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书
书名《乐书》
作者
版本二百卷(福建巡抚采进本)
下落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内容 《乐书》·二百卷(福建巡抚采进本)

宋陈旸撰。旸字晋之,闽清人。绍圣中登制科,官礼部侍郎。事迹具《宋史》本传。此书乃建中靖国间旸为秘书省正字时所进。自第一卷至九十五卷,引三《礼》、《诗》、《书》、《春秋》、《周易》、《孝经》、《论语》、《孟子》之言,各为之训义。其第九十六卷至二百卷,则专论律吕本义、乐器、乐章及五礼之用乐者,为《乐图论》。引据浩博,辨论亦极精审。视其兄祥道《礼书》,殆相伯仲。第《礼书》所载,只详於三代器数,是书则又推及律吕本原及后世雅俗诸部。故陈振孙《书录解题》谓《乐书》博则博矣,未能免於芜秽也。然旸书包括历代,总述前闻,既欲备悉源流,自不得不兼陈正变。使振孙操笔而修史,将举古来秕政乱法一切删之不载乎?此南宋人迂谬之见,不足据也。其中惟辨“二变”、“四清”二条,实为纰缪。自古论“四清”者,以民臣相避以为尊卑立说,本属附会。旸则曰:“黄钟至夹钟四清声,以附正声之次。”其意盖谓夷则至应钟四宫而设。既谓黄钟至夹钟为清,又谓为夷则至应钟而设,是两“四清”也。不知每一均必具五声,夷则一均以夷、南、无、应为次,而阙角声,必须黄钟清为角。南吕一均以南、无、应为次,而阙羽、角二声,必须黄清为羽、大清为角。以调而论,则谓夷、南、无、应四律,以声而言,则为黄、大、太、夹四清,非有二也。其不用正声而用清声者,乐之高下以渐,无骤高骤下之理。以夷则一均言之,如用夷、南、无、应四正律,则其声以次而高。而忽用黄钟正律,虽同在一均,而高下不协,故必以黄清协之也。旸引李照十二钟之说,殊为舛误。又论“二变”曰:“五声者,乐之拇指也。二变者,五声之骈枝也。五声可益为七音,则五星、五行、五常亦可益而七之乎?二变之说始於尚书,而蔓衍於《左传》、《国语》、《书传》、《汉志》。是不知《书》之‘在治忽’,有‘五声’而无‘七始’。《国语》之‘七同’,有四宫而无徵也。《左氏》为七音之说,盖八音耳。八音以土为主,而七音非土不和。故《书》之《益稷》、《礼》之《乐记》,其言八者皆虚其一,犹大衍虚其一也”云云。不知“二变”之生,由於高下之次。蔡元定相去二律则音节远之说最有根据。若不究其理之所由然,而但以数相较,则七较之五而多其二者,将十二较之五而亦多其七,是音不得有其七,而律亦不得有其十二乎?且“五声”、“二变”,有管律弦度之不同。半太蔟与正黄钟应,半夹钟与正大吕应。此理尤为旸所不知也。至以七音为八音虚土而言,尤为牵强矣。又其释《周官》三宫之乐,以圜、黄、太、姑为宫之旋而在天者,故其合别而为四。函、太、姑、南为宫之旋而在地者,故其合降而为三。黄、大、太、应为宫之旋而在人者,故其合降而为二。若然,则天宫用八律,地宫用六律,人宫用四律,以多少为差别也。而圜丘乐六变,方丘乐八变,宗庙乐九变,又何以解耶?凡此之类,皆不可据为典要。然唐以来乐书无传,北宋乐书惟《皇祐新乐图记》及此书存耳。遗文绪论,条理可徵,又安可以一眚废耶?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其他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唐僧弘秀集十卷 存古類函三卷 滄漚集八卷 吳中金石新編八卷 珂雪齋集選二十四卷 春秋公羊通義十二卷敍一卷 明道程子(顥)年譜一卷 大淸光緖十二年歲次丙戌時憲書一卷 駁漫錄評正不分卷 雙桐山房詩鈔二卷 左氏博議二十五卷 繪圖新刊楊乃武供案全集四卷後集四卷 古文約選 古方八陣九卷 佩文詩韻五卷 來齋金石刻考畧三卷 勦闖小說十回 買愁集四卷 遊歷芻言一卷 卜硯山房詩鈔一卷後集一卷 瑜伽集要施食儀軌一卷附佛說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一卷 新刊類聚古今故事韻府大全四十卷 封氏聞見記十卷 晉陽秋一卷 書舟詞一卷 論語學而里仁説例一卷 雜論不分卷 學術辨一卷 溪堂集一卷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一卷 乾隆搢紳全本不分卷 槐川堂留稿六卷 金鐲記十四卷 大方廣總持寶光明經五卷 續詩譚(詩譚續集)一卷 兩浙輶軒録補遺十卷 重刊嘉祐集十五卷 淞故述一卷 [湖南長沙]鄧氏族譜五卷首一卷 說文解字韻譜十卷 楚辭叶韻考四卷 繪圖識字實在易二十卷 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一百十八卷 西臺疏草一卷 宣和石譜一卷 風俗通義十卷 家世舊聞一卷 两極探險史畧一卷 攻錯軒試帖一卷 欽定總管內務府現行則例四卷 墨憨齋十種傳奇二十卷 仲景存真集 魚經一卷 酒小史 客塵醫話三卷 玉函經三卷  孫吳兵訣一卷 四童子三昧經三卷 唐靈一詩集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