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注
书名《战国策注》
作者
版本三十三卷(衍圣公孔昭焕家藏本)
下落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内容 《战国策注》·三十三卷(衍圣公孔昭焕家藏本)

旧本题汉高诱注。今考其书,实宋姚宏校本也。《文献通考》引《崇文总目》曰:《战国策》篇卷亡阙,第二至第十、第三十一至第三十三阙。又有后汉高诱注本二十卷,今阙第一、第五、第十一至二十,止存八卷。曾巩《校定序》曰:此书有《高诱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总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此为毛晋汲古阁影宋钞本。虽三十三卷皆题曰高诱注,而有《诱注》者仅二卷至四卷、六卷至十卷,与《崇文总目》八篇数合。又最末三十二、三十三两卷,合前八卷,与《曾巩序》十篇数合。而其馀二十三卷则但有考异而无注。其有注者多冠以“续”字。其偶遗“续”字者,如《赵策一》《郗疵注》、《雒阳注》,皆引唐林宝《元和姓纂》。《赵策二瓯越注》,引魏孔衍《春秋后语》。《魏策三芒卯注》,引《淮南子注》。衍与宝在诱后,而《淮南子注》即诱所自作。其非诱注,可无庸置辨。盖巩校书之时,官本所少之十二篇,诱书适有其十,惟阙第五、第三十一。诱书所阙,则官书悉有之,亦惟阙第五、第三十一。意必以诱书足官书,而又於他家书内摭二卷补之。此官书、诱书合为一本之由。然巩不言校《诱注》,则所取惟正文也。迨姚宏重校之时,乃并所存《诱注》入之。故其《自序》称“不题校人并题续注者,皆余所益”。知为先载《诱注》,故以续为别。且凡有《诱注》复加校正者,并於夹行之中又为夹行,与无注之卷不同。知校正之时,注已与正文并列矣。卷端曾巩、李格、王觉、孙朴诸序、跋,皆前列标题,各题其字。明《宏序》独空一行,列於末,前无标题,《序》中所言体例,又一一与书合,其为宏校本无疑。其卷卷题高诱名者,殆传写所增以赝古书耳。书中校正称曾者,曾巩本也;称钱者,钱藻本也;称刘者,刘敞本也;称集者,集贤院本也;无姓名者,即《宏序》所谓不题校人为所加入者也。其点勘颇为精密。吴师道作《战国策鲍注补正》,亦称为善本。是元时犹知注出於宏。不知毛氏宋本,何以全题高诱。考周密《癸辛杂识》,称贾似道尝刊是书。岂其门客廖莹中等皆媟亵下流,昧於检校,一时误题,毛氏适从其本影抄欤。近时扬州所刊,即从此本录出,而仍题诱名,殊为沿误。今於原有注之卷题“高诱注”,姚宏校正续注原注已佚之卷则惟题“姚宏校正续注”,而不列诱名。庶几各存其真。宏字令声,一曰伯声,剡川人。尝为删定官,以伉直忤秦桧,瘐死大理狱中。盖亦志节之士,不但其书足重也。(案:《汉艺文志》,《战国策》与《史记》为一类。历代史志因之。晁公武《读书志》始改入《子部·纵横家》。《文献通考》因之。案:班固称司马迁作《史记》,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迄於天汉。则《战国策》当为史类,更无疑义。且子之为名,本以称人,因以称其所著。必为一家之言,乃当此目。《战国策》乃刘向裒合诸记并为一编,作者既非一人,又均不得其主名,所谓子者安指乎?公武改隶《子部》,是以记事之书为立言之书,以杂编之书为一家之书,殊为未允。今仍归之《史部》中。)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其他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史記評林一百三十卷 備倭事畧一卷 周易注疏賸本一卷 羣經補義五卷 經傳釋詞再補一卷 京東考古錄一卷 三洞道士居山修鍊科一卷 存我堂集十一卷 [嘉靖]太平縣志八卷 太上玄靈北斗本命長生妙經一卷 [湖北黃岡]李氏宗譜九卷首三卷 章華詞一卷 孫諫議唐史記論三卷 箋經室藏書目錄不分卷 遂生編 西園記二卷 胥山詩稿二卷 荆楚歲時記 盧忠肅彭節愍家書合鈔二卷 沈下賢文集(沈下賢集)十二卷 于忠肅公集十二卷附錄四卷 臨文幻十集 [嘉靖]沔陽志十八卷 齊詩遺說續考一卷 舉鼎記傳奇二卷 宋化卿詩草二卷續集二卷花影編一卷 易經精華(增訂易經精華)六卷末一卷 重刊經史證類大全本草三十一卷 史筌五卷首一卷 仙機武庫八卷 元曲選十集一百種 傷寒約編六卷 春秋緯潛潭巴一卷 廣州音本字考一卷 [浙江諸暨]暨陽次峯俞氏宗譜□卷 近溪子論語答問集二卷 明滇南五名臣遺集十卷 樂書内篇二十卷 [湖北孝感]屠氏孝感支續譜一卷 梅墟先生別錄二卷 碧鷄漫志一卷 丁氏叢稿十卷 春秋胡傳三十卷 經籍跋文一卷 四書釋地辨證二卷 勝鬘夫人會一卷 唐愚士詩四卷 本草三家合注六卷神農本草經百種錄 揚州芍藥譜一卷 繪圖包公奇案十卷 野航詩集二卷 先天玄妙玉女太上聖母資傳仙道一卷 信齋詞一卷 閩行日記一卷 萬峯閣指法不分卷琴譜不分卷 雁山雜記一卷 河湄園花史二卷 三國志注證遺四卷補四卷 東觀漢記二十四卷 水經注四十卷首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