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經注
书名《六經注》
书名 六经注
作者
版本
分类經部
下落郘亭知見傳本書目
内容 有正統本、怡府明善堂巾箱本、汲古閣本、今天都黃晟巾箱本及今揚州鮑氏本。諸本《春秋》皆刻胡傳,惟鮑氏并四傳合鈔。又揚州黃氏刊本,其《春秋》獨用《左傳》,與內府刊《六經》同。按明正統中,內府刊《五經四書集注》大板甚佳。《易》兼程、朱傳義,《詩、書集傳》連音釋、綱領、序辨,《大學、中庸章句》連或問,惟《春秋》為胡傳。此后刻《六經》者,綱領、序辨等不全,皆不如正統本。同治五年,金陵開書局,刻《五經》、《四書》,程注、傳義分刻,各還兩家舊式,甚善。《春秋》用《左傳》,惜不依岳本而據姚本。 《注疏》有十行,行十七字,附音釋本,系宋元舊刊。至明正德后遞有修補之頁,即明初南雍所集舊板也。阮氏所藏,凡有十經,獨闕《儀禮》、《孝經》、《爾雅》三種。所作《校勘記》據此本為多。后又得《孝經》,凡十一經。至嘉靖中,閩中御使李元陽等,即用此十行本重寫,刊為《十三經注疏》。每半頁九行,行廿一字,所謂閩本也。南監中諸經板仍十行之舊,其初本闕《儀禮》,以楊復《儀禮圖》補之,亦宋元舊板。嘉靖五年,陳鳳梧刻《儀禮注疏》于山東,以板送監。十行,行二十字。閩刻《儀禮》即據其本。經文佚脫數處,亦未能校補。后南監《周禮》、《禮記》、《孟子》板盡無存,余亦多殘缺。神宗萬歷中,乃依閩版刻北監《十三經》。崇禎時,常熟毛氏又依北監板刊《十三經》,訛誤甚多,不及其《十七史》多據古本重刊,勝于監板也。 本朝乾隆初,殿板注疏句下加圈,校刻甚精。嘉慶乙亥,阮文達太傅巡撫江西,重刊十行本于南昌府學,共四百六十卷,后附《校勘記》,然不若單本《校勘記》之詳備。學者但得阮氏《校勘記》全文,不論何本注疏,皆可據以校讀矣。惟蘇州翻刻汲古閣本,至為惡劣。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其他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韻語陽秋 嘉定長白二先生奏議二種附一種 洺水小集一卷 宋史四百九十六卷目錄三卷 孝經內外傳五卷孝經正文一卷 刻歷朝捷錄大成二卷 楚遊草二卷 瘍科選粹八卷 劉給諫文集五卷 英國鐵路匯考十三卷 靜庠題名錄二卷首一卷 淮南鴻烈解二十一卷 也是園藏書目十卷 斯友堂選輯尺牘新編一卷 青蓮樂府 郊居集一卷 吳郡二科志一卷 重修金壇縣志十二卷首一卷 佛說月光童子經一卷 御製文餘集不分卷 塞北小鈔 [康熙]景陵縣志十二卷 繡像瑶華傳六卷四十二回 [浙江義烏]義烏洋川趙氏宗譜□卷 鹿苑閒談不分卷 呂洞賓度鐵拐李岳雜劇一卷 六瑩堂集九卷二集八卷評詞一卷衷詞一卷 劉端臨先生文集目錄不分卷 繪圖續今古奇觀六卷三十回 小畫山房詩遺不分卷 落落齋遺集十卷附一卷 如意寶册 蓼懷堂琴譜不分卷 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二卷 同官錄不分卷 聖箭堂述古一卷 南華眞經標解十卷 後山詩註十二卷 地理玄珠二十二卷附地理陽宅玄珠四卷 繹雅堂詩錄一卷 河南程氏遺書二十五卷附錄一卷 [嘉靖]遼東志九卷 火(合牛)供養儀軌一卷 唐詩紀事 覺迷蠡測三卷剩言附録一卷 燕山集五卷 文昌聖典 吊腳痧證 韓詩遺說考十七卷 椿蔭堂詩韻五卷 零陵先賢傳一卷 守柔齋詩鈔三卷 韓五泉詩四卷韓安人詩一卷 東城老父傳一卷 說文部目分韻一卷 校正朝邑志一卷 庚子雅詞一卷 詩譜一卷 通商各國條約不分卷 亦復如是(志異續編)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