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古代土地神名。三代有祀社之礼,祭社以求地利。商代甲骨文中武丁时期有:“贞:勿求年于邦土”(《殷墟书契》卷四第十七页第三片);武乙、文丁时期有:“��于毫土”(《殷契佚存》九二八片)的卜辞。卜辞中之“土”即社。相传后土为社神。《礼记·祭法》:“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或说共工氏之子句龙为后土(《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古代自天子至庶民皆得立社,以祈福报功。社神之象征各说不同,《论语·八佾》记鲁哀公问社,宰我答:“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淮南子·齐俗》中为:有虞氏用土,夏后氏用松,殷人用石,周人用栗。②祀社神之场所。如里社。《白虎通·社稷》:“封土立社,示有土也。”③祭祀社神之日期。《礼记·月令》:“命民社。”引申为祭祀社神之节日,如春社、秋社等。④古代地区行政单位之一。《管子·乘马》:“方六里,名之曰社。”或说二十五家为一社(见《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杜预注)。历代间有沿袭,然其名称和规模、性质多有变更。如金、元均以社(即村庄)为地方基层单位。元通常五十家置一社(参见“社长”)。清顺治十二年(1655)设“里社”,令民或二三十家、或四五十家聚居,农时有死丧疾病者,协力耕助;又如乾隆三年(1738)在台湾府设番社,列为编户齐民,属高山族之地缘组织。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