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问疑
书名《通鉴问疑》
作者
版本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下落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内容 《通鉴问疑》·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宋刘羲仲撰。羲仲,筠州人。秘书丞恕之长子,《宋史》附见恕传末。但称恕死后七年,《通鉴》成,追录其劳,官其子羲仲(案,《宋史》原本作义仲,《癸辛杂识》亦作义仲,均传写之误,今改正。)为郊社斋郎,其始末则未详也。史称司马光编次《资治通鉴》,英宗命自择馆阁英才共修之。光对曰:“馆阁文学之士诚多,至於专精史学,臣得而知者惟刘恕耳。”即召为局僚,遇史事纷杂难治者,辄以诿恕。恕於魏晋以后事考证差谬,最为精详。羲仲此书即裒录恕与光往还论难之词。据书末称,“方今《春秋》尚废,况此书乎”云云。盖成於熙宁以后。邵伯温《闻见录》称,《通鉴》以《史记》前后《汉》属刘攽,以唐逮五代属范祖禹,以三国历九朝至隋属恕,故此书所论皆三国至南北朝事也。凡所辨论,皆极精核。史所称笃好史学,自太史公所记,下至周显德末,私记杂说,无所不览。上下数千载间,钜细之事,如指诸掌者,殆非虚语。《通鉴》帝魏,朱子修《纲目》改帝蜀。讲学家以为申明大义,上继《春秋》。今观是书,则恕尝以蜀比东晋,拟绍正统,与光力争而不从。是不但习凿齿、刘知几先有此说,即修《通鉴》时亦未尝无人议及矣。末附羲仲与范祖禹书一篇,称其父在书局,止类事迹,勒成《长编》。其是非予夺之际,一出君实笔削,而羲仲不及见君实,不备知凡例中是非予夺所以然之故。范淳父亦尝预修《通鉴》,乃书所疑问焉。所举凡八事,复载得祖禹答书,具为剖析,乃深悔其诘难之误。且自言恐复有小言破言,小道害道,如己之所云者,故载之使后世有考焉。其能显先人之善,而又不自讳其所失。尤足见涑水之徒,犹有先儒质直之遗也。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其他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大清通禮五十四卷 儀禮韻言二卷 皇朝掌故三字經注解 御纂性理精義十二卷 劉河間醫學六書八種 御史題名不分卷[清乾隆三年至道光二十四年] 義烏朱氏論學遺札一卷 呂氏家塾讀詩記三十二卷 [康熙]寧化縣志七卷 閑情偶寄六卷 讀史方輿紀要一百三十卷輿圖要覽四卷 山門新語二卷 楚辭補注十七卷 三家詩拾遺十卷 鹽鐵論二卷 雜病經驗方不分卷 唐人萬首絕句選七卷 增注字類標韻六卷 陶廬文集四卷 詩均指畧一卷 角山樓增補類腋四部六十七卷 明季稗史彙編 各國交涉便法論六卷 外國師船圖表十二卷 緝古筭經細草三卷 太白兵備統宗寶鑒九十四卷 刑部通行章程六卷 胡文忠公遺集八十六卷首一卷 黃門奏疏二卷西臺奏議一卷附錄一卷 尚書誼略二十八卷敘錄一卷 帝京景物略八卷 西廵盛典二十四卷首一卷 南菁講舍文集一集六卷二集六卷 讀書脞錄七卷續編四卷 新刊增補萬病回春原本八卷 讀書脞錄七卷 群芳小集一卷續集一卷 宦拾錄十八卷 楊奐堂先生遺稿一卷 衎石齋記事續稿十卷 樂潛廬詩集 漢碑引緯考一卷 西堂全集六十七卷 水師章程十四卷續編六卷 千金譜錄要十卷 農政全書六十卷 歷代地理沿革表四十七卷圖一卷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二卷 海峰先生詩集十卷附札記一卷 皖江同官錄 [康熙]邛州志十三卷 續碑傳集八十六卷首二卷 元史新編九十五卷 賦鈔箋畧十五卷 集驗良方拔萃二卷續補一卷 史鑑節要便讀六卷 寓意草 寧都三魏全集三種 [光緒]蔚州志二十卷首一卷 胡敬齋先生居業錄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