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經注
书名《六經注》
书名 六经注
作者
版本
分类經部
下落郘亭知見傳本書目
内容 有正統本、怡府明善堂巾箱本、汲古閣本、今天都黃晟巾箱本及今揚州鮑氏本。諸本《春秋》皆刻胡傳,惟鮑氏并四傳合鈔。又揚州黃氏刊本,其《春秋》獨用《左傳》,與內府刊《六經》同。按明正統中,內府刊《五經四書集注》大板甚佳。《易》兼程、朱傳義,《詩、書集傳》連音釋、綱領、序辨,《大學、中庸章句》連或問,惟《春秋》為胡傳。此后刻《六經》者,綱領、序辨等不全,皆不如正統本。同治五年,金陵開書局,刻《五經》、《四書》,程注、傳義分刻,各還兩家舊式,甚善。《春秋》用《左傳》,惜不依岳本而據姚本。 《注疏》有十行,行十七字,附音釋本,系宋元舊刊。至明正德后遞有修補之頁,即明初南雍所集舊板也。阮氏所藏,凡有十經,獨闕《儀禮》、《孝經》、《爾雅》三種。所作《校勘記》據此本為多。后又得《孝經》,凡十一經。至嘉靖中,閩中御使李元陽等,即用此十行本重寫,刊為《十三經注疏》。每半頁九行,行廿一字,所謂閩本也。南監中諸經板仍十行之舊,其初本闕《儀禮》,以楊復《儀禮圖》補之,亦宋元舊板。嘉靖五年,陳鳳梧刻《儀禮注疏》于山東,以板送監。十行,行二十字。閩刻《儀禮》即據其本。經文佚脫數處,亦未能校補。后南監《周禮》、《禮記》、《孟子》板盡無存,余亦多殘缺。神宗萬歷中,乃依閩版刻北監《十三經》。崇禎時,常熟毛氏又依北監板刊《十三經》,訛誤甚多,不及其《十七史》多據古本重刊,勝于監板也。 本朝乾隆初,殿板注疏句下加圈,校刻甚精。嘉慶乙亥,阮文達太傅巡撫江西,重刊十行本于南昌府學,共四百六十卷,后附《校勘記》,然不若單本《校勘記》之詳備。學者但得阮氏《校勘記》全文,不論何本注疏,皆可據以校讀矣。惟蘇州翻刻汲古閣本,至為惡劣。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其他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友十花樓課草一卷 問竹軒春陰匯草不分卷 看山樓詩鈔二卷 彭暄塢手書詩文稿一卷附對聯一卷 珂溪山房詩鈔十八卷 性影詩草不分卷 師石軒初稿二卷 左山遺草一卷 梅庵集一卷 方壺譴客詩存一卷 環生館集一卷 因齋詩存二卷 吉祥止止室內省草三卷 偶山遺稿不分卷 偶山遺稿不分卷 偶山遺稿一卷 心白齋剩稿一卷 靜觀齋詩稿(聽豳館稿)一卷 吉祥止止室剩稿一卷 芷香閣詩鈔一卷 洗蕉吟館詩鈔一卷附詞鈔一卷 忠孝堂文集四卷 咀道齋詩草二卷 雲根老屋詩鈔一卷 雲根老屋詩鈔十二卷 醉吟草一卷 寄綠軒類稿不分卷 菊花百詠一卷 雪蕉齋詩鈔四卷補編一卷 漱泉山館詩鈔二卷 漱泉山館詩鈔二卷 道腴室遺稿二卷 道腴室遺稿二卷 懷研齋吟草一卷 懷研齋文稿一卷吟草一卷 長吟手稿不分卷 祥止室詩草十卷 祥止室詩鈔四卷 祥止室詩鈔四卷 祥止室詩鈔十三卷 祥止室詩鈔十四卷 斵研山房詩鈔八卷存吾春室詩賸三卷 斲研山房詩鈔八卷 斲研山房詩鈔八卷 斵研山房詩鈔十卷 問齋詩鈔十卷 蟠石松貞齋詩課一卷 南安秋吟一卷 南安秋吟一卷 浣月樓遺詩二卷 十三峯書屋全集九卷 十三峯書屋全集十卷 十三峯書屋書札四卷 十三峯書屋集外書札三卷 問園詩鈔(問園詩集)一卷 問園詩鈔(問園詩集)一卷 問園遺集一卷空山夢二卷 損寏詩鈔二卷附補遺一卷 竹雅詩鈔二卷 竹雅堂雜文不分卷