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师

帝王对僧人的封号,亦为僧官名。意为“国人之师”。此称源自印度佛教,北齐时传入中国,文宣帝曾封高僧法常为“国师”。隋、唐至元、明、清均沿用之。隋封佛教天台宗领袖智,唐封禅宗领袖神秀,蒙古成吉思汗封道教全真派领袖丘处机为国师。西夏天盛年间(1149—1169)亦设6位国师共管住家、出家二功德司事,位在诸王之下,中书、枢密之上,与上司等位。元时忽必烈于中统元年(1260)封萨迦派高僧八思巴为国师(后升号帝师),赐玉印。其后萨迦派任国师者多人。明代因之,但赐银印,掌管藏区喇嘛教事务,例可承袭。清代仅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封章嘉呼图克图为“国师”或“大国师”,为僧官,有俸禄,掌内蒙古喇嘛教事务,赐印信,亦常奉命赴藏办事,如七世达赖圆寂、八世达赖灵童选定及坐床等,均奉命入藏代皇帝办理,并参议治藏政策。参见“帝师”(1720页)。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