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庆四明志
书名《宝庆四明志》
作者
版本二十一卷、《开庆续志》十二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下落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内容 《宝庆四明志》·二十一卷、《开庆续志》·十二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宋罗濬撰。濬,庐陵人。官赣州录事参军。《文献通考》作罗璿,盖传写误也。先是,乾道中,知明州张津始纂辑《四明图经》,而搜采未备。宝庆三年,焕章阁学士、通议大夫、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庐陵胡榘复命校官方万里因《图经》旧本,重加增订。如唐刺史韩察之移州城、唐及五代郡守姓名,多据碑刻史传补入。其事未竟,会万里赴调中辍。濬与榘同里,适游四明,遂属之编定。凡一百五十日而成书,前十一卷为郡志,分《叙郡》、《叙山》、《叙水》、《叙产》、《叙赋》、《叙兵》、《叙人》、《叙祠》、《叙遗》九门,各门又分立四十六子目;第十二卷以下则为《鄞》、《奉化》、《慈谿》、《定海》、《昌国》、《象山》各县志,每县俱自为门目,不与郡志相混。盖当时明州虽建府号,而不置倚郭之县,州与县各领疆土。如今直隶州之体,特与他郡不同也。《宋史·艺文志》仅有张津《图经》十二卷及《四明风俗赋》一卷,不载是书。惟陈振孙《书录解题》载之,其卷数与此本相合,盖犹从宋椠抄存者。志中所列职官科第名姓及他事迹,或下及咸淳,距宝庆三四十年,盖后人已有所增益,非尽罗濬之旧。然但逐条缀附,而体例未更,故叙述谨严,不失古法。元袁桷《延祐四明志》亦据为蓝本,多采用焉。《续志》十二卷,则开庆元年庆元府学教授梅应发、添差通判镇江府刘锡所撰。共分子目三十有七。其自序称,《续志》之作,所以志大使丞相履斋先生吴公三年治鄞之政绩,其已作而述者不复志,故所述多吴潜在官事实。而山川疆域已详於旧志者,则概未之及。是因一人而别修一郡之志。名为舆图,实则家传,於著作之体殊乖。然案《宋史·吴潜传》载,潜以右丞相罢为观文殿大学士,寻授沿海制置大使,判庆元府。至官,条具军民久远之计,告於政府,奏皆行之。又积钱百十七万三千八百有奇,代民输帛,前后所蠲五百四十九万一千七百有奇。是潜涖鄞以后,宦绩颇有可观。二人所述,尚不尽出於谀颂。至潜所著文集,世久无传。后人掇拾丛残,编为遗稿,亦殊伤阙略。此志载潜《吟稿》二卷,共古今体诗二百九首,《诗馀》二卷,共词一百三十首,皆世所未睹。虽其词不必尽工,而名臣著作藉以获存,固亦足资援据。故今仍与罗濬书并录存焉。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其他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仿宋相台五經·春秋經傳集(卷二十九、卷三十) 欽定書經圖說(第一冊) 欽定書經圖說(第二冊) 欽定書經圖說(第三冊) 欽定書經圖說(第四冊) 欽定書經圖說(第五冊) 欽定書經圖說(第六冊) 欽定書經圖說(第七冊) 欽定書經圖說(第八冊) 欽定書經圖說(第九冊) 欽定書經圖說(第十冊) 欽定書經圖說(第十一冊) 欽定書經圖說(第十二冊) 欽定書經圖說(第十三冊) 欽定書經圖說(第十四冊) 欽定書經圖說(第十五冊) 欽定書經圖說(第十六冊) 史記 史記(一-三) 史記(四-五) 史紀(六) 史記(九-十二) 史記(十三-十四) 史記(十五-十七) 史記(十八、十九) 史記(二十-二十二) 史記(二十三-二十五) 史記(二十六-二十七) 史記(二十八-三十) 史記(三十一-三十四) 史記(三十五-三十九) 史記(四十-四十二) 史記(四十三-四十六) 史記(四十七-五十二) 史記(五十三-六十) 史記(六十一-六十九) 史記(七十-七十八) 史記(七十九-八十三) 史記(八十四-八十六) 史記(八十七-九十一) 史記(九十二-九十六) 史記(九十七-一百四) 史記(一百五-一百八) 史記(一百九-一百一十一) 史記(一百一十二-百一十七) 史記(七、八) 史記(一百十八-一百二十二) 史記(一百二十三-一百二十七) 史記(一百二十八-一百三十) 說文解字(弟一上-弟三上) 說文解字(弟三下-弟五下) 說文解字(弟六上-弟七下) 說文解字(弟八上-弟十下) 說文解字(弟十一上-弟十三上) 說文解字(弟十三下-弟十五下) 廣韻(卷一) 廣韻(卷二) 廣韻(卷三) 廣韻(卷四) 廣韻(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