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五音韵谱
书名《说文解字五音韵谱》
作者
版本十卷(通行本)
下落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内容 《说文解字五音韵谱》·十卷(通行本)

宋李焘撰。焘字仁父。《桯史》云:“一字子真。”号巽严,丹棱人。绍兴八年进士,官至敷文阁学士。赠光禄大夫,谥文简(案《文献通考》作谥文定)。事迹具《宋史》本传。初,徐锴作《说文韵谱》十卷,音训简略,粗便检阅而已,非改许慎本书也。焘乃取《说文》而颠倒之。其初稿以《类篇》次序,於每部之中易其字数之先后,而部分未移。后复改从《集韵》,移自一至亥之部为自东至甲。《说文》旧第,遂荡然无遗。考徐锴《说文系传》仿《易·序卦传》例,作《部叙》二篇,述五百四十部以次相承之故,虽不免有所牵合,而古人学有渊源,要必有说,未可以臆见纷更。又徐铉新附之字,本非许慎原文。一概混淆,亦乖体例。后人援引,往往以铉说为慎说,实焘之由。其中惟《手部》“捴”字徐铉作“许归切”一条,能纠本书之谬。其馀如“”字本作“似醉切”,乃改为“房九切”;“苜”字本“模结切”,乃改为“徒结切”;又“臤”字本“苦闲切”,乃改为“邱耕切”:则多所窜乱。《说文》《酉部》有“酓”字,音“咽嗛切”,而焘删去不载,则有所遗漏。甚至“犛”字本“里之切”,而误作“莫交切”;“氂”字本“莫交切”,而误作“里之切”:颠倒错乱,全乖其本义、本音,尤为疏舛。顾其书易於省览,故流俗盛行。明人刊《文献通考》,又偶佚此书标题,而连缀其前后《序》文於徐锴《系传》条下,世遂不知焘有此书。明陈大科作《序》,竟误以为许慎旧本。茅溱作《韵谱本义》,遂推阐许慎《说文》所以始於“东”字之意,殊为附会。顾炎武博极群书,而所作《日知录》,亦曰:“《说文》原本次第不可见。今以四声列者,徐铉等所定也。”是虽知非许慎书,而又以焘之所编误归徐铉。信乎考古之难矣!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找家谱请移步:家谱族谱查询
检索其他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金忠節公文集八卷 荊駝逸史五十一種附平臺紀略一種 惜抱先生尺牘八卷 老子道德經二卷 缶盧詩四卷别存一卷 唐代叢書二集十八種 閩政領要三卷 歷代名臣言行錄二十四卷 石墨鐫華八卷 敬業堂詩集五十卷 端虛勉一居文集三卷 內務府慶典成案五卷 新刻賢良女勸丈夫 持志塾言二卷 蜀學編二卷 石遺室詩集三卷補遺一卷 石琴室稿不分卷 西清古鑑四十卷錢錄十六卷 續齊諧記 增補本草備要八卷 説文通訓定聲十八卷附東韵一卷説雅一卷古今韵準一卷 [康熙]考城縣志四卷 結一廬朱氏賸餘叢書四種 子仙詩文鈔文二卷詩四卷 北洋海軍章程不分卷 鄂省丁漕指掌十卷 廿二史劄記三十六卷 師友雜志一卷紫微雜說一卷 [乾隆]新野縣志九卷首一卷 [光緒]慈谿縣志五十六卷 回生集二卷 存硯樓文集十六卷目錄一卷行畧一卷 祇平居士集三十卷 關中金石文字存逸考十二卷首一卷 鹿洲全集四十三卷 大廣益會玉篇三十卷 胡子知言六卷附錄一卷疑義一卷 [康熙]寧化縣志七卷 [江蘇常熟]東興繆氏支譜 經藝宏括不分卷 南華真經正義不分卷南華真經識餘三種不分卷 野獲編三十卷 五經旁訓五種 新舊唐書互證二十卷 顏瘤子二卷 十萬卷樓叢書五十一種 壯悔堂文集十卷 顧亭林先生詩箋注十七卷校補一卷 殷商貞卜文字考 悔餘菴尺牘三卷集句楹聯二卷 東觀漢記二十四卷 小學彚函 [乾隆]震澤縣志三十八卷首一卷 望溪先生全集三十二卷 十三峰書屋文稿一卷詩集二卷書札四卷批牘二卷 說文解字十五卷附說文通檢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皇明百家文範八卷 人譜類記六卷 繪圖綴白裘十二集 學聚堂初稿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