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善论

孟子的人性学说。认为人生来具有别于其他动物的理性与道德观念,即生而性善。根据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之说,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天生具备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即是仁义礼智之端,故曰:“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人性之善“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品行恶者并非其性亦恶。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以性善论作为其“仁政”的理论基础。唐李翱著《复性书》,认为人性善,而“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至宋,张载、二程、朱熹则认为性有“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之分,“天地之性”至善,人之恶者均由“气禀”昏浊所致。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