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诂
书名《字诂》
作者
版本一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下落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内容 《字诂》·一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国朝黄生撰。生字扶孟,歙县人。前明诸生。是编取魏张揖《字诂》以名其书,於六书多所发明。每字皆有新义,而根据博奥,与穿凿者有殊。间有数字未安者,如谓“靃”《说文》“呼郭切,飞声也”,而诸书用“靃靡”处又音髓。今书地名、人姓之类多用霍,独《樊哙传》之“霍人”《正义》注“先累”、“苏果”、“山寡”三反。先累反即髓音也。《韵会》诸家《纸》、《药》二韵兼收靃,而霍则止一音。盖霍从佳,其音当为髓。靃本飞鸟声,借为地名,因又借为人姓,后省便作霍。既为借义所夺,其本音本训遂失。而於字之当用霍音髓者反作靃,此霍之所以转为“呼郭切”,而靃之所以转为“先累反”也。据其所说,则霍但有“先累反”之本音,靃但有“呼郭反”之本音矣。今考音切之古,莫过《玉篇》、《广韵》。《玉篇》“靃”字下注云:“息委切,露也。呼郭切,飞声。”《广韵》於《四纸》“靃”字下注云:“靃麻草。”於《十九铎》“靃”字下注云:“地名。《说文》:飞声也。”则是“靃”本有髓之一读,并不因省借为霍始音髓也。又《玉篇》“霍”字下注云:“呼郭切,挥霍。”《广韵》“霍”字下注云:“虚郭切,挥霍。《尔雅》:霍山为南岳。又姓。”则是“霍”之一字,在《玉篇》、《广韵》原止有“呼郭反”一音,并无髓音。惟《史记正义》注有“息累反”,而要不得为止有“息累反”一音也。况《白虎通》曰:“南方霍山者,霍之为言护也。”“护”乃“呼郭反”之转音,非“先累反”之转音。然则班固读霍已为呼郭反矣,岂汉音犹不足据乎?生又谓“打”字始於六朝。今考后汉王延寿《梦赋》曰:“捎魍魉,拂诸渠,撞纵目,打三颅。”又《易林曰》:“口饥打手。”则打字不始於六朝明矣。此类殊为失考。其他若谓“大鼏七个”之鼏当从冂谐声,与从冖者不同。似蛇之鱓既借“徒何切”之“鱓”,又借“张演切”之“鳣”,而皆转为“常演切”,《汉书注》误以“张连切”之“鳣”为释。又谓《周礼·玉人注》“瓒读为之”,《说文》“饡,以羹浇饭”,《释文》“膏”作“膏饡”,故《篇海》“”即“饡”字。《内则释文》:“酏读为{衍食},之然反。本又作,并之然反。”此盖明酏当并读为,非谓“”即“”字。若以“诸延”切“”,何以处《玉人注》之“”乎?又谓干、乾字通,引《后汉书·独行传》云“明堂之奠干饭寒水”,又在晋帖所云“淡闷干呕”之前。此类则最为精核。其他条似此者不可枚举。盖生致力汉学,而於六书训诂尤为专长,故不同明人之剿说也。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其他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易憲四卷圖說一卷卦歌一卷 洪北江先生雜著四種 放翁題跋六卷 萃堂詩錄不分卷詞錄不分卷 金石例十卷札記一卷 新訂四書補註備旨十卷 論衡三十卷 篋中詞今集六卷續四卷 漱潤齋詩存二卷 筆記摘録不分卷 桃谿雪二卷 遲鴻軒詩存一卷文存一卷 六書約言二卷 小安樂窩文集四卷詩存一卷南池唱和詩存一卷 初學記三十卷 碧螺山館詩鈔八卷 [康熙]曹州志二十卷 詞律二十卷補遺一卷 沈端恪公遺書二種 三藩紀事本末四卷 觀自得齋叢書二十三種別集六種 五經分類文鈔二十六卷 泉志十五卷 唐丞相曲江張文獻公集十二卷附錄一卷千秋金鑑錄五卷 群書札記十六卷 方程演元一卷 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三十卷 增訂寄嶽雲齋試體詩選四卷 四書講義續困勉錄六卷 中外經濟政治彙攷十六卷 節義寶卷一卷 宋元學案一百卷首一卷 海鷗小譜不分卷 抱乙子幼科指掌遺藳五卷 紅杏山房詩鈔五卷 大清律例四十七卷 四知堂文集三十六卷 讀雪齋詩集九卷 陸放翁全集六種 青萍軒文録二卷詩録一卷 紀慎齋先生祈雨全書二卷 闕里文獻考一百卷首一卷末一卷 [浙江鄞州]櫟溪楊氏宗譜五卷首一卷末二卷 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二卷 [嘉靖]浙江通志七十二卷 柳文惠公全集四十三卷別集二卷外集二卷附錄一卷 女科要旨四卷 [景定]嚴州續志十卷 蓼蟲吟稿十六卷 寶綸堂文鈔八卷 憑山閣增輯留青新集三十卷 蒞政摘要二卷 書經近指六卷 算法指掌統宗大全四卷 古文苑九卷 宋七家詞選七卷 五朝詩别裁集五種 簡齋先生[陳與義]年譜一卷 校正勸善因果惡報錄八卷 陸放翁全集六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