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言
痧者,天地间之厉气也。入于气分,则毒中于气而作肿作胀,入于血分,则毒中于血而为蓄、为瘀。凡遇食积痰火,气血即因之阻滞而不散,此痧之所以由来也。故人之壮实者有痧证,即人之虚弱者亦有痧证,则痧之发,何论人之虚实乎?
○痧证,先吐泻后心腹绞痛,从秽气而发者多。先心腹绞痛后吐泻,从暑气而发者多。
心胸昏闷,痰涎胶结,从伤暑伏热而发者多。遍身肿胀,疼痛难忍,四肢不举,舌强不言,从寒郁为火毒而发者多。
○痧证,若昏迷不醒,口不能言,其心胸烦闷难过之苦,将何以辨之?宜先观其唇舌;色黑者凶,黄者重,淡红者较轻。盖黄色而知内热,黑色而知热极,淡红色虽热,然用药不可太冷。
○痧痛而绞动者,毒壅于气而有积也。痛而不移者,毒壅于血而有瘀也。发于上部者,毒瓦斯上壅也。缠于下部者,毒血下注也。有上吐下泻者,痧气上下冲激也。有烦闷 胀者,痧气壅塞于心膈也。有恶寒发热者,毒瓦斯遏抑于肌表也。有肢体遍痛者,毒血流滞于经络也。有结滞肠胃者,气积血于而为肿、为胀也。有吐血便血者,痧毒壅于血分而为泛溢也。
有咳嗽喘急者,痧毒壅于气分而生痰涎也。有立时闷伤者,痧毒攻心也。有腿足痿软不能掉动者,痧毒入于血分而注于下部也。有腰胁俱痛者,痧毒阻于血分而有瘀也。有身重不能转侧者,痧之毒血壅瘀而不能转运也。有变成肿毒溃烂者,痧血凝滞而攻坏肌肤也。
○痧证,最忌热酒热汤米食诸物,饮此则轻者必重,重者立毙。亦有吃米食诸物,结成痧块,日久变疾难疗。
○痧证略松,胸中觉饿,骤食即复,必耐一、二日,乃可保全。
○痧证;心胸高起如馒HT 者不治;角弓反张者死;腰背心胸左右有一点痛者不治;胁肋痛者不治;四肢肿痛者难治;鼻如烟煤者死;舌卷囊缩者死;昏迷不醒,放痧不出,服药不应者死;痧块大痛者死。(《
痧胀玉衡》)
补编
痧证,实者犯之,固即以有余治之;而虚者犯之,亦当以有余治之。盖有余者非有余于本,原乃有余于痧毒也。夫人有痧毒,如家之遇贼寇也。人有虚实,如家之有浓薄也。若贼寇入室,岂以家之资薄不驱而出之乎?
可知家有贼寇,必先驱之为是。人有痧毒,亦无不先驱之为是也。故痧发不论虚实,驱毒在所当先,温补必施于收后,此痧之所以有实无虚也。
○痧者,热毒也。误饮热汤,则痧筋隐而不见,即筋略见,放之血不流,刮之痧不出者,此热汤之为害也。急饮冷水解之,然后再放而血流,再刮而痧出矣。又有痧毒方发,而为食滞所阻,凝结于中,放刮不出者,此食积之为害也。当先消食而再放刮。又有痧毒凝滞,而于血不流,阻于胸腹,虽放刮有不尽者,当先散瘀而后放刮。又有痧毒方发,而遇恼怒气逆助胀,致放刮难尽者,当先顺气,再行放刮,如此则痧毒可渐消矣。
○痧气壅遏于中,故作痛胀,用
荆芥、
防风之类,从表而散也;用
青皮、
陈皮之类,从中而消也;用
枳实、
大黄之类,从大便而下也;用
木通、
泽泻之类,从小便而行也;用
山楂、卜子之类,治其食之阻也;用银花、
红花之类,治其血之壅也;用
槟榔、蓬术之类,治其积之滞也。
○痧筋有见,有微见,有乍隐乍见,有伏而不见。痧筋之见者,毒入血分居多,乍隐乍见者,毒入气分居多。微见者,毒阻气分居多。
伏而不见者,毒结血分居多。夫痧筋之见者,人知刺而放之矣。其微见者,乃痧毒阻于肠胃,致筋不能大显,故虽刺而无血,即微有血,亦点滴不流,治宜通其肠胃,则筋自见,然后刺放。若乍隐乍见者,人知俟其见而放之。至有伏而不见者,虽欲放而无可放,人未有能识其为痧,受其害而不觉。若斯者,当从其脉之不合于证而辨之,又当察其所发之病在缓,所见之证倏而急者,即病与证之不合,更可辨也。治法∶结于血者散其瘀,结于食者消其食,结于痰者治其痰。则结散之后,痧筋自见,然后刺放,其痧可得而治也。
○肌肤痧,用油盐刮之,则痧毒不内攻。血肉痧,看青紫筋刺之,则毒有所泄。肠胃脾肝肾三阴经络痧,治之须辨经络脏腑在气在血,则痧之攻内者,可消可散,而绝其病根也。放痧有十∶一、头顶百会穴;一、印堂;一、两太阳穴;一、喉中两旁;一、舌下两旁;一、双乳;一、两手十指头;一、两臂弯;一、两足十指头;一、两腿弯。(《
痧胀玉衡》)
尝考方书,从无痧证之名。惟触犯臭秽而腹痛吐逆,俗以瓷器蘸油刮其背脊,随发红斑者,谓之痧。甚则欲吐不吐,欲泻不泻,干呕绞痛者,曰绞肠痧。近时有感恶毒异气而骤发黑痧,其证卒然昏倒,腹痛面黑,不呼不叫,如不急治,两、三时即毙。有微发寒热,腹痛麻瞀呕恶神昏者,或 汗出,或隐隐发斑者,此毒邪发于表也。亦有发即泻利厥逆,腹胀无脉者,此毒邪内伏,不能外达也,其患最暴。《经》谓邪气入于脏腑,虽不病而卒死者是也。初觉先将纸捻点淬头额,即以
荞麦取末三钱,温汤调服即安。盖
荞麦能涤肠胃滓秽,降气宽胸,而治浊滞为痧毒之专药。其有毒甚面黑者,急于两膝后委中穴砭出黑血,以泄毒邪。盖骤发之病,勿虑其虚,非此急夺,束手待毙。以此病起于漠北,流入中原,故以番痧目之。原夫此病,与瘴疠相似,瘴则触冒山岚瘴气,此则触冒恶毒异气。又与时行疫疠不殊,但时疫则沿门阖境传染,此则一人骤感,死于一日、半日之间,不似时疫之可以延日也。又与伤寒之伏气相似,但伏气热毒自里达表,此则骤感异气,无分表里脏腑。亦不似中寒 暑,本虚不胜寒暑之暴也。又与霍乱相似,但霍乱是客邪与水谷之气相并,此则正气暴逆不能与邪相抗也。又与关格相似,但关格是上下不通,病纯属里,此则兼有斑痧表证也。大略与臭毒相类,然臭毒所触秽气,此则触冒恶毒,较之尤剧。初起昏愦不省,脉多沉匿不显,或浑浑不清,勿以腹痛足冷而与温药。倘
荞麦一时难得,或服之不应,即宜理气为先,如香苏散加
薄荷、
荆芥,辛凉透表。次则辟邪为要,栀豉汤加
牛蒡、生
甘草解毒和中。
表热势甚,清热为急,
黄芩汤加
连翘、
木通分利阴阳。如见烦扰腹胀,脉来数疾,急投凉膈散,则毒从下夺。
若热剧神昏,虽合三黄,多不可救。若烦渴引饮遗尿,速清阳明,白虎汤加葱、豉,使毒从表化。若斑点深赤,毒在血分者,浓煎茺蔚,少投生蜜,放温恣服,取效最捷,以其专下恶血也。或加
莱菔汁者,取其散血之功也。
以上诸法,惟未经误药,庶可挽回一、二。若病家疑信未真,慎毋轻治,变生反掌,取咎未便。且有误认伤寒而与发散,周身 紫如云而死者;亦有误认麻疹与
柽柳樱桃核汤,咽痛失音而死者,以其卒犯恶毒异气,无以脉诊,故辨治尤难。近世多用火淬砭刺,须知因感恶毒异气而致者,此属外因,火淬为当。因触臭毒秽气而致者,属不内外因,非砭刺不足以夺其势。然刺之无血,不可救也。(《
张氏医通》)
脉候
凡证类太阳寒热,其脉或长或短,时大时小,忽有忽无,如祟脉者,即为痧证。(《痧证集要》)
痧证之脉,与他证不同。如伤寒、伤风,自有伤寒、伤风之脉;若兼痧证,其脉必变,病必凶暴。
○痧毒阻抑经络,故其脉多沉伏,与阴证脉相似,一服温补药,立刻变幻。余尝见有沉微或伏之脉,一似直中三阴,设外证稍有不合,即取痧筋验之,有则为痧,无为阴证,施治用药,庶乎不失。俟放痧服药后,经络通而不阻,按其脉便不复如前矣。
○痧毒冲激于经络血肉之分,其脉亦有洪数或沉紧,或大而无伦,或洪实有力,种种不一。若脉证不合,盒饭审其痧筋有无,有则候其放后,再诊脉之何如,以断病之寒热虚实。
○痧证脉微细者生,实大急数者重,洪大无伦者凶。一部无脉者轻,一手无脉者重,两手无脉者死。六脉无根,诸怪脉见,放痧服药不应者死。(《
痧胀玉衡》)
选案
予荆人于初寒时,中阴寒痧毒,呕恶,胸腹搅痛,势不可当。用盐汤探吐,痛不为减,连吐数次,气愈升,痛愈剧,上塞喉嗌,声不能出,水不可入,危在顷刻。因忆先年曾得刮痧法,择一瓷碗,别用热汤入香油一、二匙,将碗口蘸油汤内,令其暖滑,覆执其碗于病者背心,轻轻向下刮之,以渐加重,碗干而寒,再浸再刮。
良久胸胀渐宽,始能出声,顷之腹响,大泻如倾,其痛遂减,泻后得睡,通身痒极,发出疙瘩风饼,不计其数。
愈后细穷其义,盖五脏之系,咸附于背,向下刮之,则邪气随降。凡毒瓦斯上行则逆,下行则顺。虽近有两臂刮痧之法,然毒深病急,非刮背不可。至若风饼之由,正以寒毒之气充塞,表里经脏俱闭,脏气未调,则表亦不解;表邪未散,则脏必不和。此其表里相关,义自如此,故治分缓急,权衡在人矣。(张景岳)
一商初到吴会,畅饮酣歌,席间霎时不安,索姜汤一啜而逝。又有朔客到枫混堂洗澡,忽眩晕呕逆,到舟即毙。继有医者饭后寒热腹痛,手足逆冷,不终夕而殂。更有文学乡居到郡作吊,归即腹痛,坐立不安,语言不次,六脉模糊,是夜即便捐馆。又有少年新婚,陡然腹痛麻瞀,或令饮火酒半瓯,腹痛转剧,旋增颅胀,身发红点,与
芦根汁饮之,得吐乃解。后有一人鼻衄口燥,胸腹略见红斑,啜童子小便稍安,医与葱豉浓煎,仍入童便,得吐汗而痊。(《
张氏医通》)
附方
防风散痧汤 痧证有因于风者,此方主之。
防风、
荆芥、
细辛、
枳壳、
陈皮、
金银花。
陈皮浓朴汤 痧证有因于气阻者,此方主之。
陈皮、浓朴、
乌药、
青皮、
山楂。
桃仁红花汤 治痧证血结不散之剂。
桃仁、
红花、
苏木、
青皮、
乌药、
独活、白
蒺藜。
沉香郁金散 治痧气寒凝之剂。
沉香、
郁金、
木香、
降香、
乌药细辛。共为细末,每服三分,
砂仁汤调下,稍冷服。
冰硼散 治痧证咽喉肿痛。
冰片、
硼砂、元明粉、
天竺黄。共研细末,吹入喉中。
宝花散 治痧之仙剂。
郁金、
细辛、
降香、
荆芥。共为细末,每服三匙,清茶调下,稍冷服。
急救神方 治痧证牙紧目闭,喉肿,心腹绞痛危候。牙皂、
细辛、
防风、
白芷、
薄荷、
半夏、
陈皮、
桔梗、
甘草、
木香、枯矾、
雄黄、
贯众、
朱砂。共为细末装入瓷瓶。每用三分,先吹鼻内,再用淡姜汤冲服一钱,服后以红纸捻照心窝、背心、舌底三处见有红点,用银针挑破。
刺腿弯痧筋法 腿弯上下有细筋,或紫或红,即是痧筋。刺之有紫黑毒血出。其腿上大筋不可刺,刺亦无血,反令人心烦。腿两弯硬筋不可刺,恐令人筋吊臂弯。筋色亦如此辨之,至顶心用针,惟取挑破,略见微血,以泄沙毒,不可直刺,指尖刺近指甲,令人头眩。一应刺法,不过针锋微入,不必深入。
刮痧法 背脊颈骨及胸胁两臂等处,用铜钱或刮舌蘸香油刮之。头额腿上用麻线蘸香油刮之。大小腹软肉用
食盐擦之。
擦羊毛痧法 其证憎寒壮热,头身胀痛,呕恶烦闷。先用
生姜擦胸背肢体,再用青布蘸热水频擦,有白毛随出即愈。亦有用粽糕擦者。湖北多有此证,称为羊毛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