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汉学
书名《易汉学》
作者
版本八卷(光禄寺卿陆锡熊家藏本)
下落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内容 《易汉学》·八卷(光禄寺卿陆锡熊家藏本)

国朝惠栋撰。是编乃追考汉儒《易》学,掇拾绪论以见大凡。凡《孟长卿易》二卷,《虞仲翔易》一卷,《京君明易》二卷(《干宝易》附见),《郑康成易》一卷,《荀慈明易》一卷。其末一卷则栋发明汉《易》之理,以辨正《河图》、《洛书》、《先天》、《太极》之学。其以虞翻次孟喜者,以翻《别传》自称五世传《孟氏易》。以郑玄次京房者,以《后汉书》称玄通《京氏易》也。荀爽别为一卷,则《费氏易》之流派矣。考汉《易》自田王孙后,始岐为施、孟、梁邱三派。然《汉书·儒林传》称:“孟喜得《易》家候阴阳灾变书,诈言田生且死时,枕喜膝独传。梁邱贺疏通证明,谓田生绝於施雠手中。时喜归东海,安得此事?”又称:“焦延寿尝从孟喜问《易》,京房以为延寿即孟氏学,而翟牧、白生不肯,皆曰:非也。”刘向亦称:“诸《易》家说皆祖田何、杨叔、丁将军,大义略同,惟京氏为异党。”则汉学之有孟、京,亦犹宋学之有陈、邵,均所谓《易》外别传也。费氏学自陈元、郑众、马融、郑玄以下,递传以至王弼,是为今本。然《汉书》称:“直长於卦筮,无章句,徒以《象》、《彖》、《系辞》十篇、《文言》解说《上、下经》。”《隋志》五行家有直《易林》二卷,《易内神筮》二卷,《周易筮占林》五卷,则直《易》亦兼言卜筮,特其爻象承应阴阳变化之说,与孟、京两家体例较异。合是三派,汉学之古法亦约略尽此矣。夫《易》本为卜筮作,而汉儒多参以占候,未必尽合周、孔之法。然其时去古未远,要必有所受之。栋采辑遗闻,钩稽考证,使学者得略见汉儒之门径,於《易》亦不为无功矣。孟、京两家之学,当归术数。然费氏为象数之正传,郑氏之学亦兼用京、费之说,有未可尽目为谶纬者,故仍列之《经部》焉。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其他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石田清啸集 道南先生集 谢木斋稿 谢木斋稿 谢文正公归田稿八卷附谢文正公年谱一卷 归田稿 归田稿 归田稿 归田稿 归田稿 王南郭诗集 性理吟 嗜泉诗存二卷诗说一卷 嗜泉诗存二卷诗说一卷 静轩文钞 静轩先生文集十五卷附录一卷 雪岑先生遗稿 霞城集 涂子类稿 涂子类稿 涂子类稿 东溪续稿三卷别稿一卷 翰林罗圭峰先生文集 文肃公圭峰罗先生文集三十七卷附录一卷 罗圭峰先生文集(圭峰集)三十卷首一卷 罗圭峰先生文集(圭峰集)三十卷首一卷 罗圭峰先生文集(圭峰集)三十卷首一卷 翰林罗圭峰先生文集十八卷续集十五卷 翰林罗圭峰先生文集十八卷续集十五卷 李西涯稿 李西涯稿 东祀录三卷附一卷 东祀录三卷附一卷 怀麓堂诗续稿 怀麓堂诗续稿 李东阳诗 李文正公集 怀麓堂稿 怀麓堂诗稿二十卷文稿三十卷诗后稿十卷文后稿三十卷 怀麓堂文后稿三十卷讲读录一卷东祀录一卷集句录一卷集句后录一卷哭子录一卷求退录三卷 怀麓堂诗续稿八卷文续稿十二卷补遗一卷 怀麓堂集(怀麓堂诗稿二十卷文稿三十卷诗后稿十卷文后稿三十卷诗续稿八卷文续稿十二卷补遗一卷杂记十卷) 怀麓堂集一百三卷附明李文正公年谱七卷 怀麓堂全集(怀麓堂诗稿二十卷文稿三十卷诗后稿二十卷文后稿三十卷文续稿十卷)附李文正公年谱一卷 怀麓堂集(怀麓堂诗稿二十卷文稿三十卷诗后稿十卷文后稿三十卷文续稿十卷杂记十卷)附李文正公年谱一卷 怀麓堂集(怀麓堂诗稿二十卷文稿三十卷诗后稿十卷文后稿三十卷文续稿十卷杂记十卷)附李文正公年谱一卷 怀麓堂全集(怀麓堂集,怀麓堂诗稿二十卷文稿三十卷诗后稿十卷文后稿三十卷杂记十卷) 怀麓堂全集(怀麓堂集,怀麓堂诗稿二十卷文稿三十卷诗后稿十卷文后稿三十卷杂记十卷) 怀麓堂全集(怀麓堂集,怀麓堂诗稿二十卷文稿三十卷诗后稿十卷文后稿三十卷杂记十卷) 怀麓堂全集(怀麓堂集,怀麓堂诗稿二十卷文稿三十卷诗后稿十卷文后稿三十卷杂记十卷) 怀麓堂全集(怀麓堂集,怀麓堂诗稿二十卷文稿三十卷诗后稿十卷文后稿三十卷杂记十卷) 怀麓堂全集(怀麓堂集,怀麓堂诗稿二十卷文稿三十卷诗后稿十卷文后稿三十卷杂记十卷) 思玄集十六卷附刻一卷 思玄集十六卷附刻一卷 思玄集十六卷附录一卷 思玄集十六卷附录一卷 桑思玄集 古直存稿 王古直集 三峰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