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注
书名《战国策注》
作者
版本三十三卷(衍圣公孔昭焕家藏本)
下落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内容 《战国策注》·三十三卷(衍圣公孔昭焕家藏本)

旧本题汉高诱注。今考其书,实宋姚宏校本也。《文献通考》引《崇文总目》曰:《战国策》篇卷亡阙,第二至第十、第三十一至第三十三阙。又有后汉高诱注本二十卷,今阙第一、第五、第十一至二十,止存八卷。曾巩《校定序》曰:此书有《高诱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总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此为毛晋汲古阁影宋钞本。虽三十三卷皆题曰高诱注,而有《诱注》者仅二卷至四卷、六卷至十卷,与《崇文总目》八篇数合。又最末三十二、三十三两卷,合前八卷,与《曾巩序》十篇数合。而其馀二十三卷则但有考异而无注。其有注者多冠以“续”字。其偶遗“续”字者,如《赵策一》《郗疵注》、《雒阳注》,皆引唐林宝《元和姓纂》。《赵策二瓯越注》,引魏孔衍《春秋后语》。《魏策三芒卯注》,引《淮南子注》。衍与宝在诱后,而《淮南子注》即诱所自作。其非诱注,可无庸置辨。盖巩校书之时,官本所少之十二篇,诱书适有其十,惟阙第五、第三十一。诱书所阙,则官书悉有之,亦惟阙第五、第三十一。意必以诱书足官书,而又於他家书内摭二卷补之。此官书、诱书合为一本之由。然巩不言校《诱注》,则所取惟正文也。迨姚宏重校之时,乃并所存《诱注》入之。故其《自序》称“不题校人并题续注者,皆余所益”。知为先载《诱注》,故以续为别。且凡有《诱注》复加校正者,并於夹行之中又为夹行,与无注之卷不同。知校正之时,注已与正文并列矣。卷端曾巩、李格、王觉、孙朴诸序、跋,皆前列标题,各题其字。明《宏序》独空一行,列於末,前无标题,《序》中所言体例,又一一与书合,其为宏校本无疑。其卷卷题高诱名者,殆传写所增以赝古书耳。书中校正称曾者,曾巩本也;称钱者,钱藻本也;称刘者,刘敞本也;称集者,集贤院本也;无姓名者,即《宏序》所谓不题校人为所加入者也。其点勘颇为精密。吴师道作《战国策鲍注补正》,亦称为善本。是元时犹知注出於宏。不知毛氏宋本,何以全题高诱。考周密《癸辛杂识》,称贾似道尝刊是书。岂其门客廖莹中等皆媟亵下流,昧於检校,一时误题,毛氏适从其本影抄欤。近时扬州所刊,即从此本录出,而仍题诱名,殊为沿误。今於原有注之卷题“高诱注”,姚宏校正续注原注已佚之卷则惟题“姚宏校正续注”,而不列诱名。庶几各存其真。宏字令声,一曰伯声,剡川人。尝为删定官,以伉直忤秦桧,瘐死大理狱中。盖亦志节之士,不但其书足重也。(案:《汉艺文志》,《战国策》与《史记》为一类。历代史志因之。晁公武《读书志》始改入《子部·纵横家》。《文献通考》因之。案:班固称司马迁作《史记》,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迄於天汉。则《战国策》当为史类,更无疑义。且子之为名,本以称人,因以称其所著。必为一家之言,乃当此目。《战国策》乃刘向裒合诸记并为一编,作者既非一人,又均不得其主名,所谓子者安指乎?公武改隶《子部》,是以记事之书为立言之书,以杂编之书为一家之书,殊为未允。今仍归之《史部》中。)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其他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湖南湘潭]蘇湘東蔡六修族譜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繪圖説唐前傳三卷六十八回 遵道録十卷 小三吾亭詩八卷 章鼎臣先生行述一卷 佛說法常住經一卷 爾雅音一卷 新編古今姓氏遙華韻甲集十卷乙集十卷丙集十一卷丁集十卷戊集十一卷己集八卷庚集十卷辛集十卷壬集八卷癸集十卷 歐陽文忠公五代史抄二十卷 高上神霄玉清真王紫書大法三卷 紅線女一卷 讀白華草堂詩苜蓿集八卷 新刻史綱總會列國志傳十九卷 江西馬祖道一禪師語錄 數馬堂答問二十卷 生經五卷 中州觚餘三卷 胡思敬奏摺不分卷 元主始末志不分卷 增入音註括例始末胡文定公春秋傳三十卷 勝幢臂印陀羅尼經一卷 古詩源十四卷 湘州記一卷 念菴羅先生文集四卷 光緒元年乙亥科浙江恩貢卷一卷 西廂酒令不分卷 甲骨綴合編不分卷附圖 否泰錄一卷 春秋繁露注十七卷 光緒庚寅補行戊子科江蘇歲貢卷一卷 說文引經例辨三卷 諸佛要集經二卷 陳金式行述一卷 諸子百家精華十卷 瓊臺會稿十二卷 天錫詞一卷 正藏書六十卷世紀八卷 闕里紀言四卷 鄭端簡公奏議十四卷 漢孝武故事 河圖帝覽嬉一卷 依韻檢題十卷 御製文三集十六卷、目錄二卷 孤憤集一卷 幼童傳 加減乘除釋八卷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十卷 國朝詩評一卷 蝴蝶媒 范文正公鄱陽遺事錄一卷 喜桃齋稿一卷 永嘉四靈詩□□卷 山海漫談五卷 蔡虛齋先生四書蒙引十五卷 賞雨茅屋詩集十五卷外集一卷 釋大八卷 陽湖趙惠甫先生(烈文)年譜一卷 東州草堂詩鈔二十七卷詩餘一卷 六吉齋詩鈔五卷 綠牡丹全傳八卷六十四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