡 太和十一年置领县二【地形志】阐熈故城在今长泽县西南二十里【元和志 按唐长泽县即今靖边县又隋志盐州五原县后魏置太兴郡今定边县地】
山鹿 后魏阐熈郡领山鹿县【地形志 按灵徴志夏州上言山鹿县木连理即此今靖边县地】
新□ 后魏阐熈郡领新□县【地形志 按新□开皇三年废入长泽县即今靖边县地】
金明郡 真君十二年置领县三【地形志 按金明郡今安塞县地有永丰启宁二县未详所在】
广洛 真君十一年置【地形志】本汉高奴县地魏太武于此置广洛县属金明郡【元和志】广洛在延州北五十里【寰宇记 按广洛今安塞地】
代名郡 属夏州太安二年置领县二【地形志 按代名郡在榆林境】呼酋 太安二年置有横水【地形志】
渠搜 太安二年置【地形志 按汉渠搜在废夏州北即今榆林府西北后魏县宜在其地】
东夏州 延昌二年置领郡四【地形志】永平四年平刘龙驹立东夏州【魏书薛和传 按传云永平四年立又在延昌之先矣】
徧城郡 太和元年置领县二【地形志】延安丰林县后魏置广武县及徧城郡【五代志】
广武 丰林县本汉高奴县地后魏孝文帝置广武县属徧城郡在今理东四十里【元和志】丰林县在肤施县东三十五里本后魏广武县【明一统志】
沃野 汉属朔方晋罢后复属【地形志 按沃野隋并入丰林在今肤施界非汉朔方地也】
朔方郡 属东夏州领县二【地形志】
魏平 延安郡领魏平县后魏置并置朔方郡【隋志】魏平城在绥州西南一百五十里【绥州旧志 按魏平在清间西南】
政和 后魏朔方郡领朔方县【地形志 按政和在今清间界】
朔方 后魏朔方郡领朔方县【地形志 按朔方在今清涧界】
定阳郡 二汉属上郡太安中改置领县二【地形志】定阳县汉属上郡晋省后魏太安中置定阳郡【通鉴注按地形志又云延兴四年属汾州孝昌中寄治西河】
临戎 二汉属朔方晋罢后复属【地形志 按临戎为定阳郡治在今宜川西北】
临真 本汉高奴县地后魏文成帝置临真县【元和志】临真故城在甘泉东一百八十里【贾志】临真后魏为县今为镇【甘泉县志】
上郡 属东夏州领县二绥州后魏神元年东夏州刺史张郃于此置上郡【元和志】
石城 本汉圁阴县地魏晋不立郡县后魏时置石城县【元和志】银城县在神木县西南四十里本后魏石城县【冯志】
因城 敷政县本汉高奴县地后魏太和初置因城县【元和志】因城县在安塞县西一百三十里【冯志】
北汾州 州在河西三堡镇东【寰宇记 按北汾州郡县地形志未载未详所属今据诸志増入】
义川郡 永乐县属义川郡【元和志】
永宁 本秦上郡地后魏太和十八年于白水川置永宁县在今咸宁县东二十里永乐故城是也【元和志按咸宁在宜川东四十五里】
乐川郡 本上郡地后魏孝文置安平县属乐川郡【元和志 领县一】
安平 太和八年置安平县理薛河川属北汾州【寰宇记按安平在今宜川北】
城中 本秦肤施县地后魏孝明帝于今县理西三十里库仁川置城中县【元和志】县在绥州西南一百里后魏神元年置城中县【寰宇记 按城中县在今清涧县西北】
大斌 县东至绥州一百十里本秦肤施县地后魏神元年于今县东五里置大斌县取稽胡怀化文武杂半之义【元和志 按大斌在绥徳州西北以上二县地形志未载据元和志増入附此】
沃野镇 魏沃野故城在天徳军城北六十里后魏时六镇从西第一镇也【元和志】沃野汉朔方郡沃野县也风土记朔方故城后改为沃野镇去统万八百余里【通鉴注 按沃野在靖边县西北河北岸】
五原 皇兴二年蠕蠕犯塞及于五原【后魏书高祖本纪 按五原在神木县北河北岸】
安阳 贺防举于安阳城北【后魏书清河王绍传按安阳在榆林府北河北岸】
受降城 真君九年北讨至受降城不见蠕蠕因积粮留守而还【后魏书世祖纪 按受降城即汉受降城地】
悦防城 勅勒新民分徙河西刘洁屯五原河北安原屯悦防城以备之【后魏书刘洁传 按悦防城在榆林北河套中】
朔州 本汉五原郡延和三年置为镇后改为怀朔孝昌中改为州后陷寄治幷州【地形志】怀朔即后魏从西第二镇在今中城界【元和志 按朔州在今榆林府北河套中】
银城 本汉沙南县地晋魏此地不立县邑至后魏为银城县地【元和志 按银城在府谷东北河套中】
稒阳 后魏登国九年使元仪屯田五原至于稒阳塞外【十六国春秋】
右北魏録州十四郡四十三县暨镇城一百二十入夫后魏关中地不广于魏晋而建置乃倍两汉者何哉析一县而建数郡析一县而置数县东雍南岐或地仍旧而易其名晋昌魏兴或名仍旧而易其地虽云碁布实类丝棼然亦一代之制不可阙也故备载之至宋齐梁三朝逓兴不能逺畧关中之地惟有汉中魏兴西南一隅且复旋得旋失靡有宁宇故不另纪亦惟附见云
西魏
后魏孝武自洛阳来都是为西魏又西魏分裂甚多不可悉纪【通考 按西魏后周既多纷更且无地志今畧仿地形志以次其先后其有两朝创置未详所属者各依地界以附州郡之末】
雍州 西魏雍州部领京兆尹【冯志 按周书文帝纪帝入关都长安宇文泰授雍州刺史即此録郡七】
京兆尹 太武于长安置雍州孝武改为京兆尹【元和志】永熈三年复置京兆尹【宋敏求长安志】
长安 永熈三年魏帝入关都长安【周书文帝本纪】
杜城 后魏杜城县后周废【隋书地理志】
鄠 后魏属京兆后遂因之【元和志 按西魏鄠县仍属京兆】
山北 大兴县有西魏山北县【隋书地理志 按周书王子直传孝武西迁封山北县男即此】
新丰 【按后魏京兆郡有新丰县大统十六年席固封新丰县公即此】
阴槃 【按后魏置阴槃至周始废】
霸城 后魏霸城县后周废【隋书地理志 按周书陈忻传大统元年赐爵霸城县男即此又后魏京兆尹治霸城西魏因之】
蓝田 【按后魏蓝田属京兆西魏因之周书王悦京兆蓝田人大统初为蓝田县伯即此】冯翊郡 【按后魏冯翊郡西魏因之録县四宇文盛传大统三年除冯翊郡守即此】
高陆 高陵后魏曰高陆大业初改焉【隋书地理志按隋志西魏似仍作高陆】
广阳 【按广阳在今临潼县东北周书文帝纪东魏窦泰趣潼关宇文泰出军广阳即此又后魏障县西魏无考】
万年 【按地形志有万年县周明帝始省入广阳周书柳桧大统四年封万年县子即此又周书大统九年大阅于栎阳或以古县名纪事非改万年为栎阳也】
莲勺 【按后魏冯翊郡领莲勺县至隋始并下邽西魏尚存】
扶风郡 【按后魏扶风郡治好畤西魏移治始平録县四周书郑伟传郑顶随伟入朝出为扶风郡守即此】
始平 后魏永安元年移于今县东北十五里魏恭帝元年又移于县东北二十五里【寰宇记 按始平今兴平】
好畤 【按后魏好畤县至周始废】
槐里 【按后魏扶风郡领槐里县西魏因之长孙彦大统初封槐里县子即此】
盩厔 【按后魏盩厔属扶风郡西魏因之】
延夀郡 后魏置延夀郡隋废郡【通鉴注 按周书于谨传于实恭帝二年进爵延夀郡公又寰宇记云西魏废延夀郡互异録县一】
下邽 樊深大统十五年行下邽县事【周书樊深传按后魏改下邽为夏封西魏复旧】
渭南郡 西魏雍州部领渭南郡【西安府志録县三】
渭南 本汉新丰地后魏孝明帝于今县东南四里置渭南郡及南新丰县西魏文帝二年改南新丰为渭南县【元和志】渭南故城在县治东南四里西魏大统十六年筑【括地志】
灵源 西魏分渭南置灵源县【隋书地理志】西魏灵源县在县西与灵源泉相近县以泉名【渭南县志 按周书杨□传韩仲恭厯灵原令即此】
中源 西魏分渭南置中源县【隋书地理志】
咸阳郡 【按后魏咸阳郡隋开皇初始废録县三周书裴文举传高宾除咸阳郡守即此】咸阳 【按后魏石安县西魏仍为咸阳周书文帝纪大统三年宇文泰徴兵防咸阳】
池阳 【按后魏池阳为咸阳郡治西魏因之后周始徙郡治泾阳】
泾阳 【按后魏泾阳属咸阳郡西魏因之又后魏有灵武县隋志未载盖魏周间废】
宁夷郡 后魏宁夷县咸阳郡西魏改宁夷郡【醴泉县志
録县二】
宁夷 雍州醴泉后魏曰宁夷西魏置宁夷郡【五代志按宁夷在今醴泉北】
甘泉 【按隋志后周废甘泉县入宁夷宜在今淳化县界古甘泉之地】
宜州 废帝三年改北雍州为宜州【周书文帝本纪】华原县魏置北雍州西魏改宜州【隋志録郡三】
通川郡 华原魏置北地郡西魏改通川郡【隋书地理志】本汉祋祤地魏置北地郡废帝三年改为通川郡【元和志録县三】
泥阳 华原县元魏废帝三年置通川郡领泥阳县【续通典】
富平 后魏大统五年自怀徳城移于今理【寰宇记】大统间徙富平县于县南三里石川河之阳石婆原【富平县志】废帝改北雍州为宜州以富平县之【耀州志】
云阳 恭帝三年太祖北巡还自云阳【周书文帝本纪按魏置云阳在今泾阳界】
土门 【按后魏置土门县至隋始废入华原】
建忠郡 魏文帝嘉韦孝寛功进爵建忠郡公【周书韦孝寛传】三原 魏孝明诏北地郡之三原县为建忠郡周武帝二年郡废【宋敏求长安志 又有建忠县未详所在周书独孤陁文帝十四年封建忠县伯】
宜君郡 宜君旧置宜君郡【隋书地理志録县二】
宜君 后魏宜君县文帝大统五年移于今华原县北【元和志 按宜君初置在祋祤故城】
铜官 永安元年属宜君郡周自今县东南十里徙于今治【宋敏求长安志 按今县东南即西魏理所】
岐州 扶风郡旧置岐州【隋书地理志 録郡三按周书王杰传孝武时除岐州刺史即此】
岐山郡 后魏置平秦郡西魏改为岐山郡【隋书地理志】西魏改平秦为岐阳郡【通考 録县二按大统十一年西狩岐阳即此】
雍 扶风郡雍县西魏岐山郡治【隋书地理志】
周城 岐山县有后魏周城县后周废【隋书地理志】
武都郡 后魏置武都郡开皇初废【隋书地理志録县三】洛邑 虢县后魏置武都郡西魏改县曰洛邑【隋书地理志按虢县在寳鸡县东五十里汧水之东】
郿城 旧曰平阳西魏改郿城【隋书地理志】后魏改郿城曰平阳西魏复改平阳曰郿城【郿县志】
陈仓 后魏曰宛川西魏为陈仓【隋书地理志】大统十六年移苑川县入汉陈仓故城复为陈仓县即今县东二十里故城是也【周书图记 按陈仓即今寳鸡又宛川一作苑】
武功郡 【按后魏置武功郡至隋始废周书蘓绰传蘓椿大统十六年除武功郡守即此録县二】美阳 【按后魏改武功为美阳西魏因之周书蘓绰传大统四年封美阳县子即此】
漠西 隋上宜有旧漠西县【隋书地理志 按后魏置漠西隋始改置上宜在干州西北】
陇州 废帝三年改东秦州为陇州【周书文帝本纪】后魏置东秦州西魏文帝改陇州【元和志】晋属扶风郡西魏置陇东郡兼治东秦州后改陇州【通考録郡二】
陇东郡 扶风汧源县西魏置陇东郡【五代志】西魏置陇东于汧源唐之陇州是也【通鉴注録县一】
杜阳 西魏置陇东郡及汧阴县后改县曰杜阳又后魏置南由县西魏改为镇【隋书地理志 按杜阳今陇州非汉杜阳地又周书侯植传恭帝元年封一子汧源县伯疑即汧阴地】
长蛇 后魏置长蛇县开皇中改呉山县【隋书地理志】汧阳郡 汧阳县旧置汧阳郡后周罢【隋书地理志録县一】汧阳 【按地形志无汧阳县盖西魏始置】
修城郡 修城县旧置修城郡【隋书地理志】世宗初凤州人围修城郡【周书赵昶传 録县一后魏修城郡属南秦州】
广长 修城旧曰广长【隋书地理志 按广长在今畧阳西北】
凤州 废帝三年改南岐为凤州【周书文帝本纪】后魏孝昌中置南岐州废帝改凤州【元和志】
归真郡 后魏置郡曰固道西魏改郡曰归真【隋书地理志録县一】
梁泉 凤州治梁泉县本汉故道县地【元和志 按梁泉县在凤县东一里又周书废帝二年伐蜀由故道出白马似西魏尚有故道县但诸志未载】
兴州 后魏置东益州西魏改兴州【隋书地理志】大统十七年达奚武经畧汉川梁将杨贤以武兴降【周书达奚武传】武兴城在畧阳县西一里即古兴州治【贾志 録县三又周书氐传大统十一年于武兴置东益州互异】
顺政郡 旧曰畧阳西魏置郡曰顺政【隋书地理志録县四】汉曲 旧曰畧阳西魏置县曰汉曲【隋书地理志按汉曲今畧阳】灵道 西魏置仇池后改曰灵道【隋书地理志 按灵道隋大业中并入顺政县在今畧阳西北】
沔阳 西魏属兴州【明一统志】
嶓冡 后魏置嶓冡县西魏以县属兴州【贾志 按宁羌州西魏为晋夀地】
盘头郡 顺政郡领长举县西魏立盘头郡【隋书地理志 録县一又地形志有盘头郡此云西魏置或后魏末废】
长举 长举西魏置【隋书地理志】长举汉沮县地西魏置盘头郡【鉴注 按地形志亦有苌举县或后魏废西魏复置在畧阳北八十里】
落丛郡 鸣水西魏置落丛郡【隋书地理志 按后魏鸣水县西魏置落丛郡地形志有落丛郡或后废复置録县一】
落丛 鸣水西魏置曰落丛【隋书地理志 按后魏鸣水县西魏改落丛在畧阳西一百一十里】
梁州 后魏置梁州西魏因之【通典】魏废帝元年达奚武围南郑梁州刺史萧循以州降【周书文帝纪録郡四】
汉中郡 后魏置汉中郡西魏因之【通典】梁大统中萧钦克汉中自天监三年失汉川凡经四十三年【郑樵通志 録县二】
光义 废帝三年改南郑为光义移理郡东光义府【寰宇记】
城固 西魏汉中郡领城固县【冯志】晋城固县宋齐西魏皆因之【明一统志】
褒中郡 【按后魏褒中郡西魏因之周书韩果传进爵褒中郡公即此録县二】
褒中 后魏褒中郡治褒中县【地形志】开皇元年改为褒内【隋书地理志 按后魏褒中县至隋始改褒内西魏尚为褒中】
白云 南郑西魏置白云县【隋书地理志】白云县在南郑县东北【通典 按寰宇记云改武乡立】
华阳郡 魏帝元年司马裔镇汉中带华阳郡守【周书司马裔传】华阳郡梁置华州西魏废【通鉴注録县一】
华阳 【按周书怡峯传孝武时进爵华阳县公即此】
傥城郡 兴道汉成固县地县城即后魏傥城郡【通典】西魏析洋州置傥城郡【洋县志】傥城郡在洋县北三十里傥谷后魏立郡取名于此【贾志録县二】
兴势 兴势县旧置傥城郡【隋书地理志 按周书杨干运傥城兴势人】龙亭 龙亭县属傥城郡【梁州记 按龙亭在今洋县东】
洋州 晋宋属汉中郡西魏为洋州【通典】西乡县旧曰丰宁置洋州及洋川郡【五代志】西乡即汉城固地【通鉴注】梁大同间于巴岭侧立东巴州治木马县【续通典 按周书赵文表传父江厯官东巴州刺史即此又有木马城在西乡西南即县故地】
洋川郡 唐洋州西魏置洋川郡【通典】后魏立洋川郡于汉中西乡县【通鉴注録县二】
丰宁 西乡本城固县地正始中废西乡置丰宁县废帝于此置洋川因水为名【元和志 按后魏于县置丰宁郡或西魏改置洋州洋川郡】
黄金 大统十二年置县属直州废帝三年分属洋川郡【寰宇记】本汉安阳地后魏文帝置因黄金水为名【元和志 按在洋县东北界】
怀昌郡 西魏废帝二年洋州领怀昌郡【寰宇记】西乡旧有怀昌郡【隋书地理志録县一】
怀宁 西魏怀昌郡领怀宁一县【寰宇记 按怀宁在今洋县西】直州 安康县魏置东梁州西魏改直州【五代志 録郡四又周书陆腾传废帝元年安康贼黄众寳攻围东梁州互异】
金城郡 梁为东梁州西魏复置金城郡【雍大记】金城故城在今汉阴县西【禹贡锥指】
直城 萧詧改直州因直城为名【五代志 按周书王杰为金城直城人即此】
安康郡 【按周书李迁哲传梁大同二年除安康郡守即此録县一】
安康 金州安康县萧詧改直州【五代志 按安康在汉阴县西南】宁都郡 大统十四年魏封宇文毓为宁都郡公初宇文泰封宁都县子至是改县为郡以封毓【周书文帝纪 録县一】
宁都 宇文泰封宁都县子【周书文帝本纪】宁都故城在汉阴南【汉阴县旧志】
魏昌郡 旧置晋昌郡西魏改魏昌郡【隋书地理志】夏侯道迁以梁州入魏移晋昌郡于东杨村后值黄众寳叛仍移郡于旧理因改曰魏昌【寰宇记 録县二周书若干恵传孝武西迁进爵魏昌县伯似又有魏昌县】
石泉 旧曰永乐西魏永乐曰石泉【隋书地理志】
魏宁 西魏析置魏宁县【隋书地理志】西魏分石泉置【兴安州志
按魏宁在今石泉界】
金州 废帝元年王雄平魏兴以其地置东梁州三年改东梁为金州【周书文帝纪】汉魏兴郡梁改南梁州西魏改置东梁州因其地出金改为金州【通考録郡四】
魏兴郡 梁大同二年李迁哲除安康郡守太清二年移镇魏兴郡【周书李迁哲传 録县二又南齐有锡广城二县西魏无考】
西城 【按寰宇记云后周省西城县始移吉安县于故西城廨理是西魏金州尚治西城李迁哲世宗初进爵西城县公即此】
吉安 金川梁初曰上防后曰吉阳西魏改吉安【隋书地理志】平利县在州东南七十里晋于县南平利川置上防后魏改吉安【寰宇记】
洵阳郡 洵阳县旧治洵阳郡【隋书地理志録县一】
洵阳 齐属魏兴郡【南齐州郡志 按西魏改属洵阳郡】
淯阳郡 西城郡黄土县西魏置淯阳郡【隋书地理志】本汉洵阳县地晋于此置淯口戌大统十七年置淯阳郡【寰宇记録县二】
淯阳 淯阳故城在洵阳东三十里大统元年置淯阳县【贾志】
黄土 扶猛上甲黄土人【周书扶猛传】大统十七年于淯阳郡西三十三里置黄土县居汉水南黄土山之西为名【寰宇记】黄土县城在今县东一百二十里即闾关司坏堞宛然【洵阳县志 按隋志黄土县又冇赤石甲临江三县周始并入洵阳盖皆西魏置也】
丰利郡 本汉长利县地宋侨置南上洛郡后魏文帝改为丰利郡【元和志 按宋南上洛本侨置魏兴或后移此又后魏有锡县似西魏废入上津録县二】
丰利 后魏文帝立丰利县【元和志】丰利县魏分锡县置【旧唐书地理志】丰利城在平利县东北一百七十里【平利县旧志按丰利在今白河界】
熊川 熊川故城在平利县东【平利县旧志 按隋志周省熊川阳川二县入丰利盖西魏时置】
洛州 晋置上洛郡西魏又置洛州【通考 按洛州后魏置録郡三】上洛郡 【按后魏上洛郡西魏因之周书泉仲遵世袭上洛郡公即此録县一】
上洛 上洛人泉岳谋翻洛州以应东军【周书泉企传按上洛今商州】
拒阳郡 洛南县旧曰拒阳置拒阳郡【隋书地理志按北魏拒阳县属上洛郡则拒阳郡系西魏置録县一】
拒阳 【按拒阳县为拒阳郡治周书有拒阳人杜窋】
上庸郡 后魏上庸郡领商丰阳二县【地形志 録县三周书李迁哲传大清二年都督上庸等八郡诸军事即此】
商 【按后魏商县至隋始改商洛】
丰阳 【按丰阳上庸郡治周书泉企传子仲遵封丰阳县伯即此后魏有阳亭县侨置魏兴郡盖西魏废】
漫川 在上津县北四十五里魏前废帝二年置【寰宇记】漫川里在山阳县东南一百二十里【山阳县旧志】
豳州 后魏新平郡大统十四年于今理置南豳州废帝除南字【元和志録郡一】
新平郡 【按后魏复置新平郡西魏因之周书大统十四年魏太子自新平出安定即此録县三】白土 新平旧曰白土西魏置豳州【隋书地理志】
宜禄 后魏熙平二年置东阴槃县废帝元年改曰宜禄【寰宇记】宜禄县在邠州西六十里【九域志】本后魏东阴槃县废帝以县南临宜禄川因改曰宜禄【元和志按宜禄今长武县】
广寿 永寿县后魏大统十四年于今县北广寿原上置广寿县【寰宇记】汉漆县地后置广寿县【雍胜畧 按广寿今永寿】
恒州 三水县西魏置恒州寻废【隋书地理志】三水县大统元年升为恒州【三水县志録县一】
三水 后魏置三水县大统十四年移县于今邠州西北十五里白马堡【寰宇记】
同州 废帝三年改华州为同州【周书文帝本纪】同州所理城太统元年王熊筑【寰宇记 按西安府志西魏同州领蒯城县未详録郡二】
武乡郡 冯翊后魏曰华阴西魏改为武乡置武乡郡【隋书地理志録县三】
武乡 冯翊后魏改华阴后以名重又改武乡【元和志按武乡今同州】
郃阳 【按后魏郃阳属华州西魏属同州周书阳雄传孝武西迁阳猛封郃阳县伯即此】夏阳 【按西魏夏阳属同州周书薛端传薛龙驹徙居冯翊之夏阳即此】
澄城郡 西魏同州有澄城郡【贾志 按后魏澄城郡有三门宫城二县西魏无考録县三】
澄城 【按西魏澄城郡治澄城周书裴文举传大统中封澄城县子即此】
五泉 后魏澄城郡有五泉县【地形志】后周并五泉县入澄城【隋书地理志】
朝邑 后魏曰南五泉西魏改焉【隋书地理志】后魏改南五泉为朝邑县【元和志】
华州 郑县后魏置东雍州华山郡西魏改华州【隋书地理志 録郡二】西魏改东雍州为华州以今考之郭村即其地也【华州志 按郭村在华州西十五里】
华山郡 【按西魏华州领华山郡周书赵肃传大统九年行华山郡事即此録县二】
郑 【按郑县西魏为华州治】
华阴 齐神武陷潼关侵华阴又大统五年大阅于华阴【周书文帝纪 按后魏华阴侨置同州界西魏始还旧治】
白水郡 蒲城西魏置白水郡【隋书地理志 地形志有姚谷县无考録县二】蒲城 孝文分白水置南白水县西魏改蒲城县【元和志】后魏置南白水西魏废帝二年改蒲城【寰宇记】
白水 【按后魏置白水县西魏因之周书大统十年大阅于白水即此】
鄜州 废帝三年改北华州为鄜州【周书文帝纪録郡二】魏置东秦州西魏改敷州【五代志 按鄜州一作敷又魏置东秦州寻改北华州】
中部郡 后魏北华州领中部郡【地形志】内部旧置敷州及内部郡【隋书地理志 按隋避庙讳始改内部西魏尚为中部又后魏狄道县无考録县三】
中部 姚兴于今县南置中部县大统九年移理杏城【寰宇记】
石保 后魏中部郡领石保县【地形志 按周书阎庆传孝闵践祚进爵石保县公即此】
三川 旧名长城西魏改焉【隋地理志】苻坚长城县后魏废帝改为三川【元和志】三川县东北至州六十里【元和志】
鄜城郡 后魏置敷城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元和志按周书杨绍传大统四年出为鄜城郡守又地形志鄜城郡有定阳县西魏无考録县二】
鄜城 后魏曰鄜城大业中改敷城【隋书地理志】鄜城故城在洛川县东南七十里【延绥志】
洛川 洛川县西魏属敷州【贾志】
夏州 大统二年东魏袭陷夏州留其将张琼许和守之三年许和张琼以夏州降【周书文帝纪】长孙俭为秦州长史时西夏州未内属东魏遣许和为刺史俭以信义招之和举州归附即以俭为西夏州刺史【周书长孙俭传按西夏州即夏州】
化郡 太和十一年置化政郡【地形志】西魏置化郡【隋书地理志 録县一又后魏有华融县西魏无考】
岩緑 化郡治岩緑县【隋书地理志 按隋书李彻传彻朔方岩緑人宇文防引为亲信即此】
金明郡 【按后魏夏州领金明郡领县三有永丰启寕二县无考録县一】
广洛 【按后魏广洛属金明郡隋始改属延州】
长州 废帝三年改南夏为长州【周书文帝本纪 録郡一】
阐熙郡 长泽西魏置阐熙郡又有后魏大安郡及置长州【隋书地理志】阐熙故城在长泽县西南二十三里【元和志 按阐熙郡后魏置或后废西魏复置又大安郡无考録县三】
长泽 东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汉三封县地后魏于此置长泽县【元和志 按地形志无长泽县盖西魏置又隋志云西魏置西安州后改盐州延绥志云定边营西魏盐州地即今定边县】
山鹿 后魏阐熙郡领山鹿县【地形志 按山鹿新□隋始废入长泽西魏时县尚存】
新□ 后魏阐熙郡领新□县【地形志 按地形志后魏代名郡领呼酋渠搜二县至隋始废】
延州 魏废帝三年改东夏为延州【周书文帝本纪 録郡四】后魏改延州以界内延水为名【元和志 按后魏东夏州领定阳郡侨置今宜川界西魏无考】
徧城郡 后魏置徧城郡开皇初废【隋书地理志録县二】广武 后魏置曰广武开皇启丰林【隋书地理志 按周书侯莫陈崇西魏时封广武县伯即此在今肤施县东】
沃野 【按后魏徧城郡领沃野县隋始并入丰林周书豆卢勣孝闵帝践祚封沃野县公即此】朔方郡 【按隋志后魏置朔方郡属东夏州后周废録县三】
魏平 【按魏平县后魏置周隋并因之在今清涧县界】
政和 【按后魏置政和县后周始并魏平在今清涧县界】
朔方 【按后魏置朔方县后周始并魏平在今清涧界】
神木郡 临真县有西魏神木【一作水】郡【隋书地理志按后魏定阳郡领临戎临真二县后郡及临戎无考或系西魏改置録县二】
临真 【按后魏置临真县至隋并因之在今甘泉县东北八十里一作临贞孝武西迁王雄封临贞县伯即此】
真川 临真县有西魏真川县【隋书地理志】甘泉西魏为真川县属神木郡【县志】
上郡 大统七年稽胡帅夏州刺史刘平伏据上郡叛【周书文帝本纪】天和六年使郭荣于上郡延安筑咸宁等五城【隋书郭荣传 録县二按地形志上郡亦属东夏州】
银城 后魏置石城废帝改银城【元和志 按银城在神木西南】因城 后魏置后周废【隋书地理志 按因城在安塞县西】
文安郡 西魏置文安郡【隋书地理志録县三】
文安 延川西魏置曰文安【隋书地理志】文安城在延川县西南三十里西魏为文安县寻改为文安郡【延安府志】
延安 延安县西魏置【隋书地理志】后魏置广安县西魏置延安【延长县志 按延安在今延长县南】
义乡 西魏又置义乡县【隋书地理志 按义乡在今延长西南】
丹州 废帝三年改汾州为丹州【周书文帝本纪】大统三年割鄜延二年改为汾州理三堡镇废帝以河东汾州同名改丹州因丹阳川为名【元和志録郡二】
义川郡 古孟门河西之地西魏置义川郡【通鉴注録县三】义川 大统三年置义川县属义川郡因川为名【元和志按义川今宜川县】
云岩 大统三年于今县薛和川置永平县属义川郡十三年改为云岩县大统九年大水漂荡移于桑枢原【寰宇记】云岩县在宜川西北七十里【马志】宜川在云岩镇【九域志】
太平 咸宁旧曰永宁西魏改为太平【隋书地理志】后魏孝文帝置永宁县在县东二十里文帝改为太平县移于今所【元和志 按太平在今宜川县东】
乐川郡 【按后魏置乐川郡开皇初始废入义川録县二】
汾川 后魏孝文帝置安平县文帝改为汾川【元和志】大统十七年省北汾州乃取丹阳川号立汾川县理高树山南【寰宇记】宜川县有汾川镇【九域志 按县册汾川镇在宜川北九十里当即故县所在】
乐川 丹州领乐川县【元和志】云岩县开皇三年移就废乐川县【寰宇记】
绥州 雕阴郡西魏置绥州【隋书地理志録郡三】
安宁郡 上县西魏置安宁郡及三县【隋书地理志録县六】上县 本秦肤施地后魏于此置上县取郡为名【元和志】安宁 上县西魏置安宁县【隋书地理志】
绥徳 绥徳县北至州一百里后魏文帝分上郡南界丘尼谷置县【元和志】绥徳县大统十二年置今废为绥徳镇【寰宇记 按绥徳在今清涧北】
安人 上县西魏置安人县【隋书地理志】延水县北五十里临河故城后魏置安人县属东夏州【元和志】
延陵 延福县西魏置曰延陵【隋书地理志】县西至州一百十里本秦肤施县地后魏置理延陵村【元和志】县在绥州东南废帝元年置【寰宇记】
城平 西魏置【隋书地理志 按元和志后魏置城中隋改城平互异】
安政郡 雕阴郡领大斌县西魏置安政郡【隋书地理志 録县一】
大斌 西魏置【隋地理志】县在绥州西北今废为大斌镇【寰宇记】
抚宁郡 雕阴郡领开疆县有后魏抚宁郡【隋书地理志 録郡一】
抚宁 西魏置【隋地理志】汉圁阴地魏废帝于县东抚宁故城置抚宁县属抚宁郡【元和志】抚宁县在米脂县西一百四十里【马志】
开疆 西魏置【隋书地理志 按开疆在今米脂界】
真乡 雕阴郡领真乡县西魏置【隋书地理志】真乡故城在今葭州西一百里【延安府志】真乡城在双山堡南三十里【延绥志】
沃野镇 齐文宣追茹茹于怀朔镇至于沃野【北齐书宣帝纪】五原 大统五年太子自北长城东趋五原【周书文帝纪】怀朔镇 齐文宣天保六年追茹茹及于怀朔镇【北齐书宣帝纪】
连谷 大统八年突厥从连谷入防【周书宇文测传】
右西魏録州二十一郡五十六县暨镇一百三十二孝武西迁关中之地南限于梁东迫于魏幅愈狭故建置弥多其于后魏之旧半加更析所以愈纷而难纪也且西魏独无专史仅从诸地志中补苴成此以志其槩云
北周
周氏初有关中百度草创多有废省【隋书地理志】晋宋之后至周割据分裂州郡乃倍两汉【地理通释】
雍州 明帝二年雍州置十二郡建徳二年省雍州内八郡并入京兆冯翊扶风咸阳等郡【周书明帝本纪 録郡六】
京兆郡 明帝二年改京兆郡守为尹【周书明帝本纪 録县六】京兆郡有后魏杜城县西魏霸城县山北县并后周废【隋书地理志】
长安 宇文周继西魏都长安【地理通释 后魏京兆郡治霸城周复旧】万年 明帝二年分长安为万年县并治京城【周书明帝本纪】明帝分长安霸城山北三县始于长安城中置万年县【元和志 按万年今咸宁县】
鄠 自汉至隋皆于故扈城置县即县北二里故城是【雍大记】
新丰 后周新丰移理于故城东三十里周闵帝元年又徙于天寳废新丰东南七里【寰宇记 按新丰今临潼县又后魏阴槃县周废】
蓝田 周闵帝割京兆之蓝田置玉山白鹿二县又置蓝田郡至武帝省郡复为蓝田县属京兆【元和志】建徳二年自县西三十里故城徙治峣栁城又后周玉山县在县东二十五里白鹿故城在县西十二里【宋敏求长安志】
渭南 后魏置渭南郡西魏分置灵源中源二县后周郡及二县俱废入焉【隋书地理志】后周渭南郡废入渭南县属雍州【西安府志】
冯翊郡 明帝省雍州内八郡入冯翊等郡【周书明帝纪 録县四】
高陆 周明帝省万年入髙陵【续通典 按隋志西魏尚为高陆至隋始改高陵】
广阳 周明帝省万年入广阳仍移广阳县入旧万年城即今栎阳是【通典】周广阳仍冯翊郡【宋敏求长安志】
三原 后周置建忠郡建徳初郡废【隋书地理志】苻秦置三原防军后周置三原县【续通典】后周建徳二年郡废以县属冯翊郡故城在县北三十一里三原故城是【宋敏求长安志 按元和志作开皇三年罢建忠郡互异】
富平 闵帝二年于县置中华郡武帝省郡以县属冯翊【元和志】以在中华原故名【富平县志】中华郡城在富平县西南三里石川河之阳有二石人卓立即郡门所在人称石婆原【贾志】
扶风郡 始平故置扶风郡【隋书地理志】郑顶为扶风郡守【周书郑伟传録县四】
始平 恭帝元年徙于今县东北二十里后周大象二年复徙今县东南十里文学城【括地志】
槐里 后周扶风郡领槐里县【西安府志】
武功 周武帝置武功县属扶风郡【通典】后魏太和十年改武功为美阳县仍于此置武功郡后周天和四年美阳还旧理建徳三年省武功郡别立武功县于中亭川即本县理也【寰宇记】
漠西 晋元康中再置好畤县周建徳三年并入漠西县【寰宇记 按漠西在今干州】
延寿郡 下邽旧置延寿郡【隋书地理志録县二】
下邽 下邽县后魏改夏封大业二年复旧【元和志按周书樊深传西魏已复旧则周应为下邽】
莲芍 高祖嗣位莲芍界内数有羣盗以刘志为延寿郡守以督之【周书裴果传 按莲芍一作勺在渭南县北下邽东】
周南郡 后周从鄠县西北移于今所置周南郡又割雍州之终南郡于此置恒州领周南郡后废州三年移盩厔县于此【通典】天和二年移于今鄠县西北三十五里建徳三年移于今所置周南郡【寰宇记】盩厔县东五里为恒州故城【盩厔县志録县一】
盩厔 后周有仓城温汤二县寻并废【隋书地理志】有故县谷在县西仓谷在县西南二谷相连仓城县当在其处【盩厔县志 按长安志故仓谷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故县谷在县西二十五里又隋书长孙炽传建徳二年授雍州仓城今即此】
咸阳郡 建徳二年省雍州内八郡入咸阳等郡【周书武帝本纪 録县三按周书萧圆肃传保定五年拜咸阳郡守即此】
咸阳 【按后魏改石安西魏后周仍为咸阳周书宣帝纪大象元年咸阳有池水之异即此】泾阳 旧置咸阳郡【隋志】后周建徳中省池阳县【长安志】池阳故城在今县北二里后周废入泾阳【禹贡锥指按后魏郡治池阳周废池阳故郡治泾阳】
宁夷 西魏置宁夷郡周改秦郡后废又以好畤甘泉二县入焉【隋书地理志 按宁夷今醴泉长安志作周改宁秦郡隋志作秦郡周书杨荐为秦郡寜夷人长安志误又好畤县寰宇记云并入漠西此云并入宁夷互异】
宜州 【按西魏改北雍州为宜州周因之周书郑孝穆传保定三年为宜州刺史即此録郡三】通川郡 西魏置通川郡开皇初郡废【隋书地理志録县三】泥阳 废帝三年通川郡领泥阳县开皇六年改华原【元和志】
同官 铜官故城在今县东南十里后周建徳四年徙今治【寰宇记】后魏太武置铜官县周除金作同字属宜州【元和志】
土门 美原本汉频阳县后周置土门县【续通典】
云阳都 京兆郡云阳县后周置云阳郡【隋书地理志録县一】云阳 后周云阳郡领云阳县【西安府志】
宜君郡 旧置宜君郡开皇初废【隋书地理志録县一】
宜君 【按后魏宜君县后周因之】
岐州 扶风郡旧置岐州【隋书地理志 按周书保定五年幸岐州即此録郡二】岐山郡 西魏岐山郡开皇三年郡废【隋书地理志録县三】雍 【按后周雍县为州郡治】
三龙 岐山后周曰三龙有后魏周城县后周废【隋书地理志】本汉雍县地周武帝天和四年割泾州鹑觚南界置三龙县【元和志】三龙故城在岐山县东北四十里即今岐阳镇【凤翔府志 按扶风县即后魏美阳县寰宇记云后魏移美阳县于故斄城周天和四年还旧理建徳三年省又云天和元年尝置燕州于此隋末废第隋志未载故附见之】
周城 郿县西魏改为郿城后周废入周城县又后周置云州建徳中废【隋书地理志】斜城在渭水南后周武帝置云川城址尚存【明一统志 按周城本在岐山县界内后周废故县复置于郿县界周书尉迟运以奉迎世宗于岐州进爵周城县公即此又周书天和元年筑武功郿诸城似仍有郿县】
武都郡 后魏置武都郡西魏改县曰洛邑周置朔州州寻废【隋书地理志 按明一统志作翔州】周天和中于县置朔州寻废州移周原郡理之【寰宇记 按武都郡隋志谓开皇初废寰宇记又云移周原郡理之互异且周原郡未详旧置何所録县二】
洛邑 虢县周改为洛邑【元和志 按西魏改洛邑周因之在今寳鸡县东】陈仓 后周置显州寻州县俱废【隋书地理志】陈仓周天和三年于此置显州四年州废【周地图记 按陈仓今寳鸡隋志云州县俱废周地图记止云州废是县尚存】
陇州 天和四年罢陇州【周书武帝本纪】明帝二年移州及县于今所天和五年省入岐州大象二年复置【寰宇记按后魏所置州在今州东南八里録郡一】
陇东郡 西魏置陇东郡【隋书地理志 按纂保定元年封陇东郡公即此録县四】
汧阴 西魏置汧阴县后改曰杜阳后周又曰汧阴【隋书地理志】
长蛇 【按后魏置长蛇县至开皇中始改呉山是后周县尚存】
汧阳 旧置汧阳郡后周罢【隋书地理志】本汉隃麋地周武帝置汧阳郡及县寻省郡以县属陇州【元和志】后周天和五年于马牢故城置县以在汧水之阳而名建徳四年移于今理【寰宇记】
南由 后魏置西魏改为镇【隋书地理志 按后周复为南由县在陇州西南一百二十里】
凤州 后魏置南岐州后周改凤州西魏改郡曰归真后周废郡【隋书地理志録县一】
梁泉 凤州治梁泉县周废龙安商乐二县入焉【隋书地理志 按梁泉在凤县东龙商二县未详所始】
兴州 【按西魏兴州周因之明帝时冇兴州人段叱録郡二兴州即今畧阳】
顺政郡 西魏置顺政郡隋初郡废【通典録县四】
汉曲 西魏置县曰汉曲开皇中改名顺政【隋书地理志】灵道 西魏置仇池县后改灵道大业初并顺政【隋书地理志 按灵道在今畧阳】
沔阳 沔阳故城在西县东南六十里开皇三年废【寰宇记】
嶓冡 【按郡国记后魏置嶓冢县大业三年始改西县在今沔县西四十里】
落丛郡 周世宗时氐酋姜多攻陷落丛郡【周书氐传録县三落丛在今畧阳西】
落丛 鸣水县西魏置曰落丛开皇初改厨北【隋书地理志】长举 后魏长举县属盘头郡周武帝废郡改属落丛郡【元和志 按在今畧阳北】
广长 旧置脩城郡县曰广长后周郡废【隋书地理志按广长在今畧阳西北又周书明帝二年以脩城郡置康州与隋志异】
梁州 汉川郡旧置梁州【隋书地理志録郡三】
汉川郡 南郑旧置汉川郡【隋书地理志】后魏置汉中郡后周改汉川郡【通考】后周梁州部领汉川郡【贾志録郡四】
光义 南郑后魏改光义开皇元年复故【元和志 按后周尚为光义】
白云 白云废城在南郑县东后周武帝天和中改武乡县立【寰宇记 按隋志作西魏置】
褒中 【按褒中县有西魏褒中郡后周无考】
城固 【按西魏城固属汉中郡后周属汉川郡】
华阳郡 雄亮父桧仕周为华阳太守遇黄众寳作乱攻陷华阳【隋书雄亮传】
华阳 【按华阳郡治华阳县在今沔县东】
傥城郡 旧置傥城郡开皇初郡废【隋书地理志録县一】兴势 后魏置兴势县贞观初改【通典】兴势县后周属汉川郡【雍胜畧 按西魏有龙亭县后废又隋书观徳王传父纳仕周为傥城县公仍似又有傥城县】
洋州 梁属汉中部西魏后周并为洋州【通考録郡一】洋川郡 梁属汉中郡后周为洋川郡【通考録县三】
丰宁 西乡旧曰丰宁置洋州及洋川郡【隋书地理志】黄金 【按黄金县西魏置属洋川郡周因之】
怀昌 西魏洋州领怀昌郡后周天和五年省郡改怀宁为怀昌县【寰宇记】怀昌城在西乡县西【西乡县旧志按郡省后县未详所属依地界附此】
直州 东梁州萧詧改直州大业初州废【隋书地理志録郡二】金城郡 金川县旧有金城郡后周省魏昌郡入金城郡【隋书地理志】
直城 【按直城金城郡治故城在今汉阴县西周书王杰金城直城人】
安康郡 西城安康县齐置安康郡【通鉴注録县二】
安康 【按周书乐广封安康县公即此又寰宇记云安阳故城在汉阴县敖口东十里江北周徙今治似即安康之讹】
宁都郡 杨异周闵帝时为宁都太守【隋书杨异传録县一】宁都 安康旧曰宁都【隋书地理志】
金州 隋西城郡金州县后周置洵州寻废【隋书地理志 録郡二】
吉安郡 隋金川旧有吉安郡开皇初废【隋书地理志按吉安郡盖周改魏兴置】
吉安 后魏吉安县后周天和四年省西城县仍移吉安于故西城县廨理为金州治故城遂废【寰宇记按吉安今兴安州周自平利县界徙此】
石泉 周武成三年魏昌郡移理东阳川仍并所领诸县为永乐一县续改名石泉保定三年废魏昌郡移石泉县理郡城即今治也【寰宇记】西魏析置魏宁县后周省魏宁入石泉县【隋书地理志 按周书独孤信传子善封魏宁县伯与隋志互异】
洵阳郡 旧置洵阳郡开皇初郡废【隋书地理志録县三】洵阳 【按西魏洵阳属洵阳郡后周仍旧】
黄土 西魏置淯阳郡后周改郡置县曰长冈后郡省入甲郡置县曰黄土并赤石甲临江三县入焉【隋书地理志】保定二年改淯阳郡为长冈郡三年郡废移黄土县于淯阳郡廨为理【寰宇记 按黄土县在今洵阳县界又西魏淯阳县亦周废】
丰利 梁置南上洛郡西魏改郡曰丰利后周省都入上津郡以熊川阳川二县入丰利【隋书地理志 按丰利在今白河界】
商州 后魏置洛州宣政元年改商州【寰宇记録郡二】
上洛郡 上洛县旧置上洛郡【隋书地理志】后周上洛郡领商丰二县【商州志録县四】
上洛 后周商州治上洛县【地理通释】
商 后周上洛郡领商县【西安府志 按后魏商县属上庸郡盖周改属也】上庸郡 陆腾天和六年进爵上庸郡公【周书陆腾传】丰阳 上洛郡丰阳县周置【隋书地理志】后周复为丰阳县【西安府志 按丰阳今山阳县周上庸郡治】
南阳 开皇初并南阳县入丰阳【隋书地理志 按南阳县未详所始或疑即后魏阳亭故地又有漫川县后周并入上津】
拒阳郡 洛南县旧置拒阳郡【隋书地理志】
拒阳 洛南县旧曰拒阳【隋书地理志】
豳州 西魏置豳州后周因之【通考 按周书宇文贵为豳州刺史即此録郡一】
新平郡 后周有新平郡【西安府志 録县三周书杨□传韩盛保定四年出为新平郡守即此】
白土 西魏宜禄县周为白土县【元和志 按白土即今邠州或周并宜禄于白土】
三水 三水南一里有故城建徳二年置郇州三年州废【路史】
永寿 魏大统十四年置广寿县后周大象元年改为永寿【寰宇记】后周永寿县即今永寿镇【永寿县志】后周新平郡领永寿县【西安府志】
同州 【按西魏置同州后周因之周书武帝纪保定三年幸同州即此録郡二】
武乡郡 西魏置武乡郡开皇初郡废【隋书地理志録郡二】武乡 冯翊华阴县西魏改武乡周尝以此封傅伏【五代志 按周书裴果传刘志世宗即位进爵武乡县公即此】
夏阳 【按通典谓后周分郃阳置韩城县然后周尚为夏阳周书薛善传领同州夏阳十二屯监是也】澄城郡 后周有澄城郡【西安府志録县三】
澄城 五泉县后周并入澄城【隋书地理志】
郃阳 郃阳周武帝时属澄城郡【元和志】
朝邑 【按西魏改南五泉为朝邑至隋因之】
华州 【按西魏改东雍为华州后周仍旧周书郑孝穆传保定初转华州刺史即此録郡二】华山郡 古郑城在华州东北二十里后魏置华山郡后周移于西南今华时村之址即其地也【华州志録县二】
郑 古城连接州城齐天保中官路经其中宇文周移县于西北九里【县道记】
华阴 【按西魏复为华阴后周因之】
白水郡 【按后魏置郡至隋始废録县二】
蒲城 【按西魏蒲城县后周因之郡县释名云后周封郭荣为蒲城县公即此】
白水 【按后魏白水县后周因之】
敷州 后魏北华州后周改为敷州【通典】周天和七年元皇帝牧放鄜州【元和志 按敷州一作鄜州録郡二】
中部郡 内部旧置内部郡【隋书地理志録县四】
中部 姚秦置中部县后周改内部【元和志】西魏曰内部后周属敷州【洛川县志 按周书梁台传孝闵践祚进爵中部县公是魏周俱为中部至隋始讳中为内元和志误】
石保 【按隋书阎毗传父庆周上柱国毗袭爵石保县公即此】
三川 洛交县苻坚为长城县周为三川县地【元和志】利人 翟道故城在中部县西北四十里宇文周曽于此置利人县寻废【寰宇记】
敷城郡 后魏置鄜城郡开元三年罢郡【元和志録县二】敷城 后魏为敷城大业中改鄜城【隋书地理志】
洛川 【按西魏洛川县属敷城郡周仍旧周书秦族上郡洛川人即此】
夏州 后魏置夏州后周置总管府【隋书地理志録郡二】化郡 西魏置化郡隋初废【隋书地理志 録县二又后魏华融县周无考】
岩緑 后魏置岩緑县贞观二年改朔方【元和志 按岩緑在今怀逺县界】
宁朔 宁朔县西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汉朔方地周置宁朔县属化郡【元和志 按宁朔在今榆林县界】
金明郡 后魏置金明郡隋废郡为县【通鉴注録县一】
广洛 后魏广洛县仁寿元年改金明【元和志 按金明郡更有永丰啓宁二县无考】
长州 【按隋志后魏置长州大业初废録郡一】
阐熈郡 西魏置阐熙郡开皇三年废【隋书地理志録县三】长泽 【按元和志后魏置长泽至隋并因之隋志西魏置盐州今定边县盐州地又地形志后魏代名郡领呼酋渠搜二县至隋始废亦在今榆林府界】
山鹿 【按后魏山鹿县隋始废入长泽】
新□ 【按后魏新□县隋始废入长泽】
延州 【按西魏改延州后周因之周书于谨传天和二年延州贼反攻逼丹州于宝讨平之除延州刺史即此録郡三】
徧城郡 后魏置徧城郡开皇初郡废【隋书地理志録县二】丰林 后魏置广武县周宣帝改丰林属延州【元和志】本高奴县地后魏置广武县后周大象元年移于今所改名【寰宇记 按丰林今肤施县地隋志谓开皇十八年改丰林与二説异】
沃野 【按后魏徧城郡领沃野县至隋始并入丰林在今肤施县东周书豆卢宁传孝闵践祚封沃野县公即此】
真川 隋临真县有西魏神木郡真川县后周郡废【隋书地理志 按真川在甘泉县界周废郡县未知所属但地近延安故附此】
临真 县西北至州一百四十里后魏置临真县属徧城郡周武帝天和元年稽胡攻破郡城遂移于今理【元和志】后魏太武置临真县周天和初移于流川【寰宇记按临真在甘泉东后魏属定阳郡周未知所属】
魏平 魏平县后魏置并置朔方郡后周郡废并朔方政和二县入焉【隋志 按魏平在清涧县界周废郡后县未知所属又周置定胡县在山西界呉堡其属地也】
上郡 天和六年郭荣于上郡延安筑咸宁五郡【隋书郭荣传 録县二】
银城 后魏置石城废帝改银城保定二年移于废石镇【元和志】银城废县在神木县西南四十里【明一统志 按隋志作周置石城后改名】
因城 后魏置后周废寻又置【隋书地理志】在安塞西南一百三十里【冯志】
文安郡 西魏置文安郡开皇初郡废【隋书地理志録县三】文安 后魏置文安县隋改延川【元和志 按元和志后周尚为文安县】义乡 【按西魏置义乡县大业中废入延安】
延安 【按西魏置延安隋并因之】
丹州 西魏置汾州后改丹州后周因之【通考】
义川郡 西魏置义川郡后周因之【通考録县四】
丹阳 后魏丹州领义川县【元和志】后周改县为丹阳【隋书地理志】丹州城在宜川县东北二十九里本后周丹阳县【宜川县志 按西魏有乐川郡及县周隋间废】
太平 【按西魏大平县至隋改咸寕】
云岩 周大象元年分云岩置门山县【元和志】云岩在宜川西北七十里【冯志】
门山 汉定阳县地大象元年分汾川云岩二县南六里置以北有山形似门因名【元和志】门山在义川县北一百里【宜川县志】
乐川郡 【按后魏置乐川郡开皇初始废周书赫连达传保定间进爵乐川郡公即此又西魏乐川县周废録县一】
汾川 西南至州六十里后魏安平县属乐川郡文帝改为汾川【元和志】汾川县初理高树山周保定二年移就库利川北甚寒原【寰宇记】
绥州 【按绥州西魏置周因之周书扶猛传保定三年转绥州刺史即此録郡三】
安宁郡 【按隋志安寜郡西魏置至隋始废録县六】
上县 【按隋志安宁郡治上县西魏置周因之】
安宁 【按隋志安宁县西魏置大业初废在今绥徳州界】
绥徳 【按元和志后魏置绥徳县隋不改在今清涧县北】
安人 【按隋志西魏置安人县至隋始改吉万】
义良 后周置【隋志 按义良在今绥徳界】
延陵 【按隋志西魏置延陵至开皇初改延福在呉堡县西北】
安政郡 【按隋志西魏置郡开皇初废録县一】
大斌 后魏置大斌县周不改【元和志 按在今绥徳州西北】
抚宁郡 开疆县有后魏抚宁郡开皇三年废【隋书地理志録县二】
抚宁 废帝置抚宁县属抚宁郡【元和志 按在今米脂西】
开疆 【按隋志开疆县西魏置隋因之在今米脂界】
银州 保定三年于乞银城置银州【周书武帝纪】苻秦骢马城后周置真乡开光二郡兼置银州【通典】汉圁隂地周武帝保定三年分置银州因谷为名【元和志】银州城在真乡城西永乐城东又永乐城距故银州治二十五里【葭州志録郡二】
真乡郡 真乡县西魏置后周置真乡郡【隋书地理志録县一】真乡郡城葭州西北一百里真乡川东栁树防疑其故址在葭州境内今归并榆林【葭州志 按真乡在今榆林县东南一百里】
真乡 县西至州一百里周武帝保定二年置【元和志】真乡故城在葭州西北一百里鼔楼尚存今呼为圆峰子【延安府志】
开光郡 后周置开光郡隋初郡废【通典 録县一】开光县在米脂南四十五里后周置开光郡【冯志 按延安府志谓在葭州北百里】
开光 开光县后周于此置开光郡【通典 按元和志云大象二年废开光郡置开光县属抚寜郡与唐志通典异恐非】
朔方郡 源雄从武帝伐齐封朔方郡公【隋书源雄传】五原郡 辛彦之周武帝时进爵五原郡公【隋书辛彦之传 按朔方五原周时尚为郡第所属之县未详故附録于此】
永丰镇 本汉临戎县旧地保定三年于此置永丰镇【元和志】
甘草城 本汉广牧县旧地其城周隋间俗谓之甘草城【元和志】
沃野镇 宇文盛父文孤为沃野镇军主【周书宇文盛传】右周録州二十一郡四十六县暨镇城一百一十有六宇文氏承西魏之后仍都关中其于魏氏郡县时有省并亦间多新置惜周书不载其地志故沿革靡得其详其轶散见于隋志及他説者今辑而编之存一代之遗规为隋唐之草创故不可略也
隋
开皇三年废诸郡九载以户口滋多析置州县炀帝初嗣位并省诸州寻改州为郡自京城至于外郡得冯翊扶风是汉之三辅北地上郡于古为六郡之地雕阴延安连接山胡朔方榆林五原地接边荒【隋书地理志】关中秦时在渭水之北汉时在渭水之南终南之北隋文帝遂移居西北【疑作东南】稍逺汉之都唐都在隋一偏西北【疑作西南】角【朱子语类】
京兆郡 统县二十二【隋书地理志増县一】开皇三年自长安故城迁都于龙首川废京兆尹置雍州炀帝改为京兆郡【元和志】
大兴 文帝都长安开皇二年营建新都在汉故城东南十三里本后周万年县界三年迁新都名其城曰大兴城【隋书地理志】
长安 带郡有旧长安城【隋书地理志】开皇三年迁都长安县移至长夀坊西南隅【元和志】开皇初设京兆府万年长安二县皇城南朱雀街广百步二县以此分界各领东西市【咸宁县志】
始平 故置扶风郡开皇三年郡废【隋书地理志】旧扶风开皇三年京兆郡大业九年徙于今治【宋敏求长安志】
武功 恭帝义宁元年为稷州寻废之复故【通典】
盩厔 隋京兆郡领盩厔县【隋书地理志】
醴泉 后魏宁夷县开皇十八年改县名醴泉【隋书地理志】上宜 开皇十七年置有旧莫西县十八年改名好畤大业三年废入焉【隋书地理志】上宜县开皇十八年置【元和志 按上宜在今干州】
鄠 自汉至隋皆于故鄠城置县大业十年移于今所【寰宇记】故鄠城即今县北二里故鄠城是【雍大记】
蓝田 隋京兆郡领蓝田县【隋书地理志】
新丰 周徙于废新丰县东南七里大业六年又徙于天寳中废县所理【寰宇记 按新丰县在今临潼县东北】
华原 西魏宜州通川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及土门县入焉【隋书地理志】开皇三年罢通川郡以泥阳县宜州六年改泥阳为华原县大业三年省宜州以华原京兆郡【元和志】华原故城在今耀州北三里隋筑遗址尚存【耀州志】
土门 大业二年省义宁二年再置【元和志 按土门县隋志未详今増入】
宜君 旧置宜君郡开皇初郡废【隋书地理志】
同官 周属宜州大业二年省宜州属雍州【元和志】后魏以前作铜官隋以后作同官【通典】
郑 后魏置东雍州并华山郡西魏改曰华州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隋书地理志】义宁二年复置华山郡【元和志】古城连接今州城宇文周移县于西南九里开皇三年移理州北故郑城四年又移于废华州城【郡国记按郑县今华州】
渭南 开皇十四年自明光原移于今理【寰宇记】
万年 京兆郡领万年县【隋书地理志 按后周省万年入广阳元和志云开皇初广阳属雍州今隋志无广阳有万年或大业中避讳复改耳】
高陵 后魏曰高陆大业初改焉【隋书地理志】大业二年复为高陵【元和志】
三原 后周建徳二年以县属冯翊郡隋属雍州【宋敏求长安志】
泾阳 后魏置咸阳郡文帝罢郡移泾阳县于咸阳郡属雍州【元和志】苻秦置泾阳县今县东南故城是也隋移今治【禹贡锥指】开皇初废咸阳县九年改泾阳为咸阳十一年徙故咸阳城西三里即秦之杜邮也大业三年省入泾阳【宋敏求长安志】
云阳 后周置云阳郡开皇初郡废【隋书地理志】后魏置云阳县隋因之【元和志 按云阳在今泾阳县北】
富平 周武帝省中华郡以县属冯翊开皇三年属雍州【元和志】
华阴 县西至华州六十五里大业五年移于今理【元和志】
冯翊郡 西魏同州冯翊郡隋初郡废帝初州废复置冯翊郡【通典】统县八【隋书地理志】
冯翊 西魏武乡置武乡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改名冯翊置冯翊郡【隋书地理志】
韩城 开皇十八年置【隋书地理志】汉夏阳县地文帝分郃阳于此置县【元和志】隋置韩城县以古韩城为名【雍胜畧】
郃阳 周武帝时属澄城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同州【元和志】郃阳城今河西县南三里故城是也隋开皇十六年自故城移县理【寰宇记 按隋郃阳即今县治】
朝邑 冯翊郡领朝邑县【隋书地理志】
澄城 后魏澄城郡开皇初郡废【隋书地理志】
蒲城 西魏蒲城置白水郡开皇初郡废【隋书地理志】下邽 旧置延夀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并莲勺县入焉【隋书地理志】大业初自雄霸城移入即县理【寰宇记】
白水 后魏文帝分澄城郡于此置白水县开皇三年罢郡县属同州【元和志】
扶风郡 统县九【隋书地理志増县三】开皇元年于州城内置岐阳宫移岐州于今理【元和志】西魏岐阳郡隋初郡废置岐州帝初州废置扶风郡【通典】
雍 扶风郡治雍县【隋书地理志 按雍县即今凤翔县】
岐山 周置三龙县开皇十六年移于岐山南十里改名【元和志】大业九年移于县东北八里岐山之麓【寰宇记】
陈仓 西魏陈仓周置显州寻州县俱废开皇十八年复置【隋书地理志】大业十年移县理于渭北留谷城即今县【周书图记 按陈仓今寳鸡】
虢 后魏置武都郡开皇初废【隋书地理志】周移周原郡理之隋开皇三年郡废大业三年改洛邑为虢县【寰宇记】虢县故城在寳鸡六十里【今按隋志寰宇记二说参差辨见前又汧河在寳鸡东三十里虢在汧东三十里】
郿 开皇十八年改周城为渭滨大业三年改曰郿【隋书地理志】义宁二年于县界置郿城郡领郿凤泉二县【旧唐书地理志】郿城在县北十五里隋于此置郿城郡【马志】
凤泉 在郿县东五十里隋末析置此县地有凤泉县以此名【贾志】郿县有凤泉县西距县五十里【郿县志按凤泉县隋志未载今増入】
普润 南至府九十里大业元年置普润屯后废屯置县在汉为漆县地【元和志】大业三年于细川谷置县盖以杜岐漆三水溉灌田畴因以为名十三年移于今理【寰宇记】普润废县在今麟游县西一百二十里颓基尚存【明一统志 按普润在麟游西北今名万家城】
麟游 本汉杜阳县地隋于此置西麟州营仁夀宫义宁元年置麟游县【元和志】义宁元年于仁夀宫置凤栖郡及麟游县其郡领麟游上宜普润三县二年改为麟游郡【旧唐书地理志 按麟游县隋志未载今増入】
汧源 后周汧阴县开皇三年改为汧源西魏置陇东郡开皇三年郡废又有陇州大业二年州废【隋书地理志】义宁二年于县置陇东郡【元和志 按汧源今陇州】
汧阳 扶风郡领汧阳县【隋书地理志】汧阳故城在今县西五里其北里许又有旧城乃隋唐旧治【汧阳县志】
南由 东北至州一百二十里开皇三年省长蛇县并入南由属岐州【元和志 按南由在陇州西南】
呉山 西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汉隃麋县地后魏置长蛇县开皇十八年改为呉山县【元和志】后魏于南由县长蛇川置县开皇十三年自长蛇川故地移于今县十八年改名取县西呉山为称【寰宇记 按呉山县隋志未载今増入】
新平郡 后魏新平郡开皇三年罢郡置豳州大业二年省入宁州【元和志】隋北地郡之新平县义宁二年割新平三水二县置新平郡【旧唐书地理志】
新平 旧曰白土开皇三年移县于州城中四年改白土县为新平【元和志】大业初自邠州西北十五里移于县北十五里半川府后陇川堡【邠州志】后周永夀县开皇三年省入新平【寰宇记】
三水 后魏置三水县属新平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豳州【元和志】大统十四年移县于今邠州西北十五里白马堡开皇三年移理于今邠州三里【寰宇记 三里上似脱一东字】三水废城在县东五里隋城台基门落尚存【贾志】
上郡 西魏敷州大业三年改为鄜城郡后改为上郡统县五【隋书地理志】大业三年罢鄜州置鄜城郡其年自杏城移于五交城即州理也【寰宇记】
洛交 开皇三年置【隋书地理志】开皇十六年分三川洛川县置洛交县以在洛水之交故名【元和志 按洛交今鄜州治】
内部 旧置敷州内部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隋书地理志】后魏中部县开皇九年避庙讳改曰内部大业三年自杏城移于今理【寰宇记 按内部今中部】
三川 三川隋县以华池水黑水洛水三水会同因名【旧唐书地理志】三川县东北至州六十里【元和志】三川镇在鄜州南六十里即故三川县也【中部县志】
鄜城 后魏曰敷城大业初改焉【隋书地理志】鄜城故城在今雒川县东南七十里【延绥志】
洛川 县西北至州六十里后秦洛川县后魏属敷城郡开皇三年郡废属鄜州【元和志】开皇三年自高槐移于今所【寰宇记】
雕阴郡 西魏置绥州大业初改为上州统县十一【隋书地理志】废帝元年于郡内置绥州隋改为上郡又改雕阴郡以雕山在西南故名【元和志】后周置真乡开光二郡兼置银州隋初二郡并废而银州如故帝初州废以其地并入雕阴郡【通考】
上县 西魏置安宁郡与安宁绥徳安人三县同置开皇初郡废改安人为吉万大业初置雕阴郡废安宁吉万二县入又后周置义良县亦废入焉【隋书地理志】上县故城在绥徳州西北五十里【延绥志】
大斌 西魏置立安政郡开皇初废【隋书地理志 按大斌在今绥徳州西北】
延福 西魏置曰延陵开皇中改焉【隋书地理志】县在州东南后魏废帝元年置隋开皇十七年改名其城据崕三面絶今废为镇【寰宇记 按延福在今呉堡县北三十里】
儒林 本汉圁阴地开皇三年于此置儒林县属银州大业二年废银州以县属雕阴郡【元和志 按儒林在今米脂界】
真乡 后周置真乡郡开皇初郡废【隋书地理志】后周中乡县开皇元年避讳改名【寰宇记】
开光 旧置开光郡开皇三年郡废【隋书地理志】开光县大业中废入真乡【寰宇记】大象二年废开光郡置开光县属抚宁郡隋罢郡属银州【元和志】开光城在建安堡南开荒川【延绥志 按开光郡隋志谓开皇三年废元和志作大象二年废二説互异恐有一悮又开光县寰宇记谓大业中废今隋志尚载其名或废而复置与县在今葭州北】
银城 后周曰石城后改名焉【隋书地理志】银城废县在神木县南四十里【明一统志】
城平 后魏于今县理西库仁川置城中县隋改为城平县自库仁川移于今理【元和志】绥平城在清涧县西北一百二十里即隋城平县【清涧县志】
开疆 西魏置有后魏抚宁郡开皇三年郡废【隋书地理志按开疆在米脂县界】
抚宁 本汉圁阴县地废帝于县东抚宁故城置抚宁县开皇三年移于今理【元和志 按抚宁在米脂县西】
绥徳 后魏文帝分上郡南界邱尼谷置绥徳县隋不改【元和志 绥徳县在今清涧县北】
延安郡 统县十一【隋书地理志】后魏置东夏州又改延州隋文帝废炀帝复置延安郡【通典】
肤施 大业三年置【隋书地理志】大业二年分丰林金明二县于此置肤施县【元和志】
丰林 后魏置广武县及徧城郡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为丰林大业初并沃野县入焉【隋书地理志】丰林在肤施东三十五里【雍胜畧】
魏平 【按大业末地属梁师都置魏州】
金明 后魏广洛县属金明郡开皇四年属延州仁夀元年以太子名广改为金明县大业十三年省入肤施【元和志】后魏置金明郡隋废郡为县县又寻废【通鉴注】
临真 有西魏真川县大业初废真川入焉【隋书地理志】临真县周移流川大业十二年移就葛鸡城【寰宇记】甘泉县在隋为临真【雍胜畧】
延川 西魏置曰文安及置文安郡开皇初郡废改县为延川【隋书地理志】大业十三年改为文州【寰宇记】后为文安县隋改延川【元和志 隋延川即今县治】
延安 西魏置义乡县大业初废义乡入焉废帝元年置广安仁夀元年以避太子名改延安大业末废【元和志 按延安今延长】
因城 延安郡领因城县【隋书地理志 按因城在安塞西南】
义川 后周丹阳县开皇初改县曰义川西魏丹州义川郡开皇初郡废又废乐川郡入大业初州废又废云岩入焉【隋书地理志】大业三年废丹州于义川县置延平县十三年为刘步禄所据义宁七年于义川县置丹阳郡【元和志】义宁元年分延州之义川咸宁汾川置丹州咸宁郡【通鉴注】
汾川 大业初废门山县入焉【隋书地理志】周移库利川大业十年又移于土壁堡【寰宇记 按汾川在今宜川县东北】
咸宁 西南至州四五十里隋文帝十八年改太平为咸宁以界内有咸宁镇为名【元和志】咸宁隋县治白水川【旧唐书地理志 按咸宁在宜川县东北】
朔方郡 西魏置化郡开皇初废大业初置朔方郡统县三【隋书地理志】魏置夏州大业元年为朔方郡隋末为梁师都所据【元和志】
岩緑 后魏置岩緑县隋因之【元和志 按岩緑在今怀逺县界】宁朔 周置宁朔县属化政郡隋罢郡以县属夏州【元和志 又按元和志宁朔县西北至夏州一百三十里在今榆林县西】
长泽 西魏置阐熈郡及置长州开皇三年郡废又废山鹿新□二县入焉大业三年州废【隋书地理志】后魏长泽县属阐熈郡隋罢郡以县属夏州【元和志 按长泽即今靖邉县又定边县砖井堡为隋盐川郡地】
汉川郡 旧治梁州汉中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置郡统县八【隋志 按除难江一县在巴州】隋初郡废而梁州如故帝初州废复置汉川郡【通考】
南郑 西魏置白云县大业中并入焉【隋书地理志】后魏废帝改南郑为光义县隋复故名大业八年又移理郡西城南临汉水即今所理故城在今县东北【寰宇记】
西 后魏嶓冡县属华阳郡开皇三年罢郡大业二年改嶓冡为西县以县东南有西乐城为名【郡国志】废西县在沔县西四十里【贾志】隋省沔阳入嶓冡【禹贡锥指】
褒城 开皇初曰褒内仁夀九年因失印更给改名焉【隋书地理志】开皇元年以避庙讳改为褒内仁夀元年改为褒城【元和志】义宁二年又更名褒中【唐书地理志】
城固 隋旧县【旧唐书地理志】城固隋属梁州【明一统志】
兴势 旧置傥城郡开皇初郡废【隋书地理志】后魏于兴势山置兴势县大业二年自山上移县居废郡廨【寰宇记按兴势即今洋县】
西乡 旧曰丰宁置洋州及洋川郡开皇初废郡大业初废州改县曰西乡又有后周怀昌县至是入焉【隋书地理志】大业二年废洋州改丰宁为西乡移理废州廨即今治也【寰宇记】
黄金 废帝三年属洋川郡大业二年属汉川郡十一年移于县治北六十里巴岭镇【寰宇记】县西南至洋州一百三十里【元和志 按黄金县在今洋县东北又宁羌州隋为绵谷县地】
西城郡 西魏金州旧有金城吉安二郡开皇初并废大业三年置西城郡统县六【隋书地理志】
金川 开皇十八年改县为吉安大业三年改曰金川【隋书地理志】西城本金川义宁二年更名【唐书地理志】西城故城在金州西北四里江汉之北西城山东魏兴郡故城是也【寰宇记 按金川今兴安州】
石泉 后周省隋复置属西城郡【明一统志】
洵阳 旧置洵阳郡开皇初郡废【隋书地理志】白河隋洵阳县地【雍胜畧】
安康 旧曰宁都后魏置梁州萧詧改直州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县改曰安康【隋书地理志 按安康在汉阴县西】
黄土 黄土县义宁元年属上州【唐书地理志】黄土故城在洵阳县东一百二十里坏堞尚存即闾关司【洵阳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