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经
书名《韵经》
作者
版本五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下落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内容 《韵经》·五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旧本题“梁吴兴沈约撰类,宋会稽夏竦集古,明宏农杨慎转注,江夏郭正域校”。前有正域《自序》曰:“近体诗惟宗沈韵。今所传韵非沈也,唐礼部韵也,故唐诗宗之。沈韵《上平》有《九咍》、《十八痕》,《下平》有《二十二凡》。上有《十六混》、《十九豏》。《去》有《八祭》、《十代》、《十七焮》。《入》有《十六昔》。而今韵无之。”其《凡例》又称家藏有《四声韵》及约故本。案《梁书》、《南史》、《沈约传》,并载约撰《四声谱》。《隋志》载其书一卷,而《唐志》已不著录。观陆法言《切韵序》,历述吕静、夏侯该、阳休之、周思言、李季节、杜台卿六家之韵,独不及约书,是隋开皇时其书已不显。唐李涪作《刊误》,但诟陆韵而不及沈书,则僖宗时已佚矣。正域何由於数百年后得其故本?且沈韵虽不可见,而其集犹存。今以所用之韵一一排比钩稽之,惟《东》、《冬》、《锺》三韵同用,《鱼》、《虞》、《模》三韵同用,《庚》、《耕》、《清》、《青》四韵同用,而《蒸》、《登》两韵各独用,与《广韵》异。馀则四声并同,又安得如正域所云“九咍”之类。其为赝托,殆不足辨。至夏竦《古文四声》五卷,本采钟鼎奇字分韵编次,以便检寻,乃字书,非韵书,乃古文,非今文。正域乃称夏竦集古,尤为乖迕。观其首列徐蒇所作吴棫《韵补序》、杨慎《转注古音略自序》,而不及竦《序》,知并未见其书,而但以名剿说也。王宏撰《山志》乃指此为沈约真本,讥屠隆未见《韵经》,误指《平水韵》为约书,不亦傎乎?又朱彝尊《重刊广韵序》曰:“近有岭外妄男子,伪撰沈约之书,信而不疑者有焉。”考王士祯《居易录》,记康熙庚午,广东香山县监生杨锡震,自言得沈约《四声谱》古本於庐山僧今帾。因合吴棫《韵补》而详考音义,博徵载籍,为《古今诗韵注》凡二百六十一卷,赴通政司疏上之。奉旨付内阁,与毛奇龄所进《古今通韵》订其同异。彝尊所指,当即其人。今内府书目但有奇龄之书,而锡震之书不录,未知其门目何如。疑其所据,即正域此本也。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其他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正字通十二集卷首一卷 初等文法教科書不分卷 維摩經疏八卷 地理三字經二卷 五代會要三十卷 海國圖志一百卷 都是春齋文集八卷 羅念庵先生文錄十八卷附錄一卷續編二卷 禮記訓纂四十九卷 法界宗五祖略記一卷 王狀元集百家註編年杜陵詩史三十二卷 浣花集十卷 雪青閣詩集四卷 欽頒州縣事宜一卷 醫鈔類編二十四卷 難經經釋二卷 少鶴内集十卷 唐八家詩二十六卷 求闕齋文鈔八卷 呂氏三姊妹集 白鹿書院志十九卷 中興館閣續錄十卷 莆陽文輯五卷 畿輔明詩十二卷 六紅詩話四卷 古雪詩鈔一卷續鈔二卷詩餘一卷 茗柯文初編一卷二編二卷三編一卷四編一卷 思綺堂文集十卷 字學舉隅一卷 爾雅匡名二十卷 [乾隆]淶水縣志十二卷首一卷 河防一覽十四卷 皇朝經世文三編八十卷 御批歷代通鑑輯覽一百二十卷 書記洞詮□□卷 大廣益會玉篇三十卷 十六國春秋一百卷 讀說文雜識 佛頂心大陀羅尼經三卷 成規拾遺三卷 臺海見聞錄四卷 [乾隆]橙陽散志十五卷末一卷 晉略六十六卷 尚書私學四卷 桐葉山房詩草十六卷 說文解字十五卷標目一卷 文獻通考三百四十八卷 靈官廟小曲 李文公集十八卷補遺一卷附錄一卷 介軒文集 大清律集解附例三十卷首一卷大清律總類六卷 文品芾函三卷 湖天曉角詞二卷 楚騷綺語六卷 孟子 散悶開心 算經十書 探杏譜一卷附一卷 [同治]即墨縣志十二卷首一卷 [湖南寧鄉]歐陽族譜八卷首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