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传
书名《孟子传》
作者
版本二十九卷(内府藏本)
下落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内容 《孟子传》·二十九卷(内府藏本)

宋张九成撰。九成字子韶,自号无垢居士。其先开封人,徙居钱塘。绍兴二年进士第一人,授镇东军佥判,历宗正少卿,兼侍讲,权刑部待郎。忤秦桧,诬以谤讪,谪居南安军。桧死,起知温州,匄祠归。卒,赠太师崇国公,谥文忠。事迹具《宋史》本传。《宋史·艺文志》载九成《孟子拾遗》一卷,今附载《横浦集》中。《文献通考》载九成《孟子解》十四卷,朱彝尊《经义考》注云“未见”。此本为南宋旧椠,实作“孟子传”,不作“孟子解”。又《尽心篇》已佚,而《告子篇》以上已二十九卷,则亦不止十四卷,盖《通考》传写误也。九成之学出於杨时,又喜与僧宗杲游,故不免杂於释氏。所作《心传》、《日新》二录,大抵以禅机诂儒理。故朱子作《杂学辨》,颇议其非。惟注是书,则以当时冯休作《删孟子》,李覯作《常语》,司马光作《疑孟》,晁说之作《诋孟》,郑厚叔作《艺圃折衷》,皆以排斥《孟子》为事,故特发明于义利经权之辨,著《孟子》尊王贱霸有大功,拨乱反正有大用。每一章为《解》一篇,主於阐扬宏旨,不主於笺诂文句。是以曲折纵横,全如论体。又辨治法者多,辨心法者少,故其言亦切近事理,无由旁涉於空寂。在九成诸著作中,此为最醇。至於草芥、寇雠之说,谓人君当知此理,而人臣不可有此心。观其眸子之说,谓了与眊乃邪正之分,不徒论其明暗,又必有孟子之学识,而后能分其邪正。尤能得文外微旨。王若虚《滹南老人集》有《孟子辨惑》一卷,其《自述》有曰“孟子之书,随机立教,不主故常,凡引人於善地而已。司马君实著所疑十馀篇,盖浅近不足道也。苏氏解《论语》,与《孟子》辨者八,其论差胜。及细味之,亦皆失其本旨。张九成最号深知者,而复不能尽。如论‘行仁政而王’、‘王者之不作’,曲为护讳,不敢正言,而猥曰‘王者,王道也’,此犹是郑厚叔辈之所见。至於对齐宣汤武之问、辨任人食色之惑,皆置而不能措口”云云,盖於诸家《注》中独许九成,而尚有所未尽慊。不知“行仁政而王”之类,文义分明,九成非不能解,特以孟子之意欲拯当日之战争,九成之解则欲防后世之僣乱。虽郢书燕说,於世道不为无益。至於汤武放伐、任人食色,阙其所疑,正足见立说之不苟。是固不足为九成病也。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其他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國朝正雅集九十九卷首一卷 宋文鑑一百五十卷 復齋文集二十一卷詩集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水鏡集四卷 智囊補二十八卷 繡像永慶昇平四卷九十七回 知不足齋叢書三十集□□種□□卷 愛日精廬藏書志三十六卷續志四卷 樂全先生文集四十卷 元史紀事本末二十七卷 王摩詰集六卷 秋籟閣詩集十卷 陳澹然三種 [光緒]米脂縣志十二卷 紅梨記二卷 小倉山房尺牘六卷 教育世界文譯篇十八卷 廣雅書局叢書一百五十九種 敏求軒述記十六卷 杜律偶評四卷 佛果圜悟禪師碧嚴集十卷 新鐫歷法總覽合節鰲頭通書大全十卷 鍥兩狀元編次皇明要考六卷 納蘭詞五卷補遺一卷 宋詩鈔四集一百六卷 南菁書院課藝 列國政要續編九十四卷首一卷 唐四家詩八卷 地球韻言四卷 古文析義十六卷 十六國春秋一百卷 大戴禮記十三卷 觀成集 詩句題解韻編八卷 御纂性理精義十二卷(滿文) 前漢書一百二十卷 第一才子書六十卷首一卷一百二十回 聖門樂誌一卷 宋元明詩三百首六卷 蘭馨堂詩存二卷 谷謠諺一百卷 三洲遊記不分卷 湖唐林館駢體文二卷 潛確居類書一百二十卷 賜墨齋詩二卷詞一卷 湖山雜詠一卷 青邱高季迪先生詩集十八卷遺詩一卷扣舷集一卷鳧藻集五卷附錄一卷 希古堂文乙集不分卷 [同治]黄巌縣志四十卷首一卷 西行紀遊草一卷 御撰資治通鑑綱目三編二十卷 夜譚隨錄十二卷 曾文正公文鈔四卷 韻畧滙通二卷 史忠正公集四卷 歐陽文公圭齋集十五卷首一卷附錄一卷 巧對録八卷 本草三家合註六卷 左國腴詞八卷 新鐫旁批詳注總斷廣名將譜十九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