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艺文志》“杂家”类著录“《吕氏春秋》二十六篇”

公元-240年 月份不详
汉书·艺文志》“杂家”类著录“吕氏春秋二十六篇”。

后来人们对其学派归属意见不同。高诱《吕氏春秋序》言:“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纲纪,以忠义为品式,以公方为检格。”清包世臣《包世臣文集·致沈小宛论荀子书》云:“荀子之文平实而奇宕,为后世文章之鼻祖。韩氏得其奇宕,《吕览》得其平实。盖韩为荀门弟子,而《吕览》亦多成于荀氏门人之手也。”(转引自马积高《荀学源流》《四库提要》以为“大抵以儒为主,而参以道家、墨家,故多引六籍之文与孔子之言”。陈澧以为“吕氏春秋多采古儒家之说,故可取者最多”(《东塾读书记》)。后代持道家说者如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金春峰《汉代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以为吕氏春秋的主要倾向为“新儒家”。熊铁基将吕氏春秋淮南子等称为“秦汉新道家”(《秦汉新道家略论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牟钟鉴《<吕氏春秋>道家说之论证》以为其博采“百家争鸣”中道、法、墨、儒等众家之长,而对道家各派收罗更多。可以说是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导(《道家文化研究》第十辑)。胡家聪《稷下争鸣与黄老之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同意其说。持墨家说者如清卢文弨《抱经堂文集》)。持阴阳说者如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学林出版社1995年版)。肖萐父、李锦全则言吕氏春秋“显然以黄老道家的思想路线为中心,兼采儒、墨、名、法、及阴阳家言”。(肖萐父、李锦全主编中国哲学史)郭沫若(载《十批判书·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杜国庠以为儒、道兼之(载《杜国库文集》,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我们以为,应以《汉书•艺文志》为是。吕氏春秋与先秦绝大多数古籍成书过程及内容不一样。首先是有人主其事,负责召集他人来撰写;其次是“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不限于一门一派学说;第三为一定时间里集中完成。吕氏春秋作为一部材料汇编,各种材料不可能在同一年全写出来,而应该有先后。《序意》所说“维秦八年,岁在涒滩”指秦始皇六年,经过清人与今人辨别,应不会有大问题。依古人著书“序”在全书末之体例,结合《序意》内容看,今本《序意》应是叙作《十二纪》之意,不是叙全书之意(“序”在全书之末者如庄子·天下》淮南子·要略》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叙传》等)。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就此对杨树达之说予以辩驳。也正因如此,今本吕氏春秋序次应该为是,《序意》不应在全书之末。若将《十二纪》编排于后,则《序意》亦应在全书之末,但仍为《十二纪》之序,非全书之序。或许编吕氏春秋者正是基于如此考虑,为了不给人以错觉,所以将《十二纪》置于书前。《序意》中“赵襄子游于囿中”一段,则显然为错简混入,不应在此。基于此,依《序意》观之,到秦始皇六年时,《十二纪》已完成。至于《览》《论》完成到何种程度,不好猜测。但无论如何,不会在不韦被遣出京城后始作。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