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逸笺
书名《四书逸笺》
作者
版本六卷(湖南巡抚采进本)
下落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内容 《四书逸笺》·六卷(湖南巡抚采进本)

国朝程大中撰。大中字拳时,号是庵,应城人。乾隆丁丑进士。是编采辑诸书之文与《四书》相发明者,或《集注》所已引而语有舛误,或《集注》所未发而义可参订,皆为之笺其出处。其与《集注》小异者,则为《附录》。其他书中所载四子书文与今本异者,则为《附记》。第六卷中则专考《四书》人物遗事。又杂事数十条,别为《杂记》。援据颇极详明。中如“束带”一条,不引《玉藻》“肄束及带,勤者有事则收之”之文;“朋友死,无所归”一条,引《白虎通》而不引《檀弓》“夫子曰:生於我乎馆,死於我乎殡”之文;“廛无夫里之布”一条,《集注》止引《载师职》,而此不引《闾师职》“凡无职者出夫布”之文以补之:未免疏漏。至《杂记》内因《论语》有“梦周公”一语,遍引尧、舜、禹、文诸梦事,如《梦书》、《六帖》皆为引入,亦稍涉泛滥。然词皆有据,虽不能与阎若璩《四书释地》并驾齐驱,较张存中之《通证》、詹道传之《纂笺》,要无所让也。

──右“四书类”六十三部,七百二十九卷,皆文渊阁著录。

(案:《四书》定於朱子《章句集注》,积平生之力为之,至垂没之日,犹改定《大学》“诚意”章《注》,凡以明圣学也。至元延祐中用以取士,而阐明理道之书遂渐为弋取功名之路。然其时经义、经疑并用,故学者犹有研究古义之功。今所传袁俊翁《四书疑节》、王充耘《四书经疑贯通》、詹道传《四书纂笺》之类,犹可见其梗概。至明永乐中,《大全》出而捷径开,八比盛而俗学炽。科举之文,名为发挥经义,实则发挥注意,不问经义何如也。且所谓注意者,又不甚究其理,而惟揣测其虚字语气以备临文之摹拟,并不问注意何如也。盖自高头讲章一行,非惟孔、曾、思、孟之本旨亡,并朱子之《四书》亦亡矣。今所采录,惟取先儒发明经义之言,其为揣摩举业而作者则概从删汰。惟胡广《大全》既为前代之功令,又为经义明晦、学术升降之大关,亦特存之,以著明二百馀年士习文风之所以弊。盖示戒,非示法也。)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其他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河間註釋試律矩四卷 北徼彙編 詞苑叢談十二卷 繪像第六才子書八卷 金石三例 江湖後集二十四卷 初學巧搭小艸不分卷 佩文齋書畫譜一百卷 綱鑑易知錄九十二卷 三國志攷證八卷 地球韻言四卷 盛京典制備考八卷 後漢書九十卷 中俄界約斠注七卷首一卷 管注合刻春雲閣尺牘四卷 孝經注疏九卷 說文蒙求不分卷 [乾隆]南和縣志十二卷首一卷 相理衡眞十卷 詩經集傳八卷 書畫跋跋三卷續三卷 秋水菴花影集五卷 匋雅二卷 宜稼堂叢書七種 太師誠意伯劉文成公集二十卷 佩文齋書畫譜一百卷 有正味齋駢文箋注十六卷 註釋張太史塾課四卷 豐川續集三十四卷 東坡書傳二十卷 諸葛忠武侯文集六卷 天下郡國利病書一百二十卷 金源劄記二卷 四書反身錄八卷首一卷 耐軒古近體詩存二卷附詩餘一卷 歐陽文忠公全集一百五十三卷附錄五卷 投壺圖說新發明書四卷 綠窗吟草一卷 任學士功績録一卷 鐵廬印譜不分卷 調查山東司法行政沿習利弊報告清册不分卷 陳修園醫書二十一種 切問齋文鈔三十卷 新序十卷 中州明賢文表三十卷 楊忠愍公全集不分卷 食古齋文錄一卷詩錄四卷詩餘一卷 樂府新編陽春白雪前集五卷後集五卷 稽瑞不分卷 兩廣鹽法志三十五卷 夢窗詞二卷 楚辭集注八卷 劉氏鴻書一百八卷 左繡三十卷首一卷 十種古逸書 淮南鴻烈解二十一卷首一卷 笠翁一家言全集十六卷 湖墅叢書 聰山集五種 國朝事略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